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明朝皇帝陵墓

明十三陵,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寿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是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筑群。自永乐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历时230多年,共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馀名妃嫔、1位太监[a],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与清东陵清西陵明清皇家陵寝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
世界遗产
明十三陵入口大宫门及神道,背景远处为天寿山,山脚处散布着明十三陵
官方名称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英文)
Tombes impériales des dynasties Ming et Qing(法文)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标准文化:(i)(ii)(iii)(iv)(vi)
参考编码1004-012
登录年份2000年(第24届会议
扩展年份2003年、2004年
十三陵
明十三陵石牌坊,后方远处为下马碑(红色),远端山脚下散落着明十三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
坐标40°18′12″N 116°13′55″E / 40.30333°N 116.23194°E / 40.30333; 116.23194
分类古墓葬
时代
编号1-178
认定时间1961年
明十三陵景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级别AAAAA
所属地区北京市
评定时间2011年

历史

编辑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的“孝陵”;继位的长孙惠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加上成祖不承认其帝位,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代宗朱祁钰,在其兄英宗土木堡之变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速死,英宗不承认其帝位,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还有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仅29天的光宗陵墓,改名为庆陵宪宗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金山是安葬妃嫔、早夭的亲王公主皇子皇女)的皇家陵区。而景泰陵所在地,今为玉泉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4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永陵万历帝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馀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帝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政权清点明代帝王陵寝,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从顺治乾隆,也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晚清随着政权衰微,陵墓区域修缮和保护逐渐废弛,但主体墓葬群冢均保存完好。

195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明史学家吴晗经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商议后,报请国务院挖掘十三陵中的长陵,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同意发掘。同年,由吴晗、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邓拓范文澜张苏夏鼐郑振铎王昆仑所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9月,明十三陵地区由当时的昌平县改隶北京市园林局。

1956年决定改为“试掘”定陵,1957年打开定陵地宫,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但由于技术和认识的落后,包括帝后棺椁在内的许多文物在出土后被损毁。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兴起“破四旧”运动,十三陵很快成为波及的一处区域。大量定陵出土文物被从北京城区前来“串联”的红卫兵毁坏。8月24日,万历皇帝孝靖孝端皇后的遗骸,被定陵博物馆的“造反派”团伙在定陵大红门前广场公开焚毁。

1967年活动退潮后文物部门清点,明十三陵的古建筑和附属文物有变更和损坏,多由于管理使用单位在破“四旧”中,自动破坏或迁移,各陵宝城、明楼砖石被拆走。

1972年底,定陵博物馆和十三陵管理处合并,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1981年6月,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定性为当时的昌平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接管十三陵管理处职能。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长陵、定陵、昭陵、康陵和神道可供游客参观,其余陵均未开放。

风水布局

编辑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画

十三陵背靠的天寿山麓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柏树为主。

十三陵原有一圈围墙(部分依山势,无人工墙体),围墙上有两门、十口。两门为大红门和小红门,十口为榨子口、西山口、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东山口和中山口。这些山口为水关(泄洪口)或交通要道。围墙及山口大部分为明朝嘉靖年间,为保护陵寝安全而修建。清朝以后,才允许守陵人住在墙内,陵寝周围也才渐渐出现村庄。围墙和山口现仅存一些遗迹。[2]

石牌坊位于神道的最南端(也是目前陵区最南端保留的地面建筑),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此后明代前往陵区的官员都要从此下舆改骑马前行,以示尊敬。石牌坊北1.5公里为陵区门户大红门。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下辟券门三洞。中门为帝后棺椁、神御物等通过,东门为皇帝前来朝拜通道,西门为大臣们的通道[3]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馀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自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馀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以规模较大的定陵(万历帝墓)为例,其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等建筑物300多间,往后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其他园寝

编辑
  • 共有七座陪葬墓,如下:[1]:124—130,134
    • 东井,位于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东井、西井墓主不详。推测为明成祖妃嫔。
    • 西井,位于定陵西南、昭陵西北。
    • 万贵妃墓,昭陵西南约一公里处的苏山,行政上属十三陵镇万娘坟村。
    • 郑贵妃墓,万娘坟村向南一公里处银钱山。
    • 神宗四妃墓,郑贵妃墓南约0.5公里处,俗称东小宫。
    • 世宗六妃、二太子墓,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
    • 世宗三妃墓(悼陵),世宗六妃、二太子墓稍南,俗称大宫。
  • 王承恩

耗费

编辑

明十三陵虽属皇家工程,但总体耗费并无全面的精准纪录,但部分陵寝的纪录仍可作参考。1584年动工的万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之一,1584年动工,历时6年,当时共耗用800万银两

安葬明穆宗朱载坖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后一年,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1574年,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1575年正月,明神宗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兴建地面建筑,共动用库银390932两,仍未计算当中木植、白城砖大石窝等费用。后来又有户、兵二部动用110119银两,总计501050银两。其中;营缮司又用204422银两,虞衡司 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修葺的费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150馀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当时隆庆年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亦只有230馀万两。

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最终辅臣张居正请求明神宗恳请太后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明朝皇帝陵列表

编辑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于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世珍等。明惠宗朱允炆失踪,无帝陵,而景泰帝则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下。相信是明英宗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之后,不承认景泰帝的帝位,以及景泰帝不肯归还本属他的皇位,但并无去其年号。详见土木堡之变

