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火是英國20世紀60年代開發的一種線導反坦克飛彈,1966年至1993年間生產。[3]這個名字的含義是指它能夠在射擊後快速旋轉九十度,使其與瞄準裝置的標線平齊。因此發射車可以被隱藏起來,操作員可以使用可攜式瞄準器,將其放置在遠處的更有利的發射位置。

旋火
打擊者正在發射旋火
類型反坦克飛彈
原產地英國
服役記錄
使用方使用方
生產歷史
單位成本7600英鎊 (1984)[1][2]
生產日期1966-1993
製造數量46,650 [3]
基本規格
重量27公斤(60磅)
長度1.07米(3英尺6英寸)
直徑0.17米(6.7英寸)
彈頭7公斤(15磅) HEAT
引爆機制撞擊

發動機固體火箭
翼展0.39米(15英寸)
作戰範圍150 - 4000 m
射高n/a
速度185 m/s(610 ft/s)[3]
制導系統線導MCLOS/SACLOS[3]
轉向系統推力矢量
發射平台車載

旋火於1969年開始服役,並在服役期間獲得了多次重大升級。它曾被安裝至多種車輛上,包括FV438FV102英語FV102 Striker和多種卡車,比如路虎雪貂裝甲車。將其安裝到直升機、坦克甚至氣墊船的構想毫無進展。旋火一直應用於FV102打擊者,直到2005年退役,被單兵可攜式飛彈取代。

重要參數

編輯
  • 穿深: 800 mm(31英寸)RHA[4](其他消息來源指出,穿深「高達610 mm(24英寸)」。

發展史

編輯

早期

編輯

英國陸軍於1958年開始使用馬爾卡拉 (飛彈)英語Malkara (missile),成為最早引進重型反坦克飛彈的國家。馬爾卡拉有許多問題,其中包括飛彈必須升到瞄準線範圍內才能發射,以及飛彈的火箭發動機會留下一道煙霧,煙霧的持續時間長到能輕易暴露發射器的位置。此外,制導系統難以使用,並且針對移動目標攻擊的性能有限。儘管如此,馬爾卡拉還是為空降兵列裝,以便他們能夠遠距離對付蘇聯裝甲部隊。[5]

為了獲得更強大的武器,供應部英語Ministry of Supply從1954年開始資助費爾雷航空公司英語Fairey Aviation Company奧蘭治·威廉英語Orange William的開發工作。奧蘭治·威廉的想法是發射器和制導系統相距2公里(1.2英里),從而允許發射器保持在前線後方較遠的位置,而小型且高度偽裝的制導車則向前移動到可以看到敵人的地方。可惜的是,測試表明所用的制導系統很容易被煙霧和灰塵阻擋,使其在戰場上失效。同一時期,陸軍正在為酋長坦克開發皇家兵工廠L11 120毫米炮,隨著開發的繼續,大家發現這門炮似乎能夠擊敗所有蘇聯坦克。因此對重型飛彈的需求不那麼緊迫了,奧蘭治·威廉的飛彈開發工作於1959年9月被取消。[5]

同一時期,一種更輕的可攜式武器研發成功,即維克斯警惕英語Vickers Vigilant。根據馬爾卡拉的經驗,警惕引入了大幅改進的制導系統。雖然仍然是手動的,要求炮手目視飛彈直至其接近目標,但它使用了一種嚮導彈發送校正指令的新方法,這種方法對於炮手來說更容易使用,尤其是針對移動的目標。警惕隨後被推廣至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6]

旋火和陶式

編輯

在奧蘭治·威廉的研究計劃被取消後,陸軍仍然對隱蔽射擊的基本理念感興趣,霍爾斯特德堡(原RARDE英語Fort Halstead)每年獲得250000英鎊的資金來繼續這方面的研究。[a]作為最終的Project 12的一部分,他們開發了兩個基本概念:Quickfire(速火)和Swingfire(旋火)。前者似乎是一種快速動作的武器,但細節沒有公開。後者的設計目的是讓它可以像奧蘭治·威廉的理念—在隱蔽處射擊。由於公司已經在間接火力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並且擔心這會導致其飛彈團隊的解散,因此費爾雷於1959年10月獲得了一份新的開發合同。[5]

旋火概念的基本思想是火箭排氣的推力矢量允許飛彈進行極限機動,包括發射後立即進行直角轉彎。這在柏林等城市環境中尤其適用。炮手可以將瞄準器移至距離發射器100公尺(330英尺)的位置,並依照接近線定位,而發射器則停在街道或小巷中。然後,車組人員將撥入主火線的距離及其相對於發射器的角度,飛彈將飛行該距離,然後轉向,飛過炮手並進入他的視線。飛彈可以在發射器不暴露在敵人面前的情況下發射,而且炮手可以很容易地隱藏在散兵坑或建築物中。雖然火箭煙霧仍然會洩露發射器的大致位置,但敵人將無法對隱藏的發射器進行還擊,並且不知道炮手的位置。[7]

