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Portal:欧洲/人物/1
贝多芬肖像画
贝多芬肖像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受洗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奥地利维也纳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他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9首编号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歌曲与舞曲。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贝多芬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Portal:欧洲/人物/2
乔治三世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0月25日登基为大不列颠国王爱尔兰国王,至1801年1月1日后因大不列颠爱尔兰组成联合王国而成为联合王国国王,直到1820年驾崩为止。乔治三世漫长的统治,见证了其王国与大片欧洲大陆进行的一连串军事冲突。在他的统治初期,大不列颠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并使大不列颠压倒欧洲各国,成功支配着北美洲印度地区。不过,随着大不列颠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战败,乔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独立最终促成美国立国。此后,乔治亚三世参与了一连串的反法战争,反抗拿破仑革命后的法国,这些战争最后以拿破仑在1815年被击败而作结。



Portal:欧洲/人物/3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斯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华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德布西等。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而卡拉扬在台上的风度也颇为世人所熟知:背谱演出,动作流畅,幅度大而不剧烈。



Portal:欧洲/人物/4
费雯·丽
费雯·丽
费雯·丽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英国电影演员。她因成功地饰演电影《乱世佳人》中的斯佳丽·奥哈拉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杜波依斯而两度获得奥斯卡奖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6名。在她30年的表演生涯中,她饰演的角色多变,从诺埃尔·科沃德萧伯纳喜剧的女主角到经典的莎士比亚剧作中的角色,如欧菲莉亚、克利奥帕特拉、朱丽叶和麦克白夫人。费雯·丽认为她的美貌有时妨碍了人们把她当作一个演员看待,不过健康情况是她最大的障碍。躁郁症几乎伴随着她整个人生,她也因此获得了难以相处的名声,演艺生涯也几经起伏。



Portal:欧洲/人物/5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更被爱德蒙·史宾沙赞誉为不朽的仙境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Portal:欧洲/人物/6
范妮·伊姆利,是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美国商人吉尔伯特·伊姆利私生女。在范妮出生不久,伊姆利便将沃斯通克拉夫特抛弃在了法国大革命日趋混乱的局势之中。在经历了这次失意的爱情后,沃斯通克拉夫特与哲学家戈德温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最终与他结婚。1797年,沃斯通克拉夫特死于产后并发症,将三岁的范妮与新生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戈德温留给了戈德温一人抚育。四年后,戈德温与第二任妻子结婚,范妮姐妹俩都不喜欢新的戈德温太太。1814年,年少的玛丽与新戈德温太太带来的女儿克莱尔·克莱尔蒙特一同离家出走,并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前往了欧洲大陆。独自留下的范妮于1816年服毒自杀,时年22岁。



Portal:欧洲/人物/7
1933年的叶芝像
1933年的叶芝像
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Portal:欧洲/人物/8
弹簧腿杰克 (大约是1890年代的图片)
弹簧腿杰克 (大约是1890年代的图片)

弹簧腿杰克是据英国民间传说,存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有关他最早的目击纪录据称是在1837年,之后英格兰各地,从伦敦雪菲尔利物浦都有目击报告,特别是它们从伦敦郊区英格兰中部向外扩散,1850年代1880年代达到高峰。虽然部分报告宣称他仍有活动,但一般相信其消失于1904年,即最后一件有纪录事件发生之年。许多理论宣称已确定他的身份类别,但无任一者能全然厘清真相,因此该异常现象依旧无法解释。弹簧腿杰克的都市传奇于当代广受欢迎,原因在他奇怪的现身方式和施展一双怪腿的能力,而后者亦成为数本经典科幻小说的题材以及众多超能力想像的灵感来源。




