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乙未戰爭/2008—2010年存檔

由Coco9903在話題戰爭第二階段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4 年前

無標題

這篇文章有明顯的錯誤,完全不提客家六堆軍在1985年11月的抗日戰爭──火燒莊之役(en:Battle of the Burning Village)。—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8月12日 (二) 18:07 (UTC)

文中:「另外,第二師團於進攻南部據點打狗、鳳山時,也在佳冬及該兩城巷戰中,遇到小部份抗拒且造成百名兵士傷亡」即涵蓋此地區的抗爭描繪除此,本文採可根據文獻;將乙未戰爭結束定義於台灣民主國崩潰(10月),該火燒莊戰役始於11月;何誤之有。另外,建議閣下如有補充資料,隨時添加,不必劈頭就論斷此條目『明顯的錯誤』。--winertai (留言) 2008年8月13日 (三) 04:12 (UTC)
也許因為對局面影響不大,日軍、台灣通史沒有記載這段戰史。就如同Winertai兄所言,所有的乙未戰爭的文獻多以台南投降為作為戰爭結束。不過近年來行政院客委會銳意經營北桐花、南六堆的意象,灑了不少錢辦了學術研討會和相關活動,六堆的歷史逐漸受到重視。過去被刻意磨滅的高屏六堆客家聯軍與日軍的戰爭的往事,也被搬上枱面。
客家六堆軍組織延續170多年,是清代屏東平原最具影響力的武裝力量,也是現代南部客家人的精神認同。目前維基百科在這方面的內容還很欠缺,還請Winertai兄多多關照。—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9月2日 (二) 18:23 (UTC)
感謝Jasonzhuocn兄提醒,查閱資料後,條目內文果真有所疏漏,已經根據文獻添補相關資料;再度謝謝。--winertai (留言) 2008年9月3日 (三) 04:02 (UTC)

農曆陽曆對照

有關火燒莊戰役日期問題,我也曾經懷疑是否陰曆、陽曆日期弄混了,亦即誤將火燒莊戰役的陽曆日期當成陰曆,再去找出對應的陽曆日期而鬧雙包。不過經查詢中央研究院陽曆陰曆轉換系統後,得知該年陽曆11月26日、27日應為陰曆10月10日、11日,反而落在日軍第二師團登陸(10月11日)之前。也就是說,有關純粹是陰曆、陽曆日期弄混的說法並不成立。—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3日 (二) 00:23 (UTC)
1.文內附的碑文照片只寫11月間,沒有明確寫11月26日。2.個人認為,該文獻顯然是將陽曆10月11日誤認為陰曆10月11日,而自動換算成陽曆11月27日。據日本攻台圖說記載,10月11日-16日,第二師團登陸後即進展迅速至高雄鳳山(左營)附近,期間只遭受到屏東某部落的反抗。(指的應該是六堆戰事)--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04:15 (UTC)
有關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血戰步月樓 殊死火燒莊」此篇文中對於火燒庒戰役的描述,在時間與地理位置上有相當大的不合理且不正確,此文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我在上星期六(1月10日)去電國史館秘書室黃秘書,並提供事證請國史館就此文不正確的部份進行修正,此文終於在於今日(1月15日)下午被國史館撤下全文進行修改,感謝眾多長官的幫忙,並在此告知此最新狀況。--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12:23 (UTC)

關於步月樓會戰與火燒莊戰役的日期

我沒看過攻台見聞─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攻台圖錄等書籍,不清楚記載如何。但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血戰步月樓 殊死火燒莊」一文中有關「決戰火燒莊」的描述似乎有點問題。該段寫道:「...日軍繼續追擊義民軍,在火燒莊(今長治鄉)遇到更大規模的抵抗...大火席捲全莊、幾近廢墟,義民軍被迫撤離家園。日軍佔領茄冬腳已是午夜12點多。佔領佳冬耗時一整日...」既然寫的是火燒莊戰役,為何又以「佔領茄冬腳」收尾?何況前一段早已寫了「自此步月樓(在茄冬腳)戰役結束」。火燒莊、茄冬腳兩地並非相鄰,而是距離二、三十公里,這樣寫法真的令人費解。—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2日 (一) 13:38 (UTC)
戰事一日進展30公里並非難事,何況我們沒有必要去質疑國史館的資料;除非讓人可查證到有比國史館更權威的資料。--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04:18 (UTC)
有關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血戰步月樓 殊死火燒莊」此篇文中對於火燒庒戰役的描述,在時間與地理位置上有相當大的不合理且不正確,此文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我在上星期六(1月10日)去電國史館秘書室黃秘書,並提供事證請國史館就此文不正確的部份進行修正,此文終於在於今日(1月15日)下午被國史館撤下全文進行修改,感謝眾多長官的幫忙,並在此告知此最新狀況。--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12:21 (UTC)
為了顧及不同觀點,當初初步結論為兩戰事日期爭議兩案並陳,我的寫法已遵從此結論,若要改寫,請也尊重其他編輯者的意見。攻台見聞、攻台圖錄等書籍沒寫10月底之後的戰事,就是表示他們「攻台戰爭」(乙未戰爭)到此為止。維基只負責引用這些文獻並表達這些觀點,並不評斷他們是否對錯。--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8日 (日) 16:10 (UTC)

