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英語:Plastic surgery、日語:形成外科学[註 1]是一門修復、重建、改變人體外科專業,主要分為兩個類別:重建外科(英語:Reconstructive surgery)和美容外科(英語:Cosmetic surgery)。重建外科包括顱顏外科英語Craniofacial surgery手外科英語Hand surgery顯微外科英語Microsurgery燒燙傷治療。重建外科旨在重建身體的一部分或改善其功能,而美容外科旨在改善其外觀[2],兩種技術在全世界都廣泛運用。

歷史

編輯
 
古印度人重建鼻子的方法,《紳士雜誌》插圖,1794年。
 
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存放於紐約醫學會英語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3]
 
整形外科之父妙聞的雕像,位於赫爾德瓦爾

最早提到對折斷的鼻子進行整形修復治療的是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4],它是古埃及醫學文獻的抄本,是最古老的外科醫學論文之一,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至2500年的古王國時期[5]。大約公元前800年,印度開始推動重建外科技術[6]妙聞是一位公元前6世紀為整形外科和白內障手術做出重要貢獻的醫生[7]。妙聞和查拉卡英語Charaka的醫學作品最初是梵語,在公元750年阿拔斯帝國期間翻譯成阿拉伯語,之後阿拉伯語譯文傳入歐洲[8]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布蘭卡家族[9]波隆那加斯帕雷·塔利亞科齊英語Gaspare Tagliacozzi便學習妙聞的技術[8]

英格蘭醫師前往印度學習印度式的鼻外觀整型手術。由瓦迪亞(英語:Kumhar Vaidya)進行的印度式鼻外觀整型手術在1794年發表於《紳士雜誌》。約瑟夫·康斯坦丁·卡爾普英語Joseph Constantine Carpue在印度花費20年研究當地的整形外科處置[10]。1815年,卡爾普已能在西方世界進行第一例大手術。妙聞記載的器械也在西方世界修改進化[11]

羅馬人也進行整形美容手術。羅馬人能夠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執行簡單的處置,例如修復受損的耳朵。由於宗教因素,他們沒有解剖人或動物,因此他們的知識全部建立於其希臘前輩的文獻。儘管如此,凱爾蘇斯仍能留下一些令人驚訝而準確的解剖學描述[12],他對整形外科特別感興趣,例如其中一些對生殖器骨骼的研究[13]

現代技術的發展

編輯
 
日德蘭海戰中受傷的水手瓦爾特·楊英語Walter Yeo被認為在1917年接受了整形外科手術。照片顯示接受哈羅德·吉利斯執行的皮瓣手術英語Flap (surgery)之前(左)與之後(右)的狀況。

現代整形外科之父通常被認為是哈羅德·吉利斯。他是在倫敦工作的紐西蘭耳鼻喉科醫生,他開發許多現代顏面外科手術技術,用以照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顏面損傷的士兵[14]

次專科

編輯

整形外科是一個廣闊的領域,可進一步細分。在美國,整形外科醫師皆獲美國整形外科委員會英語American Board of Plastic Surgery認證[15]。整形外科的次專科可包括:

美容外科

編輯

美容外科是整形外科的重要次專科,其專業包括顏面和身體美容手術。和個別手術一樣,所有重建性外科處置均採用美容外科原則來改善病患的整體外觀[16]口腔頜面外科醫師也可進行顏面美容手術。

燒燙傷外科

編輯

燒燙傷外科通常分為兩個階段。急性燒燙傷外科處理燒燙傷後應立即進行的治療[17]。重建燒燙傷外科處理燒燙傷口癒合後的併發症[18]

顱顏外科

編輯

顱顏外科分為小兒和成人顱顏外科。小兒顱顏外科主要治療顱顏骨骼軟組織的先天性異常,例如唇顎裂顱縫線封閉過早英語Craniosynostosis[19]、小兒骨折。成人顱顏外科主要處理骨折和後續的手術(例如眼眶重建)搭配正顎手術。顱顏外科是整形外科培訓計劃的重要部分,進一步的顱顏外科研究醫師英語Fellowship (medicine)訓練可取得其次專科。口腔頜面外科醫師也可進行顱顏外科手術[20]

手外科

編輯

手外科處理的急性損傷和慢性疾病、上肢先天畸形、周邊神經問題(例如臂神經叢損傷或腕隧道症候群)。手外科和顯微外科一樣是整形外科培訓計劃的重要部分,是接回斷肢不可或缺的醫療技術。骨科醫師和一般外科醫師也學習手外科領域。術後形成的疤痕組織在相對脆弱敏感的手部可造成明顯的問題,嚴重的話可導致靈活度和手指功能的喪失。有女性病例為求能拍出完美的訂婚戒指照片,接受了手外科手術矯正手指的瑕疵[21]

