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简称“陆总”)设立于1944年12月[1],负责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西南各战区部队统一指挥和整训的责任,协助同盟国作战,并负责中国西南部各战区与缅甸北部的反攻与防守战情。另一方面,也配合同盟国各国部队(如史迪威部)综合运用。

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存在时期1944年12月-1946年5月31日
国家或地区 中国
军种 中华民国陆军
规模战区
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驻地 中国云南省昆明市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陆军一级上将 何应钦

云南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原军政部长何应钦,辖远征军卫立煌部、黔桂湘边区汤恩伯部、第四战区张发奎部、滇越边区卢汉部、及杜聿明第五集团军李玉堂第二十七集团军,共有二十八个军、八十六个师,以一整编师八千人来核算,规模在六十五万兵员以上。何应钦在就任仪式上宣布,陆总是建立现代化国民党军队的开始,以中国的人力配合美国的物资装备,以革命精神配合合理训练,以求战胜日军。1945年2月,陆军总后勤司令部建,完全由美军控制,负责陆总所有部队的军械、军需、粮秣之补贴。1945年2-4月,废除战区、集团军番号,裁撤其长官部与总司令部,将部队重新编组为四个方面军,各级司令部的组织也按照美军司令部的模式,改过去参谋、副官、军务等6—8个处为美军的G1-G4处(分管人事、作战、情报、后勤):第一方面军卢汉为司令官)、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第三方面军汤恩伯,1945年之后,抢滩上海接受日军投降)及第四方面军王耀武)等四个方面军,不过配置美军配备的该司令部军力仍为中国陆军主力。这四个方面军在1945年8月后,同许多抗日战争战区一样,成为代表同盟国接受日军受降的受降区的基本受降单位。

战斗序列 编辑

1945年1月1日编成 编辑

1945年4月1日改编 编辑

沿革 编辑

原拟将陆军总部迁驻贵阳,后因湘西会战,改迁湖南芷江。总部到芷江不久,日本即宣布投降,当即组织成立陆军总部南京前进指挥所,由副参谋长冷欣任主任,负责指挥南京对日受降诸事宜,指挥所的人员当即空运南京。

前进指挥所到达南京后,首先勘定陆军总部设在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不久陆军总部也全部空运到南京。1945年9月9日在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对日受降仪式隆重。

  • 第一方面军卢汉率五十二军、五十三军、六十军进入越南。1945年9月28日在河内主持日本第38军投降。
  • 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率部就近接收华南地区城市。1945年9月16日在广州接受日本第23军投降。
  • 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部空运到京沪沿线,司令部驻无锡,接收京沪地区。1945年9月10日在南京接受日本第6军投降。1945年9月11日在上海接受日本第13军投降。
  • 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配合九战区薜岳、六战区孙蔚如接收长沙、武汉等地区。1945年9月15日在长沙接受日本第20军投降。
  • 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接收东北地区,抽调第一方面军的52A和第三方面军的十三军分别海运去秦皇岛。
  • 抽调胡宗南的三十四集团军李文部率三军、十六军经山西进驻石家庄
  • 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接收华北地区,空运九十二军、九十四军分驻平津,配合第十一战区孙连仲、第十二战区傅作义
  • 第二战区阎锡山接收太原。

行宪改编 编辑

1946年5月31日,国民政府宣布中国因即将实施宪政,明令裁撤军事委员会及其所属各部会、以及行政院军政部,改于行政院设立国防部。1946年6月1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合并整编成陆军总司令部,直属同时成立的国防部。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成立之意義與使命. 中正文教基金会. 2013-05-01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中文(台湾)). 

来源 编辑

书籍
  •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1982年,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 刘凤翰:《抗日战史论集》,1987年,三民书局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