有關「火燒莊戰役」的內容,我是找出新事證才作修改的。這次修改係參考自「攻台戰紀」,也寫出頁數,winertai兄可以去圖書館參考看看。該書是依據日本軍部第一手資料翻譯而成,可信度應該足夠才對。我想弄清楚winertai現在反對的到底是什麼?是反對「火燒莊戰役」的單獨存在性與日期正確性嗎?還是僅僅反對將時間點落在台南陷落之後的「火燒莊戰役」列入乙未戰爭?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就不曉得要如何才能說服您了;如果是後者,那麼好辦,因為我也認同此點,所以才將該戰役列入新增加的「尾聲」一章,其用意原本就是希望與目前條目所稱的乙未戰爭三階段作某種程度的區隔,差的只是沒有否定它是乙未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而已。那是因為您原本質疑的重點是該場戰役的時間,我才這麼處理的。而且如果是這種情形,winertai兄應該只修改「亦為乙未戰爭中台灣人抗日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句話,或是將「尾聲」一段移至「後續及其影響」即可,又何必全盤否定?所以還是請您說明一下吧,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00:38 (UTC)

那幾本書我也看過,恕我直言,你的修改與書本本意差距甚遠。尤其是這段11月26日正午,山口少將下令全力攻擊位於火燒莊(今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的六堆客家抗日軍大本營。日軍以較為優勢的武器及火力擊退反抗軍,並放火燒毀鄰近各聚落,至傍晚返回阿猴街。經該役後,日軍始摧毀六堆抗日力量,史稱火燒莊戰役,亦為乙未戰爭中台灣人抗日的最後一場戰役,攻台戰記根本不是這樣寫。(不但日期書中沒有言明,該書那些頁面裏面,亦沒有史稱火燒莊戰役、亦為乙未戰爭中台灣人抗日的最後一場戰役等論述字眼)我只是想強調「攻台戰紀」等正式文獻,乙未戰爭早在台南城淪落同時落幕,而壯烈的火燒莊戰役在這些記載中,是發生在台南城淪落前。在我看來,所有相關文件都是這麼寫的。有資料來源的乙未戰爭中台灣人抗日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句話,我並不反對陳列,我只是想表達,很多文獻中,「這場最後戰役發生於台南城淪陷前或台灣民主共和國滅亡前」--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02:23 (UTC)
我們先確定一下版本,我手邊的「攻台戰紀」是許佩賢譯,遠流出版,1995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該書第359頁第二段起重點如下:「淡水溪平原方面,由於第二師團主力從枋寮往台南前進時,沒有特別注意......六堆粵族<客家人>僅在茄苳腳及頭溝水莊有幾次戰鬥......便往台南急進,因此在台南陷落後,......到處與我軍偵察隊發生衝突[十月二十二日在潮洲寮莊......十一月七日在萬丹街......頂子林莊......鳳山地方守備隊極力偵察......得知十一月十一日前西勢莊......首為六堆的大總理邱阿六......。第二師團長......遂於十八日編成以鳳山守備隊為主幹的一支隊[隊長為山口素臣少將......」。第360頁倒數第二段起:「......阿猴街偵察隊於二十五日向火燒莊進行威力偵察,確認......。山口少將乃於二十六日正午起全力攻擊火燒莊......燒毀附近各聚落,傍晚返回阿猴街。」我完全參照其內容,再用自己的話改寫,以符合維基「不照抄以避免侵犯著作權」的基本精神。若有太過誇張或不合理之處,歡迎指正。如果您還不相信,麻煩您到圖書館查一查。至於「史稱火燒莊戰役,亦為乙未戰爭中台灣人抗日的最後一場戰役。」請您再回頭看看我的版本中參考資料的位置,有關參考「攻台戰紀」部分「[9]」只到「......傍晚返回阿猴街。」後面這一句話的參考資料「[10][11]」主要來自六堆當地的碑文及相關介紹(還需要改寫),並沒有錯。—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13:49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23:25 (UTC)
該書書末附錄的大事紀要表也有寫到此役,第430頁的最後一行:「十一月二十五日......,討伐火燒莊......」,敬請參考。另外,有那些文獻敍述「這場戰役發生於台南城淪陷前」,麻煩winertai兄明示,我也很想看看,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14:07 (UTC)
不曉得《攻台見聞─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與《攻台圖錄》這兩本您先前提到的書籍,是否屬於持有「這場最後戰役發生於台南城淪陷前或台灣民主共和國滅亡前」觀點的文獻?我都已大致翻閱過,並沒有看到任何相關敍述。事實上,《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這類具有宣傳性質的資料以「台南陷落」作結束,頗為符合當時的官方立場。畢竟,總督已宣佈全島平定,近衛師團也已凱旋歸國,這時若再讓日本人民知道台灣還發生這種需要動用超過步兵二大隊(依據《攻台戰紀》)規模的戰役,情何以堪?而且,這麼一來,總督即使有報備,剛被勝利沖昏頭的日本老百姓豈不是要追究有人犯了「欺君」大罪?然而這些資料沒寫,並不代表沒有發生過這件事。—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23:58 (UTC)
黃昭堂先生的《台灣民主國研究》書後所附年表中,也有寫到11月25日的火燒莊戰事(第263頁)。該書原為日文著作,成書時間(1970年)遠比《攻台戰紀》更早,參考的應該是《日清戰史》原文,洽好可以用來印證《攻台戰紀》內容的可信度。—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0日 (二) 00:12 (UTC)

