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乙未战争/2008—2010年存档
本页是以往讨论的存档。请勿编辑本页。若您想发起新讨论或重启现有讨论,请在当前讨论页进行。 |
无标题
这篇文章有明显的错误,完全不提客家六堆军在1985年11月的抗日战争──火烧庄之役(en:Battle of the Burning Village)。—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8月12日 (二) 18:07 (UTC)
- 文中:“另外,第二师团于进攻南部据点打狗、凤山时,也在佳冬及该两城巷战中,遇到小部分抗拒且造成百名兵士伤亡”即涵盖此地区的抗争描绘
除此,本文采可根据文献;将乙未战争结束定义于台湾民主国崩溃(10月),该火烧庄战役始于11月;何误之有。另外,建议阁下如有补充资料,随时添加,不必劈头就论断此条目‘明显的错误’。--winertai (留言) 2008年8月13日 (三) 04:12 (UTC)
- 也许因为对局面影响不大,日军、台湾通史没有记载这段战史。就如同Winertai兄所言,所有的乙未战争的文献多以台南投降为作为战争结束。不过近年来行政院客委会锐意经营北桐花、南六堆的意象,洒了不少钱办了学术研讨会和相关活动,六堆的历史逐渐受到重视。过去被刻意磨灭的高屏六堆客家联军与日军的战争的往事,也被搬上台面。
- 客家六堆军组织延续170多年,是清代屏东平原最具影响力的武装力量,也是现代南部客家人的精神认同。目前维基百科在这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还请Winertai兄多多关照。—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9月2日 (二) 18:23 (UTC)
- 感谢Jasonzhuocn兄提醒,查阅资料后,条目内文果真有所疏漏,已经根据文献添补相关资料;再度谢谢。--winertai (留言) 2008年9月3日 (三) 04:02 (UTC)
- 客家六堆军组织延续170多年,是清代屏东平原最具影响力的武装力量,也是现代南部客家人的精神认同。目前维基百科在这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还请Winertai兄多多关照。—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9月2日 (二) 18:23 (UTC)
农历阳历对照
- 因为条目主要参考文献所使用日期注记皆为阴历,请后续添加资料之维基朋友能勉为配合,以免事件时序发生缪误。--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05:04 (UTC)
- 有关火烧庄战役日期问题,我也曾经怀疑是否阴历、阳历日期弄混了,亦即误将火烧庄战役的阳历日期当成阴历,再去找出对应的阳历日期而闹双包。不过经查询中央研究院阳历阴历转换系统后,得知该年阳历11月26日、27日应为阴历10月10日、11日,反而落在日军第二师团登陆(10月11日)之前。也就是说,有关纯粹是阴历、阳历日期弄混的说法并不成立。—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3日 (二) 00:23 (UTC)
- 1.文内附的碑文照片只写11月间,没有明确写11月26日。2.个人认为,该文献显然是将阳历10月11日误认为阴历10月11日,而自动换算成阳历11月27日。据日本攻台图说记载,10月11日-16日,第二师团登陆后即进展迅速至高雄凤山(左营)附近,期间只遭受到屏东某部落的反抗。(指的应该是六堆战事)--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04:15 (UTC)
- 有关国史馆台湾文献馆“血战步月楼 殊死火烧庄”此篇文中对于火烧庒战役的描述,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有相当大的不合理且不正确,此文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我在上星期六(1月10日)去电国史馆秘书室黄秘书,并提供事证请国史馆就此文不正确的部分进行修正,此文终于在于今日(1月15日)下午被国史馆撤下全文进行修改,感谢众多长官的帮忙,并在此告知此最新状况。--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12:23 (UTC)
- 1.文内附的碑文照片只写11月间,没有明确写11月26日。2.个人认为,该文献显然是将阳历10月11日误认为阴历10月11日,而自动换算成阳历11月27日。据日本攻台图说记载,10月11日-16日,第二师团登陆后即进展迅速至高雄凤山(左营)附近,期间只遭受到屏东某部落的反抗。(指的应该是六堆战事)--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04:15 (UTC)
- 有关火烧庄战役日期问题,我也曾经怀疑是否阴历、阳历日期弄混了,亦即误将火烧庄战役的阳历日期当成阴历,再去找出对应的阳历日期而闹双包。不过经查询中央研究院阳历阴历转换系统后,得知该年阳历11月26日、27日应为阴历10月10日、11日,反而落在日军第二师团登陆(10月11日)之前。也就是说,有关纯粹是阴历、阳历日期弄混的说法并不成立。—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3日 (二) 00:23 (UTC)
关于步月楼会战与火烧庄战役的日期
- 关于步月楼会战与火烧庄战役日期,我编辑内文来源出处来自攻台见闻─风俗画报,台湾征讨图绘,攻台图录及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建议对此两事件日期有异议者,能提出不同看法的文献出处,以提高条目素质或避免争议。谢谢。--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0日 (六) 00:56 (UTC)