顯微外科

編輯

小兒整形外科

編輯

兒童面對的醫療問題經常與成年病患大不相同。許多出生時就出現的天生缺陷或症候群最好能在兒童時期就治療,小兒整形外科醫師專門治療兒童的這些病況。小兒整形外科醫師常治療的疾病包括顱顏畸形、並趾畸形[22](手指或腳趾相併融合)、多指畸形(多餘手指或腳趾)、唇顎裂、先天性手畸形。

重建外科

編輯

美容外科處置

編輯

美容外科是對身體正常部位進行的自願性或選擇性手術,其唯一目的是改善人的外表或消除老化跡象。2014年僅在美國就進行了近1600萬例美容處置[23]。自21世紀初以來在美國進行的美容處置數量增加幾乎一倍,2014年接受美容處置者有92%是女性,高於2001年的88%[24]。2007年進行了近1200萬例美容處置,其中前五個最常見的手術是隆胸抽脂縮胸眼瞼手術、腹部整形英語Abdominoplasty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英語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調查了34種美容處置的統計數據,其中19種處置是外科手術,例如鼻外觀整型手術或拉皮手術;非手術處置包括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雷射除毛英語Laser hair removal。2010年的調查顯示美國總計有9336814例處置,其中1622290例是外科手術,同時也發現接受處置者絕大多數(81%)為高加索人種(白人)[25]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英語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估計2005年美國18歲以下有超過333000例接受美容處置,1996年僅約14000例,這些統計數字有其意義,鼓勵年輕人在未來繼續接受這些美容處置[26]。在美國利用種族整形外科英語Ethnic plastic surgery的美容處置跨越種族界限的人逐漸增加,非洲裔、亞裔、西班牙裔和美國白人皆然。在英國的1191篇報紙文章中,其中89%使用「整形手術」一詞討論到美容手術,有意義的顯示了西方世界描述美容手術的頻率[27]。在亞洲,美容手術變得越來越流行,中國印度等國家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美容手術市場[28]南韓因為專業於顏面骨骼的手術,也越來越流行美容手術,南韓外科醫師團隊關於顏面骨骼輪廓手術的第一篇發表文章圖解說明該類手術的多種方法[29]

併發症與風險

編輯

所有手術都有風險。美容外科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血腫神經損傷英語Nerve injury感染疤痕增生、植入物故障英語Implant failure器官損傷[30][31][32]乳房植入物可有許多併發症,包括破裂。2011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表示:有五分之一接受隆胸的病患在植入後10年內必須將其移除[33]

精神疾患

編輯

儘管媒體廣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影響許多人的生活,比如讓人們相信美容手術是一個可行的方式,能改變自己讓人更喜歡[34],但研究人員認為某些人對美容手術的著迷與精神疾患有關,比如體象障礙[35],病患偏愛接受美容整形手術以矯正自己臆想的外觀缺陷,這樣的行為與體象障礙具有相關性[36]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拒絕進一步再做任何整形手術,病患可能轉作自我手術英語Self-surgery,自己注射藥劑,帶來極大的安全風險[37]

