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唐高宗

最新留言:5个月前由CoolCoffeelove在话题“生平”部分内容缺乏条理内发布
基础条目 唐高宗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政治家及领导人类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生平”部分内容缺乏条理 编辑

“生平”部分既包括功绩,又包括轶事、性格描述等,叙事也没有清晰的次序,个人认为需要整理。--王小闲人aka谢宝树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12:50 (UTC)回复

现在生平部分的内容非常少,三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一笔带过。--CoolCoffeelove留言2023年11月2日 (四) 06:46 (UTC)回复

恶意破坏 编辑

2019年8月31日 (六) 14:37的版本 (编辑)124.244.121.55(讨论),比如将谥号改为天王星,等等。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撤销这个修改,请知道的同学们帮帮忙。谢谢。 Elainr留言2019年10月28日 (一) 07:22 (UTC)回复

请求判定用户正视者对条目唐高宗评价之编辑是否原创研究 编辑

用户正视者在9月1至17日间向唐高宗条目之评价增添大量对答式内容(见此版本),除了与原有格式相违(大量文字以粗体表示),同时并未提供内容来源,只对引用之古文提供其出处。维基有关中国历史人物的条目当中,大部分的评价部分均为引用后世历史人物对该人之评价。 我认为正视者的内容可能有其可取之处,所以只是加上了原创研究的模板,并未进一步改动其内容。不过正视者已回退我所添加的原创研究模板,由于我不想引起编辑战,故征求诸位意见该如何应对。

(P.S.我发现他在屠杀条目也使用相似的对答式原创研究。)

--Απέραντος von 정수연留言2022年9月25日 (日) 18:51 (UTC)回复

基本上都是个人观点及评论,而非对来源的引用。作为维基百科的内容确实不合适,应移至适宜的地方(如个人网志讨论区等)。--Mosowai留言2022年9月25日 (日) 19:37 (UTC)回复
其编辑的:蔡伦条目,也含原创研究。东汉条目中新增的一些观点,未注来源。马融条目中“综合以上原因”等备注,原创、准确性不明。桥玄祭肜等条目中大量引用古文,我看的头大,难以判断。--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5日 (日) 22:51 (UTC)回复
你们连原本的史料都没看又怎能判断?唐高宗那条“原本的词条”内,才是其他网友原创的,里面只简单引用单一事例偏强行定义,因此为了反驳原本的内容,我用了很多例子,甚至上10个例子论定,在有人指出格式不对时,我已尽量编改成像“他们一开始的模式”,另外,他们编写的内容有抄袭中国内地与维基同样公开编辑性质的百度百科之嫌,这样你们还将之还原,不是令维基陷入批评吗?又马融条目中,关于《广成颂》的上作时间,历来就有争议,《后汉书》中写的时间“元初二年”与《广成颂》的内容有明显、严重的矛盾,也是最不受相信的上书时间,最近中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07期 上有一篇论文《马融《广成颂》作年考》就把时间定在“元初四年九月”而我只是提出十月,但我只是列注引注中,并没在正文写上月份,只编写为“便于元初四年(117年)献上《广成颂》”,这已是最谨慎的做法,我就不明白为何被判定为“疑似原创”。如按你们的标准,维基百科上有九成的内容都可以是原创,你们只重视现在的论述,不重视原始文献。又像蔡伦一条,我只是列出原本罪名的疑点已经算严谨了,近代不少人认为蔡伦已经被平反(就是没那罪),例如新华网《蔡伦墓:深藏纸的传奇》一文中就写了“直到蔡伦死后30年,汉桓帝才查明蔡伦蒙冤,并念其发明造纸有功,下令为蔡伦平反,命史官曹寿等为其立传,写入《东观汉记》,后收入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只是我认为存在争议,因此写成“罪名疑点”而不是直接说“罪名平反”,而你们明显没有在这方面留意近代史学界的论述,因此好像我什么都是原创研究的。