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

1939年电影
(重定向自乱世佳人 (电影)

乱世佳人》(英语:Gone with the Wind新马首映时译《叱咤风云[3]),是一部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男女主角分别由克拉克·盖博费雯·丽饰演。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电影上映前的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维克托·弗莱明
监制大卫·O·塞尔兹尼克
编剧悉尼·霍华德[*]
本·赫克特
乔·斯威灵[*]
约翰·范·德鲁顿[*]
玛格丽特·米切尔
剧本西德尼·霍华德英语Sidney Howard
原著
玛格丽特·米切尔作品
主演
配乐马克斯·史坦纳
摄影厄奈斯特·霍尔英语Ernest Haller
剪辑
制片商
片长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发行商洛伊斯公司英语Loews Cineplex Entertainment[1][nb 1]
预算385万美元
票房>3.9亿美元

本片在文化与商业上都获得极大的成功。1940年的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本片获得十三项提名,最终拿下囊括最佳影片在内共得八个奖项,若连同两座荣誉奖计入的话,此片共夺下十座大奖,此纪录维持了20年,直至1959年才被《宾虚》以十一项超越,《乱世佳人》并在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100部电影排名第四。[4] 而在商业上,本片是美国史上售出票数最多者,并有许多研究指出在考虑通胀后,这是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5]

故事介绍

编辑

影片开始于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佐治亚州的塔拉(Tara)庄园。斯佳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也翻译为“郝思嘉”)是庄园主爱尔兰移民杰拉尔德·奥哈拉(Gerald O'Hara)和妻子埃伦(Ellen)的长女。她还有两个妹妹。斯佳丽美丽风流,追求者众多,但她独爱阿什利·威尔克斯(Ashley Wilkes),而阿什利早就和表亲梅兰尼·汉密尔顿(Melanie Hamilton)订婚,并定于次日在“十二橡树园”举行烧烤,同时宣布两人订婚。

在十二橡树园,她遇见了瑞德·巴特勒(Rhett Butler,也翻译为“白瑞德”)。在一场关于战争的讨论中,瑞德说南方没有机会战胜北方。而当斯佳丽和阿什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她向阿什利表明了自己的爱慕。阿什利承认斯佳丽很吸引人,但是梅兰尼更适合自己,斯佳丽给了阿什利一个耳光。当她发现瑞德在边上偷听的时候对他说:“先生,你太不绅士了!”(“Sir, you are no gentleman!”)而瑞德予以反击:“而你,小姐,也太不淑女了!”(“And you, Miss, are no lady!”)

当晚战争爆发了,男人纷纷入伍。看到阿什利和梅兰尼结婚,而斯佳丽又气又急,临时决定嫁给其追求者——梅兰尼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查尔斯也参军,很快死于肺炎,斯佳丽成为寡妇

斯佳丽的母亲为了让斯佳丽高兴,将她送到亚特兰大汉密尔顿的家里。斯佳丽和梅兰尼参加了一个慈善舞会,在那里她和瑞德再次相遇。瑞德已经成为一个有如英雄般的人物,斯佳丽当时还在服丧期间,她接受了瑞德的邀请,与之共舞。在跳舞的时候,瑞德告诉斯佳丽他决心得到她,而斯佳丽说永无可能。

8个月后,南部军队大败,亚特兰大挤满了受伤的军人。斯佳丽请求瑞德帮助她和家人一起返回塔拉庄园,好等她们可以在庄园等待战争结束。斯佳丽帮助梅兰尼分娩。瑞德赶着马车出现,并将她们送出城,他留给她马车和手枪,让她们回塔拉庄园,自己去参军。

在回家的路上,她发现十二橡园已被焚毁,塔拉庄园还在,她的母亲刚刚去世,而她的父亲由于过度悲伤而神经错乱。塔拉庄园被军队洗劫一空,斯佳丽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之下,经历了她一生中最重要和最痛苦的时刻,她成为家庭的唯一经济支持者。在面临着饥饿、疾病和暴力的恶劣环境当中,斯佳丽发誓要让家人不再挨饿,“上帝为我作证,我将不再饥饿。”(“As God i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斯佳丽和仆人采摘棉花来维持生活。她甚至击毙了一个闯入家中的北军士兵,并从他的背袋里找到了钱。战争结束,南方战败。阿什利回到了家乡,和梅兰尼团聚。垂头丧气的阿什利发现自己对塔拉庄园没有任何帮助,当斯佳丽要求他带自己离开的时候,他承认自己对斯佳丽的渴望,并热吻了她,但是最后他说自己不能离开梅兰尼。

斯佳丽的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在骑马驱逐一个觊觎他财产的人时,不幸从马上摔落身亡。斯佳丽继续照顾整个家庭,她发现自己难以支付庄园的重税。因此她精心打扮自己,去亚特兰大找被北军关押的瑞德求助。然而瑞德告诉她自己的外国银行账户已经被冻结了,不能给她以帮助。在返回的途中,斯佳丽遇上了她妹妹苏伦(Suellen)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Frank Kennedy),这时弗兰克已经成功地经营着一家商店和木材工厂。斯佳丽撒谎说妹妹就要嫁给别人,从而使自己不久成为弗兰克·肯尼迪夫人,开始经营木材生意,在亚特兰大定居下来。有一天,斯佳丽经过一个贫民窟时,遭到黑人流氓的攻击,幸亏得到原来他家黑奴山姆的帮助而获救。弗兰克、阿什利和其他三K党成员在夜晚袭击了贫民窟,阿什利在混乱中受伤,而弗兰克则不幸身亡。斯佳丽再度成为寡妇。