有關「步月樓戰役」名稱問題

在Google查詢"步月樓戰役"有109項,而"步月樓會戰"僅有3項,其中1項為維基百科條目本身,另1項疑似複製自維基百科,顯然此一名稱並未被廣為接受。而且該次作戰規模不大、時間短,除了六堆以外,也沒有其他部隊參與,怎能稱為「會戰」?建議將其改為「戰役」,若有異議請在此討論,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0日 (六) 14:59 (UTC) (補簽名)

有關「火燒莊戰役」名稱問題

在Google查詢"火燒莊戰役"有164項,"長興會戰"僅有7項,顯然"火燒莊戰役"較為普及。而且該次作戰規模不大、時間短,除了六堆以外,也沒有其他部隊參與,怎能稱為「會戰」?最重要的是,在長治鄉火燒莊古戰場公園裏的「火燒莊古戰場」紀念碑上面,刻的就是「火燒莊戰役」,應為正式名稱。建議在本條目中僅使用「火燒莊戰役」,其他名稱在未來的火燒莊戰役條目補充說明即可。若有異議請在此討論,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09:46 (UTC)

補充說明:「牙城」是大本營的意義,「牙城之戰」適用於任何一場戰爭,算是普通名詞,不宜作為「火燒莊戰役」的別名。—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09:49 (UTC)

有關「火燒莊戰役」名稱及「牙城之戰」問題的回覆說明

有關"長興會戰"一詞說明如下:在當時參與作戰的六堆客家軍實際上是由先鋒堆軍、前堆軍、後堆軍、左堆軍、右堆軍、中堆軍等六支軍隊組合的聯軍,而每一堆軍都設有一總理一參謀,只有總理有調動軍隊的權利,而在各堆總理之上設有大總理及總參謀,大總理及總參謀雖有權決定作戰方針,但參戰與否也是由各堆總理決定,如遇聯軍之間的聯擊及協調問題,也是由大總理及總參謀協處之,故六堆客家軍實為一聯軍,該戰役發生在長興村,又因當時"火燒莊戰役"的慘狀,六堆地區常有不忍回憶當時火燒全莊避諱因素而將其稱之為"長興會戰",又稱"牙城之戰"。

另對"牙城之戰"一詞說明如下:火燒莊在當時被六堆大總理邱鳳揚決定為六堆客家軍的大本營,故稱為"牙城之戰"。"牙城之戰"一詞在屏東縣政府文化局的鄉土藝術館即有提到。--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1:49 (UTC)

我查過網絡,當然知道這些名詞都有人用,討論的是何者為宜而已。「火燒莊」名稱由來已久,且有其歷史淵源,況且長治鄉的紀念公園叫「火燒莊古戰場公園」,紀念碑標題為「火燒莊古戰場」,碑上內文也提到「火燒莊戰役」,因此有關避諱之說,不能說沒有,但應該不是主流關點。另外,網絡上看到有關牙城之戰的文章,幾乎皆將「牙城」二字加上括號。很顯然原始撰文者是想表達「牙城」的特殊涵意,而不是當作那場戰役的名稱。歷史上的戰役名稱,幾乎都使用地名,「火燒莊」、「長興」也是如此。我認為在文章或口語的描述過程中,用比較典雅的「牙城」之戰以取代「大本營」之戰,並無不妥之處。但若就此以為便是戰役名稱,那就極為可議了。除非,長興村古名就叫作「牙城」。—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6:26 (UTC)
我不是要完全否定「長興會戰」的名稱,而是如同前面留言所述,建議在未來的火燒莊戰役條目內說明即可。在本條目中,弄得太複雜,反而容易模糊焦點,而且也會令讀者困惑。—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11日 (日) 16:39 (UTC)
感謝指導,讓我受益良多,往後並請多指教,謝謝!--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2日 (一) 11:12 (UTC)

澎湖之役應不算在乙未戰役中

日軍攻打澎湖時,馬關條約尚未簽訂,因此該戰役應算在甲午戰爭。請參閱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1月12日 (一) 09:37 (UTC)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血戰步月樓 殊死火燒莊》這篇文已於今日下午被國史館撤下進行修改

有關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血戰步月樓 殊死火燒莊》此篇文中對於火燒庒戰役的描述,在時間與地理位置上有相當大的不合理且不正確,此文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我在上星期六(1月10日)去電國史館秘書室黃秘書,並提供事證請國史館就此文不正確的部份進行修正,終於在於今日(1月15日)下午被國史館撤下全文進行修改,感謝眾多長官的幫忙,並在此告知此最新狀況。--六堆人 (留言) 2009年1月15日 (四) 12:15 (UTC)