又像屠杀一条目中,西方古代的用字比较详细,而东方史料记载比较简略,在同样记载“屠杀”事件中,东方的确也有像西方一样都会描写屠杀时的惨况,例如项羽、吴汉、曹操的屠杀中国史料是有写到屠杀的情况,然而东方在一些例子中却用字简略到只有一个“屠”字或“屠城”一词,像刘邦“屠咸阳”,如果这两个字词像今日的意思一样,那当然没问题,可是由我引的例子以及古人的解释中,此字词明显在两千年中进行一次又一次变动,在唐朝中期以前明显与现在不是这样的意思,关于“唐朝”以前史书上“单纯”记载“屠城”二字是否一定是“今日在攻陷城市后在城内进行屠杀”,这在近10年中国内地网上向来就有很大争议,无论百度贴吧、知乎都有一批批的人就此探讨过,因为有超过"几十个"唐朝中期以前的例子,如果单纯看作屠杀来解释便会前文后理以及整个事件充满矛盾,像上面刘邦“屠咸阳”一样,原本《史记》的记载是项羽听到刘邦“破咸阳”,并在其他卷章中写了咸阳城主动了投降,刘邦约法三章,城内之人高兴,但去到《汉书》改写成项羽听到刘邦“屠咸阳”,《蜀书》写费诗更直接将事件略说成刘邦“屠咸阳”上奏,他们的君主都是刘邦的子孙后代,他们的著作和上奏都是给君主的,如果屠是屠杀,他们把原始史料“破咸阳”、“降咸阳”改成“屠咸阳”,那不是找死吗?甚至有的例子更把“帮助攻取城市最后救了城内百姓”写成“帮助屠城”、“看看气象就认为这座城可以屠”这样不就矛盾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而我只是将其中18个周朝到唐朝中期内不同时段的例子列出来,并将南北朝、唐朝中期、元朝三个古人对“屠”字的“解释”列出来,让人可以清楚看出“屠”字的确经过千年时间日渐改变成今日的意思。而且我并没有在屠杀一条的正文加入这个定义,而是另开小标题,列出被误解的屠,当然,你们认为不应该用“反问句”那可以改成直述句。--正视者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05:08 (UTC)回复
维基百科不是发表考据成果的地方,也不是堆积史料证据的地方。维基百科的内容需要有可靠的第二手来源以供查证。您关于“屠”字古代含义的论点是否有第二手来源(如学术文献、专家文章、古汉语工具书等)支持?--Mosowai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05:34 (UTC)回复
如果你们执著于是否"第二手来源"而将"第一手文献"忽视的话,那维基百科上,我可以找出90%的条目并没有用到"第二手来源"事,例如我没参与编辑的唐高祖第一句唐高祖李渊(566年4月7日-635年6月25日)及正文“据《旧唐书》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太宗在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初二)上寿,推其应为天和元年三月初二(566年4月7日)生。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渊以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566年12月21日)生于长安,似有误。父亲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这里他们编辑时就是直接用史料证据加上论断,而非根据"第二手来源"出处,另外维基百科中有大量条目没有逐一标示内容的“第二手来源”,按照“同样的标准”,维基百科将会报废。又像杨震明明是汉朝大人物,却很少今人学术文献、专家文章等等描述,在这个条目里所编的生平里,只截取了《后汉书.杨震传》其中一小段记载(这里用的是第一手文献),更多的是连出处都没有,你只要查阅《后汉书.杨震传》就知道里面有很多详细事绩,而在维基百科生平里被简略成一段字数很少的文字,请问这段很少文字的“第二手来源”在哪里?这样的例子成千上万,就连一开始讨论的唐高宗一条目中,现在被你们还原了,除了第一手古文,哪里有“第二手来源”?照你们的意思,这个条目可以删除了。你要知道维基百科中,现时有大量词条并没有引用出处,甚至有大量只引用“第一手史料文献”的,或根据“第一手史料”由我们网上这些编辑者简略而成,如果要统一这个“第二手来源”标准是“学术文献、专家文章、古汉语工具书”等,而不把第一手史料文献列入考虑,那么对维基百科来说会是一场灾难,有大量的条目都要册除或寻找出“第二手来源”。