弗兰克的葬礼结束时,瑞德再次出现在斯佳丽面前向她求婚。两人在新奥尔良度过蜜月后,瑞德答应帮助斯佳丽重振塔拉庄园。不久,他们的女儿邦妮(Bonnie)出生,瑞德把全部感情投在邦妮身上。斯佳丽却依然对阿什利旧情难忘。

有一天,斯佳丽审视完工厂,听到阿什利说希望回到过去简单的生活,她拥抱了阿什利给他以安慰。而他们的对话被阿什利的姐姐英蒂安·威尔克斯(India Wilkes)听到。英蒂安一向对斯佳丽不满,散播斯佳丽勾引有妇之夫的留言使其名誉受辱。但是梅兰尼不相信流言,并邀请斯佳丽参加阿什利的生日晚会。次日早晨,当斯佳丽醒来准备和瑞德重新开始的时候,瑞德却向她提出了离婚,并带着邦妮去了伦敦。不久,因邦妮想家,瑞德带着她又回到美国。斯佳丽告诉瑞德她再次怀孕,但是瑞德依然很冷漠。两人争论时,斯佳丽不慎从楼梯摔落流产。

斯佳丽慢慢恢复了身体,瑞德准备与她重修旧好,可是他们的女儿邦妮像她的外祖父一样骑马时坠地身亡。斯佳丽和瑞德互相指责,两人关系再度陷入僵局。不久梅兰尼病重。临终前,她要求斯佳丽帮助她照顾阿什利,并又告诉斯佳丽瑞德是多么地爱她。斯佳丽走出屋外,安慰阿什利,阿什利投入她的怀抱,瑞德悄然离开。阿什利哭诉着梅兰尼对他的重要,斯佳丽终于认识到她无法取代梅兰尼在阿什利心中的位置,而瑞德才是她真正所爱的。

斯佳丽跑回家,却发现瑞德正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她,并说现在才想起挽救他们的婚姻已经为时已晚。斯佳丽哀求瑞德不要离开她,并说其实她一直爱的是瑞德,她之前以为自己所爱的,只是阿什利在她心中的影子。瑞德说当邦妮在世时,他们曾有机会复合,现在机会已经没有了。他一定要离开亚特兰大。

当瑞德迈出大门的时候,斯佳丽问:“瑞德,如果你走了,我将去哪里?我该做什么?”(“Rhett, if you go, where shall I go? What shall I do?”)瑞德说,“坦白讲,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在乎。”(“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斯佳丽站在台阶上,在绝望之余又燃起了希望:“塔拉庄园,我的家!我要回家。总有一天我会让他回来的!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ara! Home. I'll go home, and I'll think of some way to get him back!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幕后故事

编辑

1936年5月,小说还没有正式发行,凯伊·布朗英语Kay B. Barrett阅读了小说之后建议塞尔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总裁大卫·O·塞尔兹尼克购买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将之拍成电影。一个月后,塞尔兹尼克花了5万美金购买了版权。(在影片推出后,1942年塞尔兹尼克又支付了5万美金作为红利。)

两位主角的选角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年。多达1400位女演员试镜出演斯嘉丽,包括凯瑟琳·赫本诺玛·希拉贝蒂·戴维斯芭芭拉·斯坦威克琼·克劳馥拉娜·特纳苏珊·海华卡洛尔·隆巴德艾琳·邓恩曼尔·奥勃朗艾达·卢皮诺琼·芳登洛丽泰·杨米利亚姆·霍普金斯英语Miriam Hopkins塔卢拉赫·班克黑德弗朗西丝·迪伊英语Frances Dee露西尔·鲍尔

直到1938年12月,考虑的名单中仍然还有四名女演员,其中包括简·亚瑟琼·贝内特英语Joan Bennett。最后一共有两名演员参加了12月20日在特艺七彩的试镜,她们是宝莲·高黛费雯·丽[6]

当时的费雯·丽是一个年轻的英国女演员,在美国还没有很大名气,已经出演了《英伦浩劫》和《牛津风云》等影片。1938年2月,费雯丽被通知作为斯佳丽的候选人。但是整个夏天,塞尔兹尼克一直在安排别的演员试镜。在乔治·丘克的回忆录里提到,1938年10月21日,塞尔兹尼克说,“仍希望找到除那个新女孩之外的人选。”("still hoping against hope for that new girl.")[7]1938年12月10日,费雯·丽第一次正式试镜。两周后,在写给太太的信中,塞尔兹尼克说费雯·丽是斯佳丽的黑马("the Scarlett dark horse")。在一系列的试镜后,塞尔兹尼克于1939年1月13日对外宣布费雯·丽成为斯佳丽的扮演者。他给记者埃德·萨利文的信中说,“斯佳丽父母是法国人和爱尔兰人。碰巧的是,费雯·丽的父母也是。”[8]

公共和塞尔兹尼克都认为克拉克·盖博是男主角瑞德·巴特勒的最佳人选。然而塞尔兹尼克的公司没有长期合同的男演员,因此他必须向别的公司协商借演员。因此加里·库珀转而成为塞尔兹尼克的第一选择,库珀和制片人塞缪尔·戈德温签有合同,还拥有一家发行公司,但是高德温一直没有明确表态。[9] 华纳兄弟提出让旗下的贝蒂·戴维斯埃罗尔·弗林奥利维娅·德哈维兰联袂出演影片的主角来换取发行权。当加里·库珀落选后,他情绪很激动地说:“《乱世佳人》将遭遇好莱坞最大的失败,我很高兴克拉克·盖博将摔得鼻青脸肿,而不是我。”("Gone With The Wind is going to be the biggest flop in Hollywood history. I'm glad it'll be Clark Gable who's falling flat on his nose, not me.")[10][11]

