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是指晋代梅赜(又作梅颐)献给晋元帝的《尚书》,因被考证是假托于古文经而伪造,故称《伪古文尚书》。因内中附有伪称“孔安国”所作之传,故又称为《伪孔传》,由于是梅赜(又作梅颐)所献,又称《梅赜尚书》、《梅颐尚书》。
简介
编辑汉时,东莱张霸将《尚书》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传》、《尚书序》作为首尾,共计一百零二篇,史称《一百零二篇尚书》。但随即被发现此乃仿古伪造之书,张霸下狱,而本伪造尚书也在流传一段时日之后,失传亡佚。
西晋永嘉之乱时,晋朝皇家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这使得从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经文、注疏均失传,于是郑玄所注的杜林漆书本《古文尚书》也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版本。东晋元帝时,豫章郡守梅赜又献上尚书经文58篇,自称传自于失传多时的孔安国《古文尚书》,[1]包含《今文尚书》与杜林漆书之33篇外(原29篇被拆为33篇),又多了25篇《古文尚书》的篇目,并带有传说由孔安国所作之《传》(故此版本后来被称作《伪孔传尚书》),盛行于江南。隋代南北一统,南朝经学流入北方,唐代学者也深信不疑,贞观间孔颖达奉敕撰《尚书正义》,本于隋刘焯、刘炫《尚书述义》[2],开成石经尚书亦采伪孔传,成为日后科举取士的标准版本。这使得这部《伪孔传尚书》自此代替了郑玄注本,影响千余年,而真正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郑注漆书本)最终完全失传。
然而,从宋朝开始,许多人包括朱熹、吴棫等,都对于梅献《伪孔传尚书》的真实性开始怀疑,吴棫认为伏生的《尚书》诘屈聱牙,而《伪孔传尚书》多出的二十五篇《晚书》却简单易懂。朱熹说“孔壁所出《尚书》如《禹谟》……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不记得?此不可晓”。
明代中期梅𬸦撰《尚书谱》、《尚书考异》,首先系统性批判古文尚书流传与内容上的可疑之处,清初黄宗羲亦举古文尚书疑点,清康熙间阎若璩承梅𬸦之说,以三十年光阴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用“以虚证实,以实证虚”的考证方法,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认定梅献《伪孔传尚书》所多出的二十五篇,都是后世魏晋时代所伪作,其余三十三篇(《伪孔传尚书》将原伏生《今文尚书》部分的二十九篇,拆为三十三篇)则真伪杂糅,从此,通行本《尚书》中有二十五篇为伪书的说法,遂成定论,通称为“伪古文尚书说”。同时代的毛奇龄写了《古文尚书冤词》反驳阎若璩的说法,“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3],然阎说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故今日称此本为《伪孔传尚书》或《伪古文尚书》。但虽认为是伪书,伪造者是谁至今仍是未解之谜[4]。现代一般刊行的《尚书》,多将《伪孔传尚书》中多出的25篇剔除,只留下33篇篇目与《今文尚书》一致者。
虽然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伪古文尚书》并不是真正传自上古的《尚书》,但其中亦不乏优秀作品,如《五子之歌》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经常被人引用来体现民本思想。
廿五篇伪古文尚书列表
编辑编号 | 篇名 | 所属 | 性质 |
---|---|---|---|
1 | 大禹谟 | 虞书 | 伪古文 |
2 | 五子之歌 | 夏书 | 伪古文 |
3 | 胤征 | 夏书 | 伪古文 |
4 | 仲虺之诰 | 商书 | 伪古文 |
5 | 汤诰 | 商书 | 伪古文 |
6 | 伊训 | 商书 | 伪古文 |
7 | 太甲上 | 商书 | 伪古文 |
8 | 太甲中 | 商书 | 伪古文 |
9 | 太甲下 | 商书 | 伪古文 |
10 | 咸有一德 | 商书 | 伪古文 |
11 | 说命上 | 商书 | 伪古文 |
12 | 说命中 | 商书 | 伪古文 |
13 | 说命下 | 商书 | 伪古文 |
14 | 泰誓上 | 周书 | 伪古文 |
15 | 泰誓中 | 周书 | 伪古文 |
16 | 泰誓下 | 周书 | 伪古文 |
17 | 武成 | 周书 | 伪古文 |
18 | 旅獒 | 周书 | 伪古文 |
19 | 微子之命 | 周书 | 伪古文 |
20 | 蔡仲之命 | 周书 | 伪古文 |
21 | 周官 | 周书 | 伪古文 |
22 | 君陈 | 周书 | 伪古文 |
23 | 毕命 | 周书 | 伪古文 |
24 | 君牙 | 周书 | 伪古文 |
25 | 冏命 | 周书 | 伪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