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

年幼雌性人類
(重定向自青少女

女孩(英语:Girl)是指年轻的(通常是儿童青少年女性。当女性成年后,通常称“女人”,从一个女孩变为一个女人的年龄在不同的社会定义各不相同。不过基本上都认为青少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

一名女孩

女孩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年龄意义。最传统和常用的含义是“女性孩童”,有时作为“女儿”的同义词[1] 。这种称呼往往用于婴儿至12岁左右的女性,这个年龄之后她们更多地被称为少女女青年女青女郎或泛称年青女性

但现在女孩的用法更为宽泛,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年轻的女人[2] ,可以几乎涵盖所有0岁至20岁代的女性,或者年龄更大但看上去比较年轻的女性,以及一些年长人士(指中老年人)对比自己年幼很多的女性称呼或是一个成年人(通常是女性)用来称呼成年女性朋友的爱称。

历史上来看,女孩的待遇和地位通常与女性在该文化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文化中,女孩可能会被父母遗弃,国家可能会减少对女孩的服务投资。所以面对女孩常常受到歧视和对她们社会角色的限制,联合国计划在2010年之前消除女孩在受教育权方面的不平等。对于女孩和男孩的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差别,始终存在着“先天决定论”(或基因决定论)与“后天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的争论。女孩在艺术、文学和流行文化中以什么形象出现往往反映了社会对女孩性别角色的认知。女孩的成长环境从与男孩相对相同到完整的性别隔离和完全不同的性别角色

用法

编辑

女孩是一个近代才出现的双字词,传统的用法是指年龄小的女性,往往在10岁以下。并且在口语用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个后缀成为女孩子,有一种亲昵的意味。古代多以女娃女童来称女性儿童。而近来女孩这个词的使用空间逐渐变大,甚至可以涵盖20岁以下或者年龄更大但看上去比较年轻的女性。不过最近这个词正在另一个含义更宽泛的词女生所取代。这里的“女生”源自台湾,并不限于正在上学或者处于上学年龄的女孩,而是可以指青年期成年的女性。

各地同(近)义方言

编辑

普通话小姑娘

中国北方:小嫚儿(青岛等)、小妮子小识字班(鲁南部分地区)、小闺女胶辽官话区)。丫头

中国大陆网络:妹子小姐姐

吴语小娘院主儿(温州)

粤语女仔儬妹

长沙话:妹陀

武汉话:姑娘伢(er)

台湾话台湾华语少女

日文しょうじょ shoujo也勉强译作“少女”,但它本身包含的意义更为复杂。指涉的是无知、没有性態 sexuality、像永不长大的宠物、拥有カワイイ kawaii,译作“可爱”,是气质、对别人没有威胁的理想化女儿、妹妹身份(Napier 1998),而Treat这个词更申辩的是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建构下的“第三种性/别”:既不是“男”亦不是“女”,而是“远离异性恋的生产经济”的自恋个体(Treat 1996)。

美式英语GAL,但这个用法对象不能过小,所以其实是专指青少年女性,而不是女性儿童。

人口统计数据

编辑

全世界共有21.8亿人年龄在18岁以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4年的估算),其中超过10亿是女孩[3]。从出生开始,女孩的人数稍占劣势。其中有自然原因(从18世纪开始的统计显示人类出生时性别比例约为105个男孩对100个女孩),也有父母刻意选择性别的缘故。

虽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要求“初等教育应该强制实行并且免费提供”,但是女孩获得小学教育的比例(70%相对男孩的74%)和获得中学教育的比例(59%对65%)仍然稍低于男孩。对此,千年发展目标致力于消除这一不平等,并且自1990年以来这一比例已经大幅接近[3]

生理学

编辑
 
一排粉红色的女生玩具.
 
