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籍情结

族群矛盾及观念对立

所谓的省籍情结,是指在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注 1]之后,在台湾出现的族群间争议。中华民国政府在身份证记录上,会记录每个人所属的籍贯。被登记为台湾省的人,称本省人。而外省人指在1945年前其籍贯登记为中国大陆(过去曾受中华民国管辖)各省、非台湾省的人,通常这个族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到台湾的中国大陆人及其后代。

由于生活习惯[1]、历史记忆[2][3][4]、社会资源分配[5][6]的不同,常导致两种族群发生排斥,并深刻影响至今。

历史

编辑

蒋中正时期

编辑

1945年,二次大战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台湾民众对此起初多数抱持正面态度。

1946年4月2日,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设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简称国语会)推行国语运动,主要目标为一年内以中华民国国语取代日语,许多专业人员与知识分子一时无所适从。

1947年,由于接管台湾的国军公职人员贪腐败坏,又加上国民政府征收台湾民生物资以投入国共内战,台湾经济损伤惨重。出现恶性通膨,民众失业,民生凋敝,日益积累民怨,终因缉烟血案而爆发二二八事件。事件经过国民政府的镇压后,知识分子与各界人才被害无数,民众敢怒不敢言。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失利,撤退台湾。颁布台湾省戒严令白色恐怖时期开始。台湾省政府根据日治时期的户籍资料,展开户籍调查,每个人都领到身份证,户籍与身份证上皆注明省籍。

1950年,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开放地方自治,县以下民意代表与行政首长及省议会议员由民选产生,但是中央政府及中央民意机构不开放民选,多数为外省籍。延续高普考分省区定额录取制度,该制度在当时情况对外省籍考生特别优惠,只开放少数名额给占人口多数的台湾省籍考生。当年度全国性公务人员高考,台湾省籍录取7人,外省籍录取179人,占全部录取名额96%。1956年,即使加上限定台湾省籍的台湾省公务人员考试,本省籍录取人数占人口比例仍只有0.061%。这个情形约持续到1962年之后才逐渐改变[7]。唯1961年前全国高普考合格者只待用不任用,而台湾省高普考合格者实习后则立即分发[8]

1951年,因推行国语运动,限制方言在传播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打压台语客语等汉语方言。全国高普考台籍考生开始以定额两倍录取[8]

1959年,台语电影开始衰弱。

1962年,修正《考试法》,1963年起每年全国高普考台籍录取人员比例已提高至70%,高普考“分区定额”对外省考生的“实质优惠效果”几乎已不存在[8]

1966年,加强推行国语运动,限制各方言在学校中使用。

1969年,国民大会立法院增额补选,台湾籍中央民意代数的人数开始略为增加,但仍是万年国会代表为多数。

1970年,保钓运动爆发。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建立,彭明敏逃亡至瑞典,发表〈台湾人民自救宣言〉。在台东发生泰源事件。在纽约发生黄文雄郑自财意图枪击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事件。

1971年,因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被驱逐出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其在联合国的席位,并以一个中国政策,孤立中华民国。张俊宏陈鼓应在《大学》杂志中鼓吹保钓运动,遭到中国国民党压制。中华民国政府担心中国民族主义会使台湾人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刻意压制,台湾人的“中国人认同”开始松动。

蒋经国时期

编辑

1972年,蒋经国就任行政院院长,开始拔擢台籍精英成为阁员,被民间称为“吹台青”政策。16位内阁部会首长中,有6位本省人政务委员中,有3位本省人,其余皆是外省人钱复担任新闻局长,限制各电视台每天的“方言电视节目”不得超过一小时,打压台语(亦称为闽南语)、客语等汉语族方言。

1973年,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希望“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强调乡土认同。新闻局长钱复要求电视台的布袋戏节目,改用国语发音。

1974年6月,在台视播放的台语布袋戏云州大儒侠》,国民党认为违反国语运动,新闻局长钱复配合这项政策,布袋戏节目因而停播。同年,发生台大哲学系事件,由冯沪祥发起,对台湾大学内自由派学者进行整肃,多位与国民党相左的教授罢黜

1976年,王幸男以邮包炸弹,炸伤谢东闵

1977年,发生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余光中等人认为:台湾的乡土文学与中国共产党强调阶级斗争的工农兵文学,“竟似有暗合之处”,暗示台湾本土作家是中共的同路人。同年,爆发中坜事件

1978年,蒋经国就任总统,并选任谢东闵为副总统,成为首位台湾籍的中华民国副总统。

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华民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同年,发生桥头事件美丽岛事件