丘邱氏族譜 原文

  • 經過兩天圖書館書籍找尋及網絡兩方面搜尋,我將《丘邱氏族譜》有關乙未戰爭的部份原文全文照登,

甲午之役滿清賣國割台歸日……滿清大小官員,皆已撤回大陸,惟有六堆民眾孤忿獨悲……不忍滅於日邦,皆振奮民族精神與之抗拒,寸土不甘讓占,豈肯投降立白族之理,遂決心保衛六堆地方。……日軍乃木大將領隊,率兵由枋寮上陸,迫近六堆地界,勢告危急,面臨大亂之際,民眾驚奮之餘,男女老幼一齊蜂起,呼聲宣佈召集,星夜趕集忠義亭,點超子卯火,開緊急仁義結果,全員一致同聲附呼抗戰到底,古色蒼蒼之忠義亭,一瞬間變成義民軍起義之大本營﹔堆民爭先恐後投入義民軍,編成隊伍佈置抵抗,一齊公推邱風(鳳??)揚為總指揮。邱鳳揚時年六十有六,氣力如壯年……安排部隊守衛各堆,抗拒日軍,總指揮父子嚴守前堆,准備長期抗拒。一天烽火四起,戰雲密佈,左堆總理(按六堆中各設一總理)蕭光明,中彈受傷,忍痛奮勇,加強督軍抗戰,左堆義軍愈戰俞勇,使敵軍膽寒無法取勝,敵將屢次遣使議和,皆被邱總指揮叱責竄回。敵將狼狽不堪,再加強大兵由南方沖入,時值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月七日末時,邱總理父子親自領隊,戰於郊外,聲退敵軍。次日,敵軍再動生力軍大隊,自己時開始總攻擊,演成一場慘烈戰,至午時,全村變成火海,....當時其第四子(邱)元添不忍老父戰死戰場,向父請..「...,萬事兒一人代替」,即與胞兄併力推出,企圖再擊,自己則再奔回前線奮戰,殺敵十餘人,不幸腹部中彈,撲地陣亡,時年僅十有九歲耳,經過三天,家人收屍,槍管尚握在手中。兵火之後,長興(今名)全村已變成一片焦土,曰火燒莊,由此故也。後為追悼當時赴難義魂,設香追祀於「忠義祠」,由萬民瞻拜,香火鼎盛,業籌基金,春秋二祭,舉辦運動會及獎學金等,以慰義魂

  • 由此原文觀之,今條目中的兩戰役時間相隔月餘與日軍隊佔領台南之後再南下六堆征戰的敘述,顯然與《丘邱氏族譜》原文不符。另外,請有心者再查明清光緒二十一年農曆乙未十月七日對照的陽曆是否真為11月26日(經我查,為11月23日)。退一萬步言,若根據此文獻,陽曆11月27日爆發六堆附近戰役的論述,根本是謬誤,根據此族譜,該戰事應於農曆十月七日(11月23日)爆發,十月八日(11月24日)午時結束。--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16日 (五) 01:37 (UTC)
「攻台戰紀」係依據屬於第一手資料的曰本軍事日誌翻譯,其精確度不僅到日期,有時甚至到時、分,而且日軍傷亡人數及姓名也都一清二楚,可信度最高。「丘邱氏族譜」所述情節的確可供參考,但時間的精確度應不及「攻台戰紀」。另外,該文「曰火燒莊,由此故也」一句,錯得離譜,令人懷疑撰稿者是否瞭解真正火燒莊?—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14:09 (UTC)
以我認知,六堆與日軍的兩主戰役其實都是在台南淪陷前,攻台戰紀所描述;11月25日所發生的六堆火燒莊地區衝突,根本就都不是此兩戰役之一。--winertai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14:42 (UTC)
我再讀了一遍「攻台戰紀」有關第二師團從枋寮登陸一直到進入台南這一大段內容,還是沒有看到任何有關火燒莊的敍述。很好奇您的認知到底是依據什麼資料?—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16:48 (UTC)
火燒莊的名稱在清代的文獻就有了,並不是因為抗日被燒莊而得名。Jasonzhuocn (留言) 2009年1月29日 (四) 05:58 (UTC)

擬刪除乙未戰爭略表

現有「乙未戰爭略表」係單獨發展而成,並非單純節錄內文要點,因此與內文頗不一致,實令讀者困惑。而且疊床架屋,徒增維護之難度。現擬刪除乙未戰爭略表,敬請有異議發表意見於下,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6日 (一) 04:41 (UTC)

「乙未戰爭略表」遷移至此

已刪除條目中「乙未戰爭略表」,並將其原有內容未納本條目及其相關條目(如甲午戰爭台灣民主國及乙未戰爭諸戰役)者遷移至此,以作為後續補充相關條目內容之參考:

1894年7月:因朝鮮問題引起的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2月:大清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台灣海防失去屏障。

3月13日:日本大本營下令攻佔澎湖。

3月24日:比志島支隊兩天內登陸並佔領澎湖。

5月23日唐景崧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5月26日:台灣民主國國會議長林維源於乙未戰爭之前,未戰陣前棄職逃亡中國廈門

5月30日:唐景崧下令台灣民主國部隊(包含部分廣勇)扼守瑞芳龍潭堵基隆獅球嶺砲台。

6月3日:獅球嶺砲台與基隆相繼被日軍近衛師團攻陷,台灣民主國正規軍瓦解,戰死者在200人以上。ref俞明震當時佐助唐景崧守台,並曾著《台灣八日記》,在裏面清楚地記述,三貂嶺、獅球嶺的失守,並非敵軍過強,而是清軍自身僅獲小勝即攘功、爭功,而且並自行撤離陣地遭致攻陷。/ref

6月4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於乙未戰爭之前,未戰陣前棄職逃亡中國廈門

6月上旬:台灣民主國義勇軍統領丘逢甲在得知唐景崧棄職逃亡後,私帶公款十萬兩於棄職逃亡中國廣東嘉應州(今梅縣)。ref臺灣通史稱「景崧未戰而走,文武多逃,逢甲亦挾款以去,或言近十萬云。」/ref

