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僧

(重定向自破和合僧

破僧梵语Saghabheda)是指佛教出家僧团分化。在佛教史上,首次僧团分裂,是在释迦牟尼佛(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汉译天授)提出天授五法,批评佛陀的教法,并以释迦牟尼佛年老为理由,希望佛陀交出僧团的领导权,但没获同意,提婆达多自立僧团,形成提婆达多派僧团与佛教僧团两大系统。

事件经过

编辑

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兄长,佛陀的堂弟。佛陀四十一岁时,回祖国迦毘罗卫城游化,提婆达多受到感召而加入僧团。[1]提婆达多以其聪明、博学、禅定梵行精进,在摩揭陀国弘法时,以种种神通,深受王子阿阇世的礼敬,在王舍城一带受到僧俗二众崇仰,自认与佛陀同“姓瞿昙生释家”。提婆达多开始怀有统摄僧众的雄心,目犍连发觉他的野心,报告了释尊,那时释尊在拘舍弥[2]。因而提婆达多乃以佛陀“为诸四众,教授劳倦”为由,向佛“索众”。要求“令僧属我,我当将导”,佛陀则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都未交托统摄教授众僧之责,何况提婆如此的“啖唾痴人”。遂令提婆达多心生嫌恨,而提婆达多所理解教义,也与舍利弗目犍连不同。提婆弟子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则时常谤毁佛陀两大胁侍 。

阿阇世篡夺父王频婆娑罗之位后,提婆达多更受王家利养恭敬,地位声势益加尊隆。因此“名闻利养”,反而损害其修行,于是苦行修养更加精严。佛制四依法,他则有五法:“尽形寿乞食”“尽形寿著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我慢愈炽,更加企求统摄僧众的权力。佛陀却不鼓励这种苦行,只要是三净肉,并不禁止。[3]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4]记载佛和佛弟子吃肉,提婆达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一种杀生,并因此禁止弟子吃肉。《十诵律[5]记载提婆达多破和合僧时在佛教僧团推行不吃肉,佛言:“痴人。我听啖三种净肉。”佛拒绝提婆达多禁止吃肉的戒律,之后提婆达多召开破和合僧布萨[6]有504比丘追随提婆达多捉筹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团。

从佛出家之弟子,不分种姓出身,一律平等。然而佛陀出身释迦王族,部分释迦族僧众则不免自觉优越,以为佛入涅槃后,当由释迦族比丘统摄僧团。提婆达多“四伴党”三闻达多骞荼达婆、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皆出身释迦族[7];而拥护提婆达多的“六群比丘”也都以出身释种[8],或与佛陀关系密切,而自觉优越,不愿接受十方比丘摄化教诫。而这种心态显与佛法不合。不久,500比丘就被舍利弗目犍连劝回原僧团。[9]提婆达多的破僧,最后得不到太多比丘支持。

成立要素

编辑

9人以上的僧伽团体,方能出现“破僧”。每一个居住地(所谓界)中的僧伽,必须至少要有4人[10]。在每月新月的布萨中,同一界的僧人必须出席,并可以就不同议题投票。若持反对意见之少数团体少于3人,则只是意见分歧。若持反对意见之少数团体有4人以上,即可自组成独立僧团,是为破僧。固此破僧必须要在9人以上的僧团才能出现。

影响

编辑

破僧对佛教的影响深远,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应。舍利弗王舍城宣告提婆达多的非法时,引起了社会的讥嫌,“时彼众会皆悉唱言:沙门释子更相憎嫉,见调达得供养,便作是语”[11]。特别是破僧事发生于佛陀晚年,再过几年,佛陀便在拘尸那涅槃了。大迦叶得知消息,与五百比丘于佛灭后七日赶至拘尸那,参与荼毗大典(火葬),并发起了五百集结。但此次集结显现了僧团内部的分歧,大迦叶指出阿难的九大过失[12],阿难尊者为集如来之法藏与僧团的和谐,只好进行了悔过。自此余波荡漾,一直延续到在毗舍离城的七百集结时代。[13]