最后塞尔兹尼克通过岳父的关系从米高梅公司借调克拉克·盖博出演,条件是影片的50%的利润将属于米高梅公司,并且影片必须由米高梅公司的父公司洛伊斯公司英语Loews Cineplex Entertainment发行,而且洛伊斯公司要得到总收入的15%。塞尔兹尼克于1938年8月接受了苛刻的合同条件。

影片拍摄于1939年1月26日开机,同年6月27日关机,11月11日剪辑完成。导演是塞尔兹尼克的长期工作伙伴乔治·丘克,他花了两年时间在影片的前期准备过程。开机后三周不到,丘克和塞尔兹尼克矛盾越来越深,而离开了剧组。[12]刚结束《绿野仙踪》的拍摄工作的维克托·弗莱明,接替了丘克的导演工作。丘克则继续担任费雯·丽和德·哈佛兰的表演老师。另一个米高梅公司的导演山姆·伍德英语Sam Wood,曾在5月接替弗莱明两周的工作。

李·加姆斯英语Lee Garmes是电影最初的摄影师。一个月后,塞尔兹尼克和他的合伙人都认为画面太过黑暗,将主摄影师换为欧内斯特·哈勒英语Ernest Haller,和彩色技术公司摄影师雷·雷纳翰英语Ray Rennahan合作。影片大部分摄制工作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和附近的文图拉县完成。[13]影片总计耗费390万美金,之前只有1925年的《宾汉英语Ben-Hur (1925 film)》和1930年的《地狱天使》耗资如此巨大。

回响

编辑

第一次公开预演

编辑

当大卫·O·塞尔兹尼克在9月初被问及关于影片的压力时,他说,“中午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部精彩的影片,半夜的时候我又觉得这部影片糟糕透顶。有时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哪怕仅仅是一部伟大的影片,我也满足了。”[14]

1939年9月9日,塞尔兹尼克的妻子爱琳,剪辑师哈尔·克恩和剧组所有成员带着影片到了富克斯剧院,当时影片还没有全部制作完成,还需要增加很多光学效果和音乐。当时剧院正在放映《夏威夷之夜英语Hawaiian Nights》和《火爆三兄弟英语Beau Geste》,克恩和剧院经理商量可否在《夏威夷之夜》结束后直接播放《乱世佳人》,但是事先不告诉观众片名,观众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不可以再次进入播放厅也不可以出去打电话。剧院经理开始拒绝,最后还是被说服了,他唯一的要求的是让他的太太尽快赶到剧场。克恩站在经理边上听他打电话,确保他没有向太太透露片名。

当影片开始后,屏幕上出现塞尔兹尼克的名字,观众发出一声惊呼,他们知道塞尔兹尼克已经为这部影片工作了两年。在以后的采访中,克恩透露了当时的情况:“当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你从来没有听过那样的声音,他们只是欢呼,他们站在椅子上…我将音乐的声音放大,但是还是听不到。塞尔兹尼克太太象孩子一样哭泣,大卫也是,我也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当《乱世佳人》的片名出现时,雷鸣般的掌声!”

影片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影片的回馈表里,三分之二的观众认为这部影片是优异的。绝大部分观众要求不要缩短影片的长度。

1939年反响

编辑

影片于1939年12月15日在亚特兰大首映,举城欢庆,佐治亚州政府宣布这一天是整个州的节日。后来任总统的吉米·卡特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发生在南方的最重要的事件。

从1939年12月到1940年6月,观众只能预订购票,直到1941年影片正式发行。

影片于1940年4月在英国公映,立刻征服了英国的观众,连续播放了四年。至今仍然不断重映。

全球首映时间

编辑

重新上映时间

编辑

演职员表

编辑
  • 主演
  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 瑞德·巴特勒(Rhett Butler)
  费雯·丽(Vivien Leigh).... 斯佳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
  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 阿什利·威尔克斯(Ashley Wilkes)
  奥利维娅·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 梅兰尼·汉密尔顿(Melanie Hamilton)

评价

编辑

本片获得了多数的好评。烂番茄根据91条评论,获得92%的新鲜度,平均得分8.65/10[17]。在Metacritic上,电影获得了97分[18]

评论界反响

编辑
 
麦克丹尼尔、德哈维兰和费雯·丽的表演得到了好评

电影一经上映,消费者杂志和报纸普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然而,虽然其产值、技术成就和宏大规模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当时的有些评论家认为这部电影过长且戏剧性不足。《纽约时报》的弗兰克·S·纽金特(Frank S. Nugent)总结了这一普遍看法,他承认尽管这是当时最有野心的电影制作,但它可能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不过他仍然认为这是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讲述得很美”[20]。《国家》的弗朗茨·霍勒林(Franz Hoellering)持同样的观点:“结果是一部在行业历史上具有重大事件意义的电影,但在电影艺术上只是一个次要成就。有些时刻两者配合得很好,但大多数部分只是充满了单纯的视觉冲击力。”[21]