- 我没看过攻台见闻─风俗画报、台湾征讨图绘、攻台图录等书籍,不清楚记载如何。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血战步月楼 殊死火烧庄”一文中有关“决战火烧庄”的描述似乎有点问题。该段写道:“...日军继续追击义民军,在火烧庄(今长治乡)遇到更大规模的抵抗...大火席卷全庄、几近废墟,义民军被迫撤离家园。日军占领茄冬脚已是午夜12点多。占领佳冬耗时一整日...”既然写的是火烧庄战役,为何又以“占领茄冬脚”收尾?何况前一段早已写了“自此步月楼(在茄冬脚)战役结束”。火烧庄、茄冬脚两地并非相邻,而是距离二、三十公里,这样写法真的令人费解。—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2日 (一) 13:38 (UTC)
- 战事一日进展30公里并非难事,何况我们没有必要去质疑国史馆的资料;除非让人可查证到有比国史馆更权威的资料。--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04:18 (UTC)
- 有关国史馆台湾文献馆“血战步月楼 殊死火烧庄”此篇文中对于火烧庒战役的描述,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有相当大的不合理且不正确,此文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我在上星期六(1月10日)去电国史馆秘书室黄秘书,并提供事证请国史馆就此文不正确的部分进行修正,此文终于在于今日(1月15日)下午被国史馆撤下全文进行修改,感谢众多长官的帮忙,并在此告知此最新状况。--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12:21 (UTC)
- 为了顾及不同观点,当初初步结论为两战事日期争议两案并陈,我的写法已遵从此结论,若要改写,请也尊重其他编辑者的意见。攻台见闻、攻台图录等书籍没写10月底之后的战事,就是表示他们“攻台战争”(乙未战争)到此为止。维基只负责引用这些文献并表达这些观点,并不评断他们是否对错。--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8日 (日) 16:10 (UTC)
- 有关国史馆台湾文献馆“血战步月楼 殊死火烧庄”此篇文中对于火烧庒战役的描述,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有相当大的不合理且不正确,此文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我在上星期六(1月10日)去电国史馆秘书室黄秘书,并提供事证请国史馆就此文不正确的部分进行修正,此文终于在于今日(1月15日)下午被国史馆撤下全文进行修改,感谢众多长官的帮忙,并在此告知此最新状况。--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12:21 (UTC)
- 战事一日进展30公里并非难事,何况我们没有必要去质疑国史馆的资料;除非让人可查证到有比国史馆更权威的资料。--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04:18 (UTC)
- 我没看过攻台见闻─风俗画报、台湾征讨图绘、攻台图录等书籍,不清楚记载如何。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血战步月楼 殊死火烧庄”一文中有关“决战火烧庄”的描述似乎有点问题。该段写道:“...日军继续追击义民军,在火烧庄(今长治乡)遇到更大规模的抵抗...大火席卷全庄、几近废墟,义民军被迫撤离家园。日军占领茄冬脚已是午夜12点多。占领佳冬耗时一整日...”既然写的是火烧庄战役,为何又以“占领茄冬脚”收尾?何况前一段早已写了“自此步月楼(在茄冬脚)战役结束”。火烧庄、茄冬脚两地并非相邻,而是距离二、三十公里,这样写法真的令人费解。—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2日 (一) 13:38 (UTC)
有关“火烧庄战役”的内容,我是找出新事证才作修改的。这次修改系参考自“攻台战纪”,也写出页数,winertai兄可以去图书馆参考看看。该书是依据日本军部第一手资料翻译而成,可信度应该足够才对。我想弄清楚winertai现在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是反对“火烧庄战役”的单独存在性与日期正确性吗?还是仅仅反对将时间点落在台南陷落之后的“火烧庄战役”列入乙未战争?
如果是前者,那么我就不晓得要如何才能说服您了;如果是后者,那么好办,因为我也认同此点,所以才将该战役列入新增加的“尾声”一章,其用意原本就是希望与目前条目所称的乙未战争三阶段作某种程度的区隔,差的只是没有否定它是乙未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而已。那是因为您原本质疑的重点是该场战役的时间,我才这么处理的。而且如果是这种情形,winertai兄应该只修改“亦为乙未战争中台湾人抗日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句话,或是将“尾声”一段移至“后续及其影响”即可,又何必全盘否定?所以还是请您说明一下吧,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00:38 (UTC)
- 那几本书我也看过,恕我直言,你的修改与书本本意差距甚远。尤其是这段11月26日正午,山口少将下令全力攻击位于火烧庄(今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的六堆客家抗日军大本营。日军以较为优势的武器及火力击退反抗军,并放火烧毁邻近各聚落,至傍晚返回阿猴街。经该役后,日军始摧毁六堆抗日力量,史称火烧庄战役,亦为乙未战争中台湾人抗日的最后一场战役,攻台战记根本不是这样写。(不但日期书中没有言明,该书那些页面里面,亦没有史称火烧庄战役、亦为乙未战争中台湾人抗日的最后一场战役等论述字眼)我只是想强调“攻台战纪”等正式文献,乙未战争早在台南城沦落同时落幕,而壮烈的火烧庄战役在这些记载中,是发生在台南城沦落前。在我看来,所有相关文件都是这么写的。有资料来源的乙未战争中台湾人抗日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句话,我并不反对陈列,我只是想表达,很多文献中,“这场最后战役发生于台南城沦陷前或台湾民主共和国灭亡前”--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02:23 (UTC)