華沙條約在20世紀60年代大幅增加坦克數量,遠程飛彈再次被認為很重要。蘇聯的計劃是簡單地利用數量優勢壓倒北約部隊,因此非常需要一種能夠在這些坦克接觸到友軍之前對其進行消耗的武器。美國陸軍對這樣的系統同樣感興趣,並於1961年7月與英國簽署了魯貝爾-祖克曼協議(Rubel-Zuckerman Agreement)以推進開發。根據該協議,美國將專注於短程速射武器,而RARDE將繼續開發用於遠程用途的旋火武器。在美國研究的幾個概念中,BGM-71陶式最終被選定。[5]陶式飛彈採用半自動制導系統,使用非常方便,能夠輕鬆跟蹤移動目標,但在遠距離使用時精度有限,必須直接瞄準並射向目標,從而使炮手容易受到攻擊。[8]

隨著陶式的發展,它不斷變得更好並獲得更遠的射程,最終成為了超越旋火的設計。美國建議英國採用陶式飛彈,但英國認為跟蹤器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必須與飛彈保持一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而美國則認為這無關緊要。任何在英國部隊中引入陶式的計劃都沒有結果。[8]

FV438旋火

編輯

最初,有人提出在酋長上添加四枚旋火飛彈。但安裝在外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安裝它們需要改變瞄準系統,而這些都不廉價。隨著皇家兵工廠L11主炮的發展,事實證明它的威力遠遠超出預期,而引入旋火的額外攻擊力所需的代價不再值得付出。[9]

1962年11月,GOR.1174問世,這是用於搭載旋火的輕型車輛,並選擇FV432作為基礎車輛。[9]最初的設計方案需要一個車頂安裝架,配有兩個向上傾斜約30度的發射管。這使得車輛可以停在障礙物後面或壕溝內,飛彈會在其上方彈出以越過障礙物。通過遠程瞄準器或固定安裝在車輛頂部的擴展潛望鏡上的瞄準器實現瞄準,這樣車輛就可以看到前方的任何防禦工事。發射器安裝在後部的鉸鏈上,可以降低發射器進行重新裝載。它的擺動角度是45度,因此在降低時前部稍微向下,以便裝彈機可以從車內輕鬆接近管子的前部。發射時,火箭廢氣通過管子向前排出,從而不會危及車輛附近的單位。[10]

事實證明,向前發射的火箭爆炸威力巨大,有時會損壞控制線或飛彈本身。在一次測試中,仿真吊火引發的火災持續了三分鐘,據信,如果沒有消防人員撲滅火焰,火會燒穿發射器並竄入車輛。[10]前向排氣的概念被放棄,每根管末端帶有開放埠的新發射器被採用。發射時,廢氣噴向車輛甲板的後部,並偏轉和擴散。另一個變化是,兩根管現在分開安裝,而不是共用一個公共鉸鏈,這使得一根管可以降低以重新裝彈,而另一根管仍處於射擊位置。[10]

原型的問題

編輯

在測試過程中發現,這套系統存在大量的小毛病,並且不斷出現故障。直到1969年,軍方勉強認可了這套系統,飛彈開始入列。[11]

一個重大問題是由火箭煙霧造成的。以前的飛彈設計,如馬爾卡拉,會留下一條直接指向發射器的煙跡,然後發射器可能會受到攻擊。不需要擔心旋火會留下煙霧,因為發射器本身會被隱藏,因此使用低煙霧設計無需過多擔心。[9]但在測試中發現,煙霧濃到足以遮擋飛彈或目標。遠距離下通過整個煙柱觀察飛彈時尤其是一個問題。這使得遠距離瞄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氣,結果證明遠距離的精度低於標稱值。[11]

旋火最初於1969年7月提交給陸軍接受評估。7月28日,軍方最初拒絕了它,直到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正後才接受。他們還發現培訓系統不夠完善。旋火當時的所有者—英國宇航同意對設計進行一些修改,陸軍最終在八月接受了旋火。[11]

FV102打擊者

編輯

1960年,為了製造一種輕型履帶式偵察車,陸軍啟動了裝甲車偵察(AVR)計劃。最初的概念要求在一個炮塔上安裝火炮和飛彈,大概是旋火飛彈。然而最終發現,不可能為滿足要求的輕型車輛設計這樣的炮塔,該項目於1964年被取消。[12]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輕的鋁合金裝甲車,即偵察戰車 (履帶式)英語Combat Vehicle Reconnaissance (Tracked)(CVR(T))。其與AVR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放棄了單一炮塔概念並在不同車輛上使用基於特定任務的炮塔。最廣泛生產的型號是FV101蠍式,它安裝了76毫米L23A1炮,發射HESH彈,能夠摧毀大多數裝甲車,但不能摧毀主戰坦克[13]

為了著重發揮反坦克的作用,研究方最初為FV102打擊者英語FV102 Striker設計了一個旋轉炮塔,在中間的光學瞄準系統的兩側安裝了兩枚旋火飛彈。然而,這個概念被認為是有缺陷的,因為不需要旋轉旋火來瞄準目標,因此新版本的設計是在車輛後部的一個箱子裡放置了五個發射管。車內還儲存了另外五枚飛彈,與FV438一樣,可以通過降低發射管來重新裝彈,但飛彈必須從車外裝入。[13]

