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装[1],广义上的洋服包括整个西方服饰体系,但西方各国的传统服饰均不一样,因此目前如果提到洋服,狭义上指近代英国的西式的正式套装(suit),多指男性西装。西装虽然源自欧洲,但现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正式服装,是表示礼貌、尊重场合的一种方式。

男性洋服最为规范化。长袖外套、相配的长、长袖衬衫领带,是男性套装的基本服饰。外套配长裤称为两件式西装;加上背心则称为三件式,但现在比较少见。女性洋服则比较多样化,不过基本可归纳为外套、裙子、裤子、女装衬衫

旧式西装甚至有相搭配的帽子,男性可戴软呢帽英语fedora圆顶硬礼帽,女性戴药丸盒帽。不过时至今日,药丸盒帽多数只作为护理师或商店服务员制服的一部分,男性也少戴帽子。

历史

编辑

中世纪时期贵族服饰礼仪基本是法国人和法国宫廷倡导,并为其他欧洲宫廷所普遍效仿的。凡尔赛宫的宫廷礼仪为他国仿效,成为当今国际礼仪的重要根源。

1802年,拿破仑称帝以后分封新贵族,复辟了一整套朝臣制度和宫廷礼仪。拿破仑制定了服饰法条例,各种礼仪对服饰要求严格,约瑟芬王后加冕时的长裙成为全国的样板。拿破仑因里昂的市政府官员为当地的纺织业请命,而重视纺织,并曾大量使用纺织品来装饰他的皇宫,命令宫廷装束必须使用法国纺织品,以振兴纺织业,纺织业也得赖以生存。[2]当时公布的《宫廷礼仪》与《拿破仑法典》对各个阶层的服饰礼仪都进行了规范。拿破仑的兄弟们以及王子以白色燕尾服为官服。大选侯穿红色官服,帝国大书记官穿紫色官服,政府大书记官穿浅蓝官服。最高军队司令官官服为中蓝色,帝国元帅官服为深蓝色。将军官服为深绿色。勋章绶带则用金银装饰。[3]

对于没有官职的宫廷侍从以及平民,拿破仑命令他们以凡尔赛宫常礼服Habit à la française为制服,后来演变为现代男性西装三件套。

不论男性女性,历代西装款式发展趋向简便,穿着套装的场合也越来越少。现时一般只有在正式或商务场合的时候才会穿套装,西装不再是日常服饰。1990年代起,北美洲不少商业机构都开始接受便服上班。开始只有星期五才允许穿便服上班,但现在也有不少公司允许员工整个工作周都可以不穿整套西装。这有时反而引起了混乱,因为员工不知道什么才算适当上班服。

亚洲等热带地区,甚至有像日本COOL BIZ政策,让上班族穿短袖衬衫、男性不打领带。这样,室内场所便无需为迁就穿西装的人过分调低空调温度,从而减少环境破坏

男性洋服

编辑

16世纪英国就对服饰等级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都铎王朝国王亨利八世,在其统治期间,推出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服饰、尤其是毛皮服装的使用限制。据1834年出版的《英国服饰史》记载,亨利八世曾颁布法律,明确规定只有王室成员才能穿着黑香猫皮装;子爵以上级别的,可以穿着紫貂皮装;嘉德骑士以上者,才可以穿着红色或者蓝色的天鹅绒或者带刺绣、镶金边的服装;但是,男爵与骑士家族的子弟们可以在紧身上衣上使用天鹅绒或金箔的镶边;禁止年收入低于200英格兰马克的人,穿着带貂皮、天鹅绒的长袍、大衣等,及镶金装饰品,但是贵族子弟们可以穿黑色天鹅绒紧身上衣、绸缎大衣以及羽纱;禁止一切年收入低于100英格兰马克的人,穿着任何锦缎长袍,以及装饰有金银或丝绸的衬衫。平民与仆人,只能穿着普通衣服及羊皮服饰,禁止一切有金银、甚至镀金的装饰,除了仆人们制服上的主人徽章。[4]法国限制任何贵族之外的人穿用毛皮。白鼬毛皮中世纪用于制作欧洲贵族服装。不过,欧洲还没有来得及形成完整的衣冠服饰制度便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替代。所以,贵族与平民之间在服装上虽有重大区别,但是远没有中国严格。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5]

贵族礼服

编辑

长礼服

编辑

在拿破仑时代,女性开始流行以男士的双排扣骑马服redingote为外套。现代洋服出现之前,近代西方平民男性出席商务场合穿的套装,有一件又长又厚的黑色外套,称为双排扣长礼服