女孩和洋娃娃(传统上标准的女孩玩具),由Hermann Kapps拍摄

一般来说,女性会有二个X染色体(XX),分别来自其父母,因此会发展出女性的特征[4]

每一千个女性中会有一个在出生时就有三个X染色体(47,XXX)[5],女性出生时只有一个X染色体(45,X)的几率是介于1/2000到1/5000[6][7]

女孩通常有女性生殖系统。而间性别的儿童,或是出生时性别指定为男性的跨性别儿童,也可能对自身的性别认同为女孩[8]

女孩的身体在青春期时会逐渐产生变化。青春期是身体转变的过程,从儿童的身体转变为生殖机能及生理机能成熟的成年人。青春期是由部的激素传导到生殖腺所引发。由于激素信号的影响,生殖腺会分泌性激素刺激性冲动,以及骨骼肌肉血液皮肤头发乳房生殖器等部位的成长及相关机能。人在身高及体重上的成长在青春期的前半段会加速进行,一直进行到发育为成人时为止。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之前,其生理差异主要只在性器官英语Human genitals。青春期一般是在十岁到十六岁之间出现,不过也会因个人而不同。女孩青春期开始的主要标志是初潮(第一次的月经),平均是在十二岁到十三岁时出现[9][10][11][12]

性别与环境

编辑

生理性别和环境之间的影响还未能完全被人了解[13]。出生后就分开的同卵双胞胎姊妹在数十年后再相聚,两人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惊人的差异[14]。2005年埃默里大学的Kim Wallen认为:“我想先天与后天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二个独立的因素,所有的事都受到先天与后天的影响。”Wallen提到性别差异在很早就出现了,表现在男性及女性会有各自喜好的活动即可看出。

女性特质是一般认定和女孩和女人有关的特质、行为以及角色。女性特质是社会建构的,但是是由社会定义的因素以及生理产生的因素共同组成[15][16][17]。因此这和生理上雌性的定义有所不同[18][19],因为不论雄性或是雌性都会出现女性特质。传统上视为女性特质的特征有温柔英语gentleness同理心及敏感[20][21][22],不过和女性有关的特质也会依地区及情境而有所不同,而且也会受到许多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23]性别中性英语Gender neutrality是指在政策、语言及制度上不要因为人的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而区分其角色,避免因为严格的性别角色所带来的歧视。两性共享是指适合所有性别的事物。有关两性共享玩具的活动包括让玩具就是玩具英语Let Toys Be Toys

历史

编辑
 
涅弗鲁利英语Neferure公主还是女孩时,坐在私人教师塞那莫特英语Senenmut的腿上。古埃及的女孩和女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各文化中女孩的地位和女性的地位明显相关。若女性的地位和男性较平等,社会也比较会关注女孩的需要。

女孩的教育

编辑
 
13岁时的伊丽莎白一世
 
1936年耶路撒冷的一所女校学生,当时针对女孩的教育目的多为培养她们成为妻子和主妇

古埃及涅弗鲁利英语Neferure公主在她母亲,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登基后成长古埃及的女性英语Women in Ancient Egypt的社会地位较其他国家要高,法老的女儿也是如此。涅弗鲁利公主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她的私人教师是女法老最信任的顾问。涅弗鲁利公主长大后,她的妈妈是法老,但她执行了许多女王的职责[24]。古埃及时女性和男性已经相当平等,不过在性别角色上仍有重要的差异。例如男性担任政府的文士,而女性担任和家庭比较关的工作,例如农业、烤面包和酿造啤酒等。不过也有许多的女性(尤其是上流社会中的女性)从事商业及贸易工作(例如调香师),也有些在神殿中工作。因此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就有所不同。男孩可以在正式学校上课,学习读、写以及数学。女孩则在家中接受教育,学习她母亲工作中的内容。不过也有一些女性识字,成为学者,例如希帕提娅[25][26]

 
匈牙利杰尔的女学生,1939年

传统上会认为女孩的正式学校教育不如男孩们的教育重要。欧洲在印刷术及宗教改革使识字率提升之前,更是如此,少有例外。伊丽莎白一世是少数接受教育且识字,未因女性而忽略其教育的例子。她是孩童时,她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就很不稳定,她的生活也因为其他王室有力成员的政治阴谋而受到威胁。她的母亲安妮·博林被处死之后,王室认为伊丽莎白一世是非婚生子女。因此亨利八世忽略了她的教育。不过在亨利八世过世后,其遗孀凯瑟琳·帕尔对伊丽莎白的聪明感兴趣,因此自伊丽莎白九岁起就支持其教育[27]。伊丽莎白接受的教育和杰出的男性贵族相同,她学习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法文、哲学、历史、数学和音乐。后来她成为了有能力的君主,英国的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女孩的教育

