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斯坎国家公园

比斯坎国家公园(英语:Biscayne National Park)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面积699.99平方公里,其中95%属水域。公园从比斯坎岛以南延伸至大礁岛以北,包含佛罗里达礁岛群部分小岛,保护了比斯坎湾及其近海堡礁。艾略特岛是园内最大的岛屿,由珊瑚石灰岩形成。公园包含四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同时拥佛罗里达州东海岸最长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园内栖息着数以百计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当中包括多种濒危物种,例如美洲鳄北大西洋露脊鲸、阿里斯凤蝶。

比斯坎国家公园
IUCN分类V(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
比斯坎国家公园的日落
比斯坎国家公园位置图
比斯坎国家公园位置图
比斯坎国家公园在佛罗里达州的位置
位置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戴德县
最近城市霍姆斯特德
坐标25°28′10″N 80°11′10″W / 25.46944°N 80.18611°W / 25.46944; -80.18611 (比斯坎国家公园)
面积699.99平方千米(172,971英亩)[1]
建立1980年6月28日 (1980-06-28)
访客量705,655人次   (2021年)[2]
主管团体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

人类出没在南佛罗里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格莱德文化结束后,德贵斯塔人占据了比斯坎湾的海岸。直至19世纪初,迈阿密地区才迎来首批永久定居于此的欧洲移民。19世纪后期起,陆续有居民迁入比斯坎湾的岛屿,并在岛上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20世纪初,这些岛屿成为富人的消遣地。20世纪中期,地方和国家在保护比斯坎湾一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艾略特岛居民却破坏当地森林,试图令计划胎死腹中。1968年,总统林登·约翰逊宣告成立比斯坎国家纪念区。1980年,纪念区升格为国家公园,其面积亦得到扩张。

公园绝大部分地方只能通过私人或特许船只到达,唯一的游客中心设于康沃伊角,该处同时是所有陆上休闲活动的枢纽。游客可于园内进行划艇、滑浪风帆、钓鱼、水肺潜水浮潜、观鸟等活动。另外,公园设有由多艘沉船和福伊礁灯塔组成的海事遗产步道,它更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系统中唯一一条水下考古步道。

地理 编辑

 
公园地图

比斯坎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的迈阿密-戴德县,占地699.99平方千米(172,971英亩)[1][3]。公园从比斯坎岛英语Key Biscayne以南延伸至大礁岛英语Key Largo以北,包含索尔哲岛英语Soldier Key破旧群岛英语Ragged Keys桑兹岛英语Sands Key艾略特岛英语Elliott Key托顿岛英语Totten Key老罗得岛英语Old Rhodes Key,以及一些位于佛罗里达礁岛群最北端的小岛[4]。在公园边界以北的比斯坎岛和破旧群岛之间,有一处被称作“安全阀”(Safety Valve)的沙坪,它是岛链中的宽阔浅口,可让风暴潮带来的海水在热带风暴过后流出海湾[4]。公园东部边界是佛罗里达珊瑚礁英语Florida Reef,该处水深只有18米(10英寻)。公园西部边界是大陆的边缘地带,在卡特勒湾和红树林角(Mangrove Point)之间向内陆延伸几百米[4]。公园西南边界则毗邻土耳其角核电站英语Turkey Point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及其冷却管道系统[5]。若然游客想从美国本土直接前往公园,只能经由公园总部附近的但纳特法赛尔游客中心(Dante Fascell Visitor Center[4]

比斯坎湾南部自大陆和艾略特岛之间延伸,并被沿海水道英语Intracoastal Waterway贯穿[5]。公园东侧和南侧毗邻佛罗里达礁岛群国家海洋保护区英语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南侧相接约翰彭尼坎普珊瑚礁州立公园英语John Pennekamp Coral Reef State Park[5]。公园有95%的面积属水域,陆地面积只有36.73平方千米(9,075英亩),其中离岸礁岛占17.2平方千米(4,250英亩),余下的19.53平方千米(4,825英亩)则是大陆红树林沼泽[4][6]。作为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生态系统的延伸,比斯坎国家公园大部分区域起初被提议纳入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但为了在1947年取得建立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共识,提议最终被排除[7]

地质 编辑

比斯坎湾标志着大西洋堰洲岛英语Barrier island的最南端,以比斯坎岛为代表,而佛罗里达礁岛群的最北端则是艾略特岛[8]。礁岛与堰洲岛的分别在于,珊瑚石灰岩会在薄薄的表土下延伸至礁岛表面,堰洲岛则是沙子经波浪作用逐渐堆积而成,并覆盖了大部分的石灰岩[8]。比斯坎湾位于西部的鲕粒迈阿密石灰岩低山脊之间,形成卡特勒脊(Cutler Ridge),而以珊瑚为基础的大礁岛石灰岩则位于艾略特岛及其他南部礁岛下面[9]。迈阿密石灰岩沉积在水流湍急的潟湖水域[9]。大礁岛石灰岩属于珊瑚礁化石,形成于大约7.5万至12.5万年前的桑加蒙间冰期[9]。迈阿密组在淡水加强和黏紧潟湖沉积物的冰川时期才形成现在的形态[9]。大礁岛石灰岩是由石珊瑚形成的粗石,厚度在21—61米(69—200英尺)之间[10]。由于它们源于珊瑚礁,因此艾略特岛和老罗得岛的海滩都是岩石,只有桑兹岛的海滩是由沙子组成[11]

水文 编辑

 
公园水下景观

比斯坎湾是个半封闭的浅潟湖,平均深度为3.0米(10英尺),边缘与大陆和礁岛群接壤,且被红树林环绕覆盖[12][13]。公园亦包含比斯坎湾南部水域,该区有处被称为“硬底”(Hardbottom)薄沉积物区域,以及长著两种海草(Thalassia testudinumHalodule wrightii)的海草草甸英语Seagrass meadow[13]

20世纪早期和中期,人类为了控制佛罗里达州的水资源和排干佛罗里达大沼泽地,而在区内建设运河,结果改变了进入比斯坎湾的水流[14]。这些运河将现时用于东南部沼泽地的农业用水引入海湾[14]。在修建运河之前,流入比斯坎湾的淡水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但是,现时运河正在改变海湾的盐度分布,在输送沉积物和污染物的同时,亦引致咸水入侵比斯坎含水层英语Biscayne Aquifer[14]。200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综合恢复计划(CERP),希望减轻人为干预对佛罗里达大沼泽地自然水流的影响[14]。项目旨在恢复历史上进入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水流模式,还会处理从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南部向比斯坎湾引水所产生的问题[14]。比斯坎湾沿海湿地项目(Biscayne Bay Coastal Wetlands Project)是CERP其中一环,专门用于重新分配水流,以便淡水通过小溪和沼泽逐渐流入比斯坎湾,而非透过排水系统在短时间内大量排放[15]

气候 编辑

 
1992年飓风安德鲁登陆比斯坎湾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比斯坎国家公园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候[16]。公园有着明显的干季与湿季,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4​℃[17]。夏季(雨季)约在5月至10月,天气炎热潮湿,平均气温在25℃至28℃之间[18][19]。冬季(旱季)约在11月至4月,天气温暖干燥,平均气温在20℃至24℃之间[18][19]

公园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为1,309毫米[17][19]。公园时常出现伴随大量闪电的雷暴,零星雷暴则常见于夏季[18]大西洋飓风季始于6月1日,终于11月30日,此时区内天气不太稳定,更有可能遭飓风直接吹袭[17][18]。值得一提的是,飓风安德鲁在1992年8月24日直接穿过公园,登陆迈阿密南部,此时其最大持续风速为227千米每小时(141英里每小时),阵风达到272千米每小时(169英里每小时)[20]。200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在但纳特法赛尔游客中心竖立牌匾,纪念飓风造成的破坏[21]。铭文部分内容如下:

1992年8月24日星期一,凌晨4点30分,飓风安德鲁的风眼壁越过此地,然后吹袭霍姆斯特德和迈阿密-戴德县南部。[21]