1980年,发生林宅血案美丽岛事件被起诉者林义雄的母亲及两个女儿被歹徒杀害,九岁长女林奂均刺成重伤,歹徒手法专业,类似军警,但无法破案。

1981年,杨丽花主演的《陈三五娘》上映,票房不佳,成为台湾战后最后一部台语电影。同年,发生陈文成事件党外运动支持者,美国籍教授陈文成返台探亲,被警备总部人员带走,随即陈尸台湾大学校园,国民党指陈文成一定是畏罪自杀,但外国专家检视后,认为是他杀。

1983年,出现台湾意识论战

1986年,民主进步党成立,以台湾本土为号召。

1987年,蒋经国总统宣布解严。

李登辉时期

编辑

1988年,蒋经国过世,李登辉继任总统,成为首位台湾出生的中华民国总统。二月政争后,李登辉成为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内的本土派势力逐渐抬头。林光华在台北举行还我客家话运动,是台湾战后第一场以客家语为诉求的示威游行。

1989年,郑南榕自焚。同年,黑名单工作室出版《抓狂歌》,开始新台语歌运动

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推行国会全面改选,政治权利不再由外省籍垄断。

1993年,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出走,成立新党,强调外省人及中国民族主义的认同。

1996年,发生台湾海峡导弹危机李登辉以建立台湾主体性为诉求,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民选总统。

陈水扁时期

编辑

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中华民国首次政党轮替。并在同年出现第五套横式新台币,新台币面额500元与1000元纸钞上的蒋中正肖像被移除,分别改为梅花鹿(NT$500)与帝雉(NT$1000),图案分别换成四个小学生(象征国民教育)和少年棒球队(象征体育),而印有蒋中正肖像的钞票只剩200元的纸钞上。

2002年,出现台湾正名运动。国民党指责这是一种去蒋化去中国化

2005年,通过《原住民基本法》。

马英九时期

编辑

2010年,通过《客家基本法》。

学者意见

编辑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永炽认为,马关条约虽然让台湾变成了日本殖民地,但是满清朝廷对台湾长期忽视,而在欧美与日本等国注意台湾的战略地位和天然资源后,才逼使清廷在台建立行省的被动政治,此都证明台湾在满清时期也和殖民地一样。满族人一直都是殖民台湾的外族,台湾汉人被满族殖民迫害直到马关条约才暂告结束,而马关条约可以说是台湾汉人和中国汉人各自追求自己幸福的分歧点。汉族经辛亥革命脱离了满族的殖民统治,又以自我中心把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缔结为一,组成中华民族。在台湾的汉族则与中国毫无关联地自我展开抗日的脱殖民地运动,并且逐渐形成以台湾意识为基础的岛国意识[9]

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施正锋认为,战前的台湾人只有汉族意识,尚未有台湾意识,台湾人的自我认同来自于想像中的纯正汉人原生血统。又说战前的台湾人动辄被日本殖民者辱骂为“清国奴”,这脱不了血统主义;战后的台湾人笑称外省人为“清国奴”、甚至是非人的“咬柑仔”,也是由原生的观点着眼[10]。创建“外省人台湾独立促进会”的廖中山教授认为蒋中正家族领头的国民党被中国人民驱逐来台,便使用满清八旗制度建构不同等级的满族统治方式统治台湾[11]。也有人认为“外省人推广满清官话时,声称为是高尚的国语、台湾人普遍使用的语言是低俗不堪的地方方言[12]。”台湾的满族除了彰化粘氏之外,其余满人皆随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才来台湾,而中华民国满族协会宗旨便是追求两岸和平统一,不过这种言论在一般台湾历史研究学界中不常见,较属于他个人的一家之言。

外省人对本省人的偏见

编辑

由于老一代的外省人本省人在对待日本人的历史问题上,有完全不一样的历史经验,对举目皆是日本风格的台湾感到适应不良,进而生起不满,无法忍受部分本省人所存有的日本情结,认为这是背叛民族的行为。

本省人对外省人的偏见

编辑

早年本省族群对外省人反感,是起源于1945年国民党接管台湾后引起的民怨,国民党接收日本占领区的类似行为也引起当地居民的严重不满;而后国民党的各项错误政策更是火上加油,例如国民党一味偏向军公教人士的福利措施,因为早期外省人大多在这些部门就业,外省人当中受国民党政策照顾的人数比例相较于本省人而言差异甚大,进而造成国民党政权压榨本省人、补贴外省人的印象;实际上获得过度补贴主要是权贵与中阶的外省人,而并非所有的外省人,许多低阶的外省老兵的生活依然艰苦。

千禧年后新一轮的省籍现象

编辑

[有关吗?]