備註

編輯
  1. ^ 關於名詞「矯形外科」按漢語語意是指「整形外科」,為外科部門的一次專科,但日本語卻用整形外科來表示骨科,而用成型外科來表整形外科[1],漢語不宜抄襲自日本語。按英語 orthopedics 語源是希臘語 ὀρθός 表矯正,及 παιδεία 表養育兒童,與現今臨床應用是不同的。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2. ^ What is Cosmetic Surgery.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15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3. ^ Academy Papyrus to be Exhibited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27 July 2005 [2008-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November 2010). 
  4. ^ Shiffman, Melvin. Cosmetic Surgery: Art and Techniques. Springer. 2012-09-05: 20. ISBN 978-3-642-21837-8. 
  5. ^ Mazzola, Ricardo F.; Mazzola, Isabella C. Plastic Surgery: Principles.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2-09-05: 11–12. ISBN 978-1-4557-1052-2. 
  6. ^ MSN Encarta (2008). Plastic Surger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2 September 2008..
  7. ^ Dwivedi, Girish & Dwivedi, Shridhar (2007). History of Medicine: Sushruta – the Clinician – Teacher par Excell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英語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Government of India).
  8. ^ 8.0 8.1 Lock, Stephen etc. (200ĞďéĠĊ1). The Oxford Illustrated Companion to Medicin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262950-6. (page 607)
  9. ^ Maniglia, A. J. Reconstructive rhinoplasty. The Laryngoscope. 1989-08, 99 (8 Pt 1): 865–867 [2021-10-26]. ISSN 0023-852X. PMID 2666806. doi:10.1288/00005537-198908000-00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10. ^ Lock, Stephen etc. (2001). The Oxford Illustrated Companion to Medicin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262950-6. (page 651)
  11. ^ Lock, Stephen etc. (2001). The Oxford Illustrated Companion to Medicin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262950-6. (page 652)
  12. ^ Vogel, Wolfgang H.; Berke, Andreas. Brief History of Vision and Ocular Medicine. Kugler Publications. 2009: 97 [2020-04-10]. ISBN 978-90-6299-2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英語). 
  13. ^ P. Santoni-Rugiu, A History of Plastic Surgery (2007)
  14. ^ Chambers, James Alan; Ray, Peter Damian. Achieving Growth and Excellence in Medicine: The Case History of Armed Conflict and Moder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2009-11, 63 (5): 473–478. ISSN 0148-7043. doi:10.1097/SAP.0b013e3181bc327a (英語). 
  15. ^ Introduction. American Board of Plastic Surgery. 2013 [4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 February 2014). 
  16. ^ Description of Plastic Surgery American Board of Plastic Surger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5 October 2010.
  17. ^ Management of Burns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04-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4). 
  18. ^ What Burns Cause Scars and How Are Burn Scars Treated?. Healthline. [2020-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19. ^ 顱縫線封閉過早 craniosynostosis.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04-04]. [失效連結]
  20. ^ Baylor College of Dentistry: OMS Residency Admission Requirements. [2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8 May 2008). 
  21. ^ Hand Rejuvenation for Better Engagement Ring Selfies. ABC News. [12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22. ^ SyndactylyeMedicine
  23. ^ Archived copy (PDF). [2016-03-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 April 2016). 
  24. ^ 2001 Cosmetic Surgery Statistics. [12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25. ^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Cosmetic Surgery National Data Bank Statistics.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2010: 1–18. 
  26. ^ Zuckerman, Diana; Abraham, Anisha. Teenagers and cosmetic surgery: focus on breast augmentation and liposuction. 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8-10, 43 (4): 318–324 [2021-10-26]. ISSN 1879-1972. PMID 18809128. doi:10.1016/j.jadohealth.2008.04.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27. ^ Reid, A. J.; Malone, P. S. C. Plastic surgery in the press.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JPRAS. 2008-08, 61 (8): 866–869 [2021-10-26]. ISSN 1878-0539. PMID 18675242. doi:10.1016/j.bjps.2008.06.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7). 
  28. ^ Mann, Denise. India, China Among Plastic Surgery Capitals. WebMD. [202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7) (英語). 
  29. ^ Park, Sanghoon. Facial bone contouring surgery: a practical guide. Singapore: Springer. 2017. ISBN 9789811027260. OCLC 1004601615. 
  30. ^ 10 Common Plastic Surgery Complications: Hematoma, Infection, More. Healthline. 2015-02-04 [202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英語). 
  31. ^ Choices, NHS. Plastic surgery – Complications – NHS Choices. www.nhs.uk. 23 October 2017 [202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3). 
  32. ^ Cosmetic surgery Risks – Mayo Clinic. [202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2). 
  33. ^ FDA provides updated safety data on silicone gel-filled breast implants. [202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34. ^ Elliott, Anthony. ‘I Want to Look Like That!’: Cosmetic Surgery and Celebrity Culture. Cultural Sociology. 2011-12, 5 (4): 463–477 [2021-10-26]. ISSN 1749-9755. doi:10.1177/1749975510391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英語). 
  35. ^ Ribeiro, Rafael Vilela Eiras. Prevalence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Plastic Surgery and Dermatology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17-08, 41 (4): 964–970 [2021-10-26]. ISSN 1432-5241. PMID 28411353. doi:10.1007/s00266-017-086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36. ^ Veale, 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2004-02-01, 80 (940): 67–71. ISSN 0032-5473. PMC 1742928 . PMID 14970291. doi:10.1136/pmj.2003.015289 (英語). 
  37. ^ Canning, Andrea. Woman's DIY Plastic Surgery 'Nightmare'. ABC News. 20 July 2009 [202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9).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