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外省人

1945年至1991年間從中國大陸移民至臺灣的人士及其後裔

台湾外省人,又称台湾战后移民[2][3],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91年冷战结束期间,因战争与政治因素从中国大陆(含福建省金门县连江县)迁徙至台湾移民及其后裔,尤以1949年前后因国共内战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移民潮为最大的一波,为台湾四大族群之一。“外省人”一词为相对概念,指涉“台湾省以外的中华民国省份”,对应词为“本省人”,是指日治时代以前就已定居台湾的人。此外,日治时代自中国大陆移民台湾者的地位介于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间[来源请求]

台湾外省人
总人口
台湾人口中约13%(1990年调查[1]
语言
中华民国国语汉语方言、其他中国少数民族诸语
宗教信仰
传统的佛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
近代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相关族群
中国人 · 台湾外省人后代 · 闽南裔台湾人 · 客家裔台湾人 · 台湾汉族

台湾外省人是一个多元的群体,其中同为福建广东等地区的闽南人客家人,便因为移民时期不同,在本省、外省族群间都存在。也有部分并非汉族,如蒙古族满族回族等中华民国法定境内的少数民族。对1980年代末期两岸重启交流后移民来台的中国大陆人士就不会以“外省人”称呼,而是与其他移民至台湾者统称为“新住民”。

定义 编辑

以汉族而言,其族群的认同与归属通常以父系血缘为主。战后移民之男性结婚后生育的子女,若其本人无特别申明族群认同,则常被称为外省人第二代

此外也因为中华民国政府之户籍登记资料皆以汉文化为本位,将籍贯栏依父系血缘登记,故此父亲为外省人时,不论母亲族群为何,子女则因籍贯登记而被视为外省人。相对父亲是本省人亦为如此,例如连战其母为外省人,则因其父连震东旅居外省的本省人,连战则被视为本省人(半唐山)。

人口 编辑

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各省市籍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46 31,721—    
1950 524,940+1554.9%
1955 852,688+62.4%
1960 1,279,426+50.0%
1965 1,720,804+34.5%
1970 2,314,474+34.5%
1975 2,485,619+7.4%
1980 2,594,447+4.4%
1985 2,734,455+5.4%
1990 2,774,738+1.5%
1969-70年军事人口户籍改隶
来源:内政部主计处,《台闽地区人口统计》,台北:内政部主计处。

二战以后,中国大陆各地约102万余军民迁入台湾[4]。当时除少数高官将领是搭乘飞机来台外,其余多半为乘船渡海来台,因此集中在高雄港基隆港上岸,而后政府将外省人安迁至台湾各地,因此台湾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布。来台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公家安置的地点,形成台湾特殊文化的眷村,亦有一些外省人散布在眷村之外的地方居住,还有以外籍配偶等其他身份的外省人也很常见,但与二次大战国共内战后来到台湾的外省人的居住环境不同,只有语言、习惯、部分文化相同。

依据1990年台湾人口普查结果,外省籍人口2,695,080,约占总人口的13%[1](1992年户籍法修改,废除了籍贯登记,此后的2000年、2010年台湾人口普查均没有调查籍贯)。依据内政部统计处200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台湾的闽南人76.9%、客家人10.9%、外省人10.0%、原住民1.4%以及不确定0.8%[5]。依据行政院客家委员会2010年至2011年的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单一自我认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台湾人”占7.5%;“大陆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6]

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等沿海省市及湖南安徽江西四川等中国大陆南方内陆省份者为多,基本上即中华民国政府在国共内战中后期曾控制过、影响力较大的省份;反之,来自西北东北的人则较少,因为那些地方的大部分地区早为中国共产党所控制。

外省人后代 编辑

1949年前后自中国大陆各省市随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湾的群众,相对于原本即世居台湾的“本省人”,被称为“外省人”。这群来台的“外省人”在台湾生活多年并多与“本省人”通婚扎根繁衍。而在早年户籍登记资料中之籍贯依父系血缘认定下,其子女的籍贯仍被认定且登记为中华民国宪法统治下的中国大陆地区的各省市而非台湾省,因而被称为“第二代外省人”。由于第一、二代外省人的生活环境大多是眷村,生活环境、集体历史记忆及家庭背景与“本省人”的不同,“第一、二代外省人”与“本省人”有部分生活的区别。随着定居台湾的时间渐长,且台湾之户籍登记资料已不再登记籍贯,在各个方面,“第三代外省人”基本上与“本省人”已难以分别。不过大部分的“第三代外省人”甚或“第四、五代外省人”,仍认知自己“外省人”的身份。