虽然影片因忠实于小说而获得了赞誉[20],但这一特点也被指出是导致影片时间过长的主要因素[22]。约翰·C·弗林(John C. Flinn)在《综艺》杂志中写道,塞尔兹尼克“留下了太多内容”,指出如果删减后半部分的重复场景和对话,电影的娱乐性会更好[22]。《曼彻斯特卫报》认为电影的一个严重缺陷是故事缺乏史诗般的气质来支撑其耗费的时间,认为后半部分专注于斯佳丽的“无关婚姻”和“家庭纷争”大多是多余的,之所以保留只是因为玛格丽特·米切尔是这么写的。《卫报》认为,如果“故事在中间点被剪短整理,使个人戏剧性服务于电影对老南部衰落和毁灭主题的呈现,那么《乱世佳人》可能会成为一部真正伟大的电影”[23]。同样地,霍勒林也认为影片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弱:他指出内战是第一部分的驱动力,而角色在第二部分中占主导地位,认为这是影片的主要缺陷,评论称“仅有角色本身并不足够”。尽管许多场景十分出色,但是他认为戏剧性不够令人信服,心理发展也被忽视了[21]

大部分赞誉集中在选角上,尤其是对费雯·丽饰演斯佳丽的表现,评论家们对她的演技赞不绝口。纽金特称她是影片的“核心”,认为她在外形和性格上“完美契合角色”,以至于难以想象其他任何演员能替代她的角色[20]。同样,霍勒林认为她在“外貌和动作”上都非常“完美”;他觉得她的表演最佳之处在于她能“突出她所饰演角色的双重性格”,尤其是在婚后强奸场景后的早晨等场景中特别有感染力[21]。弗林也觉得费雯·丽在角色的外形上很适合,认为她在展示勇气和决心的场景中表现得最佳,例如从亚特兰大的逃离以及斯佳丽杀死北方军逃兵的场景[22]。费雯·丽凭借这一角色在1939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中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24]。对于克拉克·盖博饰演的瑞德,弗林认为他的角色塑造“接近米切尔小姐的设想,也是观众的期望”[22],纽金特也持同样看法[20],不过霍勒林觉得盖博在最后的分手场景,即瑞德愤而离开斯佳丽,并不完全令人信服[21]。对于其他主要演员,霍勒林和弗林都认为莱斯利·霍华德饰演的软弱卫希礼“令人信服”,而弗林称奥利维娅·德哈维兰饰演的梅兰妮“出色”[21][22];纽金特尤其对德哈维兰的表现赞赏有加,称之为“温柔、尊贵、优雅的人物刻画瑰宝”[20]。哈蒂·麦克丹尼尔饰演的奶妈角色也得到了许多影评人的称赞:纽金特认为她的表演是影片中仅次于费雯·丽的表现[20],而弗林则将她的表演列为次于费雯丽和盖博之后的第三位[22]

奥斯卡奖

编辑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乱世佳人》打破了奥斯卡获奖和提名记录,在13项竞争类奖项提名中赢得了8项。它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剪辑奖,还因其设备和色彩运用获得了两项特别奖(也是首部获得最佳影片的彩色电影)[25][26]

影片的八项竞争类获奖纪录保持至1958年《金粉世界》获九项打破,而其总共十项获奖纪录则被1959年获十一项的《宾虚》打破[27]。《乱世佳人》还保持着提名最多的纪录,直到1950年《彗星美人》获得十四项提名打破[28]。它是当时片长最长的美国有声电影,并且可能仍保持着最长的最佳影片获奖纪录(取决于如何解读)[29]。影片的播放时长略少于221分钟,而《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年)时长略多于222分钟;然而,包括序曲、幕间休息、间奏和离场音乐在内,《乱世佳人》时长达234分钟(某些来源则称其全长为238分钟),而《阿拉伯的劳伦斯》加上附加部分则稍短于232分钟[30][31]

哈蒂·麦克丹尼尔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非裔美国人,击败了同片共演的奥利维娅·德哈维兰(她也被提名同一奖项),但在椰林俱乐部的颁奖典礼上被种族隔离;她和她的陪伴被安排在房间后方的单独一桌[32]。同时,编剧西德尼·霍华德成为首位去世后获奖的奥斯卡得主,塞尔兹尼克则因其职业成就获得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28][25]

奖项 受奖者 结果 备注
最佳影片奖 塞尔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 获奖 奥斯卡史上首部彩色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奖 维克托·弗莱明 获奖
最佳改编剧本奖 悉尼·霍华德英语Sidney Howard 获奖
最佳女主角奖 费雯·丽 获奖 首位英国籍影后
最佳女配角奖 哈蒂·麦克丹尼尔 获奖 奥斯卡史上首位获奖的黑人
最佳摄影奖 厄奈斯特·霍尔英语Ernest Haller雷·雷纳翰英语Ray Rennahan 获奖
最佳剪辑奖 哈尔·C·克恩英语Hal C. Kern和詹姆斯·E·纽康姆(James E. Newcom) 获奖
最佳艺术指导奖 莱尔·惠勒英语Lyle R. Wheeler 获奖
终身成就奖 威廉·卡梅隆·曼泽斯英语William Cameron Menzies 获奖 为他在《乱世佳人》对色彩的运用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科技成果奖 唐·马斯格雷夫(Don Musgrave) 获奖
俄文·撒尔伯格纪念奖 大卫·O·塞尔兹尼克 获奖
最佳男主角奖 克拉克·盖博 提名
最佳女配角奖 奥莉薇·德·哈佛兰 提名
最佳特效奖 弗雷德·阿尔宾英语Fred Albin(音效)、杰克·科斯格罗夫英语Jack Cosgrove (special effects artist)(视觉效果)、阿瑟·约翰斯英语Arthur Johns(音效) 提名
最佳录音奖 托马斯·T·莫尔顿英语Thomas T. Moulton 提名