Portal:欧洲/人物/9
蒂埃里·亨利法国足球运动员,以快速的步伐、灵敏的盘扭能力、丰富的创造性以及惊人的入球能力而闻名,他是现时法国国家队队长,现效力西班牙俱乐部FC巴塞罗那,司职前锋翼锋1999年他以1,050万英镑加盟阿森纳,为“枪手”带来两届联赛冠军和三次足总杯冠军;他两次被提名为世界足球先生,两次成为英格兰球员先生以及三次成为英格兰足球先生。亨利曾在法国国家队取得成功,先后赢得1998年世界杯2000年欧洲国家杯2007年10月,他打破普拉蒂尼保持的国家队入球纪录,成为法国队历年来入球最多的球员。在球场外,由于自己有亲身的经历,亨利经常发表反种族歧视之言论,亦是当今世界球坛上最具商业价值的球员之一。



Portal:欧洲/人物/10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卓越的剧作家之一。他被誉为英国的民族诗人和“艾芬河吟游诗人”。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称为诗人和剧作家,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象英雄一样地尊敬他。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Portal:欧洲/人物/11
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纳尔逊子爵(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海军将领军事家。纳尔逊生于诺福克郡一个小康之家,1771年舅父关系加入海军,1797年圣文生战役率兵先后登上两艘敌方战舰展开恶斗,因而声名大噪。圣文生战役后不久,他在加那利群岛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进行另一次军事行动时,失去右臂,被迫返国休养。他后来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带领皇家海军大胜,并于1805年特拉法加战役击溃法国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但自己在战事期间中弹阵亡。去世以后,纳尔逊被国人普遍视为伟大的军事人物,其英雄色彩在19世纪中叶开始得到加以宣扬。



Portal:欧洲/人物/12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年4月27日-1797年9月10日)是一位18世纪的英国作家、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1792年出版的《女权辩护》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最知名的作品;在这本书里,她提出:女性并非天生地低贱于男性,只有当她们缺乏足够的教育时才会显露出这一点。她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被视为有理性的生命,并还继而设想了建立基于理性之上的社会秩序。对普通大众,特别是女权主义者而言,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一生要比她的作品更吸引人们的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她另类的生活方式。在与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威廉·戈德温结婚之前,沃斯通克拉夫特还曾与两个男人有过两段不幸的爱情:其一是画家亨利希·菲斯利,其二是商人吉尔伯特·伊姆利。



Portal:欧洲/人物/13
乔治四世(1762年-1830年),英国君主,1820年至1830年间在位,1811年至1820年间曾因为父王乔治三世精神失常而出任摄政王。乔治四世平生沉醉奢华生活,他引领英国摄政时期上流社会的潮流时尚,但在家庭方面,他不单与父王交恶,与发妻卡罗琳的婚姻关系更是如同灾难。在1820年,他透过国会引入极大反响的《痛苦和刑罚草案》,企图与卡罗琳离婚,但行动不单以失败告终,还广受舆论抨击。在政治上,乔治在位摄政王和君主期间,大部分时间均由利物浦勋爵担任首相,掌控政府。期间,英政府带领英国于旷日持久的拿破仑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还试图应付战后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动荡。乔治晚年被迫接受与他不和的乔治·坎宁先后出任外相和首相,以及放弃一直以来反对解放天主教的立场。



Portal:欧洲/人物/14
麦理浩勋爵(1917年-2000年),英国资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员,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总督,他的任期前后长达10年半,先后获四度续任,是香港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港督,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杰出和最受市民爱戴的港督之一。麦理浩任内推动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层面涉及房屋、廉洁、教育、医疗、福利、基建、交通、经济和社会各范畴,十年建屋计划、开发新市镇、创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费教育、兴建地下铁路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设,纷纷在他任内推出,使香港的社会面貌出现了深刻的改变。“麦理浩时代”见证了香港的经济起飞,香港由原本以轻工业为主导,逐步转型以电子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为重心,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日后成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奠定重要基石。麦理浩在1979年拜会邓小平的访华行程,为后来的香港前途谈判揭开序幕。



