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殡仪

(重定向自香港殯儀業

香港殡仪的习俗与宗教仪式种类繁多,这是出于来自不同地方的宗族习惯、地区文化和宗教信仰。但随着时代发展,香港的殡仪服务选择却逐渐减少。香港殡仪历史大致分成两个时期:二战前及二战后。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与风俗  哲学
语文  用语  文学
殡仪  节日与公众假期
购物  饮食  烧烤文化
传媒  电视  电影
艺术  漫画  动画
音乐  流行音乐
教育  补习文化
体育  赛马
网络文化  电子竞技
建筑  法定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无厘头文化
MK文化
MK Pop
铁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贩文化
街车文化
街机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在1930年代前香港的早期殡仪服务多为义庄来包办,图为东华义庄

香港早年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服务,于家中发丧。在殡仪馆普及之前,各家各户都是把去世的先人遗体,放在大厅中供人瞻仰[1],直至入棺送到坟地埋葬为止。初时的屋是单层的,棺木可轻易从大门出入,后来的屋演变为多层住宅,但由于当时唐楼楼梯狭窄,没有足够位置让灵柩通行,同时亦要避免滋扰邻居[1],因此会从地面搭建棚架,直达先人家中的窗边或阳台,丧家需要先将钢窗拆下[1],把棺木运入。于出殡时再经由棚架移灵至街上[1],其家人亦需经棚架出入,并于前往下葬沿途继续进行仪式。

香港首间殡仪馆香港殡仪馆于1930年代初启用,馆方并着力推广新式殡仪馆发丧服务,但当时普罗大众仍未能够接受。

二战后

编辑
 
香港首间殡仪馆:香港殡仪馆现貌

二战后的1940年代中后期[1],因香港人口急剧增加,居住环境及街道越来越挤迫,不能再容许于家中及前往坟场的街道上进行这些繁复的仪式,湾仔跑马地坟场一带遂逐渐开设多间殡仪馆[1]。1950年代中期殡仪馆发丧才普及化,于义庄或家中发丧的习俗亦逐渐式微,导致大量长生店亦相继结束。及至1959年增设九龙殡仪馆,于殡仪馆发丧已经成为香港的殡仪服务主流。

1947年,香港共有6间殡仪馆,主要集中在湾仔区[2],分别为湾仔道216号香港殡仪馆[1]摩利臣山道4至8号摩礼信殡仪馆[1](另设九龙首间殡仪馆——弥敦道559至561号的油麻地摩礼信殡仪馆[1])、摩利臣山道10号李璇殡仪馆[1]皇后大道东189号福寿殡仪馆[1]晏达臣殡仪馆[3]则位于铜锣湾加路连山道2号[4]

1950年福寿成为香港首间结业的殡仪馆[5],原址现为合和中心胡忠大厦之间的空地及车路。1951年[6]万国殡仪馆于湾仔洛克道41至51号开业。1952年李璇殡仪馆结业[7],原址其后重建为永宁街休憩处。1954年晏达臣殡仪馆迁往同区礼顿道2号[8],原址其后重建为礼信大厦。1957年晏达臣殡仪馆及油麻地摩礼信殡仪馆结业[9],礼顿道晏达臣馆址其后重建为唐楼,而油麻地摩礼信馆址则其后重建为唐楼及永旺行。1958年湾仔摩礼信殡仪馆迁往西营盘薄扶林道51H号[10],湾仔旧址首先重建为唐楼,其后再重建为经信商业大厦。1959年,九龙第二间殡仪馆——九龙殡仪馆大角咀枫树街1A号落成启用[11]

1962年万国殡仪馆迁往鲗鱼涌海堤街16号[12],原址于两年后改建为东城戏院[13],由于闹鬼导致长期生意欠佳,1974年结业拆卸[14],并于两年后重建为写字楼东城大厦[15]。1966年香港殡仪馆迁往鲗鱼涌英皇道679号[16],湾仔原址仍经营多一年至1967年才拆卸[17],其后改建为篮球场及休憩处。1968年,九龙第三间殡仪馆——万福中西殡仪馆旺角通菜街1C号投入服务[18]

