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旧城北门

坐标22°40′49″N 120°17′24″E / 22.680213°N 120.290116°E / 22.680213; 120.290116

凤山县旧城北门,俗称拱辰门,是一座位于台湾高雄市左营区胜利路、义民巷、埤仔头街交叉口的城门,昔日为凤山县旧城通往台湾府城(今台南市)的主要要道,该建筑因见证高雄市的发展历史、保存拱辰井镇福社等历史建筑及城门上的门神浮雕,具有艺术性及历史文化价值,至今已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1][2]

凤山县旧城北门
拱辰门
凤山县旧城北门 地图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高雄市左营区义民巷
建成时间 清朝康熙61年(1722年、创立)
道光5年(1825年、现存建筑)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城郭
参观费用免费参观
详细登录资料
材料石灰、垣面马道铺甓砖
开放随时开放

沿革 编辑

凤山县旧城原先是清代凤山县的县治所在地,该城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首次建立,并以“左倚龟山,右联蛇山”,整座城池大约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城周八百一十丈,城高一丈三尺;护城河宽一丈,深八尺。1824年,由于杨良斌之乱再起,知府方传穟乘机倡议官民捐资,集资十四余万银元,知县杜绍祁为督建,并以硓𥑮石三合土为主兴建著新的兴隆庄城池,全城池于道光五年七月十五日(1825年8月28日)兴工,继彰化县城之后的台湾第二座的砖石城,当前所留存的北门,也于此时所建立,外接埤仔头街凤邑旧城城隍庙凤山县文庙、莲池潭,为通往台湾府城的出入口。[3]

根据文献记载,石城时期的规模,城周一千两百二十四丈(约四公里),另有八百六十四丈之说。由于高雄地区的打鼓山和龟山都是珊瑚礁岩地形,中国传统风水学认为城内的风水需要得到保护,所以城墙所使用的咾咕石材料均来自打鼓山,而非直接取自龟山。由于丰富的咾咕石材料供应,兴建旧城城门时不用担心材料不足的问题,城门的斗拱则是由来自中国大陆的花岗石条砌成。并在城墙的适当位置处建有四座礟台,高一丈三尺。[4]

台湾日治时期,北门一带仍存有结构[5][6],然而自1919年起,因应高雄市第二次扩张计划之高楠公路开辟计划,为开设由高雄市区(鼓山)经内惟通过左营到楠梓的交通要道,打通与桥仔头哈玛星间的联系,高楠公路直接穿越左营旧聚落外,南门、北门与西门之间的城墙,造成西门段及南门段城墙被拆毁一小段。

1928年至1945年,为连接旧城驿(今左营(旧城)车站)与左营市街之交通,遂开辟了一条贯穿龟山颈部,并将北门城墙两侧拆去改建的直线道路101(今胜利路),使城内道路及空间有了大幅度的变动。

1933年,凤山县旧城(包含北门)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列入“国指定史迹”,并列入高雄州指定史迹。[7]后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南进政策的推展,1938年日军将左营港(原名“万丹仔港”)建为军港,且在后劲日本海军第六燃料厂。为了保护左营军港,位于制高点位置的旧城及龟山则被规划为军区,将旧城内的左营庄役所、寺庙、旧城教会,及居民五十余户,全部强制迁出,北门一带则被规划为海军龟山要塞的废品库,被规划为军事管制区。[8]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战后初期,延续著日本的军区规划,旧城内土地也被划入中华民国国军方的国有土地。中华民国海军在民国36年(1947年)将左营设为第三军区,自1948年起,在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指示下,先是从第二军区青岛撤来造船所的机具,而后海军司令部、海军官校等部门也迁到左营。而随着海军部队进驻左营,随之而来的眷属也跟着来到左营居住。除了利用日本海军遗留的宿舍,也开始兴建一批临时居住的克难式眷村,而在左营海军眷村中,1948年先置东莱设治局。1949年,来自山东省长山群岛(亦称东莱群岛、庙岛列岛)之东莱人居民在萧政之等的带领下,辗转在崇明岛等海岛移居,协助空军、海军,修建机场、码头。东莱人在海军的协助下于1950年随海军撤退来台,但因不具备军眷身份,这批“义民”在海军默许下,落户在今旧城北门内街,埤北里义民巷,该住户群被称为“东莱新村”。[注 1][9][10][11]

