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之歌》(德語:Gurre-Lieder)是奧地利作曲家荀伯克的大型清唱劇音樂作品,本作品需要動用5位獨唱家及1位朗誦旁白者,再加上三隊男聲合唱團、一隊混聲合唱團及編制十分龐大的管絃樂團,由1900年起開始構思,斷斷續續的規劃及動筆,直至1911年11月才正式完成。樂曲依據丹麥作家雅各生英語Jens Peter Jacobsen(Jens Peter Jacobsen)於1868年創作,但直至他逝世時亦未完成的詩集《盛開的仙人掌花》(丹麥語En Cactus springer ud)中的《古雷之歌》而獲得靈感(Gurresange[1],荀伯克依據由羅拔·亞諾德語Robert Franz Arnold所翻譯的德文譯本,把詩歌內容放進音樂內。

古雷之歌(2013年攝於格拉茨歌劇院

創作過程

編輯

1900年,荀伯克為參加由「維也納作曲家聯會」舉辦的作曲比賽,創作了一首以女高音男高音鋼琴的聯篇歌曲,寫作風格上有著濃厚的華格納的影子,可惜因在截止日期後才完稿,未能趕及遞交,不過,也因為這樣的緣故,才讓荀伯克對這首作品作重新的規劃。他在及後的時間,把作品加以擴展,首先是把原來的九首歌曲以過場段落串連起來,再為此加上了一個前奏部份,稱為「木鴿子之歌」,然後再加上現時的第二、第三部份,使整套作品有著基本的雛型,斷斷續續的創作一直至1903年,才因為在配器上過份艱辛而先擱置在旁,先創作其他的作品。這一攔置足足用了六年多的時間,直至1910年時才重新執筆。因此荀伯克自己也說過,這次未能趕及遞交,反而決定了這作品有新的命運[2]。這時期他已經發表了幾首重要作品,包括作品11的《三首鋼琴作品英語Drei Klavierstücke》、作品16的《五首樂隊作品英語Fünf Orchesterstücke》,以及作品17的一人單幕劇粵語獨腳戲期待英語Erwartung》;在個人生活上,他有機會遇見了馬勒,因著這次會面,亦令荀伯克對他的寫作及配器法深感興趣。這從重新投入本作品的配器時,於第三部份採用馬勒慣常使用的小組式合奏轉換,而非第一、二部份採用華格納式的多層疊合式的處理極為不同。另一方面,荀伯克在第三部份中,首度使用了說唱風格英語Sprechgesang(Sprechgesang),一種日後廣泛使用在他的音樂作品的寫作手法。

整首樂曲的配器最終於1911年11月脫稿[3]

配器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Berg, Alban (1913): Arnold Schönberg:Gurrelieder.Leipzig:Universal-Edition, p.17.
  2. ^ Newlin, Dika. 1978. Bruckner, Mahler, Schoenberg. Rev. ed. New York: Norton. ISBN 978-0-393-02203-2
  3. ^ MacDonald, Malcolm (2008). Schoenber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ISBN 9780195172010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