台湾的外省人大多是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国国民党撤离中国大陆到台湾,第一代外省人多已年迈或辞世,因此台面上的外省第一代与外省人第二、三代相比已凋零许多。外省人第二、三代至今仍是国民党及军方的基本盘,但亦有为数不少的外省人二、三代支持台湾本土政党。随着时间推移政治色彩不再如此浓厚。

生活情况 编辑

居住 编辑

 
台南市仁德区二空新村
 
中坜马祖新村

1949年国共内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各省军民、政府人员被迫转往台湾定居。 当时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将台湾视为反攻大陆的复兴基地,在对一般外省人安置问题上并没有长期居住的打算,除少部分政府官员进住了日本人遗留下的官吏公家住宅外,大多数都被集中临时安置居住。政府为了解决居住问题,开始兴建房舍或安排宿舍,并将新住民以军种、职业、特性等,分别群聚于一定范围,即形成台湾现在为人所知的“眷村”。

1990年代后,因眷村老旧改建后的混住与年龄结构等多项社会因素,台湾居住于眷村的外省人口比例迅速降低。

语言 编辑

一般来说,在台湾的外省人多半使用中华民国国语,在同乡之间则会使用方言;而台湾闽南人台湾客家人及原住民之平埔族则以使用闽南语客家话为主,各原住民族则使用各族母语。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倡导国语运动,强制一年内在正式场合使用国语,不使用方言(如学校法院军队公家机关、国营企业),刚开始让习惯日语50年的台湾本地人适应不来,此语言政策当时对外省人有绝对优势。目前台湾因职务需要(如医生)而须使用台湾话客家话的相关行业者颇多,台湾本地方言使用能力更被列入求职时的要求。

有许多外省籍艺人的闽南语讲得非常道地,例如厨师阿基师郑衍基);已故电影特技演员柯受良虽然出生在浙江的渔山列岛,但属闽南民系;导演侯孝贤出生在中国大陆,是梅州客家人。许多活跃于电视上的艺人,如郭子乾洪都拉斯白云沈玉琳胡瓜等,是外省人,但闽南语都讲得很好。生活在客家庄和原住民部落的外省人,亦有可能学会客家话和原住民语。

许多眷村的第二代立足社会,因为没有在公家机关上班,或者从小和本省小孩接触,台语都讲得很道地,反而讲国语会有台语口音。而外省人在第二代开始大多已不会说祖籍地的母语,今日外省人的原生母语在台湾已经式微[7]

职业 编辑

由于大陆移民多为随国民政府(二战后 - 1948年5月19日)/中华民国政府(1948年5月20日起)撤退来台者,因此在职业上以军人公务员学者公家机关雇员为多,亦有来台时携带资金的企业主,虽有少部分军人退役经政府退辅会转业成为农民,或者成为工人(见荣工处),但大部分外省人赴台时面对举目无亲的无奈,必须各凭本事自谋生活,尤其当时,军人结婚必须得到上级批准,许多军人因此没能结婚,导致老后孤苦伶仃,[8]这些贡献精华岁月卫国的老荣民,本身省吃俭用,却在离世时捐出所有积蓄者,仍时有所闻,[9] 至于能在台湾成家的外省人,其后代已融入台湾社会,在不同行业贡献所能。

1948年起依宪法规定,《考试法》修改为“高普考试应按省区分定录取名额”,但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并未取消此制度,初期造成在一个实际上在台湾“本省人”居多的领域里,录取全国性公务员的名额却绝大多数是‘外省人’之现象。以1950年全国性公务人员高考为例,本省籍录取7人,外省籍录取179人占了全部录取名额的96%。本省籍即使加上“台湾省公务人员考试”所录取的30人,外省籍仍然占全部录取名额的83%。以1956年为例,“台湾省公务人员考试”加上“全国性公务人员考试”,本省籍共录取392人,占本省籍人口比例0.061%。而“全国公务人员考试”,外省籍录取428人,占外省籍人口比例0.526%[10]