非裔美国人的反应

编辑
 
哈蒂·麦克丹尼尔:首位获奥斯卡奖的非裔美国人

电影上映以后,黑人评论家批评其对黑人的描写以及对奴隶制问题的“美化”。然而,最初由白人控制的报纸并未报道这些批评[33]。黑人剧作家卡尔顿·莫斯(Carlton Moss)在一封公开信中指出,《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对美国历史和黑人人民的正面攻击”,而《乱世佳人》则是对同一问题的“背面攻击”。他还将其描述为“对南方反动势力的怀旧表示同情的请求”。莫斯进一步批评了黑人的刻板形象,如“懒散而迟钝的迫克”、“懒惰且完全不负责任的普里斯”、“欣然接受奴隶制的大山姆”,以及奶妈“对斯佳丽无休止的唠叨和百依百顺”[34]。同样,诗人和教育家梅尔文·B·托尔森(Melvin B. Tolson)写道:“《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个赤裸裸的谎言,连一个愚蠢的人都能看穿。而《乱世佳人》则是一个微妙的谎言,会被数百万白人和黑人视为真相。”[35]

在哈蒂·麦克丹尼尔获奥斯卡奖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领导人沃尔特·弗朗西斯·怀特(Walter Francis White)指责她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叔叔”。麦克丹尼尔回应称,她宁愿每周赚七百美元饰演一位女佣,也不愿赚七美元真正做一位女佣;她还质疑怀特是否有资格代表黑人发声,因为他肤色较浅且只有八分之一的黑人血统[36]

影片上映后,黑人社区对此意见分歧,一些人称该片是“对美国黑人的恐怖武器”并侮辱了黑人观众,许多城市举办了抗议活动[36]麦尔坎·X后来回忆说,“当巴特福莱·麦奎因开始她的表演时,我真想钻进地毯里。”[37]即便如此,黑人社区的一部分人认为麦克丹尼尔的成就是一种进步的象征:一些非裔美国人越过抗议队伍,称赞麦克丹尼尔的温暖和机智的演绎,其他人则希望她的成就能为其他黑人演员带来更高的银幕曝光率。《机会:黑人生活杂志》(Opportunity: A Journal of Negro Life)在对麦克丹尼尔获得奥斯卡奖的社论祝贺中,借《乱世佳人》提醒人们旧有的偏见为黑人的理想设置了“限制”[36][34]

观众反响

编辑

《乱世佳人》一经上映,打破了各地的观影纪录。在纽约的国会剧院,仅在十二月底每天的入场人数就达到了1.1万[38],上映四年后在美国估计卖出了六千万张票,相当于当时美国总人口的将近一半[39][40]。影片在海外也取得了成功,在伦敦大轰炸期间造成轰动,自1940年4月在莱斯特广场的小丽思(Little Ritz)连续放映了四年[41]。到1943年底米高梅停止发行时,其全球发行已返还了3200万美元的总租金(即制片厂在票房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使其成为当时最赚钱的电影[42][43]。1952年9月影片在日本上映,成为当时票房最高的外国电影[44][45]

 
1947年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排队观看《乱世佳人》的人们

尽管《乱世佳人》为投资者带来的收入大约是先前纪录保持者《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两倍[46][47],两部电影的票房表现却可能相差无几。《乱世佳人》大部分收入来自路演和首轮放映,发行商分别获得票房的70%和50%;与之相对,在普通上映中,发行商的分成通常只有票房的30-35%[38]。《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发行商Epoch以“州权”方式出售了许多放映地区的分销权——通常仅占票房的10%,而Epoch的账目仅显示了其自身从电影中获利的情况,并未包括地方发行商的收入。电影制片人和发行商协会秘书卡尔·E·米利肯(Carl E. Milliken)估计,到1930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已有五千万人次观影[48][49]

1947年再次上映时,《乱世佳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租金收入为500万美元,成为当年十大电影之一[50][46]。1954年和1961年的成功重映使它保持了业界收入最高的地位,尽管面临着《宾虚》等较新电影的强烈挑战[51],但直到1966年才被《音乐之声》超越[52]

1967年的重映不同寻常,因为米高梅选择了路演方式,使其成为影史上最成功的重映电影。该片总票房收入达6800万美元,使其成为米高梅60年代下半叶自《日瓦戈医生》后最赚钱的影片[53]。米高梅从这次重映中获得了4100万美元的租金收入[54],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占据超过3000万美元,仅次于当年的《毕业生[46][54]。加上1961年重映的670万美元租金收入[55],该片成为北美市场60年代内收入第四高的电影,次于《音乐之声》、《毕业生》和《日瓦戈医生》[46]。1971年再度重映使它短暂重夺票房纪录,全球总租金收入达约1.16亿美元,是最初上映收入的三倍多,直到次年被《教父》超越[56][57]

汇总所有上映次数,《乱世佳人》在美国和加拿大已售出超过两亿张票[39],成为该地区影院入场人次最多的电影[58]。影片在西欧也取得了极大成功,英国售票量约3500万张,法国超过1600万张,分别成为这两个市场票数最高和第六高的电影[59][60][61]。影片的吸引力在海外经久不衰,像在国内一样持久;1975年在伦敦Plaza 2影院上映的前三周每晚座无虚席,在日本则在为期五周的二十家影院上映中吸引了超过五十万人次[62]。影片全球票房总收入超过3.9亿美元[63];2007年透纳娱乐公司估计其票房收入按通货膨胀调整为当前价格约为33亿美元[42],2014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得出34.4亿美元的数字,成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影片[64]

