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Rockpelt/烷烃新版

图中为最简单的烷烃类--甲烷(CH4)。此化合物仅由组成,并且全由单键连接,符合烷烃类的特色。[1]
烷烃是木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2]

烷烃(拼音:Wán-tīng;英文:Alkane[3])是碳氢化合物下的一种饱和烃,其整体构造大多仅由碳-碳单键与碳氢所构成[4],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有机化合物,而其下又可细分出链烷烃环烷烃

得名 编辑

“烷”(Wán、ㄨㄢˊ[5]),是化学家取“碳”右下角之,加上“完”以造出的字。“碳”表示其结构中含有碳,而“完”表示其分子结构中碳原子化合价完足的意思[6]

性质概论 编辑

烷类皆难溶于水,在完全燃烧下可转化为二氧化碳[7],反应式如下:

 

烷类会因组合结构的不同,其性质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异。若结构相似,则性质相近;若结构不同,性质不同。[7]正因此,烷类种类繁多;但也由此许多化学式相同的物质,其性质不相同。如戊烷 [8]

     
正戊烷
戊烷
异戊烷
2-甲基丁烷
新戊烷
2,2-二甲基丙烷


物理性质 编辑

 
人工合成的正十二面体烷C20H20

烷烃有许多物理性质:

烷烃 公式 沸点 [°C] 熔点 [°C] 20°C下的状态 密度 [g·cm3]
甲烷 CH4 -162 -183 气体 ---
乙烷 C2H6 -89 -182 气体 ---
丙烷 C3H8 -42 -188 气体 ---
丁烷 C4H10 0 -138 气体 ---
戊烷 C5H12 36 -130 液体 0.626
正己烷 C6H14 69 -95 液体 0.659
庚烷 C7H16 98 -91 液体 0.684
辛烷 C8H18 126 -57 液体 0.703
壬烷 C9H20 151 -54 液体 0.718
癸烷 C10H22 174 -30 液体 0.730
十一烷 C11H24 196 -26 液体 0.740
十二烷 C12H26 216 -10 液体 0.749
二十烷 C20H42 343 37 固体 ---
三十烷 C30H62 450 66 固体 ---
四十烷 C40H82 525 82 固体 ---
五十烷 C50H102 575 91 固体 ---

化学性质 编辑

烷烃性质很稳定,因为碳-氢键碳-碳键相对稳定,难以断裂。[10]除了下面三种反应,烷烃几乎不能进行其他反应。

氧化反应 编辑

反应通式: [11]
所有的烷烃都能燃烧,而且反应放热极多。[12]烷烃完全燃烧生成-CO2H2O[7]。如果O2的量不足,就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甚至炭黑(C)。[13]

以甲烷为例:

  • CH4 + 2 O2 → CO2 + 2 H2O

O2供应不足时,反应如下:

  • 2CH4 + 3 O2 → 2CO + 4 H2O
  • CH4 + O2 → C + 2 H2O

分子量大的烷烃经常不能够完全燃烧,它们在燃烧时会有黑烟产生,就是炭黑。

卤化反应 编辑

反应通式: [14]
由于烷烃的结构太牢固,一般的有机反应不能进行。烷烃的代反应是一种自由基取代反应,反应的起始需要光能来产生自由基。

以下是甲烷被卤代的步骤。这个高度放热的反应可以引起爆炸。

  1. 链引发阶段:在紫外线的催化下形成两个Cl的自由基
    • Cl2 → Cl* / *Cl
  2. 链增长阶段:一个H原子从甲烷中脱离;CH3Cl开始形成。
    • CH4 + Cl* → CH3+ + HCl (慢)
    • CH3+ + Cl2 → CH3Cl + Cl*
  3. 链终止阶段:两个自由基重新组合
    • Cl* 和 Cl*, 或
    • R* 和 Cl*, 或
    • CH3* 和 CH3*.[15]

裂解反应 编辑

裂化反应是大分子烃在高温、高压或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裂成小分子烃的过程。裂化反应属于消除反应,因此烷烃的裂化总是生成烯烃。如十六烷(C16H34)经裂化可得到辛烷(C8H18)和辛烯(C8H16)。