唯1950年至1961年间全国性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及格者并不分发任用(还是有任用新进人员,只是人数较少,主因由于国家中枢移驻台湾后,造成人力过剩),于1954年开始通过新的“公务人员任用法”,改行“列册候用制”,以作为反攻大陆储备人才,但是新任用法对公务人员任用资格也采弹性作法,“除考试及格外”,也容许“铨叙合格者”及“依法升等者”有任用资格[11]。自1950年至1968年为止,另外举办台湾省高普考,限定本省籍国民应考且录取者立即分发台湾省政府实习期满录用,且不受全国性公务人员高普考试分区定额录取之限制;1951年至1956年间,全国性高普考台籍人士按定额2倍录取,1957年起超过2倍;1962年修正《考试法》,规定可依考试成绩按定额比例增减录取,无人录取的省区降低标准十分若仍无人达标,则任期缺额,此后1963年起每年全国高普考台湾省籍录取人员所占比例达70%以上,外省考生已无实质优惠[12]

家庭婚姻 编辑

一些未婚或家室未跟随迁台的外省人与台湾本省人结婚成家。迁台外省人中还有不少年轻男性军人,其中部分人在中国大陆虽有婚室子女,但无法迁台。加上政府政策-军人结婚必须先申请并经过上级同意,因此许多外省军人未能结婚,造成晚年无依无靠,解严后期两岸开放探亲交流后,有不少老兵回到中国大陆探亲。

管仁健指,有些老兵在大陆有妻室,后来在台湾结婚时都隐瞒有太太这一事实。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后,在大陆还有儿女的,因牵扯到遗产,情况很复杂,解决不了。[13]

饮食 编辑

外省人为原本散居在各省市的居民,饮食习惯多元丰富,带来许多全国各地的美食。像鲁菜粤菜川菜湘菜浙菜苏菜闽菜徽菜湘菜中国宫廷菜官府菜京菜上海菜而台湾传统饮食中较少的面食类,包括水饺馒头包子等都已经成为台湾普遍的饮食,其中牛肉面更是从眷村中改良发展出来。而像永和豆浆最初亦为其所创,现已发展至台湾甚至国外。

省籍问题 编辑

台湾省 编辑

 
2006年台北市大安区天桥上不知名人士的涂鸦

长达38年的戒严时期,移民阶层在政治政党军事媒体、艺文等领域的优势在1990年代之后逐渐淡化。过去国民党政府在政治及资源分配上让外省移民掌握地方势力(包括市长省议会等),但外省移民籍官员(包括政务官事务官)还是在中央政府占有数量与位阶较高的优势。

二战后,以国民党主政的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台湾光复成为中华民国领土,为中华民国三十五省之中一省。1949年底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虽然实际上失去了中国大陆上的全部省份,而只剩下台湾省和福建省金门马祖两地,但全国性公务人员高普考依然依先前的省区来决定名额,台湾只是35省之中1省;是故,虽台湾人占此时中华民国实际统治人口的75%以上,录取名额却不成比例地低,例如1956年只有0.061%。直到1962年修正《考试法》以“加倍录取”方式来提高台湾省籍人士的高普考录取名额,外省人占录取总数之比例才降到20~25%附近,比较接近、但仍高于外省人在全国的人口比例。[12][14]外省人之间也不对等,为数众多的江浙人与少数的东北人之间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15]后来政策修正,考试制度也变为更加公平,现今外省移民人士在政坛上层的数量已经减少。

此外对外省人优惠待遇的考试制度还有:

  • 1981年之前的“退伍军人转任公务人员特考”,这录取的人数远高于上段所述的高普考,由于该时期的退伍军人绝大多数是外省人,也就造成了外省人不成比例的高录取名额和高录取率。
  • 1995年才取消的“甲等特考”,不定期释出极少量名额,其分科和评审制度受广泛批评是“为权贵子弟量身打造的当官捷径”,一考上就是十职等起跳。

