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不要华而不实

题目华而不实

编辑

不要华而不实 = 要实而不华?Hillgentleman 22:15 2006年9月2日 (UTC)

不友好的文风

编辑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有的文字对读者不友好,比如在金酒

很多人都以为金酒是英国人发明的,其实这可是大错特错,金酒其实源自荷兰

说到以金酒为基础的调酒,相信很少人没听过Gin and Tonic这名字

等等。

我觉得这种对读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文风需要改正。--travel 15:36 2006年8月14日 (UTC)

怪哉!如果看到有觉得用语不妥之处您大可以直接动手修改,这不就是维基百科的运作方式?难道这样贴出来洋洋洒洒一大段会比您动手改几句话来得省力吗?这样还不给人一种颐指气使却吝于自己动手的感觉,实在有点难......--泅水大象 讦谯☎ 17:27 2006年8月14日 (UTC)
有问题拿出来讨论是好的。travel可能认为自己的看法不一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径自修改说不定又引发编辑战。-- 百楽兔 01:15 2006年8月15日 (UTC)
如果‘径自修改’会造成编辑战的话,维基百科上早就战成哀鸿遍野比黎巴嫩南部还惨了,重点不是不敢修改内容,而是修改时是否有稍微附上编辑摘要(例如,在编辑摘要上注明‘改用比较符合百科条目的缓和语气’),或者在该条目的讨论页中以礼貌的口吻备注之所以这样修改的理由与自己的意见。如果这样做了其他人还有意见,或是修改又被退回争议不下,自然可以在讨论页中进行意见沟通,讨论页原本就是这么用的。但是开题的这位朋友很少遵循这种基本运作程序,屡次在还没尝试参与编辑尝试沟通之前,就直接将讨论升级到互助客栈上面来。我不是很清楚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但很显然不是维基百科该遵循的基本运作程序,如果每个人处理事情都是这样的态度,那维基百科上只会充满着问题讨论甚至争执,却很难有进步(因为大家都不愿立刻动手修改内容),长期来说我不认为这会是一件好事......--泅水大象 讦谯☎ 04:00 2006年8月15日 (UTC)
我同意travel的关于金酒的意见,但不同意在这里的讨论。首先,如果你是对该条目的文字有意见,可以在该条目的讨论页讨论,如果你不是对个别条目有意见,而是认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么应该给现象一个描述。其次,在给出问题的同时,尽量给出解决方法。善意和有建设性的讨论是需要的。--用心阁(对话页) 04:13 2006年8月15日 (UTC)
我觉得在此讨论也无不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观看金酒条目,在这边讨论发表,可以提醒其他人避免使用这样的语气。像我今天才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虽然之前我没有用过这样的语气撰写条目,但是却没想过这个问题)。--胖虎 16:16 2006年8月15日 (UTC)

我同意胖虎的意见。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想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条目、一两句话的问题,而是一个文风的问题,影响到很多条目。如果写条目的人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不断地犯这个错误。我不能接受上面SElephant对我指责,我认为不是非要等编辑战发生了以后才要去讨论,也可以先讨论再修改。而且,SElephant说了很多,却没有一句话是正面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难道他真的觉得这些话没有问题吗?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些话的错误,之后我会举更多的例子出来。

第一句话,首先是"其实这可是大错特错"这部分,对读者很不友好,已经被3dball改了。其次,是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很多人都以为是A,其实是B",我觉得除非有很好的理由,不用说前半句,直接是B就可以了,象现在的表达方式,好像故意在玩弄读者一样,很不友好。所以改成"金酒源自荷兰"即可,"其实"二字都不能要,因为百科就是要提供可靠的信息的。

第二句话,错在"相信很少人没听过",暗中包含了对读者读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很多读者可能就是没听过,那么他们看了这句话就会觉得受到了歧视和轻视。我建议删除这一句,只保留Gin and Tonic这个词作主语。

更多的错误的例子在下面补充。--travel 16:46 2006年8月15日 (UTC)


龙舌兰酒

Tequila可能是最受误解的一种酒,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是一种瓶子里面泡了些虫子、用仙人掌为原料制造的墨西哥酒。但事实是,Tequila既不是仙人掌做的,更不可以在瓶里放虫子,想像中应该是很随性制造的Tequila,其实是所有酒类之中受到法规限制最严格的一种产品。

我觉得除非有很好的理由,比如有文献证明的确有很多人有误解,应该删除虫子的说法,直接说这种酒是什么,而不是象现在先说不是什么,再强制地告诉读者错了,这不是在玩弄读者吗?