还记得“2022年中文维基百科古罗斯历史系列条目伪造事件”(下简称“伪俄史”)吗?这么大的漏洞,很大原因就是你们没要求第一手文献,而要求第二手来源却“没有或不能”对第二手来源审核而造成的,你们忘记了“第二手文献”其实可以因为现在的人的喜好、政治立场、需求、意识形态而曲解甚至伪造的,你们也忘记了因为第二手文献多为近世人所著,牵涉世界各地版权问题,检核或观看该词条者当看到引述“第二手文献”时,因为版权问题、或论文在网上、所属地域不能找到或购买阅读“里面的内容”,像我早年因看维基某词条的注引第二手资料中国内地一篇论文,我想进一步查看论述的原文,结果因为不接受海外信用卡付费的问题,导致我花了很长时间几经朋友之手才找到那篇学述文章的论述,如果仅是这样知道是否正确还好,然而该文章内的论点在论述中存在明显与第一手史料矛盾的问题,而后来2016年中国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通史》的纪录片,不但没有用那论文那种观点,而且用第一手史料以及出土的考古文物提出与“那篇论文相反的论点”,作为历史事实纪录播放,如果我当初信了维基百科而不看原文,后来又没看到纪录片,那我是否就要被骗了?正因为第二手资料比第一手更难确认,因此在“伪俄史”事件中,当观看者看到内容而能进一步确认“注引的第二手学术文献、专家文章”,要知身处外国又怎能找到一篇在中国国内本来就不存在的文章?甚至出现连学者在没有找到相关的“注引的第二手学术文献、专家文章”便跟着引用了不存在的“第二手学术文献、专家文章”,最后还是因为有人发现其中一条引述的“第二手文献”的出版日期与“出版社”结业日期出现矛盾,因此才结束了这次闹剧。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一手史料文献,因为没有版权问题维基文库现在收录了很多古代书籍,随着日后的发展,收录的内容只会更加多,而我所引用的“第一手史料”都可以在维基文库网站直接网上查阅,检核、观看者可以第一时间查阅。而不是第二手资料因为版权付费方式、或者难以找到原文,导致造假。
回归正题,关于“屠杀”一条,我大致上不是在正文上编改,而是另开了标题来写,至于你说的“第二手来源”,南朝.范晔:“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唐朝.颜师古:“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元朝.胡三省“屠,杀也。自古以来,以攻下城而尽杀城中人为屠城,亦曰洗城。”的注释其实变相就是“第二手来源”,因为第一手关于“屠”的定义来源是“中国第一部字典”汉朝 《说文解字. 尸部》:“屠,刳也。”,在根据他们时代的认知,而对“屠”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而由三人的解释中,三人时代对“屠”的认知是有明显的渐变,那些史料例子,更证明了这一点。坦白讲,就算你们认为格式不妥当,那么应该进一步缔辑后当成一个争议列入,而不是直接删除,这样当一些人在看到古籍时,才不会因为看到不动刀就屠了城“屠师都之城,无亏寸刃。”,而感到奇怪。--正视者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08:06 (UTC)回复
喜闻乐见的WP:SYN,一生之敌。首先纠正错误的观点,古文不等同于第一手来源,譬如正史都是结合当时史料的第N手来源,虽然通常存在新王朝自身的偏见,姑且可算带偏见的较为可靠来源,然而编者也不要忽视偏见和谬误的可能性。第二,你没有理解怎么样正确使用来源,你只是在找材料证明自己的原创观点,但是材料本身并没有表达你的观点,只是你认为结合不同来源可以推断出你的陈述,这就构成了原创总结。第三,你的研究方法十分危险,任何论文的写作模式都是需要明确研究背景,看看前人是否有类似的想法,通过全面的搜集避免偏见和误解,而你的文字显然缺乏全面性,并没有完整呈现事件的材料,而只是找到支持你观点的材料,问答也更加注重反驳他人观点,这已经违背了中立性的要求——不论编者认同与否,百科全书应该全面呈现各方观点,并不是拉一方睬一方。----Cat on the Mars 2022年9月28日 (三) 09:01 (UTC)回复