人口统计 编辑

本籍别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各省市籍人口 (1956-1990年)
本籍 1956年[16] 1966年[17] 1980年[18] 1990年[1]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华中地区 443,854 47.8 942,870 48.4 1,231,514 47.1 1,220,778 45.3
华南地区 259,649 28.0 528,137 27.1 747,693 28.6 833,611 30.9
华北地区 199,930 21.5 436,288 22.4 583,904 22.3 584,301 21.7
东北地区 21,742 2.3 36,240 1.9 43,690 1.7 45,808 1.7
塞北地区 2,148 0.2 4,713 0.2 6,466 0.2 7,026 0.3
西部地区 737 0.1 1,538 0.1 1,858 0.1 3,393 0.1
福建省 142,520 15.4 248,188 12.7 354,850 13.6 414,163 15.4
广东省 92,507 10.0 206,898 10.6 285,764 10.9 306,108 11.4
山东省 90,068 9.7 207,385 10.6 281,955 10.8 283,173 10.5
浙江省 114,830 12.4 203,471 10.4 255,294 9.8 247,657 9.2
江苏省 95,836 10.3 188,230 9.7 239,488 9.2 239,763 8.9
湖南省 54,154 5.8 134,733 6.9 182,679 7.0 182,310 6.8
河南省 41,674 4.5 102,140 5.2 137,496 5.3 137,830 5.1
安徽省 44,533 4.8 100,126 5.1 132,079 5.1 132,097 4.9
江西省 30,666 3.3 88,684 4.5 127,266 4.9 124,670 4.6
四川省 36,369 3.9 95,435 4.9 122,400 4.7 120,830 4.5
湖北省 36,184 3.9 81,712 4.2 107,041 4.1 107,719 4.0
河北省 36,124 3.9 62,936 3.2 75,044 2.9 75,089 2.8
广西省 11,620 1.3 30,473 1.6 41,858 1.6 41,055 1.5
云南省 5,716 0.6 19,958 1.0 28,904 1.1 35,707 1.3
上海市 16,179 1.7 25,108 1.3 30,359 1.2 31,182 1.2
南京市 12,491 1.3 19,993 1.0 25,179 1.0 25,329 0.9
贵州省 4,545 0.5 16,480 0.8 24,321 0.9 23,545 0.9
陕西省 6,389 0.7 16,601 0.9 22,121 0.8 22,018 0.8
青岛市 5,777 0.6 13,721 0.7 23,414 0.9 21,479 0.8
辽宁省 11,220 1.2 18,352 0.9 22,254 0.9 20,951 0.8
北平市 7,850 0.8 12,021 0.6 14,519 0.6 13,949 0.5
山西省 5,282 0.6 9,227 0.5 12,779 0.5 13,666 0.5
天津市 5,293 0.6 8,918 0.5 12,376 0.5 12,335 0.5
海南特别行政区 1,817 0.2 4,703 0.2 9,619 0.4 10,379 0.4
沈阳市 2,264 0.2 3,800 0.2 4,971 0.2 5,157 0.2
汉口市 1,618 0.2 2,899 0.1 5,078 0.2 4,963 0.2
重庆市 994 0.1 2,479 0.1 4,651 0.2 4,258 0.2
吉林省 2,060 0.2 3,591 0.2 4,130 0.2 4,078 0.2
安东省 1,623 0.2 3,027 0.2 3,762 0.1 3,906 0.1
甘肃省 1,358 0.1 2,969 0.2 3,743 0.1 3,844 0.1
辽北省 1,773 0.2 2,731 0.1 3,024 0.1 3,292 0.1
广州市 924 0.1 1,437 0.1 2,377 0.1 2,654 0.1
热河省 789 0.1 1,835 0.1 2,423 0.1 2,647 0.1
察哈尔省 550 0.1 1,380 0.1 2,203 0.1 2,174 0.1
黑龙江省 556 0.1 1,121 0.1 1,550 0.1 1,766 0.1
合江省 192 301 428 1,532 0.1
西康省 313 762 997 1,497 0.1
大连市 600 0.1 948 1,097 1,337
松江省 387 680 696 1,330
绥远省 383 775 1,021 1,137
嫩江省 479 0.1 742 834 1,096
哈尔滨市 490 0.1 822 831 1,026
新疆省 277 432 458 962
西安市 115 370 457 918
青海省 131 316 337 719
宁夏省 88 268 330 609
蒙古地方 338 455 489 459
兴安省 98 125 113 337
西藏地方 16 28 66 215
籍贯未详 219 0 27 163
总计 928,279 1,949,786 2,615,152 2,695,080
  • 1956年普查未包括在役军人。
  • 1992年6月29日户籍法修正,废除籍贯登录。
县市别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各省市籍人口 (1990年)[1]
县市 中国大陆籍人口 总人口 比率
台北市 703,520 2,760,475 25.5%
台北县 506,892 3,065,779 16.5%
桃园县 256,904 1,377,934 18.6%
高雄市 211,929 1,380,115 15.4%
高雄县 135,799 1,132,195 12.0%
台中市 115,460 772,828 14.9%
台中县 105,845 1,285,029 8.2%
台南市 77,501 672,907 11.5%
屏东县 73,676 875,330 8.4%
基隆市 69,144 348,586 19.8%
台南县 66,527 1,022,203 6.5%
新竹市 61,117 342,015 17.9%
花莲县 53,814 336,890 16.0%
台东县 34,932 249,088 14.0%
彰化县 34,182 1,205,091 2.8%
宜兰县 29,256 436,600 6.7%
南投县 27,251 515,167 5.3%
嘉义市 26,045 252,371 10.3%
苗栗县 25,284 526,181 4.8%
新竹县 24,765 370,970 6.7%
嘉义县 22,461 534,761 4.2%
云林县 22,405 717,263 3.1%
澎湖县 10,371 105,848 9.8%
总计 2,695,080 20,285,626 13.3%
乡镇市区别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各省市籍人口 (1990年)[1]
乡镇市区 中国大陆籍人口 总人口 比率
台北市大安区 128,260 368,780 34.78%
台北县中和市 106,820 369,521 28.91%
台北县新店市 83,702 224,781 37.24%
台北市文山区 80,206 232,795 34.45%
台北县永和市 80,138 231,236 34.66%
台北市信义区 74,199 240,945 30.79%
台北县板桥市 68,792 533,471 12.90%
桃园县中坜市 67,691 277,045 24.43%
台北市中正区 61,367 194,305 31.58%
台北市松山区 60,227 215,894 27.90%
台北市士林区 55,723 309,294 18.02%
台北市内湖区 53,861 204,985 26.28%
高雄县凤山市 53,326 296,460 17.99%
台北市北投区 52,416 248,682 21.08%
台北市中山区 49,421 252,420 19.58%
台北市万华区 47,490 230,452 20.61%
高雄市左营区 44,868 129,937 34.53%
桃园县八德乡 40,477 135,309 29.91%
屏东县屏东市 37,292 209,730 17.78%
新竹市东区 35,639 170,433 20.91%
桃园县平镇乡 33,077 151,242 21.87%
高雄市苓雅区 32,234 214,231 15.05%
台北县三重市 30,626 377,477 8.11%
桃园县桃园市 29,461 235,157 12.53%
台北县新庄市 29,128 317,770 9.17%
台中市北屯区 28,664 155,497 18.43%
台南市东区 27,130 156,522 17.33%
高雄市前镇区 25,936 198,896 13.04%
高雄市三民区 25,802 316,203 8.16%
台中市北区 25,552 137,948 18.52%

