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

(重定向自傳道者

传教士,亦作宣教师宣教士(英语:Missionary),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会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兰教基督宗教。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师。[1]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它的信仰。[2]

利玛窦是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国。他在韶州时所穿的儒服,藏于意大利马切拉塔艺术学院。

传教在当代是一个十分具争议性的行为,它经常被批评为文化殖民主义[3],被认为缺乏对其他文化的尊重[4],而且常与被传教族群产生磨擦甚至出现死亡事件,[5]也会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造成潜在破坏。[6]另外基督教传教士在殖民时代时为欧洲大国提供了殖民的借口,[7]并借此消灭了当地人的文化信仰及掠夺土著的土地,因此其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在现今学界备受争议及批评。[8][9][10]

佛教的传教

编辑

佛教主要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分支。

佛教的一支由古印度西域传入中国,尔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等处,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者。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经过佛教的法师、翻译师的传递,逐渐盛行于东亚世界。

西藏在国王拉托托日年赞的时期,开始有人崇信三宝。西藏国王松赞干布先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也引进了大量佛经与文物。赤松德赞时代,因为莲华生大师入藏弘法,赤松德赞取缔原本藏人信奉的苯教,让七位贵族出家为僧,称七觉士,并通命全藏改宗佛教。

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是为南传佛教

日本佛教明治维新后,许多僧侣外出传教,如传播到台湾朝鲜半岛满洲等,还有大量的随军法师。但今时今日,僧侣对弘法传教的心理已经较淡,通常专注在本地信众之上,很少到外国他地传教。

基督教传道组织

编辑
 
在巴西被基督化的印第安人村。

圣经》支持传教活动,甚至称为“大使命”。在马可福音第16章16节中,耶稣升天之前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历史

编辑

基督教会在新约时代就已经在整个罗马帝国扩张,传说更指错传到了更远的地方,比如波斯和印度。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修道院和传教士进一步将宗教传播到旧罗马帝国的欧洲边界之外。596年,教宗额我略一世派遣格里高利传教团进入英格兰传教。后来基督化的爱尔兰和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传教运动向法兰西及中欧传教。

大航海时代,由于欧洲基督教国家征服了美洲,天主教会开始积极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传教,在各种诱因下使大量美洲原住民和其他土著人皈依基督教。大约在同一时间,传教士如方济·沙勿略到达亚洲和远东,葡萄牙人也开始向非洲派遣传教士。1962-1965年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许多当代天主教传教工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重视本土化及社会正义问题。

天主教会通常是按地域来组织,并拥有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传教工作,特别是在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教廷逐渐在传教区建立了单独的教会结构,现在通常称为宗座代牧区或宗座监牧,并任命了当地人做主教,这些通常是1960年代后期伴随着非殖民化出现的。

东正教隶属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曾经在东欧有积极的传教工作,这对该地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988年在基辅进行大规模传教后,拜占庭人扩大了他们在乌克兰地区的传教工作。拜占庭传教士在7世纪时抵达巴尔干半岛,向塞族部落传教,塞尔维亚正教会因此成立。从10世纪到12世纪,东正教传教士也在爱沙尼亚人地区中成功地传教,建立了爱沙尼亚使徒正教会

19世纪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下,东正教传教士进入白俄罗斯、拉脱维亚、摩尔多瓦、芬兰、爱沙尼亚、乌克兰和中国等地区展开传教工作。日本的圣尼古拉在1861年抵达日本函馆,将东正教带到当地。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正教会还派遣传教士前往当时还属于俄罗斯帝国的阿拉斯加,向当地的美洲原住民传教。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沙俄政权被推翻,新成立的苏联政权实施无神论政策,禁止所有宗教团体在境内活动。不过俄罗斯正教会继续在境外进行传教工作,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正教会重新开始在俄国内活动。

丹麦政府于1714年成立传教学院,开始了第一次有组织的新教传教工作。信义宗的传教士在当时的丹麦殖民地的印度特兰奎巴和格陵兰传教,汉斯·埃格德因成功地在当地的因纽特人间传教,重新激发了丹麦对该岛中断了数百年的兴趣。埃格德其后在丹麦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城市戈特霍布,即今天格陵兰的首都的努克

印度教的传教

编辑

印度教在古代由来自印度的旅行者传入爪哇岛,当早期爪哇王子接受印度教时,他们并没有放弃所有早期的万物有灵信仰,相反的他们是将印度教与它们的原始信仰结合起来,并曾在当地建立知名的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当伊斯兰教开始传入爪哇岛时,许多印度教徒拒绝皈依伊斯兰教,于是离开爪哇岛前往巴厘岛,从那以后,印度教一直在巴厘岛幸存下来,也是当今印度尼西亚国土中唯一以印度教为主的地区。