(Agave,墨西哥当地人又称其为Maguey)是种墨西哥原生的特殊植物,虽然它经常被认为是一种仙人掌,实际上的渊源却与百合(孤挺花/Amaryllis)较为接近。

直接说百合就可以了。

注意一点,Blanco这种等级标示

删除"注意一点",有命令读者的意思。

但请切记,

删除

注意的是有些酒厂会同时替多家品牌生产龙舌兰酒,甚至有可能是由互相竞争的品牌分别销售!

居然有个感叹号!估计是用多了改不了习惯了。你怎么能对一个百科全书的读者大声叫喊!?

--travel 17:04 2006年8月15日 (UTC)

威士忌

相比之下,一些比较细目的威士忌分类反而拥有非常严谨的定义甚至分类法规,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很有趣""反讽的是"之类的话语非常主观,强加于读者。

注意,这定义并没限制同一个瓶子里的酒皆必须出自同一个橡木桶里面,实务上酒厂的调酒师常会根据需要,

两个错误,一是用了"注意"这个词,二是先自己树了个靶子,然后又说错了。

其实Glen是盖尔语里面“山谷”的意思

为什么要加上"其实"?

--travel 17:13 2006年8月15日 (UTC)

苏格兰威士忌

事实上,如同伏特加酒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先出现加味伏特加之后,

删去"事实上"

--travel 17:20 2006年8月15日 (UTC)

元朗

一般人误解了元朗只是元朗市及附近地方,不过根据《新安县志》,元朗最先是

可以删去前半句,直接从"根据《新安县志》"开始。

我只是举了几个例子,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travel 17:25 2006年8月15日 (UTC)