另一方面,晚间套装也发展出一种非正式装束。原本的燕尾服演变出小晚礼服。二战以后,大礼服(SwallowTail or White Tie)为西方男士晚间最正式的穿着,早礼服(Morning Coat) 为西方男士日间常用之礼服,小礼服(Smoking or Tuxedo or Black Tie)为晚间集会最常用之礼服。时至今日,小晚礼服甚至取代燕尾服,成为出席晚间场合的标准装束,而历史较长的燕尾服只留给最庄重的场合穿着,如宴会音乐演奏会受勋仪式等。日间的正式装束则是早礼服[6]虽说现代场合一般已经不太拘泥于繁文缛节,但视乎出席场合所要求的礼节,请柬上应该会注明穿衣要求(如白领结黑领结)。西方许多国家都有一条明文规定,人们去歌剧院观赏歌剧一类的演出时,男士一律着深色晚礼服,女士着装也要端庄雅致,以裙装为宜,否则不准入场。

晚礼服

编辑

大礼服,也称晚礼服或燕尾服。上装为黑色,前摆齐腰剪平,后摆较长,成燕尾状。燕尾服配白色马甲,浆硬白衬衫、白领结,镶有两道丝带的黒裤,黒丝帽,黒条纹皮带,佩戴各种勋章和奖章。这种礼服只适合于非常正式的场合,如美国总统访问英国,英女王举行正式欢迎宴会时,宾主才穿。大礼服有时也用于白天室内的典礼活动,如向英国女王递交国书,外交使节需着这种大礼服。[7]

早礼服

编辑

早礼服是白天出席户外举行的典礼仪式或隆重迎送贵宾时穿着的服装,上装为黑色燕尾服,黒马甲,黑色丝织高顶帽。所谓燕尾,是指长长上装被剪成燕尾状。常礼服,均需配白衬衫,灰或黑色带条纹长裤,浆硬下翻领,灰领带,黑皮鞋。如用于出席一般典礼,如婚礼,常礼服则配灰马甲、戴灰高顶帽。一般不佩戴勋章或绶带,但在军事或休战纪念日,可于左胸前佩戴勋章。

便礼服

编辑

小礼服,也是便礼服或晚餐礼服。用于晚间非正式的活动,如宴会、晚会、音乐会、观看歌舞剧等场合。上装与普通西装基本相同,但左右两襟为黑缎,黒马甲,白衬衫,软领,不浆。夏季,上装多采用白色,即白色小晚礼服。不论白色或黑色上衣,其裤子都是黑色的,左右裤管都饰以黑色缎带,系黑领结,穿黑皮鞋。

常服

编辑

直至19世纪末,美国人开始改穿比较轻便、只长及腰间的外套,称作普通西服sack suit)。这成为了非正式、非劳动场合的日间标准装束,即使是最朴实的男性也会有一套这样的西装,让星期日上教堂时穿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种简便套装会连同背心穿着。

制服

编辑

运动休闲服

编辑

女性洋服

编辑

西方女士礼服,同男士的礼服一样,也分为三种:1、晨礼服-常礼服。是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以长袖为多,肌肤暴露较少。可戴帽子和手套,也可携带小巧的手包。2、小礼服。长至脚背,不拖地的露肩式,单色连衣裙。3、大礼服。袒胸露背式、拖地或不拖地的单色连衣裙。上述女士三种礼服,用于与男性相应的三种礼服相同的场合。女性出席宴会等正式场合多会穿正式礼服,如宴会礼服等。

常礼服

编辑

20世纪初,由外套和裙子组成的套装成为西方女性日间的一般服饰,适合上班和日常穿着[8]。女性套装比男性套装物质更轻柔,裁剪也较贴身,以突显女性身型通常充满曲线感的姿态。1960年代开始出现配裤子的女性套装,但被接受为上班服饰的过程较慢。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开放,套装的裙子也有向短发展的趋势。1990年代,迷你裙再度成为流行服饰,西装短裙的长度也因而受到影响,因应当地习俗及情况而异。

文化含意

编辑

19世纪以来,欧洲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世界各地都属强势,因此洋服成为了通行世界各国的商务和正式服装,亦可视为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所以“拒绝穿西装”便可能成为反对欧美或西方文化的象征,特别是阿拉伯国家,至今出席正式场合都以穿着传统服饰为主。

西风东渐

编辑

日本明治维新后,政府大力推动现代化明定洋服为正式服装。明治五年(1872年)十月的太政官布告正式采用洋服的服制,并规定大礼服和常服的制度。当时的天皇首相大臣官吏,以至于一般民众出席正式场合时,多半穿着洋服,且视为进步的象征,而女性则多半穿着和服。在1895年台湾进入日本统治时代,亦开始穿着洋服,配上帽子视为进步的象征,许多正式场合、结婚喜宴、上街或外出多以西服为主。时至今日,台湾政坛上之政治人物,由总统,至内阁官员、朝野立委等,正式场合多半都穿西装。