艾略特岛护林站气象数据(平均和极端数据自1991年统计至2021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5.6
(78.1)
27.4
(81.3)
28.6
(83.5)
30.3
(86.5)
30.3
(86.5)
32.1
(89.8)
32.7
(90.9)
32.2
(90.0)
31.3
(88.3)
30.7
(87.3)
28.8
(83.8)
27.0
(80.6)
32.7
(90.9)
平均高温 °C(°F) 23.7
(74.7)
24.6
(76.3)
25.4
(77.7)
26.8
(80.2)
28.3
(82.9)
30.0
(86.0)
30.8
(87.4)
31.1
(88.0)
30.4
(86.7)
28.8
(83.8)
26.5
(79.7)
24.8
(76.6)
27.6
(81.7)
日均气温 °C(°F) 20.3
(68.5)
21.3
(70.3)
22.3
(72.1)
24.1
(75.4)
25.9
(78.6)
27.7
(81.9)
28.5
(83.3)
28.7
(83.7)
28.1
(82.6)
26.5
(79.7)
23.8
(74.8)
21.9
(71.4)
24.9
(76.9)
平均低温 °C(°F) 16.9
(62.4)
18.0
(64.4)
19.3
(66.7)
21.4
(70.5)
23.5
(74.3)
25.4
(77.7)
26.1
(79.0)
26.4
(79.5)
25.9
(78.6)
24.2
(75.6)
21.1
(70.0)
18.9
(66.0)
22.3
(72.1)
历史最低温 °C(°F) 12.6
(54.7)
13.2
(55.8)
15
(59)
18.7
(65.7)
21.3
(70.3)
24.2
(75.6)
25.2
(77.4)
25.6
(78.1)
24.8
(76.6)
22.7
(72.9)
18.3
(64.9)
11.8
(53.2)
11.8
(53.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49.2
(1.94)
48.7
(1.92)
50.4
(1.98)
74.5
(2.93)
122.6
(4.83)
196.3
(7.73)
135.1
(5.32)
164.6
(6.48)
187.1
(7.37)
150.2
(5.91)
72.6
(2.86)
57.7
(2.27)
1,309
(51.54)
数据来源:PRISM Climate Group[19]

历史 编辑

美国原住民定居 编辑

 
美国原住民留下的大堆海螺和蛾螺壳

根据考古证据,美国原住民早在1万年前便已出没于佛罗里达州南部,当时海平面较低,比斯坎湾仍未被海水覆盖[22]。该处水位大约于4000年前开始上升,并淹没了海湾[22]。考古学家认为,那个时代人们所留下的任何痕迹现时都被淹没,园内旱地上也没有任何痕迹存在[22]卡特勒化石遗址英语Cutler Fossil Site位处公园西边,曾出土动物骨头和人类手工艺品,相关证据至少可以追溯至1万年前[22]。人类在比斯坎湾生活的最早证据可追溯到距今约2500年前,当时有成堆的海螺和蛾螺壳,而这些都是格莱德文化英语Glades culture留下的[23]。格莱德文化结束后,德贵斯塔人占据了比斯坎湾的海岸[23]。德贵斯塔人习惯定居一地,他们以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没有明显的农业活动[23]。桑兹岛上的一处遗址曾出土陶片、加工过的贝壳和其他人工制品,表明他们的居住时间最晚从公元1000年到1650年左右,即与欧洲人接触之后[22]。现时园内已发现了50个重要考古遗址[24]

白人探索 编辑

西班牙探险家胡安·庞塞·德莱昂于1513年探索这片地区,发现了佛罗里达礁岛群,又在大陆遇到德贵斯塔人[23]。其他西班牙探险家在16世纪后期抵达,佛罗里达后来亦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23]。当时西班牙政府重新安置德贵斯塔人至礁岛群上,减少了佛罗里达南部的大陆人口[23]。庞塞·德莱昂以德贵斯塔人的名字将海湾称为“Chequesta”,但后来在西班牙总督佩德罗·梅嫩德斯·德·阿维莱斯英语Pedro Menéndez de Avilés执政期间,海湾被更名为“Tequesta[25]。至于海湾的现时称谓则源于一位名为比斯凯诺“BiscainoViscayno”的巴斯克族水手,他曾在该区居住一段时间,又或者是普遍地暗指西班牙北边的比斯开湾[25]

西班牙珍宝船队经常驶经礁岛群,亦时常遭飓风吹倒[26]。根据资料,公园内有44处记录在案的沉船,沉没时间从16世纪到20世纪不等,另至少有两艘18世纪的西班牙船只在园区失事[26]。传闻西班牙的加利恩帆船“人民圣母号”(Nuestra Señora del Populo)于1733年在公园水域失事,但尚未发现遗址[24]。1748年,英国皇家海军福伊号巡防舰英语HMS Fowey (1744)在现称莱加雷安克雷奇(Legare Anchorage)的海域失事,该处与桑兹岛和艾略特岛有一段距离[27]。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探寻下,福伊号于1975年重见天日,随之而来的是一宗关于沉船所有权的诉讼,最终法院认为相关沉船属于考古遗址,不适用于海事打捞,而这判决亦构成了美国在保护具历史价值沉船方面的重要案例[28]。1984年,美国内政部把公园内43艘沉船以“近海珊瑚礁考古区英语Offshore Reefs Archeological District”的名义收录至《国家史迹名录》,该区沿比斯坎国家公园礁岛群的海边延伸48千米(30英里)[22][29]。在18世纪,艾略特岛曾经是两帮海盗的著名基地,他们均被称为“黑凯撒英语Black Caesar (pirate)”,后世把流经艾略特岛和老罗得岛之间的小溪以此为名,是为黑凯撒溪(Caesar's Creek[30][31]

聚落建设与土地利用 编辑

直至19世纪初,迈阿密地区才迎来首批永久定居于此的欧洲移民[32]。位于艾略特岛的小农场是首批设于比斯坎湾周围的聚落,主要种植墨西哥莱檬菠萝等农作物[32]。美国画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曾于1832年到访艾略特岛[32]。1849年,隶属美军的罗伯特·E·李上校调查了比斯坎湾周边地区的潜在防御工事[22]。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时,许多南方邦联军人在试图逃往古巴时途经该区[22]。美国前副总统、后担任南方邦联将军及战争部长的约翰·C·布雷肯里奇亦在前往古巴期间,短暂停留比斯坎湾并度过两个夜晚[22]。公园范围鲜有人定居;直至1897年,才有非裔美籍房地产经理以色列·拉斐特·琼斯(Israel Lafayette Jones)以300美元购入波吉岛英语Porgy Key[33][34]。翌年,琼斯又买下毗邻的老罗得岛,举家迁往岛上,并开垦土地种植墨西哥莱檬和菠萝[33][34]。1911年,琼斯以每英亩1美元的价格买下占地86公顷(212英亩)的托顿岛,该岛曾被用作菠萝种植园[33][34]。1925年,琼斯以25万美元出售该岛[33][34]。在琼斯离世前,他家的种植园一度是佛罗里达州东海岸最大的墨西哥莱檬产地之一[35]

 
美国总统沃伦·盖玛利尔·哈定与一众钓鱼好友在可可罗布俱乐部的留影

卡尔·G·费雪英语Carl G. Fisher负责迈阿密海滩大部分开发工作,他在1916年购买前称可可罗布岛(Cocolobo Key)的亚当斯岛英语Adams Key,并在1922年建造了可可罗布礁俱乐部英语Cocolobo Cay Club[36][37]。俱乐部楼高两层,拥有十间客房、一间餐厅、一间独立的休闲小屋[36][37]。俱乐部赞助人包括沃伦·盖玛利尔·哈定阿尔伯特·福尔托马斯·科尔曼·杜邦英语T. Coleman du Pont哈维·塞缪尔·费尔斯通杰克·登普西查尔斯·富兰克林·凯特林威尔·罗杰斯英语Will Rogers弗兰克·塞伯林英语Frank Seiberling[36][37]。另一边厢,墨西哥莱檬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导致琼斯种植园出现利润下降,这使琼斯儿子兰斯洛特和亚瑟不得不退出种植事业,而在1938年一系列毁灭性的飓风过后,他们更成为可可罗布礁俱乐部的全职钓鱼指导员[38]。俱乐部曾因1929年华尔街股灾而走下坡,费雪亦损失惨重,但幸于1934年得到加菲尔德德·伍德英语Garfield Wood帮助而复兴[38]。在1940至1950年代,琼斯兄弟曾经指导不少名人客户,例如约翰·肯尼迪赫伯特·胡佛林登·约翰逊理查德·尼克松赫尔曼·塔尔梅奇英语Herman Talmadge乔治·斯马瑟斯英语George Smathers[39][40]。两兄弟还向俱乐部提供鲜鱼、龙虾、螃蟹等海产[39]。两人在1960年代是第二大地主,也是比斯坎湾下游唯二永久居民[39]。1954年,伍德把俱乐部售予以迈阿密银行家查尔斯·雷博佐英语Bebe Rebozo为首的投资者,后者则把俱乐部重新命名为可可罗布钓鱼俱乐部[40]

