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

匈人首领

阿提拉亚提拉等(英语:Attila,约406年—453年),又常称匈人阿提拉Attila the Hun),自约434年时至其过世时,为匈人最主要的大单于之一。

阿提拉
匈人帝国大单于
阿提拉
统治434年—453年
前任鲁吉拉布列达
继任艾拉克
出生406年9月2日
逝世453年

匈人帝国形成于在他的领导期间,他是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最主要的敌对势力领导者之一。他两次率众横渡多瑙河,掠夺巴尔干半岛,但未能攻下君士坦丁堡。他在441年入侵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其成功可能促使他率众向西继续入侵。[1]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匈牙利阿提拉博物馆中的阿提拉像

阿提拉大约生于公元406年,对于他的童年目前所知甚少,只有假设说他于童年时已是一名良好的战士及领袖,但未有足够证据支持[2]:51

在公元418年,年仅12岁的阿提拉,被作为议和条约中的人质之一送到罗马宫廷(时值荷诺里皇帝在位,西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同时,匈人亦获得了埃提乌斯(后来指挥罗马军队,成功抵抗阿提拉进一步西侵的将军)作为人质交换。在罗马的时候,阿提拉在宫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亦从那里学习到罗马人的传统和习俗,还有他们奢华的生活方式。罗马人希望借此使他能把罗马文化在回到匈人领地时带回去,以增加罗马对周边部族的影响力。而匈人则希望透过人质交换,能使他们获取更多罗马内部的情报[2]:45

阿提拉逗留在罗马时,曾经一度尝试逃跑但失败了。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罗马内部结构上,并专注研究罗马的内政及外交政策。有时,他甚至会透过暗中观察外交官们举行的外交会议去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可以说,阿提拉于当时学习的一切对后来他对匈人帝国的统治,以至于他对罗马的征伐战役都有极大的帮助[2]:45

分治时代

编辑
 
公元450年地中海世界
 
匈人帝国,从中亚大草原到相当于如今的弗兰德尔多瑙河河谷到波罗的海海滨

公元434年,伯伯鲁吉拉死后,阿提拉和其兄布莱达继承了匈人君主统治着匈人,之后势力快速扩展,并开始与当时的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相讨归还几个在东罗马帝国庇护下的叛教部族。于翌年,阿提拉和布莱达于马古斯(Margus,现波扎雷瓦茨,塞尔维亚境内城市)会见了东罗马帝国的代表团,在谈判后并达成一个十分成功的条约:东罗马承诺归还叛教部族(这些部族曾经协助东罗马对抗汪达尔人),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千克黄金)纳贡增加两倍,开放更多的市场予匈人商人互市,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在签署条约后,匈人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帝国,便从东罗马帝国的边疆撤向欧洲内陆地区。而狄奥多西二世便借此机会,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沿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增强了东罗马帝国的防御能力。

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对东罗马帝国进行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向埃兰沙赫尔进攻。但是,当他们在亚美尼亚遭到埃兰沙赫尔还击打败后,阿提拉和布莱达便放弃攻占波斯。公元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东罗马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场。阿提拉和布莱达指责东罗马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潘诺尼亚和雷蒂亚)的匈人皇家坟墓,要挟要再次进攻东罗马。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今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其中还包括了首府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推进到马古斯,在此当匈人正与东罗马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

狄奥多西二世在汪达尔人的领袖盖萨里克于429年占领迦太基以及埃兰沙赫尔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后,决定撤走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和布莱达更容易进攻巴尔干半岛。公元441年,匈人军队先后攻陷了马古斯、费米拉孔辛吉度努姆,今贝尔格莱德)及色米姆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奥多西二世北非调回他的军队,以及发行新金币支付军费,才暂时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势。在此之后,他认为已有足够力量对抗阿提拉,便拒绝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后,阿提拉和布莱达于公元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侵占了军事重镇Ratiara,及围攻了纳伊斯斯(Naissus)(今塞尔维亚城市尼什,Nis)。在此两战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车等重型装备。然后匈人军队再度攻占了巴尔干半岛,沿著尼沙瓦英语Nishava河攻陷了谢尔迪卡(今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菲立普波里斯(今保加利亚城市普罗夫迪夫)、吕莱布尔加兹 (今土耳其境内城市)等大城市,最后攻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虽然消灭了城外的罗马守军,但由于欠缺攻城武器,所以面对着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只能围困该城。