我认为如果不是个别条目的文字问题,而是在许多条目都可观察到的现象,那就牵涉到travel所说的文风问题,是值得讨论一下的。讨论出了一个共识后,可以订为方针公布再把它写到使用指南里,避免大家在将来写作时犯同样的错误。 --醉洛阳 (寒夜客来) 17:37 2006年8月15日 (UTC)
User:Travel提出的作品几乎都是我一个人撰述完成的,所以我假设他的发言有相当程度的针对性(若非如此怎不会也提出别人的作品讨论呢?)。不过就事论事,我老实承认这些比较早期写的文章,部分行文的风格并不完全适合百科条目的叙述方式,因为这些关于酒类的文章有很多当初不是为了维基百科而撰写的,而是早在我还没有加入维基百科之前,就已经写好用来作为其他场合发表用途,例如教材或报导。因此,里面有些比较强势说明的语气使用,是针对作为一份教材的特性而这样写的,而有些比较轻松的笔法,则是因为要作为一份介绍报导不能太枯燥所致,我只是比较偷懒直接上传稍稍修改为维基百科的格式就没再去动它们了,所以时隔多日如果有人觉得部分的语气不恰当,大可以直接更改之,例如3dball兄的改法我就没意见,反倒感谢他帮我做了些自己懒得做的事。我比较不理解的是为何有人会愿意花很多功夫批评却不愿意实际着手进行修改,这并不是参与维基百科适当的态度。
不过,有部分比较专业的知识User:Travel本身可能不是很懂,所以提出了不大正确的见解。例如关于Tequila,大部分的人听到这种酒类时的确都会先想像到那种里面泡著蝴蝶幼虫的Mezcal酒,而不知道依照正式规定Tequila是不可以放入其他杂质,这不是在玩弄读者而是在阐述一种事实存在的现象,不信大家可以去考考身边的朋友,看看有几个人会答错几个人答对。除此之外也的确很少人知道龙舌兰草不是仙人掌而是百合花的一种,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通常都还是抱持有‘Tequila是仙人掌酒’的错误认知,如果只是直接平铺直述地说‘Tequila是一种百合花做成的酒’,反而无法陈述误会多于正知的事实。
还有,可能是两岸的差异,惊叹号的用法在台湾并不是代表用大叫的语气叙述事情,有时只是代表一件事有点让人惊讶而已。同样的,如果觉得不妥大可以动手把它改成句号就行,这种事情还需要拿出来大篇幅讨论之后,然后制订一大堆复杂但几乎没人有兴趣去看完的方针去规范它吗?--泅水大象 讦谯☎ 18:01 2006年8月15日 (UTC)
我最开始是偶然看到了金酒这个条目,提出了意见。之后的例子都是顺藤摸瓜,摸到的。并不是因为这些条目是SElephant写的我就要揪出来,而是因为这些条目有问题才被揪出来的。元朗也是偶然看到的。SElephant说我"怎不会也提出别人的作品讨论呢?"是因为你的错误最多,最好找,你自己又不改,还美其名曰:"自己懒得做",要让别人去改,你自己干什么去了?你说这里的讨论是要"制订一大堆复杂但几乎没人有兴趣去看完的方针",那你自己上面长篇大论"正文避免浅蓝色连结"是在干什么呢?真是笑话。不要假定每个人都知道Mezcal。--travel 18:18 2006年8月15日 (UTC)
SElephant在讨论中总是要偏题,一会儿说先讨论后修改是不对的,一会儿说讨论只是针对他个人的,一会儿又说制订规则是没有用的,何必耍花枪呢?讨论的议题是文风,讨论文风的好坏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扯那么远?为什么要转移大家的焦点?--travel 18:43 2006年8月15日 (UTC)
如果我误会了User:Travel当初之所以挑出这些文的动机,在此致歉,因为您对我的私人恩怨是有目共睹的,很难不往这个方向联想。至于我的作品‘错误最多’这件事,恕难接受,毕竟这边有些缺点基本上只是一些语气用法稍嫌不适而已,但并没有真的出现内容不符合维基百科收录标准或资料错误的情况,在中文维基上八万多篇条目里面,再怎样它也不可能被排在‘错误最多’的范围里面(别忘了您现在在批评的是一篇受到大家投票认可入选特色条目的作品)。我说我自己偷懒就是偷懒,哪有啥美其名叫偷懒这种事情?维基百科是个自由的百科全书,意思是说我有权力选择自己要去还是不去编辑某些文章的资格,您也没有权力颐指气使去要求别人要去改这个改那个,如果您觉得作品内容有不适当之处就请自己动手修改,我在这整篇讨论的重点只放在这件事上:因为,行文风格是每个人要慢慢练习琢磨才能趋近完美的,但维基百科真正的宗旨是透过多人的修改编订让作品趋于最佳化,而非一开始就制订繁复的写作标准期望文章一写出来就是100%正确完美。一言以蔽之,光说不练不是维基百科真正的运作宗旨,勇于下手修改才是正确之道!--泅水大象 讦谯☎ 02:49 2006年8月16日 (UTC)

上述应该避免的语句,其实有Wikipedia:不要华而不实作为指引。-- tonync (talk) 15:42 2006年8月16日 (UTC)


柯伊伯带冥王星,使用了过多设问、孩子气的语言。读这两个条目,感觉像是被当成了小朋友由幼稚园老师在讲课。--Tevatron 11:23 2006年8月27日 (UTC)

离题一下,如果是要描述“普遍容易误解的地方”——例如上面提及的,误解金酒是英国人发明(源自荷兰),那该怎样描述才比较好呢?--翔风·艾伦·获加有事找我*^-^* 06:02 2006年9月6日 (UTC) “金酒不是英国人发明的,而是荷兰人发明的。”或描述为荷兰人发明的。

关于现代君主逝世条目表述中立化:“驾崩”与“去世/逝世”