1971年6月[19]东华三院租用万国殡仪馆5楼[20],创办香港首间非牟利殡仪馆[19],租期两年,名为东华三院殡仪馆[20],同年11月将油麻地登打士街广华医院殡仪厅扩建为另一间不牟利的油麻地殡仪馆[21],为九龙第四间殡仪馆。1973年6月万国殡仪馆不续租予东华三院,更于同年拆卸[22],其后于1977年重建为龙景大厦[23]。1974年,东华三院将服务迁往上环东华医院殓房扩建而成的上环临时殡仪馆[19]。1975年,由殡仪大王萧明的助手另起炉灶开办的红磡世界殡仪馆启用[24],香港的殡仪行业演变成三个派别的竞争。1977年,东华三院增设钻石山殡仪馆[25]。1978年香港政府开办的红磡市立殡仪馆启用,同年因环境设施欠佳及使用量低,东华三院董事局将油麻地殡仪馆结束。

1980年,东华三院于红磡的永久新馆建成[26],并恢复“万国殡仪馆”名称,上环临时馆则继续经营[27]。1981年万福及摩礼信殡仪馆停办[28],万福原址重建为威达商业大厦。1983年,东华三院将上环临时殡仪馆结束[29]

1996年,新界首间殡仪馆宝福纪念馆大围开幕,该馆仿照内地式现代化建筑设计,减低一般殡仪馆予人深沉的感觉。[30]

2002年,由于红磡市立殡仪馆使用率偏低,香港政府将服务外判予永恒殡仪有限公司,更名为“永恒殡仪馆”。2006年12月11日,永恒殡仪馆被邻近的世界殡仪馆夺得由2007年起的5年经营权,及于3月21日易名为“世盛殡仪馆”,但是当时世界殡仪馆已经占有香港殡仪业大量的生意额,故此香港殡仪业界担心出现垄断市场的情况[31][32]。2012年再易名为“福泽殡仪馆”,2019年再易名为“寰宇殡仪馆”。

2012年,为满足本港日益增长的丧葬需求,港府建议于文锦渡沙岭兴建一个超级殡葬城,将提供一条龙式集殡仪馆、火葬场及骨灰龛场于一身的殡葬服务。2013年2月,有关计划获香港立法会财委会通过拨款6,640万港元,进行设计及工地勘测,政府计划2016年完结前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拨款,若获通过工程会随即展开,火葬场和新界第二所殡仪馆可于2020年落成,骨灰龛位最早可于2021年起推出。[33]

一般程序

编辑

香港人一般选择于殡仪馆举行丧礼,但亦有部分人士选择于教堂举行丧礼,或从医院殓房或公众殓房直接出殡(俗称“院出”),又或于所属乡村附近的空地临时建棚举行丧礼。由于香港人日常生活繁忙,故香港的殡仪程序一般较其他地区为简,通常亦会把殡仪筹备工作交由殡仪业人士处理。

香港的殡仪程序一般包括:

  1. 设灵(于先人出殡前一晚进行,同时进行宗教仪式,传统上亲人会在当晚于灵堂过夜,称为守夜)
  2. 入殓(把先人遗体安放入棺木)
  3. 大殓(包括瞻仰遗容、封棺、辞灵等,同时进行宗教仪式)
  4. 出殡(灵柩前往下葬
  5. 下葬(通常为土葬火葬,同时进行宗教仪式)

殓房直接出殡则不会设灵

宗教仪式

编辑

香港殡仪的宗教仪式一般以下列为主:

道教、佛教

编辑

道教香花僧混合的仪式,俗称喃呒拜神,是香港最普遍的丧礼仪式,较为人熟悉的仪式有破地狱[34]担幡买水等,亦会烧一些冥纸纸扎,以求先人的“冥福”,离苦得乐。

佛教仪式在香港亦普遍,较为人熟悉的仪式有礼佛、拜忏等,目的为超渡先人,往生西方净土,生病的人亦不宜出席。此外,佛教派别中亦有人选择采用创价仪式举行丧礼。

基督宗教

编辑

天主教是香港普遍的殡仪宗教仪式,会讲道,奉香,唱诗歌,祈祷等,目的是为了纪念先人,祝福先人蒙主宠召,享有永生

基督新教仪式会唱诗歌、祈祷、讲道等,不会奉香,目的是让参与者回顾及缅怀安息者的一生。值得留意的是,新教基督徒通常在先人灵堂前并不会“三鞠躬”,而以默祷取代。基督教亦会设有追思会模式,作为对先人的怀念。