在长期围困后,狄奥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节亚纳多留斯与阿提拉相议和平条约。最终狄奥多西二世与阿提拉达成协议,签订一条更严厉且苛刻的条约:东罗马同意赔偿6,000罗马镑(约1963千克黄金)作为早前毁约的惩罚,而每年纳贡增加三倍至2,100罗马镑(约687千克黄金),至于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的赎金亦增至12个金币。这些条款虽然为东罗马帝国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但亦暂时满足了匈人的欲望,使他们再次撤向欧洲内陆地区。根据约丹内斯普利斯库斯的著作记载,约于公元445年,即匈人撤向内陆地区后不久,布莱达便被阿提拉杀害。在杀害布莱达后,阿提拉成为唯一统治匈人的君主,并再度将矛头指向东罗马帝国。

集权时代

编辑
 
Mór Than的作品:阿提拉的饮宴

一连串的人为和自然灾害在阿提拉率领匈人撤走便接连降临在君士坦丁堡:竞技场英语Hippodrome上的大暴动,于公元445年至447年发生的严重瘟疫饥荒,还有差一点让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被彻底摧毁的大地震。于是在公元447年,巩固了自己作为匈人唯一领袖地位的阿提拉便伺机而入,由默西亚省入侵。于维特河沿岸,一个哥德骑兵指挥官Arnegisclus英语Arnegisclus带领一支罗马军队进行抵抗但却被阿提拉打败。但罗马军队的损失仍不大,于是阿提拉便绕过了一些主要的军事重镇,横越巴尔干半岛直趋塞莫皮莱獈口(今希腊境内)。但当匈人军队再次到达君士坦丁堡后,面对著迅速重建后的新城墙却显得束手无策。以下是一段对当时匈人的情况的描述:

阿提拉于是提出恢复“和平”的条件:“东罗马人需继续履行纳贡的责任,以及把多瑙河以南5日骑程内的防御工事全部撤除”。此后协商断断续续地持续了约三年。其中史学家普利斯库斯在公元448年被作为使者派遣了到阿提拉的营地,期间他著写的《出使匈奴王廷记》,成为了众多描述阿提拉的书籍中,最为准确及详细的版本。此书提供了大量有关阿提拉婚姻,性格,外型,以至匈人皇廷内的情况的资料,其中更不乏对阿提拉冷漠、朴实的性格,与下臣及奉承者的奢华对比的描述:

在这些年间,发生了一件对阿提拉后来征服之路影响深刻,有关“战神之剑”的传说,普利斯库斯对此亦有记载:

有学者于考究后证实这个传说源自一些中亚种族对剑的崇拜。

进军西方

编辑
 
阿提拉(右前)率领匈人骑兵入侵意大利

公元450年,阿提拉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欧,并向西罗马帝国表示愿意与之结盟,共同对付政治核心在阿基坦高卢图卢兹的强大西哥特王国。在此之前阿提拉与西罗马帝国,尤其与当时已成为大公埃提乌斯(幼时被作为人质交换至匈人帝国)维持著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当时,匈人军队对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节节胜利,使阿提拉在西欧已获得“大元帅”(magister militum)的称号。而汪达尔王盖萨里克,在惧怕西哥特王国人的阴影下,对西欧其他各部族的外交努力亦对提升阿提拉在西欧的影响力产生帮助。

但是在罗马,当时的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与他的姊姊奥诺莉亚,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议却持相反意见。奥诺莉亚为了逃避与一名宫廷官员的婚约,竟于当年春季主动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虑过后,接受了她的提议,但却同时提出要以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瓦伦丁尼安三世得知后,断言拒绝了提议并以“提婚不合法”为由回复了阿提拉,并在摄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建议下把奥诺莉亚流放。但阿提拉却没有被说服,并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纳要求进一步的解释,准备一旦无法获得满意的答复便挥军进攻西罗马帝国。

同年,在东罗马帝国,统治长达42年的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因堕马而丧生,继承其位的马尔西安停止了向匈人的纳贡,因为在经过长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蛮族蹂躏后,作为支撑帝国经济命脉的巴尔干半岛已经无甚可剩了。同时间在阿提拉辖下统治的法兰克人,在国王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爆发了争夺王位的冲突,长子及次子[3]分别向阿提拉与埃提乌斯求援。著名历史学家约翰·巴格内尔·伯里认为,阿提拉介入此举的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把他的帝国跨越高卢扩展至大西洋海岸。