编辑
上方:阿富汗的女学生;中间:美国的女性大一新生;下方:海地的的女学生以及OLPC电脑

有些国家的女孩可以平等接受教育,不过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仍有男女教育上显著的不平等。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情形会有不同,甚至同一国家内也会有差异。阿拉伯国家的学龄女孩有60%没有在就学,在南亚及西亚则是66%,不过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国家、北美及西欧的许多国家中,女孩就学的比例反而比男孩要高[28]。有研究在估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成本上的不平等:国际培幼会的分析指出有65个中低所得,或是在转型中的国家,女孩无法像男孩一样的有接受中学敎育的机会,整体来说,这些国家的年经济成长因此减少了920亿美元[28]

虽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表示“初等教育是强制性的,是每个人可以免费取得的”,但整体还是比较不鼓励女孩进入小学(女孩和男孩有就读小学的比例分别为70%:74%)及中学就读(59%:65%)。全球有设法结束这样的不平等(例如透过千年发展目标),在1990年代之后,这个差异已经减少很多了[29]

性别隔离

编辑
 
阿富汗女孩:性别隔离阿富汗普遍的情形

性别隔离是指因着人的生理性别,在人身上、法律及以及文化上的分隔。在许多国家有这样的作法,特别会在儿童进入青春期时开始进行。在一些情形下的性别隔离是有争议的[30]。有些反对者认为这是对个人能力以及人权的侵犯,而且会带来经济上的不平等以及歧视,不过也有支持者认为这是一些宗教法律、社会、及文化历史的核心及传统[31][32]身闺制度英语Purdah是一些穆斯林国家或是南亚印度教群体中的女性宗教及社会习俗[33]。Purdah包括二部分,女性和男性的分隔,以及要求女性要用衣物包覆大部分的肌肤。需开始实行此一习俗的年龄依群体而不同。在一些很强调家庭荣誉英语family honor的文化,常见有类似的习俗。

针对女孩的暴力

编辑
 
每年有上百万名一岁以下的女婴施行了残割女性生殖器(女阴残割,FGM)。在非洲部分地区[34]、像伊拉克及也门等中东国家[35][36]、马来西亚及印尼[37][38]较常见到此作法。目前已有全球性的计划要避免残割女性生殖器以及其他针对女孩的暴力行为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女孩遭到暴力或是虐待的风险较高,可能受到的暴力或是虐待包括有性别选择堕胎英语sex-selective abortion残割女性生殖器童婚儿童性虐待名誉杀人

在部分东亚南亚国家,有些家庭不喜欢女孩,因此可能会被选择性的堕胎,也也有可能被父母或是亲人虐待或是弃养[39][40]。在中国的男孩人数较女孩人数多三千万,相较于正常的男婴女婴出生比例推估数值,每年出生的男婴比理想男婴推估数值多了一百万人[41]。印度也有研究者 [42]由出生人类性别比推算性别选择堕胎的比例约有1.5%,每年约有十万女婴因此被堕胎。在乔治亚、阿塞拜疆及亚美尼亚也有男女出生比例异常的情形,推测也有女婴遭性别选择堕胎的情形[43]

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残割女性生殖器(FGM)是“包括所有涉及为非医学原因,部分或全部切除女性外生殖器,或对女性生殖器官造成其它伤害的程序”[44]。主要是在西非、东非及东北非的28个国家(特别是埃及及埃塞俄比亚)、部分东南亚及中东国家[45]。残割女性生殖器一般会在女孩出生后一直到十五岁以前的时间内进行[46]

童婚是指女孩在年幼时就结婚,多半是被迫的,而且是和年长许多的男性结婚。在世界许多地方还有女孩童婚的情形。在世界一些地区还有此情形,特别是非洲[47][48]、南亚[49]、东亚及东南亚[50][51]、中东[52][53]、拉丁美洲[54]及大洋洲[55]。女孩童婚比例前十名的国家为尼日尔、乍得、中非共和国、孟加拉国、几内亚、莫桑比克、马里、布基纳法索、南苏丹和马拉维[56]

