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漳片 编辑
泉漳片,即狭义的闽南语[2],是汉语闽语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支分片,在福建南部地区和台湾,以及以东南亚的各海外华人社区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泉漳片 / 闽台片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南部(闽南)、香港、澳门) 中华民国(台湾) 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等东南亚华人社区以及其它海外华人社区 |
区域 | 闽南、台湾;少数地区使用,如赣东北、粤东、浙南 |
母语使用人数 | 约30,000,000(不含海外),东南亚和其他地区有约30,000,000[1] (2012年) |
语系 | |
方言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qzce |
闽南语分布图,深绿色区域为泉漳片 | |
泉漳片分布图 红色:北片(泉州话、台湾话泉腔) 蓝色:南片(漳州话、台湾话漳腔) 洋红色:东片(厦门话、台湾话混合腔) 黄色:西片(龙岩话) |
福佬话 | |
白话字 | Ho̍h-ló-ōe |
---|
泉漳片缘起于福建南部(闽南)的泉州和漳州,也广泛流行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泉漳片闽南语在福建通称为闽南话、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等,在台湾为台语、台湾话、福佬话、台湾闽南语,在东南亚国家主要被称为福建话,在菲律宾则称为咱人话。泉漳片与潮州话、汕头话等其他福佬话有十分亲近的关系,和闽语支内的海南话则有历史渊源。
名称
编辑民间理解的闽南语通常特指泉漳片,即所谓“狭义闽南语”,语言学界按语言谱系分析,所定义的“闽南语”(即福佬话)统括潮汕片、雷州片等,在区别时被称为“广义闽南语”。泉漳片的惯用英文称呼“Hokkien”是泉漳片对“福建”二字的发音,最先在1832年由传教士麦都思的字典记录(当时他记为Hok-këèn)。泉漳片的各种次方言在民间的自称繁多,一般仅指代该次方言点,不能越级指代整个学老话,[3]以下为常见闽南语之名称:
- 下南话(ē-lâm)
- 福建南部的传统地理称呼为“下南”,方言为“下南话”,相对“北顶”。在早期,泉州和漳州都称呼自己的方言为“下南话”、“下南腔”。直到民国时期慢慢被“闽南语”、“闽南话”所谓外来称呼词汇所替代。直至今天下南族群以此为称呼,但是以福州民系为首的其它福建族群还仍保留这一称呼。
- Amoy(厦门语、厦语,为漳州话Ēe-mûi 的音译)
- 清末的1873年,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编撰的大型闽南语辞典《厦英大辞典》面世,称之为 Amoy,认为其不是方言而是独立语言,内部则有四种真正方言:漳州话、泉州话(晋州)、同安话、厦门话。[4]
- 福建话
- 台湾话(台语)
- 台湾汉族许多是来自福建南部的闽南人,闽南语成为台湾岛和澎湖群岛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语,亦被称作“台湾话”或“台语”。从文献上来看,“台语”、“台湾话”的名称最迟于清末即已出现,目前所知,“台语”一词最早出现于1852年刘家谋的《海音诗》中的注释:“耗掷饔飧百口粮,如山狼籍不堪偿;伤财翻被居财误,浪说红龟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红龟粿”;台语“龟”若“居”,取“居财”之意也。每用,常数百个;其弃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6];而“台湾话”最早出现的文献则是1874年《李文忠公选集》第一册/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附):‘所有东洋兴兵打台湾生番地方之事,连日议论纷纷,顷由长崎信来,知日本派柄川宫(柄川名,宫即亲王也)总督其事,李仙德参议。李即去年随副岛来过,本美国人,曾任福建领事,会说台湾话。’[7]