- 我们先确定一下版本,我手边的“攻台战纪”是许佩贤译,远流出版,1995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该书第359页第二段起重点如下:“淡水溪平原方面,由于第二师团主力从枋寮往台南前进时,没有特别注意......六堆粤族<客家人>仅在茄苳脚及头沟水庄有几次战斗......便往台南急进,因此在台南陷落后,......到处与我军侦察队发生冲突[十月二十二日在潮洲寮庄......十一月七日在万丹街......顶子林庄......凤山地方守备队极力侦察......得知十一月十一日前西势庄......首为六堆的大总理邱阿六......。第二师团长......遂于十八日编成以凤山守备队为主干的一支队[队长为山口素臣少将......”。第360页倒数第二段起:“......阿猴街侦察队于二十五日向火烧庄进行威力侦察,确认......。山口少将乃于二十六日正午起全力攻击火烧庄......烧毁附近各聚落,傍晚返回阿猴街。”我完全参照其内容,再用自己的话改写,以符合维基“不照抄以避免侵犯著作权”的基本精神。若有太过夸张或不合理之处,欢迎指正。如果您还不相信,麻烦您到图书馆查一查。至于“史称火烧庄战役,亦为乙未战争中台湾人抗日的最后一场战役。”请您再回头看看我的版本中参考资料的位置,有关参考“攻台战纪”部分“[9]”只到“......傍晚返回阿猴街。”后面这一句话的参考资料“[10][11]”主要来自六堆当地的碑文及相关介绍(还需要改写),并没有错。—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13:49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23:25 (UTC)
- 该书书末附录的大事纪要表也有写到此役,第430页的最后一行:“十一月二十五日......,讨伐火烧庄......”,敬请参考。另外,有那些文献叙述“这场战役发生于台南城沦陷前”,麻烦winertai兄明示,我也很想看看,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14:07 (UTC)
- 不晓得《攻台见闻─风俗画报,台湾征讨图绘》与《攻台图录》这两本您先前提到的书籍,是否属于持有“这场最后战役发生于台南城沦陷前或台湾民主共和国灭亡前”观点的文献?我都已大致翻阅过,并没有看到任何相关叙述。事实上,《风俗画报》、《台湾征讨图绘》这类具有宣传性质的资料以“台南陷落”作结束,颇为符合当时的官方立场。毕竟,总督已宣布全岛平定,近卫师团也已凯旋归国,这时若再让日本人民知道台湾还发生这种需要动用超过步兵二大队(依据《攻台战纪》)规模的战役,情何以堪?而且,这么一来,总督即使有报备,刚被胜利冲昏头的日本老百姓岂不是要追究有人犯了“欺君”大罪?然而这些资料没写,并不代表没有发生过这件事。—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23:58 (UTC)
- 黄昭堂先生的《台湾民主国研究》书后所附年表中,也有写到11月25日的火烧庄战事(第263页)。该书原为日文著作,成书时间(1970年)远比《攻台战纪》更早,参考的应该是《日清战史》原文,洽好可以用来印证《攻台战纪》内容的可信度。—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0日 (二) 00:12 (UTC)
有关“步月楼战役”名称问题
在Google查询"步月楼战役"有109项,而"步月楼会战"仅有3项,其中1项为维基百科条目本身,另1项疑似复制自维基百科,显然此一名称并未被广为接受。而且该次作战规模不大、时间短,除了六堆以外,也没有其他部队参与,怎能称为“会战”?建议将其改为“战役”,若有异议请在此讨论,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0日 (六) 14:59 (UTC) (补签名)
有关“火烧庄战役”名称问题
在Google查询"火烧庄战役"有164项,"长兴会战"仅有7项,显然"火烧庄战役"较为普及。而且该次作战规模不大、时间短,除了六堆以外,也没有其他部队参与,怎能称为“会战”?最重要的是,在长治乡火烧庄古战场公园里的“火烧庄古战场”纪念碑上面,刻的就是“火烧庄战役”,应为正式名称。建议在本条目中仅使用“火烧庄战役”,其他名称在未来的火烧庄战役条目补充说明即可。若有异议请在此讨论,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09:46 (UTC)
补充说明:“牙城”是大本营的意义,“牙城之战”适用于任何一场战争,算是普通名词,不宜作为“火烧庄战役”的别名。—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09:49 (UTC)
有关“火烧庄战役”名称及“牙城之战”问题的回复说明
有关"长兴会战"一词说明如下:在当时参与作战的六堆客家军实际上是由先锋堆军、前堆军、后堆军、左堆军、右堆军、中堆军等六支军队组合的联军,而每一堆军都设有一总理一参谋,只有总理有调动军队的权利,而在各堆总理之上设有大总理及总参谋,大总理及总参谋虽有权决定作战方针,但参战与否也是由各堆总理决定,如遇联军之间的联击及协调问题,也是由大总理及总参谋协处之,故六堆客家军实为一联军,该战役发生在长兴村,又因当时"火烧庄战役"的惨状,六堆地区常有不忍回忆当时火烧全庄避讳因素而将其称之为"长兴会战",又称"牙城之战"。
另对"牙城之战"一词说明如下:火烧庄在当时被六堆大总理邱凤扬决定为六堆客家军的大本营,故称为"牙城之战"。"牙城之战"一词在屏东县政府文化局的乡土艺术馆即有提到。--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1:49 (UTC)
- 我查过网络,当然知道这些名词都有人用,讨论的是何者为宜而已。“火烧庄”名称由来已久,且有其历史渊源,况且长治乡的纪念公园叫“火烧庄古战场公园”,纪念碑标题为“火烧庄古战场”,碑上内文也提到“火烧庄战役”,因此有关避讳之说,不能说没有,但应该不是主流关点。另外,网络上看到有关牙城之战的文章,几乎皆将“牙城”二字加上括号。很显然原始撰文者是想表达“牙城”的特殊涵意,而不是当作那场战役的名称。历史上的战役名称,几乎都使用地名,“火烧庄”、“长兴”也是如此。我认为在文章或口语的描述过程中,用比较典雅的“牙城”之战以取代“大本营”之战,并无不妥之处。但若就此以为便是战役名称,那就极为可议了。除非,长兴村古名就叫作“牙城”。—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6:26 (UTC)