而从历史上看,印度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只是局限在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直至二战后印度脱离英国控制,大量印度人移民到在英国、新西兰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印度教开始在当地植根。自1960年代以来,许多被亚洲宗教体系所呈现的世界观所吸引的西方人选择皈依印度教。许多土生土长及不同种族的加拿大人在印度教组织和大师的影响下(比如国际奎师那意识协会舍地·赛·巴巴奥修),都皈依印度教。国际克里希纳意识协会在新西兰设有办事处,在奥克兰、汉密尔顿、惠灵顿和基督城等大城市经营印度教寺庙。印度教瑜伽士和大师帕拉宏撒·尤迦南达斯瓦米·维韦卡南达也是向西方人介绍印度教的重要人物。

伊斯兰教的宣教

编辑

“宣教”(阿拉伯语:دَعْوَة‎)在阿拉伯语是“邀请”之意,即邀请人皈依伊斯兰教。自公元七世纪起,伊斯兰教就已迅速地从阿拉伯半岛传至全世界,先是因为穆斯林的征服,随后是商人和探险家在穆罕默德死后对外传教。

最初,宣教工作是由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实行。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后,四大哈里发时代及其后的穆斯林王朝的领土扩张是从征战得来的,例如北非和欧洲中世纪安达卢斯地区。阿拉伯征战把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瓦解。伊斯兰教向东传至呼罗珊(Khorasan)。该处之后就成为伊斯兰黄金时代伊斯兰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向住在周边的突厥民族宣教的踏脚石,向居住在该地区和接壤的突厥部落介绍伊斯兰教。

宣教活动在伊斯兰黄金时代达到顶峰。到外地经商的路线不断增加,主要是到印度洋-太平洋海域(Indo-Pacific),南至在非洲坦桑尼亚附近的桑给巴尔群岛和非洲东南部海岸。

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早年,突厥式的萨满教在安那托利亚地方仍然流行,但不久就被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取代。伊斯兰教苏菲派(Sufism)的出现使宣教活动大为增加。苏菲派的神秘性质使之看来无所不包,是一种能为很多亚洲社群认同的特质。在塞尔柱帝国Seljuk Turks)占领安那托利亚(Anatolia)后,宣教人员能更轻易地到达先前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地方。鲁米(Jalāl ad-Dīn Muḥammad Rūmī)是一位从呼罗珊移居到安那托利亚的学者。他的学说是苏菲派神秘一面的上佳例子

奥图曼帝国占领巴尔干半岛期间,宣教活动也由在当地招募的贵族成员负责。他们都曾在君士坦丁堡或帝国的其他主要城市的知名学府受教育。很多时他们都会被派返祖家担任当地政府的要职。在这样的安排下,他们通常会建清真寺和学校给他们的子孙,同时亦把伊斯兰教宣扬。

中非西非,伊斯兰教的宣扬工作直至十九世纪初都很卓越,但很缓慢。之前,伊斯兰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唯一的联系是贯穿沙漠南北的贸易。大部分人口是非洲人和柏柏尔人马里帝国(Mali Empire),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很早就伊斯兰化的重要证明。随着欧洲开始殖民非洲,伊斯兰宣教人员与欧洲基督教传教士几乎是在殖民地竞力传教。

早在8世纪就有阿拉伯穆斯林商人进入印度尼西亚的证据。印度尼西亚早期是信仰万物有灵论、印度教和佛教。到13世纪末,伊斯兰化进程开始蔓延到当地社区和港口城镇。这种传播虽然最初是通过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引入的,但随着当地统治者和皇室开始接受这种宗教,他们的臣民也跟随他们的皈依,继续在印度尼西亚人民中蔓延。

在过往的一百年间,伊斯兰穆斯林人口在美国大幅增加,因为有很多人入教。[11] 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穆斯林是非裔美国人,他们原本几乎都是基督徒,多是在1950年代后入教,且大多在都市入教,或是监狱中入教[12] 等,一直增加著美国穆斯林人口。

据估计,沙特阿拉伯政府已花费了450亿美元资助建立国外的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沙特报纸Ain al-Yaqeen在 2002年报导说,沙特的资金可能已建造多达1,500 座清真寺和2,000 座其他伊斯兰中心。[13]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传教士

编辑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传教士,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传教志工。现在全世界共有418处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传教分部。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拥有世界最活跃缜密的传教士网,2015年底时世界有超过74,000位全部时间传教士。大多数全部时间传教士都是单身男性或女性青年。许多传教士在传教之前需要先在训练中心学习外语,全世界目前共有15个传教士训练中心,其中最大的位于犹他州普若佛。一般男性传教士工作时长为两年,女性传教士工作时长则是十八个月,另外高龄夫妇也可成为全职传教士,时长约为六至十八个月。