评论界再评价

编辑
美国电影学会[65]

1970年代再评价该片时,历史学家小亚瑟·史列辛格认为好莱坞电影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现出意料之外的深度或内在品质,但《乱世佳人》未能如此[66]。理查德·希克尔(Richard Schickel)指出,一部电影的品质可以从观众的记忆力来评估,而《乱世佳人》在这方面显得乏力,缺乏难忘的画面和台词[67]。同样,斯坦利·考夫曼(Stanley Kauffmann)也认为这部电影大多容易被遗忘,仅能清晰记住两个场景[68]。希克尔和史列辛格都将其归结为剧本“写得不好”,进而称对话“华丽”并具有“明信片”般的感觉[66][67]。希克尔还认为该片作为流行艺术作品也失败了,因为其重看价值有限,考夫曼也表示他看了两次后“希望此生不再观看:两次已是多余”[67][68]。希克尔和安德鲁·萨里斯都指出影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呈现的是制片人的感性而非艺术性,由于换了多位导演和编剧,影片缺乏一种“被创造”或“被导演”的感觉,而更像是从“拥挤的厨房里冒出来的”,其主要创造力来源于制片人的执着,将影片尽可能忠实于原著[67][69]

尽管如此,萨里斯承认,该片在全球仍是“最受喜爱的娱乐作品”[69]。朱迪斯·克里斯特(Judith Crist)认为,尽管有“媚俗”之嫌,但该片“无疑仍然是从好莱坞流水线上生产的最佳和最耐久的流行娱乐作品”,是一个品味和智慧兼具的表演者的产物[70]。史列辛格指出,影片前半部分确实有一种“恢弘与活力”,试图契合其史诗主题,但他也同意批评者的意见,认为后半部分的剧情偏重于主角的个人生活,从而以不太真实的感伤情调消解了主题[66]。考夫曼还发现该片与《教父》存在有趣的相似之处,后者正好在当时取代了《乱世佳人》成为票房冠军:两者均改编自“超美国化”的畅销小说,都在浪漫化的荣誉准则中展开,且本质都有文化上的虚构或修正主义[68]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论界对该片的看法有所转变。2012年,它在《视与听》杂志的十年一度影评人投票中排名第235位[71],2015年BBC调查的62位国际影评人将其评为第97位最佳美国电影[72]。为纪念特纳经典电影频道(TCM)成立20周年,2014年该频道再次放映了《乱世佳人》,TCM播出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该片[73]。在谈到该片重映的影院放映时,影史学者及TCM主持人罗伯特·奥斯本(Robert Osbourne)表示,“令我惊讶的是,75年后的今天,尽管世界发生了极大变化,《乱世佳人》依然保持并重现了当年对观众的吸引力。”[74]

行业认可

编辑

该片在多个高端行业评选中被提名。1950年,《综艺》在一项针对200多位在电影行业工作25年以上的专业人士的投票中将其评为过去半个世纪的最佳电影[75]。1977年,它在美国电影学会(AFI)会员投票中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电影[76];AFI还在1998年的“百大电影”榜单中将其列为第4名[77],在2007年十周年版中降至第6名[78]。2012年,它在《视与听》十年一度的导演投票中排名第322位[71],2016年在美国导演工会的成员投票中被评为第9大“导演成就”[79]。2014年,在好莱坞行业广泛投票中,它在《好莱坞报道》的一项广泛调查中排名第15位,该调查涵盖了该地区的所有工作室、代理机构、宣传公司和制片公司[80]

争议

编辑

《乱世佳人》由于涉及种族问题,一直招来批评。因应2020年5月起爆发的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示威活动华纳媒体旗下串流平台HBO Max在6月9日宣布,将《乱世佳人》暂时下架。平台发言人指出,《乱世佳人》反映当代对道德与种族的偏见,这些对种族主义的描述,在昔日与现今社会都不合适,若继续保留在平台而不加解释,是“不负责任”[81][82]。24日,HBO Max为电影添加了免责声明后将《乱世佳人》重新上架[83]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洛伊斯是米高梅的母公司。[2]