冷战期间,古巴流亡者在该区设立训练场,为将来入侵菲德尔·卡斯特罗治下的古巴作准备。1960年代,中央情报局更在艾略特岛训练流亡者准备入侵猪湾,亦有传局方在该处训练刺客暗杀卡斯特罗。莱德伯里旅馆(Ledbury Lodge)是艾略特岛最大的设施,也是岛上唯一一间酒店。1988年,一群古巴流亡者试图在艾略特岛进行模拟登陆演练,最后被捕。另外,流亡的委内瑞拉总统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在索尔哲岛保有一套房子,后来他于1963年被引渡回国。[41]

拟议发展 编辑

 
博卡奇塔岛灯塔与迈阿密天际线

随着迈阿密及其周边地区的社区变得更为成熟和现代,开发商将目光投向南部的新项目[42]。当时比斯坎岛以南未开发的礁岛属于主要开发区[42]。从1890年代开始,当地的利益集团推动修建通往大陆的堤道[42]。其中一项建议是修建高速公路,接驳位于大礁岛上的跨海公路,藉以连接比斯坎湾群岛和北部已发展的堰洲岛[42]。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南佛罗里达的工业发展需求,人们开始在土地用途问题上角力,一方希望建设住宅和休闲设施,另一方则支持修建工业和基础设施[43]。1960年12月6日,在支持开发的18位地区土地所有者中,有12人投票决定在艾略特岛上兴建新城市艾伦迪亚[43]。该市成立初衷是希望鼓励戴德县政府改善通往艾略特岛的交通,而那群土地所有者亦认为艾略特岛是迈阿密海滩的潜在竞争对手[44]。为了重启被戴德县规划委员会放弃的堤道修建项目,该市居民游说各方,甚至组成谈判集团来吸引潜在开发商[44]

1962年,有人提议在比斯坎湾大陆海岸一侧兴建工业海港海戴德(SeaDade[44]。在亿万富翁兼航运巨头丹尼尔·路德维希英语Daniel K. Ludwig的支持下,提案包含一家炼油厂,还需要在海湾浅水区疏浚一条12米(40英尺)深的通道,以便大型船舶进入炼油厂[44]。1963年,佛罗里达电力照明公司英语Florida Power & Light宣布,计划在土耳其角的未开发土地上建造两座400兆瓦的燃油发电厂[45]

许多当地居民和政客均支持建造海戴德工业港,认为它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44]。然而,一群早期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工业港建设成本太高,于是反对开发海湾,并组建安全进步协会(Safe Progress Association[44]。在环保组织艾萨克华尔顿联盟英语Izaak Walton League地方分会主席洛依德·米勒(Lloyd Miller)和《迈阿密先锋报》记者胡安妮塔·格林英语Juanita Greene、阿特·马歇尔(Art Marshall)的带领下,反对工业化者提议设立国家公园,以保护珊瑚礁、岛屿、海湾[44]。历经初期怀疑,公园提案得到《迈阿密先锋报》编辑[46]、该州众议员但纳特·法赛尔英语Dante Fascell、州长小克劳德·罗伊·柯克英语Claude R. Kirk Jr.支持,一些具同情心的商人(例如小赫伯特·胡佛英语Herbert Hoover Jr.)亦出面游说支持[47]

另一边厢,艾伦迪亚的土地所有者支持以桥梁连接比斯坎岛至大礁岛等北边礁岛,又希望利用疏浚海戴德深水航道所产生的沉积物创造全新岛屿。尽管迈阿密地区的政界人士和佛罗里达州政府不支持路德维希的海戴德项目,但艾伦迪亚的居民却支持这项目,并游说各方支持开发。1968年,地方和国家在支持成立比斯坎国家纪念区一事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这项提案看似成功时,艾伦迪亚的土地所有者推平岛上森林,并在岛中央修建了一条六车道宽、11千米(7英里)长的高速公路。居民表面上称它为艾略特岛大道(Elliott Key Boulevard),私下却称为“刁难公路”(Spite Highway),希望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会令设立国家纪念区一事功败垂成。在热带气候特征的帮助下,森林在若干年后再度自然复育,现在艾略特岛上唯一重要的远足径便是沿着昔日的艾略特岛大道。[44]

 
土耳其角核电站

土耳其角燃油发电厂于1967年至1968年间竣工。由于发电厂将高温的冷却水直接排入比斯坎湾,导致不少海草死亡[48]。另外,佛罗里达电力照明公司在1964年宣布在该地建造两个693兆瓦的核反应堆[49],预计会加剧相关问题[50]。比斯坎湾地势较低,适合发电厂抽取大量海水作冷却之用[50]。公司后来与州政府和拥有冷却水道所需土地的路德维希进行广泛谈判和诉讼,最终落实在发电厂南部建造闭环运河系统,核电机组在1970年代初开始运行[50]

在公园成立之前,部分区域曾用于休闲娱乐。在1950年代后期,戴德县管理的霍姆斯特德海湾公园(Homestead Bayfront Park)在但纳特法赛尔游客中心现址为非裔美国人设立了“黑人专用”的隔离海滩。相关设施一直营运至1960年代初期,直至公共设施实行种族隔离的政策被废除后才取消。[51]

公园建立及沿革 编辑

 
1966年拟议的比斯坎国家纪念区

欧内斯特·F·科伊英语Ernest F. Coe是最早提出保护比斯坎湾的人,亦是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倡导者,曾建议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应包含比斯坎湾及区内礁岛、霍姆斯特德佛罗里达市等内陆地区以及大礁岛[7]。经协商后,拟议的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剔除了比斯坎湾、大礁岛以及毗邻的内陆延伸部分,而公园亦在1947年正式成立[7]。当开发艾略特岛的提案在1960年呈上时,米勒要求内政部长史都华·尤德尔英语Stewart Udall派遣国家公园管理局侦察小组审查比斯坎湾一带,以便将其纳入国家公园系统[52]。随后,在小赫伯特·胡佛的财政帮助下,项目获得了政治支持,当中最著名的支持者莫过于众议员法赛尔[52]。同一时间,艾略特岛上有36公顷(90英亩)的区域已成为戴德县公园系统的一部分[53]。1966年,国家公园管理局发表题为《比斯坎国家纪念区提案》(Biscayne National Monument: A Proposal)的报告,拟议中的公园包含了佛罗里达州现存最好的热带森林区域,以及罕见的“陆地、海洋和两栖生物”组合,还有重要的娱乐价值[54]。报告同时指出,这个潜在公园最重要的优点是“清澈、波光粼粼的水域,海洋生物,以及比斯坎湾和大西洋的水下土地。这里的浅水区是名副其实的仙境。”[54]

1968年10月18日,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第90-606号公法,宣告成立比斯坎国家纪念区[44]。1974年,纪念区根据第93-477号公法作首度扩张[55];1980年6月28日,总统约翰逊签署第96-287号公法,将纪念区升格为国家公园[56]。公园范围随之得到二次扩张,几乎扩展至比斯坎湾,包含博卡奇塔岛英语Boca Chita Key、破旧群岛、“安全阀”浅滩地区,以及相应的近海珊瑚礁和比斯坎湾中部大部分地区[57][58]

首个将土地售予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艾伦迪亚业主是兰斯洛特·琼斯,以及他兄弟亚瑟的遗孀凯瑟琳·琼斯(Katherine Jones[59]。两人以1,272,500美元出售土地,大约是潜在开发价值的三分之一[59]。兰斯洛特在70岁时获得1.2公顷(3英亩)的终身地产[59]。他亦经常拜访驻扎在可可罗布礁俱乐部遗址的公园巡逻员,该俱乐部于1975年遭大火烧毁[59]。园内另一处终身地产由美国东方航空经理保罗·坦尼希尔(Paul Tannehill)遗孀弗吉尼亚·坦尼希尔(Virginia Tannehill)持有[59]。兰斯洛特的房子由他自己、父亲和其他兄弟一同建造,但于1982年被烧毁[60]。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住在一间两房棚屋内,在波吉岛躲避飓风[60]。但是,在1992年飓风安德鲁到来之前,他永久地离开波吉岛的家,房子后来亦被飓风摧毁[60]。此后,兰斯洛特一直留在迈阿密,直至1997年离世,享寿99岁[60]

