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葉慈
理查·沃爾登·葉慈(英語:Richard Walden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美國小說家。他的處女作《真愛旅程》出版後即獲196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但評論界的讚譽並未在其生前帶給他商業上的成功。直到葉慈去世後,部分得益於史都華·奧南1999年發表在《波士頓評論》的文章、布萊克·貝利創作於2003年的傳記,以及改編自其同名小說的2008年奧斯卡獎提名和金球獎獲獎電影《真愛旅程》,他的作品才再次受到公眾關注。
理查·葉慈 Richard Yates | |
---|---|
出生 | 美國紐約州揚克斯 | 1926年2月3日
逝世 | 1992年11月7日 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 | (66歲)
職業 | 小說家 |
國籍 | 美國 |
創作時期 | 1953年-1986年 |
體裁 | 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劇本 |
文學運動 | 現實主義 |
代表作 | |
配偶 | 希拉·布賴恩特 (1948年結婚—1959年離婚) 瑪莎·斯皮爾 (1968年結婚—1974年離婚) |
子女 | 3女 |
生平
編輯理查·葉慈於1926年2月3日出生在紐約州揚克斯,父親文森特·葉慈(Vincent Yates)是奇異的推銷員,母親露絲·沃爾登·莫勒(Ruth Walden Maurer)則是一位雕塑家。葉慈三歲時父母離異,而後他跟隨母親生活,童年時期頻繁輾轉於美國東北不同城鎮的居所,父親則在他青年時去世,生前很少看望孩子。[1]他於1941年入讀康乃狄克州埃文的老農場學校後,由於不擅運動和社交,便開始對新聞學和寫作產生興趣。葉慈自埃文畢業即應徵入伍,作為步兵參與在法國和德國的戰鬥,肺部也落下病根,直到1946年返回美國,於紐約尋找工作。[2][3]
葉慈先在合眾通訊社的財務部門擔任改寫員,1949年成為雷明頓蘭德公司的宣傳作家。為了補貼家用,他放棄了入讀大學,選擇邊工作邊參加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的創意寫作夜校課程。[1]1951年,葉慈被診斷出患有肺結核,因而獲得退伍軍人殘疾撫恤金,隨後兩年他搬到英國和法國生活,並決定成為職業小說家。他於1953年回到紐約,以自由撰稿人身份繼續在雷明頓蘭德公司任職六年,期間持續創作短篇小說,同時著手撰寫他的首部長篇小說《真愛旅程》。《真愛旅程》於1961年出版後廣受好評,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葉慈的才華也得到評論家們的認可。[4]
葉慈從1959年開始在多所美國高校教授過創意寫作,包括社會研究新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波士頓大學、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衛奇塔州立大學、南加州大學專業寫作碩士項目和阿拉巴馬大學,[2][5][6]還曾短暫為時任司法部長勞勃·甘迺迪的演講稿捉刀。[7]得益於古根海姆基金會和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等組織的資助,葉慈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裡陸續出版了六本長篇小說:《天命》、《庸人自擾》、《復活節遊行》、《好學校》、《年輕的心在哭泣》和《冷泉港》,以及《十一種孤獨》與《戀愛中的騙子》兩本短篇小說集,但都不如其處女作受歡迎。[4]此外他還創作過一些劇本,也曾嘗試改編威廉·斯泰倫的長篇小說《躺在黑暗中》[8],其中只有與威廉·羅伯茨合作的《雷瑪根大橋》拍成了電影。[9]
由於《真愛旅程》往後的作品既得不到大眾認可而銷量慘澹,又被各種文學獎項拒之門外,內心苦悶的葉慈開始無節制地吸菸飲酒,身心健康嚴重受損,到了晚年更因性情暴躁與友人疏遠,數次躁鬱症發作而入院,生活窮困潦倒。[4]1992年11月7日,葉慈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一家退伍軍人醫院死於肺氣腫小手術後併發症,終年66歲。長期與他合作的出版社編輯西摩·勞倫斯透露葉慈生前正在創作名為《不定時代》(Uncertain Times)的長篇小說,內容改編自其為勞勃·甘迺迪撰寫演講稿的經歷。勞倫斯原計劃同霍頓·米夫林合作出版該小說,卻在幾年後去世,遺稿至今仍未面世。[3][10]
個人生活
編輯葉慈於1948年同希拉·布賴恩特(Sheila Bryant)結婚,岳父是英國演員查爾斯·布賴恩特,後者在與希拉的母親瑪喬麗·吉爾胡利(Marjorie Gilhooley)結婚前曾是默片時代當紅女星阿拉·納濟莫娃的長期伴侶。二人婚後育有莎倫(Sharon)和莫妮卡(Monica)兩名女兒,直到1959年離婚,由女方取得孩子的撫養權。1968年葉慈再婚,迎娶瑪莎·斯皮爾(Martha Speer),這段婚姻持續了六年,二人唯一的女兒吉娜(Gina)同樣判給了母親。[3][11]葉慈的二女兒莫妮卡後來當過劇集《宋飛傳》主創拉里·大衛的女友,劇中主角之一伊萊恩·貝內斯即以她為原型。[12]
文學創作
編輯作品
編輯長篇小說
編輯-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1961年)
- 《天命》(A Special Providence,1969年)
- 《庸人自擾》(Disturbing the Peace,1975年)
- 《復活節遊行》(The Easter Parade,1976年)
- 《好學校》(A Good School,1978年)
- 《年輕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1984年)
- 《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1986年)
短篇小說集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De Roche, Linda. Twentieth-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xt.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1-06-04: 1934 [2024-07-25]. ISBN 979-8-216-15798-4. OCLC 14286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 ^ 2.0 2.1 Bailey, Blake. A Tragic Honesty: The Life and Work of Richard Yates. New York: Picador. 2003 [2024-07-25]. ISBN 978-03-1228-721-4. OCLC 51040212.