参考

编辑
  1. ^ Gone With the Wind.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Catalog of Motion Pictures英语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Catalog of Motion Picture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January 1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2, 2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Gomery, Douglas; Pafort-Overduin, Clara. Movie History: A Survey 2nd. Taylor & Francis. 2011: 144. ISBN 9781136835254. 
  3. ^ 叱咤風雲巨片今日開始放映計廿四本須西小時始映完在遠東演出今爲首次. 南洋商报. 1940-05-28: 6 –通过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 
  4. ^ 美国电影协会-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2010-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存档副本. [200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Haver, Ronald. 大卫·O塞尔兹尼克的好莱坞(Davd O. Selznick's Hollywood). New York: Knopf. 1980. ISBN 978-0-394-42595-5. 
  7. ^ Pratt, William. 斯佳丽狂热(Scarlett Fever).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77: 73–74, 81–83. ISBN 978-0-02-598560-5. 
  8. ^ 大卫·O·塞尔兹尼克给埃德·萨利文的信(Letter from David O. Selznick to Ed Sulliv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39年1月7日。
  9. ^ Selznick, David O. 大卫·O·塞尔兹尼克回忆录(Memo from David O. Selznick).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2000: 172–173. ISBN 978-0-375-75531-6. 
  10. ^ GoneMovie ->加里·库珀传记( Biography Gary Cooper). [2007-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Paul Donnelley (2003年6月1日 ). Fade To Black: A Book Of Movie Obituaries, 2nd Edition. Omnibus Press.
  12. ^ Myrick, Susan. 好莱坞:关于乱世佳人的报道(White Columns in Hollywood: Reports from the GWTW Sets). Macon, Georgi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2: 126–127. ISBN 978-0-86554-044-6. 
  13. ^ Molt, Cynthia Marylee. 电影《乱世佳人》完全参考手册(Gone with the Wind on Film: A Complete Reference).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mpany. 1990: 272–281. ISBN 978-0-89950-439-1. 
  14. ^ "乱世佳人", 《时代杂志》, vol. 34, 1939年12月25日
  15. ^ 台灣外片史上最威的一部電影 非它莫屬!. 联合报. [201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亂世佳人上映80週年 重返台灣大銀幕. 中央社 CNA.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Gone with the Wind.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193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Gone with the Wind.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193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 Notes. TCM database. Turner Classic Movies. [Jan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0, 2016).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Nugent, Frank S. The Screen in Review; David Selznick's 'Gone With the Wind' Has Its Long-Awaited Premiere at Astor and Capitol, Recalling Civil War and Plantation Days of South—Seen as Treating Book With Great Fidelity.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0, 1939 [February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16).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Hoellering, Franz. Gone With the Wind. The Nation. 1939December 16, 2008 [February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1, 2014).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Flinn, John C. Sr. Gone With the Wind. Variety. December 20, 1939 [June 1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4, 2013). 
  23. ^ From the Archive, 28 May 1940: Gone with the Wind at the Gaiety. The Manchester Guardian. May 28, 1940 (May 28, 2010) [February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0, 2013). 
  24.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 1939 Awards.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July 2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 2015). 
  25. ^ 25.0 25.1 Results Page – 1939 (12th). Academy Awards databas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February 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5, 2013). 
  26. ^ Randall, David; Clark, Heather. Oscars – Cinema's Golden Night: The Ultimate Bluffer's Guide to Hollywood's Big Night. The Independent. February 24, 2013 [March 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6, 2013). 
  27. ^ Cutler, David. Belinda , 编. Factbox : Key Historical Facts about the Academy Awards. Reuters. February 22, 2013 [March 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6, 2013). 
  28. ^ 28.0 28.1 Miller, Frank; Stafford, Jeff.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 Articles. TCM database. Turner Classic Movies.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6, 2013). 
  29. ^ Beyond the Page: Famous Quote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March 8,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5, 2012). 
  30. ^ Dirks, Tim. Academy Awards: Best Picture – Facts & Trivia. Filmsite.org. AMC Networks: 2. [March 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9, 2010). 
  31. ^ Kim, Wook. 17 Unusual Oscar Records – Longest Film (Running Time) to Win an Award: 431 Minutes. Time. February 22, 2013 [March 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7, 2013). 
  32. ^ Haskell, Molly. Frankly, My Dear: Gone With the Wind Revisited. Icons of Americ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13214. ISBN 978-0-300-16437-4. 
  33. ^ Schuessler, Jennifer. The Long Battle Over 'Gone With the Wind'.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6-14 [202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0, 2020). 
  34. ^ 34.0 34.1 Lupack, Barbara Tepa. Literary Adaptations in Black American Cinema: From Oscar Micheaux to Toni Morris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209–211. ISBN 978-1-58046-103-0. 
  35. ^ Gajanan, Mahita. Gone With the Wind Should Not Be Erased, Argue Film Historians. But It Should Not Be Watched in a Vacuum. Time. 25 June 2020 [19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7, 2020). 
  36. ^ 36.0 36.1 36.2 Haskell, Molly. Frankly, My Dear: Gone With the Wind Revisited. Icons of Americ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13214. ISBN 978-0-300-16437-4. 
  37. ^ Reynolds, David. America, Empire of Liberty: A New History. Penguin UK. 2009: 241–242. ISBN 978-0-14-190856-4. 
  38. ^ 38.0 38.1 Schatz, Thomas. Boom and Bust: American Cinema in the 1940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Cinema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6566 [1997]. ISBN 978-0-520-22130-7. 
  39. ^ 39.0 39.1 Young, John. 'Avatar' vs. 'Gone With the Wind'. Entertainment Weekly. February 5, 2010 [February 5,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15). 
  40. ^ About the 1940 Census. Official 1940 Census Websit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February 5,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5, 2013). 
  41. ^ Lejeune, C. A. London Movie Doings.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5, 1944: X3 [June 15, 2024]. 
  42. ^ 42.0 42.1 Miller, Frank; Stafford, Jeff.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 Articles. TCM database. Turner Classic Movies.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6, 2013). 
  43. ^ Bartel, Pauline. The Complete Gone with the Wind Trivia Book: The Movie and More. Taylor Trade Publishing. 1989: 6469, 127 & 161172. ISBN 978-0-87833-619-7. 
  44. ^ 'Wind,' 'Winchester' Top Film Grossers In Japan. Variety. October 8, 1952: 14 [January 18, 2021]. 
  45. ^ All-Time Foreign Grossers In Japan. Variety. March 7, 1984: 89. 
  46. ^ 46.0 46.1 46.2 46.3 Finler, Joel Waldo. The Hollywood Story. Wallflower Press. 2003: 47, 356–363. ISBN 978-1-903364-66-6. 
  47. ^ Show Business: Record Wind. Time. February 19, 1940 [January 1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 2010). 
  48. ^ Stokes, Melvyn. D.W. Griffith's the Birth of a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Motion Picture of All Ti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19 & 287. ISBN 978-0-19-533678-8. 
  49. ^ Grieveson, Lee. Policing Cinema: Movies and Censorship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08. ISBN 978-0-520-23966-1. 
  50. ^ Shearer, Lloyd. GWTW: Supercolossal Saga of an Epic.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6, 1947 [July 14,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31, 2013). 
  51. ^ Thomas, Bob. Movie Finances Are No Longer Hidden From Scrutiny. The Robesonian. Associated Press. August 1, 1963: 10. 
  52. ^ Berkowitz, Edward D. Mass Appeal: The Formative Age of the Movies, Radio, and TV. Cambridge Essential Histo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60. ISBN 978-0-521-88908-7. 
  53. ^ Hall, Sheldon; Neale, Stephen. Epics, Spectacles, and Blockbusters: A Hollywood Histor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81182. ISBN 978-0-8143-3008-1. 
  54. ^ 54.0 54.1 Thomas, Bob. Reissues Playing Big Role in Movie Marketing Today. The Register-Guard. Associated Press. May 6, 1971: 9E. 
  55. ^ Kay, Eddie Dorman. Box Office Champs: The Most Popular Movies of the Last 50 Years. 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 1990: 92. ISBN 978-0-517-69212-7. 
  56. ^ Krämer, Peter. The New Hollywood: From Bonnie And Clyde To Star Wars. Short Cuts 30. Wallflower Press. 2005: 46. ISBN 978-1-904764-58-8. 
  57. ^ Akhmatova, Anna. Gone With the Wind. The Atlantic Monthly 231. 1973: 2. As of the end of 1971, GWTW stood as the all-time money-drawing movie, with a take of $116 million, and, with this year's reissues, it should continue to run ahead of the second place contender and all-time kaffee-mit-schlag spectacle. 
  58. ^ Domestic Grosses – Adjusted for Ticket Price Inflation. Box Office Mojo. [February 8,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2, 2014). 
  59. ^ Gone with the Wind tops film list. BBC News. November 28, 2004 [June 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5, 2012). 
  60. ^ The Ultimate Film Chart. British Film Institute. [August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7, 2018). 
  61. ^ Top 250 tous les temps en France (Reprises incluses). JP's Box-Office. [December 2,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31, 2018). 
  62. ^ Taylor, Richard. Peckinpah's latest: Don't do it again, Sam . Alton Telegraph. 20 December 1975: 22 [15 April 2022] –通过NewspaperArchive. Currently, in its sixth reissue in Japan, playing 20 theatres for a five-week engagement, Gone With the Wind has grossed $1,547,277 and has played to 501,377 customers.
    In London, playing at the 826-seat Plaza 2 Theatre for the past three weeks, it has grossed over $75,000 with capacity performances every night of the run to date.
     