国家纪念区的建立导致艾伦迪亚丧失了存在理由,市镇发展随即陷入困境[43]。1989年,艾伦迪亚聘用新的警察局长,后者更向公园巡逻员表示他计划在此区域执法的决定,促使国家公园管理局职员致电戴德县州检控官办公室求证[43]。1990年,办公室在调查后确定,艾伦迪亚的所有选举都属于无效,因为选举仅限于土地所有者,当地居民没有投票权[43]。最终,迈阿密-戴德县委员会同意于2012年3月废除艾伦迪亚的城市地位,恢复为非建制地区[61]

飓风安德鲁严重破坏霍姆斯特德空军基地,促使空军考虑关闭基地,并将其转移给迈阿密-戴德县。该县亦有兴趣将该基地用于商业空中交通,以替代迈阿密国际机场。然而,环境影响研究指出,由此产生的飞行路径需要飞越海湾,相关路径与东边公园的距离仅仅3.2千米(2英里),将会导致公园环境退化。1999年,空军禁止在霍姆斯特德基地进行重大商业开发。[62]

公园广受划船者喜爱,导致事故发生率很高,部分甚至致命[63]哥伦布日周末更被形容为“全年最危险的周末”[63]。在2002年至2011年间,便有六人在划船事故中丧命,同时船只搁浅和乱扔垃圾亦严重破坏海床[63]。虽然正式的划船比赛在公园外举行,但艾略特岛一带仍成为不少参与者的聚集地[64]

2007年,土耳其角核电站增加了第五台以天然气和石油为燃料的发电机组[65]。2009年,佛罗里达电力照明公司提交申请,打算在土耳其角增设两台1117兆瓦AP1000核反应堆[66]。如果建成,土耳其角将会成为美国其中一所大型发电站[66]。其他影响海湾的邻近地区有迈阿密-戴德县南部的农业用地,黑角公园边界上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邻近的南迈阿密-戴德垃圾掩埋场[67]

历史建筑 编辑

虽然比斯坎国家公园大部分区域都是水域,但岛上有着许多受保护的历史建筑和地区。另外,公园内的沉船也受到保护,公园近海水域则是受保护的历史区。[29]

海上棚屋 编辑

 
海上棚屋“斯蒂茨维拉”

海上棚屋“斯蒂茨维拉英语Stiltsville”由埃迪·“小龙虾”·沃克(Eddie "Crawfish" Walker)于1930年代建立,当时是个建于比斯坎湾浅水区的小社区,距离比斯坎岛不远[68]。在1960年代的鼎盛时期,斯蒂茨维拉由27座建筑物组成[68];后来受到火灾和飓风的影响,棚屋逐渐消失,到了2021年仅剩6座,全部都建于1970年代,换言之1960年代以前的棚屋已悉数被毁[68][69]。这些棚屋在1985年被并入比斯坎国家公园,当时国家公园管理局同意履行现有租约至1999年7月1日[68]。1992年,飓风安德鲁摧毁了大部分斯蒂茨维拉[68]。管理局已承诺保护现在无人居住的社区[68]。自2003年开始,该处由信托机构保护和管理,用作过夜露营、教育设施和研究人员的住所[70][71]。另一方面,公园与信托基金合作修复建筑物,以支援园方的教育和解说服务,同时帮助展示公园海洋资源的丰富性[68]

其他建筑 编辑

公园内有许多导航设备英语Navigational aid,以及一座类似灯塔的装饰用建筑。福伊礁灯塔英语Fowey Rocks Light建于1878年,由美国灯塔委员会设计、建造和管理,属于骨架式铸铁结构,位于公园范围内[72]。2011年,灯塔入选《国家史迹名录》[73]。2012年10月2日,国家公园管理局从美国海岸警卫队手上取得灯塔所有权,但灯塔仍由海岸警卫队继续维护[72][74]。无人值守的太平洋礁灯塔(Pacific Reef Light)距离艾略特岛约4.8千米(3英里),建于1921年[75]。2000年,海岸警卫队替换灯塔原本结构,并把灯笼放置在伊斯拉摩拉公园作展品[75]

实业家马克·C·霍尼威尔英语Mark C. Honeywell是可可罗布礁俱乐部成员,他于1937年购入博卡奇塔岛,并与妻子建造了许多建筑物,包括小教堂、宾馆、海堤和公用建筑等[76][77]。博卡奇塔灯塔(Boca Chita Lighthouse)建于1938年,位于小岛北侧的码头末端,以珊瑚岩建造,顶部装有铁丝灯笼[78][79]。由于灯塔未获海岸警卫队和灯塔管理局英语United States Lighthouse Service许可,因此只能作装饰用[79]。在妻子离世后,霍尼威尔对小岛兴趣大减,最后于1945年把小岛售出[80]。1997年8月1日,小岛以“博卡奇塔岛历史地区英语Boca Chita Key Historic District”名义录入《国家史迹名录》[81]

其他历史建筑包括由以色列·拉斐特·琼斯及其子共同发展、现已废弃的种植园,以及位于艾略特岛的斯威廷农场(Sweeting Homestead)。可是,与种植园和农场相关的框架结构,连同可可罗布礁俱乐部和博卡奇塔岛上一些建筑,均被火灾和飓风摧毁。[82]

生态 编辑

南佛罗里达是新北界新热带界之间的过渡地带,这里生长著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83][84]。各界的交叉点为游客带来机会,让他们看到北美其他地方没有的物种,尤其是鸟类[84]。比斯坎国家公园包含四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各自支持其自身的动植物群,同时又相互融合,形成了物种丰富的生态过渡带[84]。在这个亚热带环境中,季节主要以降雨来区分,并会明显影响海湾盐度[85]

公园是逾500种鱼类,50多种甲壳动物,以及28种陆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家园[86][87][88]。园内亦栖息著超过100种软体动物,例如各种双壳纲、陆地和海洋蜗牛、海兔、海蛞蝓(Sea slug),以及两种头足纲动物加勒比礁章鱼英语Caribbean reef octopus加勒比礁鱿鱼英语Caribbean reef squid[89]。另外,海湾隐蔽且开阔的水域和外围礁石群为候鸟在北美、加勒比群岛和南美之间的路上提供休息区[90]。秋季时,许多南行的陆鸟会停在比斯坎岛北面的比尔巴格斯角佛罗里达州立公园英语Bill Baggs Cape Florida State Park,然后再冒险穿越比斯坎湾的开放水域[90]。春季时,北行的鸟类亦会在艾略特岛采用同样策略[91]。现时,研究人员在公园录得约200种鸟类[92]。小型雀形目候鸟以莺科为主,包括橙顶灶莺草原林莺英语Prairie Warbler食虫莺黑喉蓝林莺英语Black-throated Blue Warbler[93]。迁徙猛禽包括短尾𫛭英语Short-tailed hawk纹腹鹰英语Sharp-shinned hawk灰背隼游隼燕尾鸢白头海雕则会在园内筑巢[94]。公园里还栖息著白尾热带鸟红尾热带鸟美洲红鹳[94]

海岸线和红树林沼泽 编辑

大陆海岸线以草沼过渡带为主,主要是生长在浅水区的美洲红树英语Rhizophora mangle黑皮红树英语Avicennia germinans白红树英语Laguncularia racemosa则扎根于离水边更远的地方[95]。这些树木的气根结构为螃蟹、鱼类、涉禽提供庇护栖息地[95]。红树林中的褐色水域是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幼虫的温床,在未成熟至可以前往开放水域之前,此处便是可供它们生存的庇护环境[95]。每年红树林的落叶量约为每公顷4.5至9.0公吨(每英亩2至4短吨),为鱼类、蠕虫、甲壳类动物提供食物[96]。由于树叶中的碳会被动物吸收至体内,据估计,红树林沼泽的碳截存能力是陆地森林的两至三倍[96]。比斯坎湾的红树林是佛罗里达州东海岸最长的[97]。沿岸和岛上的红树林沼泽,连同海湾,构成了佛罗里达州东南部海洋生物的重要孵育地[97]