- 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政府将最多台湾人使用的语言定义为台湾话。而“早期台湾话”指未接受西洋、东洋(日本)和南洋等影响以前的台湾话,兼指漳、泉、潮等闽南话。[8][9]不过,实际上日本语出版物是以“台湾语”表记,非“台湾话”,如小川尚义以总督府名义所著《台日大字典》等著作。但“台湾语”不符合一般人语音习惯,二战后直至今日,台湾民间多以“台湾话”(白话字:Tâi-oân-ōe;台罗:Tâi-uân-uē)或“台语”(台罗:Tâi-gú)称呼。连雅堂于1929年在《台湾民报》第288号发表〈台语整理之头绪〉一文(后收录在《台湾语典》自序)中就出现了“台语”“台湾语”“台湾之语”之名称。
- 二战后,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之初期也是用“台语”一词,譬如“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于1955年出版的《台语方音符号》及国防部于1958年出版的《注音台语会话》,之后因政治因素而改称“闽南语”。[10]
次方言
编辑以音韵而言,漳州市的郊县的音系(尤其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漳平永福镇,另还有龙岩市)较为存古,例如/E/和/e/的开口度区别,其他泉漳片以至于其他闽南语大多合流为/e/。[11][12]
对泉漳片各个次方言的研究长期集中在地级市城区。以漳州而言,排除县志不算,漳州地级市的单点方言材料除了长泰县、东山县、漳平县永福镇之外极其罕见。[11]
厦门话和台湾话是泉州话和漳州话的混合,即漳泉滥。其中,北台湾和南台湾的腔调分别是偏泉腔和偏漳腔。不过,虽然泉州话和漳州话在发音和词汇用法上有些许的不同,但在文法上普遍是一致的。此外,台湾话在经过半世纪日本统治的影响下,有许多日语的外来词融入日常词汇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存在来自马来语、英语、潮州语及粤语的外来影响。厦门话、泉州话、漳州话、龙岩话、台湾话、棉兰福建话、槟城福建话和新加坡福建话事实上是能够互通的。
福建
编辑福建的泉漳片闽南话,按《福建省志》的分类,可分为四个小片。[13]:199[14]
- 东片(厦门话区):通行于原同安县,即今厦门市和金门县,基于同安话,以厦门话为代表,其中同安腔使用地域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纯同安腔覆盖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的集美半岛至后溪镇。
- 北片(泉州话区):大致通行于泉州市境内,包括泉州市区、石狮、晋江、惠安、南安、德化和安溪;以泉州话为代表。
- 南片(漳州话区):大致通行于漳州市一带,包括漳州市区、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和南靖,以漳州话为代表。
- 西片(龙岩话区):通行于龙岩市的新罗区和漳平的双洋镇和赤水镇,以龙岩话为代表,此方言受客家语的一定影响。
(绝大多数泉漳厦台“泉漳语”母语者事实上并不认为龙岩话归属于“闽南语”(闽南狭义 = 泉漳)的一种,而且很大比例的龙岩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尤其是漳平以外的(即新罗人);泉漳和龙岩两方之族群意识也并不相同。泉漳厦台地区所通行的闽南语,还是跟龙岩闽南语存在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新罗话)两方相互沟通起来并不容易,除非是在漳州人(特别是漳州北区)跟漳平人之间的,才有可能做到无障碍交流的)。其实漳平虽然行政上隶属于龙岩,但其语言属于漳州话,双洋镇和赤水镇除外。双洋镇和赤水镇历史上属于宁洋县,其语言属于龙岩话。在学术上龙岩话理所当然属于闽南语,其词汇和用法与漳州话高度相似,但是声调的调值与其他闽南话迥然不同,导致龙岩话与其他闽南话沟通有很大障碍。
台湾
编辑台湾话:主要混合泉州话与漳州话的腔调,加上一些日语(含日式外来语)及其他外来语词汇。语言学家洪惟仁将台湾话的腔调分为三大腔,并在其下细分。虽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腔,但台湾各地区之间的词汇使用及部分发音有些许的差异。且从大航海时代就受到外来语影响的关系,现在台语已有一部分的词汇和原本的漳州、泉州及厦门等地不通用,发音上也有些许的差异,比如台语的“五分钟”福建闽南语念作“一字久”,台语的“臭屁”福建闽南语念作“排只”,台语的“好参详”福建闽南语念作“好拍舍”等等 [15]
- 混合腔(漳泉音混合,声调偏漳音的漳泉滥)
- 偏漳腔(除了宜兰腔跟桃园腔外,又被统称为“内埔腔”)
