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

30°02′33″N 87°00′22.98″W / 30.04250°N 87.0063833°W / 30.04250; -87.0063833

奧里斯卡尼
USS Oriskany CV-34
完成SCB-125改建不久的奧里斯卡尼號。攝於1959年。
概觀
艦種航空母艦
擁有國 美國
艦級艾塞克斯級(17號艦)
長艦體艾塞克斯級(7號艦)
製造廠布魯克林造船廠
動工1944年5月1日
下水1945年10月13日
服役1950年9月25日
1959年3月7日
退役1957年1月2日
1976年9月30日
結局2006年5月17日鑿沉作人工魚礁
除籍1989年7月25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一般:27,500噸
作戰:33,400噸
滿載排水量36,380噸
全長整體:888呎
水線:820呎
全寬整體:147呎6吋
水線:93呎
吃水戰時:近26呎
滿載:近27.5呎
鍋爐8座鍋爐
4座1,25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功率150,000軸馬力
試航:154,054軸馬力
最高速度33節
試航:32.93節
續航距離20,000海哩/15節
服役:15,440海哩/15節
乘員268名軍官
2,363名水兵
武器裝備4門2聯裝5吋/38火炮
4門單管5吋/38火炮
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砲
4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機庫:2.5吋
防護甲板:1.5吋
裝甲帶: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揮塔:1-1.5吋
舵機:2.5吋
艦載機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其它3座升降台
2座彈射器
模版參考來源:[1]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USS Oriskany CV-3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七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七號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奧里斯卡尼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奧里斯卡尼戰役

奧里斯卡尼號在1944年於紐約布魯克林造船廠開始建造,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個月下水。接著海軍延遲奧里斯卡尼號的服役時間,將之用作SCB-27A現代化改建的原型艦,使奧里斯卡尼號要到1950年才正式服役。

改建後奧里斯卡尼號在大西洋艦隊短暫服役,然後加入太平洋艦隊,參與韓戰。期間奧里斯卡尼號在1952年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34。韓戰後奧里斯卡尼號繼續在太平洋艦隊執勤,並在1959年作SCB-125A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

1965年,奧里斯卡尼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在戰爭期間八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直到1975年戰爭正式結束為止。戰爭結束後奧里斯卡尼號被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回CV-34,然後到西太平洋作最後一次巡航。1976年,奧里斯卡尼號退役,開始在後備艦隊封存。

此後奧里斯卡尼號開始處於廢棄狀態。隆納·雷根當政時期,曾提議復修奧里斯卡尼號,但因成本過高而遭國會否決。1989年奧里斯卡尼號除籍,並一度出售拆解;但拆解合約在1997年因故告吹,使海軍要再次接管奧里斯卡尼號。最終海軍決定將奧里斯卡尼號鑿沉為人工魚礁。2006年,奧里斯卡尼號在彭薩科拉外海炸沉。

奧里斯卡尼號為現時世上最大型的人工魚礁;亦是繼於十字路口行動沉沒的薩拉托加號後,第二艘可透過水肺潛水抵達的航空母艦遺跡。

建造、首次改建與到地中海巡航

編輯

奧里斯卡尼號於1944年5月1日在紐約布魯克林造船廠開始建造,並在未完工的狀態下,於1945年10月13日下水。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近兩個月,海軍經費開始削減;再加上海軍已有多艘在役的航空母艦,使奧里斯卡尼號成為多餘軍艦。然而,隨著噴射機年代來臨,海軍急欲為現有的艾塞克斯級進行現代化改建,使之可更有效地起降噴射機。1946年8月22日,海軍下令奧里斯卡尼號停止建造,以預備用作現代化改建的原型艦。[2][3]

1947年8月8日,奧里斯卡尼號開始進行SCB-27A改建。其時奧里斯卡尼號的建造進度為85%,要布魯克林船廠倒行拆建至60%,然後重新建造。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海軍經費復增,並加快奧里斯卡尼號的改建。9月25日,奧里斯卡尼號終於在海軍服役。[4]

12月6日,奧里斯卡尼號到佛羅里達州外海考核飛行員,然後前往關塔那摩灣試航,在1952年1月11日返抵紐約檢修。4月2日,奧里斯卡尼號再到佛羅里達州考核飛行員,在5月15日離開諾福克海軍基地,到地中海巡航。接著奧里斯卡尼號先後到訪直布羅陀巴塞羅那尼斯戛納那不勒斯的黎波里克里特島蘇達灣雅典伊茲密爾伊拉克利翁拉斯佩齊亞熱那亞等地,並曾在馬爾他外海與北約海軍演習,於10月4日返抵昆錫點海軍基地(Quonset Point)。11月6日至1952年5月15日,奧里斯卡尼號再進入布魯克林船廠,作最後檢修,並重建飛行甲板及艦島等設備。[5][6]

1952年5月16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諾福克搭載軍資,然後前往美國西岸。由於改建後奧里斯卡尼號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故此奧里斯卡尼號要繞道南美洲,途經關塔那摩、里約熱內盧合恩角瓦爾帕萊索利馬,於7月21日抵達新母港聖地牙哥,並加入太平洋艦隊。[2][6]

韓戰

編輯
 
韓戰期間,奧里斯卡尼號正在朝鮮半島東海執勤。由於天氣嚴寒,艦上水兵正忙於清理前部甲板的積雪,以恢復甲板正常飛行作業;相片背景隱約可見另一艘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攝於1953年2月10日。

1952年9月15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聖地牙哥,前往西太平洋,參與韓戰。10月1日,正在日本海執勤的奧里斯卡尼號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34。28日奧里斯卡尼號與奇爾沙治號離開橫須賀,於31日與第77特遣艦隊會合。[7]

