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沙亚人

(重定向自比薩揚人

比沙亚人马来语Orang Bisaya)或译为比沙亚族,为马来西亚婆罗州西北部的原住民,人口约86,000人。比沙亚族的村庄是沿着河岸来组成。他们的聚落分布在沙巴帕达斯河(Padas)上游、砂拉越北部、沙巴保佛县南部。所以比沙亚人都能熟练地从河流或海上捕鱼,他们可以在水下保持呼吸,而不会溺水

比沙亚人
Orang Bisaya
沙巴比沙亚人的传统服饰
总人口
约86,000名
分布地区
文莱:43,000[1]

马来西亚
砂拉越:7,000(1984)[2]
沙巴:22,000[3]

美国:14,000[4]
语言
沙巴比沙亚语英语Sabah Bisaya language马来西亚语文莱比沙亚语英语Brunei Bisaya language马式英语
宗教信仰
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沙巴及文莱)、砂拉越则有显著少数信奉基督宗教泛灵论
相关族群
姆禄人英语Murut people伦巴旺族卡达山-杜顺人达雅族

人口 编辑

比沙亚人大部分分布在整个婆罗洲文莱马来西亚沙巴砂拉越加里曼丹

文化语言 编辑

比沙亚人使用标准马来语沙巴比沙亚语(Bisaya)。比沙亚族可能与菲律宾比萨亚人是近亲。有人认为比沙亚族应该被称为比沙亚-杜顺(Bisaya-Dusun),因为比沙亚族的文化和语言又和沙巴杜顺族(Dusun)相似。比沙亚语属印尼北部南岛族语系的分支,也和文莱方言有相似的地方。沙巴比沙亚语与杜顺语 Tatana方言有 90% 互通度,与砂拉越文莱的比沙亚语也分别有58%及57-59%的词汇相似度。

历史沿革 编辑

大约6000到3万年前迁徙到维沙亚斯地区岛屿定居的南岛人和内格里西亚人,在十二世纪由Datu Putih领导的印度教佛教帝国的定居者和追随者定居在班乃岛和附近的岛屿上。到十四世纪阿拉伯贸易商冒险进入东南亚海洋,将其中一些部族群体转变为实行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动画主义信仰的混合体。 此时的维萨扬人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王国有密切的外交关系,并且与其他亚洲人进行贸易。因为当葡萄牙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在1521年到达时,宿务的部落群体能够使用马来语马六甲恩里克进行对话。然而在麦哲伦考察之后,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国王妄想控制这些岛屿,于是在1543年和1565年 维萨亚斯地区和许多部落转变为中国基督教和采用西方文化。 直到十八世纪,殖民化对不同民族的影响很快就导致革命。例如1621年Tamblot 起义,1622年弗兰西斯科•达哥霍,保罗叛乱等各种人士都是来自这些岛屿,一直持续到1744年至1829年。这其中有简短的时间以西班牙内格罗斯共和国的形式出现在维沙亚斯的国家,直到美国国旗入侵菲律宾才被解散。[5]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比沙亚的土著人民数千年前就在婆罗洲沿河岸聚居,族人兴建距离地面十五至二十英尺的“长屋”,每间大概能容纳四户以上的家庭居住。每户家庭会共同分担屋内的责任,亦共同分享屋资源。而比沙亚人的婚俗多种多样化,主要的方式有父母主婚或自由试婚两种。一般来说,男方须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并交付聘金,并举行盛大宴会款待客人。[6]

产业与生活 编辑

比沙亚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技术非常的熟练,特别是在水稻种植、西米、地方姜、木薯香蕉山药胡椒椰子等领域。他们不仅捕鱼,还狩猎动物养殖动物,如山羊水牛牛部等。而妇女就从事收集植物和丛林产品用于食品医药树脂和其他日常用品。

信仰与节日 编辑

大多数比沙亚族坚守伊斯兰教礼仪,每天祈祷五次及守斋戒等。少部分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包括动物河流天空树木精灵。他们认为疾病灵魂迷失的关系,依赖巫医治病。比沙亚族善于制造乐器,每年都喜欢使用传统乐器及舞蹈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及仪式,而且主要都是与农业收获有关的庆祝,比如在文莱水牛赛车传统。[7]

艺术与文学 编辑

传统的乐器包括Kulintangan,和许多小锣。 这些乐器都用于婚礼或庆祝非常重要的人、事、物 。只要有人打锣,不论男女老少就会开始跳舞。除了音乐作品,还有为各种目的制作的武器,例如安东尼、沙巴、帕兰、keris和刀部

民间舞

  • 乌冈竹
  • 阿莱安宁
  • Liliput舞蹈
  • Jipin(Zapin)舞蹈
  • Mencayau舞蹈(打败海盗后庆祝胜利时表演)
  • 蒙加拉瓦舞(踩在西米片上制作西米果汁时表演)
  • Sayau Bagarus舞蹈(研磨一些西米树干以生产西米片时表演)

现况 编辑

比沙亚人现在经营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椰子烟草等。竹编、草编是他们的传统手工业。还有各种规格的席子驰名世界。比沙亚人信仰天主教,但仍保留万物有灵信仰的残余影响,也设家庭祭坛供奉祖先[8]砂拉越的比沙亚人多信奉基督宗教和泛灵论,沙巴和文莱则多为穆斯林。[9]

另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utong, Bisayan in Brunei. Joshua Project英语Joshua Project.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2. ^ Raymond G. Gordon Jr. (编).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Fifteenth edition. SIL International. 2005. ISBN 1-55671-159-X. 
  3. ^ Bisaya, Sabah Bisaya in Malaysia. Joshua Project英语Joshua Project.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4. ^ Bisaya, Sabah Bisaya in United States. Joshua Project英语Joshua Project.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2). 
  5. ^ 西班牙王国. 中文百科在线.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6. ^ Joshua Project: People Groups of the World | Joshua Project. www.joshuaproject.net.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0). 
  7. ^ The Bisaya of Malaysia. www.prayway.com.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8. ^ 菲律賓共和國. 中文百科在线.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9. ^ 【林梦小镇/03】林梦边界的信仰,城隍庙里的比沙亚人. www.sinchew.com.my.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