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历史
关于大甲之名的起源,存在两种说法:
明郑时期(1661年~1684年)编辑
清朝时期(1684年~1895年)编辑
|
日治时期(1895年~1945年)编辑
|
中华民国时期(1945年~)编辑
|
历史纪实
编辑史前时期
编辑大甲地区为平埔族道卡斯族主要活动范围,属于蓬山八社聚落中的大甲西社、大甲东社、日南社与双寮社[1] 。根据考古所发现的史前遗址,大甲地区最早史前文化为距今4000~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牛骂头文化的麻路头遗址与水源地遗址;接著为距今3500~2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营埔文化之麻路头遗址、水源地遗址与铁砧山平顶遗址;最后则是距今2000~400年铁器时代番仔园文化的番仔园遗址[5]。
明郑时期
编辑汉族移垦大甲,据淡水厅志记载,明永历19年(1665年),谘议参军陈永华请设屯田制,于是郑经屯军大甲溪,北上开拓大甲之地,是年于大甲社置通事,负责与原住民接触。永历24年(1670年)郑经命右武卫刘国轩出镇半线,刘国轩命副将驻大甲铁砧山,经略蓬山八社。大甲地区之平埔族与汉人较大规模的正式接触始于此,不过此时闽粤移民尚未在此长期定居,到大甲的汉人只是通事或社商,一直到满清入台,人口相当稀少。
清朝阶段
编辑康熙40年(1701年)有大批汉人一自鹿港北进,一从大安港上岸移入本区求生,其中闽籍有林、张二姓,粤籍有邱姓(邱太三即其后人)率众开垦九张犁、日南、大安及铁砧山脚等荒埔,至此大甲地区因开垦而日渐发展,到康熙45年大甲已形成一小型市街。雍正12年(1734年)林成祖自中国大陆来台定居大甲拓地,岁入谷万石,对本地区开发贡献颇大。
参
编辑注
编辑一
编辑林爽文之乱
编辑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6月8日淡水同知徐梦麟弃彰化而守大甲,参赞蓝元枚命守备潘国材率兵六百人前来大甲增援。徐鼎士领兵一千八百人来援,结营于大甲溪北,并铸炮二百馀座,使大甲成为中台湾清兵攻剿林爽文之乱的大本营。
大甲城的兴建
编辑道光七年(1827年),大甲人口骤增,车马辐辏,绅民发起捐建大甲城,周围510丈设门。同年将竹堑营守备移驻大甲,大甲设有守备,千总,把总衙门各一座,竹堑以南,彰化以北全归大甲守备节制。
大安之役与鸦片战争
编辑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商船及战舰航行在中国南方与东方海域之间行经台海,台湾地方官员台湾兵备道姚莹、台湾镇达洪阿、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曹谨等人奏报以英船出没台海为由,请求调拨经费以筹布署。其时,协防台湾有淡水同知曹谨、署鹿港同知魏瀛、澎湖通判范学恒,彰化知县黄开基,台湾北路协副将关桂,游击安定邦等人一致认为大甲地位重要,须增强力量。
大甲街兵力配置有大甲中军守备何必捷,千总何建忠,把总翁标桂,并驻兵丁二百人,作为大安港的后盾。大安港兵力重在大炮、鸟铳、长枪,藤牌短刀均缺乏,大甲巡检刘其钟带乡勇一百名协助。台湾地方官员在1841年底–1842年初数度奏报英船窥伺大安港,有强行登陆之势,竹堑名士郑用锡知闻大甲沿海告急,自募兵百馀人前往大甲,参加大安港防御工作。
1842年3月8日怡和洋行的双桅商船“阿呐”(Brig Ann,又译作“阿恩”号)自舟山携带财货启航前往澳门,9日傍晚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浓雾弥漫,“阿呐”号被吹离航线,误触暗礁。历经整日风雨飘摇,船身严重损毁,船尾冲失、桅杆断折,至11日清晨“阿呐”号漂流于台湾西岸洋面搁浅,因风浪日强,情势危急,船长颠林(F. A. Denham)下令趁退潮弃船登岸。初与当地渔民商议救难接驳船只,未久便遭岸上闻讯集结而来数百至数千之全副武装当地民勇成群包围并投掷石块攻击,其后台湾镇达洪阿派遣地方民勇及兵士加入攻击行动。双方僵持数小时后,颠林船长下令“阿呐”号船员主动弃械投降。随后数百官民一拥而上,对54名船难幸存者毒打凌虐,于寒风中被强迫脱去身上衣物,遭重枷系身绑赴淡水厅治(位在今新竹),而船上所装载货物与船员个人财物亦遭掠夺殆尽。台湾地方官员向道光帝妄奏击沉英舰、击杀俘虏英军战功捷报,是为大安之役。