此時艦隊主要執行切羅基攻擊(英語:Cherokee Strikes)及密接支援,支援陸上的聯合國軍部隊。奧里斯卡尼號隨即加入,開始攻擊陸軍迫擊炮射程以外的目標,同時支援地面部隊。[8]11月17日,奧里斯卡尼號與艾塞克斯號攻擊了邊境城市清津;奇爾沙治號則攻擊了吉州。18日,奧里斯卡尼號的三架F9F,在艦隊45英里(72公里)外遭遇七架蘇聯的米格-15,並與之交火。奧里斯卡尼號的機隊最終擊落三架米格,並且沒有飛機被擊毀。[9]次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橫須賀休整,在22日抵達。[7]

12月2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橫須賀,在4日與好人理查號等會合。9日奧里斯卡尼號空襲了惠山郡;艾塞克斯號空襲了慶源郡訓戎里(Hunyung-ri)的鐵路網及羅先市;好人理查號則空襲了茂山郡的鋼鐵廠。平日艦隊繼續作切羅基攻擊,但21日作切羅基攻擊的海軍飛機誤擊友軍,使攻擊要一度叫停,到3月才再次恢復。[10]24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艦隊,在27日抵達橫須賀休假。[11]

1953年1月7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橫須賀,在10日與艦隊會合;福治谷號在不久前加入艦隊,而菲律賓海號則在31日加入。此時戰事仍處於僵持狀態,奧里斯卡尼號繼續進行密接支援及鐵路切斷行動,在2月11日前往名古屋休整,然後在日本近海訓練。[12]

3月1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離開橫須賀,於4日與艦隊會合。6日奧里斯卡尼號發生意外:一架F9F在降落期間,機上一枚250磅炸彈意外脫落,並在飛行甲板滾躍數次後,在艦艉升降台爆炸,造成兩死13人受傷。次日奧里斯卡尼號在海上搶修,在8日恢復作戰,繼續執行切羅基攻擊等任務,並派飛機到元山等港口執勤。29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艦隊,前往香港休假。[13]

4月8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香港,在11日與艦隊會合。此時艦隊任務依舊,艦隊航空母艦繼續作切羅基攻擊、切斷道鐵及空中密接支援。13日,奧里斯卡尼號與菲律賓海號一共派出119架次飛機,並配合艦炮,攻擊清津的道路網絡及工業目標。[14]22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艦隊,途經橫須賀等港口,在5月18日返抵聖地牙哥,結束其韓戰巡航。[15][6]

韓戰後與現代化改建

編輯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進入船廠維修,然後留在近岸訓練。9月14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此時韓戰已經停火,奧里斯卡尼號主要在日本海、中國東海及菲律賓等地演習訓練,於1954年4月22日返抵聖地牙哥。接著奧里斯卡尼號進入三藩市海軍船廠,再作現代化改建。改建主要參考SCB-27C方案,改善了飛行甲板的降落設備,並在10月22日完成。[5][6]

1955年3月2日,奧里斯卡尼號再一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上一年日內瓦會議後,越南正式分裂為北越南越,造成大量難民由北越逃往南方。奧里斯卡尼號到南中國海,參與海軍的自由之路行動,派飛機協助難民撤到南越。行動結束後,奧里斯卡尼號繼續在南中國海及日本海等地執勤,並曾到訪香港及馬尼拉等地,於9月21日返抵阿拉米達[5][6]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如常進入船廠維修,然後留在近岸訓練。1956年2月11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於6月13日返抵阿拉米達。10月1日,奧里斯卡尼號進入三藩市海軍船廠,進行SCB-125改建,並在1957年1月2日暫時退役。增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後,奧里斯卡尼號由拖船拖行到普吉灣海軍基地,再進入乾船塢,增設C 11-1蒸汽彈射器,然後再返回三藩市作最後階段改建。1959年3月7日,奧里斯卡尼號在三藩市船廠重新服役,並在29日正式完成改建。由於奧里斯卡尼號的改建方案較其他SCB-125艦先進,故有時亦被劃分為SCB-125A艦。[5][6]

太平洋艦隊

編輯
 
1960年11月21日,一架FJ-4B攻擊機在奧里斯卡尼號以攔截網降落。其時奧里斯卡尼號即將完成其西太平洋巡航,預備返國維修。

改建完成後奧里斯卡尼號在近海試航訓練。1960年5月14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此時中共逐漸加緊炮擊金門金門砲戰有愈演愈烈之勢;奧里斯卡尼號前往沖繩作嚴密演習,並在西太平洋戒備,於12月15日返抵阿拉米達。1961年3月30日,奧里斯卡尼號進入三藩市船廠維修,同時加建戰術資料系統(Naval Tactical Data System),以強化艦隻的空中指揮系統。9月9日奧里斯卡尼號完成改建,留在近岸訓練。[5][6]

1962年6月7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阿拉米達,再到西太平洋,並在日本海及中國東海等地訓練演習,於12月17日返抵阿拉米達。稍後奧里斯卡尼號安裝了電視降落輔助系統(Pilot Landing Aid Television),然後留在近岸訓練。1963年6月6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曾經登艦觀察訓練。[5][6]

1963年8月1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離開阿拉米達,前往西太平洋,並先後到沖繩及菲律賓等地演習。同年8月底,美國政府與南越總統吳廷琰決裂;而吳廷琰則在11月的南越政變被捕殺。鑑於南越政局不穩,奧里斯卡尼號在11月初開始在越南外海戒備,直到月底才返回日本海執勤。1964年1月,奧里斯卡尼號再到南中國海,先往到訪香港及蘇比克灣,然後在南海訓練。3月10日奧里斯卡尼號返抵聖地牙哥。[5][6]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到普吉灣海軍基地維修,然後留在近岸訓練。1965年2月23日至3月8日,奧里斯卡尼號參與了代號銀槍行動(Operation Silver Lance)的兩棲作戰演習。[5][6]

