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註 1],是李斯寫給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其文體在形式上為應用文,而內容上則為論說文。這篇文章被視為是後來的駢文之初祖。
諫逐客書 | |
---|---|
全名:《諫逐客書》 | |
其他名稱 | 《上書諫逐客》 |
作者 | 李斯(前280年-前208年秦曆七月) |
類型 | 歷史學 |
語言 | 文言文 文字:中文 |
成書年代 | 戰國秦國(前244年) |
主題 | 闡述說明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使秦王嬴政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 |
發行資訊 | |
出版地點 | 中國 |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發韓國實施「疲秦計畫」,即韓國的水利工程師鄭國(鄭氏,名國)利用修關中水渠以耗費秦國人力、銀錢,和呂不韋和嫪毐之黨徒為亂(他們兩人都不是秦人)。在宗室大臣鼓譟下,秦王政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籍貫客卿[1],被驅逐者之一、楚國上蔡李斯因此寫下《諫逐客書》予秦王政過目,內容闡述說明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國家才能夠富強[2]。秦王讀了李斯的上書,就廢除了「逐客令」,命人追回李斯,並恢復其官職。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並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3]
背景
編輯李斯入秦十數年,由於鄭國為秦修灌渠以疲秦之計被發覺,秦大臣提議驅逐所有外來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寫了《諫逐客書》。李斯《諫逐客書》發生於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
作者
編輯李斯是秦代人(西元前280年~西元前208年),中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稱。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自幼聰明好學,志向遠大。25歲時(前256年)在楚國任郡小吏之職,曾有「賢不肖在所自處」之歎。26歲那年,拜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業成後,李斯和其師荀卿分析天下形勢,認為經過戰國以來長期的諸侯兼併戰爭,業已出現統一的趨勢。而統一大業,「六國皆弱」,無力完成,只有強大的秦國才具備這一條件。於是他決定離楚「西說秦王」。於34歲那年(前247年),離楚入秦。呂不韋任李斯為兵部侍郎。李斯於入秦不久,就向秦王嬴政論述秦國統一天下的條件和良機,秦王政採用了李斯的觀點,並封其為長史。由於李斯多次薦言獻策,秦王拜李斯為客卿。[4]
興建鄭國渠
編輯當時三晉之一的韓國聽說秦國喜歡大興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國的國力,使秦國無法向東用兵,韓國便讓「鄭國」,找機會遊說秦國,讓秦國鑿通涇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出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餘里,用來灌溉農田[5]。
鄭國渠在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開始建造[6][註 2],位於今日中國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
計劃暴露
編輯雖然鄭國渠的建設本身對秦國利大於弊,但其企圖疲弊秦國的意圖,卻引起秦國本土大臣的警覺,認為山東六國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韓王的計謀暴露,嬴政打算殺掉鄭國。鄭國指自己雖然是為韓國做細作而來,但建渠不會為韓國延續多少國祚[註 3],而渠建成以後的確會對秦國大為有利[7]。
鄭國計劃暴露後,秦宗室大臣企圖乘機趕走全部從其它諸侯國前來事秦的人,便借早已過去的「鄭國事件」,把外來人士都說成是間諜,「請一切逐客」。李斯是楚國人,也是逐客之一。被逐途中,李斯向秦王政上書〈諫逐客令〉,列舉秦穆公以來任用外來賓客對秦國富強作出巨大貢獻的大量事實,說明「一切逐客」的錯誤和危害;勸說秦王「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廣泛任用願意效忠秦國的人才,完成統一大業。
文章內容
編輯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頒布「逐客令」的時間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呂不韋因嫪毐之亂被罷免的時間,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針對的是「養士三千」的相邦呂不韋,以削弱呂不韋的勢力。呂不韋的門客之一,出身自楚國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為了避免被逐的命運,李斯主動向嬴政上書,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內容如下[8][9]:
