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䜣
和硕恭忠亲王奕
ᡥᡳᠨ,转写:I Hin[1];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善堂主,满洲爱新觉罗氏,中国清朝末期皇帝宗室,也是同期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洋务派领袖,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胞弟,同治帝及光绪帝的六伯父,其生母为道光帝孝静成皇后。奕䜣曾任总理衙门首席大臣、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宗人府宗令等要职,是清朝同治时期及光绪前期朝廷的最高掌权者之一。由于道光帝遗诏封其为和硕恭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故其亦多被称为“恭亲王”或“恭王”,其身故后谥号为忠。由于政见相左,保守派和清流派蔑称其为“鬼子六”。
奕䜣 | |||||||||||||||||||||||||
---|---|---|---|---|---|---|---|---|---|---|---|---|---|---|---|---|---|---|---|---|---|---|---|---|---|
和硕恭忠亲王 | |||||||||||||||||||||||||
前任:新头衔 继任:溥伟 | |||||||||||||||||||||||||
姓 | 爱新觉罗 | ||||||||||||||||||||||||
名 | 奕䜣 | ||||||||||||||||||||||||
号 | 太岳、乐道堂主人 | ||||||||||||||||||||||||
封爵 | 亲王(铁帽子王) | ||||||||||||||||||||||||
封号 | 恭 | ||||||||||||||||||||||||
旗籍 | 满洲镶蓝旗 | ||||||||||||||||||||||||
籍贯 | 右翼近支镶蓝旗第一族 | ||||||||||||||||||||||||
出生 |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833年1月11日 大清京师顺天府 | ||||||||||||||||||||||||
逝世 |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 1898年5月29日 (65岁) 大清京师顺天府 | ||||||||||||||||||||||||
谥号 | 恭忠亲王 | ||||||||||||||||||||||||
| |||||||||||||||||||||||||
奕䜣天资聪颖,能文能武,在皇族中能力十分突出,但未获父亲道光帝垂青成为皇帝继位者,使其一生都保持着权力辅佐者的角色。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奕䜣受命与其谈判议和,代表清廷签署了《北京条约》。1861年,兄长咸丰帝驾崩后,奕䜣联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从咸丰帝遗诏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手中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与两宫皇太后共同主持政务。1881年,支持其的慈安太后病逝,奕䜣的地位逐渐动摇,直至慈禧太后于1884年借故免除了其所有职务后彻底退隐,离开权力核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其被重新启用。1898年病逝。
奕䜣是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发起者及领袖,其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兴办洋务,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及购买先进武器,并推动清廷成立了专管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和驻外使馆,在外交和洋务领域经验丰富,受到列强认可。奕䜣积极调和斡旋,使清朝相继平息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忧外患,并积极推进洋务运动和国家建设,使国家一度出现政局平稳的中兴局面。但其突出的能力及势力屡屡成为当权者和保守派的忌惮和挑战,因而相继与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等人龃龉冲突,仕途褒贬随形,波折不断,最终以被彻底罢黜收场。
生平
编辑早年生涯
编辑奕䜣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833年1月11日),是道光皇帝旻宁和其静贵妃(即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第三子,其前面有两个早夭的亲兄长。1840年,道光帝皇后钮钴禄氏病逝,根据皇后托孤遗命,静贵妃代为抚养其十岁的皇四子奕𬣞(即咸丰帝),奕䜣因而和奕𬣞成了如影随形的兄弟伴侣。奕䜣曾师从卓秉恬、贾桢、翁心存等人,在童年即表现出聪明好学、文武双全的特质,因而受到接连丧子的道光帝的喜爱。