- 我不是要完全否定“长兴会战”的名称,而是如同前面留言所述,建议在未来的火烧庄战役条目内说明即可。在本条目中,弄得太复杂,反而容易模糊焦点,而且也会令读者困惑。—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6:39 (UTC)
- 感谢指导,让我受益良多,往后并请多指教,谢谢!--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2日 (一) 11:12 (UTC)
澎湖之役应不算在乙未战役中
日军攻打澎湖时,马关条约尚未签订,因此该战役应算在甲午战争。请参阅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1月12日 (一) 09:37 (UTC)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的《血战步月楼 殊死火烧庄》这篇文已于今日下午被国史馆撤下进行修改
有关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的《血战步月楼 殊死火烧庄》此篇文中对于火烧庒战役的描述,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有相当大的不合理且不正确,此文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我在上星期六(1月10日)去电国史馆秘书室黄秘书,并提供事证请国史馆就此文不正确的部分进行修正,终于在于今日(1月15日)下午被国史馆撤下全文进行修改,感谢众多长官的帮忙,并在此告知此最新状况。--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12:15 (UTC)
丘邱氏族谱 原文
- 经过两天图书馆书籍找寻及网络两方面搜寻,我将《丘邱氏族谱》有关乙未战争的部分原文全文照登,
甲午之役满清卖国割台归日……满清大小官员,皆已撤回大陆,惟有六堆民众孤忿独悲……不忍灭于日邦,皆振奋民族精神与之抗拒,寸土不甘让占,岂肯投降立白族之理,遂决心保卫六堆地方。……日军乃木大将领队,率兵由枋寮上陆,迫近六堆地界,势告危急,面临大乱之际,民众惊奋之余,男女老幼一齐蜂起,呼声宣布召集,星夜赶集忠义亭,点超子卯火,开紧急仁义结果,全员一致同声附呼抗战到底,古色苍苍之忠义亭,一瞬间变成义民军起义之大本营﹔堆民争先恐后投入义民军,编成队伍布置抵抗,一齐公推邱风(凤??)扬为总指挥。邱凤扬时年六十有六,气力如壮年……安排部队守卫各堆,抗拒日军,总指挥父子严守前堆,准备长期抗拒。一天烽火四起,战云密布,左堆总理(按六堆中各设一总理)萧光明,中弹受伤,忍痛奋勇,加强督军抗战,左堆义军愈战俞勇,使敌军胆寒无法取胜,敌将屡次遣使议和,皆被邱总指挥叱责窜回。敌将狼狈不堪,再加强大兵由南方冲入,时值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月七日末时,邱总理父子亲自领队,战于郊外,声退敌军。次日,敌军再动生力军大队,自己时开始总攻击,演成一场惨烈战,至午时,全村变成火海,....当时其第四子(邱)元添不忍老父战死战场,向父请..“...,万事儿一人代替”,即与胞兄并力推出,企图再击,自己则再奔回前线奋战,杀敌十余人,不幸腹部中弹,扑地阵亡,时年仅十有九岁耳,经过三天,家人收尸,枪管尚握在手中。兵火之后,长兴(今名)全村已变成一片焦土,曰火烧庄,由此故也。后为追悼当时赴难义魂,设香追祀于“忠义祠”,由万民瞻拜,香火鼎盛,业筹基金,春秋二祭,举办运动会及奖学金等,以慰义魂
- 由此原文观之,今条目中的两战役时间相隔月余与日军队占领台南之后再南下六堆征战的叙述,显然与《丘邱氏族谱》原文不符。另外,请有心者再查明清光绪二十一年农历乙未十月七日对照的阳历是否真为11月26日(经我查,为11月23日)。退一万步言,若根据此文献,阳历11月27日爆发六堆附近战役的论述,根本是谬误,根据此族谱,该战事应于农历十月七日(11月23日)爆发,十月八日(11月24日)午时结束。--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6日 (五) 01:37 (UTC)
- “攻台战纪”系依据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曰本军事日志翻译,其精确度不仅到日期,有时甚至到时、分,而且日军伤亡人数及姓名也都一清二楚,可信度最高。“丘邱氏族谱”所述情节的确可供参考,但时间的精确度应不及“攻台战纪”。另外,该文“曰火烧庄,由此故也”一句,错得离谱,令人怀疑撰稿者是否了解真正火烧庄?—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14:09 (UTC)
- 以我认知,六堆与日军的两主战役其实都是在台南沦陷前,攻台战纪所描述;11月25日所发生的六堆火烧庄地区冲突,根本就都不是此两战役之一。--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14:42 (UTC)
- “攻台战纪”系依据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曰本军事日志翻译,其精确度不仅到日期,有时甚至到时、分,而且日军伤亡人数及姓名也都一清二楚,可信度最高。“丘邱氏族谱”所述情节的确可供参考,但时间的精确度应不及“攻台战纪”。另外,该文“曰火烧庄,由此故也”一句,错得离谱,令人怀疑撰稿者是否了解真正火烧庄?—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14:09 (UTC)
- 我再读了一遍“攻台战纪”有关第二师团从枋寮登陆一直到进入台南这一大段内容,还是没有看到任何有关火烧庄的叙述。很好奇您的认知到底是依据什么资料?—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16:48 (UTC)
- 火烧庄的名称在清代的文献就有了,并不是因为抗日被烧庄而得名。Jasonzhuocn (留言) 2009年1月29日 (四) 05:58 (UTC)
拟删除乙未战争略表
现有“乙未战争略表”系单独发展而成,并非单纯节录内文要点,因此与内文颇不一致,实令读者困惑。而且叠床架屋,徒增维护之难度。现拟删除乙未战争略表,敬请有异议发表意见于下,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6日 (一) 04:41 (UTC)
“乙未战争略表”迁移至此
已删除条目中“乙未战争略表”,并将其原有内容未纳本条目及其相关条目(如甲午战争、台湾民主国及乙未战争诸战役)者迁移至此,以作为后续补充相关条目内容之参考:
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大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3月13日:日本大本营下令攻占澎湖。
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5月26日:台湾民主国国会议长林维源于乙未战争之前,未战阵前弃职逃亡中国厦门。
5月30日:唐景崧下令台湾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被日军近卫师团攻陷,台湾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ref俞明震当时佐助唐景崧守台,并曾著《台湾八日记》,在里面清楚地记述,三貂岭、狮球岭的失守,并非敌军过强,而是清军自身仅获小胜即攘功、争功,而且并自行撤离阵地遭致攻陷。/ref
6月4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于乙未战争之前,未战阵前弃职逃亡中国厦门。
6月上旬:台湾民主国义勇军统领丘逢甲在得知唐景崧弃职逃亡后,私带公款十万两于弃职逃亡中国广东嘉应州(今梅县)。ref台湾通史称“景崧未战而走,文武多逃,逢甲亦挟款以去,或言近十万云。”/ref
6月15日:台湾义勇军与日本近卫师团发生第一次《大湖口战役》。
6月17日:台湾义勇军与日本近卫师团发生第二次《湖口战役》。
7月10日:台湾民主国客家义勇军反攻新竹城,兵败被围,将领姜绍祖被俘,次日自杀成仁。
7月29日:为歼灭台湾民主国军队,日本自台北至新竹间实行滥杀无辜的“无差别扫荡”。
8月8日:日本近卫师团进攻苗栗。
8月28日:台湾义勇军与日本近卫师团于彰化正面爆发八卦山之役。台湾民主国统领吴汤兴及将领吴彭年阵亡,台湾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军全灭。
8月29日:日军近卫师团攻陷彰化,日军近卫师团五分之四兵力染热病。
9月1日:云林知县罗汝泽招募云林兵勇。哨官简义驻防斗六、斗南。
9月1日:日本近卫师团占领云林,罗汝泽败逃大陆,简义持续与日军游击。
9月7日:日军以“不宜孤军深入”为由,日本近卫师团因此退守彰化。
10月7日:日本近卫师团重新攻占云林、斗六。简义败逃云嘉山区,自立“铁国山”。
10月10日:日军第四旅团数千援兵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布袋港登陆,将领为伏见宫贞爱亲王。
10月12日:凌晨丑时,日本第二师团攻陷茄苳脚,后继续向东港挺进,在日本海军西京丸号炮火掩护下进袭东港。
10月12日:黑旗军与日本混成第四旅团在东石、布袋发生巷战。
10月15日:日本混成第四旅团于云嘉一带再度实施滥杀无辜的“无差别扫荡”。日军混成第四旅团占领嘉义。
10月20日:台湾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刘永福于日军三方包抄逼近台南城时,向日军议和未果,弃职逃亡中国厦门。
10月28日:日本政府宣布日军近卫师团司令官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因疟疾病死于台南、享年四十九岁。
11月17日:日本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刑罚令”与“台湾住民治罪令”。
11月26日:台北附近的台湾民兵,分别在三角涌、宜兰、瑞芳、景尾、八芝兰、桃仔园发动抗争。战事以大嵙崁地区最为激烈。
12月31日:台湾民兵攻击台北城,爆发六氏先生事件。 —Kolyma (留言) 2009年2月14日 (六) 01:33 (UTC)
乙未战争非常凌乱
建议 增设日期表...
- (:)回应--您觉得哪里凌乱?麻烦您提出来,大家一起来将它改得更好。全面改成年表条列式,并不是解决凌乱的方法。另外,发言完毕请记得签名(在尾端加上「~~~~」即可)。—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31日 (日) 05:45 (UTC)
- (:)回应,维基百科最主要目的只有撰写百科式的文章。--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1日 (一) 06:25 (UTC)
台湾先人不畏艰难,英勇抵抗入侵之日本军,打趴其最强师团“近卫师团”,实在勇气可嘉。我祖故我师,期共勉。日本从未真正打败台湾民主国,既没任何主帅投降,也没受降典礼。所谓乙未战事终了,只不过是日本单方面一厢情愿认定。真正乙未战事终了,是日本战败退出台湾。
乙未战士永远的遗言。不管几代人我们会持续抵抗。
- 有User:Cc123cc及新IP使用用户编辑该列表,文字欠缺中立且不合维基内容,因个人不擅长沟通,怕引起编辑战或打击到新人,非常希望有先进前往该条目或该用户讨论页予以协作。谢谢。--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2日 (二) 02:30 (UTC)
- (:)回应--有人把维基百科当成族谱在写,大量掺杂主观意见,实在令人头痛。—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6日 (六) 15:34 (UTC)
- 终于有资深维基人看不下去,挂上一堆维护模板。数量最多时竟然达到9个,不晓得有没有打破记录。—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7日 (日) 04:59 (UTC)
这是一场可避免而没避免的战争。Cc123cc (留言) 2009年6月21日 (日) 14:54 (UTC)
如果仔细看“现代”台湾庙会活动,就可以看到身着“义”军和“勇”军制服的人。并且会看到各营旗号出现,虽已无政治意函,但仍被社会视为‘光荣的象征’。历任总统和各党政要都会很兴奋的一起合照。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07:33 (UTC)
有关平定后三日(11月25日)台北、宜兰、桃园起义的真实性
本条目引用《1895决战八卦山》(陈文德著)上册序言第10页:
“平定日”宣布后第三天,台北附近的义军,便分别在三角涌(三峡)、宜兰、瑞芳、景尾(景美)、八芝兰(士林)、桃仔园(桃园)起义。特别是早期抵抗日军最激烈的大嵙崁(桃园大溪)风云再起,让日军心惊胆战,疲于奔命。