原文
編輯斯乃上曰[註 6]:「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註 7]求士,西取由余[註 8]於戎,東得百里奚[註 9]於宛[註 10],迎蹇叔[註 11]於宋[註 12],求丕豹[註 13]、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註 14]。孝公[註 15]用商鞅[註 16]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註 17]用張儀[註 18]之計,拔三川[註 19]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註 20],南取漢中 [註 21],包九夷,制鄢[註 22]郢,東據成皋[註 23]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註 24],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註 25],廢穰侯[註 26],逐華陽[註 27],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註 28],有隨和之寶[註 29],垂明月[註 30]之珠,服太阿[註 31]之劍,乘纖離[註 32]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註 33]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註 34]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註 35]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註 36],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註 37]之簪,傅璣之珥[註 38],阿縞[註 39]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註 40]搏髀[註 41],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註 42]、桑間[註 43]、《昭虞》[註 44]、《武象》[註 45]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註 46]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註 47]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譯文
編輯段落 | 譯文 | 原文字數[註 48] |
---|---|---|
第一段 | 韓國有位水工以修築渠道為名,來到秦國做間諜,不久被發覺。秦宗室和大臣們對此事頗為不滿,都對秦王政說:「從各諸侯國來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為他們的國君遊說,以離間秦國而已,請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驅逐。」李斯推測自己也在驅逐的客卿之列。於是李斯就上書說: | 65 |
第二段 | 從前穆公延攬人才,西邊從戎國爭取由余,東邊從宛國贖得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國迎接蹇叔,從晉國迎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位賢者,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任用他們,結果併吞二十多個國家,於是稱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的變法,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國家因此富足強大,老百姓樂於為國效力,諸侯也親附臣服,先後擄獲楚、魏兩國的軍隊,占領千里的土地,一直到現在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惠王用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西邊併吞巴郡和蜀郡,北邊攻取上郡,南邊攻取漢中,兼併許多蠻夷部落,控制鄢、郢一帶,東邊占據成皋險要的地區,割取肥沃的土地,於是瓦解六國的合縱,使諸侯爭著向西侍奉秦國,此項功業一直延續到現在。昭王得到范雎為丞相,於是罷免穰侯,驅逐華陽君於關外,鞏固王室的權力,杜絕私人的勢力,而後逐漸吞併諸侯的土地,使秦國完成稱帝的基業。以上這四位君主—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憑藉客卿的功勞。從這些歷史事實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納,疏遠賢才而不重用,那麼國家就沒有富足得利的事實,而秦國也就沒有強盛壯大的威名了。 | 293 |