由于每个键的环境不同,断裂的机率也就不同,下面以丁烷的裂化为例讨论这一点:

  1. CH3-CH2-CH2-CH3 → CH4 + CH2=CH-CH3
    • 过程中CH3-CH2键断裂,可能性为48%;
  2. CH3-CH2-CH2-CH3 → CH3-CH3 + CH2=CH2
    • 过程中CH2-CH2键断裂,可能性为38%;
  3. CH3-CH2-CH2-CH3 → CH2=CH-CH2-CH3 + H2
    • 过程中C-H键断裂,可能性为14%。[15]

裂化反应中,不同的条件能引发不同的机理,但反应过程类似。热分解过程中有碳自由基产生,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碳正离子氢负离子。这些极不稳定的中间体经过重排、键的断裂、氢的转移等步骤形成稳定的小分子烃。

在工业中,深度的裂化叫做裂解,裂解的产物都是气体,称为裂解气

命名 编辑

烷类的命名多采IUPAC命名法。
命名烷类的首要步骤是分析其为环状亦或是链状,再进行命名步骤。[16]

链烷烃 编辑

化学通式: [17]
链烷烃的命名步骤为:

  1. 找出最长的链当主链,依碳数命名主链,前十个以天干[18]代表碳数,碳数多于十个时,以中文数字命名,如:十一烷。
  2. 从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编号: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数字越小越好)。以数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数字与中文数字之间以 - 隔开。
  3. 有多个取代基时,以取代基数字最小且最长的碳链当主链,并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顺序列出所有取代基。
  4. 有两个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时,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数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逗号)隔开,一起列于取代基前面。

因为烷类一般简单,故亦会使用“正、异、新”去区隔同样化学式的烷类。IUPAC也曾推荐过此种命名方式[19]。如例己烷命名方式:

普通命名 IUPAC命名 结构简式 结构式
己烷、
正己烷
己烷 CH3(CH2)4CH3  [20]
异己烷 2-甲基戊烷 (CH3)2CH(CH2)2CH3  [21]
新己烷 2,2-二甲基丁烷 CH3C(CH3)2CH2CH3  [22]

环烷烃 编辑

环烷烃的命名方式和烷类方式相同,仅需在前添加一环字,以做识别。如例环丙烷

 
环丙烷,化学式为C3H6[23]

结构 编辑

烷烃中,每个碳原子都是四的,采用sp3杂化轨道,与周围的4个碳或氢原子形成牢固的σ键
为了使键的排斥力最小,连接在同一个碳上的四个原子形成四面体。甲烷是标准的正四面体形态,其键角 ),大约等于109°28′。[24]
下面是前10种直链烷烃的分子式和结构模型图。

异构体 编辑

[[Image:Saturated C4 hydrocarbons ball-and-stick.png|thumb|right| 不同的四碳烃类(从左到右): 正丁烷异丁烷同素异构体,化学式皆为C4H10环丁烷异丁烯同素异构体,化学式皆为C4H8
双环[1.1.0]丁烷是唯一化学式为C4H6烃类。]]

超过3个碳原子的烷烃可以以多种方式排列,形成同素异构体

  • C1:没有同素异构体: 甲烷
  • C2:没有同素异构体: 乙烷
  • C3:没有同素异构体: 丙烷
  • C4:两个异构体: 正丁烷, 异丁烷
  • C5:三个异构体: 正戊烷, 异戊烷, 新戊烷
  • C6:五个异构体: 己烷
  • C12:三百五十五个异构体
  • C32: 27,711,253,769个异构体
  • C60: 22,158,734,535,770,411,074,184个异构体,其中有很多为非稳定状态。[25]

应用 编辑

工业上的应用 编辑

 
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的结构式。

由于烷烃的制取成本较高(一般要用烯烃催化加氢),所以在工业上不制取烷烃,而是直接从石油中提取。由于烷烃不易发生反应,所以工业上也不把它作为化工基本原料。

烷烃的作用主要是做燃料。天然气和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是近来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石油分馏得到的各种馏分适用于各种发动机:

  • C1~C4(40℃以下时的馏分)是石油气,可作为燃料;
  • C5~C11(40~200℃时的馏分)是汽油,可作为燃料,也可作为化工原料;
  • C9~C18(150~250℃时的馏分)是煤油,可作为燃料;
  • C14~C20(200~350℃时的馏分)是柴油,可作为燃料;
  • C20以上的馏分是重油,再经减压蒸馏能得到润滑油沥青等物质。[26]

其他 编辑

  • 异辛烷是汽油抗爆震度的一个标准,其辛烷值定为100。

参看 编辑

注释与参考资料 编辑

  1. ^ 国二下自然与生活科技(康轩版), 第四册. 第四章. 有机化合物.
  2. ^ Kim, S. J.; Caldwell, J.; Rivolo, A. R.; Wagner, R. Infrared Polar Brightening on Jupiter III. Spectrometry from the Voyager 1 IRIS Experiment. Icarus. 1985, 64: 233–48 [2007-08-28]. doi:10.1016/0019-1035(85)90201-5. 
  3. ^ http://tw.dictionary.yahoo.com/dictionary?p=%E7%83%B7%E7%83%B4
  4. ^ http://chem188.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09,其中亦有可能出現卤素,因为其价数和氢原子相同,为+1,所以可以取代氢原子。
  5. ^ http://www.zdic.net/zd/zi/ZdicE7Zdic83ZdicB7.htm
  6. ^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D6J&pieceLen=50&fld=1&cat=&ukey=1359251432&serial=2&recNo=7&op=f&imgFont=1
  7. ^ 7.0 7.1 7.2 许立仑、许喆翔.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四冊學習講義》P138. 康轩文教事业. 
  8. ^ [1]
  9. ^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q=cache:VNeEGYgHSAoJ:jpkc.rzpt.cn/top15/wf/ziyuan/jiaoan/youji/2.doc+%E7%83%B7%E7%83%B4+%E5%AF%86%E5%BA%A6&hl=zh-TW&gl=tw&pid=bl&srcid=ADGEESgwCXS896phlvYvMEUsuGVfFWelQctjPhtUlq7LoWdj0GoQugTMV-O9aS4WfYx7oRYa8wFxnB0aLhMGCxoYcAeJa6e6JH6657SgpAjIZflHlpoxf-yAVjNc3-4Y7sHWhoMFDcvL&sig=AHIEtbRFi8bogIirNN7rq5sNcGoavpLDUA
  10. ^ Google 图书-有机化学
  11. ^ R即为烷烃
  12. ^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emistry/tp_sc/new/14/2.htm
  13. ^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8419
  14. ^ X即为卤素
  15. ^ 15.0 15.1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q=cache:UylIK0hlBXMJ:163.23.148.7/sweb/pub/downfiles.php%3Frec_id%3D176%26rel_nm%3D1%26account%3Djiahui+%E7%83%B7%E9%A1%9E+%E7%87%83%E7%87%92&hl=zh-TW&gl=tw&pid=bl&srcid=ADGEESjVn_S4UBj386pOI7NtQloiuyGfCymgttRAfWW2AE_PJB9awjuKFypwR0q1w3QyFOwcCqsao9NApFyloGNUquPoILBB4iZ2ZHgi_DLolYLdP7zuIRY4qYXTKkczeEWQbTLiXZv4&sig=AHIEtbTaNJ-0RUBSkexAGhzfaapV4QNrZQ
  16. ^ 参考自IUPAC命名法
  17. ^ Silderberg, 623
  18.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9. ^ Panico, R.; & Powell, W. H. (Eds.). A Guide to IUPAC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1993.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1994. ISBN 0-632-03488-2. 
  20. ^ http://www.chemyq.com/xz/xz3/26801vrqct.htm
  21. ^ http://www.chemyq.com/xz/xz2/18788ihnsq.htm
  22. ^ http://www.chemblink.com/products/75-83-2C.htm
  23. ^ Merck Index, 11th Edition, 2755.
  24. ^ http://www.hxzxs.cn/html/3018.html
  25. ^ Meierhenrich, U. Amino Acids and the Asymmetry of Life. Springer. 2008 [18 October 2008]. ISBN 978-3-540-76885-2. 
  26.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