你自己看看他们否定我的几个条目,唐高宗你现在过去还原了的词条,很多都是只举单一的有利他论述的历史记载事例去证明一个论点,例如只举了一个例子就说唐高宗不喜土木(就是不喜欢大兴土木),可是问题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就有十座宫殿被兴起,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唐高宗的臣子有劝谏过,连他的儿子后来都曾指责过繁役沉重,我都一一列明,然后我就变成了“原创”,那原本那句“不喜土木”又算什么呢?引出10个例子就是“原创”,只引1个例子就不是原创,是二手资料,这合理吗?十个例子难道不比一个一例子更全面吗?至于其他的条目像马融、蔡伦之类的,我已经很谨慎采取较适中的观点,如有考究《广成颂》的论文说是元和四年九月,哪怕我认为应该是元和四年十月,但我也只编写成元和四年,没写月份。又如,很多说蔡伦罪名平反的文章,只是我认为那些文章的论据还不够,因此只是列出该案疑点,当然在那里我用了反问句,有些不符合规格。但是,现在被删了,岂不是说明蔡伦的罪名没有争议?那么他的罪名存在争议(有说平反没有罪,有说有罪),不应是“各方观点”的其中一方观点吗?
另外,你说我没有根据前人的论述,难道古人的论述就不是前人的论述吗?我没有参考他们吗?像“屠”字一条我就引出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段的“前人”范晔、颜师古、胡三省的解释,难道这是不注重前人论述的表现吗?像“屠”在中国唐朝之前是不是屠杀的定义,早在10多年前在内地网上就有议论,前前后后就我看过他人列出的例子就几十个,而且是确认过史书上是真的这样写的,坦白讲拿这些众人查出的成果去写文章,只会被人看作窃取众人的成果,当然也不是没人写过,像这篇就是内地一个叫姜玄驹的人写的关于屠是否屠杀的文章。既然百科全书应该全面呈现各方观点,那么为何史书中出现大量“屠”不可以作大屠杀解释时,这个观点就不能列出来吗?
还有,这个讨论是针对我编辑的几个词条,既然是讨论那么是否应该邀请我这个“当事人”,才显得“中立性”?问题是我不但没有收到这个讨论相关的邀请,却直接收到“警告”,法官判人是否有罪都要犯人出席回答,可是我不但没有出席,甚至在你们还没有讨论出结果前,直接就被警告了,请问“中立性”又在哪里?
事实上,你们要将我编辑的内容删除还原是可以的,列明合理原因还原,是格式、用语、还是什么问题可以列明,我会因应提示放弃编辑或作出另一改动,像唐高宗那个词条中一开始被列成原创时,我回退了被添加的原创研究模板并根据“原有那个我还没编辑过的那个评价”用他的反驳“传统评价”的方式,来重新编辑以反驳“他的新观点”,你们可以查看我在那条目最后的编辑与目前已被你们还原的编写,模式标准是一样的,我只是用了更多的例子。我以为你们既然能接受“他们的方式”,我用相同的方式也可以被接受,而问题是原来你们用了双重标准,但即便如此,我也本打算不理会那个词条了。可是,问题是你们既然开了讨论,却在我没有参与的情况下,直接对我发出“警告”,将我视作扰乱性编辑,我还是事后在网上找自己的用户名时才知道有此讨论。中立性、公平性在哪里?--正视者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11:21 (UTC)回复
“不喜土木”等如果原有例子不足、也找不到明确的后人评说加以引述,应该删除,而不应在条目中引古文记载之局部做辩驳。有文献记载(而非编者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般可予记载,不可靠之结论建议先发起讨论。近人称[谁?]及原有内容皆是不妥。
您可以在特殊:参数设置-通知中开启编辑被回退的相关通知。给您留言发出的警告也有提醒有此讨论进行。--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11:46 (UTC)回复
那个原文长达几年都没人删除,没有人发现问题,我以为这就是你们的标准,几年时间都没有问题的标准,到我用相同标准去编写时,就变成我有问题了。你看看汉明帝汉宣帝汉文帝等人物词条,我编辑的,多么简洁,正面、负面评价都列出,本来我是有想用同样格式去编辑的,问题是唐高宗原有的内容已经几年没有大动过了,为了保存原有的内容,我才在那个基础上反驳性编写。现在被你们还原后的唐高宗词条中︰
...........................................