数月前1841年9月由香港开往舟山的英国双桅运输船“呐尔不哒”(Nerbudda,又译作“纳尔不达”号),遭遇大风激浪,桅杆断折,于26日漂流至台湾鸡笼洋面。船上的船长、军官及战队与私人仆役共34人乘坐救生艇逃生,于10月6日获英籍商船救助返抵香港,而船上的二百馀名印度船工遭弃置搁浅船上自生自灭。滞留鸡笼湾5日之后,剩馀的船工制造木筏逃生,一些人溺毙,另一些为地方海盗抢掠者所杀,其馀共133名为当地政府及民勇擒获,连同后来的“阿呐”号被俘的54名船难幸存者,被分成小队徒步押解至台湾府。
这两次击杀与俘虏船难幸存者,连同英船随后派遣的海难搜救船、先前两次英船在台湾港口外出没即离开,台湾地方官员都谎报战功击退英夷,台湾道姚莹自夸:“夷人五犯台湾,不得一利,两击走,一潜遁,两破其舟,擒其众而斩之”,而道光帝在捷报上批示“可称一快,甚属可嘉”、“连获胜仗,甚属可嘉”、“大快人心”、“稍舒积忿”、“全赖尔等智勇兼施,为国宣威;朕嘉悦之怀,笔难罄述”,赏达洪阿太子太保、姚莹二品顶戴。 在俘虏期间,有八十多人不堪虐待而死亡。道光帝于次年1842年5月14日下令将俘虏处斩,8月9日至13日,共139名俘虏于台湾府被斩首,其中有10名西方人(其他西方及台湾文献及著作都认为两船总共有197名俘虏被斩首)。最后只有“阿呐号”船长颠林,8名“阿呐”号人员(包括两名汉人)与两名“呐尔不哒”号水手等11人幸免,并于10月29日送往厦门释放。[6]据战后钦差大臣闽浙总督怡良调查,此皆为台湾地方官员谎报战功,双方实未交战,英船亦非战斗人员。
清方记载
编辑道光廿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英船“阿呐”(Brig Ann,又译作“阿恩”号)至梧栖港(今台中港)探访后,在外洋滞留。因水师实力不如英方,台湾镇达洪阿通知淡水与鹿港等地守兵严加戒备,令其不得与英国进行海战,并决定诱敌入台湾内陆河川搁浅。
正月三十日,阿呐号想从位于台湾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清军于是派数艘渔船诱导其入河内多礁处。英军因不谙地势,随后于大安溪中段处搁浅。达洪阿即派兵前往伏击,最后英船被击沉,数十名英国人被杀。另外尚有十八名英国军官,一名红人(印地安人),三十名印度人,五名广东、九龙人遭俘虏,清军并在船上掳获11门大炮等兵器,及该英舰先前于中国长江海战获得的少数中国战利品。
英方记载
编辑台湾学者章瑄文‘综合“阿呐”号当事人与战时其他英国军士于事后出版之记录,则该船于1842年3月8日(道光廿二年正月廿七日)自舟山携带财货起锚南驶,目的地为澳门。该船有57人,包括34名印度人,14名欧美人,5名华人及4名马来亚或新加坡人。途中船长颠林见风势顺畅,甚至计画于泉州、厦门稍事停留进行补给。然自9日傍晚起风势转强,大雨骤起,浓雾中海面能见度极低,“阿呐”号遂逐渐偏离原订航线,终至误触暗礁。其后“阿呐”号经历一整日风雨飘摇,乃于3月11日(正月卅日)清晨搁浅于台湾洋面,当时船员虽试图抢救武器财货,然因船身已遭严重损毁,船尾冲失、桅杆断折,尤其火炮弹药几乎已全数不堪使用;眼看风浪日强,情势危急,船长乃决定趁退潮之际弃船登岸寻找接驳船只,俾能早日离开此地前往泉州,稍早船员中尚有人认为船只系搁浅于乌坵屿 (OcKseu),直至天色大明,才自岸边景况判断自己身处福尔摩沙岛北方淡水与鸡笼之间海岸。此时船上成员中已有一名印度水手与一名中国看银师先是遭海潮冲走,继而 为台湾官方俘虏。其馀船员遂于11日早晨七时左右,携带少许仅存武器、罗盘、望远镜与粮食衣物,弃船往东北行进。一行人沿水深及膝浅滩上行未久,越过沙洲,便发现一浅水小湾,当时湾中有四艘满载米谷之舢舨,船上渔民友善招呼英人前往,“阿呐”号船员乃请中国籍木匠与看银师担任翻译,登船与船夫沟通,表示愿以三千元酬劳重金雇用其中两艘船将英人带往泉州。船夫起初表示,若风向配合,则愿意考虑,并友善招待英人享用餐食;英人特别指出,此时双方并未发生任何冲突。此时天又下雨,英人全身湿透,狼狈不堪。胳哩乃感叹自身处境:“身处敌人的土地上,却没有任何武装可供自保”。随即英人便遭小湾北方岸上闻讯集结而来之全副武装官民成群包围并投掷石块攻击,人数有数百至数千不等,其后更有一名乘轿官员带领一队兵士抵达堤岸加入攻击行动。双方僵持数小时后,颠林船长见势不可为,遂令“阿呐”号船员主动弃械投降。孰料随后数百官民一拥而上,对毫无还击能力之船员施以毒打凌虐,并威胁将之杀害。水手们非但于寒风中被强迫脱去身上衣物,而后更遭重枷系身绑赴淡水厅治,而“阿呐”号船上所装载货物与船员个人财物亦遭一干兵民掠夺殆尽’。