编辑
已通过:
社群达成共识“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现代君主之死,一般情况下应以‘逝世’取代‘驾崩’”。--CaryCheng留言2022年9月30日 (五) 08:10 (UTC)回复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注意到伊丽莎白二世之死条目下存在“驾崩”“去世”混用之情况。驾崩一般而言是汉字文化圈中对君主去世的说法,英国君主逝世没有非常特殊的表述(如白金汉宫公报里使用“died”),使用“驾崩”未必合适,且考虑到读者中也存在反对君主制的进步派人士等因素,对生前评价普遍非负面的女王采用中性偏褒义的“逝世”可能相对合适,且可推至其余君主去世之情况。--Liang5276x留言2022年9月13日 (二) 02:21 (UTC)回复

支持对非中国历史的君主使用中性的“逝世”代替“驾崩”。--CaryCheng留言2022年9月13日 (二) 03:24 (UTC)回复
是否有任何目前属于英联邦的国家在政府的官方中文文件上对伊丽莎白二世的死亡使用驾崩?若无,则用逝世。-KRF留言2022年9月13日 (二) 03:45 (UTC)回复
“驾崩”用于非汉字文化圈君主有很多例子,并没有错,“驾崩”二字亦并不隐含支持君主制的意涵。不过“逝世”确实更符合百科全书的风格。“去世”用于君主似乎不如“逝世”礼貌。推荐使用“逝世”。--Mosowai留言2022年9月13日 (二) 03:53 (UTC)回复
似乎媒体称其“驾崩”的不算少[1][2][3][4][5]BBC中文也有一处,但基于MOS:华而不实、此处无特殊意义(如突发或引起关联事件),赞成统一称“逝世”。  吐槽 想起(多次)被议的享寿、享年、得年等用词之争。--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13日 (二) 09:49 (UTC)回复
赞成“逝世”。非要附庸风雅的话建议用享国和践祚。[开玩笑的]--——🦝英特浣熊耐尔 就一定要实现留言贡献 2022年9月13日 (二) 22:55 (UTC)回复
但是我们不是媒体,各种百科全书中是否也是如此专门称呼君主逝世为“驾崩”?--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9月14日 (三) 02:34 (UTC)回复
有,但用于外国君主大概不普遍。[6][7]。--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14日 (三) 08:33 (UTC)回复
可以按照常识判断,国外君主大部分都不符合“崩、薨、卒、死、殁”的礼教制度,应该忠于原文表述。----Cat on the Mars 2022年9月14日 (三) 09:09 (UTC)回复
本人作为生活在君主立宪制的一员,要求使用“逝世”。甚于中国的帝王制不予置评。Bagida520留言2022年9月15日 (四) 07:09 (UTC)回复
我觉得“驾崩”与“去世/逝世”均可,驾崩”本来就专指君主“去世/逝世”,无论汉字圈国家还是非汉字圈国家均存在反对君主制人士,因存在反对君主制人士就对“驾崩”与“去世/逝世”用词有所取舍理据不足。--Joker Twins留言2022年9月16日 (五) 14:57 (UTC)回复
还有一依据为海外无特殊表述(忠于原文问题),驾崩属于“二次创作”范畴。--Liang5276x留言2022年9月19日 (一) 07:00 (UTC)回复
那说那些非汉字文化圈的往生者“享耆寿”、“享嵩寿”又该怎么办?又,维基百科需不需要原则上完全禁止“年届古稀”、“年逾不惑”、“弱冠少年”等用词?-游蛇脱壳/克劳 2022年9月16日 (五) 15:30 (UTC)回复
关于“享耆寿”、“享嵩寿”、“年届古稀”、“年逾不惑”、“弱冠少年”等用词,一般情况下现代人物完全可以查验具体年龄,不必模糊用词估计大致年龄,若人物生卒年不甚详尽只能估计大致年龄的,则可以使用上述模糊用词描述年龄。--Joker Twins留言2022年9月16日 (五) 16:09 (UTC)回复
这次我看见有媒体使用 崩御 的--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22年9月18日 (日) 10:48 (UTC)回复
那是挪用了日本天皇的表述(日本使用“天皇陛下崩御”),也不符合普遍习惯。--Liang5276x留言2022年9月19日 (一) 07:02 (UTC)回复