然而,仍有部分单身官兵及无军籍的民众,因为没有可配给的眷舍,便在旧城搭起违建居住。这些违建主要分布在北门到西门间,以及东门到小龟山间的城垣周边,部分未获配眷舍的官兵亦在旧城内东莱新村自建眷舍一同居住。[12]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北门与其城垣残迹因而逐渐颓圮,城墙上搭建众多违建建筑。[13][14]

20世纪后期,由高雄在地社团及保育人士关注到寿山地区环境生态面临的都市开发与军事管制等问题,自发性发起一连串的保育行动,推动成立高雄市寿山自然公园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实行后,1985年8月19日,内政部公告,含东门、南门、北门及城墙、护城濠及北门外之镇福社拱辰井为一级古迹(4,765 平方米),随后因文化资产保存法的调整改为国定古迹。之后高雄市整理请学者李干朗进行对于旧城的调查研究,后于1987年2月到1993年之间由正宇营造厂承包,开始进行旧城的修复工程。

由于城墙周边的聚落发展,以及紧邻著名的莲池潭风景区,因而导致北门一带的交通发展相对繁忙壅塞。在此期间,1986年时,市政府曾实施城市规划道路中之胜利路拓宽政策,将北门附近城墙拆除一小段而引起舆论批评,于是内政部与学者会商决议,拆除部分不予修护,并将拆除之断面封砌以防其崩塌。当前城门保存的现况,则是在城内部分靠近龟山一侧设有北门广场,并保有良好的视野空间。[15]

2016年,在文化部再造历史现场计划补助下,高雄市政府启动着左营旧城见城计划,透过修复串接国定古迹城墙,规划东、南、西、北门及城内五大子计划,成为全台湾最大规模的国定古迹修护计划。[16]并自2018年至2021年期间,进行北门主体、北门段城垣残迹修复工程,其重点则着重修复外立面的门神泥塑。

2018年3月30日,文化部新增城墙5段残迹,其中包括北门一带的龟山莲池潭段、西北侧的海军出版社段、左营大路4巷残迹为国定古迹。

建筑形式 编辑

北门现位于高雄市左营区胜利路、义民巷、埤仔头街交叉口里之间,邻近龟山莲池潭半屏山,建石城之际,北门曾沿着龟山纳入于城墙之内。 该结构当前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完整的内外侧墙体、马道、雉堞、马道入口门楼及踏道等元素。另外,北门两侧还保存着门神浮雕,为台湾唯一孤例。同时北门外也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物,例如拱辰井[17]镇福社等设施,因而成为高雄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18]

北门主体 编辑

作为凤山县城的主要城门之一,北门建造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其门座面宽达16.64米,深度达深8.44米。城门外缘设有女儿墙,北门城垣上有九个垛口,是用砌成的凹凸状短墙,而在转角处成曲尺形,垛口中间则有箭孔,供城上士兵用来对城外进行瞭望和射击敌人,是当时城防工事的重要结构之一,该雉堞宽148公分,长157公分,厚43公分;门洞外卷径2.84米,深2.56米,内卷径3.46米,深3.82米。[19]

北门结构的双斗拱、门轴洞、门闩洞都是以花岗石精致砌成,门洞上方共有两座门额,内门额为“北门”,上款题“大清道光五年荔月穀旦”,下款题“督建总理吴春禄、黄化鲤,督造总理方耀汉、吴廷岁”,外门额为“拱辰门”,上款题“大清道光五年穀旦”,下款题“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方传穟、凤山县知县杜绍祁建”其中外门额的“拱辰”之名,则意喻《论语》 〈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拱指拱卫;辰指北辰,亦即北极星,在古代,北极星因位居正中,曾被视为尊贵之星,用以比喻四方归心之意,使天下臣民均拱卫北辰。此外当时,由于台湾府城来视察的官员主要经此门入城。为尊重在北京的皇权,故取名“拱辰”。