随着道光帝逐渐年迈,立储问题开始浮上台面。道光帝曾在钟爱的皇后之子奕𬣞和更具才干的奕䜣之间犹豫不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终下定决心传位于奕𬣞并写下立储密旨,将奕䜣封为亲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道光帝下令在妃园寝内为奕䜣之母静贵妃修墓,亲令静贵妃死后,必须葬于妃园寝,不得更改,这等于变相对外公布奕䜣争储失败,因为奕䜣若能继位,按惯例,将尊其生母为太后,若已去世则追封为皇后,而清朝皇后无论是正式册封或母以子贵追封,先于皇帝去世与皇帝合葬,后于皇帝去世则单独建陵。因而道光帝的这一举措表明静贵妃不管生前死后都只是他的妾室绝非正室,也就暗示了其子奕䜣不会继位。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病逝,临终前公布了立储密旨:“皇四子奕𬣞封为皇太子,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奕𬣞随即即位,成为皇帝,奕䜣屈居其下,成为臣子。此前,道光帝曾指婚娶重臣桂良之女为奕䜣的福晋,这往往被认为是道光属意传位奕䜣之举,但实际上这个指婚发生在道光下定决心写下遗诏之后,因而最多只能视为对其的补偿,况且恭王福晋并非桂良嫡女,而仅为妾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咸丰时期
编辑咸丰皇帝即位后,将奕䜣封为十五善射大臣,并陆续命其管理中正殿、武英殿等事务。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势力北上攻至京畿一带,北京情势危急,奕䜣受命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办理巡防事务,这打破了皇子不得干政的祖制。此后,咸丰帝又陆续安排奕䜣负责旗务、宗人府等工作。奕䜣以非凡能力办差办事,尽力辅佐着自己的兄长。
兄弟反目
编辑咸丰五年(1855年),奕䜣生母、咸丰帝养母康慈皇贵太妃病重,奕䜣请旨咸丰帝将其封为皇太后。因为奕䜣之母并不是皇帝生母,且其表态激动形同挟制,因而引得咸丰帝不快。虽然这个要求最终被允准,但也致使咸丰帝与奕䜣兄弟二人嫌隙渐生,开始离心离德。皇太妃逝世后,咸丰帝刻意降低了丧仪的规格,并以办理丧仪不周为由免去了奕䜣的军机大臣和宗人府宗令等职务,令其回上书房读书,两人矛盾开始公开化并被付诸实践。此时清朝内忧外患叠加,时局异常动荡,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壁江山,外有不断进犯的英法联军。对此,奕䜣主张内外同时出击,果断消除双方隐患,为此多次上奏,反对议和,积极主战。但咸丰帝态度踌躇矛盾,未能采其建议积极抵抗,加之清军作战能力不足,局势日益恶化。
斡旋洋务
编辑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进逼北京,咸丰帝紧急北逃,并命奕䜣为钦差大臣,在京主持中外议和谈判等善后事宜。当年十月,奕䜣受命代表清朝相继和英法俄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虽然清朝在战争中失败被人宰割,但奕䜣在议和中展现出的能力和手腕赢得了列强对其个人的好感。奕䜣继而利用英法等国在中国谋求利益的心态,笼络其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行动。与此同时,奕䜣在北京交往笼络了一批重臣,积累起相当的政治资本。清廷采纳了奕䜣的建议,首次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奕䜣被任命为衙门大臣,一时权倾朝野,其势力也获得列强的认可与支持。奕䜣倡导积极购置外国军械并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自此发端,影响深远。
辛酉政变
编辑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重,临终发布遗诏命独子载淳即皇帝位,令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帝及两宫皇太后处理政务,随后病逝。出人意料的是,能力和亲缘关系均占上风的奕䜣未被咸丰帝选中成为顾命大臣,这使得奕䜣与随咸丰帝驻跸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政治集团矛盾加深。因此,奕䜣与两宫皇太后开始密谋,准备推翻咸丰帝生前确立的国家权力格局,夺取最高权力。当年八月,奕䜣在北京游说列强,其计划得到了一致支持,随后,其前往热河奔丧,与两宫皇太后密谋商谈,随后赶回北京,控制部署兵力,并游说部院大臣,为政变行动铺平道路,扫除障碍。九月底,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携幼帝及随行大臣返京,奕䜣在其抵京后迅速捉拿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将咸丰帝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一举捉拿定罪,是为“辛酉政变”。随后,新帝载淳正式即位,原拟定的“祺祥”年号被废除改为“同治”,意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和奕䜣分享权力,共治国家。咸丰皇帝临终确立的权力格局自此被奕䜣、慈安及慈禧皇太后共同形成的三人系统所取代。
同治时期
编辑中兴局面与鸟尽弓藏