迄今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已经送出过超过一百万位传教士。

犹太教传教

编辑

犹太教不主动到外族人中传教,因为犹太教不太愿意外族人改宗犹太教。如果有外族人坚持要皈依犹太教也可以,要先通过教士的考验。通常传教士们“传教”的对象是不守清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可能是因为居住在没有其他犹太人的地方而入乡随俗,或与异教徒结婚之后受到伴侣的影响,所以传教士会向他们宣传并鼓励他们重新遵守犹太教的戒律。

传教士也会向与犹太人的异教配偶传教,希望他们归附到犹太民族

批评

编辑

基督教传教士与孤立部落的接触被认为是令到一些部落灭绝的原因,传教士带来的细菌令部落人感染他们没有抗体的疾病而灭绝。[14][15]现存的档案证明孤立部落与欧洲基督教传教士接触后,部落出现健康恶化的情况。[16]而基督教传教工作经常被批评为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3],同时也被批评为“家长式殖民主义”[17],为历史上欧洲殖民大国提供殖民的借口。[7]在某些被欧洲殖民的地区,几乎所有民众都脱离了他们的传统信仰体系,转向基督教信仰,殖民者以此为借口消灭其他信仰、奴役当地人、掠夺土地。[8][9][10][18][19]传教工作经常被认为缺乏对其他文化的尊重[4],大量人皈依后会对原先的社会结构造成潜在破坏,亚马孙厄瓜多尔的华欧拉尼人与福音派基督教传教士的接触,令其社会结构及文化受到破坏,因此受到外界的批评。[6]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For example, Buddhism launched "the first large-scale missionary effort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religions" in the 3rd century BCE. (Richard Foltz,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Palgrave Macmillan, 2nd edition, 2010, p. 37 ISBN 978-0-230-62125-1).
  2. ^ Foltz, R.C.,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1999, p.37
  3. ^ 3.0 3.1 Card, Rachel. Missionary work is just another name for colonization. North Texas Daily. 12 October 2020 [2 Nov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October 2020). 
  4. ^ 4.0 4.1 Abler, Thomas S.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and Native Culture: Parallel Careers of Asher Wright and Silas T. Rand.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1992, 16 (1): 25–37. JSTOR 1185603. doi:10.2307/1185603. 
  5. ^ 李福源, 许懿安, 李祖宏. 美漢登島傳教遭亂箭殺死 「死亡筆記」籲雙親勿怨土著. 香港01. 2018-11-22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中文(香港)). 
  6. ^ 6.0 6.1 Abler, Thomas S.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and Native Culture: Parallel Careers of Asher Wright and Silas T. Rand.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1992, 16 (1): 25–37. JSTOR 1185603. doi:10.2307/1185603. 
  7. ^ 7.0 7.1 Bevans, Steven. Christian Complicity in Colonialism/ Globalism (PDF). [2010-11-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3-24). The modern missionary era was in many ways the ‘religious arm’ of colonialism, whether Portuguese and Spanish colonialism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or British, French, German, Belgian or American colon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This was not all bad — oftentimes missionaries were heroic defenders of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8. ^ 8.0 8.1 Religion in the Andes: vision and imagination in early colonial Peru, S MacCormack - 1991
  9. ^ 9.0 9.1 Savage systems: Colonialism and comparative religion in Southern Africa, D Chidester - 1996
  10. ^ 10.0 10.1 Hindu-Catholic encounters in Goa: Religion, colonialism, and modernity, A Henn - 2014
  11. ^ The New York Times: A NATION CHALLENGED: AMERICAN MUSLIMS; Islam Attracts Converts By the Thousand, Drawn Before and After Attacks. [200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12. ^ The New York Times: Ranks of Latinos Turning to Islam Are Increasing; Many in City Were Catholics Seeking Old Muslim Roots. [2009-08-04]. 
  13. ^ Kaplan, David E. The Saudi Connection.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03-12-15 [200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6). 
  14. ^ Gaurav Vivek Bhatnagar, Centre Ignored ST Panel Advice on Protecting Vulnerable Andaman Trib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ire, 23 Nov 2018.
  15. ^ Navina Jafa, The Sentinelese and the Dilemma of Conservation Without Cont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ire, 2 Dec 2018.
  16. ^ Is It Ethical to Leave Uncontacted Tribes Alo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magazine), 4 June 2015.
  17. ^ Robert, Dana L. Rethinking Missionaries from 1910 to Today (PDF). Boston University.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04). 
  18. ^ The History of Filipino Women's Writings by Riitta Vartti, An article from Firefly - Filipino Short Stories, Helsinki 2001
  19. ^ "Philippine Gay Culture: Binabae to Bakla, Silahis to MSM (Queer Asia)", J. Neil Garcia, ISBN 978-962-209-985-2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