 
公园边缘是美洲鳄的栖息地

随着流入海湾的淡水被渠化,耐盐的红树林渐渐从海岸扩展至内陆,并取代了淡水锯齿草沼泽。位于内陆、邻近公园西部边界的L-31E沿海防风暴潮堤坝在将以往的淡水沼泽与水源隔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潮汐水未能深入沿岸地区,限制了盐和淡水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98]

不少鸟类曾在海岸线一带现踪,包括黄顶夜鹭呆头伯劳、草原绿林莺和其他滨鸟。红树美洲鹃英语Mangrove cuckoo是众所周知难以观察的物种,但它们经常出没于康沃伊角和黑角。公园亦拥有佛罗里达州其中一个大型红树美洲鹃种群。[99]

公园边缘是受威胁物种美洲鳄的栖息地[100][101]。土耳其角核电站在后方靠近海岸的泥灰地上修建了数公里长的冷却水道,该处水温温暖,为鳄鱼筑巢提供了近乎理想的环境,同时使核电站成为许多生活在公园里的鳄鱼的孵育场[100][101]。虽然美洲鳄和美国短吻鳄均出没在佛罗里达州最南端,但后者鲜于公园出没,原因是美国短吻鳄主要栖息在内陆的淡水水域,而美洲鳄则生活在像比斯坎湾一样咸淡水混杂的河口湾[102][103]

海湾水域 编辑

 
比斯坎湾的海牛

比斯坎湾的开阔水域栖息著以海草为食或相互捕食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亦是美洲蛇鹈鸬鹚潜水鸭英语Diving duck等潜鸟的理想栖息地[13]。海湾还为离开红树林带庇护所的幼年海洋动物提供栖息地[13]。另外,一支宽吻海豚的常驻种群生活在海湾内,西印度海牛则经常出没于平静水域[13][104]角鸬鹚全年均于海湾栖身,北方鲣鸟美洲鹈鹕普通潜鸟则于冬季现身[99]

比斯坎湾是个浅水潟湖,由于深度不足,它的垂直密度或盐度梯度很小[85]。海湾属于水平密度梯度,而非垂直梯度,淡水从西侧的排水渠流入,海水则自礁岛缝隙和“安全阀”浅滩进入[85]。海湾盐度在六月达到顶峰[85]。海湾盐度模式的变化对以前为数众多的物种(如红拟石首鱼)带来负面影响[105]。比斯坎湾和佛罗里达湾黑缘石斑鱼灰笛鲷的主要繁殖地[105]。海草无法生长于潟湖底部,却栖息著海绵软珊瑚[106]。公园生长著三种主要海草,分别是泰来草属Thalassia testudinum二药藻属Halodule wrightii、针叶藻属Syringodium filiforme,共占海湾总面积的64%[106]。另外,川蔓藻生长在盐度较低的运河和河流河口,濒危的喜盐草属Halophila johnsonii则扎根在比斯坎湾中部的小块区域[106]。比斯坎湾的海草栖息地在中央海湾最为广泛,大约75%的区域都被海草覆盖[106]。然而,海草草甸经常受到因船舶搁浅或螺旋桨旋转所带来的伤害[107]。每年大约有200宗同类事件发生,而海草完全恢复生长需要长达15年的时间[107]。公园水域允许商业拖网捕虾作业,渔船会利用滚筒式拖网捕捞,虽然这类拖网不会伤害海草,但会伤害海绵和软珊瑚[108]

礁岛群 编辑

 
托顿岛和珊瑚礁

艾略特岛是公园内最大的岛屿,占地670公顷(1,650英亩);第二是老罗得岛,面积270公顷(660英亩);第三是桑兹岛,面积170公顷(420英亩);第四是托顿岛,面积150公顷(380英亩);第五是小托顿岛,面积81公顷(200英亩)[107]。而在大陆海岸线以东8.0—14.0千米(5—8.7英里)处,还有37个较小的岛屿呈南北向排列[107]。靠北的岛屿属于带有岩石核心的堰洲岛,靠南的则是由珊瑚岩构成。所有岛屿都被红树林环绕,岛内长有亚热带植物和阔叶林,如苦木裂榄木英语Bursera simaruba桃花心木、铁木、海滨橄榄英语Amyris elemifera榄果金叶树英语Chrysophyllum oliviforme[109]。不少动物在岛上生活,常见的有蚊子、泽兔英语Marsh rabbit浣熊、大小老鼠、响尾蛇、各种蜥蜴,偶尔还有美洲鳄出没[109]

礁岛群属于过渡区域,能吸引一些意想不到的鸟类在此栖身,通常是在大陆附近迷路的加勒比物种。岛内生活着不少莺科鸟类,以及其捕食者鹰科猛禽,沿海地区则是翻石鹬姬滨鹬的栖息地。皇家燕鸥英语Royal tern笑鸥环嘴鸥以及生活在近海的褐鹈鹕亦是常见鸟类。另外,厚嘴鸻英语Wilson's plover会在博卡奇塔岛上筑巢,园方会在繁殖季节期间关闭筑巢区以免游客打扰。[99]

各个岛屿海滩都是海龟的产卵地[110]赤蠵龟是公园最常见的海龟,园内几乎所有的巢穴都属于它们[110]。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赤蠵龟的生存备受威胁,为此公园工作人员会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协助海龟筑巢,以及清除海滩上可能对成年海龟和幼龟造成障碍的碎屑[110]。另一方面,园方又会定时监测海龟巢穴,安排巡逻队调查和寻找筑巢活动的迹象,并以铁丝网覆盖新发现的巢穴,以防止浣熊捕食[111]。由于浣熊数量众多,又会积极寻找海龟巢穴,因此园方只能采取持续监控来降低捕食水平[111]

 
仅在公园范围内发现的极危植物——旗号掌属Consolea corallicola

岛上长有极危的旗号掌属Consolea corallicola,以及濒危的萨氏樱桃椰英语Pseudophoenix sargentii[112]。前者被形容为“濒临灭绝”,有资料更指出这种仙人掌的数量已大幅减少至20株[113]。2001年,非牟利组织区域保护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Regional Conservation)两位成员在比斯坎湾某个小岛上发现同类仙人掌的复制菌落英语Clonal colony,数量达570株,成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同类仙人掌种群[114][115]。萨氏樱桃椰唯一的自然种群生长在艾略特岛,在1991年只有不到50株[116]。在各方努力培育下,现时岛上共有约200株萨氏樱桃椰,数量一直保持稳定[117]

公园内亦有两种濒危蝴蝶栖息,分别是阿里斯凤蝶英语Papilio aristodemus迈阿密蓝蝶英语Miami blue,主要分布在艾略特岛上。归因于过度使用杀虫剂、栖息地破坏、干旱、飓风、非法捕猎,阿里斯凤蝶的复育一直受阻[118]。在2011年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共有35只阿里斯凤蝶生活在公园内,而全州数量只得41只[118]。2012年,调查人员再次统计阿里斯凤蝶数量,发现只得5只在园内出没,数字远低于上年,迫使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紧急批准针对阿里斯凤蝶的捕捉和圈养繁殖计划[118]。为防阿里斯凤蝶灭绝,多方机构共同合作,在岛上收集蝶卵并送往佛罗里达大学,再在它们幼年或成年时送回自然栖息地[119]。2021年,研究人员和志愿者发现阿里斯凤蝶数量超过1,700只,表明其种群数量增加了400多倍[120]。迈阿密蓝蝶同样因飓风、栖息地破坏、低遗传多样性等因素而变得濒危[121]。1992年飓风安德鲁过后,研究人员未能在南佛罗里达找到它们的踪影,一度以为它们已经灭绝[121]。但在1999年,研究人员在佛罗里达礁岛群的巴伊亚翁达州立公园(Bahia Honda State Park)发现种群,大约50只[121]。2003年,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实施迈阿密蓝蝶的圈养繁殖计划,圈养了逾2.5万只蝴蝶[121]。研究人员先后在2009年和2016年于基韦斯特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大白鹭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英语Great White Heron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发现新种群,但巴伊亚翁达岛的种群却于2009年消失[122]。除了上述两种蝴蝶外,在礁岛群栖息的濒危动物还有东部靛蓝蛇英语Eastern indigo snake[123]