注释

编辑
  1. ^ 《五分律》,《大藏经》二二‧一七上
  2. ^ 《五分律》
  3. ^ 《十诵律》,《大正大藏经》二三‧二六四下
  4.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于是提婆达多谤毁圣说,决生耶见定断善根,但有此生更无后世。”作是知已,于其徒众别立五法,便告之曰:“尔等应知!沙门乔答摩及诸徒众,咸食乳酪,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令彼犊儿镇婴饥苦。又沙门乔答摩听食鱼肉,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于诸众生为断命事。又沙门乔答摩听食其盐,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于其盐内多尘土故。又沙门乔答摩受用衣时截其缕绩,我等从今受用衣时留长缕绩。何缘由此?坏彼织师作功劳故。又沙门乔答摩住阿兰若处,我等从今住村舍内。何缘由此?弃捐施主所施物故。”
  5. ^ 十诵律》:佛言:“痴人!我有何妒心?过去诸佛赞叹纳衣、听着纳衣。我今亦赞叹纳衣、听着纳衣,亦听着居士衣。痴人!过去诸佛赞叹乞食、听乞食。我今亦赞叹乞食、听乞食,亦听请食。痴人!过去诸佛赞叹一食、听一食。我今赞叹一食、听一食,亦听再食。痴人!过去诸佛赞叹露地住、听露地住。我今赞叹露地住、听露地住,亦听房舍住。痴人!我不听啖三种不净肉: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眼见是畜生为我故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疑者,是中无屠卖家,又无自死者,是人凶恶,能故夺畜生命。痴人!如是三种肉我不听啖。痴人!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我听啖如是三种净肉。痴人!若大祠,所谓象祠、马祠、人祠、和阇毘耶祠、三若波陀祠、随意祠,若诸世会杀生处祠,如是大祠世会中,不听沙门释子啖肉。何以故?是大祠世会,皆为客故。”
  6. ^ 十诵律》:尔时调达作是言:“我调达僧中唱言:‘比丘应尽形著纳衣、应尽形乞食、应尽形一食、应尽形露地住、应尽形不啖肉鱼。’随何比丘,憙乐是五法者,便起捉筹。”唱已调达及四伴即起捉筹。调达第二复作是言:“我调达僧中唱言:‘比丘应尽形著纳衣、应尽形乞食、应尽形一食、应尽形露地住、应尽形不啖肉鱼。’随何比丘,喜乐是五法者,便起捉筹。”唱第二语已,有二百五十比丘,从坐起捉筹。调达第三复作是言:“我调达僧中唱言:‘比丘应尽形著纳衣、应尽形乞食、应尽形一食、应尽形露地住、应尽形不啖肉鱼。’随何比丘,憙乐是五法者,便起捉筹。”第三唱已,复有二百五十比丘,从坐起捉筹。尔时调达,即将是众还自住处,更立法制。调达作是言:“应尽形著纳衣、应尽形乞食、应尽形一食、应尽形露地住、应尽形不啖肉鱼,随何比丘,不憙乐、不忍受是五法者,是人去我等远,与我别异不共语。”
  7. ^ 《有律破僧事》九
  8. ^ 六群比丘又作六众苾刍、六群。《戒因缘经》卷三、《四分律》卷六、《毗奈耶律》卷十一
  9. ^ 《毘奈耶破僧事》,《大正大藏经》二四‧二0三中
  10. ^ 《阿育王的“破僧诏令”与破僧的含义》H.Bechert,Aokas
  11. ^ 《五分律》三0;《十诵律》三六
  12. ^ 《迦叶结经》载阿难有九过失。大乘中观宗《大智度论》卷二载有“六突吉罗”。法藏部《四分律》第四分《五百集法毗尼》卷五十四载有七突吉罗。安世高译《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只说了四事。
  13. ^ 印顺〈阿难过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