儿童性虐待属于虐待儿童的一种,是指成人或是青少年利用儿童作为性刺激的工具[57][58]。在西方国家儿童性虐待是重罪,不过有些地区对此作法是默认寛容的。儿童性虐待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儿童卖淫是其中一种。儿童卖淫是一种对儿童的商业性性剥削英语commercial sexual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由儿童进行性服务,得到金钱的酬劳。估计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名儿童开始儿童卖淫,其中大部分是雏妓[59]。儿童卖淫在许多地区都有,特别是东南亚(例如泰国柬埔寨),有许多较富裕国家的成年人会因此来访,进行儿童色情旅游

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女孩会因为一些原因被视为破坏家庭的“荣誉”,这类原因有拒绝安排好的婚姻、有婚前性行为、穿着不当、甚至包括被人强奸在内。破坏家庭“荣誉”的女孩有被家人荣誉杀害英语honor killing的风险[60]

健康

编辑

在一些认为女孩价值不如男孩的社会中,家庭会花大部分的资源在男孩身上,在这样的社会下会影响女孩的健康。女孩健康的主要威胁是早婚,而早婚也常常伴随着过早怀孕。被迫早婚的女孩常常会在婚后很快就怀孕,增加怀孕并发症甚至孕产妇死亡的风险。这类过早怀孕及分娩造成的并发症是发展中国家少女的主要死因之一[61]。在一些国家有进行的残割女性生殖器(FGM)也是另一个影响女孩健康的原因之一[62]

女孩及童工

编辑
 
中美洲有许多女性的童工工作

性别会影响童工的型态。一般家庭比较会要求女孩承担较多的家务,也比男孩要早从事家务。最常见的女孩童工是有支薪的家务工。像在东亚东南亚,家庭多半会认为像家庭佣人的训练是对于未来结婚及婚后生活很好的准备,不过家庭服务是所有职业中受管制程度最低的,而且工作环境对社会是隔绝的,因此工作者有受到暴力、剥削和虐待的风险。童工对于儿童的敎育有相当负面的影响。女孩较常被要求要停止学业,或是继续学业,但仍然要从事家中的劳务,甚至在外的工作,造成双重负担甚至三重负担的情形。在亚洲拉丁美洲部分地区较常有此情形[63][64]

女孩权利的国际倡议

编辑
 
埃塞俄比亚的Harari英语Harari people女孩

联合国在1988年的《儿童权利公约》及2000年的《千年发展目标》都推动让女孩和男孩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减少在小学及中学的性别差距。全世界女孩的就学率以及识字率都已渐渐上升。在2005年,全球女孩的小学就学率为85%,而15年前的就学率为78%。而这段时间内,中学的就学率也已上升10%,达到57%[28]

有许多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有提供计划,着重在解决女孩获得食品,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必需品方面的差距。 CAMFED英语CAMFED是提供次撒哈拉非洲女孩教育的组织。PLAN International英语PLAN InternationalBecause I Am a Girl英语Because I Am a Girl (campaign)活动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PLAN的研究指出有受教育的女孩可以带来强大的连锁反应,提升该村庄及城镇的经济。让女孩接受教育也有助于社群对于医疗健康的认知、减少HIV比例、提升营养意识、降低生育率、提升婴儿健康。研究也指出受过教育的女孩可以:

  • 收入增加到25%,而且收入中的90%会再投资到家庭中。
  • 成为HIV阳性的比例降到只有三分之一。
  • 有个数较少,但较健康的儿女,儿女活到五岁以上的比率增加了40%[65]

Plan International也发起了订定国际女孩日的活动。此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全世界对于女孩所面临特别挑战的认识,也让全世界注意到女孩在面对大规模贫困以及发展挑战上的角色。来自加拿大Plan International的女孩代表团在2011年2月时,在联合国总部妇女地位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中向加拿大公共工程、政府服务及妇女地位部长罗娜·安布罗斯提出此一想法。加拿大议会在2011年3月一致性的通过动议,要求加拿大在联合国中率先宣布国际女孩日[66]。联合国大会通过在2011年12月19日通过国际女童日,第一个国际女童日是在2012年的10月11日。