- 偏泉腔(除了台北腔跟鹿港腔外,又被统称为“海口腔”)
其他福建邻近地区
编辑泉漳片在江西、广东、浙江、广西等地的部分地区亦有分布,以语言岛形式存在。
- 赣东北闽南语:分布于江西省上饶市的部分地区,散布着众多闽南语方言岛,接近泉州话。
- 海陆丰话:分布于广东省汕尾市(海陆丰)及惠东县部分地区,接近漳州话。
- 浙南闽语:浙南部分地区的闽南人所使用的闽南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浙南闽语归类在泉州话之下,亦有学者将其列为闽南语的一簇方言分片。
东南亚
编辑音韵对比
编辑基础词汇
编辑以下详列现代标准汉语与闽南语泉漳片斯瓦迪士所枚举的207个核心词:
n° | 现代标准汉语 | 闽南语泉漳片 (闽南汉字) |
白话字 |
---|---|---|---|
1 | 我 | 我 | góa |
2 | 你 | 汝 | lí, lír, lú |
3 | 他 | 伊 | i |
4 | 我们 | 阮 | goán, gún |
5 | 你们 | 恁 | lín |
6 | 他们 | 𪜶 | in |
7 | 这 | 这 | che |
8 | 那 | 奚 | he |
9 | 这里 | 遮 | chia |
10 | 那里 | 遐 | hia |
11 | 谁 | 啥侬 | siáⁿ-lâng |
12 | 什么 | 啥物 | siáⁿ-mih |
13 | 哪 | 佗位 | tó-ūi |
14 | 何时 | 当时 | tang-sî |
15 | 如何 | 按怎 | án-chóaⁿ |
16 | 不 | 𣍐 毋 无 |
bē, bōe m̄ bô |
17 | 所有 | 朗 | lóng |
18 | 多 | 赘 | chē, chōe |
19 | 一些 | 一括 | chi̍t-kóa |
20 | 少 | 少 | chió |
21 | 其他 | 其他 | kî-thaⁿ |
22 | 一 | 一 | chi̍t, it |
23 | 二 | 两 二 |
nn̄g jī, lī |
24 | 三 | 三 | saⁿ |
25 | 四 | 四 | sì |
26 | 五 | 五 | gō͘ |
27 | 大 | 大 | tōa |
28 | 长 | 长 | tn̂g |
29 | 宽 | 阔 | khoah |
30 | 厚 | 厚 | kāu |
31 | 重 | 重 | tāng |
32 | 小 | 细 | sè, sòe |
33 | 短 | 短 | té |
34 | 窄 | 狭 | e̍h, oe̍h |
35 | 薄 | 薄 | po̍h |
36 | 女 | 查嫫 | cha-bó͘ |
37 | 男 | 查甫 | cha-po͘ |
38 | 人 | 侬 | lâng |
39 | 孩 | 倪仔 | gín-á |
40 | 妻 | 嫫 | bó͘ |
41 | 夫 | 尢 | ang |
42 | 母 | 阿母 | a-bú, a-bó |
43 | 父 | 阿爸 | a-pa |
44 | 动物 | 动物 | tōng-bu̍t |
45 | 鱼 | 鱼 | hî, hû |
46 | 鸟 | 鸟 | chiáu |
47 | 狗 | 狗 | káu |
48 | 虱 | 虱母 | sat-bó, sat-bú |
49 | 蛇 | 蛇 | chôa |
50 | 虫 | 虫 | thâng |
51 | 树 | 树 | chhiū |
52 | 森 | 蓝 | nâ |
53 | 枝 | 树枝 树桠 |
chhiū-ki chhiū-oe |
54 | 果 | 果子 | kóe-chí, ké-chí |
55 | 种 | 种子 | chéng-chí |
56 | 叶 | 叶 | hio̍h |
57 | 根 | 根 | kin, kun |
58 | 树皮 | 树皮 | chhiū-phôe, chhiū-phê, chhiū-phêr |
59 | 花 | 花 | hoe |
60 | 草 | 草 | chháu |
61 | 绳 | 索 | soh |
62 | 肤 | 皮肤 | phôe-hu, phê-hu, phêr-hu |
63 | 肉 | 肉 | bah |
64 | 血 | 血 | hoeh, huih |
65 | 骨 | 骨 | kut |
66 | 脂 | 腻瓤 | jī-nn̂g, lī-nn̂g |
67 | 蛋 | 卵 | nn̄g, nuī |
68 | 角 | 角 | kak |
69 | 尾 | 尾 | bóe, bé |
70 | 羽 | 羽毛 | ú-mô͘ |
71 | 发 | 头毛 | thâu-mn̂g, thâu-mo͘ |
72 | 头 | 头 | thâu |
73 | 耳 | 耳 | hīⁿ |
