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线铁路

設有四個軌道供列車在同一路線行駛的鐵路配置

四线铁路,又称双复线铁路,是指铁路在同一方向有两条平行轨道。而所谓的“复线”,就是按道路车行道的概念定义,即线路单一方向各有1条轨道。故如此类推,线路单一方向各有3条路轨的路段可称为“六线铁路”或“三复线铁路”;线路单一方向各有4条轨道的是“八线铁路”或“四复线铁路”等。

美国东北走廊宾州段
京阪电气铁道京阪本线
JR东日本东北本线的六线路段(京滨东北线蕨站
广深铁路新旧石龙南桥东莞站
贵广客运专线(内侧)与南广铁路(外侧)并行路段(三眼桥站附近)
韩国铁道京元线佳陵站附近运行的首都圈电铁1号线列车

四线铁路及更大规模的铁路一般出现于市区,且铁路交通非常繁忙的路段,以应付从市郊四方八面进入市区的高客量。世界上首条四线铁路出现于美国,当时由纽约中央铁路运营。身为亚洲铁路最发达国家的日本,四线铁路称为“复复线”(複々線/ふくふくせん),常运用在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的铁路系统[1]

美国纽约地铁的多条线路中,都大量采用四线、三线的轨道配置,因此可开行多种快、慢车服务,深夜时分更可进行局部的维修保养而无需停止服务,使得纽约地铁成为全球少有的24小时全年无休的大众运输系统。

中国也有不少四线铁路,如广深铁路

香港的机场铁路九龙站青衣站一段亦为四线铁路,东涌线使用外侧二线,而机场快线则使用内侧二线。

轨道配置分类 编辑

四线铁路的轨道配置方法有以下两种:

  • 按铁路线路排列:同一线路的轨道排在一起,以方便同一线路上、下行轨道的列车经道岔切换轨道(如南广铁路贵广客运专线三水南站至肇庆东站之间)。
    • 按行车速度排列:同一速度的线路排在一起,例如:较快的特快、快速列车使用一对轨道;较慢的普通列车使用另一对轨道(如广深铁路,I及II线供最高时速250km/h的城际动车组列车行驶,III及IV线供最高时速140km/h的境内普速列车及进出香港的城际直通车行驶)。
    • 按客货分类排列:客运列车使用一对轨道,货运列车使用另一对轨道,避免两种列车速度不同而限制列车班次安排。
  • 按行车方向排列:同一运行方向的不同线路排在一起,方便乘客换乘线路(如南广铁路贵广客运专线广州南站至三水南站之间)。

优势 编辑

  • 双线铁路比较,四线铁路很容易容纳双线铁路的2倍交通量(实际上限依运用情形而定,快慢可分离作各自运行下,最大可能交通量超过2倍)。
  • 由于四线铁路比双线铁路在单一方向多一条轨道,车速较快的列车(如特快列车)可超越车速较慢的列车(如普通列车),减少速度冲突,故城际列车通勤列车能在同一路段共存而不互相干扰。
  • 由于四线铁路比双线铁路在单一方向多一条轨道,进行维修工作时只需封闭其中一对轨道,对列车服务影响较少,且安排比较容易。
  • 倘若有一辆列车在某一路轨故障,该方向仍有一条路轨可以行驶,无须使用对头方向(相反方向)路轨或采取单线双程行车。

局限 编辑

  • 四线铁路需要占地较广、所需建筑物料较多,因此建筑成本较高。建筑铁路隧道和桥梁均会遇到同样情况。
  • 如要将已建成的双线铁路扩张成四线铁路,其收地成本可能非常高(尤其是市区土地)。
  • 用作分隔不同行驶速度的列车的四线铁路因需设置内外线间的道岔,维修工作比双线铁路复杂且成本较高。
  • 为避免发生意外,在四线铁路运行的列车一般均需进行分类并设定使用的路轨。

三线铁路 编辑

三线铁路是四线铁路的一种亚型,即指同一路段上有三条平行的轨道。一般来说,三线铁路是指在原有的双线铁路侧增加一条平行的轨道。这种方式又被称为“复单线”。但请留意三线铁路不是“第三轨供电”或“双轨距铁路”(三轨铁路)。

多复线铁路 编辑

在部分特别繁忙的区域,一般是途径大城市的长途铁路同时兼顾快慢速不同的通勤的区域,可能需要多组复线铁路才能满足需求。比如三组复线铁路,即路线单一方向各有三条路轨的路段,被称为六线铁路,或称三复线铁路。

例如广深铁路广州东新塘段,除了既有的广深城际动车组专用的Ⅰ/Ⅱ线,以及行驶普速列车的Ⅲ/Ⅳ线之外,未来还会建设行驶广汕高铁列车的Ⅴ/Ⅵ线(主要行驶于地下),形成三组复线铁路。[注 1]

多复线铁路的极端例子是东海道本线东京到品川段,设置了四组复线铁路,再加上JR视新干线为既有铁路的复复线工程,因而实际上东京到品川之间的东海道线为五复线(10条路轨):地面靠内的两组复线分别供停站最多的山手线京滨东北线使用;居中的一组复线仅停靠新桥,供东海道本线使用;外侧的一组复线供东海道新干线使用;地下的一组复线供横须贺线使用。

相关条目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此外,广深铁路广州广州东段除了既有的Ⅰ/Ⅱ线,亦计划建设Ⅲ/Ⅳ线(主要行驶于地下)供广汕高铁等列车行驶,形成双复线路段。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鉄道用語事典 単線・複線・複々線. 日本民営铁道协会.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