一新社

澎湖鸞堂中心

一新社,由澎湖文人學士創設的神明會或鸞堂組織,前身是普勸社。一新社在澎湖發展歷史十分獨特,各地公廟往往是官方倡建或者同村居民合資籌建,而一新社則僅以鸞堂(善堂)結社之力,單獨創建「一新社聖真寶殿」,開善堂蓋廟風氣之先。[1]:47

一新社聖真寶殿
基本資訊
位置 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光復里新村路18號
主神文衡帝君
慈濟真君(感天大帝
三教祖師
無生老母
玄天上帝等等
例祭農曆六月廿四
農曆三月十五
廟格鸞堂廟
領導重要人物:林介仁紀雙抱吳克文鄭子清
開基一新社鄉紳
建立時間結社成立: 清朝 咸豐三年(1853年)
鸞堂成立: 清朝 光緒17年(1891年)
廟宇設立: 中華民國55年(1966年)
地圖
地圖
漢語名稱
漢語拼音 Yī xīn shè

鸞堂發展沿革

編輯

「鸞堂」又稱「善堂」,主祀文衡帝君(關公)。傳統而言,民間宗教中自有法師乩童的身影,澎湖地區的民間信仰傳統最早能追溯至中國的華南地區。尚有另外一種以乩筆沙盤扶鸞、著造善書的神媒,與「武壇」乩童多舞刀弄劍的作法大相逕庭,被稱為「鸞手」或「鸞生」,又稱「文壇」。相對於乩童多出於庶民階層,鸞手則多由仕紳文人出任。[1]:25、47

早期識字者少,能進行筆墨書寫的也多是士大夫階級。[1]:51所以有學者便主張,善堂的扶鸞活動是儒家通俗化的表現,而善堂人員的宗教精神相對淡薄,更多是透過神道力量的手段,彰顯儒家倫理道德來勸勉老百姓服膺。[2]知名鸞手楊明機(1899-1985)先生更曾於大正8年(1919年)提出「儒宗神教」的名稱,企圖概括各地的鸞堂與扶鸞行為意涵。[3]

不同於台灣本島善堂人員對於民俗信仰有所隔閡的態度,澎湖地區的善堂反而是和民間宗教組織揉合、相輔相成的。善堂的活動不僅直接在村里公廟舉辦,歷來如唱鸞、錄鸞等等屬於善堂的職務,也和一般公廟的委員、法師重疊。起駕作法的時候,鸞手和乩童還互相配合、並不排斥衝突,甚至有由一人同時兼任的現象存在。[1]:51

一新社與澎湖鸞堂的發展

編輯

澎湖的善堂發展奠基於咸豐三年(1853年),媽宮發生痢疾,一些文人之士以為天道不彰,欲勉人行善挽救天災,成立「普勸社」,主祀聖帝真君(即關聖帝君)、副祀慈濟真君(即感天大帝,俗名許遜)牌位,這便是澎湖善堂發展之起源。普勸社宣講勸善的影響力並未隨著傳染病結束而停止,反而獲得地方鄉紳贊同而持續運作。[4][1]:48

同治11年(1872年)期間,地方政府延攬普勸社成員對百姓進行宣導教化,宣講大多是佛家因果報應,或者是儒家義理等等,皆是勸勉人行善、趨向正道的內容。光緒11年(1885年)清法之役普勸社暫停鸞務,直到光緒13年(1887年),媽宮士紳林介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出面復興宣講,並將「普勸社」改名「一新社」沿用迄今。[4][1]:48

光緒17年(1891年),一新社成員和地方善士合組「樂善堂」,借媽宮的育嬰堂設壇,奉祀慈濟真君、文衡帝君(關公)及三教祖師之牌位,偕堂生經營澎湖地方的公益與慈善事業,臺灣首部善堂書籍《覺悟選新》,也是在此一時期的著述。[1]:481895年,乙未戰爭戰火波及,壇址一度遷移到文澳,復又遷返到媽宮,借用澄源堂齋教先天道)場所持續扶鸞濟世。[5]:118[1]:48

