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 (北朝)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王傑(515年—579年),原名文達金城郡直城縣(今陝西省石泉縣)人,北魏、西魏、北周官員。

王傑
上柱國、七州諸軍事、河州刺史、鄂國公
上柱國
國家中國
時代北周
籍貫金城直城
出生515年
逝世579年
諡號
親屬
父親王巢

生平

編輯

王傑的高祖王萬國是北魏的伏波將軍、燕州刺史,父親王巢是龍驤將軍、榆中鎮將[1][2]

王傑年少時有豪壯的志願,經常自信可以取得功名,他善於騎馬射箭,有體力。魏孝武帝初年,王傑以子都督起家官,後來跟隨魏孝武帝西遷關中,獲賜爵都昌縣子。宇文泰讚賞王傑的才能,提拔王傑出任揚烈將軍羽林監,王傑不久又出任都督。宇文泰曾經對將軍們說:「王文達有萬夫不當之勇,只是擔心他的勇敢果斷太過分了。」西魏收復洛陽、攻破沙苑爭奪河橋大戰邙山,王傑都以勇敢而聞名。邙山之戰中西魏大軍失敗,各位將軍都沒有戰功,只有王傑和耿令貴王胡仁努力奮戰,都有特殊的功勞。宇文泰於是賞賜三人布帛二千匹,讓三人自己去分。西魏回軍後,王傑等三人都拜官上等州的刺史,擬定將雍州、岐州、北雍州三州授予三人,但是三州優劣差別很大,就讓三人抽籤定選。結果王胡仁得到雍州,王文達得到岐州,耿令貴得到北雍州。宇文泰賜王胡仁名勇,賜耿令貴名豪,賜王文達名傑,以表彰他們的功勞[3][4][5]。朝廷對王傑的親近優待一天天的隆重,對他的賞賜多於同輩人,又給賜姓宇文氏。王傑出任岐州刺史,加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爵為公,食邑八百戶。王傑又屢次升任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6][7]

魏恭帝元年(554年),王傑跟隨于謹圍攻江陵。當時江陵營寨內有人善於用長矛,西魏的戰士將要登城的都被此人用長矛刺死。于謹命令王傑射箭,敵人隨著王傑拉弓弦的聲音而死去。西魏登城的戰士於是進入,後續部隊接著進入,攻克了江陵。于謹高興地說:「我的大事得以成功,取決於您這一箭。」[8][9]

周孝閔帝登基,王傑進爵為張掖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戶,外任河州刺史。朝廷因為王傑功高威望大,所以任命他為故鄉的刺史。保定年間,王傑進位大將軍[10]。保定三年(564年),周武帝詔令王傑與隋國公楊忠從沙漠以北進攻北齊。當時軍糧已經很少,北周的將軍們都很擔心,但又想不出好的計策。楊忠說:「應當隨機應變來成就大事。」楊忠於是招集誘導稽胡的首領們,命令他們全部在座,又派出王傑整肅軍容,擂鼓前來。楊忠假裝感到奇怪的詢問王傑,王傑說:「大冢宰宇文護已經平定了洛陽,天子聽說銀州、夏州之間的胡人擾亂,所以讓我到您這裡前往討伐他們。」楊忠又命令突厥使者飛馬來報告說:「可汗已經再度進入并州,留下兵馬十多萬人在長城下,因而派遣我來問您。如果有稽胡不服,想要和您一起來擊敗他們。」在座的稽胡首領都很害怕,楊忠安慰勸諭了他們。於是稽胡相繼歸順,運送給楊忠的糧食堆積如山[11][12][13]。楊忠率領的周軍到達并州後而返回[14]天和二年(567年),陳國公宇文純等人認為阿史那皇后將要從突厥入塞,請周武帝詔令陝州刺史尉遲綱與王傑率領眾人到邊境迎接護衛[15][16]。天和四年(569)十二月,北周派遣將領圍困洛陽,斷絕北齊守軍的運糧道路。天和五年(570年)正月,齊後主詔令太傅斛律光率領步兵騎兵三萬人前往討伐周軍。齊軍抵達定隴後,王傑、中州刺史梁士彥、開府司水大夫梁景興等人駐紮在鹿盧交的道路上,斛律光披甲執矛,身先士卒沖入周軍,兵刃相交後王傑的部下潰散,被斬首二千多級。斛律光又推進到宜陽,與齊國公宇文憲、申國公李穆相持了一百多天。斛律光修築統關、豐化二城,以打通宜陽的道路。斛律光率軍撤退抵達安鄴,宇文憲等人率領軍隊號稱五萬人緊隨其後。斛律光派出騎兵反擊,周軍潰敗,開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韓延等人被俘虜,被斬首三百多。宇文憲又命令王傑、大將軍中部公梁台與梁景興、梁士彥等人率領步兵騎兵三萬人在鹿盧交截斷要路。斛律光與韓貴孫呼延族、王顯等將領合擊,大敗周軍,梁景興被斬首,又俘獲了周軍一千多匹馬[17]。天和三年(568年),王傑出任宜州刺史,增加食邑總計三千六百戶。天和六年(571年),王傑跟隨齊國公宇文憲東進抵抗斛律光,於當年正月丁卯(571年2月28日)進位柱國[18][19]。建德元年四月己卯(572年5月5日),王傑出任涇州總管[20][9][21]