然而该书下册本文相关章节的叙述中,该日期并无类似描述;第444页起所描述的相关起义行动应自十二月二十九晚间三貂岭的冲突开始,三十日各地纷纷起义,至一月底结束。而《攻台战纪》(许佩贤译)所描述的内容,则始自十二月二十八日顶双溪的冲突,其余内容大同小异。因此,本人怀疑陈文德先生在序言里所写内容是否有误?—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11:42 (UTC)
描述不中立
这事件用上“战争”这个词,姑不论广义狭义的文字游戏,但离一般意识的“战争”实在差得远,还不如“清乡”一词来得贴切。不过在字面上提升到“战争”的层次,对被扫荡的一方是比较有面子、心理比较平衡的,是吧?历史是人写的,我们总批评前人如何厚颜无耻地粉饰历史真相,其实轮到自己写的时候也不过悉如故事。
进入正题,当前内容明显立场偏向台湾,读来有将台湾方视为正义,日方视为不义的感觉。然当时台湾主权已归日本,日本势力进入台湾并非侵略,而在台中国人不甘祖国惨败而群起抵抗也是合情合理。本条目是台湾人写的,有立场属于人性的固然,但还是希望历史能尽可能中立地被描述。--百楽兎 2009年6月27日 (六) 15:00 (UTC)
<避免论战,恕删>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22 (UTC)
- 前阵子NHK在用语上还提升到“日台战争”的层级,相信应该让某部分有历史自卑情结的台湾人更感快慰。--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0:17 (UTC)
- (:)回应--请注意Wikipedia:礼仪!建议就事论事即可,勿使用情绪性的发言,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05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21 (UTC)
- 我并不是情绪性发言,而是在描述一个许多国家或民族都存在的事实。人之所以掩饰自己过往的恶行与挫败就是因为有自卑情结,这是人性之常,扩大到国家民族,就变成无法坦然面对历史。--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2:32 (UTC)
- 我直说吧,最后这几次修改,让这条目明显不中立。[1]。义勇,抗日,壮举诸如此类字眼,个人以为少用为妙;而这里面最不中立的就是义勇攻台北城的类似描绘。事实上,连台湾历史辞典都说,围攻台北的带头者本来就是土匪...[2]--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17:52 (UTC)
- 有关“抗日”一词,我实在看不出有何中立性问题,敬请惠予指导,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44 (UTC)
- “义勇军”是站在“我方立场”的用词,辞典不写这个前提,中文用户几人不能心领神会?--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2:32 (UTC)
- 在台湾历史辞典中,有关陈秋菊所部纪律欠佳,“渐成扰民之举,甚至被视为是土匪行径”的描述,是在“随着日本统治台湾愈趋稳固”之后,不应与1896年元旦合攻台北城之事混淆。因此,“连台湾历史辞典都说,围攻台北的带头者本来就是土匪”是错误的引述。—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2:29 (UTC)
成王败寇...只要战败。就被胜利的一方称为寇或匪。再者,这就是订了婚,但在结婚前被抢婚。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23:48 (UTC)
史料上,日军清理八卦山战场时,不是发现二十几尊台湾主要庙宇的神像。每年妈祖出巡,就是重现当年中部义勇军开赴彰化死守八卦山盛况。由穿着“勇”字的人员扛着妈祖圣轿出发,两旁居民均准备饮食供其使用,几十万人在彰化相迎。现在的日本人(NHK)会笨到还称他们为匪吗?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09 (UTC)
- 请提供相关联资料吧,这勇字也可能是通指中国清末闽南普遍的清勇。--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57 (UTC)
- (!)意见--另有“西仔反”时淡水妈祖神像参战的传闻[3],因此庙会参与人员著“勇”字服不见得与乙末战争有关。—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2:07 (UTC)
- 在台中国人之所以抵抗日本势力的接管,除了是不甘祖国惨败的余恨外,也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夷夏之防”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抹黑下,配合当时的民智背景,总之“宁死也不作东洋番”,激化更多必死的反抗。其实在此之前,双方有没有血海深仇呢?不满被日本统治是一回事,不满被“蛮夷”统治又是一回事。--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2:32 (UTC)
(!)意见--由于百楽兎兄并未提出不中立的具体描述,而Winertai兄也已自行改善条目的不中立内容,若其他维基人仍有中立性疑问,敬请尽快提出具体描述,以便编辑者据以改善。—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2:48 (UTC)
(:)回应Winertai学者果然是研究很久的老手。客家人的部分称“义军”,如义民庙。台湾清末闽南普遍的清勇,被称为“勇军”。两股力量联合拒日,就被“史学家”称为义勇军。是原本就有的民兵,非因民主国而特别成立。其余可参见各主要寺庙庙史,均详列何时神像毁于“火”(指战火),何时由彰化迎回等记录。比对各县县志,就很清楚了。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4:49 (UTC)
- 广勇、淮勇等仍属于正规军;而义勇军一般指民兵,两者不宜混淆。—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5:34 (UTC)
斯德哥尔摩