第三段 | 現在陛下獲得崑山所產的美玉,有隨侯珠、和氏璧,掛著明月珠,佩著太阿劍,騎著纖離馬,樹立翠鳳旗,擺著靈鼉鼓。這幾種寶物,秦國一種也沒出產,然而陛下喜歡它,是為什麼呢?一定要秦國生產的才可以,那麼夜裡放光的寶玉,就不應該裝飾在朝廷中;犀牛角、象牙所製成的器皿,就不應該拿來把玩欣賞;鄭、衛等外國的美女,就不應該充列在後宮;而北狄所產的駃騠等名馬,也不該養在馬棚;同時江南出產的黃金、白錫不該拿來使用;西蜀出產的丹砂靛青也不能用來彩繪。用來裝飾後宮,充作姬妾,賞心樂意的,取悅耳目的,一定要出產在秦國才可以,那麼綴著宛珠的髮簪,鑲著珠璣的耳墜,東阿特製的白絹衣,織錦刺繡的裝飾,就不會進獻在君王的面前;而趨隨時尚高雅別致,容貌嬌豔體態美好的趙國女子,也不會侍立在君主的左右了。再說到敲水瓶、打瓦缶、彈竹箏、拍大腿,嗚嗚地歌唱,以使耳朵聽得舒適的,才真是秦國的音樂。那些鄭、衛、桑間的歌謠,舜的韶虞、周朝武象,是別國的音樂。現在大王您捨棄敲打水瓶瓦缶而接近鄭、衛、桑間,放棄彈奏竹箏而採用韶虞、武象,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還不是為了眼前的快樂,適合觀賞罷了!現在任用人才, 卻不是這樣,不問才能的優劣,不論品德的好壞,不是秦國人就罷黜,凡是客卿就驅逐。這樣看來,那麼大王所看重的是在美色、音樂、珍珠、寶玉,而所輕視的是人民了。這不是統一天下,掌控諸侯的好辦法啊! | 366 |
第四段 | 我聽說土地大的米糧多,國家大的人口眾,軍隊強大的兵士勇。所以泰山不捨棄任何小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捨棄任何小水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廣;想要稱王天下的人,不拒絕眾民,才能顯揚他的盛德。所以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外國,國家時時充實而美好,鬼神也降臨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何以無敵於天下的原因!現在您竟然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辭退賓客讓他們幫助其他諸侯建立功業,使天下的賢才,退避不敢向西侍奉秦國,停住腳步,從此不踏入秦國,這樣就是所謂:借兵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物品不是出產於秦國,但是值得珍貴的卻很多; 人才不是出生於秦國,可是願意效忠秦國的卻不少。現在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減損人民去增加仇敵的力量,使自己內部空虛,而在外又跟諸侯結怨,如此希望國家沒有危險,這是不可能的啊! | 207 |
內容大要
編輯提出了經管天下人才、資源的總方針──有容乃大。以「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為中心,闡論逐客之害及用客之利,期秦王政能撤消逐客令。由「跨海內」、「制諸侯」(統一六國)的戰略,析論「逐客」的錯誤和危害,「廣納賢才」才能成就帝業[10]。
段落大意:
- (一)自「會韓人鄭國來閒秦」至「李斯議亦在逐中。」說明逐客為過。
- (二)自「昔穆公求士」至「而秦無強大之名也」(舉繆公、孝公、惠王、昭王例)說明客有功於秦(暗示逐客為不智)。
- (三)自「今陛下致崑山之玉」至「致諸侯之術也」說明逐其民人而取其色樂珠玉,非王霸者之所為(以色樂珠玉之取襯客之去為不合理)。
- (四)自「臣聞地廣者粟多」至「不可得也」說明卻客而為他國所用,非秦之福(以逐客資敵業諸侯說明爭取人才的重要性),以說明逐客則國危。
疑問
編輯據《史記集解》引《新序》指,《諫逐客書》是在李斯在被逐途中所寫[註 49],此處有不少疑問[11]:
- 李斯既知「逐客令」,為何不立即上書直諫,竟在被逐途中方才上書?
- 當時李斯只是呂不韋的門客,在秦國沒有官職,何以其諫能直書秦王?李斯在被逐途中使何人上書秦王?
- 咸陽至酈邑不過數十里,乘騎車馬不過半日程,步行也不過一日程。秦王何以能在一日之內,在酈邑追還李斯,「復李斯官」?
對於以上疑問的合理解釋,有說法指李斯諫書一幕乃預先安排好的表演[11]。李斯被嬴政任用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他曾協助嬴政板倒呂不韋所致[11]。其後嬴政因成功達到削弱呂不韋勢力的目的,決定取消逐客令,也正式重用李斯,任為掌司法的廷尉[12][13]:81-88。
反響與後續
編輯秦王讀了李斯的上書,就廢除了「逐客令」[14],命人追回李斯,並恢復其官職。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15],並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前221年(李斯60歲),秦統一六國。[16][17]。
實際上以秦國之強,也免不了受天災威脅,秦王政四年(前243年)發生的特大蝗災導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嬴政下詔鼓勵老百姓納粟受爵[18],在某程度上說明在關中地區建渠,以抵禦天災的必要,因此嬴政最終命令鄭國繼續把渠修成[19]。
自渠成後,淤積混濁的涇河水被引至灌溉兩岸低洼的鹽鹼地,面積達四萬多頃,畝產達到了六石四斗。從此關中成為沃野,再沒有饑荒年份,為併吞六國打下堅實基礎,該渠也因此被命名為「鄭國渠」[20]。
注釋
編輯- ^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秦文》作《上書諫逐客》。
- ^ 東漢班固《漢書·溝洫志》記載: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歲,與史記所記年份完全相符,因此鄭國渠建造的年份應為秦王政元年。