北门城门的壁体则由咾咕石砌成,每块石材多座六角形,有如蜂巢般紧密固合,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固合力,可避免地震时产生的横向移动,原先于城门上的歇山重脊式城楼已不复存在,仅存基座结构。此外,城楼基座瓷砖排列方式为“入”字形,意思是“请进入”。北门门前的瓷砖排列方式则为“T”字形,意思是“外人勿进”。门洞则同样为内外两个石拱,以花岗石条砌成。但北门门洞在内层石拱外再加一层石拱,这种双层石拱能加强城门构造的稳定性,在清代台湾所建的城门中实属罕见的案例。

若需要通往城楼处,人们则需要透过城门旁所设立之踏道以此进入,该入口被称之为“踏道门”,其门楼采用硬山式燕尾脊设计,门宽1.79米。踏道主要采用花岗岩或青石等坚硬的石材,采平缓的坡结构,一共设有七阶,是为了方便城上官兵快速调度,以及骑上城指挥作战而设计。该结构适合马匹上下,并且能够支撑重物,使得军事物资、炮弹弹药等能够方便地运输上下城墙。[20],当前北门城内设置北门广场可供游客停留参观,广场面积不大,只有简易的硬铺面设施,除了一面观光解说提供必要资讯外,并无相关之休憩设施。北门广场紧邻里民停车场,供民众作为停车场使用。

门神 编辑

 
神荼
 
郁垒

北门外壁门洞两侧各塑有一尊泥塑彩绘门神,是台湾古城墙中的孤例,也是观赏北门立面的主要特征。这两尊门神个别为左侧的“神荼”和右侧的“郁垒”,它们的设置与北门附近的地理环境有关。据传,过去北门郊外朝北的店仔顶曾是坟葬地、甲场(练兵场)、刑场的所在地。由于北方在风水上被认为是不祥之地,因此为了辟邪防灾,在外壁上安装了门神。然而根据地图分析,坟葬地主要应散布于西门,因此北门口外为坟葬地之说法尚待进一步研究。[21]

由于北门是旧城通往台湾府城的正门,因此商业活动也相对集中,北门外的埤头仔街即是其中之一。据《凤山县采访册》〈街市〉所载:“埤头仔街,在兴隆里旧城北门外,县西北十五里,逐日为市。”卢德嘉在清光绪年间的记载中也提到,兴隆里有两处“逐日为市”,即埤头仔街和大道公街,其中之一即是北门外的埤头仔街。这也说明了北门外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以及门神设置的必要性。[22]

“神荼”和“郁垒”是中国神话中的角色,据说他们专门制服危害人间的恶鬼,因此在民间被视为鬼神所畏惧的存在。为了守护家门,许多人会在门上贴上他们的画像或直接在门上绘制。由于在中国古代传说,北方多充斥着恶煞之气,因此门神的用意则是避免凶邪之气。[23]

当前,北门外壁的门神的高度为237公分,宽116公分,是以螺壳灰浮塑为底,外施油漆画而成。早期由于北门附近的居民缺乏保护古迹的常识,曾使用盐酸来刷洗门神,导致原来的色彩被斑剥。21世纪,高雄市政府对这对门神进行保护和修复工程。[24]

北门段城垣残迹 编辑

北门段城垣残迹其范围仅限于北门外,东至胜利路,西至左营大路6巷与义民巷之间,全长约144米。是城垣现况相对较为完整之一段。城垣内侧(城内)因东莱新村的存在,使建筑物状况窳陋,然而仍维持有早期眷村形式之生活型态;外侧(城外)过去为左营传统聚落,因道路汇集及紧邻莲池潭风景区,使得交通混乱,于尖峰时期常有壅塞之状况发生。城门外左侧,因新兴建筑的坐落,将北门部分景观予以遮蔽。[25][26]