戴潮春事件
编辑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命将攻陷大甲,台湾南北交通因此中断。清军急调数路援军,竹堑的林占梅,翁仔社的罗冠英,噶玛兰的屯勇。是年五月大甲城被清军夺回,为戴潮春所占的彰化城益形孤立,于是戴潮春急调大军围攻大甲,于大甲激战数日。1863年正月,戴潮春主力在大甲惨败后,其根据地亦无法防守,最后失败。
日治时期
编辑1895年6月24日,日本吉野舰炮轰大安港及大甲郊外三里处,镇民震惊。7月4日,凌晨三时许,日大队再攻大甲,汤人贵领军相峙,徐骧由侧突击,日军稍退。时李惟义军撤至大甲街,筑垒备战。台民伪装敌兵突入大甲,惟义再撤退。乡民具酒食迎日军。黄海、吴朝宗、谢汉秋、朱丽等乡绅前往大安港迎日军进北门,大甲街遂沦于日军之手。
1896年,大甲镇澜宫充作日军卫戍医院。日商人成井元龄以日本草帽教苑里西势庄女子洪鸯用蔺草模仿编织,名“大甲草帽”,邻近因相仿效编织。1897年,黄海任大甲街长,朱丽任副街长。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台人闻之欣喜,在大甲民间知悉时,最大感觉即“空袭、扫射”结束,天空归于平静,但经常有台人殴打日人的事件。日本宣布投降后,日本人被管制集结,准备被遣送回日,许多百姓明目张胆侵入日籍教师寓所,窃取财物;大甲的日人到台中市集合,坐火车到基隆。
1946年1月,公布乡镇组织规程草案,改“庄、街”为“乡、镇”,并定里名。3月大甲家政女学校改称为大甲女子家政学校,郭朝辉接收并任校长,4月18日又改为台中县立大甲初级中学(今国立大甲高级中学),11月陈炘筹组的台湾株式会社改名为台湾信托公司。2010年12月25日,因台中县市合并升格为直辖市,大甲镇改为大甲区。
历史遗址/建筑
编辑史前遗址
编辑- 番仔园遗址
- 铁砧山平顶遗址:约三千年前,该遗址位于忠烈祠后约100公尺,留下石器与陶器,其遗址被称为平顶遗址,颇类大肚营埔文化。
- 水源地遗址:在大甲镇中山里(今水源地营房东侧)紧临水尾溪北侧断崖上,遗址在水源东北约150公尺,其地部分属外埔乡。
- 麻路头遗址:在大甲东南方,傍水尾溪南岸,距溪水不到100公尺。
历史建筑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 ^ 1.0 1.1 李安娜等. 《大甲道卡斯 : 鐵砧山風景特定區導覽》. 台湾台中: 台中县大甲镇公所. 2004-03-23: 11 [2016-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4) (中文(台湾)).
- ^ 陈明终等. 《大甲風貌》 (PDF). 台湾台中: 铁砧山青年社. 1981-08: 1687–1770 [2016-10-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3) (中文(台湾)).
- ^ 韦烟灶. 地理實察課程資料 第八章、臺灣之歷史地理概論 (PDF). [2016-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02) (中文(台湾)).
- ^ 内政部民政司. 地方行政區域簡介. 内政部民政司. [2016-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中文(台湾)).
- ^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画. 臺灣史前文化 臺灣中部考古學概述.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画. [2016-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中文(台湾)).
- ^ 陈政三. 鴉片鬼佬死亡之旅. 紅毛探親再記: 島內島外趴趴走 初版. 台北: 五南图书. 2014年1月: 46–47. ISBN 978-957-11-7406-8.
- 陈文德、庄顺源:〈大甲之开辟与沿革〉,《大甲风貌》,页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