6月15日:台灣義勇軍與日本近衛師團發生第一次《大湖口戰役》。

6月17日:台灣義勇軍與日本近衛師團發生第二次《湖口戰役》。

7月10日:台灣民主國客家義勇軍反攻新竹城,兵敗被圍,將領姜紹祖被俘,次日自殺成仁。

7月29日:為殲滅台灣民主國軍隊,日本自台北至新竹間實行濫殺無辜的「無差別掃蕩」。

8月8日:日本近衛師團進攻苗栗。

8月14日:日本近衛師團攻佔苗栗

8月24日:日本近衛師團佔領大甲

8月28日:台灣義勇軍與日本近衛師團於彰化正面爆發八卦山之役。台灣民主國統領吳湯興及將領吳彭年陣亡,台灣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軍全滅。

8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攻陷彰化,日軍近衛師團五分之四兵力染熱病。

9月1日雲林知縣羅汝澤招募雲林兵勇。哨官簡義駐防斗六斗南

9月1日:日本近衞師團佔領雲林,羅汝澤敗逃大陸,簡義持續與日軍游擊。

9月7日:日軍以「不宜孤軍深入」為由,日本近衞師團因此退守彰化。

10月7日:日本近衞師團重新攻佔雲林、斗六。簡義敗逃雲嘉山區,自立「鐵國山」。

10月9日:日本近衞師團攻陷嘉義

10月10日:日軍第四旅團數千援兵於台灣南部的嘉義布袋港登陸,將領為伏見宮貞愛親王

10月12日:凌晨丑時,日本第二師團攻陷茄苳腳,後繼續向東港挺進,在日本海軍西京丸號砲火掩護下進襲東港

10月12日:台灣民主國駐東港管帶吳光忠未戰陣前棄職逃亡。

10月12日黑旗軍與日本混成第四旅團在東石布袋發生巷戰。

10月15日:日本混成第四旅團於雲嘉一帶再度實施濫殺無辜的「無差別掃蕩」。日軍混成第四旅團佔領嘉義。

10月20日:台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劉永福於日軍三方包抄逼近台南城時,向日軍議和未果,棄職逃亡中國廈門

10月28日:日本政府宣佈日軍近衛師團司令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瘧疾病死於台南、享年四十九歲。

11月17日:日本台灣總督府公佈「台灣刑罰令」與「台灣住民治罪令」。

11月26日:台北附近的台灣民兵,分別在三角湧、宜蘭、瑞芳、景尾、八芝蘭、桃仔園發動抗爭。戰事以大嵙崁地區最為激烈。

12月31日:台灣民兵攻擊台北城,爆發六氏先生事件。 —Kolyma (留言) 2009年2月14日 (六) 01:33 (UTC)

乙未戰爭非常凌亂

建議 增設日期表...

(:)回應--您覺得哪裏凌亂?麻煩您提出來,大家一起來將它改得更好。全面改成年表條列式,並不是解決凌亂的方法。另外,發言完畢請記得簽名(在尾端加上「~~~~」即可)。—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31日 (日) 05:45 (UTC)
(:)回應,維基百科最主要目的只有撰寫百科式的文章。--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1日 (一) 06:25 (UTC)

乙未戰爭日程表

台灣先人不畏艱難,英勇抵抗入侵之日本軍,打趴其最強師團「近衛師團」,實在勇氣可嘉。我祖故我師,期共勉。日本從未真正打敗台灣民主國,既沒任何主帥投降,也沒受降典禮。所謂乙未戰事終了,只不過是日本單方面一廂情願認定。真正乙未戰事終了,是日本戰敗退出台灣。

乙未戰士永遠的遺言。不管幾代人我們會持續抵抗。

  • User:Cc123cc及新IP使用用戶編輯該列表,文字欠缺中立且不合維基內容,因個人不擅長溝通,怕引起編輯戰或打擊到新人,非常希望有先進前往該條目或該用戶討論頁予以協作。謝謝。--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2日 (二) 02:30 (UTC)
(:)回應--有人把維基百科當成族譜在寫,大量摻雜主觀意見,實在令人頭痛。—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6日 (六) 15:34 (UTC)
終於有資深維基人看不下去,掛上一堆維護模板。數量最多時竟然達到9個,不曉得有沒有打破記錄。—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7日 (日) 04:59 (UTC)

這是一場可避免而沒避免的戰爭。Cc123cc (留言) 2009年6月21日 (日) 14:54 (UTC)

如果仔細看「現代」台灣廟會活動,就可以看到身着「義」軍和「勇」軍制服的人。並且會看到各營旗號出現,雖已無政治意函,但仍被社會視為『光榮的象徵』。歷任總統和各黨政要都會很興奮的一起合照。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07:33 (UTC)

有關平定後三日(11月25日)台北、宜蘭、桃園起義的真實性

本條目引用《1895決戰八卦山》(陳文德著)上冊序言第10頁:

「平定日」宣佈後第三天,台北附近的義軍,便分別在三角湧(三峽)、宜蘭、瑞芳、景尾(景美)、八芝蘭(士林)、桃仔園(桃園)起義。特別是早期抵抗日軍最激烈的大嵙崁(桃園大溪)風雲再起,讓日軍心驚膽戰,疲於奔命。

然而該書下冊本文相關章節的敍述中,該日期並無類似描述;第444頁起所描述的相關起義行動應自十二月二十九晚間三貂嶺的衝突開始,三十日各地紛紛起義,至一月底結束。而《攻台戰紀》(許佩賢譯)所描述的內容,則始自十二月二十八日頂雙溪的衝突,其餘內容大同小異。因此,本人懷疑陳文德先生在序言裏所寫內容是否有誤?—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11:42 (UTC)

