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两个中国

阶段性两个中国,全称为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的两个中国政策,是在李登辉总统任内,中华民国对于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方案之一,认为海峡两岸现状为两个中国分裂分治,而一个中国为未来目标。于1993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于美国举行的首届亚太经合会经济领袖会议后,由经济部长江丙坤对国际揭露,主要用于反驳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台湾主权的说法。这个方案之后发展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未来一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接受这个方案,认为属于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主张。

内容 编辑

阶段性两个中国,法源根据来自《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与《国统纲领》,由中华民国经济部长江丙坤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中向国际揭露。

江丙坤在记者会中说明,中华民国自1911年建国以来,一直是独立主权国家,台湾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个中国”成为一个历史与地理名词,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两个互相不隶属的主权国家,两岸现况为两个中国。

在两岸统一条件成熟之前,中华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是在未来希望走向中国统一,但现况下会保持两个中国的政策,即“阶段性之两个中国政策”。

历史 编辑

在美国艾森豪总统任内,美国国务院逐步发展两个中国方案。1971年,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理查德·哈里斯·穆尔斯廷(Richard Harris Moorsteen)及前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维基数据所列Q115782902外交官艾莫惠英语Morton I. Abramowitz发布《重订对华政策》(Remaking China Policy[1],主张“一个中国,但不是现在”(One China but not now)。在这个政策下,认为台湾在现况下并不是中华人民共民国的领土,但在未来可能会与中国统一。这些外交政策建议,最终形成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

蒋中正总统任内,坚持汉贼不两立政策,自认中华民国为唯一正统中国,因此并没有接受美国建议,走向两个中国。在蒋经国总统任内,曾经提出中国问题,认为中国分裂的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形成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三民主义中国”与以马列主义为根源的“共产主义中国”之争。走向默认现况为两个中国。

在李登辉总统任内,通过《国统纲领》,主张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以及终极统一。认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建国后,两岸分裂分治,互不隶属。

1992年,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香港进行九二香港会谈,对于一个中国与中国统一无法达成同意。

1993年,美国克林顿总统,推动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由部长级会谈,升级至国家领袖会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届经济领袖会议。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指派经建会主委萧万长为中华民国总统特使,率团参与会议。在会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声明,一个中国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在会议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在记者会中,称中国台北(即中华民国)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只是地区经济,因此中国台北只有经济官员可以前来参加会议。作为反制,中华民国方面由经济部长江丙坤,在记者会中,提出“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的两个中国政策”的说法作为反制,宣称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2]

1995年,为回应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谈话,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发表俗称李六条的谈话。他提出“在两岸分治的现实上,追求中国统一”[3],概括性说明阶段性两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应 编辑

199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江八点。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认定“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主张,皆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

注释 编辑

  1. ^ Richard H. Moorsteen, 49, Dies; Wrote One of Pentagon Papers. 197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8). 
  2. ^ 黄介正. 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 中国时报. 2020-04-22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台湾)). 
  3. ^ “李六条”的中、英文内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陆资讯及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