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同盟
德奧同盟(德語:Zweibund),也稱為雙重同盟,是1879年10月7日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簽署的條約。雙方承諾在任何一方被俄羅斯帝國攻擊時另一方會相助;如果攻擊者是另一個歐洲國家,另一方則慷慨地保證中立——此歐洲國家在法俄同盟成立後尤其指法國[1][2][3]。
名稱
編輯德奧同盟的德文是「Zweibund」,並無德奧兩國的國家名稱,原本的意思是指「兩個國家再次鞏固自己的同盟關係」,因此也被翻譯為雙重同盟、兩國同盟、二次同盟、再保險同盟等。
結盟原因
編輯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德國首相俾斯麥希望顯示國家看似愛好和平、令歐洲維持現狀的形象,以確保德國能和平崛起。然而1878年俄土戰爭結束,俄羅斯擊敗了鄂圖曼帝國並借著聖斯特凡諾條約企圖在巴爾幹建立大保加利亞,以期擴張,雖然奧匈與俄羅斯是三帝同盟的成員,但因為此事件而產生嫌隙。德國也是成員國並因此想修補奧俄關係,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邀請歐洲列強解決巴爾幹問題。會後達成的柏林條約,令俄羅斯失去大部分在聖斯特凡諾條約的所得,並讓奧匈帝國管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雖然俾斯麥在這次會議中扮演誠實的掮客之角色,但德俄關係仍然變差,基於俄國認為被德國出賣:俄國在俄土戰爭中損失甚巨,最後卻得不償失,還要眼巴巴看著競爭者奧匈坐收漁人之利,因此第1次三帝同盟瓦解,德國於是跟奧匈帝國秘密結盟並視俄國為假想敵。[4][5]
發展
編輯而另一方面俾斯麥仍然希望與俄國交好,1883年德奧俄三國再度結盟(第二次三帝同盟),但同盟在1887年因保加利亞危機而崩潰,俾斯麥最後在同年企圖以再保險條約靠攏俄國。1890年已經登基兩年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正式主政並令俾斯麥辭職,他認為俾斯麥同盟制度過於反覆,故此廢除了再保險條約,專注維持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的1882年三國同盟。
另外德奧同盟直接地造成日後的法俄同盟,因為奧俄、德法之間的世仇以及德俄之間的關係破裂,令俄國覺得要與法國結盟抗衡德奧勢力。
德奧同盟從1879年開始,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雙方都戰敗投降為止。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Barraclough, Geoffrey.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59-10, 35 (4): 460–460. ISSN 1468-2346. doi:10.2307/2609132 (英語).
- ^ Usher, Roland G. Austro-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66.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18-04, 23 (3): 577. doi:10.2307/1835275.
- ^ Andrew, Christopher. German World Policy and the Reshaping of the Dual Allianc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66-07, 1 (3): 137–151 [2022-03-01]. ISSN 0022-0094. doi:10.1177/00220094660010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1) (英語).
- ^ Gordon, Martel.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ird edition, 2003: p. 21.
- ^ Rezensionen. Vierteljahrschrift für Sozial- 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2018, 105 (1): 72 [2022-03-01]. ISSN 0340-8728. doi:10.25162/vswg-2018-0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