性格与才能[编辑]
李治相貌剑眉朗目,隆准高鼻,口能吞日,八字须,下须浓密至胸。他生得英俊高大,很有帝王的相貌,而性情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亦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术,不喜游猎。李治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太宗皇帝冷落。
评价[编辑]
传统中国史学家认为唐高宗生性软弱及先后受舅舅长孙无忌和妻子武则天牵制,使其评价不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但事实上,唐高宗亦是有为之主,他先与武后合作扳倒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老臣,并重新建立自己新班子,可见高宗亦深谱权谋,并不懦弱糊涂。高宗不少决策都对国家有利,唐朝在高宗统治下,国力迅速增强。
在国内施政上,高宗即位之初致力纠正太宗晚年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巩固太宗的成果,后世视之为贞观之治的延续,史称“永徽之治”。后世亦常质疑高宗无法阻止武后专权。其实,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如在身体状况较佳时仍会亲自上朝处理国事,而且在位最后一年仍亲自任免宰相、更不时压制武后的势力如贬抑她的亲信李义府许敬宗,甚至一度威胁要废掉武则天,使武则天未敢“大放异彩”,未敢轻举妄动,亦需受高宗处处制肘。而武后逐渐掌权则或可解释为,高宗在个人健康状况、唐朝女性地位崇高、高宗儿子李显无能、武后在双方共治天下时显示其有为之能的多重考虑下的决定,不应单纯归咎于高宗个性懦弱。武皇后在高宗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负责协助高宗皇帝处理一切军事和民事事务,直到他统治结束。甚至经常因为高宗因病缺席,武则天全权掌管朝政,古今史家固然诟病,但他们知道高宗的最佳决定。高宗在位时与武后分享了大部分权力,在他不在时将权力移交给了她。 就连高宗临终时的遗嘱,也是让武则天作为太后,掌管皇权。 但最终却让她夺取了王位。
军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间,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发动多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成功开疆扩土。他先后灭西突厥(显庆二年,657年)、灭百济(显庆五年,660年)、灭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
高宗时代也是良将辈出,除了先朝名将李𪟝,还有东征西讨的苏定方、声震西域的裴行俭、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老当益壮的刘仁轨,以及王方翼、程务挺、王孝杰、少数民族将领黑齿常之等等,都为高宗的对外战争贡献良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番臣像,而高宗的乾陵却多达61尊番臣像,这些番臣像至今仍在。高宗任用多位边族的国王、贵族子弟、人民担任各级官职,充分体现了高宗时期唐朝的国势及影响力,亦显示出边族对唐朝的仰慕、归服。
........................................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某一个论点引用单一事例,并非“全面性”的,而且有些甚至偷换概念。既然你们认为要删除,就自己去删除吧。--正视者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12:02 (UTC)回复
你看现在还原的内容中︰“传统中国史学家认为唐高宗生性软弱及先后受舅舅长孙无忌和妻子武则天牵制,使其评价不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但事实......”这句就是他们在反驳“传统中国史学家”,在过去几年内,你们都没有发现他们这种做法,我只能视作你们是接受这种标准,当我用他们的做法去做时,却遭到警告。--正视者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12:08 (UTC)回复
该问题属于WP:闯红灯和破窗效应。之前的内容也能警告/移除,只是可能无人关注。“性格与才能”及“评价”等可能需补足学者研究来源或者重写。--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12:35 (UTC)回复
看吧!当你发现原本内容是有问题时也就是“等可能需补足学者研究来源或者重写”处理,而我却被删除、被警告。其实像这原有的内容不少无论怎样补充都证明不了,人又怎可能将枯死的木头成有生命的鱼呢?像“性格与才能”说他“性情慈祥”,其实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证明这是谎言,有很多人包括他的亲人冤死在他手上,你能相信一个会杀害自己儿子的人是慈祥的人吗?你好好代入感受一下︰
你和一些人一起被其他人冤枉了,但你的爸爸不但没有帮你们找出真相,而且还直接要你死,你死后尸体甚至不能下葬,是第二年你的弟弟向你爸爸求情才让你的尸体下葬,请问你会觉得你爸爸慈祥吗?