PLAN International最近的研究发现需要有计划来处理男孩在其社区中的角色,也要找到适合男孩,可以降低其性别歧视的活动。因为政治、宗教及社区领袖大多是男性,男人和男孩在在改善女孩生活以及提升性别平等上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PLAN International在2011年的年报中提出,男性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说服社区改变像是早婚或是残割女性生殖器(FGM)上的效果比女性更好。年报中引用了埃及宗教领袖Sheikh Saad的观点:“我们已经决定不会让我们的女儿接受这么不好、不人道的行为[...]我是改变的一部分。”[67]

艺术及文学

编辑

以往在西方文化的文学及艺术上,会将女孩描绘成无邪、纯洁,美德和希望的象征。埃及壁画中会包括皇家女孩的肖像。古希腊女诗人莎孚的诗歌中也有给女孩的爱情诗。

欧洲早期描绘女孩的绘画有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的《Portrait of a Young Girl》(约1460年)、胡安·德·弗兰德斯英语Juan de Flandes的《Portrait of a Young Girl》(约1505年)、弗兰斯·哈尔斯1620年的《Die Amme mit dem Kind》、委拉斯开兹1656年的《宫女》、扬·斯特恩在约1600年的《The Feast of St. Nicolas》以及扬·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及《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后来包括女孩的绘画有艾伯特·安克尔英语Albert Anker的《Girl with a Domino Tower》及卡米耶·毕沙罗在1883年的《Portrait of a Felix Daughter》。

印象派画家玛丽·卡萨特绘制许多强调女孩无邪以及母女关系的画作[68],例如她在1884年的作品《Children on the Beach》,而詹姆斯·惠斯勒的《Harmony in Gray and Green: Miss Cicely Alexander》及《The White Girl》也用类似的方式描绘女孩。

有不少欧洲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中以年轻的女性为主角。传统童话中就有许多有关女孩的故事,例如《歌蒂拉与三只熊英语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长发姑娘》、《豌豆公主》以及格林兄弟的《小红帽[69]。有关女孩的著名书籍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海蒂》、《绿野仙踪》、Nancy Drew英语Nancy Drew系列、《大草原之家》、《玛德琳》、《长袜子皮皮》、《时光的痕迹英语A Wrinkle in Time》、《Dragonsong英语Dragonsong》及《小妇人》。

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开始出现对于女孩的细致刻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美人鱼 (童话)》及其他的故事中会有一些情节,而其中有些后来也演变成悲剧。路易斯·卡罗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则是描绘女主角在超现实的世界中面对古怪的角色以及智力问题。卡罗争议性的女角照片也常在摄影艺术的历史中中被引用。文学依循不同的文化潮流进展,有些会将女孩浪漫的理想化,有时则会受到当时文学写实主义运动所影响。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都是从女主角的童年开始,例如《简·爱》一开始是一个孤女受到其看顾人以及女子寄宿学校的残酷对待,然后在贵人的帮助下度过逆境,而另一方面,《战争与和平》是多愁善感的。

20世纪时,许多小说已不再将女孩作太多理想化的描述。像哈波·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以一个小女孩 Scout的角色来看待社区中的强大偏见。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具争议性的小说《罗莉塔》(1955年)描述一个12岁的女孩以及一名学者在横度美国过程中,两人出现的关系。雷蒙·格诺的《Zazie dans le métro英语Zazie dans le métro》(1959年)幽默的说明女主角Zazie的天真及早熟,她离开她的叔叔(专业的扮装皇后)以及一直和爱人约会的妈妈独自去巴黎冒险。后来法国导演路易·马卢将Zazie的故事拍摄成电影《地铁里的莎姬》。

许多有男孩及女孩书籍多半都会偏重男孩的角色,不过在《狮子·女巫·魔衣橱》及《哈利·波特》系列中,女孩也是其中重要角色。

近代针对成年读者的小说已开始反映了女孩时期的经验。亚瑟·高登英语Arthur Golden所著的《一个艺妓的回忆》,描述的是在是十九世纪时的日本,女主角和她的姊妹离开家庭之后,开始进入声色场所的故事。邝丽莎英语Lisa See所著的《雪花秘扇英语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描述在现代中国北京市二女孩结成老同英语laotong,彼此之间的友谊,以及她们的祖先在十九世纪时于湖南省也结成老同的平行故事。