一新社同時也是澎湖地區鸞手培訓的中心,也由於日本時代在皇民化運動之前,官方並不排禁鸞堂與一新社的活動;於是從光緒25年(1899年)到民國66年(1977年)期間,一新社陸陸續續輔導澎湖諸方村廟兼辦善堂(鸞堂),例如石泉朱王廟的「日新社養善堂」設立於明治卅二年(1899年)、竹灣大義宮的「得善堂」成立於明治卅七年(1904年)、東甲北極殿在大正十年(1921年)開辦的「聿新社寶善堂」等等,根據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記載,兼辦善堂的宮廟有高達45間之數。[4][1]:51-54

一新社清水解煙毒

編輯

相傳在明治34年(1901年),為了替諸多染上鴉片毒癮的澎湖居民戒除菸癮,一新社的諸多仕紳齊聚媽宮城隍廟中,祈求城隍爺降壇指示。[6]澎境靈應侯降詩曰:「鴉片煙毒害不輕,荒工廢事失經營;有心世道除民患,恩准開壇在此行」[1]:48,諭示轉求文衡聖君(關公),時隔多日,靈應侯城隍爺復降壇指示戒除鴉片條文六則,敕賜神方和甘露水、百靈丹,救人無數且靈驗非常。[6]一新社亦因「清水解煙毒」聲名大噪,善堂的傳播也自此興旺。[4]

一新社與聖真寶殿

編輯

明治44年(1911年),位於馬公市市區的一新社初建廟於今惠民醫院南鄰,但廟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盟軍炸毀,戰後廟跡不存。1963年原社員欲重新振興社務,遂向政府機關登記,申請名為「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的組織。由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台灣的政府實施土地改革政策(三七五減租),廟產土地權屬大為變動,原本廟產土地係由承佃農民取得所有權,而佃農已捐獻給廣慈興建佛寺(即法界寺),一新社負責人吳克文出面協調爭取,最終順利與廣慈達成協議,同意讓一新社闢建廟舍,即今日位於馬公市區光復里的一新社聖真寶殿,終於在1966年落成。[4][5]:119

文澳祖師廟東邊亦有一間創建於明治35年(1902)的文澳聖真寶殿,屬於一新社聖真寶殿的分支。文澳聖真寶殿建造的契機可追溯光緒二十年(1895年),澎湖遭逢乙未戰爭,一新社為躲避兵燹、將樂善堂供奉的壇址曾經遷移到文澳一帶的緣故。當市區的一新社聖真寶殿於1966年落成之後,文澳聖真寶殿遂另外迎來文澳祖師廟內的「登岸社禮善堂」,做為其鸞堂堂號名稱。[7]

奉祀

編輯

一新社樂善堂主祀神文衡聖帝(關羽),副祀慈濟真君(許遜)。1966年建殿後,又雕塑「文昌帝君」、「孚佑帝祖」、「司命真君」,此三尊神與文衡聖帝、慈濟真君合稱為「五恩主」。[5]:118-122

建築文物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余, 光弘; 黃, 有興.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二.宗教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98 (中文(臺灣)). 
  2. ^ 王, 見川. 〈臺灣「鸞堂」的起源及其開展—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 台北市: 中研院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 146–147. 
  3. ^ 王志宇. 儒宗神教.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年11月6日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4. ^ 4.0 4.1 4.2 4.3 4.4 許玉河. 一新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5. ^ 5.0 5.1 5.2 余, 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宗教變遷之研究》 (PDF).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88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25) (中文(臺灣)). 
  6. ^ 6.0 6.1 黃, 柏芸. 《台灣的城隍廟》. 台北縣: 遠足文化. 2006: 128. ISBN 9867630718. 
  7. ^ 聖真寶殿.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外部連結

編輯

23°34′10″N 119°34′14″E / 23.569517°N 119.570600°E / 23.569517; 119.57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