越戰

編輯

滾雷行動與反防空飛彈作戰

編輯
 
1965年,一架海軍陸戰隊的F-8E戰鬥機在奧里斯卡尼號預備起飛。其時奧里斯卡尼號正參與滾雷行動的各項轟炸,其機隊幾乎每日遭遇北越嚴密的防空炮火及飛彈,造成嚴重損傷。為此海軍安排部分陸戰隊的飛行小隊到航空母艦服役,協助其進行野鼬任務,以應對北越的防空威脅。

1965年4月5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西太平洋,作首次越戰巡航。5月8日奧里斯卡尼號開始在南越外海執勤,[16]並即時與中途島號珊瑚海號等空襲潛藏南越中央高地的越共軍隊,同時為美軍及南越軍隊提供空中密接支援。由於掩護成效甚為顯著,威廉·威斯特摩蘭要求海軍在南越外海設立固定的航空母艦執勤點,直至陸軍的機場可以全面運作為止;此一執勤點亦稱為迪克西站(Dixie Station)。[17]5月13日,美國暫時停止滾雷行動,以拉攏北越返回停戰談判,但北越未有理會。18日林登·詹森下令開始第二階段的滾雷行動,並准許空軍及海軍轟炸更多北緯20度以北的目標。[18][19]31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迪西站,前往蘇比克灣休整。[16][5]

6月11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迪西站,繼續支援南方的地面部隊,並參與滾雷行動各項轟炸;這些轟炸任務包括針對老撾東北部北越遊擊隊的橫滾行動(Operation Barrel Roll),以及老撾東南部胡志明小道鋼虎行動(Operation Steel Tiger)。[16][5]與此同時,北越的空軍及防空實力繼續增強。在蘇聯及中國協助下,北越開始在河內附近興建S-75防空飛彈陣地,並運送更多戰機到北越機場;然而詹森未有準許海軍及空軍攻擊該等目標,使海空軍只能為飛機增加電子干擾設備,作被動防禦。[20]6月17日,中途島號兩架F-4擊落了兩架米格-17,為海軍首次與米格機交戰。[18]18日奧里斯卡尼號由迪西站轉到北面的洋基站(Yankee Station),開始派飛機轟炸北越的鐵路網絡,以切斷胡志明小道的北端路線,直到7月初才返回迪西站執勤。7月18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橫須賀休整,在24日抵達。[16][5]

8月5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日本,在10日於洋基站恢復執勤。上月底空軍一架F-4被S-75防空飛彈擊落,為美軍在越戰遭飛彈擊落的首架飛機。這使詹森終於在准許空軍攻擊河內數個指定的防空飛彈陣地,但效果卻極為惡劣。[21]8月11日,中途島號一架A-4攻擊機遭S-75飛彈擊落,海軍隨即獲准攻擊飛彈陣地。12及13日,中途島號與珊瑚海號派飛機空襲河內的防空飛彈,卻遭防空炮擊落六架,兼且未有摧毀任何地面防空飛彈。[22]為此海軍嘗試改良作戰戰術,並將部分陸戰隊機隊轉移到航空母艦執勤,協助干擾北越的雷達設施;此等反防空飛彈作戰逐漸演變為鐵手行動(Operation Iron Hand)。[21]除反飛彈作戰外,奧里斯卡尼號繼續斷北越的補給線。9月8日,艦上第16航空團(CVW-16)指揮官詹姆斯·史托戴爾(James Stockdale)帶領六架飛機,在清化市東北摧毀了一隊運輸車隊;然而史托戴爾卻在次日遭北越擊落俘虜。[23]10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越南,先前往蘇比克灣維修,然後到香港休假。[16][5]

9月30日,奧里斯卡尼號恢復在越南作戰,並繼續切斷北越的補給網絡,更在10月9日一度中斷了東方大橋行車;10月17日,奧里斯卡尼號與獨立號更一同空襲了中國邊境的高速公路。[5]當日獨立號亦摧毀了河內東北的一個防空飛彈陣地,為鐵手行動的首次成功。[22]18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離開越南,並先後到蘇比克灣及越南休假。[16][5]

10月29日,奧里斯卡尼號再開始在洋基站執勤,如常派飛機到陸上切斷北越補給線,以及攻擊防空飛彈陣地。11月5日,奧里斯卡尼號攻擊了海陽大橋,又在7日摧毀了南定省一處防空飛彈陣地。不過北越的防空火力繼續威脅美軍飛機;17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空襲海陽省的鐵路橋,一共損失了三架飛機。25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越南,先後途經蘇比克灣及珍珠港,在12月16日返抵母港聖地牙哥。是次巡航奧里斯卡尼號一共有15架飛機遭北越擊落。[6][16][5]

第三及第四階段滾雷行動

編輯
 
1966年10月26日,奧里斯卡尼號意外起火,艦體前方冒出滾滾濃煙。由於大火是由鎂質空投照明彈引起;鎂的燃點僅在30至40攝氏度之間,兼且可在水上燃燒,使大火難以撲滅。不過在全艦人員奮鬥之下,大火在三小時後已徹底撲滅,未有釀成更大災難。奧里斯卡尼號是美國在越戰第一艘意外起火的航空母艦,另外兩艘分別為福萊斯特號(1967年)及企業號(1969年),當中以福萊斯特號的大火造成最多傷亡。

1966年1月3日至2月28日,奧里斯卡尼號進入船廠維修,接著留在近岸訓練。5月26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聖地牙哥,再次前往西太平洋,並先到珍珠港演習。接著奧里斯卡尼號前往日本,並曾派飛機監視三架飛近關島的蘇聯轟炸機。6月14日奧里斯卡尼號抵達橫須賀,在20日前往蘇比克灣,最終在30日開始在迪西站執勤。[16][5]