流行文化

编辑
 
在喂鸽子的小孩

有一些美国漫画中的主要角色是女孩,例如《小露露英语Little Lulu》及《小孤女安妮英语Little Orphan Annie》。在超级英雄漫画中早期有一个女孩的角色,叫做Etta Candy,是神奇女侠的死党之一。在查尔斯·舒兹所绘的《花生漫画》中,也有派伯敏特·佩蒂露西·潘贝鲁特莎莉·布朗等女孩的角色。

日本动画漫画中也常常以女孩为主角,许多宫崎骏动画中的主角都是女孩[70],例如《魔女宅急便》等。在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少女漫画中,也有许多女孩的主角,例如《完美小姐进化论》、《梦幻妖子》、《美少女战士》、《寻找满月》等。不过有些类型的日本漫画也会对女孩有性以及物化的描绘。

流行乐的歌词中也常出现“girl”或是“女孩”,多半是指年轻女性或是少女,例如涅槃乐队的《About a Girl英语About a Girl (Nirvana song)》以及“阿牛”陈庆祥任贤齐都演唱过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女孩图集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irl - Definition and More from the 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com. 2012-08-31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2. ^ dictionary.com, gir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检索 2008年1月2日
  3. ^ 3.0 3.1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4 - Girl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4
  4. ^ Ambiguous genitalia. MedlinePlu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8-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8). 
  5. ^ Tartaglia, NR; Howell, S; Sutherland, A; Wilson, R; Wilson, L. A review of trisomy X (47,XXX)..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11 May 2010, 5: 8. PMC 2883963 . PMID 20459843. doi:10.1186/1750-1172-5-8. 
  6. ^ Donaldson MD, Gault EJ, Tan KW, Dunger DB; Gault; Tan; Dunger. Optimising management in Turner syndrome: from infancy to adult transfer. Arch. Dis. Child. June 2006, 91 (6): 513–520 [2018-08-03]. PMC 2082783 . PMID 16714725. doi:10.1136/adc.2003.035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 
  7. ^ Marino, Bradley S. Blueprints pediatrics Six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3: 319 [2018-08-03]. ISBN 9781451116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3). 
  8. ^ Sharon E. Sytsma. Ethics and Intersex.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6-06-07: 111– [2018-05-16]. ISBN 978-1-4020-43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8). 
  9. ^ (Tanner, 1990).
  10. ^ Anderson SE, Dallal GE, Must A. Relative weight and race influence average age at menarche: results from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of US girls studied 25 years apart. Pediatrics. April 2003, 111 (4 Pt 1): 844–50. PMID 12671122. doi:10.1542/peds.111.4.844. 
  11. ^ Al-Sahab B, Ardern CI, Hamadeh MJ, Tamim H. Age at menarche in Canada: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Children & Youth. BMC Public Health (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 736. PMC 3001737 . PMID 21110899. doi:10.1186/1471-2458-10-736. 
  12. ^ Hamilton-Fairley, Diana.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PDF) Secon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11-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09). 
  13. ^ Salon.com, Kurt Kleiner, A mind of their ow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 review of Nature via Nurture by Matt Ridley), 19 June 2003, retrieved 2 January 2008
  14. ^ BBC, Jane Beresford, Twins reunited, after 35 years ap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 December 2007, retrieved 2 January 2008
  15. ^ Marianne van den Wijngaard. Reinventing the sexes: the biomedical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Race, gender, and scie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1 pages [2011-06-03]. ISBN 0-253-2108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16. ^ Hale Martin, Stephen Edward Finn.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in the MMPI-2 and MMPI-A. U of Minnesota Press. 2010: 310 pages [2011-06-03]. ISBN 0-8166-24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17. ^ Richard Dunphy. Sexual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240 pages [2011-06-03]. ISBN 0-7486-124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5). 
  18. ^ Ferrante, Joan. Sociology: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 269–272. ISBN 0-8400-3204-8. 
  19. ^ Gender, Women and Health: What do we mean by "sex" and "gend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 ^ Vetterling-Braggin, Mary "Femininity," "masculinity," and "androgyny": a modern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21. ^ Worell, Judith, Encyclopedia of women and gender: sex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 impact of society on gender, Volume 1 Elsevier, 2001, ISBN 0-12-227246-3, ISBN 978-0-12-227246-2
  22. ^ Thomas, R. Murray. Recent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Sage Publications. 2000: 248. ISBN 0761922474. Gender feminists also consider traditional feminine traits (gentleness, modesty, humility, sacrifice, supportiveness, empathy, compassion, tenderness, nurturance, intuitiveness, sensitivity, unselfishness) morally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traits of courage, strong will, ambition, independence,assertiveness, initiative, rationality and emotional control. 