珊瑚礁和近海水域 编辑

在大西洋的礁岛以外,海底逐渐倾斜,然后在几乎连绵的珊瑚礁中上升[124]。这片珊瑚礁由活珊瑚组成,是500多种珊瑚礁鱼类以及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蠕虫的栖息地[124]。此外,公园内所有珊瑚物种都受到联邦或州政府法规保护[125]。据估计,珊瑚礁覆盖了公园大约一半面积,共有逾4000个单独的块礁和岸边的堡礁区[126]。而在海湾和近海水域附近,则发现数百种硬珊瑚和软珊瑚、海葵、海绵[127]。珊瑚礁可再细分为佛罗里达碳酸盐地台边缘的外礁,外礁和礁岛群之间的块礁,以及礁岛两侧浅滩中的珊瑚礁[128]。就近海珊瑚礁而言,水深约10米(33英尺)的地方以麋角珊瑚英语Elkhorn coral为主,10米以下的地方则以鹿角珊瑚英语Staghorn coral为主[128]。向陆的块礁主要由山形星珊瑚英语Orbicella annularis对称脑珊瑚英语Pseudodiploria strigosa组成,而礁岛浅滩的珊瑚礁则以小明星珊瑚英语Siderastrea radians滨珊瑚属为主[128]

2012年《海洋科学通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从1977年至1981年到2006年至2007年这段期间,公园珊瑚礁环境中所有鱼类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都在下降[129]。更甚的是,抽样计划显示此事并非个别事件,而是所有抽样地点都出现下降迹象[129]。研究人员认为,在整个佛罗里达珊瑚礁区观察到的珊瑚礁覆盖率下降与鱼类物种的减少之间存在关联[129]。另外,游钓鱼和未受捕捞压力的鱼类种群数量均出现下降[129]。引致珊瑚减少的因素包括水域变暖、营养物污染以及船只搁浅等[130]。随着珊瑚减少,藻类覆盖率增加,导致在珊瑚上栖息的物种减少,草食性鱼类数量则上升[129]。除此之外,比斯坎湾总体盐度增加和盐度梯度变化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鱼类样本亦发现多氯联苯污染[129]

公园东部边界位于18米(10英寻)水深的近海珊瑚礁隆起处[131]。离岸更远的珊瑚礁由佛罗里达礁岛群国家海洋保护区保护,该保护区向东延伸相当于550米(300英寻)深度的边界[131]。近海水域孕育著褐鹈鹕丽色军舰鸟褐鲣鸟,它们经常在近海灯火附近出没,远洋鸟类则有鹱和海燕[99]北大西洋露脊鲸大翅鲸抹香鲸长须鲸塞鲸均属濒危物种,甚少于近海现踪[132]。同样濒危且罕见于公园水域的还有栉齿锯鳐[86]。受威胁的珊瑚物种则包括麋角珊瑚和鹿角珊瑚,以及在佛罗里达州被列为濒危物种的支柱珊瑚英语Pillar coral[132]

外来物种 编辑

公园内长有逾50种外来植物,其中近20种被认定是有害物种,可能会取代原生植物并改变生态平衡[133]。在众多外来植物之中,巴西肖乳香铺地黍肾蕨番石榴恒春黄槿对原生植物群落构成最高风险[133]。另外,逾40种外来动物亦于公园栖息[134]。常见的外来动物包括美洲鬣蜥芒腹冠蜥英语Brown basilisk海蟾蜍黑鼠狮子鱼地图鱼火蚁[134]。狮子鱼是种来自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热带鱼,以贪婪的胃口和在新水域立足、迅速取代其他物种的能力而闻名[135][136]。它们是食肉动物,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和鱼类为食,而且它们不是大西洋水域的原生动物,因此天敌很少[135]。曾经有研究人员推测,此物种应该是在1992年飓风安德鲁吹袭期间被引入公园,但后来撤回这一说法[137]。另一个可能来源是水族馆人员把成鱼和鱼卵倾倒至大西洋[135][137]。后来出现的狮子鱼则可能来自公园南部佛罗里达礁岛群的成熟种群[138]缅甸蟒亦属入侵物种,它们通常出没在公园的大陆边界沿线,可能源于人类圈养[134]

休闲 编辑

比斯坎国家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全年阳光充足[17]。冬季通常干燥温和,偶尔会有锋面带来风和小雨,是公园的旅游旺季[17][139]。夏季天气炎热潮湿,时常出现雷暴和飓风,蚊虫亦变得活跃,故游客人数较少[17][139]。公园总部和唯一的但纳特法赛尔游客中心设于大陆一侧的康沃伊角(Convoy Point[139],艾略特岛上亦设有护林站[140]。虽然大部分游客是自行乘坐私人船只进入公园,但康沃伊角是所有陆上休闲活动的枢纽[139]。游客中心设有博物馆,透过各式展品向游客展示公园四个生态系统[141]。另外,中心在1997年起设立公园社区艺术家计划,并于2002年营运画廊,供一些受到公园和南佛罗里达美景启发的艺术家展出其作品,借此提高游客对国家公园的认识和管理[141][142]

公园不设过夜住宿服务,但在艾略特岛和博卡奇塔岛上设有两个营区,均属全年开放、先到先得[140][143]。游客只能乘船前往营区,而且岛上没有任何服务提供[143]。艾略特岛营区拥有40个海滨和森林露营地,同时设有团体露营地,提供带水槽和冷水淋浴的洗手间、野餐桌、烤架[143][144]。营区亦提供饮用水,但供水系统偶尔会出现故障[144]。博卡奇塔岛营区甚受游客欢迎,设有39个海滨和草地露营地,同样供野餐桌、烤架等设施,但洗手间不设水槽和淋浴,亦没有饮用水提供[143][144]。游客只能在指定位置搭建账篷,不能在公园其他地方进行荒野露营[143]。除了艾略特岛的团体露营地外,游客不得于露营地地面生火[143]。公园设有数条步道。邻近康沃伊角的康沃伊角栈桥步道(Convoy Point Jetty Walk)单程长约640米(0.4英里),沿途设有10个站点,每个均附有相关资讯和图像[145]。艾略特岛上的刁难公路自然步道(Spite Highway Nature Trail)单程长约9.7千米(6英里),贯穿全岛,游客可借此穿越栖息著蝴蝶的亚热带森林[140]。博卡奇塔岛亦设有一条长约800米(0.5英里)的步道[78]

 
浮潜是园内其中一项受欢迎的休闲活动

公园绝大部分地方只能通过私人或特许船只到达[139]。游客可于园内进行划艇、滑浪风帆、钓鱼、水肺潜水浮潜等活动[146]。迈阿密-戴德县在公园附近经营四个码头,分别是位于公园总部以南的霍姆斯特德海湾码头,邻近公园中西部边界的黑角码头英语Black Point Marina,公园北部附近的马西森汉默克公园英语Matheson Hammock Park码头,以及位于比斯坎岛北部的克兰登公园码头[147]。游客可以乘坐摩托艇或小帆船游览公园水域,但须遵守慢速区的规定,以及时刻注意水避免搁浅[148]。园内禁止游客使用小型喷射快艇等水上摩托车[148]。游客亦可在公园水域内划独木舟皮艇,从而探索红树林海岸线和琼斯潟湖周围浅滩[149][150]。公园不提供租赁服务,游客须自行携带独木舟或皮艇,并可以在游客中心免费下水[149][150]。虽然划艇爱好者可能会喜欢穿越11千米(7英里)宽的比斯坎湾,前往艾略特岛和博卡奇塔岛,但园方不建议游客在恶劣天气或水情时尝试渡湾[149][150]。除此之外,游客可以参加由比斯坎国家公园研究所提供的乘船游览服务(从游客中心出发),或者由其他特许经营者举办的风筝冲浪课程或团体观光活动[151]