编辑自同治帝即位到光绪初年的二十余年间,奕䜣担任领班军机大臣领班与总理衙门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后,奕䜣的权势达到顶峰,但鸟尽弓藏的现实随即展开,由于奕䜣能力及势力非凡,且在政变中功高震主,因而逐渐遭到当权者慈禧太后的猜忌。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决定牛刀小试,其指使编修蔡寿祺弹劾奕䜣,指其“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并意图革除了奕䜣的所有职务。由于众大臣求情,奕䜣仅被革除“议政王”一职,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允许在内廷行走。由于奕䜣身后有慈安太后支持,其得以制衡慈禧太后权势,因此其地位仍旧稳固,慈禧即使心怀怨恨猜忌也无以真正下手,清朝因此在奕䜣和两宫皇太后共同形成三人权力格局下运转多年。时逢内忧外患消退,清朝在奕䜣等人的主持下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但面对慈禧的猜忌和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奕䜣的处境逐渐恶化,其勇于任事、刚愎自用的个性也致使反对者声浪逐步升高。
同治七年(1868年),奕䜣受命调淮军镇压了捻军起义。次年,慈禧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前赴江南办理织造。按清朝祖制,太监不得离京,否则即为死罪,素来对安德海不满的奕䜣命山东巡抚丁宝祯将其捕拿,且未经审讯就将其正法[2],由此为慈禧太后所恨。奕䜣亦曾当面劝谏同治帝停止修治圆明园及便服出游的习惯,遭到同治帝痛斥,并将其及其子撤职降级,后经两宫太后干预得以恢复王爵。
光绪时期
编辑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同治帝病危,奕䜣受命代批奏章。年底,同治帝病逝,无子。慈禧太后与奕䜣等人商议后拥立醇亲王奕𫍽之子载湉继承咸丰帝,兼祧同治帝,即位为新的皇帝,年号“光绪”。光绪年始,奕䜣继续主持军机处,掌管宗人府,并受命邀请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调解中日琉球争端,继续与两宫皇太后维持着共理朝政的权力格局。
甲申易枢
编辑光緖六年(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逝世,奕䜣失去重要支持,其倚重的军机大臣沈桂芬也于当年稍早去世。奕䜣开始独自与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分享权力,处境愈发窘迫。失去慈安制约的慈禧太后开始重新计划扳倒奕䜣独享权力。此时奕䜣推行洋务的动作开始有所犹豫,其也在修建工程、秉承懿旨等方面和慈禧意见相左,使得慈禧对其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军机处在此间战和不定,使清军不断败退。慈禧太后指出奕䜣所指挥的军机处进退失据,委靡因循,致使军队败退,乘机罢去奕䜣一切职务,令其居家养疾,同时由礼亲王世铎取而代之将军机处一并改组,并扶植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𫍽取代他的地位。奕䜣的党羽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同时被贬,他们的往后数十年的继任人选多对慈禧唯命是从,且庸碌无能。此事件发生在旧历甲申年,故称为甲申易枢。至此,慈禧太后开始独揽大权,奕䜣正式退出了清朝的权力核心,自辛酉政变后其与两宫皇太后共同分享最高权力的格局宣告终结。
赋闲与再次出山
编辑被罢黜之后,奕䜣居家养疾,并常在京城西郊戒台寺静修。其身为亲王的双俸一度被停发,后来被恢复。奕䜣赋闲多年,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慈禧碍于危机形势才再度将其起用,任其为领班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大臣,督办海军等军务。但此时的奕䜣已年老体衰,历经风霜沉浮,其精力和能力已远不可和年轻时相比。他曾意图请列强出面调停战争,并派谈判代表直接与日本接触,但收效甚微。甲午战后,奕䜣曾协助光绪帝推动一些新政,但其对随之而来的维新变法运动极力抵制、屡加阻挠。
病重及逝世
编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奕䜣痰喘病重,继而一病不起[3],期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数次探望。四月初十日(5月29日),奕䜣病逝,享年六十七岁。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亲临祭奠,并辍朝持服多日。慈禧太后赐其“忠”字的谥号,将其入祀贤良祠,配享太庙。由于奕䜣长子载澂已逝,其恭亲王爵位由载澂之子溥伟(实系次子载滢之子,被过继给载澂)承袭。1930年代,溥伟之子毓嶦在其父逝世后承袭了该爵位,成为末代恭亲王。
奕䜣墓葬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麻峪村以东,秦城监狱以西。由于偷盗和工程取料等原因,如今仅剩三门四柱三楼的石牌坊。
相传奕䜣在病逝前,光绪帝、慈禧太后前去探望,光绪帝主动询问奕䜣帝师翁同龢是否可大用,奕䜣听后十分激动,向光绪帝表达反对之意,因翁同龢反对洋务运动,而奕䜣自己是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故希望亲政的光绪帝不要被翁同龢的意见给迷惑,光绪帝无奈之下与慈禧太后讨论后,忍痛罢黜了翁同龢。
评价