74 | 眼 | 目珠 | ba̍k-chiu |
75 | 鼻 | 鼻 | phīⁿ |
76 | 口 | 口 咀 |
kháu chhuì |
77 | 牙 | 齿 牙 |
khí gê |
78 | 舌 | 舌 | chi̍h |
79 | 指甲 | 指甲 | chíng-kah |
80 | 脚 | 脚 | kha |
81 | 腿 | 腿 | thuí |
82 | 膝 | 脚头趶 | kha-thâu-u,kha-thâu-hu |
83 | 手 | 手 | tshiú |
84 | 翅 | 翼 | si̍t |
85 | 腹 | 腹 | pak |
86 | 肠 | 肠 | tn̂g,tshiân,tshiâng,tiông |
87 | 颈 | 颔颈 颔胿 颔颈仔 颔仔颈 |
ām-kún ām-kui ām-kún-á ām-á-kún |
88 | 背 | 背 胛脊 |
puē,puè ka-tsiah |
89 | 乳 | 乳 奶 |
jú,lú, lin, leng ne, lin, leng |
90 | 心 | 心 | sim |
91 | 肝 | 肝 | kuaⁿ |
92 | 喝 | 饮 呵(茶) 哈 灌 |
lim ha hah kuàn |
93 | 吃 | 食 | tsia̍h |
94 | 咬 | 咬 | kā |
95 | 吸 | 欶 噪 |
suh soh |
96 | 吐 | 吐 | thóo,thòo |
97 | 呕 | 呕 | áu |
98 | 吹 | 吹 | tshue,tshe,tsher |
99 | 呼吸 | 喘气 | tshuán-khuì |
100 | 笑 | 笑 | tshiò |
101 | 看 | 看 | khuàⁿ |
102 | 听 | 听 | thiaⁿ |
103 | 知 | 知 | tsai |
104 | 想 | 想 | siūⁿ,siōⁿ |
105 | 嗅 | 鼻 | phīⁿ,phǐ,phī |
106 | 怕 | 惊 | kiaⁿ |
107 | 睡 | 困 | khùn |
108 | 住 | 蹛 徛(家) 住 |
tuà khiā tsū |
109 | 死 | 死 | sí |
110 | 杀 | 杀 刣 |
sat thâi |
111 | 斗 | 斗 | tàu |
112 | 猎 | 猎 | la̍h |
113 | 击 | 击 | kik |
114 | 切 | 切 (密)切 |
tshè tshiat |
115 | 分 | 分 | hun, pun |
116 | 刺 | 刺 | tshì |
117 | 挠 | 挠 | ngiáu |
118 | 挖 | 挖 | óo,ué |
119 | 游 | 游 | iû |
120 | 飞 | 飞、翍 | pue,pe,per,hui |
121 | 走 | 行 | kiâⁿ |
122 | 来 | 来 | lâi |
123 | 躺 | 倒 | tó |
124 | 坐 | 坐 | tsē,tsěr |
125 | 站 | 徛 | khiā |
126 | 转 | 转 | tńg, tuíⁿ |
127 | 落 | 落 | lo̍h |
128 | 给 | 互 | hōo,hǒo |
129 | 拿 | 提 | the̍h |
130 | 挤 | 𤲍 | kheh,khueh |
131 | 磨 | 磨 | buâ |
132 | 洗 | 洗 | sué |
133 | 擦 | 擦 | chhat, tshat |
134 | 拉 | 搝 | khiú |
135 | 推 | 推 | tu |
136 | 扔 | 挕 | hìⁿ |
137 | 系 | 系 | hē |
138 | 缝 | 缝 | phāng |
139 | 计 | 计 | kè |
140 | 说 | 说 讲 |
sueh, suat kóng |
141 | 唱 | 唱 | tshiùⁿ |
142 | 玩 | 奕 | ī |
143 | 浮 | 浮 | phû |
144 | 流 | 流 | lâu, liû |
145 | 冻 | 冻 | tàng, tòng |
146 | 肿 | 肿 胀 |
tsíng tiùⁿ, tiòng |
147 | 日 | 日 | ji̍t, li̍t |
148 | 月 | 月 | ge̍rh, ge̍h, gue̍h, gua̍t |
149 | 星 | 星 | tshiⁿ, tsheⁿ, sing |
150 | 水 | 水 | tsuí, suí |
151 | 雨 | 雨 | hōo, ú |
152 | 河 | 河 | hô |
153 | 湖 | 湖 | ôo |
154 | 海 | 海 | hái |
155 | 盐 | 盐 | iâm |
156 | 石 | 石 | tsio̍h, si̍k, sia̍h |