日前美軍終於獲准攻擊北越東北部的工業及燃油設施,[24][25]但奧里斯卡尼號先派飛機支援南越的地面部隊,到7月6日才轉到北方的洋基站,攻擊北越的工業設施。12日奧里斯卡尼號的機隊摧毀了河內北部兩座油庫,同時以AGM-45百舌烏反輻射飛彈攻擊附近的防空飛彈陣地。14日奧里斯卡尼號的機隊被米格-17埋伏,一架F-8戰鬥機被擊落,但機師最終獲救。23日奧里斯卡尼號空襲了榮市的煉油廠。[24]29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在次日抵達。[16][5]

8月2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洋基站,在6日繼續作戰。稍後奧里斯卡尼號派飛機執行橫滾行動,到老撾北部作有限的對地支援及偵察,並繼續攻擊海防港口、各地的燃油設施及運油船。18日奧里斯卡尼號的機隊摧毀了北越一處大型補給點,燃油與彈藥爆炸引起的濃煙,一度上升至6,700呎高空。不過在9月5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有一架飛機被北越的米格機擊落。7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洋基站,先到蘇比克灣休整,在15日前往香港休假;期間奧里斯卡尼號曾與英國皇家海軍勝利號在海上演習。[16][5]

9月24日,奧里斯卡尼號在洋基站恢復執勤,並在27日空襲了海防。稍後奧里斯卡尼號繼續攻擊北越的燃油設施、防空飛彈陣地及補給路線,更在10月9日擊落了一架米格-21;而取得是次空戰勝利的機師,正是在7月遭米格-17擊落但獲救的中校。接著奧里斯卡尼號繼續派飛機到陸上作戰。[5]

意外大火

編輯
 
10月26日大火期間,奧里斯卡尼號的水兵正將炸彈推入大海,以免艦上武裝遇熱爆炸,造成更多損毀。事實上前部機庫已有多枚炸彈、油箱及防空彈藥遇熱引爆,令機庫彈藥橫飛,造成多人受傷。大火撲滅後奧里斯卡尼號的前部機庫幾乎徹底摧毀,艦體嚴重受損,被迫即時終止巡航,返國維修。

10月26日早上,奧里斯卡尼號開始派出飛機執勤。7時38分,正當奧里斯卡尼號預備派出更多飛機之際,兩名水兵在武器庫傳遞武器時,意外點燃了一支質空投照明彈,在慌張之下將其丟進位於右舷前方的武器庫(正確程序應為丟出艦外)。照明彈隨即點燃了庫內另外700多枚的同型照明彈,引發大火。僅在數分鐘後,武器庫發生猛烈爆炸,火勢迅速蔓延至整個前部機庫,更一度迫近彈射器的液態氧儲存庫;而濃煙則佈滿附近所有人員通道,使多人在艙房被困,甚至窒息。[5][26][27]

奧里斯卡尼號立刻終止飛行作業,並總動員滅火。艦上的自動滅火系統已即時啟動;而水兵則從艦艉調動更多滅火喉;又將機庫的炸彈等易燃武裝推入大海。不過,由於鎂的燃點僅在30至40攝氏度之間,且可在水中燃燒,使滅火極為困難。不久,大火及高溫開始點燃防空炮的彈藥,以及部分武器庫的炸彈,引發連串爆炸;而滅火用水又向下層甲板流動,使多條通道水浸及停電,令更多人員被困。艦上水兵在濃煙、高熱及子彈橫飛的機庫繼續滅火;又逐一搜索前部各層甲板的艙房;並將傷兵抬到飛行甲板,由直升機轉移到星座號治理。[28][5][26][27]

在艦上人員的奮鬥下,大火在燃燒三小時後撲滅。是次意外一共造成44人死亡,38人受傷;死亡人數中有24人為飛行員。由於艦體嚴重受損,奧里斯卡尼號即時終止巡航,在28日進入蘇比克灣作緊急維修。11月2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蘇比克灣,在16日抵達聖地牙哥,最後於23日進入三藩市海軍船廠維修。[5][6]

是次大火揭露了美軍航空母艦執勤的多項問題。按照指引,水兵在搬運武器時,應有高級士官從旁監督;但由於航空母艦執勤人手嚴重短缺,使兩名水兵一直無人監管;同時,航空母艦每日的攻擊任務甚多,使艦體攜帶的武裝遠超設計標準,飛行員在橫越通道時甚至要跨過多枚炸彈,一旦發生火災,便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按艦長約翰·亞羅比諾(John H. Iarrobino)上校的後續調查,鎂質照明彈的設計本身存有缺陷,更曾多次在航空母艦意外起火,只因意外全部發生在飛行甲板,才未有引起關注。軍事法庭起初未有調查起火原因,便草率控告兩名水兵44項謀殺罪,後來又將責任推卸到亞羅比諾及數名士官身上。最終所有指控雖均未有成立,而艦長亞羅比諾亦僅受到無懲罰性的警告;卻自此受到排擠,一直無法晉升少將,直到退役。事後海軍下令重新設計照明彈,並將所有舊款照明彈銷毀。[29]

第五階段滾雷行動

編輯
 
1967年6月23日,完成維修的奧里斯卡尼號前往西太平洋,再次參與越戰。

1967年3月23日,奧里斯卡尼號完成維修,並到近岸試航訓練。6月16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阿拉米達,途經珍珠港及菲律賓,在7月14日開始在洋基站作戰。[16][5][6]