  63. ^ Gone with the Wind. The Numbers. Nash Information Services. [February 8,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6, 2014). 
  64. ^ Highest Box Office Film Gross – Inflation Adjusted.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4 [February 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9, 2015). 
  65. ^ AFI's 100 Years...The Complete List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February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26, 2014). 
  66. ^ 66.0 66.1 66.2 Schlesinger, Arthur. Time, Alas, Has Treated Gone with the Wind Cruelly. The Atlantic Monthly 231 (3). March 1973: 64 [Febr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1, 2013). 
  67. ^ 67.0 67.1 67.2 67.3 Schickel, Richard. Glossy, Sentimental, Chuckle-headed. The Atlantic Monthly 231 (3). March 1973: 71 [Febr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1, 2013). 
  68. ^ 68.0 68.1 68.2 Kauffman, Stanley. The Romantic Is Still Popular. The Atlantic Monthly 231 (3). March 1973: 61 [Febr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1, 2013). 
  69. ^ 69.0 69.1 Sarris, Andrew. This Moviest of All Movies. The Atlantic Monthly 231 (3). March 1973: 58 [Febr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1, 2013). 
  70. ^ Crist, Judith. Glorious Excesses. The Atlantic Monthly 231 (3). March 1973: 67 [Febr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1, 2013). 
  71. ^ 71.0 71.1 Votes for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2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7, 2018). 
  72. ^ The 100 Greatest American Films. BBC. July 20, 2015 [July 2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6, 2016). 
  73. ^ Drumm, Diana. How Turner Classic Movies Redefines The Idea of Classic Film. IndieWire. 2014-04-08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ne 2024) (美国英语). 
  74. ^ Alexander, Bryan. What endures as 'Gone with the Wind' turns 75. USA TODAY.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September 2014) (美国英语). 
  75. ^ Variety poll, best actor, actress, and film of the past 50 years. The Birmingham Post. February 23, 1950: 4 [June 19, 2024]. 
  76. ^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 Notes. TCM database. Turner Classic Movies. [Jan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0, 2016). 
  77.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June 1998 [February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5, 2016). 
  78.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June 20, 2007 [February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8, 2015). 
  79. ^ The 80 Best-Directed Films.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Spring 2016 [May 4,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3, 2016). 
  80. ^ Hollywood's 100 Favorite Film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June 25, 2014 [July 13,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4, 2015). 
  81. ^ 華納將《亂世佳人》從電影頻道下架 指涉及種族問題 - RTHK. 香港电台. 2020-06-10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2. ^ 凌俊贤. 【美國示威】種族偏見爭議再起 HBO Max下架《亂世佳人》. 香港01. 2020-06-10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3. ^ 增加两段说明视频后,HBO重新上架《乱世佳人》_电影. www.sohu.com.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