王傑年輕時就投身軍旅,雖然不熟悉政務,但所經歷的州府都以忠恕之道行政,因此很受百姓愛戴。周宣帝即位,王傑在宣政元年九月丁酉(578年10月19日)加上柱國[22][23]大象元年(579年),王傑去世,虛齡六十五,朝廷贈予太師[24]、河鄯鄧延洮宕翼七州諸軍事、河州刺史,追封鄂國公,諡號。兒子王孝仙在大象末年官至開府儀同大將軍[25][9]

評價

編輯
  • 北史·列傳五十四·王傑傳》載宇文泰語:「王文達萬人敵也,但恐勇決太過耳。」
  • 《北史·列傳五十四》評論:「王傑、王勇宇文虯耿豪高琳李和伊婁穆侯植等咸以果毅之姿,効節擾攘之際,各能屠堅覆銳,自致其功,高爵厚位,固其宜也。仲尼稱『無求備於一人』,信矣。」
  • 周書·列傳二十一》評論:「王傑、王勇、宇文虬之徒,咸以果毅之姿,效節於擾攘之際,終能屠堅覆銳立禦侮之功,裂膏壤,據勢位,固其宜也。仲尼稱『無求備於一人』,信矣。」

家庭

編輯

子女

編輯
  • 王孝仙,隋朝左威衛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鄂國公[24]

延伸閱讀

編輯

[]