此時美軍的切斷補給行動漸達頂峰。奧里斯卡尼號開始派出飛機,切斷北越各地的鐵路及公路橋樑,同時空襲河內部分工業及港口設施。然而,北越的防空火力比往年更為強勁;14日到25日之間,奧里斯卡尼號已有九架飛機被防空炮及飛彈擊落。29日福萊斯特號意外起火,造成134人死亡,161人受傷,奧里斯卡尼號亦有從旁協助救援。8月7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於9日抵達。[16][5][30][31]

8月18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洋基站作戰,繼續轟炸北越補給線。21日,奧里斯卡尼號與無畏號星座號發動聯合攻擊;無畏號先派出兩波飛機攻擊錦普鎮的港口,然後派另一波飛機攻擊河內外圍的軍事補給點及鐵路設施;星座號空襲了白馬市機場;而奧里斯卡尼號則空襲河內的火力發電廠[32]但不久華府在河內市中心重新設下禁止攻擊區,並維期兩個月,使奧里斯卡尼號等無法空襲該處的重要設施。[33]海軍為此訂立另一套攻擊計畫,改為集中切斷海防市外圍的所有通道,以孤立該港口城市,並以此為據,要求華府批准海軍及空軍攻擊更多目標。31日,奧里斯卡尼號與其他航空母艦一同派出混編機隊,開始攻擊海防所有的對外橋樑,並在水道佈置水雷。[30]9月15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橫須賀休整,在19日抵達。[16][5]

10月5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洋基站,繼續執勤。早前孤立海防的行動漸見成效,市內的防空炮及飛彈的彈藥更開始用盡,迫使北越改為依賴蘇聯貨船從海路運輸補給。不過,10月中北越遭到颱風吹襲,帶來惡劣天氣,令美軍飛機出擊數大減,而北越則乘機在數日內徹底完成補給。[30]12日奧里斯卡尼號再與無畏號作聯合攻擊,空襲了海防市多處的港口及船廠設施;這也是美軍首次獲准攻擊該等目標。[34]稍後奧里斯卡尼號等持續空襲北越的補給路線。不過,北越的防空火網令奧里斯卡尼號損失慘重;整個10月,奧里斯卡尼號一共有九架飛機被擊落,包括時為海軍少校的約翰·麥凱恩[33]11月2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前往橫須賀休整,在6日抵達。[16][5]

11月20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越南作戰。此時美軍獲准攻擊海防市更多的港口及船廠設施,但北越天氣再次轉差,使艦隊的出擊數大減,只能派A-6攻擊機作有限度攻擊。[5][33]12月初北越天氣好轉,奧里斯卡尼號的機隊再次空襲海防附近的多處目標,繼續切斷北越補給線,[34]更在14日擊落一架米格-17。然而當日天氣再次轉差,艦隊的出擊數再次大減;[5]與此同時,蘇聯的偵察漁船Gidrofin號更連續數日干擾航空母艦執勤,刻意駛入編隊航線,更多次阻擋奧里斯卡尼號及遊騎兵號。艦隊最後要派拖船以艦體將之撞走。[35]奧里斯卡尼號在16日離開越南,先後到蘇比克灣及香港休假。[16][31]

12月31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返抵洋基站執勤。由於天氣持續惡劣,再加上詹森在聖誕節再次終止滾雷行動,試圖拉攏北越返回談判桌;奧里斯卡尼號的出擊數繼續減少,僅執行少量橫滾行動攻擊。1968年1月11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越南,途經蘇比克灣,在31日返抵阿拉米達;其時剛好為春節攻勢發動第二日。是次巡航,艦上的第16航空團一共有29架飛機被擊落,另外十架因意外墜毀;總共有20名機師死亡,九人被俘。此一單次巡航的戰損紀錄,為美國航空母艦在越戰之最。[16][5]

越南化時期的三次巡航

編輯
 
1969年5月,奧里斯卡尼號正在南中國海補給。其時春節攻勢已經結束,美國開始推行越南化政策,逐步撤軍,使奧里斯卡尼號的出擊數大幅減少。在此段相對和平的時間,奧里斯卡尼號一共進行了三次西太平洋巡航,並將飛機出勤焦點轉移至老撾的胡志明小道,直到1972年復活節攻勢為止。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進入三藩市海軍船廠大修,直到10月完成為止。接著奧里斯卡尼號留在近岸訓練,並換上第19航空團。1969年4月16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阿拉米達,途經珍珠港及蘇比克灣,於5月16日開始在洋基站執勤。[16][5]

此時春節攻勢早已結束;詹森在上年4月禁止美軍攻擊北緯19度以北的所有北越目標;而新任美國總統李察·尼克遜又宣佈推行越南化政策,逐步撤走美軍,並將防務轉交南越軍隊負責。在此背景下,奧里斯卡尼號的出擊數大減,並轉為執行橫滾及鋼虎行動,將目標轉移到老撾的胡志明小道。[36][5]執勤期間,奧里斯卡尼號曾到佐世保、橫須賀及香港休整,在9月12日暫時離開越南,轉為朝鮮半島外海戒備。10月8日奧里斯卡尼號回到越南外海執勤,最終在11月4日離開蘇比克灣,於17日返抵阿拉米達。[16][5][31][37]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再進入三藩市海軍船廠維修,然後留在近岸訓練,並首次搭載A-7海盜二式攻擊機。1970年5月14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阿拉米達,再次前往越南,並在6月14日開始在洋基站執勤。[16]