本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共识的修订案

编辑

原本通过的共识是“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现代君主之死,一般情况下应以‘逝世’取代‘驾崩’”,有编者似乎将其理解为应将相关条目中所有的“驾崩”都替换为“逝世”。在某些情况下,这么做未必合适。

当涉及君主之位继承等情况时,“驾崩”一词能够显示出“逝者是君主”及“逝者逝世时仍在位”之意。例如条目伊丽莎白二世中“1936年1月,其祖父佐治五世国王逝世。同年12月,继位不足一年的伯父……”“在收到父亲逝世的消息后,伊利沙伯仓促回国继位。”此两处如使用“驾崩”,读者可能会更易理解。

因此,建议在原共识后增补以下文字——“在需要暗含或强调‘逝者是君主’或‘君主逝世时仍在位’之意时,应保留‘驾崩’一词。” --Mosowai留言2022年10月5日 (三) 21:11 (UTC)回复

在位去世=驾崩的含义是否有辞典支持?退位后去世有称驾崩,例仁明天皇[8]等。如此,并无更易理解,单纯是尊称。--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6日 (四) 03:56 (UTC)回复
《新华字典》“帝王死去”。《国语辞典》“尊称天子死亡”。如果去世时已退位,即不再是君主,亦不再符合“驾崩”的定义(除非其退位后仍保留“太上皇帝”之类的名衔,平成天皇应属此类,仁明天皇是否属此类我不确定)。另,“驾崩”亦有指明“逝者是君主”的作用,合适的时候使用能够有方便读者理解的作用。(请允许我修改一下题目,把这一点加上。)--Mosowai留言2022年10月6日 (四) 04:18 (UTC)回复
伊丽莎白二世就是在位时过世的,当初就是因为“驾崩”用在“非汉字文化圈的现代君主之死”不合适,才会开启讨论达成目前的共识。如果改成在位过世即可用“驾崩”,等于推翻目前的共识。可以回去看讨论过程,有数个使用者同意中文世界有媒体使用“驾崩”指伊丽莎白二世之死,但是依MOS:华而不实,在中文维基百科使用“逝世”即可。--CaryCheng留言2022年10月6日 (四) 08:52 (UTC)回复
另外,既然有意修订共识,建议集中讨论,将目前的讨论移动到原讨论标题下。--CaryCheng留言2022年10月6日 (四) 08:55 (UTC)回复
本人更倾向于将原来的共识理解为,在“两者都可用的情况下,‘逝世’优于‘驾崩’”。原共识亦有提及“一般情况下”,说明也会有例外情况。因此本人提出该修订案,希望将例外情况订明,并无意图推翻已有共识。我的主张并非“在位过世即可用‘驾崩’”,而是“在有必要隐含‘逝者是君主’或‘在位过世’这些意思的时候,可以用‘驾崩’”;“不应将有关条目内所有的‘驾崩’都不经分辨地替换为‘逝世’”。--Mosowai留言2022年10月6日 (四) 18:00 (UTC)回复
之前总结提到“非汉字文化圈”。依您的主张,西方在位国王去世,是否也宜用驾崩隐含深意,是否会不合适。直接替换所有的驾崩可能不合适,但适当换为逝世、去世、病逝等可能会更中立、全球化和易于理解。也许不应假定读者了解“驾崩”的含义,  吐槽 想起真除-Talk:胡瑞邦背书等用词常见性问题。--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7日 (五) 04:08 (UTC)回复
我不觉得共识中包含“‘驾崩’一词用于非汉字文化圈君主是不恰当”这个意思。在涉及到王位继承的问题上,我实在想不到有比“驾崩”更合适的词了。在中文语境中“旧王驾崩,新王继位”应比“旧王逝世,新王继位”更易理解。“驾崩”一词应该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背书”可能需要中学语文水平。“真除”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Mosowai留言2022年10月7日 (五) 05:31 (UTC)回复
“驾崩”用法可能有差异和争议,包括非在位、外国君主等适用性,之前总结可能出于此。像是“背书”,在中国大陆曾是罕见用法[9]。中文维基的各类条目,应如何假定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仍然存疑,读者未必是华语圈内人。死亡用语非常多,给外国君主称驾崩可能“画风不符”;即使词汇与人物背景有联系,也可能不必要,就如同用“归西”“升天”“安息”等词汇取代“逝世”。--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7日 (五) 06:31 (UTC)回复
  • 不建议禁止使用“驾崩”,常见用法,随编者喜欢用驾崩、逝世或去世就可以,实在怕读者不了解,可以给“驾崩”加链接。中文维基百科并不需要照顾刚开始学中文的人的词汇量--苞米(☎)💴 2022年10月7日 (五) 10:03 (UTC)回复
  • (-)反对Mosowai阁下的修订提案。
  • 我基本理解Mosowai阁下的修订理由。不过当初开启讨论时,我就支持在伊丽莎白二世之死中以“逝世”取代“驾崩”,对“佐治五世国王逝世”或是“在收到父亲逝世的消息后,伊利沙伯仓促回国继位。”等句,我也持相同立场。
  • 其实我原本提出的共识是“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现代君主之死,以‘逝世’取代‘驾崩’”,因为U:CatOnMars建议加上“一般”“通常”,避免断言,才加上“一般情况下”。
  • 日本天皇算是汉字文化圈的君主,我可以接受使用“驾崩”;至于分类:各国君主中的其他现代君主,我认为应一律以“逝世”取代“驾崩”。--CaryCheng留言2022年10月7日 (五) 13:42 (UTC)回复
“在收到父亲乔治六世逝世的消息后,伊利沙伯仓促回国继位。”如何?能否解决问题?能被称为“乔治六世”的人应该可以合理推断是君主吧!?这样就可以不用“驾崩”又可以表达“君主逝世”。-游蛇脱壳/克劳 2022年10月7日 (五) 15:02 (UTC)回复
同意阁下的看法,直接写“君主名号”接“逝世”非常清楚,不必写“驾崩”。--CaryCheng留言2022年10月7日 (五) 16:57 (UTC)回复

