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之歌》(德语:Gurre-Lieder)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大型清唱剧音乐作品,本作品需要动用5位独唱家及1位朗诵旁白者,再加上三队男声合唱团、一队混声合唱团及编制十分庞大的管弦乐团,由1900年起开始构思,断断续续的规划及动笔,直至1911年11月才正式完成。乐曲依据丹麦作家雅各生英语Jens Peter Jacobsen(Jens Peter Jacobsen)于1868年创作,但直至他逝世时亦未完成的诗集《盛开的仙人掌花》(丹麦语En Cactus springer ud)中的《古雷之歌》而获得灵感(Gurresange[1],勋伯格依据由罗拔·亚诺德语Robert Franz Arnold所翻译的德文译本,把诗歌内容放进音乐内。

古雷之歌(2013年摄于格拉茨歌剧院

创作过程

编辑

1900年,勋伯格为参加由“维也纳作曲家联会”举办的作曲比赛,创作了一首以女高音男高音钢琴的联篇歌曲,写作风格上有着浓厚的华格纳的影子,可惜因在截止日期后才完稿,未能赶及递交,不过,也因为这样的缘故,才让勋伯格对这首作品作重新的规划。他在及后的时间,把作品加以扩展,首先是把原来的九首歌曲以过场段落串连起来,再为此加上了一个前奏部分,称为“木鸽子之歌”,然后再加上现时的第二、第三部分,使整套作品有着基本的雏型,断断续续的创作一直至1903年,才因为在配器上过分艰辛而先搁置在旁,先创作其他的作品。这一拦置足足用了六年多的时间,直至1910年时才重新执笔。因此勋伯格自己也说过,这次未能赶及递交,反而决定了这作品有新的命运[2]。这时期他已经发表了几首重要作品,包括作品11的《三首钢琴作品英语Drei Klavierstücke》、作品16的《五首乐队作品英语Fünf Orchesterstücke》,以及作品17的一人单幕剧粤语獨腳戲期待英语Erwartung》;在个人生活上,他有机会遇见了马勒,因着这次会面,亦令勋伯格对他的写作及配器法深感兴趣。这从重新投入本作品的配器时,于第三部分采用马勒惯常使用的小组式合奏转换,而非第一、二部分采用华格纳式的多层叠合式的处理极为不同。另一方面,勋伯格在第三部分中,首度使用了说唱风格英语Sprechgesang(Sprechgesang),一种日后广泛使用在他的音乐作品的写作手法。

整首乐曲的配器最终于1911年11月脱稿[3]

配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Berg, Alban (1913): Arnold Schönberg:Gurrelieder.Leipzig:Universal-Edition, p.17.
  2. ^ Newlin, Dika. 1978. Bruckner, Mahler, Schoenberg. Rev. ed. New York: Norton. ISBN 978-0-393-02203-2
  3. ^ MacDonald, Malcolm (2008). Schoenber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ISBN 9780195172010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