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2°23′31″N 113°57′33″E / 22.3920°N 113.9593°E / 22.3920; 113.9593

青山禅院,又名青山寺(英语:Tsing Shan Monastery),位于香港新界屯门区青山东麓,与八乡凌云寺元朗灵渡寺合称香港“三大古刹”[1][2]。青山禅院的东面有青山寺径通往屯门市区;而经寺旁的孝思径青山径则可直上山顶旁的韩陵片石亭

青山禅院全貌
青山禅院山门

青山禅院于1985年整体为评为一级历史建筑,2005年当局选取了1,444幢历史建筑物,由专家小组进行深入评估,并向古物咨询委员会提交拟定评级,供委员会考虑及审议,青山禅院内的香海名山牌楼大雄宝殿地藏殿山门护法殿维持一级历史建筑评级,而不二法门牌楼修道者及长者宿舍客堂、宿舍和观音阁获评为二级历史建筑功德堂则获三级历史建筑评级。

历史 编辑

 
杯渡岩

青山禅院创建于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末年,亦是“新安八景”之一的“杯渡禅踪”所在地。自创建以来曾多次易名,包括以“普渡寺”、“斗姆宫”、“杯渡寺”、“杯渡庵”及“青云观”等。该寺的重建,亦与杯渡禅师有关,据中国古籍《高僧传》所载,杯渡禅师刘宋时期的人,相传他喜欢坐一只大木杯云游四海,故名“杯渡”。

最初的“青山禅院”,只是一块岩石及一间茅屋而已。“青山禅院”内,有一个“杯渡岩”,是一个大岩洞,岩洞内有一平石,是杯渡禅师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洞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庙,庙额书“杯渡禅师”四字,这就是最初的“杯渡庙”。小寺庙旁边,尚有一座一千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据说是由杯渡禅师的徒弟所建,并搭茅屋于岩洞前,作为寺庙。到了唐朝末年,广东省里的小诸侯国称南汉,当时南汉帝于大宝12年(969年,北宋开宝二年)封“青山”为“瑞应山”,并命人雕塑杯渡禅师的神像,在山上供奉,开始建一间“杯渡寺”,这是“青山禅院”的前身。其后曾多次重建。

至1829年屯门陶氏族人在“杯渡岩”附近兴建青云观。自1914年青云观委任陈春亭为主持后,本信奉先天道的陈春亭开始收购附近土地及准备扩展道观,在1918年,陈春亭中途归依佛教,远赴宁波天台宗谛闲法师座下出家,受三坛大戒,法号显奇,将原有的扩展道观计划终止,转移在青云观旁兴建佛寺,青山禅院建筑工程到1930年才告完成。青山禅院与凌云寺宝莲寺,共约三年一度轮流传戒,三寺法师(青山寺显奇法师、宝莲寺筏可老和尚和凌云寺妙参法师)确立“三山开戒”模式。

建筑 编辑

 
青山禅院翻新前的山门

青山禅院是由多组建筑物构成,群集于583高的青山东面山麓上。大致包括三组建筑群:

入院处牌楼上有“香海名山”四字,另一面“回头是岸”;山门门额“青山禅院”,寺门两旁有对联:“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

首组建筑群包括“菩提萨埵殿”,内分阴老太爷殿,中间为地藏殿,最后为报恩堂;“宿舍”现作为藏书之地方;主殿“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中心,殿内主坛上供奉三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像及“药师佛”像,它的屋顶上有“二龙争珠”及“鲤鱼戏水”的雕塑;大雄宝殿前方为楼高两层的“护法殿”,墙上漆有弥勒佛像,上层供奉韦陀大将军,下层放置“龙骨”,屋脊上有亮丽的石湾陶瓷塑像,而在四个向上翘的角上,置放了用灰塑造的凤凰;“大雄宝殿”旁为“功德堂”即祖堂,主要供奉历代住持、法师等神位;“功德堂”前为“客堂”,乃接待各方善信的地方;“客堂”旁为“膳堂”,其侧有“达摩像”。

第二组建筑群包括已倒塌的“方丈室”;“净土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对联石柱原位“护法殿”前,现重置于“不二法门”前方空园地;“不二法门”原为“藏经阁”,现时只剩下正面的牌楼,正面写上“杯渡遗迹”,背面写上“不二法门”;“杯渡岩”又称“瑞应岩”,相传是杯渡禅师曾在此岩洞生活,侧有刻上“高山第一”四字的石碑;其旁有三层“时轮金刚佛塔”;“观音阁”于1947年重建,内有“包公岩”及“月下老人祠”,主室供奉著千手观音,侧室供奉了坐莲观音。

第三组也是位处最高的建筑群,只有单一的“居士林”,又称“定厂”,是供居士灵修之地。

组织架构 编辑

青山禅院创院主持显奇法师于1932年圆寂以后,青山禅院与青云观的管理权发生纠纷。直至1998年香港高等法院宣判业权及管理权,按高等法院在2002年5月23日的判令[3],青山寺为一公众寺院,并成立“青山寺慈善信托理事会”以信托形式管理青山寺(不包括青云观)及其相关财产,理事会合共14名成员,主要为香港政府委任之社会知名人士,包括屯门民政专员、屯门乡事会主席、青云观之3位代表及青山寺的住持。理事会于2003年12月成立秘书处,协助处理青山寺的事务,并于2004年9月10日正式接管青山寺。秘书处位于新界屯门良田村97号。