157 | 沙 | 沙 | sua, sa |
158 | 尘 | 尘 涂粉 |
tîn thôo-hún |
159 | 地 | 地 | tuē, tē |
160 | 云 | 云 | hûn |
161 | 雾 | 雾 | bū |
162 | 天 | 天 | thiⁿ, thian |
163 | 风 | 风 | hong, huang |
164 | 雪 | 雪 | serh, seh, sueh, suat |
165 | 冰 | 冰 霜 |
ping sng, song |
166 | 烟 | 烟 | ian |
167 | 火 | 火 | hér, hé, hué |
168 | 灰 | 灰 | her, he, hue |
169 | 烧 | 烧 | sio |
170 | 路 | 路 | lōo |
171 | 山 | 山 | suaⁿ, san |
172 | 红 | 红 | âng, hông |
173 | 绿 | 绿 | li̍k, lio̍k |
174 | 黄 | 黄 | n̂g, hông |
175 | 白 | 白 | pe̍h, pi̍k |
176 | 黑 | 乌 黑 |
oo hik |
177 | 夜 | 暝 夜 |
mî, mê iā |
178 | 昼 | 昼 日时仔 |
tàu ji̍t--sî-á |
179 | 年 | 年 | nî, liân |
180 | 暖 | 暖 | luán |
181 | 冷 | 冷 | líng |
182 | 满 | 满 | muá,buán |
183 | 新 | 新 | sin |
184 | 旧 | 旧 | kū,kiū |
185 | 好 | 好 | hó,hònn |
186 | 坏 | 歹 | pháinn,phái |
187 | 腐 | 腐 | hú,hū |
188 | 脏 | 垃圾 | lah-sap,lap-sap |
189 | 直 | 直 | ti̍t |
190 | 圆 | 圆 | înn,uân |
191 | 尖 | 尖 | tsiam |
192 | 钝 | 钝 | tun,tùn,tūn |
193 | 滑 | 滑 | ku̍t |
194 | 湿 | 湿 | sip |
195 | 干 | 干 | kuann,kan |
196 | 对 | 对 | tuì |
197 | 近 | 近 | kīn,kǔn,kūn,kīrn |
198 | 远 | 远 | hn̄g,uán |
199 | 右 | 正 | chiàⁿ |
200 | 左 | 倒 | tò |
201 | 在 | 伫 | tī |
202 | 里 | 内 | lāi |
203 | 与 | 佮 | kah,kap |
204 | 和 | 和 | hām |
205 | 若 | 若是 若准 假使 如果 |
nā-sī nā-chún ká-sú jû-kó, lû-kó |
206 | 因 | 因为 | in-ūi |
207 | 名 | 名 | miâ |
文法
编辑福建泉漳话是一种分析语,因此在词语在语句中的前后排列对于意思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17]福建泉漳话允许主-动-宾(主词接动词,然后再接受词)的造句模式;然而,由于福建泉漳话是一种话题优先语言,所以这样的语序通常会被打破。和综合语不一样的是,福建话没有时态、性别以及复数的型态变化(除了代名词);相反地,欲表达时态、性别和复数等概念时,会通过复词、标示、语法或者上下文来区别。福建泉漳话的动词并没有时态变化,时态的表达会透过时间副词进行修饰。
代名词
编辑泉漳话内部的方言之间,在代名词的选用上有些许不同。以下说明使用汉字及白话字。
人称 | 单数 | 复数 |
---|---|---|
第一人称 |
| |
第二人称 | ||
第三人称 |
- 1 具排他性的“我们”,即不包含听话者。
- 2 具包容性的“我们”,即包含听话者。
- 3 东南亚福建话用法。
所有格通常后缀“个”(ê)(南方语言中,定语助词与量词同源),文言上后缀“之”(chi)。而复数则一般无后缀表达所有格,如:
注释
编辑- ^ 〈闽南语牛!全球语种人口第21名. 1950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 ^ Reclassifying ISO 639-3 [nan]: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Mutual Intelligibility and Ethnolinguistic Distinctions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19).