中国第一套西装诞生于1903年,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大阪与同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来源请求]不过一直到20世纪后期西装在中国才趋于普遍。西装的传入,初时多由出国商人或出国留学生穿着。上海的中式裁缝也开始学习制作西装。民国初年,许多青年学生到日本学习,带回了日本的学生装。当时,激进的青年学生,多为“洋帽洋衣洋式鞋”,甚至“器必洋式,食必西餐无论矣,其少有优裕者亦必备洋服数袭,以示维新”(《大公报》)1912年6月1日)[9]

民初建国,仿效西方民主政体,民国元年(1912年)10月,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民国元年十月初三)。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这个服制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西洋服饰作为礼服。尤其是大礼服的选择,基本上照搬了西洋服装,完全是英国绅士式,即欧洲燕尾服样式,头戴硬胎圆筒黑色礼帽,衣领系活动的折角硬领及黑色西裤。男子常礼服采用中西两式,即《服制》中所指的甲乙两种;其中甲种西式常礼服又分昼夜两式,昼式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前对襟,后下端开”。晚常礼服“长过胯,前对襟,后下端开叉”。两者都是西装式装束;乙种常礼服是中式长袍马褂再加西式礼帽。在民国初年的政要活动中,爱德华风格的英式燕尾服、圆筒帽成为政界的独特景观。1915年《礼拜六》第59期上的一篇文章描写道:“语时闻履声橐橐,冠高冠衣燕尾服者数十辈自远而至,盖是时参众两议院方成立,政争正剧,某政党假园中开谈话会也。”1918年《新申报》对徐世昌总统就职典礼的报道中,专门用粗一号的铅字强调新总统“着燕尾服佩带勋章”云云。[10]

1929年4月16日,国民政府又制定公布了《服制条例》,这一条例共三章九条,并附图八幅。新的《服制条例》将燕尾服废除,定中山装为公务员制服,而将袍、褂定为男子礼服。到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城市中青年人,尤以学校教师、学生、洋行中的职员及机关干部成为较为稳定的西装族。上世纪30年代左右,广州的达官贵人兴起定制西装的热潮,那时候西装和礼服等都被叫作洋服,北京路边的昌兴街上就形成了洋服一条街,专门制作新式的洋装,在多宝路、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等地有许多裁缝店,为人们度身订造西装。[11]

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西装冲击了传统的长袍马褂,此后西装广泛流传,中国的洋服业也蓬勃发展[12]。民国时代,国民政府曾明定长袍马褂为国民礼服,当时的政治人物包括蒋介石林森等人,也多穿着长袍马褂中山装或者军装,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领导人均穿着中山装,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界人物,才普遍穿着西装。

香港基于承传自前宗主国英国的议会议事规则,香港立法会《议事规则》第42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订明:“议员进出立法会会场,在衣饰及举止上须保持庄重”,因此,大多数议员会穿着西装或套装裙出席会议。前任议员曾健成本来亦声称不会穿着西装出席议会,但在时任港督彭定康劝说和利诱下,亦屈服于所谓的议事规则。梁国雄在2004年成为第三届立法会议员后,坚持继续穿平时的圆领图案T恤,被主席范徐丽泰认为违反上述议事规则[13]。最后,议事规则委员会认为无需就“衣着庄重”下定义,即同意穿圆领T恤不算不庄重[14]。梁国雄至今仍然没有穿着全套西装出席会议,只会个别时候在T恤上穿西装外套

工作服

编辑
 
工作服西装

在不少行业,指定的工作服都是西装,包括专业人士,例如警察律师会计师等,甚至是酒楼部长地产代理经纪等等。

注释

编辑
  1. ^ 在日本称蘭服,因为日本首次接触的西方国家是荷兰,而荷兰人穿着西服,则被日本人当作“兰服”传入
  2. ^ The Empire/Georgian/Regency Era: 1790-1820.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8). 
  3. ^ Katell Le Bourhis, 1989, The Age of Napoleon: Costume from Revolution to Empire, 1789-1815,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4. ^ 封建王朝的衣着等级:士人贵族才可穿貂皮.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5. ^ 孙燕京,《服饰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 ^ Morning suit v lounge suit.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7. ^ 西方礼服和中山装.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8). 
  8. ^ 套装[永久失效链接]〉,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存取于2006年6月30日。
  9. ^ 仲富兰:话说中山装[永久失效链接]
  10. ^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 拿来洋装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5.
  11. ^ 民国服饰改革 告别森严的等级制度.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3). 
  12. ^ 西装[永久失效链接]〉,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存取于2006年6月30日。
  13. ^ 〈范太长毛为T恤激辩〉,载香港《明报》,2004年10月7日。
  14. ^ 〈长毛衣着不算不庄重 田少赞圆领T恤够潮〉,载香港《明报》A20版,2004年11月12日。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