理事会成员(2011/12) 编辑

复修工程 编辑

青山寺慈善信托理事会在2003年9月10日正式接管青山禅院后,随即进行紧急维修工程及历史考察,并着手进行大型的复修工程。2004年首先委任“KCL Fi-Sec, Ltd.”进行“青山寺古物古迹研究报告”,按不同建筑物的历史价值、破损程度等,确定寺内各建筑及物品的历史价值;2005年委任“ECA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工程顾问;2006年为复修工程进行招标工作;复修工程于2007年动工,整项工程约需一年多完成。

2009年9月,青山寺进行复修动土仪式,工程需要12个月完成,整项工程约需3,000万元[4]。2012年3月第一期复修工程完成,主要复修大雄宝殿、护法殿、居士林及杯渡岩等,青山寺慈善信托理事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请,竞逐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而第二期复修工程,将修复观音阁及美化园艺[5]

青山十景 编辑

 
香海名山牌坊

“青山十景”里的“挹晓亭”、“香海名山牌坊”、“鱼骨墦”、“青云观”、“杯渡像”、“龙骨岩”、“高山第一”、“韩陵片石亭”、“和合山门”、“一线天”及“物转星移”,如今只余半数尚有迹可寻:

  • “挹晓亭”处于青山脚下,于公元1932年建造,亭内有石椅石台供观光客休憩,亭旁有碑记。
  • 离“挹晓亭”不远,有一座雄伟的石牌坊,于公元1929年建造,上书:“香海名山”,为前香港总督金文泰爵士所题,书法雄劲有力。牌坊内匾上书:“回头是岸”,由六榕寺高僧铁禅法师所书。牌坊有外联一副及内联两副,分别是外联“楼观参差,清夜闻钟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时返锡到中原”,为北洋政府要员梁士诒所题。内联“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与“岸泊屯门,幸我辈附韩子题名,卜异记山河并寿;亭观海月,叹此地无坡公游迹,问何年笠履重来”,分别由前遗老陈伯陶伍铨萃所题[6]
  • 青山顶峰上,刻有“高山第一”的石碑,据考证为宋徽宗时代,居住在新界锦田的邓符协先生游览青山时,仿摹著名中国文学名家韩愈的字体刻写。“高山第一”的刻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告残缺,直到民国初年才有人将之拓印重刻于杯度岩旁。碑后刻有韩愈的五言律诗4句:“两岩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后人建有6柱六角亭,名“韩陵片石亭”,亭的北位附有“青山碑记”。
  • “香海名山”牌坊不远处有一个“鱼骨墦”,于公元1921年建造。惟今坟碑崩烂,原为青山一景荡然无存。
  • 经过禅院山门,拾级而上,“护法殿”屹立眼前。“护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门”,传说会自动朝开暮合云云。后人认为自动开合之说可能源自它的门联“净土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 “大雄宝殿”后有小路通“荷花溪”。溪畔有一“龙骨岩”,岩内原放有龙骨化石一块,传说是史前恐龙化石。此恐龙化石现置于“护法殿”下,建有铁笼保护,观光客喜欢以硬币投掷它来祈求好运。
  • “大雄宝殿”后有石级登山,可到“杯渡岩”一睹杯渡禅师像及“高山第一”碑。
  • 而“杯渡岩”与“观音阁”之间,有两块天然岩石,彼此的顶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拢;从下而上望,可见一线宽广的天空。这星青山第十景,也是唯一天然景观。“杯渡岩”前的旷地供奉一座宏伟的四面佛雕像

外景场地 编辑

 
电影《龙争虎斗》拍摄场地

参考 编辑

中国古籍:《东莞县志》中记载:“广州图经,杯渡之山在东莞屯门,界三十八里。耆旧相传,昔日杯渡师来居屯门,因而得名。”《新安县志》载:“杯渡禅师,不知姓名,尝挈木杯渡水,因以为号,游止摩定,不修细行,神力卓越,莫测其由。……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三月……憩邑屯门山,后人因名曰杯渡山。所谓屯门者,即杯渡山也,旧有军寨,在北之麓,今捕盗廨之东,有伪刘大宝十二年岁次甲寅,关翊卫副指挥,同知屯门镇检点防右靖海都巡陈延,命工镌杯渡禅师之像,充杯渡山供养。”

交通 编辑

接驳交通列表
港铁
巴士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邓家宙. 香港佛教史.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06-12. ISBN 988834062X, 9789888340620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2. ^ 香港三大古剎的歷史源流. 灼见名家. 2016年8月2日 [2018年7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3日) (中文(香港)). 
  3. ^ 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原訟法庭高院雜項案件2001年第4818號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任懿君法庭上頒發之命令 (PDF). 青山寺官网. 2002-05-23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中文(香港)). 
  4. ^ 文化遺產保護獎得主當顧問 青山寺復修保留滄桑. 苹果日报. 2009-09-30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5) (中文(香港)). 
  5. ^ 青山寺重現雙龍奪珠.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6. ^ 香海名山. 《大公网》. 2008-09-11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1) (中文(香港)).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