- 刚才重看一遍留言,感到很闷。不知有没有人跟我ㄧ样,同时厚颜无耻罹患著“民族自卑”以及“斯德哥尔摩症”(遭人迫害,还说无血海深仇且叩头称谢)?--Winertai (留言) 2009年7月1日 (三) 01:08 (UTC)
- 觉得闷可能是病情好转的现象。日本接受台湾前,日本没有迫害台湾汉人、没有血海深仇;日本入台前,和台湾汉人最有血海深仇的是满清皇朝,每隔几年就叫喊着反清复明;结果到了被满清弃车保帅的一刻,幡然醒悟:原来满清不但不是仇人,还是祖国。宁可继续当鞑子,誓死不作东洋番。后来又到了国民党专政时代,一些台湾人再次幡然醒悟:原来日本也不算仇人了。
罹患“历史自卑”虽然不甚光彩,不过世界上有好多国都是患者,有人同病相怜就不感寂寞了。--百楽兎 2009年7月1日 (三) 08:57 (UTC)
- 觉得闷可能是病情好转的现象。日本接受台湾前,日本没有迫害台湾汉人、没有血海深仇;日本入台前,和台湾汉人最有血海深仇的是满清皇朝,每隔几年就叫喊着反清复明;结果到了被满清弃车保帅的一刻,幡然醒悟:原来满清不但不是仇人,还是祖国。宁可继续当鞑子,誓死不作东洋番。后来又到了国民党专政时代,一些台湾人再次幡然醒悟:原来日本也不算仇人了。
- 对,话说台湾对后藤新平的评价很高,已不论在他刑赏并济的辣腕下台湾死了多少人。既说到这个就顺便再说一个事实:众所周知,反国民党政权的势力中,有部分是延续自日治时期的士绅阶级。有一些士绅家族与在日治时期与日本政权保持十分良好的关系,并在日本强化保甲连坐与社会监视的政策下有出色的表现,因而获得了相对丰厚的资源(不义之财?)。纵然有这种血海深仇,但是他们有些以此资源成长茁壮的后代却活跃于台湾各界,而且以正港台湾人为号召得到至少30%的热烈支持。正应验“遭人迫害,还说无血海深仇且叩头称谢”。--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3:32 (UTC)
- 嗯,您分析的真好。不过,阁下别大小眼,只挑着绿豆讲,别忘了,除了您痛恨的牙痒痒的那伙人之外,还有那些:或用“以德报怨”换取日本承认;或寄生于党国跨足汉夷两界;或号称蓝红顶商人的“非正港台湾人”。这些人获得的丰厚资源(不义之财?)也少不到哪里去。最重要的,伪装利害的这些人也获得了七百多万票的疯狂拥戴。--Winertai (留言) 2009年7月4日 (六) 06:10 (UTC)
- 当然挑绿豆讲啰,因为是故意写给你看的。写给国民党死硬派看时就会改挑红豆了 --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44 (UTC)
- 我忘了写,我对“那伙人”根本没有“痛恨的牙痒痒的”。那只是因为你不爽我的批评而幻想出来的帽子而已。--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54 (UTC)
自1895年后未有再被战争波及,天佑台湾。Common (留言) 2009年7月4日 (六) 07:25 (UTC)
- 你好像忘了二战和228(某些人视为一场战争)了。--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44 (UTC)
有关乙未战争结束日期
先前版本的 Infobox 系以“台湾总督宣布全台底定”的 1895年11月22日 作为战争结束日期,我参考黄秀政所著《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书末的大事纪要,改以桦山资纪总督向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之日期(1895年11月18日)作为战争结束日。与旧版本相较,应该算是基本精神一致,且更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证要求的“微调”。
而所谓“乙未战事并未结束,且已延伸到丙申年”之说,应系引用自陈文德所著《1895年 决战八卦山》一书,与黄著理念并不相同。由于黄著本为学术性论文(博士论文),书中引证资料极为详细而完整;而陈著并非使用学术性论文的写法,全书也几无任何引证资料。
因此,建议本条目有关乙未战争结束日期的描述,应以黄说之“1895年11月18日”为主,而将陈说之“延伸到丙申年”列为其他说法为宜。—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3:10 (UTC)
规模最大?
“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是指历来参与人数最多吗?双方共动员约17万人,我可以这么理解吗?--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9:49 (UTC)
- 目前条目文内写“民间乡勇与反抗军数量,则无所从估算”,但讯息框却又估约10万,如何而得?--百楽兎 2009年6月29日 (一) 08:25 (UTC)
检讨视角
在“延伸阅读”一节中有一篇“翟本瑞《丘逢甲与义军保台抗日》”,是以检讨史实的视角而写的。里面有一些对台湾比较负面的史料在本条目中都略过了。--百楽兎 2009年6月29日 (一) 08:25 (UTC)
- 感谢百乐兔兄于讨论中的建议,相信对条目有所助益。另外,如百乐兔兄觉得条目名称中的战争不妥,也可提出移动请求,请不要客气。--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29日 (一) 15:46 (UTC)
- 对战争两字的评论只是抒发己见而已,没想要去改它。--百楽兎 2009年6月30日 (二) 00:07 (UTC)
台湾死亡人数
翟本瑞在《丘逢甲与义军保台抗日》一文中写道:
“ | 有人统计,在为反对日本统治而进行的斗争中,台湾约有六十五万人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指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间的总牺牲人数,其中,在乙未割台、日本征台之役死伤人数应最为惨重。乙未之时,台湾总人口不过两百万左右,上述数字即使以三成估算,仍占当时台民的十分之一 | ” |
首先,姑不论“50年间死了65万”这个数字是如何而得、可信度如何,翟本瑞只是随便抓个30%的比例,并非真的做过统计。其次,1905年台湾人口刚突破300万,依正常人口成长率,10年前的1895年不可能只有200万,200万也是胡乱四舍五入来的数字。--百楽兎 2009年6月30日 (二) 11:06 (UTC)