  23. ^ Witt, edited by Charlotte. Feminist Metaphysics: Explorations in the Ontology of Sex, Gender and Identity. Dordrecht: Springer. 2010: 77. ISBN 90-481-3782-9. 
  24. ^ Tyldesley, Joyce. Chronicle of the Queens of Egypt. p.98 Thames & Hudson. 2006. ISBN 0-500-05145-3
  25. ^ Janet H. Johnson. Women's Legal Rights in Ancient Egypt.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4. [201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26. ^ Joann Fletcher. From Warrior Women to Female Pharaohs: Careers for Women in Ancient Egypt. BBC. [201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27. ^ Learning Zone Class Clips: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of Elizabeth I. BBC Learning Zone. [201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28. ^ 28.0 28.1 28.2 Paying the Price: The economic cost of failing to educate girls (PDF). PLAN International.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5). 
  29. ^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4 - Girl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CEF, 2004
  30. ^ Salomone, Rosemary C. "Are Single-Sex Schools Inherently Unequal? Same, Different, Equal: Rethinking Single-Sex Schooling." "Michigan Law Review." 102(6):1219-1244
  31. ^ The World Bank. 2012. "Gender 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2."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32. ^ Nussbaum, Martha C. 2003. "Women's Education: A Global Challenge."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29(2): 325–355
  33. ^ Wilkinson-Weber, Clare M. Embroidering Lives: Women's Work and Skill in the Lucknow Embroidery Industry. SUNY Press. 1999-03-25: 74. ISBN 9780791440889 (英语). Purdah regulates the interactions of women with certain kinds of men. Typically, Hindu women must avoid specific male affines (in-laws) and Muslim women are restricted from contact with men outside the family, or at least their contact with these men is highly circumscribed (Papanek 1982:3). In practice, many elements of both "Hindu" and "Muslim" purdah are shared by women of both groups in South Asia (Vatuk 1982; Jeffery 1979), and Hindu and Muslim women both adopt similar strategies of self-effacement, like covering the face, keeping silent, and looking down, when in the company of persons to be avoided. 
  34. ^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Cutt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CEF, (July 2013)
  35. ^ FGM - Where is it practic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uropean Campaign on FGM &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2)
  36. ^ Tackling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in the Kurdistan Reg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fia Barbarani, The Kurdistan Tribune (March 4, 2013)
  37.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an overview. 1998,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8. ^ William G. Clarence-Smith (2012) ‘Female Circumcision in Southeast Asia since the Coming of Islam’, in Chitra Raghavan and James P. Levine (eds.), Self-Determination and Women’s Rights in Muslim Societies,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611682809; see pages 124-146
  39. ^ Goodkind, Daniel. Should Prenatal Sex Selection be Restricted?: Ethical Ques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olicy. Population Studies. 1999, 53 (1): 49–61. JSTOR 2584811. doi:10.1080/00324720308069. 
  40. ^ A. Gettis, J. Getis, and J. D. Fellmann (2004).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Nin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pp. 200. ISBN 0-07-252183-X
  41. ^ Wei Xing Zhu, Li Lu, Therese Hesketh, China's Excess Males, Sex Selective Abortion, and One Child Policy: Analysis of Data from 2005 National Intercensus Surv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Vol. 338, No. 7700 (Apr. 18, 2009), pp. 920-923
  42. ^ Arnold, Fred, Kishor, Sunita, & Roy, T. K. Sex-Selective Abortions in Ind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2, 28 (4): 759–785. JSTOR 3092788. doi:10.1111/j.1728-4457.2002.00759.x. 
  43. ^ France MESLÉ; Jacques VALLIN; Irina BADURASHVILI. A Sharp Increase in Sex Ratio at Birth in the Caucasus. Why? How?.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National Research in Demography. 2007: 73–89. ISBN 2-910053-29-6. 
  44. ^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ebruary 2013.