與上次巡航相若,奧里斯卡尼號繼續派飛機攻擊北越境外的胡志明小道補給線,亦有派飛機到北越進行攝影偵察;此等偵察出擊亦稱為藍樹偵察任務(Blue Tree reconnaissance missions)。與此同時,海軍亦開始削減洋基站的航空母艦執勤數量;到美利堅號香格里拉號分別於11月5日及8日離開後,奧里斯卡尼號更成為洋基站僅有的一艘航空母艦,直到20日及21日遊騎兵號及漢考克號加入為止。22日,奧里斯卡尼號等艦聯同空軍,派飛機轟炸河西省山西市社的多處地方,以分散北越注意力;而陸軍則由泰國派出特遣部隊,登陸該處的戰俘營,以拯救被囚美軍。然而當美軍抵達該處時,才發現戰俘早在數日前轉移到另一地方,行動一無所獲。為分散北越注意力,下午海軍及空軍改為大幅轟炸非軍事區附近的防空飛彈陣地,以及補給設施。[38][39]任務結束後,奧里斯卡尼號離開洋基站,途經珍珠港,於12月10日返抵阿拉米達。[16][5]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如常進入船廠維修,然後留在近岸訓練。1971年5月14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阿拉米達,再次前往越南,並在6月16日開始在洋基站執勤。與上次巡航相若,奧里斯卡尼號繼續派飛機空襲老撾的胡志明小道,同時偵察北越各地;並且在遭到攻擊的前提下,轟炸地面的防空飛彈陣地。巡航期間,奧里斯卡尼號曾到日本及菲律賓海演習,並且到訪橫須賀、蘇比克灣、香港及新加坡,在12月18日返抵阿拉米達。[16][5][31]

復活節攻勢及戰爭結束

編輯
 
1974年美國獨立日,四艘美國航空母艦停泊於阿拉米達待命。最左面為中途島級的珊瑚海號;最右為全球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兩艦不論在性能或體型,均將中間的兩艘艾塞克斯級--漢考克號(左)及奧里斯卡尼號(右)比下去。兩年以後,奧里斯卡尼號從海軍退役。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再次進入船廠維修,然後在近岸訓練。1972年6月5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阿拉米達,途經珍珠港及關島,在21日抵達蘇比克灣。24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洋基站,卻在28日意外與補給艦相撞,使右舷升降台受損失靈。奧里斯卡尼號未有返回維修,在次日開始在洋基站執勤,並接替即將返國的珊瑚海號。[16][5][31]

數個月前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再次大舉攻擊南越;美軍為此先展開自由快車行動(Operation Freedom Train),再於5月將之升級為第一階段後衛行動(Operation Linebacker I),大舉轟炸北越多處的工業設施,並且切斷其陸路及水路補給線,同時為南越地面軍隊提供密接支援。奧里斯卡尼號隨即聯同漢考克號、小鷹號、中途島號、珊瑚海號及薩拉托加號等航空母艦,派飛機大舉攻擊,同時增加夜間空襲次數。到6月底,北越在南越的攻勢已開始瓦解。[40][41]7月21日,奧里斯卡尼號一軸螺旋槳及艦舵意外斷裂,被迫在次日離開洋基站,於28日進入橫須賀海軍船塢維修。[16][5]

8月15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洋基站執勤,繼續進行空襲,並為非軍事區一帶的南越軍隊提供空中密接支援。由於北越攻勢繼續潰散,艦隊稍為減少派飛機到南越執勤,轉而加倍攻擊北越地區。整個8月,海軍一共派出了4,819架次飛機到北越執勤。[40]9月1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於次日抵達。[16][5][31]

9月11日,奧里斯卡尼號恢復作戰,並如常轟炸北越的補給線及各處工業設施,在27日再次到蘇比克灣休整。[16][5][31]

10月8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返回洋基站作戰。尼克遜政府為拉攏北越重返談判桌,在24日宣佈停止第一階段後衛行動,中止北緯20度以北的所有轟炸七日,以釋出善意;這使海軍改為集中攻擊北緯20度以南的北越補給點。同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有一軸螺旋槳意外斷裂,在31日前往橫須賀維修,於11月4日抵達。[16][5][31]

11月20日,奧里斯卡尼號完成維修,在23日在洋基站繼續作戰;艦隊主要任務仍舊為攻擊北緯20度以南的北越補給點。由於北越與美國的談判破裂,尼克遜在12月18日宣布開始第二階段後衛行動,加倍空襲北越,更大幅增派B-52轟炸機,連日轟炸河內及海防市內多處受嚴密防禦的據點。不過奧里斯卡尼號在當日剛好離開越南,在次日進入蘇比克灣休整。[16][5][41][31]

12月27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洋基站,開始參與後衛行動的轟炸任務;但由於北越願意與美國恢復和談,尼克遜在30日下令停止後衛行動,並在1973年1月3日正式終止對北緯20度以北的所有轟炸。奧里斯卡尼號改為派飛機攻擊北緯20度以南的北越補給點,同時派飛機到北越作藍樹偵察任務。[41][40]15日美國停止對北越所有的攻擊行動,而27日巴黎和平協約終於簽訂。[42]1月30日奧里斯卡尼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在2月2日抵達。[16][5][31]

2月8日,奧里斯卡尼號返回洋基站執勤。由於美國已與北越停火,艦隊改為派飛機到老撾及柬埔寨,空襲該處的共產黨游擊隊。但到2月21日,美國亦終止在老撾的所有軍事行動。奧里斯卡尼號在越南外海戒備數日,在3月5日離開越南,途經蘇比克灣及珍珠港,於30日返抵阿拉米達。[16][5][31]

返國後奧里斯卡尼號留在近岸訓練。10月18日,奧里斯卡尼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由於美國已抽身越戰,故此奧里斯卡尼號未有參與戰鬥。接著奧里斯卡尼號橫過馬六甲海峽,並在印度洋與漢考克號稍作演習。稍後漢考克號返回南中國海,而奧里斯卡尼號繼續在印度洋巡航,並在蒙巴薩作聖誕休假。1974年1月奧里斯卡尼號回到西太平洋,並在菲律賓近海訓練演習,於6月5日返抵阿拉米達。[6][5][31]

8月奧里斯卡尼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維修。維修在1975年4月9日完成後,奧里斯卡尼號留在近岸訓練,並在6月30日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34。[6][5]

