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魯
生平
编辑廕官授廣東新會縣縣丞。当时,广西瑶族流竄劫掠高州府、廉州府、惠州府、肇慶府,每個月持續攻破城池、殺害官吏。香山縣、順德縣附近,土匪大量出現,新會縣的无赖之徒也群聚響應。陶鲁召集有名望的鄉紳父老說:「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他們都回答同意。便開始建筑堡壘營寨,整治軍備兵器,訓練武技兵勇,以單獨城池防禦賊兵攻擊。修建城牆、挖深濠溝,布置鐵蒺藜、刺竹於外城外,城守大為穩固。賊軍來犯,就分別擊破之。天順七年(1463年)任期屆滿,巡撫葉盛上報陶魯功績,就地升任知縣。隨即以擊破賊軍之功,升廣州同知,仍兼知縣事務[1]。
成化二年(1466年)跟從總督韓雍征討大藤峽。韓雍在軍隊中嚴厲持重,唯獨對陶魯虛心不自滿。用陶魯之策略,就有戰功。其所率領的精兵三百,又稱“陶家軍”,參與的戰鬥中所向匹敵[2]。韓雍呈請擢升陶魯為僉事,專門治理新會縣、陽江縣、陽春縣、瀧水縣、新興縣諸縣軍事。該年冬季,會同參將王瑛於欽州、化州擊破強勢的土匪勢力廖婆保等,大量斬獲,得到聖諭嘉獎辛勞。隔年(1467年),賊軍首腦黃公漢等越來越猖獗,偕同參將夏鑒等在思恩縣、潯州連續擊破之。過不久,賊軍攻陷石康縣,俘擄知縣羅紳。陶魯又與夏鑒率兵追擊至六菊山,擊敗之。兩廣自從韓雍去職、不設總督之後,統兵武官都互相觀望、推諉責任,土寇盜匪更加滋長蔓延。陶魯奏請仍舊以重臣任總督駐紮梧州,獲得採納成為定制。僉事任期屆滿,升任副使。兵部尚書于子俊奏陳陶魯撫恤周濟之功勞,獲得賞賜銀幣[3]。
陶魯長期治理軍事。遇到有賊匪劫掠於廣東、廣西,規模大就會剿,規模較小就獨自率軍征討,所向皆捷。賊匪恨之入骨,洗劫陶魯在鬱林的故居,焚燒所得誥命,發掘祖墳,殺害親族。陶魯聞訊大為悲慟。明憲宗下詔改陶魯籍為廣東,補發誥敕,加以慰勞,陶魯因此更加奮發立志討賊。成化二十年(1484年),以征討荔浦瑤族功績,增加俸祿一級。又過九年,升遷湖廣按察使,仍留在兩廣治軍如故。鬱林縣、陸川縣賊首黃公定、胡公明等起事作亂,與參將歐磐分兵五路進討,大破賊兵,摧毀一百三十座賊寨。弘治四年(1491年),總督秦紘排解撫平德慶瑤,進湖廣右布政使。陶魯疏言,身居兩廣而官以湖廣為名,於事務體制不方便,因此改授湖廣左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副使,兼領嶺西道事務。時人稱呼為「三廣公」。十一年(1498年),總督鄧廷瓚奏請封陶魯之子官職,以便統率陶魯所募集的健卒精兵準備征討。於是授其子陶荊民為錦衣百戶。同年,陶魯卒。陶荊民再次奏陳父親功績,於是進封副千戶,世襲[4]。
陶魯善於安撫士兵,多機智計謀,謀定而後戰。建立公署之後,蓋一座亭在其中,不設置橋。夜間則召來部下計議軍事。以小舢舨乘渡其中一人,談話完畢,令其退離。反覆如此數人之後,才挑選其中較適任的參合任用,所以常能得勝算而不泄漏機密。軍中緊急文書不定時送達,陶魯戎裝宿夜戒備,不動聲色。審視認為賊兵有機可乘,便暗中率軍出城,半夜合圍,到清晨通常就已經得勝。縱使賊兵善於偵察,終究不能得知要領。歷官四十五年,始終不離軍事。共計大小數十戰,斬獲首級二萬一千四百餘,奪回被擄掠及撫恤安定復業者十三萬七千餘人,廣東廣西人民倚靠陶魯如同長城一般。然而陶魯領兵不只是崇尚武力,曾經說:「治寇賊,化之為先,不得已始殺之耳。」每次平定叛賊,一律置縣建學校以復興教化[5]。
陶魯最初為縣丞,年紀才弱冠,知縣王重勸勉以學業為重。王重是老成儒者,陶魯遂拜王重為師,向其行弟子禮。每天早晨,講授經史後才處理公事。之後王重卒於任上,陶魯服喪如父喪之禮,且資助王重二個兒子。又尊敬事奉有名儒士陳獻章,陳獻章也敬重陶魯。南宋時陸秀夫、張世傑殉節於崖山,未有建廟祭祀,特為之建祠,向朝廷請示祠額,得賜名為「大忠」。嘉靖初年,陶魯已經逝世三十年,新會人民追思其功德,頌請於朝廷,朝廷賜建祠專祀陶魯[6]。