  45. ^ "An update on WHO's work on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FG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p. 2: "Most women who have experienced FGM live in one of the 28 countries in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 nearly half of them in just two countries: Egypt and Ethiopia. Countries in which FGM has been documented include: Benin, Burkina Faso, Cameroon,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had, Côte d'Ivoire, Djibouti, Egypt, Eritrea, Ethiopia, Gambia, Ghana, Guinea, Guinea-Bissau, Kenya, Liberia, Mali, Mauritania, Niger, Nigeria, Senegal, Sierra Leone, Somalia, Sudan, Togo, Uganda,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and Yemen. The prevalence of FGM ranges from 0.6% to 98% of the female population."
    • Rahman, Anika and Nahid Toubia.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A Guide to Laws and Policies Worldwide. Zed Books, 2000 (hereafter Rahman and Toubia 2000), p. 7: "Currently, FC/FGM is practiced in 28 African countries in the sub-Sahara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 Also see "Eliminating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p. 4: "Types I, II and III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28 countries in Africa and in a few countries in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46. ^ WHO |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Who.int.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8). 
  47. ^ Child brides die you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THONY KAMBA, Africa in Fact Journal (1 AUGUST 2013)
  48. ^ Marrying too young, End child marri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12), See page 23
  49. ^ Early Marriage, Child Spous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CEF, See section on Asia, page 4 (2001)
  50. ^ Southeast Asia’s big dilemma: what to do about child marri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gust 20, 2013
  51. ^ PHILIPPINES: Early marriage puts girls at ris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RIN, United Nations News Service (January 26, 2010)
  52. ^ "How Come You Allow Little Girls to Get Married?" - Child Marriage in Yem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uman Rights Watch, (2011); pages 15-23
  53. ^ Child marriage still an issue in Saudi Arab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el Brinkley,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March 14, 2010)
  54. ^ Child Marriage - What we kn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United States), 2010
  55. ^ Early Marriage, Child Spous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CEF, See section on Oceania, page 5
  56. ^ WHO | Child marriages: 39,000 every d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o.int (2013-03-07). Retrieved on 2013-04-06.
  57. ^ Child Sexual Abuse. Medline Plu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08-04-02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58. ^ 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in child protection matters. Committee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Standards, APA Board of Professional Affair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August 1999, 54 (8): 586–93. PMID 10453704. doi:10.1037/0003-066X.54.8.586. Abuse, sexual (child): generally defined as contacts between a child and an adult or other person significantly older or in a position of power or control over the child, where the child is being used for sexual stimulation of the adult or other person. 
  59. ^ Child Trafficking and Prostitution (PDF). Globalfunsforchildren.org. [2014-06-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6-07). 
  60. ^ Ethics - Honour crimes. BBC. 1970-01-01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61. ^ Child marriage | UNFPA -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UNFPA. 2018-05-01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62. ^ UNICEF/Pirozzi.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Who.int. 2018-01-31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8). 
  63. ^ Child labour : Are girls affected differently from boys (PDF). Unicef.org.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1-13). 
  64. ^ Counting Cinderellas. Paa2009.princeton.edu. [201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65. ^ CAMFED USA: What we do. CAMFED.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66. ^ Canada Calls on Member States to Proclaim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News Release October 11, 2011). Status of Women Canada.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31). 
  67. ^ ‘Because I am a Girl’ group finds boys matter, too. Toronto Star. 2011-09-17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68. ^ 杨慧莉. 經典人物 5 卡薩特生動刻畫 女性溫馨而自主的私密空間. 人间福报. 2018-05-12 [201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69. ^ Berlioz, Jacques. Il faut sauver Le petit chaperon rouge. Les Collections de L'Histoires. 2005, (36): 63. 
  70. ^ Kobe Ko. 宮崎駿電影的符號意象與女性主體性. 立场新闻. 2015-02-06 [201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