反正以我作为人类的认知,能做出杀害自己儿子行为的人,不论古代现代,东方西方,没有人会认为是慈祥的,这是人类基本道德。像这样的内容居然被保留几年,可见维基公信力如何?其实这个词条不是没有人关注,而是有相关知识水平的人看了后都觉得好笑,只会认为维基没有公信力,不想理,而那些信的人,在其他地方和人说起时万一遇到有历史知识水平的,就会被批评不对,到最后,还是维基公信力受损。
你看被他杀的儿子李忠条目︰
......
李忠贬为梁王,后因许敬宗谗言,遭武后赐死
......
麟德元年(664年),宦官王伏胜发现武后召道士出入宫中,使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武后;又因王伏胜曾经侍奉过李忠,许敬宗便向武后进谗说这次废后谋反之事,李忠也有参与,武后遂将李忠赐死于黔州,李忠得年仅二十二岁。
第二年,李弘向高宗请求收葬李忠,高宗同意。
......
你看看,都把赐死换成唐高宗的老婆武后,然后把求情又还原成武后,真是矛盾。要知李忠被赐死时,唐高宗可是拥有实权,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能赐死他的儿子,这个内容居然被维基百科用了10年以上。连中国内地百度百科李忠条目都不敢这样乱改,你去看看百度百科李忠这条里写的是:
.......
麟德元年(664年),当时宦官王伏胜曾得罪过武则天,而且王伏胜和西台侍郎上官仪都曾事奉过李忠,武则天于是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唐高宗将李忠赐死在黔州住所。李忠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嗣。
.......
你看看,人家都知道下令赐死李忠的只能是唐高宗,在这点上根本不敢乱改,而维基却做到了。
宋朝罗从彦就曾经在评论几个皇帝时就提过唐高宗这人“懦而不仁”,就是“懦弱,而且不仁慈”原文收录不少古籍,光是维基文库就有三本书籍收录了这段评价,其中一本维基文库可按进去,不过用的是传统中国竖体文,我直表接复制过来,加上标点符号,再在下面翻译古文方便你看︰
“人主欲明而不察,仁而不懦,盖察常累明,而懦反害仁故也。汉昭帝明而不察,章帝仁而不懦。孝宣明矣,而失之察。孝元仁矣,而失之懦。若唐德宗,则察而不明。高宗,则懦而不仁。兼二者之长,其惟汉文乎?”
整句意思是︰
皇帝想要英明而不严苛,仁慈而不懦弱,是因为严苛会连累英明的表现,懦弱影响了仁慈的表现。汉昭帝英明但是不严苛,汉章帝仁慈而不懦弱。汉宣帝英明,但缺点就是严苛。汉元帝仁慈,但缺点就是懦弱。像唐德宗,则是严苛而且不英明。唐高宗则是懦弱,而且不仁慈。能拥有“英明而不严苛、仁慈而不懦弱”这两个优点的,就只有汉文帝吧?