公园内有着超过50艘沉船,以及世界第三大堡礁的一大部分,这些元素使公园成为美国其中一处最佳的水肺潜水和浮潜目的地[150]。海事遗产步道(Maritime Heritage Trail)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系统中唯一一条水下考古步道,由多艘沉船和福伊礁灯塔组成[152][153]。其中,厄尔金号(Erl King)、艾丽西亚号(Alicia)、卢加诺号(Lugano)都适合水肺潜水,其他地点则适合浮潜[152]。园方亦提供由巡逻员引领的浮潜之旅[150]。虽然公园是由联邦指定,但比斯坎湾内的钓鱼活动由佛罗里达州管辖[154]。游客可于公园范围内钓鱼,但须持有佛罗里达州发出的钓鱼牌照[154]。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于钓鱼区域和钓获鱼类均有明确限制[154]。另外,公园比斯坎湾大部分区域与佛罗里达州管理比斯坎湾-卡德湾龙虾保护区(Biscayne Bay-Card Sound Lobster Sanctuary)重叠,该区禁止任何捕捞龙虾活动[155]。游客可以在保护区以外的水域收获龙虾,但须符合佛罗里达州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英语Florida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制定的捕鱼规定[155]

观鸟方面,康沃伊角和黑角是大陆上两处较佳的观鸟地点,但游客可于琼斯潟湖、艾略特岛、博卡奇塔岛观察到更多海鸟[99][150]