Mosowai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原先的共识我认为来得有点莫名,拆开组成这个共识的不同意见作分开检视,都有不同的问题:

  • 英文没有“驾崩”的对应词语;英汉字典“die”作“逝世/死亡”:维基百科不是字典,编写百科全书应该要考虑“cultural references”,字典可作参考,但单凭字典作结论未免难令人信服。
  • 实而不华:哪为何会得出中国皇帝仍可用“驾崩”的共识?
  • 享年、享寿、归西、殡天:个人认为这类字词很难在这个讨论与“驾崩”相提并论,“享年”、“享寿”在传统中国会计及虚龄,例如“积闰享寿”,因此“享年”、“享寿”的确有误导读者的可能,实在是不符合百科全书的用语。“归西”、“殡天”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常人可理解在新闻和一般资讯性出版物不会使用。“驾崩”本身我看不出有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反而能够很精简地用两字形容在位君主死亡,而且使用“驾崩”配上中国以外的君主,不止英皇,还有泰皇等,也是十分常见,看不出有非中国皇帝其他君主不可配用“驾崩”的规定。事实上,“去世”和“逝世”某程度上都有一些感情色彩和有出于某种尊重,我又看不出如果禁用“驾崩”,为何不索性另定共识任何人等禁用“逝世”、“去世”,一律只应用最中立的“死亡”。

我不是提出所有君主只可用“驾崩”,使用“逝世”和“去世”等我也不反对,但突然有一个共识禁用“驾崩”我就觉得很奇怪。Mosawai提出的例子是令人忧虑的,因为这反映共识仓促达成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就算Mosawai提出的例子似乎有可解决的替代方案,更大的问题是可能尚有其他很多不同情况没有解决,只是因为没有作为例子提出而遭到忽略。--ClitheringMMXXII 2022年10月7日 (五) 15:56 (UTC)回复

另外,“驾崩”如不可用,出于实而不华,何不一并禁止僧人使用“圆寂”?“驾崩”与“登基”、“加冕”等是一个连贯的概念,不准使用“驾崩”也使这个连贯性打断了。此外,“大婚”在英文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哪么常用的“皇家大婚”(royal wedding)又是否应该禁用,只可作“皇家婚礼”?这是我暂时进一步想到的。--ClitheringMMXXII 2022年10月7日 (五) 16:25 (UTC)回复