这段话,把7个皇帝不同的优缺点都指出来,而且,只要看过史书关于这七个人物的事绩或者他们死后千年的整体评价拿来一一对比,都能知道这句话相当客观。
但是,无论维基百科还是百度百科的“唐高宗”条目都没有收录这段评语,因为本身最有时间、兴趣编写和观察唐高宗条目的人,本来就是因为某种原因,立场偏向他的,有的是因为他是被很多人尊敬的“唐太宗”的儿子,所以尽量为他遮丑,有的是因为过去中国百年屈辱产生意识偏差,像“唐高宗”这种“曾经”把疆域扩到很大的君主,被他们盲目崇拜,不容别人说他的坏,甚至其他原因,因此不利的言论又怎敢编写在百科的条目呢?而乱写乱改可不只唐高宗的条目,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有太多条目都是有问题,有恶意偏向的。为什么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在内地网上被人讥笑是“妓院”呢?就因为公信力太差,人人都可以上去编写对自己立场有利的言论,就像男人去妓院一样。一些本身有历史学识水平的人看到条目有问题,在自己有时间就帮忙改正,而结果往往就是改完后,会被本身有偏向的人以各种理由改回,只能放弃,又有多少有学识的人愿意浪费自己的假期在完全没有获利的编辑上,浪费时间和一群已经盲目的人进行编辑战?在很多有学识的人的想法是,要把妓院改变成皇宫,那是天真的说法,还不如自己写论文写书赚钱好。
或者我这次只是因为不符合你们格式要求而被警告、删除内容,但是让我的体验非常差,本来是想在假期完结前,尽自己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将一些条目编改,但我现在是不会再浪费时间在维基百科的编辑上。--正视者留言2022年9月29日 (四) 06:25 (UTC)回复
维基百科可靠来源要求只引述正式出版的观点,且以专业学者观点为先。“尽自己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将一些条目编改”为维基百科所拒绝的原创研究。相关内容您可自行写入博客乃至书籍或媒体。--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9日 (四) 19:15 (UTC)回复
现时我可看到的古书都是正式出版的,难道你以为我用的是原始版本吗?而维基有超过90%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编写,都是直接根据古书翻译,很少是引用现在“专业学者”学术出版,像唐太宗这个条目的编辑人就有一半内容没有出处标记的,是根据古书记载翻译然后编写的人可能忘记标记,而这条目中另有一些有标注来源的,也多是古书,真正引用现在专业学者的观点并不多,另外,你在看看那些注千a-aj,不单单只是引用古籍,还加入了编者的意见,就像我一样在一些引注的古书内容上会加上注释,这是要显示出该条引注古籍如何用、为何要用这里、有什么要修正、如何理解,这些在编写历史事绩时是非常正常的做法,在中国的百度百科对这种做法是不反对的,而你们思想太过单纯,或者你们的团队专业人才太少了,没有足够的人才进行分辨,就是引用论述,其他不理,连真不真实都不去考核,然后“伪俄国史事件”出现,有时的确4=2+2,但是4可以是2x2,也可以是1+3、1x4。坦白讲,按照你们的标准,唐太宗这个条目你们至少要删除一半没有出处的,另有25%用了古书出处的也要删除。又像之前说的被恶意编改的李忠条目,你看看参考文献是古书,像你要求的话这条你们不但要将被恶意曲解的内容修正,还要重新引注“专业学者观点”,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如果我没有“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我又怎能知道应该引用那些古文呢?如果“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我又怎知“专业学者观点”对不对呢?很多时,同一个事件是有几种不同“专业学者观点”的,那应该用哪种呢?像“专业学者”薛宗正与“专业学者”王小甫两人就中国唐朝西域的事情就有一些“专业学者观点”上的严重不同,他们的“专业学者观点”都有出版,二人甚至论战起来。如果自己本身没有足够的知识、认知,只知引用“专业学者观点”,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个哪个对哪个错呢?那和被牵着的牛有什么分别?