- ^ 吴坤明. 臺灣閩南語之淵源與正名 (PDF). 台湾学研究第五期. 台湾学研究中心: 54–73. 2008年6月 [2011-1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6-06).
- ^ Carstairs Douglas(1873, 1899: 序言首页倒数第二段)。 杜嘉德
- ^ Amoy: 东南中国之厦门及附近之言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rriam-Webster,美国英语权威辞典
- ^ 刘家谋; 王凯泰; 马清枢. 海音詩/海音詩. 周宪文 (编). 臺灣雜詠合刻. 中央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台湾文献丛刊数据库系统 (台北: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58: 24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9).
- ^ 李鸿章. 第一冊/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附). 周宪文 (编). 李文忠公選集. 中央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台湾文献丛刊数据库系统 (台北: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61: 15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1).
- ^ 董忠司 (编).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 乡土文化专辑 1.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12-01: 12. ISBN 957-01-0024-9.
- ^ 董忠司 (编).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 乡土文化专辑 1.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12-01: 25. ISBN 957-01-0024-9.
- ^ 蒋为文. 〈是「台語」kap「咱人話」,m̄是「閩南話」!〉 (219). 台文通讯网报. 2012-07 [2014-01-22]. ISSN 2227-51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跳转到: 11.0 11.1 郑晓峯; 彭淑玲. 福建漳州片西部方言調查研究研究成果報告 (PDF).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 2011-10-30: 2-7 [2021-04-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8).
- ^ 洪惟仁1993 〈漳州《十五音》的源流与音读〉,收入《闽南语经典辞书汇编》第二册,台北:武陵出版社,1-61。
-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福建省志.方言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8年3月. ISBN 9787801222794.
- ^ 福建概览 方言[永久失效链接]
- ^ 洪惟仁. 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中央研究院). 2013, 14 (2): 315–369 [2016-11-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0) (中文(台湾)). Map 5, p. 355.
- ^ 閩南語辭典,第21页. : 21. ISBN 9578447523.(中文)(闽南文)
- ^ Ratte, Alexander T. A DIALECTAL AND PHONOLOGICAL ANALYSIS OF PENGHU TAIWANESE (PDF). Williamstown, Massachusetts: Williams College: 4. May 2009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