编辑总体上看,奕䜣当权时期突出的能力和作为深刻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形势及国家建设,发动并深化扩张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军事工业和近代化事物,建设效果显著。其主张学习外国军事科技以加强中国武力,于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列强的和平,支持并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业以及政府机关,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在其掌权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乱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变,尽力达成了内外无患的和平局面。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学家(如张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认为奕䜣与慈安太后是清朝最后的支柱,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政权。在其死后,继任者多为庸碌之辈。然而,其终究身为臣子而非君主,君主及皇权掌控者不容其功高盖主的挑战,使其行为和影响带有明显局限,也导致了其最终被贬抑的悲剧结局。
奕䜣对于兴办洋务等革新运动态度矛盾反复,其前期积极进取,后期则犹豫徘徊,这与他不断变换的处境地位有着直接关系。其早年大力推动国家与世界接轨,兴办洋务,促进军事现代化,但当其晚年光绪帝意图发动维新变法时,则强力阻拦,坚决反对。
奕䜣的不雅绰号“鬼子六”,一方面是来自他在道光帝的儿子中排行第六,另一方面是因为保守派厌恶西方事物,把洋人称为“鬼佬”或者“洋鬼子”,进而对推行的洋务运动奕䜣不以为然,因他是六王爷,故取此名号蔑之。
家室及后代
编辑- 嫡福晋瓜尔佳氏(1834-1880),大学士桂良庶女,惠亲王绵瑜继福晋之妺,自号友兰女士。值得一提的是孝静成皇后之嫡母与瓜尔佳氏之嫡母同为肃王府的庶出县主,两人为同父同母的亲姐妹,奕䜣相当于娶了自己名义上的表姨。光绪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 侧福晋薛佳氏,文汇之女,光绪二十四年去世。
- 侧福晋王佳氏,福庆之女,十岁时随嫡福晋瓜尔佳氏入王府,后于咸丰十年被收为妾,事上以礼,驭下以宽,同治十一年两宫皇太后晋其为侧福晋,光绪五年去世。
- 侧福晋张佳氏,双喜之女。幼年入府,素患肝疾。初为侍妾,光绪九年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 四女:(1879-1880),侧福晋张佳氏生,双喜女,早夭。
- 侧福晋刘佳氏,协领庆春之女,疑与奕䜣同姓刘佳氏的侧福晋为堂姐妹关系,待考。
- 三女:(1876-1878),侧福晋刘佳氏生,早夭。
- 五女:(1881-1882),侧福晋刘佳氏生,早夭。
- 侧福晋寿佳氏,原为侍妾寿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藏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二日《为恭亲王奕䜣侍妾寿氏崔氏刘氏均著加恩赏封侧福晋事》。
- 侧福晋刘佳氏,庆云之女。原为侍妾刘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藏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三日《为呈报恭亲王奕䜣侍妾寿氏崔氏刘氏均着加恩赏封侧福晋事致宗人府右司》。
- 四子:载潢(1881-1885),侧福晋刘佳氏生。光绪十一年正月卒,年六岁,追封不入八分辅国公。
府邸
编辑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相关传记作品
编辑- 董守义,《恭亲王奕欣大传: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安双成 编:《满汉大辞典》,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1171页。
- ^ 郭廷以. 李洪超 , 编. 近代中国史.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年1月: 142. ISBN 9787101127812.
- ^ 《清宫医案》记载:“四月初十日丑刻,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诊得恭亲王脉息左寸关数而无力,尺部虚大,右三部软而无根。……汗出不止,喘息抬肩,痰热上壅,精神不固,证势重险,谨防虚脱,今用保肺固脱之法竭力调治。”
外部链接
编辑- 恭亲王奕䜣照片 (尚有道光、咸丰二帝之画像)
官衔 | ||
---|---|---|
前任: 祁寯藻 |
领班军机大臣 任期:1853年-1855年 |
继任: 文庆 |
前任: 穆荫 |
领班军机大臣 任期:1861年-1884年 |
继任: 礼亲王世铎 |
奕䜣 恭亲王世系 清宣宗世系的分支 出生于:1833年1月11日逝世于:1898年5月29日
| ||
王室头衔 | ||
新头衔 | 恭亲王 任期:1850年-1898年 |
继任: 孙恭贤亲王溥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