陵名 皇帝名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代 世系 享年 附葬皇后 陵址 图片
祖陵 朱百六
朱四九
朱初一
德祖
懿祖
熙祖
玄皇帝
恒皇帝
裕皇帝
太祖高祖
太祖曾祖
太祖祖父
不详
不详
不详
胡氏
侯氏
王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岁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岁 马氏 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  
长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四子 65岁 徐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  
献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岁 张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岁 孙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黑山下  
裕陵 朱祁镇 正统
天顺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1457-1464
宣宗长子 38岁 钱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石门山下  
景泰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二子 30岁 汪氏 北京市海淀区金山  
茂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岁 王氏
纪氏
邵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聚宝山下  
泰陵 朱祐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岁 张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笔架山下  
显陵 朱祐杬 睿宗(追尊) 献皇帝(追尊) 宪宗四子 44岁 蒋氏 湖北省钟祥市松林山(纯德山)下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岁 夏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莲花山下  
永陵 朱厚熜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子 60岁 陈氏
方氏
杜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下  
昭陵 朱载坖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子 36岁 李氏
陈氏
李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大峪山下  
定陵 朱翊钧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岁 王氏
王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大峪山下  
庆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岁 郭氏
王氏
刘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德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悊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岁 张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潭峪岭下  
思陵 朱由检 崇祯 思宗 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4岁 皇后周氏
皇贵妃田氏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鹿山下  

近代大事纪

编辑
  • 1929年:1月30日,河北省委员会第六十一次会议通过《河北省昌平县明陵保护办法》。决定在长陵设护陵警察分驻所
  • 1935年:1月,北平市政府根据国民政府保护古物的命令,派人勘测长陵,估算修缮经费。3月21日开工修葺,6月27日竣工。工程项目有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龙凤门、长陵陵门、陵内碑亭、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牌楼门、明楼、皇墙、神帛炉等
  • 1937年:思陵等先后被各股土匪盗发
  • 1937至1948年: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庆、德等陵残坏的祾恩门、祾恩殿,在战乱中被逐渐拆毁,只馀残垣断壁。思陵享殿、碑亭、明楼被国民革命军拆除后,将砖运走修炮楼
  • 1949-1950年: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的昌平县政府,设立护陵委员会驻景陵村
  • 1952年:10月,河北省文化局指示,改护陵委员会为十三陵文物保管所
  • 1955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前政务院关于接管十三陵,修缮古建筑,植树造林,辟为公园的指示,派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备料施工,修葺长、景、永三陵;9月,明十三陵由河北省昌平县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5月,打开定陵地下玄宫,出土文物近3000件
  • 1958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
  • 1959年:10月,定陵正式对外开放(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 1961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61年至90年代:修复工作进行,其馀陵墓陆续开放
  • 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 ”时期,在“打倒地主阶级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由定陵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的“造反派”进入定陵博物馆文物库房,把“明神宗朱翊钧”、“孝端显皇后”王氏及“孝靖皇后 ”王氏的三具尸骨拉出来摆放在定陵大红门前广场上,进行“批斗”,最终付之一炬。
  • 1987年:4月,修缮昭陵工程开工;1992年竣工。
  • 1995年:5月,修缮献陵工程竣工;7月,神路二期工程竣工;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 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1年起,昌平区在已修缮部分陵寝的基础之上,投资上亿元开始了又一轮的大规模修缮,先后修缮了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茂陵,到2013年初,最后一座残陵裕陵修缮完工。2013年1月1日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将永陵、康陵、茂陵、泰陵、德陵、庆陵6座陵寝对外开放,但不接待散客。[4]

未来规划

编辑

中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将陵区部分居民迁出,恢复原本风貌。但截至2018年,陵区内仍有2万多居民,13座皇陵也仅有定陵、长陵和昭陵对公众开放。[5]

按照规划,将复建陵区南面8公里围墙,在明代87平方公里陵区范围内实行准封闭式管理。这涉及到16个村、1.5万人的搬迁,以及G110昌赤路怀长路三条穿行陵区道路的改道。之后,游客在陵区将只能选择环保巴士、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陵区内尚未开放的10座帝陵和其它陪葬墓也将修缮开放。同时,将在陵区外建设十三陵门户区,门户区将分为三个部分:明文化体验区将展现明代经济社会发展、生活礼仪等;故宫文创园将由故宫博物院设立故宫明代藏品博物馆,并开展学术交流、文创产品研发与销售;生态社区将用于安置迁出的村民,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等。[5]

图集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有作者称七处陪葬墓。太监王承恩墓未被计入[1]:124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王岩、王秀玲.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兼论东西二井陪葬墓的墓主人》. 首届明代帝王陵寝研讨会暨首届居庸关长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市: 国家文物局). 2000, (2000年): 124—135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简体中文). 
  2. ^ 十三座陵外围的“边墙”有望重现. 新浪. 2012-03-09 [202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2). 
  3. ^ 胡汉生. 明十三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ISBN 7500627025. 
  4. ^ 十三陵明年新开放6座陵寝 不接待散客遭质疑,凤凰网,2012年12月29日. [2012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1日). 
  5. ^ 5.0 5.1 [2018]十三陵大风景区将准封闭管理.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01-29 [202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