嘉庆16年(公元1811年)(仅计16岁以上),台湾县341624人、凤山县284551人、嘉义县814659人、彰化县342166人、淡水厅214833人、葛玛兰厅42900人、澎湖厅59128人、共计2003861人。明治29年公元1896年全台总人口2,780,122人,较前一年320万人少。短少的人口,除战争死亡及内渡。因参与乙未战争,害怕日本人报复,而躲进高山原住民部落的人也不少。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30日 (二) 18:48 (UTC)
- 所以当时人口不可能只有200万。300万前后和200万差了33%,这种记述过于离谱。另外我想知道“1896年全台总人口2,780,122人”及“前一年320万人”的来源出自何处?还有有无内渡者和躲进高山的概略人数或比例?--百楽兎 2009年6月30日 (二) 23:59 (UTC)
- 请问是哪个县志?另据住民去就决定日的记载,最后选择离开台湾的共有4456人(好像太少?),那么躲进高山的人数大概在多少到多少的范围?--百楽兎 2009年7月1日 (三) 23:34 (UTC)
请参考马那邦山那段,是有难民躲入深山。Common (留言) 2009年7月14日 (二) 13:14 (UTC)
- 40万人涌入番界不知是怎么解决食住问题?--百楽兎 2009年7月3日 (五) 00:03 (UTC)
- 若是要学术研究,必须研究日本人当时的文献才会有可靠的答案,日本人是勤于纪录的民族,日本人在台湾最早的户口调查是1905年的临时国势调查,后来1915又调查第二次,1920年起每五年调查一次,当时日本立场的所写的匪徒志也可以参考
推荐书籍
《台湾よ何処へゆく-岐路に立つ台湾、その過去と未来》,田中健次著。
内容在立场上是对台湾比较友好的,但还不致于像部分台湾出版的书籍一样掺著民族大义情绪而有过于夸大的流弊,当然也不表示书中所言尽无非议。总之有关本条目的部分,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其中的第三章。--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2:52 (UTC)
霍乱
水土不服,和罹患霍乱有什么关联性呢?难道本地人就不会罹患霍乱?Common (留言) 2009年7月4日 (六) 07:13 (UTC)
- 的确逻辑很奇怪。--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55 (UTC)
- 应该说日本本土比较不常接触这种病(还有鼠役),不知如何防范,日本人攻台死伤的人数比不上在台生病的人数,所以日本人日后大力整顿台湾的环境卫生,尤其是1898年具有留学德国医学背景的后藤新平当总督府的民政长官更重视
- 还有可能是日本人的记录比较完整,汉人没人作国全面统计,所以比较的基础不平等
- 换个角度讲,与其说台湾脏倒不如说日本人认为台湾脏,因为直接关系到性命的安危
- 殖民的现代性在台湾已经是很普遍的论法,已经不采二元对立历史观,因为当时日本确实是亚州最西化的国家,很多英文的汉字是日本人翻译的,20世纪的日本是中国人留学的第一志愿吧!Encolpius (留言) 2010年4月19日 (一) 17:59 (UTC)encolpius
- 应该是疟疾影响最大,客家人几乎免疫,参见蚕豆症. TR333 (留言) 2010年6月30日 (三) 14:33 (UTC)
这条目写的让人看不懂
在乙未战争余波章节里头有写道:“合攻台北城”为何点选进去会变成六氏先生?合攻台北城不是讲战争吗,怎么六氏先生成为台北城的战争名字,不晓得这段文原意想表达是什么?—61.225.80.106 (留言) 2010年7月22日 (四) 10:52 (UTC)
- 您好,这连结是我给的,因为六氏先生条目有部分内文涉及此“合攻台北城”战役,才加以连结,以方便读者延伸阅读。若有不当,您也可以加以移除。--Winertai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04:42 (UTC)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六氏先生呢?--122.125.138.78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0:47 (UTC)
- 因为那条目那部分讲的是合攻台北城,不是六氏先生。--Winertai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1:56 (UTC)
- Winertai你这样做链接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是只做合攻台北城。—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2:57 (UTC)
那很矛盾耶,你现在说是合攻台北城而不是六氏先生,之前说是六氏先生条目有部分内文涉及此合攻台北城战役,谁知道你到底是要讲什么呀?—122.125.142.203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4:58 (UTC)
- 欧,谢谢您的指教。您如果要去掉连结阿,我没有意见。--Winertai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5:38 (UTC)
你是在避重就轻吗?--122.125.137.150 (留言) 2010年7月24日 (六) 11:09 (UTC)
我已经改了
我改成这样子[4],看看是不是你说那样。—122.125.138.221 (留言) 2010年7月26日 (一) 10:39 (UTC)
哪一个才对?
我看见有人改掉了[5],六氏先生被消去,变成合攻台北城,哪一个才对?—122.125.137.107 (留言) 2010年7月27日 (二) 12:51 (UTC)
战争第二阶段
文中: 8月8日,从日本获得增援兵力的近卫师团,由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亲自领军,直指北台湾与中台湾的孔道城镇—苗栗。在猛烈炮击苗栗尖笔山,200名台湾民主国兵士光荣战死后,该师团于8月14日进占苗栗。台湾民主国完全以客家人为主的北台湾反抗,终告一段落。
这样讲是蛮奇怪的,乙未战争全程都是以客家人为主,应该不仅仅只是第二阶段吧。是否改为-->台湾民主国完全以桃竹苗客家人为主的北台湾反抗Coco9903 (留言) 2010年11月17日 (三) 05:2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