- ^ 3.0 3.1 3.2 O'Nan, Stewart. The Lost World of Richard Yates: How the great writer of the Age of Anxiety disappeared from print. Boston Review. 1999-10-01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9).
- ^ 4.0 4.1 4.2 Keene, Ann T. Yates, Richard (03 February 1926–07 November 1992), writer.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2005-09 [2024-07-25].
- ^ Naparsteck, Martin. Drinking With Dick Yates.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Cedar Falls: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2001, 286 (3/4): 75–79 [2024-07-25]. OCLC 644495709.
- ^ Bradfield, Scott. Follow the long and revolutionary road. The Independent. 1992-11-21 [2009-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4).
- ^ Ford, Richard. Essay; American Beauty (Circa 1955). The New York Times. 2000-04-09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1).
- ^ Yates, Richard. William Styron's Lie Down in Darkness: A Screenplay. Watertown: Ploughshares Books. 1985 [2024-07-25]. ISBN 978-09-3327-700-7. OCLC 12689683.
- ^ Richard Yates. IMDb.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2).
- ^ Pace, Eric. Richard Yates, Novelist, 66, Dies; Chronicler of Disappointed Liv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2-11-09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4).
- ^ 11.0 11.1 Naparsteck, Martin. Richard Yates Up Close: The Writer and His Works. Jefferson: McFarland. 2011-12-22: 15 [2024-07-25]. ISBN 978-07-8646-059-5. OCLC 6828911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 ^ Kelly, Keegan. ‘Seinfeld’: The Real-Life Women Who Inspired Elaine Benes. Cracked.com. 2023-09-03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 ^ Atkinson, Kate. Cast a cold eye. The Guardian. 2002-02-02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參考文獻
編輯- Mitgang, Herbert. Moving the Story Along. The New York Times. 1984-10-28 [2008-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1).
- O'Nan, Stewart. The Lost World of Richard Yates: How the great writer of the Age of Anxiety disappeared from print. Boston Review. 1999-10-01 [202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9).
- Wood, James. Out of the ashes: James Wood salutes Blake Bailey's generous biography of Richard Yates, A Tragic Honesty. The Guardian. 2004-09-24 [202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Amidon, Stephen. Movie May Renew Interest in Richard Yates. The Sunday Times. 2009-01-18 [201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 Charlton-Jones, Kate. Dismembering the American Dream: the Life and Fiction of Richard Yates. 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14-08-30 [2024-09-06]. ISBN 978-08-1731-825-3. OCLC 8813856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