结构方面,北门段内外垣均采用了咾咕石叠砌的结构,旧城北门段城墙叠砌是由下往上逐渐缩小,内外用较大且平整的咾咕石互相咬合,中间空洞处则用碎石填满,最后再以勾缝及粉刷等工艺将其表面涂上泥浆以整平。借由在从取样点所获得的土样比例分析结果得知,城墙土壤主要成分为黏土,主以粉土质黏土为主。同样,而城墙踏道的表面则使用尺寸较大、平整度较高的咾咕石铺设,并使用咾咕石灰浆做平缝式的表面粉刷,使其更加稳固耐用。城墙顶层的马道上则采用尺砖,直接铺设于石灰砂浆层之上,并且将砖缝使用白灰砂浆勾平,使其表面平整美观。尺砖的尺寸为32×24×3公分,并依照形制非属完全直线型,带有曲度的城墙为根基以进行铺设。[27]

北门城楼设有阶梯可供登上城墙远眺,常见参观之旅客可前往参访。登北门城楼后可以连接左右侧城垣,然而由于两侧城垣皆已遭截断,无法连接至其他各段城垣。且无阶梯可供步下城垣,致使必须原路返回北门城楼。[28]

2023年3月26日,高雄左营的“见城之道”正式启用,该步道以模拟原有城墙3米高,总长约770米,可沿眷文馆段城垣残迹串接北门、莲池潭与东门,可体验龟山缝合后的旧城意象,作为见城计划之设施使用。[29][30]

莲池潭段城垣残迹 编辑

莲池潭城垣残迹循小龟山山壁而筑,城墙长度约为 129.6 米,北自小龟山北侧起,南至新庄仔路北侧路缘为止。该结构有着明显的咾咕石墙,同时可看出过去与民宅共构的痕迹,此区段咾咕石墙面与马道痕迹清楚,由于过去与城墙共构的民宅拆除,该残迹现况与莲池潭相邻,可远眺半屏山。

2018年,莲池潭城垣残迹因部分仍有中腹,且部分结构部分有着崩裂偏向的迹象,文化部及地方政府进行紧急支撑工程。[31]

海军出版社段城垣残迹 编辑

海军出版社段位于左营6巷底,与北门段城墙衔接,南至兴隆段180-67地号遗迹隐没入民宅止。该城城垣残迹位于原海军出版社的后方,长约49.6米,高约4.2米。属北门段城垣残迹的延伸,该结构主以咾咕石砌成,其特色在于仍保留了马道宽度的痕迹,展现出古时守城的风貌。据地籍图记载,此段城墙产权归属于国防部军备局所有。

当前,城墙背后与民宅互相倚靠而成民宅的墙面,故形成狭窄的空间。无法从城内视角看到该区域的遗迹。这是由于过去东莱新村缺乏管制兴建违章建筑所造成。

左营大路四巷段城垣残迹 编辑

今左营大路四巷内仍存一段全长约44.9米城墙。该城墙原为东自助新村的眷村型态,现属于住宅区,巷弄狭窄,多数民宅基座以咾咕石材叠砌而成。在此区内,虽然没有明显的城墙马道遗迹,但残存部分雉堞红砖基座和咾咕石残墙遗留甚多。由于此区地势较高,也有许多咾咕石残墙遗迹。部分城墙残迹被作为民宅围墙使用,从外观可看出部分杂乱且非规律紧密之堆叠迹象,咾咕石材有搬运挪用或毁损之情形。[32]