参考资料 编辑

脚注
  1. ^ 1.0 1.1 Land Resource Division. Listing of acreage (December 31, 2021) (xlsx).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12-31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英语). 
  2. ^ Annual Visitation Report by Years: 2011 to 2021.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英语). 
  3. ^ Learn About Biscayne National Park. Florida National Parks Association.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0) (英语). 
  4. ^ 4.0 4.1 4.2 4.3 4.4 Leynes, Jennifer Brown; Cullison, David. Biscayne National Park Historic Resource Study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January 1998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6) (英语). 
  5. ^ 5.0 5.1 5.2 Biscayne National Park Brochure and Map.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9 (英语). 
  6. ^ DK Eyewitness 2020,第190页.
  7. ^ 7.0 7.1 7.2 Grunwald 2006,第214页.
  8. ^ 8.0 8.1 Bryan, Scott & Means 2009,第288页.
  9. ^ 9.0 9.1 9.2 9.3 Bryan, Scott & Means 2009,第287-290页.
  10. ^ Bryan, Scott & Means 2009,第298页.
  11. ^ Biscayne National Monument: A Proposal (The Ecology).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66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 
  12. ^ Estimates of Flows to Meet Salinity Targets for Western Biscayne National Park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June 2008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01) (英语).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Biscayne Ba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21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英语).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NPCA 2006,第2页.
  15. ^ NPCA 2006,第13页.
  16. ^ Kottek, M.; Greiser, J.; Beck, C.; Rudolf, B.; Rubel, F. World Map of Kö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PDF). Universität Wien. April 2006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14) (英语).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Weather.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9-08-13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2) (英语). 
  18. ^ 18.0 18.1 18.2 18.3 Oswald 2017,第138页.
  19. ^ 19.0 19.1 19.2 19.3 Weather - Elliott Key Ranger Station. PRISM Climate Group.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英语). 
  20. ^ Rappaport, Ed. Hurricane Andrew (16 - 28 August, 1992).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2-07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英语). 
  21. ^ 21.0 21.1 Biscayne National Park Plaque Commemorates 10th Anniversary of Hurricane Andrew.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Weather Forecast Office: Miami-South Florida. 2002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英语).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Leynes, Jennifer Brown; Cullison, David. Biscayne National Park Historic Resource Study - Chapter 2: Background History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January 1998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6) (英语).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Native Peopl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02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3) (英语). 
  24. ^ 24.0 24.1 NPCA 2006,第33页.
  25. ^ 25.0 25.1 Blank 1996,第13页.
  26. ^ 26.0 26.1 Miller 2008,第6页.
  27. ^ NPCA 2006,第32页.
  28. ^ Skowronek, Russell K.; Johnson, Richard E.; Vernon, Richard H.; Fischer, George R. The Legare Anchorage shipwreck site—Grave of HMS Fowey, Biscayne National Park, Flori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utical Archaeology. November 1987, 16 (4): 313–324. doi:10.1111/j.1095-9270.1987.tb00606.x (英语). 
  29. ^ 29.0 29.1 Offshore Reefs Archeological District. Florida Division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 (英语). 
  30. ^ Miller 2008,第9页.
  31. ^ Biscayne National Monument: A Proposal (Man and the Coral Reefs).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66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 
  32. ^ 32.0 32.1 32.2 Miller 2008,第11页.
  33. ^ 33.0 33.1 33.2 33.3 Shumaker 2012,第53页.
  34. ^ 34.0 34.1 34.2 34.3 The Joneses of Porgy Key: Life on Caesar Cree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08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4) (英语). 
  35. ^ Shumaker 2012,第55页.
  36. ^ 36.0 36.1 36.2 Miller 2008,第19-20页.
  37. ^ 37.0 37.1 37.2 Shumaker 2012,第57页.
  38. ^ 38.0 38.1 Shumaker 2012,第59页.
  39. ^ 39.0 39.1 39.2 The Joneses of Porgy Key: Arthur and Lancelot.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06-18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英语). 
  40. ^ 40.0 40.1 Shumaker 2012,第61页.
  41. ^ Hach 2004,第35-36页.
  42. ^ 42.0 42.1 42.2 42.3 Miller 2008,第17-18页.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Mozingo, Joe. Tiniest Town in Fla. an Almost-Was. The Washington Post. 2003-03-09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3) (英语).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The Birth of Biscayn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02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英语). 
  45. ^ Miller 2008,第46页.
  46. ^ Duncan & Burns 2009,第351页.
  47. ^ Mayr 2008,第72-73页.
  48. ^ Miller 2008,第48, 59, 61, 64页.
  49. ^ Miller 2008,第48页.
  50. ^ 50.0 50.1 50.2 Miller 2008,第69, 76-79页.
  51. ^ Lawson, Charles. Park Seeks Recollections of Homestead's "Blacks Only" Beach.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10-11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英语). 
  52. ^ 52.0 52.1 Alvarez, Lizette. Islandia, A Florida City That Never Was.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2-08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英语). 
  53. ^ Biscayne National Monument: A Proposal (Present Us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英语). 
  54. ^ 54.0 54.1 Biscayne National Monument: A Proposal (The Case for Preservation).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2) (英语). 
  55. ^ 93rd Congress. Public Law 93-477: Title 1 - Acquistion Ceiling Increases (PDF). U.S. 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 1974-10-26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2) (英语). 
  56. ^ 96th Congress. Public Law 96-287: Title 1 - Biscayne National Park (PDF). U.S. 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 1980-06-28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07) (英语). 
  57. ^ NPCA 2006,第9页.
  58. ^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第295-299页.
  59. ^ 59.0 59.1 59.2 59.3 59.4 Shumaker 2012,第64页.
  60. ^ 60.0 60.1 60.2 60.3 Shumaker 2012,第66页.
  61. ^ Ordinance abolishing the City of Islandia (PDF). Miami-Dade County. 2011-12-06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4) (英语). 
  62. ^ Miller 2008,第137-139页.
  63. ^ 63.0 63.1 63.2 Biscayne National Park Preparing For "Most Dangerous Weekend" Of The Year. National Parks Traveler. 2012-09-14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8) (英语). 
  64. ^ Biscayne National Park Gears Up for Most Dangerous Weekend of the Year.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2-09-11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英语). 
  65. ^ FPL Fla. Turkey Point 4 reactor shut. Reuters. 2008-10-13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英语). 
  66. ^ 66.0 66.1 Issued Combined Licenses for Turkey Point, Units 6 and 7 Application.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7) (英语). 
  67. ^ NPCA 2006,第14页.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Stiltsvill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2-09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英语). 
  69. ^ One Of Seven Remaining Iconic Stiltsville Homes Goes Up In Flames. CBS Miami. 2021-01-11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7) (英语). 
  70. ^ Zagier, Alan Scher. Stilt Homes Standing Tall After Park Service Fight Deal Preserves Fla. Community. Boston Globe. 2003-07-20: 17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71. ^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第60页.
  72. ^ 72.0 72.1 Park Accepts Ownership of Fowey Rocks Lighthous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2-10-16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英语). 
  73. ^ Fowey Rocks Light.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01-26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英语). 
  74. ^ Fowey Rocks Lighthous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6-10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英语). 
  75. ^ 75.0 75.1 Rowlett, Russ. Unstaffed Offshore Lights of the Florida Key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2001-09-21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10-31) (英语). 
  76. ^ NPCA 2006,第29页.
  77. ^ Shumaker 2012,第59-60页.
  78. ^ 78.0 78.1 Boca Chita Ke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3-30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5) (英语). 
  79. ^ 79.0 79.1 Boca Chita Key is home to the little lighthouse that isn't. Lighthouse Digest.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7) (英语). 
  80. ^ Leynes & Cullison 1998,第30页.
  81. ^ Boca Chita Key Historic District.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97-01-08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英语). 
  82. ^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第151页.
  83. ^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第120页.
  84. ^ 84.0 84.1 84.2 Nature & Scien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6-10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英语). 
  85. ^ 85.0 85.1 85.2 85.3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第28页.
  86. ^ 86.0 86.1 Fish.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01-07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英语). 
  87. ^ Crustacean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14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英语). 
  88. ^ Mammal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27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英语). 
  89. ^ Mollusk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3-01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英语). 
  90. ^ 90.0 90.1 Kaufman, Kenn. Fall Migration Hot Spots. No. July-August 2009. Audubon.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英语). 
  91. ^ Braun, David. Banding birds at the BioBlitz. National Geographic. 2010-04-30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8) (英语). 
  92. ^ Bird List.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12-21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1) (英语). 
  93. ^ Lott, Casey A.; Langan, Brynne E.; Mulrooney, M. Brennan; Grau, Randy T.; Miller, Karl E. Stopover Ecology of Nearctic-Neotropical Migrant Songbirds in Hardwood Hammocks of the Florida Keys (PDF). Florida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 May 2006 [2023-01-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1-08) (英语). 
  94. ^ 94.0 94.1 Dunn & Alderfer 2011,第122页.
  95. ^ 95.0 95.1 95.2 Biscayne National Park - Mangrov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16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英语). 
  96. ^ 96.0 96.1 Mangroves and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27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 
  97. ^ 97.0 97.1 NPCA 2006,第1页.
  98. ^ NPCA 2006,第16页.
  99. ^ 99.0 99.1 99.2 99.3 99.4 Biscayne Birding Trail Location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8-02-22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英语). 
  100. ^ 100.0 100.1 Bragg, Rick. In South Florida Canals, Revival of Rare Crocodiles. New York Times. 1999-06-29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英语). 
  101. ^ 101.0 101.1 Providing a home for the American crocodile (PDF). Florida Power & Light. [2023-01-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1-24) (英语). 
  102. ^ Protected Animal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07-09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英语). 
  103. ^ Mazzotti & Cherkiss 2003,第iii页.
  104. ^ Common Bottlenose Dolphin (Tursiops truncatus truncatus) Biscayne Bay Stock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pril 2014 [2023-01-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1-06) (英语). 
  105. ^ 105.0 105.1 NPCA 2006,第23页.
  106. ^ 106.0 106.1 106.2 106.3 NPCA 2006,第20页.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NPCA 2006,第21页.
  108. ^ NPCA 2006,第27页.
  109. ^ 109.0 109.1 Florida Key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22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英语). 
  110. ^ 110.0 110.1 110.2 A summary about the Loggerhead Turtle's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21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英语). 
  111. ^ 111.0 111.1 Park Con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Effor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16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英语). 
  112. ^ Threatened and Endangered Plan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07-09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英语). 
  113. ^ Small, John Kunkel. Consolea corallicola . Flora of North America (FNA) 4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2023-01-10] –通过eFloras.org. 
  114. ^ Bradley, Keith A.; Woodmansee, Steven W. A SIGNIFICANT NEW POPULATION OF THE RARE SEMAPHORE PRICKLYPEAR CACTUS, OPUNTIA CORALLICOLA (CACTACEAE). SIDA, Contributions to Botany. 2002-11-23, 20 (2): 809–811. JSTOR 41968093 (英语). 
  115. ^ Grahl, Emilie V.; Bradley, Keith A. Opuntia corallicola (Cactaceae): Population Monitoring on Swan Key, Biscayne National Park (PDF). The Institute for Regional Conservation. 2005-12-30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19) (英语). 
  116. ^ Lippincott, Carol. Reproduction of Pseudophoenix sargentii in the Florida Keys. Principes (Palm Society). 1995, 39 (1): 5–13 (英语). 
  117. ^ Possley, J.; Lange, J.; Wintergerst, S.; Cuni, L. Status updat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Pseudophoenix sargentii on Elliott Key, Biscayne National Park (PDF). Fairchild Tropical Botanic Garden. 2021 [2023-0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1) (英语). 
  118. ^ 118.0 118.1 118.2 Schaus Swallowtail Emergenc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2-06-13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英语). 
  119. ^ Endangered Schaus’ Swallowtail Butterfly Release in Biscayn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4-06-05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英语). 
  120. ^ Pinson, Jerald. Florida volunteers see record numbers of endangered Schaus’ swallowtail butterfly. Florida Museum. 2021-09-16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英语). 
  121. ^ 121.0 121.1 121.2 121.3 Miami Blue Butterflies Reintroduced.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9-18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英语). 
  122. ^ Endangered Butterfli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Florida Museum.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1) (英语). 
  123. ^ NPCA 2006,第22页.
  124. ^ 124.0 124.1 Coral Reef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8-01-12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英语). 
  125. ^ NPCA 2006,第15页.
  126. ^ NPCA 2006,第18页.
  127. ^ Other Invertebrates (corals, sponges, worms, etc.).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2-27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 
  128. ^ 128.0 128.1 128.2 Harris, Tuttle & Tuttle 2004,第272-273页.
  129. ^ 129.0 129.1 129.2 129.3 129.4 129.5 Kellison, G.T.; McDonough, V.; Harper, D.E.; Tilmant, J.T. Coral Reef Fish Assemblage Shifts and Declines in Biscayne National Park, Florida, USA.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January 2012, 88 (1): 147–182. doi:10.5343/bms.2011.1027 (英语). 
  130. ^ Coral Reef Restoration.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5-04-14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英语). 
  131. ^ 131.0 131.1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and Protection Act.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9) (英语). 
  132. ^ 132.0 132.1 Threatened & Endangered Animal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07-09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英语). 
  133. ^ 133.0 133.1 Invasive Plan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03-02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2) (英语). 
  134. ^ 134.0 134.1 134.2 Invasive Speci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5-24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8) (英语). 
  135. ^ 135.0 135.1 135.2 Why are lionfish a growing problem in the Atlantic Ocea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2-05-12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英语). 
  136. ^ Invasive Lionfish.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7-12-21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英语). 
  137. ^ 137.0 137.1 Morell, Virginia. Mystery of the Lionfish: Don't Blame Hurricane Andrew.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10-04-29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英语). 
  138. ^ McDonough, Vanessa. New Wave of Exotic Lionfish Invades Biscayne National Park. Federal News Service. 2010-06-25 (英语). 
  139. ^ 139.0 139.1 139.2 139.3 139.4 Oswald 2017,第134页.
  140. ^ 140.0 140.1 140.2 Lomax 2020,BISCAYNE NATIONAL PARK.
  141. ^ 141.0 141.1 Indoor Activiti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4-28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2) (英语). 
  142. ^ 143.0 143.1 143.2 143.3 143.4 143.5 Camping in Biscayn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7-11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英语). 
  143. ^ 144.0 144.1 144.2 Oswald 2017,第136页.
  144. ^ Convoy Point Jetty Walk (Self-Guided).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9-22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英语). 
  145. ^ Outdoor Activiti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9-22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2) (英语). 
  146. ^ Nearby Marinas - Access for Boater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3-04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英语). 
  147. ^ 148.0 148.1 Boating in Biscayn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8-17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英语). 
  148. ^ 149.0 149.1 149.2 Canoeing and Kayaking.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4-28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英语). 
  149.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Oswald 2017,第137页.
  150. ^ Guided Tour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8-17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英语). 
  151. ^ 152.0 152.1 Maritime Heritage Trail.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1-06-10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英语). 
  152. ^ National Geographic 2016,第30页.
  153. ^ 154.0 154.1 154.2 Fishing and Lobstering.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7-20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英语). 
  154. ^ 155.0 155.1 Lobstering.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9-28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英语). 
文献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