9月16日,奧里斯卡尼號離開阿拉米達,最後一次離港巡航;這同時是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最後一次遠洋巡航。其時越戰已經結束,奧里斯卡尼號留在南中國海及菲律賓近海訓練演習,並曾到訪香港及蘇比克灣,於1976年6月5日返抵阿拉米達,預備退役。[6][5][31]

退役、人工魚礁與榮譽

編輯
 
2006年5月15日,奧里斯卡尼號由拖船拖往彭薩科拉外海,預備鑿沉為人工魚礁。退役後奧里斯卡尼號既缺乏保養,又曾遭拆船廠作局部清拆,使整個艦體出現多處鐵鏽,並有多個破洞。為妥善監控艦體入水及下沉過程,海軍人員在艦體四周另外鑿穿多個空洞,並將爆炸控制裝置置於一艘白色小艇;白色小艇則放於艦體後方。這使該等電子裝備不會隨艦體沉沒,進而污染海洋環境。

1976年9月20日,奧里斯卡尼號退役,並由拖船拖往普吉灣封存。為節省成本,海軍未有為奧里斯卡尼號作退役前翻修,更沒有派船廠員工協助封存,全由艦上水兵負責。由於封存措施不善,奧里斯卡尼號僅在封存半年後,艦體多處便開始出現鏽蝕;數年後更開始滲水。[43]

1981年,朗奴·列根當選新任美國總統,並提出「六百艦隊」(600-ship Navy)計畫,大規模擴充海軍,以壓抑蘇聯。其時列根打算維持海軍有15艘現役航空母艦;但因中途島號及珊瑚海號的翻新須時,而羅斯福號才開始建造不久,無法滿足需求。故此列根將目光轉到封存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並遊說國會,要求撥款復修奧里斯卡尼號及好人理查號。[43]

不過,當海軍部長約翰·雷曼(John Lehman)到布雷默頓考察奧里斯卡尼號時,卻發現艦體狀況極為「可怕」(Horror)。在封存五年後,奧里斯卡尼號的木質甲板已經扭曲不平,更長上了兩呎長的草堆;而礙於艦體及其設施所限,奧里斯卡尼號又無法起降F-4戰鬥機A-6攻擊機,更加不可能操作F-14戰鬥機F-18戰鬥機;再加上每艘艾塞克斯級的復修費用超過五億美金(500,000,000),使復修計畫顯得不切實際。國會最終否決提案,而奧里斯卡尼號則繼續封存。[43]

隨著林肯號華盛頓號分別在1989年及1990年下水,奧里斯卡尼號已再無保留價值。1989年7月25日,奧里斯卡尼號除籍,並預備出售拆解。[3][43]起初海軍曾有計畫將奧里斯卡尼號出售到日本作博物館艦,但最終因故作罷。1995年9月29日,海軍將奧里斯卡尼號出售,並拖行到加利福尼亞州瓦列霍等待拆解。[5]

數年過去,由於拆船公司的拆解緩慢,違反合約,海軍在1997年7月30日重新接管奧里斯卡尼號,並中止拆解合約。稍後海軍將破棄的奧里斯卡尼號拖行到德克薩斯州博蒙特停放。由於奧里斯卡尼號早已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拖船要繞道合恩角,並在1999年8月抵達。這也是奧里斯卡尼號自1952年後首次回到美國東岸。[44]

2003年,海軍決定將奧里斯卡尼號用作人工魚礁,並將其拖行至彭薩科拉待命。起初奧里斯卡尼號預訂在2004年於彭薩科拉外海炸沉,但因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要先評估艦體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而要有所延遲。2006年5月15日,奧里斯卡尼號由拖船拖到彭薩科拉24英里(39公里)外海,並於17日以C4炸藥鑿沉,最後準確地落在預定的海床上。[44]

稍後奧里斯卡尼號對外開放,成為熱門潛水地點。起初奧里斯卡尼號的艦底位處水深210呎;飛行甲板位處135呎;艦島則在70呎,以方便潛水員按裝備及訓練而調整潛水目的地。2008年9月颶風古斯塔夫吹襲美國期間,其風暴潮令艦體稍為向右舷傾側下沉,使潛水員要比以往接受更多訓練,方可安全地進行水肺潛水。2009年,熱帶風暴艾達(Tropical Storm Ida)吹襲美國後,使奧里斯卡尼號的艦島一處穿洞。不過此一破壞既未有影響潛水員安全,反而方便潛水員及海洋生物進入艦內。[45]

奧里斯卡尼號三次獲頒海軍部隊嘉許勳表海軍部隊嘉許獎;在韓戰獲得兩枚戰鬥之星;在越戰則獲得十枚。全部榮譽見下表:[46]

   
 