 周書·卷29》,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北史·卷066》,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王傑,金城直城人也,本名文達。高祖萬國,魏伏波將軍、燕州刺史。父巢,龍驤將軍、榆中鎮將。
  2. ^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王傑,金城直城人也,本名文達。父巢,魏榆中鎮將。
  3.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是役也,大軍不利,唯勇及王文達、耿令貴三人力戰,皆有殊功。太祖於是賞帛二千匹,令自分之。軍還,皆拜上州刺史。以雍州、岐州、北雍州擬授勇等,然州頗有優劣,又令探籌取之。勇遂得雍州,文達得岐州,令貴得北雍州。仍賜勇名為勇,令貴名豪,文達名傑,以彰其功。
  4. ^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大軍不利,唯胡仁及王文達、耿令貴三人力戰,皆有殊功。軍還,拜上州刺史,以雍州、岐州、北雍州擬授胡仁等。然州頗有優劣,文令探籌取之。胡仁遂得雍州,文達得岐州,令貴得北雍州。仍賜胡仁名勇,令貴名豪,文達名傑,以彰其功。
  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丞相泰求自貶,魏主不許。是役也,魏諸將皆無功,唯耿令貴與太子武衛率王胡仁、都督王文達力戰功多。泰欲以雍、岐、北雍三州授之,以州有優劣,使探籌取之。仍賜胡仁名勇,令貴名豪,文達名傑,用彰其功。
  6.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傑少有壯志,每以功名自許。善騎射,有膂力。魏孝武初,起家子都督。後從西遷,賜爵都昌縣子。太祖奇其才,擢授揚烈將軍、羽林監,尋加都督。太祖嘗謂諸將曰:「王文達萬人敵也,但恐勇決太過耳。」復潼關,破沙苑,爭河橋,戰邙山,皆以勇敢聞。親待日隆,賞賜加於倫等。於是賜姓宇文氏。除岐州刺史,加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爵為公,邑八百戶。累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7. ^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傑少有壯志,每以功名自許。從孝武西遷,賜爵都昌縣子。周文奇其才,嘗謂諸將曰:「王文達萬人敵也,但恐勇決太過耳。」從復潼關,破沙苑,爭河橋,戰芒山,皆以勇敢聞。親待日隆,於是賜姓宇文氏,進爵為公。累遷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8.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魏恭帝元年,從于謹圍江陵。時柵內有人善用長矟,戰士將登者,多為所斃。謹令傑射之,應弦而倒。登者乃得入,餘眾繼進,遂拔之。謹喜曰:「濟我大事者,在公此箭也。」
  9. ^ 9.0 9.1 9.2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恭帝元年,從于謹圍江陵。時柵內有人,善用長矟,將士登者,多為所斃。謹令傑射之,應弦而倒。登者乃得入,遂拔之。謹曰「濟我大事者在公此箭也。」周孝閔帝踐祚,進爵張掖郡公,為河州刺史。朝廷以傑勛望俱重,故授以本州。後與隨公楊忠自漠北伐齊。又從齊公憲東御齊將斛律明月。進位柱國。建德初,除涇州總管,頗為百姓所慕。宣帝即位,拜上柱國。薨。贈七州諸軍事、河州刺史,追封鄂國公,諡曰威。
  10.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一》:保定三年進位大將軍 「位」原作「爵」。宋本、南本、局本作「位」。張元濟云:「按大將軍非爵」,以為「爵」字誤。按張說是,今逕改。「三年」疑有誤,見下條。
  11.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是歲,大軍又東伐,晉公護出洛陽,令忠出沃野以應接突厥。時軍糧既少,諸將憂之,而計無所出。忠曰:「當權以濟事耳。」乃招誘稽胡諸首領,咸令在坐。使王傑盛軍容,鳴鼓而至。忠陽怪而問之。傑曰:「大冢宰已平洛陽,天子聞銀、夏之間生胡擾動,故使傑就公討之。」又令突厥使者馳至而告曰:「可汗更入并州,留兵馬十餘萬在長城下,故遣問公。若有稽胡不服,欲來共公破之。」坐者皆懼,忠慰喻而遣之。於是諸胡相率歸命,饋輸填積。屬晉公護先退,忠亦罷兵還鎮。