描述不中立

這事件用上「戰爭」這個詞,姑不論廣義狹義的文字遊戲,但離一般意識的「戰爭」實在差得遠,還不如「清鄉」一詞來得貼切。不過在字面上提升到「戰爭」的層次,對被掃蕩的一方是比較有面子、心理比較平衡的,是吧?歷史是人寫的,我們總批評前人如何厚顏無恥地粉飾歷史真相,其實輪到自己寫的時候也不過悉如故事。
進入正題,當前內容明顯立場偏向台灣,讀來有將台灣方視為正義,日方視為不義的感覺。然當時台灣主權已歸日本,日本勢力進入台灣並非侵略,而在台中國人不甘祖國慘敗而群起抵抗也是合情合理。本條目是台灣人寫的,有立場屬於人性的固然,但還是希望歷史能儘可能中立地被描述。--百楽兎 2009年6月27日 (六) 15:00 (UTC)

<避免論戰,恕刪>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22 (UTC)

前陣子NHK在用語上還提升到「日台戰爭」的層級,相信應該讓某部份有歷史自卑情結的台灣人更感快慰。--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0:17 (UTC)
(:)回應--請注意Wikipedia:禮儀!建議就事論事即可,勿使用情緒性的發言,以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議。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05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21 (UTC)
我並不是情緒性發言,而是在描述一個許多國家或民族都存在的事實。人之所以掩飾自己過往的惡行與挫敗就是因為有自卑情結,這是人性之常,擴大到國家民族,就變成無法坦然面對歷史。--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2:32 (UTC)
我直說吧,最後這幾次修改,讓這條目明顯不中立。[1]。義勇,抗日,壯舉諸如此類字眼,個人以為少用為妙;而這裏面最不中立的就是義勇攻台北城的類似描繪。事實上,連台灣歷史辭典都說,圍攻台北的帶頭者本來就是土匪...[2]--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17:52 (UTC)
(:)回應--謝謝您的指正與修改。本人並不反對「義勇軍」改成「民兵」,不過在此特別指出:該詞雖包含「義」、「勇」兩個不中立的字根,但整體上已成為另有涵義的專有名詞。依據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義勇軍唯一的解釋是「自願服役的軍隊」,因此原本的用法也無不妥。—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23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32 (UTC)
有關「抗日」一詞,我實在看不出有何中立性問題,敬請惠予指導,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44 (UTC)
「義勇軍」是站在「我方立場」的用詞,辭典不寫這個前提,中文用戶幾人不能心領神會?--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2:32 (UTC)
台灣歷史辭典中,有關陳秋菊所部紀律欠佳,「漸成擾民之舉,甚至被視為是土匪行徑」的描述,是在「隨着日本統治臺灣愈趨穩固」之後,不應與1896年元旦合攻台北城之事混淆。因此,「連台灣歷史辭典都說,圍攻台北的帶頭者本來就是土匪」是錯誤的引述。—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2:29 (UTC)

成王敗寇...只要戰敗。就被勝利的一方稱為寇或匪。再者,這就是訂了婚,但在結婚前被搶婚。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23:48 (UTC)

史料上,日軍清理八卦山戰場時,不是發現二十幾尊台灣主要廟宇的神像。每年媽祖出巡,就是重現當年中部義勇軍開赴彰化死守八卦山盛況。由穿着「勇」字的人員扛着媽祖聖轎出發,兩旁居民均準備飲食供其使用,幾十萬人在彰化相迎。現在的日本人(NHK)會笨到還稱他們為匪嗎?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09 (UTC)

請提供相關聯資料吧,這勇字也可能是通指中國清末閩南普遍的清勇。--Winertai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1:57 (UTC)
(!)意見--另有「西仔反」時淡水媽祖神像參戰的傳聞[3],因此廟會參與人員著「勇」字服不見得與乙末戰爭有關。—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2:07 (UTC)
在台中國人之所以抵抗日本勢力的接管,除了是不甘祖國慘敗的餘恨外,也根植於中國傳統的「夷夏之防」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抹黑下,配合當時的民智背景,總之「寧死也不作東洋番」,激化更多必死的反抗。其實在此之前,雙方有沒有血海深仇呢?不滿被日本統治是一回事,不滿被「蠻夷」統治又是一回事。--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2:32 (UTC)

(!)意見--由於百楽兎兄並未提出不中立的具體描述,而Winertai兄也已自行改善條目的不中立內容,若其他維基人仍有中立性疑問,敬請儘快提出具體描述,以便編輯者據以改善。—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2:48 (UTC)

(:)回應Winertai學者果然是研究很久的老手。客家人的部份稱「義軍」,如義民廟。台灣清末閩南普遍的清勇,被稱為「勇軍」。兩股力量聯合拒日,就被「史學家」稱為義勇軍。是原本就有的民兵,非因民主國而特別成立。其餘可參見各主要寺廟廟史,均詳列何時神像毀於「火」(指戰火),何時由彰化迎回等記錄。比對各縣縣志,就很清楚了。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4:49 (UTC)

廣勇、淮勇等仍屬於正規軍;而義勇軍一般指民兵,兩者不宜混淆。—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5:34 (UTC)