在派遣到拉文纳使者得不到答复,以及加上法兰克人的求援后,阿提拉决定集结一支庞大军队攻向高卢。他从阿兰人萨克森人东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鲁利人等服从匈人统治的部族中抽调军队,加上自己领导的匈人骑兵,组成一支混合军队进攻西罗马帝国的高卢。公元451年,当阿提拉率领大军推进到西罗马帝国比利时省时,根据约尔丹尼斯的记载已达50万(虽然含有夸大成分)。于4月7日他攻陷了梅斯,同时间罗马主将埃提乌斯正于凯尔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中抽调军队。

当阿提拉进一步向西推进后,元老院议员阿维图斯便受命说服西哥特狄奥多里克,使西哥特人与罗马人结盟,也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匈人决战。这支军队抢先在阿提拉之前赶到了奥尔良地区[4],以阻止匈人军队继续前进。终于埃提乌斯于约现今法国香槟沙隆追上了阿提拉的军队,双方爆发了著名的沙隆战役。惨烈的战役最后以罗马和西哥特联军胜利结束,但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在此战中战死,而埃提乌斯因为不能有效控制联军,而被逼将之解散。阿提拉在此战之后,离开了高卢,并说:“我还会回来。”把目标指向意大利本土。

骤逝

编辑
 
拉斐尔作品《伟大的利奥和阿提拉的会面》,画面中:圣彼得圣保罗在教皇利奥一世头上,后者前去会见阿提拉。

在公元452年,当阿提拉重新向西罗马帝国要求对奥诺利亚的婚姻时,匈人的军队同时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侵入了西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本土。他的军队攻占了许多城市,并且把意大利东北的军事重镇阿奎莱亚彻底摧毁,使之永久地从地图上消失。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被吓怕,从首都拉文纳逃到旧都罗马,只剩下埃提乌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却很少。最后匈人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势,阿提拉并接见了由教宗利奥一世,元老院首席议员阿维努斯英语Gennadius Avienus及禁卫军统领特里杰久斯(Trigetius)等当时罗马帝国内身分最显赫的人所领导的议和使节团。在一轮相议后,阿提拉决定接受议和条款并撤走,但他也同时警告如果西罗马帝国违反对霍诺利亚的婚约时,他会再次入侵罗马。

对于阿提拉突然撤走的原因,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军队当时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瘟疫困扰,或者被东罗马帝国军队越过多瑙河侵扰后方所逼。而根据普利斯库斯的记载,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阿提拉害怕会重蹈公元410年8月,西哥特王亚拉里克一世攻占“永恒之城”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这个由预言家阿基坦所发出的预言,经过画家拉斐尔的画笔与阿加第的凿子美化后,形成了一幅由圣彼得圣保罗保护著教宗,警告蛮族不得入侵“永恒之城”罗马的画像(如右图)。

 
描述教宗利奥一世前去会见阿提拉求和的版画

无论如何,阿提拉率领著匈人军队离开了意大利,越过多瑙河回到了自己的皇宫。同时他亦筹划著再次进攻君士坦丁堡,使东罗马皇帝马尔西安恢复中断了3年的纳贡。就于此时,他却在公元453年初突然逝世。对此,最常见的解释出自普利斯库斯的著作,当中记载道阿提拉在他新婚迎娶一个哥德或勃艮第裔的少女伊尔迪科英语Ildico(Ildico,一译伊笛可)的婚宴后,在睡梦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这血管破裂可能是由于阿提拉饮酒过多而引起。

他的侍从和战士在发现他的死讯后,以剪下自己一撮头发,和以剑在脸上刺伤口来哀悼他。约丹内斯也这样地记载当时的情况:“最伟大的战士是不应以女性的哀号和泪水,而是以战士的鲜血来哀悼的”。在葬礼上,匈人骑士们排著队形,围绕著存放阿提拉遗体的大型丝绸天幕转圈,向这位他们最伟大的领袖唱著丧歌。仪式完结后,匈人们便依照传统,在阿提拉下葬的坟前饮酒作乐。他的遗体分别被放在三个由金,银,铁所制成的棺木中,连同战利品,和那些负责发挖坟墓后被杀的俘虏一起埋葬。在他死后,他的故事被演化作不同的传奇。在《尼伯龙根之歌》(德国中世纪长篇史诗)中的Etzel和《佛尔颂萨迦》(Völsungasaga)中Atli都是由阿提拉的生平所演化的人物。