在2011年7月时,东自助新村正进行拆迁过程时,文化局首次对该段城墙进行了初步调查评估,当时,同一个段落的建筑物并未拆除,这些建筑物的地基被抬高了近1.6米,并且建成了一楼坪房。同时,透过比对日治时期地籍图和现场试掘发现的马道土质与东门试掘土质雷同,显示现存建物分布符合原有遗迹分布位置。因而得出左营大路四巷段之环境特征在于巷道狭窄且地势高,民宅基座多为咾咕石叠砌而成。此外残迹对面之工地开挖现状可见地面有相当厚实分布之咾咕石块,被视为外城墙倒塌或拆除后,被就地铺设或掩埋为路基或为民宅作为屋基使用。[33]

当前城墙仅存有一道墙体,此段墙体据判为旧城之内城墙,外城墙体只余120-150公分不等裸露在外,且紧邻向内道路。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1. ^ 居住在东莱新村的居民多为不具军籍的义民,故不算是正式的眷村。
来源
  1. ^ 陆传杰. 《舊城尋路 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木马文化. 2017-12. ISBN 978-986-05-4668-2. 
  2.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1-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3.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2-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台湾)). 
  4.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石頭城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左營舊城左右門(1916年)-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中文(台湾)). 
  6.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左營舊城之拱辰門(日治時期影像)-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中文(台湾)). 
  7. ^ 吴永华.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00-05-30. ISBN 957-583-860-2. 
  8. ^ 林佳谊. 高雄市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發掘暨展示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21-07-01. ISBN 9789865465421. 
  9. ^ 中华民国文化部. 東萊新村-1-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中文(台湾)). 
  10.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遠眺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台湾)). 
  11. ^ 李文环、周秀慧. 東萊新村的歷史與人. 新北市: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巨流图书公司. 2018. ISBN 9789860564839. 
  12. ^ 龜山(左營舊城). 国家自然公园. [202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中文(台湾)). 
  13.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北門(1980年代)-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中文(台湾)). 
  14.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左營舊城門(1980年代)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15. ^ 瞻顧左營國定古蹟 - 「鳳山縣舊城」 - 奧丁丁新聞 OwlNews. OwlNews. 2022-06-19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台湾)). 
  16. ^ 左營舊城見城計畫. 再造历史现场. 文化部.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17.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北門拱辰井-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中文(台湾)). 
  18.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3-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中文(台湾)). 
  19.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舊城北門建築特色-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中文(台湾)). 
  20.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城牆與馬道-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中文(台湾)). 
  21. ^ 陈立中;. 〈高雄左營的歷史沿革與昔今之風貌〉. 高雄市: 海军军官. 2011-11. 
  22. ^ 卢德嘉. 臺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鳳山縣采訪冊》. 台北市: 台银经济研究室. 1960: 137. 
  23. ^ Mother of Ultra Now and Forever. Ultraman Wiki.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英语). 
  24. ^ 陈启仁. 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西門段城牆遺構及北門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高雄巿: 国立高雄大学. 2015. 
  2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城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台湾)). 
  26. ^ 李干朗. 《鳳山縣舊城城牆調查研究》.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1987. 
  27. ^ 陈启仁. 高雄文獻第6卷第2期 左營鳳山縣舊城建築研究與遺址空間之重塑歷程.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6. 
  28. ^ 规划单位:国立高雄大学永续居住环境科技中心. 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保存計畫訂定說明書. 台湾: 委托机关: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0-10. 
  29. ^ 苏福男. 高雄左營「見城之道」啟用 大小龜山分離百年重縫合 - 生活.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3-03-26 [202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中文(台湾)). 
  30. ^ 陈显坤/高雄报导, 陈奂宇. 高雄左營「見城之道」啟用 串聯舊城牆重現風華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视新闻网 PNN. 2023-03-26 [202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31. ^ 中华民国文化部. 4-1、107年-增列左營大路四巷段城牆等5段殘蹟 (PDF). 台湾: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8-08-28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3). 
  32. ^ 陈启仁. 鳳山縣舊城西門段遺跡暨自助新村周邊日遺軍事空間及設施調查研究計畫. 国立高雄大学. 2015. 
  33. ^ 曹明正. 未列古蹟 左營舊城西城牆被挖牆腳. 自由时报. 2011-03-0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