斯德哥爾摩

  • 剛才重看一遍留言,感到很悶。不知有沒有人跟我ㄧ樣,同時厚顏無恥罹患著「民族自卑」以及「斯德哥爾摩症」(遭人迫害,還說無血海深仇且叩頭稱謝)?--Winertai (留言) 2009年7月1日 (三) 01:08 (UTC)
覺得悶可能是病情好轉的現象。日本接受台灣前,日本沒有迫害台灣漢人、沒有血海深仇;日本入台前,和台灣漢人最有血海深仇的是滿清皇朝,每隔幾年就叫喊着反清復明;結果到了被滿清棄車保帥的一刻,幡然醒悟:原來滿清不但不是仇人,還是祖國。寧可繼續當韃子,誓死不作東洋番。後來又到了國民黨專政時代,一些台灣人再次幡然醒悟:原來日本也不算仇人了。
罹患「歷史自卑」雖然不甚光彩,不過世界上有好多國都是患者,有人同病相憐就不感寂寞了。--百楽兎 2009年7月1日 (三) 08:57 (UTC)
對,話說台灣對後藤新平的評價很高,已不論在他刑賞並濟的辣腕下台灣死了多少人。既說到這個就順便再說一個事實:眾所周知,反國民黨政權的勢力中,有部份是延續自日治時期的士紳階級。有一些士紳家族與在日治時期與日本政權保持十分良好的關係,並在日本強化保甲連坐與社會監視的政策下有出色的表現,因而獲得了相對豐厚的資源(不義之財?)。縱然有這種血海深仇,但是他們有些以此資源成長茁壯的後代卻活躍於台灣各界,而且以正港台灣人為號召得到至少30%的熱烈支持。正應驗「遭人迫害,還說無血海深仇且叩頭稱謝」。--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3:32 (UTC)
嗯,您分析的真好。不過,閣下別大小眼,只挑着綠豆講,別忘了,除了您痛恨的牙癢癢的那夥人之外,還有那些:或用「以德報怨」換取日本承認;或寄生於黨國跨足漢夷兩界;或號稱藍紅頂商人的「非正港台灣人」。這些人獲得的豐厚資源(不義之財?)也少不到哪裏去。最重要的,偽裝利害的這些人也獲得了七百多萬票的瘋狂擁戴。--Winertai (留言) 2009年7月4日 (六) 06:10 (UTC)
當然挑綠豆講囉,因為是故意寫給你看的。寫給國民黨死硬派看時就會改挑紅豆了 --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44 (UTC)
我忘了寫,我對「那夥人」根本沒有「痛恨的牙癢癢的」。那只是因為你不爽我的批評而幻想出來的帽子而已。--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54 (UTC)

自1895年後未有再被戰爭波及,天佑台灣。Common (留言) 2009年7月4日 (六) 07:25 (UTC)

你好像忘了二戰228(某些人視為一場戰爭)了。--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44 (UTC)

有關乙未戰爭結束日期

先前版本的 Infobox 係以「台灣總督宣佈全台底定」的 1895年11月22日 作為戰爭結束日期,我參考黃秀政所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書末的大事紀要,改以樺山資紀總督向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之日期(1895年11月18日)作為戰爭結束日。與舊版本相較,應該算是基本精神一致,且更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證要求的「微調」。

而所謂「乙未戰事並未結束,且已延伸到丙申年」之說,應係引用自陳文德所著《1895年 決戰八卦山》一書,與黃著理念並不相同。由於黃著本為學術性論文(博士論文),書中引證資料極為詳細而完整;而陳著並非使用學術性論文的寫法,全書也幾無任何引證資料。

因此,建議本條目有關乙未戰爭結束日期的描述,應以黃說之「1895年11月18日」為主,而將陳說之「延伸到丙申年」列為其他說法為宜。—Kolym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03:10 (UTC)

規模最大?

「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是指歷來參與人數最多嗎?雙方共動員約17萬人,我可以這麼理解嗎?--百楽兎 2009年6月28日 (日) 09:49 (UTC)

目前條目文內寫「民間鄉勇與反抗軍數量,則無所從估算」,但訊息框卻又估約10萬,如何而得?--百楽兎 2009年6月29日 (一) 08:25 (UTC)

檢討視角

在「延伸閱讀」一節中有一篇「翟本瑞《丘逢甲與義軍保台抗日》」,是以檢討史實的視角而寫的。裏面有一些對台灣比較負面的史料在本條目中都略過了。--百楽兎 2009年6月29日 (一) 08:25 (UTC)

對戰爭兩字的評論只是抒發己見而已,沒想要去改它。--百楽兎 2009年6月30日 (二) 00:07 (UTC)

台灣死亡人數

翟本瑞在《丘逢甲與義軍保台抗日》一文中寫道:

首先,姑不論「50年間死了65萬」這個數字是如何而得、可信度如何,翟本瑞只是隨便抓個30%的比例,並非真的做過統計。其次,1905年台灣人口剛突破300萬,依正常人口成長率,10年前的1895年不可能只有200萬,200萬也是胡亂四捨五入來的數字。--百楽兎 2009年6月30日 (二) 11:06 (UTC)

嘉慶16年(西元1811年)(僅計16歲以上),台灣縣341624人、鳳山縣284551人、嘉義縣814659人、彰化縣342166人、淡水廳214833人、葛瑪蘭廳42900人、澎湖廳59128人、共計2003861人。明治29年西元1896年全台總人口2,780,122人,較前一年320萬人少。短少的人口,除戰爭死亡及內渡。因參與乙未戰爭,害怕日本人報復,而躲進高山原住民部落的人也不少。Common (留言) 2009年6月30日 (二) 18:48 (UTC)