其他教派

编辑

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是香港较少用的丧礼仪式。

无宗教

编辑

属于维新教,纯粹纪念先人,没有特别宗教仪式或限制。

殡葬课程

编辑

针对香港人口老化情况增加,每年有4万人去世,对殡殓行业人员的需求增加。2000年代,香港殡葬行业青黄不接,行业人士于2011年筹备举办首届文凭课程,以专业形象吸引年青人入行,首届有71名学员毕业,当中包括社会工作者护士物业管理专业人士,其中18名毕业生已经投身殡葬行业,主要从事中介人销售人员。首届殡葬专业证书课程教授内容包括打斋化妆等,以课堂理论配合考察,完成专业证书的人士,有机会跟师学习。

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
  • 2024年:香港电影《破·地狱》,以香港殡仪业为题材,透过道教丧礼科仪法事破地狱,探讨人与人之间联系、生与死议题。[35]

相关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灣仔的殯儀館歷史. http://www.weshare.hk/. 2013年4月4日 [2016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20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 ^ 《1948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48年.  (繁体中文)
  3. ^ 晏達臣再獻棺. 华侨日报第壹张第肆页. 1947年6月29日.  (繁体中文)
  4. ^ 四殯儀館暫不准設殮房. 华侨日报第壹张第叁页. 1947年7月10日.  (繁体中文)
  5. ^ 《1951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51年.  (繁体中文)
  6. ^ 萬國殯儀舘今日開業. 华侨日报第一张第一页. 1951年2月11日.  (繁体中文)
  7. ^ 《1953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53年.  (繁体中文)
  8. ^ 《1955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55年.  (繁体中文)
  9. ^ 《1958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58年.  (繁体中文)
  10. ^ 《1959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59年.  (繁体中文)
  11. ^ 九龍殯儀舘開幕盛况 紳商名流千人致賀花籃堆積如山.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 1959年5月22日. (繁体中文)
  12. ^ 萬國殯儀舘 遷北角新厦. 华侨日报第四张第二页. 1962年6月30日. (繁体中文)
  13. ^ 東城戲院今日開幕 首映大展鴻圖. 工商晚报第六页. 1964年2月9日. (繁体中文)
  14. ^ 东城戏院简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4-23.(繁体中文)
  15. ^ 最新型商業大廈 東城大廈已入伙. 工商晚报第二页. 1976年12月7日. (繁体中文)
  16. ^ 香港殯儀舘新舘 昨日開幕紀盛 致賀紳商親友數逾千人 蕭明伉儷親自款接嘉賓.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 1966年9月6日. (繁体中文)
  17. ^ 《1968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68年.  (繁体中文)
  18. ^ 《1969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69年.  (繁体中文)
  19. ^ 19.0 19.1 19.2 三院上環殯儀館明啟用 推行廉價殯儀服務 繼續進行港九兩區建殯儀館.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四页. 1974年1月15日. (繁体中文)
  20. ^ 20.0 20.1 《1972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72年.  (繁体中文)
  21. ^ 三院油蔴地殯儀館 十八日開始服務 以不牟利為原則分四種收費. 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三页. 1971年10月13日.  (繁体中文)
  22. ^ 《1974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74年.  (繁体中文)
  23. ^ 龍景大廈入伙日期. 中原地产.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4. ^ 紅磡世界殯儀舘 本月廿八啟業. 工商晚报第六页. 1975年11月25日. (繁体中文)
  25. ^ 三院鑽石山殯儀館開幕 沙利士說對貧苦家庭雪中送炭 湛海生指出另一在紅磡亦動工. 华侨日报第四张第二页. 1977年3月16日. (繁体中文)
  26. ^ 三院萬國殯儀館 明啟用提供服務 貧苦者可申請免費服務. 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三页. 1980年3月17日. (繁体中文)
  27. ^ 《1981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81年.  (繁体中文)
  28. ^ 《1982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82年.  (繁体中文)
  29. ^ 《1984年香港年鑑》. 华侨日报. 1984年.  (繁体中文)
  30. ^ 城市追擊. 无线电视. 1996年上半年.  (粤语)
  31. ^ 殡仪馆加价潮一触即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30.,《壹周刊》第875期
  32. ^ 招标承投批予在红磡市立殡仪馆提供服务的权利[永久失效链接]食物环境卫生署
  33. ^ 港邊境殯葬城計劃 出爐3年不知情 深圳憂墳場推冧樓價. 苹果日报. 2015年6月19日 [2016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26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4. ^ 道教:破地獄儀式. [200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破.地獄》熱映掀殯儀業話題 劇中神級對白業者亦歎服:金句渲染力相當強. 巴士的报. 2024-11-18 [202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4) (中文(香港)).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