随着公元2000年政党轮替之后,台湾外省人对于台湾社会也逐渐不再有绝对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逐渐融入台湾社会的外省人,其族群意识也从早期的认同其大陆原乡籍贯或祖籍,转向认同台湾现居地,也意味着省籍情结已逐渐淡化。然而,随着新住民新台湾之子的到来,与传统省籍情节迥然不同的族群情结现象也正在悄然出现。

大陆籍新移民

编辑

[有关吗?]

大陆配偶与“陆二代”在本省与外省族群隔阂日益缩小后,成为台湾与大陆新一轮的文化接触,他们与台湾外省人不同,在台湾地区法律上,取得台湾户籍以前,既不属于外籍人士,也不属于居住台湾地区设有户籍国民,而是特殊的大陆地区人民,绝大部分人在来台以前没有经历过在中华民国统治下的生活,并且由于两岸关系时常成为某些台籍人士所猜忌和不信任的对象。 [13] [14][15][16]

[有关吗?]

由于许多越南籍配偶多与本省籍闽南人通婚,所以一些新二代也常被要求优先学习使用台湾闽南语,而非越南语,形成越南裔台湾人闽南裔台湾人间许多方面的隔阂。 [17][18][19][20]

省籍情结事件记录

编辑

吴孟德风波

编辑

时任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局长吴孟德在高雄市议会答复质询时,一句“外省人来太多了!”引起公愤,在场高雄市议员立即不分党派同仇敌忾,谴责吴孟德意识形态偏差,竟然在议事厅挑起省籍情结。部分议员要求他下台负责,民进党团也发表声明要求时任高雄市市长谢长廷撤换吴孟德。下午,吴孟德郑重向高雄市民道歉,承认自己失言,认为是一时口快,冲口而出,其实他要说的是“外来人口”一下子增高,导致土地负荷不了。隔日为抗议吴孟德发言失当,高雄市的外省族群近五百余人,今天早上包了十四辆游览车,在高雄市议员杨色玉、戴德铭、梅再兴、简金城等人的带领下,于九时许抵高雄市议会进行陈情,希望市议会能请市长谢长廷来议会说明。最后,市长谢长廷强调,他个人没有省籍情结,像高雄市政府二十余位局处首长中,就有数位是外省精英都被重用,他并说,谁想在这个问题上无限上纲的大作文章,最后是讨不到什么好处,针对吴孟德事件他认为是失言,愿意为此公开向社会大众道歉。

郭冠英风波

编辑

以范兰钦为笔名,而由中华民国公务员郭冠英发表的文章内容中,自认为“高级外省人”,称某些本省人为“台巴子”、“倭奴”等[21][22],最后引起许多民众不满以及挞伐。

参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或称接收台湾、光复台湾占领台湾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台客
  2. ^ 二二八事件
  3. ^ 台湾的“白色恐怖”
  4. ^ 本省人、外省人不同的日本记忆
  5. ^ 外省人的政治优势
  6. ^ 眷村改建
  7. ^ 骆明庆,〈高普考分省区定额录取与特种考试的省籍筛选效果〉,2003。
  8. ^ 8.0 8.1 8.2 公务人员高普考试按省区定额录取制度沿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张丽雪,《考选论坛季刊》第1卷第2期,2011年
  9. ^ 馬關條約與台灣意識的形成. [2009-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5). 
  10. ^ 台湾意识的探索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6-04.
  11. ^ 省籍与盟旗的联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
  12. ^ 價值觀VS.意識形態. [200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3. ^ 不願來台受歧視 只能當遠距夫妻.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1). 
  14. ^ 入籍遭歧視 陸配發聲:我也是台灣人.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0). 
  15. ^ 「陸配」或「新住民」?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女性如何看台灣生活與兩岸政治?.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1). 
  16. ^ 一個跳樓的國中女生 一場沒來由的「陸配歧視」.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0). 
  17. ^ 种族歧视盘查误伤新二代,下一次17针会是缝在谁脸上?
  18. ^ 越南女性談遭受到的各種歧視.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1). 
  19. ^ 阮月嬌的越南口音:當身上傷痕還在,你怎能要求新移民「不要這麼玻璃心」?.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20. ^ 我不會說母語,我不想被貼上「新二代」的標籤.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21. ^ 范兰钦论228 指亲日暴民仇视祖国 陈仪与老蒋误判宽仁 2009年3月14日
  22. ^ 范兰钦的荒谬语录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4-15. 2009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