对于“驾崩”“圆寂”等使用,我认为需注意条目中的违和感。何种君主宜用驾崩,目前还是有疑议,虽然我无意一刀切禁用,但不支持全面使用。“圆寂”等用词,在条目中也是有替代可选、可考虑的。对外国君主使用驾崩,可能有些人觉得恰到好处,又有些人觉得不适当、生搬硬套。对于平直叙述,可能更宜用中性词。例如,“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23年驾崩。”,对读者会否用词过剩。  吐槽 真有不少条目和书籍说“亚历山大大帝驾崩”。--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8日 (六) 08:18 (UTC)回复
目前全世界尚存的君主制中只剩下最后一个皇帝,即日本天皇,由于日本在汉字文化圈内,他们熟悉儒家礼教,也有玩这套用法,我觉得只要天皇制度不废,那未来就继续用驾崩一词。由于现在世界上其它君主或君主制国家都不是皇帝或帝国,已经不再适用驾崩一词,英国已经在1947年自废帝号,虽然乔治六世是最后的印度皇帝但已不适用驾崩一词,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应该是完全没有资格,所以从今以往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出在历史上的外国君主的用法。作为上面有诸侯和国王的子民的我虽然不舍得“驾崩”一词的弃用,但是崩其实带有褒贬、礼教等级的用法,正如上面某用户提到“崩、薨、卒、死、殁”的用法,我顾虑到的是,就如眼前就存在卢森堡大公、马耳他骑士团大教长、马来西亚诸州苏丹、严端、拉惹、印尼日惹苏丹这种明显无法套用驾崩的情况。这会导致我们必须要确定历史上该君王的等级是否属于帝王级。欧洲史明确的帝王我还不担心,埃及法老、亚述帝国君王、伊斯兰哈里发、中亚大汗、阿兹特克特拉托阿尼是个问题,甚至回到日耳曼地区,上面是崩,那大大小小的诸侯,可以用薨吗?还有一些上古的“帝国”,譬如近代的“马六甲帝国”好了,马六甲苏丹要用驾崩吗?以我的阅读习惯,看到罗马皇帝屋大维驾崩、尼禄驾崩,我会非常不习惯。现在的中文世界对部分特定国家和部分特定君王想要用驾崩,我推测其实可能和近代史,这些国家或国王曾经和中国皇帝打过交道有关,譬如大英国大皇帝。他们和中国邻国如暹罗、缅甸、琉球相比是高一等的存在,甚至比中国还要强大。我明白任何文化往外看,必然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对方的世界,我觉得驾崩实在无法胜任那么复杂的世界,这只适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其中英国由于曾经统治香港,中文世界必然曾经使用驾崩一词在维多利亚女皇、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身上,以当时的国际情势和国格,我也觉得自然和得体。租界可能也有类似情况。是以我建议,历史上的外国君主,只有那些曾经支配中国土地的欧洲皇帝(俄国、德国、奥地利、英国)适用驾崩一词,而且时代局限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凡中途废号者不得使用,譬如法国就完全没有适用者。Cherjau留言2022年10月13日 (四) 19:29 (UTC)回复
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可靠来源怎么使用相关词汇。如果用了,维基百科也不一定要强行替换词语。例如新闻报导说某人“享年”几岁,就是维基百科可以沿用的。我个人某种程度上不认为社群应该透过原创研究来自行定义相关词汇之使用场合。——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0月14日 (五) 02:13 (UTC)回复
我觉得这个标准不稳妥,除非来源少/极为普遍,不然经常有多种用法存在,且有礼制、“享寿”等标准的编者不同意见,争议仍然存在。另外  吐槽,存在订正可靠来源表述的编者意见,此例中关于享年,有编者认为应以实际生卒计算得出实岁,矫正讣告中存在虚岁成分的“享年”表述。注:也有些人物的享年不是虚岁。--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14日 (五) 10:42 (UTC)回复
返回到项目页面“格式手冊/不要華而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