所以當時人口不可能只有200萬。300萬前後和200萬差了33%,這種記述過於離譜。另外我想知道「1896年全台總人口2,780,122人」及「前一年320萬人」的來源出自何處?還有有無內渡者和躲進高山的概略人數或比例?--百楽兎 2009年6月30日 (二) 23:59 (UTC)
請問是哪個縣志?另據住民去就決定日的記載,最後選擇離開台灣的共有4456人(好像太少?),那麼躲進高山的人數大概在多少到多少的範圍?--百楽兎 2009年7月1日 (三) 23:34 (UTC)

請參考馬那邦山那段,是有難民躲入深山。Common (留言) 2009年7月14日 (二) 13:14 (UTC)

40萬人湧入番界不知是怎麼解決食住問題?--百楽兎 2009年7月3日 (五) 00:03 (UTC)
    • 若是要學術研究,必須研究日本人當時的文獻才會有可靠的答案,日本人是勤於紀錄的民族,日本人在臺灣最早的戶口調查是1905年的臨時國勢調查,後來1915又調查第二次,1920年起每五年調查一次,當時日本立場的所寫的匪徒誌也可以參考

推薦書籍

台湾よ何処へゆく-岐路に立つ台湾、その過去と未来》,田中健次著。
內容在立場上是對台灣比較友好的,但還不致於像部份台灣出版的書籍一樣摻著民族大義情緒而有過於誇大的流弊,當然也不表示書中所言盡無非議。總之有關本條目的部份,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其中的第三章。--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2:52 (UTC)

霍亂

水土不服,和罹患霍亂有什麼關聯性呢?難道本地人就不會罹患霍亂?Common (留言) 2009年7月4日 (六) 07:13 (UTC)

的確邏輯很奇怪。--百楽兎 2009年7月4日 (六) 07:55 (UTC)
    • 應該說日本本土比較不常接觸這種病(還有鼠役),不知如何防範,日本人攻臺死傷的人數比不上在臺生病的人數,所以日本人日後大力整頓臺灣的環境衛生,尤其是1898年具有留學德國醫學背景的後藤新平當總督府的民政長官更重視
    • 還有可能是日本人的記錄比較完整,漢人沒人作國全面統計,所以比較的基礎不平等
    • 換個角度講,與其說臺灣髒倒不如說日本人認為臺灣髒,因為直接關係到性命的安危
    • 殖民的現代性在臺灣已經是很普遍的論法,已經不採二元對立歷史觀,因為當時日本確實是亞州最西化的國家,很多英文的漢字是日本人翻譯的,20世紀的日本是中國人留學的第一志願吧!Encolpius (留言) 2010年4月19日 (一) 17:59 (UTC)encolpius

這條目寫的讓人看不懂

乙未戰爭餘波章節裏頭有寫道:「合攻台北城」為何點選進去會變成六氏先生?合攻台北城不是講戰爭嗎,怎麼六氏先生成為台北城的戰爭名字,不曉得這段文原意想表達是什麼?—61.225.80.106 (留言) 2010年7月22日 (四) 10:52 (UTC)

您好,這連結是我給的,因為六氏先生條目有部份內文涉及此「合攻台北城」戰役,才加以連結,以方便讀者延伸閱讀。若有不當,您也可以加以移除。--Winertai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04:42 (UTC)

那為什麼不直接寫六氏先生呢?--122.125.138.78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0:47 (UTC)

因為那條目那部分講的是合攻台北城,不是六氏先生。--Winertai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1:56 (UTC)
Winertai你這樣做連結是不對的,正確的應該是只做合攻台北城。—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2:57 (UTC)

那很矛盾耶,你現在說是合攻台北城而不是六氏先生,之前說是六氏先生條目有部份內文涉及此合攻台北城戰役,誰知道你到底是要講什麼呀?—122.125.142.203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4:58 (UTC)

歐,謝謝您的指教。您如果要去掉連結阿,我沒有意見。--Winertai (留言) 2010年7月23日 (五) 15:38 (UTC)

你是在避重就輕嗎?--122.125.137.150 (留言) 2010年7月24日 (六) 11:09 (UTC)

我已經改了

我改成這樣子[4],看看是不是你說那樣。—122.125.138.221 (留言) 2010年7月26日 (一) 10:39 (UTC)

哪一個才對?

我看見有人改掉了[5],六氏先生被消去,變成合攻台北城,哪一個才對?—122.125.137.107 (留言) 2010年7月27日 (二) 12:51 (UTC)

戰爭第二階段

文中: 8月8日,從日本獲得增援兵力的近衛師團,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親自領軍,直指北台灣與中台灣的孔道城鎮—苗栗。在猛烈砲擊苗栗尖筆山,200名台灣民主國兵士光榮戰死後,該師團於8月14日進佔苗栗。台灣民主國完全以客家人為主的北台灣反抗,終告一段落。

這樣講是蠻奇怪的,乙未戰爭全程都是以客家人為主,應該不僅僅只是第二階段吧。是否改為-->台灣民主國完全以桃竹苗客家人為主的北台灣反抗Coco9903 (留言) 2010年11月17日 (三) 05:20 (UTC)

返回 "乙未戰爭/2008—2010年存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