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卷165):“魯,字自強,蔭授新會丞。當是時,廣西瑤流劫高、廉、惠、肇諸府,破城殺吏無虛月。香山、順德間,土寇蜂起,新會無賴子群聚應之。魯召父老語曰:「賊氣吞吾城,不早備且陷,若輩能率子弟捍禦乎?」皆曰「諾」。乃築堡寨,繕甲兵,練技勇,以孤城捍賊沖。建郭掘濠,布鐵蒺藜刺竹於外,城守大固。賊來犯,輒擊破之。天順七年,秩滿,巡撫葉盛上其績,就遷知縣。尋以破賊功,進廣州同知,仍知縣事。”
- ^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有新會丞陶魯隸麾下,雍威嚴擬王公,軍門設銅鼓數千,儀節詳密。三司長吏見,長跪白事,懾悚如小吏。一日,顧峒賊最強險難下者,方設策。魯時直膳侍左右,謾謂曰:「丞揣我何意?」魯曰:「得非某賊耶?」雍曰:「然。丞得往否?」曰:「匪直能,且易易耳!」雍怒曰:「賊銳甚,又搤阻自衛,非大兵不可入。部下文武數百千人,熟視無可當吾寄者。吾方欲身往,若安得易?且使若食粟能之耳!蕞爾邑不能理,乃言擊賊。若妄當笞!」魯不拜,抗言曰:「謂魯解食粟,不解擊賊者,明公未悉魯也。蔣琬、龐統廢邑事矣,後乃為蜀名臣。公幸毋棄魯,使得畢技,當悉縛諸丑以獻。」雍異之,改容曰:「若所將幾何而辦?」曰:「三百人。」曰:「何少?」曰:「魯猶以為多也。兵貴精,請擇。」雍曰:「任若自為之。」魯乃標式,約曰:「有能力舉百鈞,矢射二百步者來。」三軍之士十五萬人,其比於式者得二百五十人。曰:「未也。」請復下令募,募數日,足。魯乃為別將,自操練陣法,椎牛酒犒,甘苦共之,士爭願為死。率以先登,大破賊,斬首無算。賊聞陶家軍駭栗遁避,叩首乞為良民,得毋死幸甚。魯,成子也。雍又奏調達官軍千餘,專命偏將領之。瑤、僮出入山林,利用標槍牌刀諸短兵,不能當騎射,故達軍所向輒克,賊畏之。”
- ^ 《明史》(卷165):“成化二年從總督韓雍征大藤峽。雍在軍嚴重,獨於魯未嘗不虛己。用其策,輒有功。雍請擢魯為僉事,專治新會、陽江、陽春、瀧水、新興諸縣兵。其冬會參將王瑛破劇賊廖婆保等於欽、化二州,大獲,璽書嘉勞。明年,賊首黃公漢等猖獗,偕參將夏鑒等連破之思恩、潯州。未幾,賊陷石康,執知縣羅紳。復偕鑒追擊至六菊山,敗之。兩廣自韓雍去,罷總督不設,帥臣觀望相推諉,寇盜滋蔓。魯奏請重臣仍開府梧州,遂為永制。秩滿,課最,進副使。兵部尚書余子俊奏其撫輯勞,賚銀幣。”
- ^ 《明史》(卷165):“魯治兵久。賊剽兩粵,大者會剿,小者專征,所向奏捷。賊讎之次骨,劫其郁林故居,焚誥命,發先塋,戕其族黨。魯聞大慟。詔徙籍廣東,補給封誥,慰勞有加,益奮誌討賊。二十年,以征荔浦瑤功,增俸一級。又九載,課最,進湖廣按察使,治兵兩廣如故。郁林、陸川賊黃公定、胡公明等為亂,與參將歐磐分五路進討,大破之,毀賊巢一百三十。弘治四年,總督秦纮遣平德慶瑤,進湖廣右布政使。魯言身居兩廣,而官以湖廣為名,於事體非便,乃改湖廣左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副使,領嶺西道事。人稱之為「三廣公」。十一年,總督鄧廷瓚請官其子,俾統魯所募健卒備征討。乃授其子荊民錦衣百戶。是年,魯卒。荊民復陳父功,遂進副千戶,世襲。”
- ^ 《明史》(卷165):“魯善撫士,多智計,謀定後戰。鑿池公署後,為亭其中,不置橋。夜則召部下計事。以版度一人,語畢,令退。如是凡數人,乃擇其長而參伍用之,故常得勝算而機不泄。羽書狎至,戎裝宿戒,聲色不動。審賊可乘,潛師出城,中夜合圍,曉輒奏凱。賊善偵,終不能得要領。歷官四十五年,始終不離兵事。大小數十戰,凡斬馘二萬一千四百有奇,奪還被掠及撫安復業者十三萬七千有奇,兩廣人倚之如長城。然魯將兵不專尚武,嘗言:「治寇賊,化之為先,不得已始殺之耳。」每平賊,率置縣建學以興教化。”
- ^ 《明史》(卷165):“魯初為丞,年才弱冠,知縣王重勉之學。重故老儒,魯遂請執弟子禮。每晨,授經史講解而後視事。後重卒官,魯執喪如父禮,且資其二子。又敬事名儒陳獻章,獻章亦重之。宋陸秀夫、張世傑盡節崖山,未有廟祀,特為建祠,請祠額,賜名大忠。嘉靖初,魯歿三十載矣,新會人思其德,頌於朝,賜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