又像“屠”、“屠城”的古文字义是不是一定是“屠杀”,2010年《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11期就有篇论文《耿弇“屠城三百”考辨》(全文应该能从其他网上找到,但为了尊重版权,建议你们购买版权阅读该文),就提出“屠”用在城或地名前面,有第七类解释,“屠城”是“攻占”、“摧毁”城市。但是有没有学术研究来源,与来源可不可靠是两件事,这篇论文中的论述过程太简单,还不如这篇网上文章。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有一些论点以及大量论据在网上公开后,如果你用这些资料来作学述论述出版,那是违反学术道德的,窃取学术成果,而且那些在网上提出相关论据论点的人,也可以从法律上追讨责任的。因此,尽管过去10年中国网上关于这个“屠”字的议论很多,举出非常之多的古书例子,甚至连字意变迁的轨迹的记载也找出来,但是没有人就此写出论文,一、因为背后除了怕被人误会自己个人道德,像《耿弇“屠城三百”考辨》就用了不少文字直接澄清、间接表示自己是反对屠杀的,只是针对“屠城”字义解释。二、因为会怕被指责抄袭窃取学术成果甚至有可能被控诉。
还有“专业学者观点”是可以牵涉利益、政治偏见的,也可以是缺少证据的,也可以是歪曲历史记载,有些“专业学者”是可以不道德的。中国近代学者南怀瑾甚至公开劝告“现代一百年以内的人写的古代史不要读”,以他如此专业并在历史学术研究界的地位,都劝告别人去看古书,而不是最近100年内的人写的古代历史论述,当然他的说话是以偏盖全还是知道一些专业界内的真相,就很难说,但是有一个事实上,如果你没有足够“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你就会像一头牛一样被牵着走,分不清所谓的“专业学者观点”是对是错。正因为我有足够的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我才能分辨那些“专业学者观点”可以用,那些“专业学者观点”不可以用,专业不专业是普通人察觉不出来的,只有你站在同样的知识水平才能看出,你能想像出有个千几二千年之前的历史人物的事绩在过去60年被一大群“专业学者”歪曲吗?不但错误的观点编进历史教科书,还传到西方成为“专业学者观点”吗?纵使最近30多年不停有新的“专业学者”去纠正那一群“专业学者”的错误观点,甚至考古学家挖掘出一些文物可以证明那些观点是错误的,然而还有一大群“专业学者观点”去到今日仍坚持错误的观点,并在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加强观点主逻辑,既然以前“专业学者观点”是说不存在这行为,被出土文物证明说了谎,是有存在行为的,那么新观点就是这行为是失败的,以前说没有的意思是指失败,然后不断曲解一些古书记载去达到他们的观点是专业、正确的,这些错误的新旧观点以前维基百科也有引用的,而且是长达很多年,到后来才被修正。2016年中国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通史》的纪录片,就没有用那错误的“专业学者观点”,直接用考古学家挖掘出的文物来做证据。
因此,你指着我说“尽自己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将一些条目编改”是被拒绝的,但你不知道我是“尽自己阅读古书的知识以及对内地史学界近年的认知”把相对可信的内容编辑上维基,我有研究对错,但并非都是原创,而不是像一些人别有目的用一些有利自己立场的论述。在相关条目上,你与我的认识水平相差太远,如果让那些“专业学者”来看编写的编目,他们只会认为我在翻译、解释古文,因为在他们眼内,这称不得上“原创研究”的范畴,引用古文并在注释上加上“解释引用、如何引用:为何引用的这样但写要那样”,这只是寻常之事。--正视者留言2022年9月30日 (五) 06:51 (UTC)回复
网上讨论及自己根据史料作出的考据及推断不能作为来源。《大厨细说三国之屠城篇,史书中的“屠”字,是“屠城”的意思吗》明显不属可靠来源,但其内容似乎言之有理。建议以“有人认为”或“有人指出”作为开头引用。--Mosowai留言2022年9月28日 (三) 17:57 (UTC)回复
非可靠来源的观点不宜引用。且鉴于WP:NOT#DICT等原因,我不觉得屠杀应该解释“屠”字的古今含义。--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9日 (四) 00:52 (UTC)回复
返回到“唐高宗”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