参考文献 编辑

书目
  • 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风和日暖》, 允晨文化 , 2004
  • 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中华邻国》, 允晨文化 , 2011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2. ^ 【逆旅 ‧ 一九四九】台湾战后移民文学特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台湾文学馆
  3. ^ 族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
  4. ^ 叶高华. 〈從解密檔案重估二戰後移入臺灣的外省籍人數〉。《臺灣史研究》28(3):211-229。 (PDF). [2021-09-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11). 
  5. ^ 徐富珍、陳信木,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PDF).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9). 
  6. ^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99年至100年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灭绝与新生:从多语言文化看外省族群的母语与国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何万顺,2008年
  8. ^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数位典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8年
  9. ^ 老荣民过世 捐出单笔最高3千万遗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6年
  10. ^ 高普考分省区定额录取与特种考试的省籍筛选效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90-92页,骆明庆,《经济论文丛刊》,2003
  11. ^ 为什么初任公务人员职位配置采用“分发”制度?一个历史回顾分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苏伟业、黎世辉,行政暨政策学报第五十三期,2011年12月
  12. ^ 12.0 12.1 公务人员高普考试按省区定额录取制度沿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张丽雪,《考选论坛季刊》第1卷第2期,2011年
  13. ^ 杨青. 开放老兵探亲,邓小平蒋经国有默契(组图). 海西晨报. 2013-12-06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4. ^ 骆明庆, 高普考分省区定额录取与特种考试的省籍筛选效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3
  15. ^ 请参照:徐有守着,“考铨制度”,页132、134、135页的分区定额相关条目,台湾商务,增修二版,2007年2月。并请参照:中华民国(台湾)考试院文物资料,http://www.exam.gov.tw/products/d7.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台湾省户口普查处编.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 台北市: 台湾省户口普查处. 1959. 
  17. ^ 台湾省户口普查处编. 中華民國55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南投县: 台湾省户口普查处. 1969. 
  18.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華民國6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82.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