关于阿提拉逝世的传说和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约在阿提拉死后八十年,罗马编年史家Count Marcellinus英语Count Marcellinus的著作中这样地记载著:“Attila rex Hunnorum Europae orbator provinciae noctu mulieris manu cultroque confoditur.”(阿提拉,匈人的皇帝和欧罗巴的毁灭者,被他的妻子用刀杀害。)[5]

在《尼伯龙根之歌》和《佛尔颂萨迦》中都描述“Atli”是被其妻古德伦杀害。[6]但多数学者都不接受这个解释,而选择了相信在阿提拉时代生活的普利斯库斯的记载。近年,却有新的论据出现反驳普利斯库斯的记载。[7]根据详细的文献学分析,Babcock提出了由普利斯库斯的著作中记载的自然死亡论,是由受到当时东罗马皇帝马尔西安政治压力的传教士篡改的,所以对可信性存疑。

阿提拉死后,他的指定继承人艾拉克邓吉西克以及厄尔纳克(他的政权被称为保加尔)为帝国继承权互相攻伐,使匈人帝国四分五裂,如约尔丹尼斯所记载—“就好像那些好战的国王与他们的人民,应该被他们像家庭财产般摊分。”于是在后来,在格庇德的汪达尔人的国王艾达里克王领导下的反匈人联盟,在尼达欧之战英语Battle of Nedao击败了匈人,杀死了艾拉克,使匈人帝国完全瓦解并开始从欧洲历史中淡出。

在中世纪的各国文化中,统治者经常会吹嘘自己的祖先是某名最强大的征服者。阿提拉,作为一个从亚洲来临的蛮族征服者,在此原因下他的事迹被传奇化地保存下来,同时他的血脉也一直流传下来。其中保加利亚沙皇当时被视为最可信为阿提拉后代的君主。现时,一些家族系谱专家正试图重新排列阿提拉家族的图谱。当中有一些专家尝试把阿提拉的血脉图谱连接至查理大帝,但至今仍未能成功。

外貌特征

编辑
 
阿提拉
诗体埃达》的插图

关于阿提拉的外貌,特征和性格,主要的资料都出自普利斯库斯的《出使匈奴王廷记》,此书是于他在公元448年与东罗马使臣马克西米努斯英语Maximinus (diplomat)领导的使节团出使匈人帝国时所著的。在当中记载了匈人在草原上撘建的营帐有如大城市的规模,以及以木墙屏障的防御设施等情况。而在书中他用以下方的文字描述了阿提拉的外貌:“身材矮小,胸膛广阔,头大眼小,胡须稀疏而呈灰色,鼻子扁平,体形长等不太均称。这些都是匈人常见的特征之一[2]:47。”

阿提拉在西方历史上通常有“上帝之鞭”之名,而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残暴和野蛮的同义词。这也许也与他的外貌和特征有关连。在平常的描述中,那些草原上的新征服者,如成吉思汗帖木尔等,都被视为残暴,好杀戮和好战的化身。但在现实中,他的性格的也许是更加复杂的。阿提拉时代的匈奴文化,有一段时间与罗马文明有很大的交流,主要是透过日耳曼比利时行省的边境传入。而当公元448年使节团出使匈人时,普利斯库斯也能够辨认匈人间常用的两种主要语言—匈奴语哥德语,也有些匈人懂得拉丁语希腊语。普利斯库斯也曾与一个拜占庭俘虏会面,而他显然已经适应了匈人的生活模式,更不想回国。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在记载匈人谦卑和朴素的性格时像凯撒描述日耳曼人一样毫不含糊的表示赞赏[2]:49-50

家庭

编辑

文化形象

编辑
 
电影《匈奴大帝》海报

有关阿提拉的生活历史背景的记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起了大作用:在日渐衰落的西罗马帝国,他与埃提乌斯(当时他有“最后的罗马人”之誉)之间的冲突以及对匈人文化的陌生,使他被认为是凶猛野蛮和文明社会的公敌,直至今时今日,大量电影与艺术品对他的描绘也是如此。

但丁的《神曲》中,他在第七层炼狱出现,浸没在一条沸滚的血河中,被称为“世界之鞭”。但丁也谴责了他对佛罗伦斯的破坏,但这却是但丁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他把阿提拉与东哥德人征服者托提拉混淆了。