Portal:欧洲/人物/15
亚当·斯密苏格兰籍的英国政治哲学家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国富论一书的原始版本则存在一些争议,一些人主张书中的内容曾被窜改的较为温和,以符合当时某些思想家如大卫·休谟孟德斯鸠的既定理论。斯密反对绝大多数政府管制经济的行为,他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



Portal:欧洲/人物/16
90px|right

艾茵·兰德1905年2月2日 - 1982年3月6日)原名“艾丽丝·日诺维耶夫娜·罗森包姆”,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同时也写下了《阿特拉斯摆脱重负》、《源头》等数本畅销的小说。她的哲学和小说里强调个人主义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义(“理性的私利”)、以及彻底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个人有绝对权利只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须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强迫他人替自己牺牲;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透过暴力或诈骗夺取他人的财产、或是透过暴力强加自已的价值观给他人。



Portal:欧洲/人物/17
香港旗帜
香港旗帜
葛量洪爵士(1899年-1978年),英国殖民地官员,早年曾于香港辅政司署供职,及后历任百慕大牙买加两地的辅政司、尼日利亚的布政司,以及斐济总督兼西太平洋高级专员等职,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港总督,是除麦理浩勋爵外,任职时间最长的港督。在港督任内,葛量洪爵士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了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现,使香港在人口、社会和经济各方面都出现既深且广的转变,而国、共两党在香港的冲突和政治事件的迭起,以至于朝鲜战争的爆发,都使葛量洪爵士面对着极其严峻的考验。不过,在他的带领下,港府作出多项重大措施,使香港成功克服困难,并且建构出香港在战后的基本格局,渐渐从转口港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港。



Portal:欧洲/人物/18
费迪南德·舍纳尔纳粹德国的一名陆军元帅,也是最后一名被授予钻石橡叶骑士佩宝剑铁十字勋章的高级将领和德意志国防军陆军总司令。舍纳尔因为对指挥自己军队极为严格,在未有进行军事审判就直接处决士兵而受到不少争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送到苏联政治监狱服刑,在此期间舍纳尔也受到西德媒体大篇幅的报导,认为他已成为苏联军官。当舍纳尔自苏联监狱获释后,受到东德的工作邀请,舍纳尔在拒绝后前往西德,被当地法院起诉在战争期间对麾下军官的处决,被判了4年监禁。他于1963年从兰茨贝格监狱被释放,并在慕尼黑默默无名的生活。1973年因心脏病去世,葬于密腾瓦德



Portal:欧洲/人物/19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英国政治家,曾自1994年起任工党党魁,1997年至2007年曾同时任英国首相。在2007年卸任党魁、首相以及下议院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选区议员,另外又获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为中东问题特使。布莱尔早自1994年7月起出任英国工党党魁,接替在任内遽逝的前党魁约翰·史密斯。在任党魁期间,工党放弃了数十年前立下的政策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在1997年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结束了保守党长达18年的执政时期,而那次也是保守党自1832年以来输得至为惨烈的一次大选。布莱尔是工党历史上在任最长的英国首相,也是该党唯一一位带领工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的首相。



Portal:欧洲/人物/20
约瑟夫·梅里克是一位被称作“象人”的身体严重畸形的英国人。梅里克出生在莱斯特,在生命里的头几年身体便出现生长异常。他的皮肤显得又厚又松弛,嘴唇增厚,额头有骨性肿块。他的一只手臂及两腿异常增大,在童年时的一次摔跤中损伤了臀部,导致终身残废。1879年,17岁的梅里克进了莱斯特的济贫院。在游历过东米德兰兹之后,梅里克来到一家位于伦敦东区白教堂路的下等戏院里演出。当到了比利时,梅里克被他的巡回表演队的旅途管理员抢劫,并被遗弃在布鲁塞尔。他最终还是回到了伦敦,允许在医院度过余生。梅里克卒于1890年4月11日时年27岁,真正的死因是颈部脱臼。1979年,伯纳德·波默兰的一个关于梅里克的戏剧《象人》首演,第二年由大卫·林奇执导的同名电影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