- ^ 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二十九·河渠書第七》——鄭國云:「臣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代之功」是也。
- ^ 游間︰游說、離間。
- ^ 李斯︰字通古,楚國上蔡人,入秦為相,廢封建,定郡縣,行禁書令,統一文字,後為趙高所害。
- ^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秦文》中刪去第二段「斯乃上曰:」。
- ^ 穆公︰即秦穆公,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 ^ 由余︰西戎人。
- ^ 百里奚︰虞人,虞亡入秦。
- ^ 宛︰地名,位於河南省南陽縣。
- ^ 蹇叔︰歧州人,嘗遊宋。
- ^ 宋︰周封地名,由河南省歸德以東,至江蘇省徐州境。
- ^ 丕豹︰丕鄭之子,其父被殺後奔秦。
- ^ 西戎︰古地名,位於甘肅省慶陽縣境。
- ^ 孝公︰名渠。
- ^ 商鞅︰衛國人,相秦孝公,制定變法令,廢井田,開阡陌,修改賦稅法。
- ^ 惠王︰秦孝公之子。
- ^ 張儀︰魏國人。
- ^ 三川︰即伊川、洛川、河川。
- ^ 上郡︰即魏地十五縣,為秦國收置為郡。
- ^ 漢中︰楚地,為秦國收置為郡,位於今陝西省西南及湖北省西北之境。
- ^ 鄢︰地名,位於湖北省宜城縣。
- ^ 成皋︰地名,位於河南省汜水縣。
- ^ 六國之從︰六國合縱之盟。
- ^ 范雎︰魏國人。
- ^ 穰侯︰即魏冉,秦相。
- ^ 華陽︰宣太后之異母弟羋戎。羋,音「米」。
- ^ 崑山之玉︰崑崙山的美玉。
- ^ 隨和之寶︰即隨侯之珠及和氏之璧。
- ^ 明月︰夜光珠。
- ^ 太阿︰楚劍。
- ^ 纖離︰良馬。
- ^ 鼉︰形似鱷魚,皮可製鼓,音「駝」。
- ^ 說:通「悅」。
- ^ 鄭魏︰其國風皆淫,故稱女之美者。
- ^ 下陳︰侍妾也。
- ^ 宛珠︰宛縣出產的珠。
- ^ 傅璣之珥︰飾璣珠的耳環。
- ^ 阿縞︰齊東阿縣之絹帛。
- ^ 箏︰瑟類,有十三弦。
- ^ 髀︰骰骨。
- ^ 鄭衛︰鄭音好濫淫志,衛音促速煩志。
- ^ 桑間︰地名,位於濮水之上,僕陽之南。商紂的樂師延作靡靡之樂,以致亡國,後投濮水而死。
- ^ 《昭虞》︰虞舜之樂。
- ^ 《武象》︰周武王的樂師大武作樂,樂必兼舞,故云《武象》。
- ^ 黔首︰指秦國的民眾,以其首黑也。
- ^ 齎︰贈送,音「基」。
- ^ 包括標點符號。
- ^ 裴駟《史記集解》引《新序》曰:「斯在逐中,道上上諫書,達始皇,使人逐,至酈邑得還。」
參考
編輯- ^ 南天書局出版 史地類 劍橋中國史·秦漢篇 第一章
- ^ 諫逐客書 李斯.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諫逐客書》的說理藝術;魯曉文;湖南省藝術學校;湖南長沙410000
- ^ 《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閒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 ^ 司馬遷《史記·河渠書》: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 ^ 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始皇帝元年,擊取晉陽,作鄭國渠。
- ^ 司馬遷《史記·河渠書》: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 ^ 諫逐客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 諫逐客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古文觀止---諫逐客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香港電台網站「中華文化」
- ^ 11.0 11.1 11.2 《史記疑案》.李全華著.湖南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10年7月1日).ISBN 9787811138405.第1.10章 李斯浮沉謎案
- ^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複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
- ^ (日語)吉川忠夫 『秦の始皇帝』 講談社學術文庫、2002年、第1版。ISBN 4-06-159532-6、第三章:統一之道—併吞六國
- ^ 《史記》 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
- ^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秦王拜斯為客卿。
- ^ 《史記·李斯列傳》
- ^ 諫逐客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文百科在線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政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 ^ 司馬遷《史記·河渠書》: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 ^ 司馬遷《史記·河渠書》: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