在古日耳曼的史诗中,对阿提拉有著微妙的描述:“他是一个高尚和慷慨的盟友,无论是在尼伯龙根之歌中的Etzel,或是在《佛尔颂萨迦》或《埃达》(北欧神话)中的Atli都是如此。”现今在一些北欧与中东欧国家中,在有关阿提拉历史的记载上均是褒多于贬的。匈牙利及土耳其,阿提拉与他最后一名妻子伊尔迪科的名字仍然十分流行且常被使用。

音乐作品

编辑
  • 1812年贝多芬曾尝试谱写一部关于阿提拉的歌剧,并询问奥古斯特,冯·克斯布有关撰写脚本的可能。但是这一计画并未实现。
  • 1846年威尔第谱写了歌剧〈阿提拉〉,该剧情节立足于札卡利亚·韦尔纳的话剧〈匈奴王阿提拉〉。
  • 2004年,美国重金属乐队Iced Earth发行了专辑〈辉煌的重负〉,该专辑记录了美国的军事史。除了美国本土的主题,该专辑还收录了一首以阿提拉命名的单曲。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匈奴王。
  • 2007年,英国重金属乐队Saxon发行了他们的第17个专辑〈圣殿之内〉,收录了名为〈匈奴阿提拉〉的单曲。该歌曲称阿提拉毁掉了罗马帝国。

流行文化中的阿提拉

编辑

以阿提拉为主角的电影,有由杰拉德·巴特勒饰演阿提拉的《匈奴大帝》。在《博物馆惊魂夜》中,也有出现由派翠克·加拉格英语Patrick Gallagher (actor)饰演阿提拉的串场角色。

引用阿提拉为题材的电子游戏则有《世纪帝国II:征服者入侵》、《Fate/Grand Order》(女性化)、《Fate/Extella》(女性化)、《崩坏3》、 《全军破敌:阿提拉》等等。

注释

编辑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Peterson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2.0 2.1 2.2 2.3 2.4 王族. 匈奴人. 《上帝之鞭: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 2010. 
  3. ^ 此人可能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始祖墨洛维
  4. ^ 后来的研究指出在罗马和西哥特联军赶到前,奥尔良城已经被匈人攻占;但于约尔丹尼斯的著作中却无此记载。
  5. ^ Marcellinus Comes英语Marcellinus Comes)著 -《Chronicon》(英语线上阅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Hector Munro Chadwick: The Heroic Age》中被引用。(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26年,p.39 n.1.
  6. ^ 佛尔颂萨迦中,第三十九章 “The End of Atli and his Kin and Fol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Michael A. Babcock著《The Night Attila Died: Solving the Murder of Attila the Hun》,ISBN 978-0-425-20272-2)。
  8. ^ 8.0 8.1 8.2 8.3 8.4 Attila "Scourge of God" the Hun, King of Hun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4-13.

参见

编辑

相关人物

编辑

历史类似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中文资料

编辑
  1. 单于已在金山西——闲话匈人与匈奴
  2. 匈奴帝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烹鹤村—匈奴与我.时代的主角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三卷,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ISBN 978-957-08-2773-6
  5. 《开创时代政治巨人系列—阿提拉》,史提芬‧贝拉‧瓦尔第著,周灵芝译,ISBN 978-957-9015-34-9
  6. 《上帝之鞭: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战帝国》,王族著,ISBN 978-986-6234-12-5

其他资料

编辑

古代文字引用记载:

其他英文书籍:

  • Babcock, Michael A.:《The Night Attila Died: Solving the Murder of Attila the Hun》(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425-20272-2
  • Blockley, R.C.:《The Fragmentary Classicising Historians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 II》(ISBN 978-0-905205-15-1)(集合了史学家奥林匹奥德鲁斯英语Olympiodorus与普利斯库斯的著作的原文节录。)
  • C.D. Gordon:《The Age of Attila: Fifth-century Byzantium and the Barbarians》(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0)。
  • J. Otto Maenchen-Helfen(ed. Max Knight):《The World of the Huns: Studies in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 Man, John:《Attila: A Barbarian King and the Fall of Rome》(Bantam Press, 2005, ISBN 978-0-593-05291-4
  • E. A. Thompson :《A History of Attila and the Huns》(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其他资料:

  • 《世纪帝国2:征服者入侵》(电脑游戏)有关阿提拉的战争关卡过渡介绍
统治者头衔
前任者:
鲁吉拉
匈人帝国单于
布列达共治
434年—453年
继任者:
艾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