  12.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是歲,大軍又東伐,晉公護出洛陽,令皇考出沃野,以應接突厥。時軍糧少,諸將憂之。皇考曰:「當獲以濟事耳。」乃招誘稽胡首領,咸令在坐,使王傑盛軍容鳴鼓而出。皇考陽怪問之。傑曰:「大冢宰已至洛陽,天子聞銀、夏間胡擾動,故使傑就攻除之。」又令突厥使者馳告曰:「可汗更入并州,留兵馬十萬在長城下,故令問公,若有稽胡不服,欲來共破之。」坐者皆懼。皇考慰喻遣之,於是歸命,饋輸填積。屬晉公護先退,皇考亦罷兵而還鎮。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九》:楊忠引兵出沃野,應接突厥,軍糧不給,諸軍憂之,計無所出。忠乃招誘稽胡酋長咸在坐,詐使河州刺史王傑勒兵鳴鼓而至,曰:「大冢宰已平洛陽,欲與突厥共討稽胡之不服者。」坐者皆懼,忠慰諭而遣之。於是諸胡相帥饋輸,車糧填積。屬周師罷歸,忠亦還。
  14.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二》:三年詔傑與隨公楊忠自(漢)〔漠〕北伐齊至并州而還 按上已出「保定三年」,不應重複。詔楊忠伐齊在保定三年(五六三年)十二月,「至并州而還」在四年正月,見卷五武帝紀上、卷一九楊忠傳。這裡承上保定三年,應作「其年」,如果包舉還師,則也可繫於四年。若這條的「三」字不誤,則上條的「三」字必誤。又卷一九楊忠傳,這次伐齊,楊忠北出武川,和突厥會師南下,攻晉陽,去「漢北」絕遠。「漢」乃「漠」之訛。卷一九楊忠傳有「若從漠北入并州,極為險阻」語,可證,今據改。
  15.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天和二年,以綱政績可稱,賜帛千段、谷六千斛、錢二十萬,增邑四百戶。陳公純等以皇后阿史那氏自突厥將入塞,詔征綱與大將軍王傑率眾迎衛於境首。
  16. ^ 《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天和二年,以綱政績可紀,賜帛及錢穀等,增邑,以褒賞之。陳公純等以皇后阿史那氏自突厥將入塞,詔征綱與大將軍王傑率眾迎衛於境首。
  17. ^ 《北齊書·卷十七·列傳第九》:十二月,周遣將圍洛陽,壅絕糧道。武平元年正月,詔光率步騎三萬討之。軍次定隴,周將張掖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彥、開府司水大夫梁景興等又屯鹿盧交道,光擐甲執銳,身先士卒,鋒刃才交,桀眾大潰,斬首二千餘級。直到宜陽,與周齊國公宇文憲、申國公㩉跋顯敬相對十旬。光置築統關、豐化二城,以通宜陽之路。軍還,行次安鄴,憲等眾號五萬,仍躡軍後,光縱騎擊之,憲眾大潰,虜其開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韓延等,又斬首三百餘級。憲仍令桀及其大將軍中部公梁洛都與景興、士彥等步騎三萬於鹿盧交塞斷要路。光與韓貴孫、呼延族、王顯等合擊,大破之,斬景興,獲馬千匹。
  18.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丁卯,以大將軍張掖公王傑、譚國公會、雁門公田弘、魏國公李暉等並為柱國。
  19.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丁卯,以大將軍王傑、譚公會、雁門公田弘、魏公李暉等並為柱國。
  20.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孝閔帝踐阼,進爵張掖郡公,增邑一千戶,出為河州刺史。朝廷以傑勛望俱重,故授以本州。保定三年,進位大將軍。三年,詔傑與隨公楊忠自(漢)〔漠〕北伐齊,至并州而還。天和三年,除宜州刺史,增邑通前三千六百戶。六年,從齊公憲東御齊將斛律明月,進位柱國。建德初,除涇州總管。
  21.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己卯,以柱國張掖公王傑為涇州總管,魏國公李暉為梁州總管。
  22. ^ 《周書·卷七·帝紀第七》:九月丁酉,熒惑入太微。以柱國宇文盛、張掖公王傑、枹罕公辛威、鄖國公韋孝寬並為上柱國。
  23.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九月丁酉,以柱國宇文盛、張掖公王傑、枹罕公辛威、鄖國公韋孝寬並為上柱國。
  24. ^ 24.0 24.1 《歐陽修集·卷一三八·集古錄跋尾卷五》:右齊開府長兼行參軍九門張公禮撰,不著書人名氏,字畫遒勁,有歐、虞之體。隋開皇六年建,在今鎮州。碑雲「太師、上柱國、大威公之世子,左威衛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仙奉敕勸獎州人一萬,共造此寺」。其述孝仙雲「世業重於金、張,器識逾於許、郭」。然北齊、周、隋諸史不見其父子名氏,不詳何人也。
  25.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傑少從軍旅,雖不習吏事,所歷州府,咸以忠恕為心,以是頗為百姓所慕。宣帝即位,拜上柱國。大象元年,薨,時年六十五。贈河鄯鄧延洮宕翼七州諸軍事、河州刺史,追封鄂國公。諡曰威。子孝仙,大象末,位至開府儀同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