升級

編輯

在美國和加拿大開發新型低煙霧固體火箭發動機期間,火箭排氣問題變得很明顯,開發公司同意為旋火開發一種新發動機,並於1972年提供。另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是保持飛彈水平飛行的陀螺儀容易漂移,但只需使發射管的傾斜角度更大就可以解決。[11]

更大的升級是旋火改進制導(Swingfire Improved Guidance),簡稱SWIG,車輛光學瞄準系統中增加了一個紅外跟蹤器,以跟蹤火箭發動機排出的氣體並嚮導彈發送正確的命令,使其與瞄準器同步。這與陶式使用的基本系統相同。這使得飛彈制導變得更加容易,因為炮手只需將視線瞄準目標,而不必自己進行任何修正。[3]

巴爾和斯特勞德英語Barr and Stroud推出了一款紅外瞄準鏡,陸軍於1982年對其進行了評估,1984年購買了3500個。英國宇航後來推出了熱成像儀,使飛彈的夜間性能大大提高。[3]

旋火由費爾雷航空公司英語Fairey Aviation Company英國飛機公司以及Wallop工業有限公司[14]和其他小型分包商共同開發。它取代了在英國服役的維克斯警惕英語Vickers Vigilant飛彈。

從英國陸軍退役

編輯

經過長時間的辯論,為了滿足新的、不斷變化的形勢的要求,2005年中期標槍取代了旋火。英國陸軍在標槍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它現在是英國陸軍使用的極為重要的反坦克飛彈系統。[15][16]

除了FV438旋火FV102打擊者英語FV102 Striker,旋火還可以從其他平台發射:

  • FV712雪貂Mk.5:搭載4枚飛彈,英國陸軍使用
  • 蜂旋Beeswing):安裝在路虎或類似車輛的托盤上[17]
  • 鷹旋Hawkswing):安裝在山貓直升機[3]

戰鬥記錄

編輯

旋火曾參與了海灣戰爭[18]

使用方

編輯
 
地圖上旋火的當前使用國標註為藍色,前使用國為紅色
外部圖片連結
旋火
  打擊者發射旋火
  蜂旋發射旋火 - 飛彈正如其名那樣「轉」彎
  打擊者車組成員與卸下的發射器正在隱蔽
  旋火飛彈的剖面圖

當前使用方

編輯

前使用方

編輯

退役事故

編輯

2002年3月,20枚退役彈頭與8枚反坦克地雷一起被沖入布里斯托灣[25]彈頭的總爆炸當量相當於64.2千克TNT[26]沒有找到。[27]

參見

編輯

筆記

編輯
  1. ^ 一個消息源指出這發生於1958年,但奧蘭治·威廉當時仍在進行這個研究。其他來源則表示這始於1959年。

腳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Pattie, Geoffrey. Weapons and Equipment (Costs). millbanksystems. 1984-07-10 [2016-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2. ^ Swingfire. Everything2.com.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Swingfire. www.forecastinternational.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4. ^ Stephen Bull.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4: 257 (英語). 
  5. ^ 5.0 5.1 5.2 5.3 Lister 2020,第163頁.
  6. ^ Forbat 2012,Chapters 5 & 6.
  7. ^ Lister 2020,第164頁.
  8. ^ 8.0 8.1 Lister 2020,第165頁.
  9. ^ 9.0 9.1 9.2 Lister 2020,第166頁.
  10. ^ 10.0 10.1 10.2 Lister 2020,第168頁.
  11. ^ 11.0 11.1 11.2 11.3 Lister 2020,第170頁.
  12. ^ Ogorkiewicz 1972,第24頁.
  13. ^ 13.0 13.1 Ogorkiewicz 1972,第25頁.
  14. ^ Wallop Pyrotechnic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11-28., Flight International, 18/25 June 1977, 1854頁
  15. ^ New shoulder-launched missile enters service four months early (新聞稿). 英國國防部. 2005-07-28 [2016-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3). 
  16. ^ Javelin Portable Anti-Tank Missile. Army Technology.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7). 
  17. ^ LAND ROVERS THAT FIRE MISSILES (PDF) (英語). 
  18. ^ Britain's Small Wars. Facebook.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19. ^ John Pike. Army. Globalsecurity.org.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0. ^ John Pike. Arab British Dynamics Co. ABD (AOI). Globalsecurity.org.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1. ^ 21.0 21.1 [1]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1-25.
  22. ^ Nigeria Armee nigeriane forces terrestres equipements vehicules blindes militaires information descr - Nigeria - Africa - world army military military land forces. Armyrecognition.com.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0). 
  23. ^ Sudan, Civil War since 1955. Acig.org.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4). 
  24. ^ Zarzecki, Thomas W. Arms Diffusion: The Spread of Military Innov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Psychology Press. 2002 [2024-04-28]. ISBN 97804159351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4). 
  25. ^ Hansard. Publications.parliament.uk.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26. ^ Hansard. Publications.parliament.uk.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27. ^ David Hencke. MoD gives up on lost warheads. the Guardian. 2003-02-04 [2015-08-19]. 

書籍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