       
海軍部隊嘉許勳表
三次
海軍部隊嘉許獎
三次
中國服役獎章
(延長)
海軍佔領服役獎章
(「歐洲(Europe)」橫扣)
國防部服役獎章
兩枚
韓國服役獎章
兩枚戰鬥之星
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三枚
越南服役獎章
十枚戰鬥之星
棕櫚葉越南英勇十字部隊嘉許
大韓民國總統部隊獎 聯合國韓國服役獎章 越南共和國戰役獎章 六二五事變從軍獎章
(追授)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Friedman 1983,第394頁艾塞克斯艦級配置。由於各艘艾塞克斯級服役期間曾多次改建或改變用途,數據僅以設計及建造時為準。
  2. ^ 2.0 2.1 美國海軍軍艦字典(DANFS)簡介.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3. ^ 3.0 3.1 Navsite:奧里斯卡尼號.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3). 
  4. ^ Friedman 1983,第289-291頁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美國海軍歷史中心:奧里斯卡尼號歷史 (PDF). [2011-06-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1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1950年後搭載的航空團列表.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7. ^ 7.0 7.1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10月28日至11月22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年11月5日). 
  8. ^ Cagle & Manson 1957,第460-469頁切羅基攻擊一直執行至韓戰結束。由於海軍既未能分割北韓及志願軍部隊;而由1952年6月底連串針對工業設施的攻擊,亦未能改變戰局。克拉克英語Joseph J. Clark在5月履新第七艦隊司令後,計劃新作戰方案,以盡量發揮海軍力量。當時地面戰況僵持,而迫擊砲射程有限,無法攻擊較後的補給點以至軍營。克拉克決定派海軍飛機攻擊該等目標。為與空中密接支援(Close air support)作識別,此等攻擊另作命名。取名切羅基乃因克拉克的切羅基血統。他是首位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的原住民。
  9. ^ Cagle & Manson 1957,第469-475頁七架米格機由海參威飛往艦隊,並先攻擊美軍巡邏戰機。
  10. ^ Cagle & Manson 1957,第467頁
  11.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12月2日至27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年11月28日). 
  12.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1月7日至2月11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年11月28日). 
  13.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3月1日至29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年11月28日). 
  14. ^ Cagle & Manson 1957,第479頁
  15.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4月8日至22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年11月28日).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16.26 16.27 16.28 Francillon 1988,第150-155頁見奧里斯卡尼號越戰巡航、在線及戰損紀錄。
  17. ^ Gurney 1985,第168頁北方的航空母艦執勤點稱為洋基站(Yankee Station)。迪克西一詞原為美國南方的俗稱;而美國北方相應的俗稱為洋基(Yankee)。美國內戰期間,迪克西多用以稱呼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而洋基則用以稱呼北面的美利堅合眾國
  18. ^ 18.0 18.1 Nichols 1987,第152-154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5年。
  19. ^ Francillon 1988,第34頁自滾雷行動開始,所有攻擊目標必須經美國總統批准,前線美軍方可攻擊;再加上詹森在河內及海防兩地設下禁止攻擊區,使空襲效率極差。
  20. ^ Gurney 1985,第168-169頁早於1965年4月,美軍的偵察機已發現河內正在建立防空飛彈陣地;到5月25日,蘇聯更公開表示正協助北越興建防空飛彈及雷達設施;然而詹森否決海空軍的請求,不准其發動攻擊,以免美軍誤傷蘇聯人員,引發更多爭議。
  21. ^ 21.0 21.1 Francillon 1988,第37頁S-75防空飛彈可在數小時內轉移陣地,再加上空軍的攻擊受到諸多制肘,使攻擊效果奇差。
  22. ^ 22.0 22.1 Gurney 1985,第169頁
  23. ^ 史托戴爾是海軍在越戰被俘的最高級軍官,最後在1973年獲釋。他是美國海軍史上獲授勳銜最多的其中一人,包括榮譽勳章及四枚銀星勳章
  24. ^ 24.0 24.1 Gurney 1985,第176-177頁此等攻擊亦稱為POL攻擊,P代表原油Petroleum、O代表石油Oil、L代表潤滑油Lubricants。早在滾雷行動開始之時,美軍已有計畫攻擊北越的燃油設施,不過只局限於北越南部地區;海防港口的運油設施幾乎一直免受攻擊。
  25. ^ Nichols 1987,第154-155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6年。
  26. ^ 26.0 26.1 時代雜誌:Agony of the Oriskary,1966年11月4日.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8月27日). 
  27. ^ 27.0 27.1 All Hands Magazine-1967年2月 (PDF). [2009-07-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10). 
  28. ^ Grant 1986,第93-100頁
  29. ^ Grant 1986,第100-104頁
  30. ^ 30.0 30.1 30.2 Gurney 1985,第183-184頁
  31. ^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31.11 31.12 美國航空母艦越南巡航到訪港口紀錄.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07). 
  32. ^ Gurney 1985,第186-187頁自1964年後,美軍一直在河內市中心設下禁止攻擊區;未經美國總統批准,美軍均不可進入攻擊。故此不少軍事設施到一直未受損毀。
  33. ^ 33.0 33.1 33.2 Nichols 1987,第155-156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7年。
  34. ^ 34.0 34.1 Gurney 1985,第189-191頁
  35. ^ Winkler 2000,第58頁
  36. ^ Francillon 1988,第64-66頁
  37. ^ Nichols 1987,第157-158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9年。
  38. ^ Gurney 1985,第149-152頁
  39. ^ Nichols 1987,第158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70年。
  40. ^ 40.0 40.1 40.2 Francillon 1988,第66-72頁
  41. ^ 41.0 41.1 41.2 Nichols 1987,第159-161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72年。
  42. ^ Nichols 1987,第161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73年及1974年。
  43. ^ 43.0 43.1 43.2 43.3 Madsen 2000,第190-193頁
  44. ^ 44.0 44.1 奧里斯卡尼號博物館組織-歷史. [2012-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2). 
  45. ^ MBT Dive & Surf:奧里斯卡尼號魚礁.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3). 
  46. ^ 資料參考自美國海軍勛奬網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書目

編輯
  •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語) 
  • Cagle, Malcolm W.; Manson, Frank A., The sea war in Kore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57 (英語) 
  • Francillon, René, Tonkin Gulf Yacht Club: US Carrier Operations off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696-1 (英語) 
  • Marolda, Edward J., By sea, air and la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Navy and the war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the Navy, 1994, ISBN 0160359384 (英語) 
  • Nichols, John B., On Yankee Station: The Naval Air War over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1557504951 (英語) 
  • Gurney, Gene, Vietnam, the war in the air,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 1985, ISBN 0-517-55350-3 (英語) 
  • Winkler, David F., Cold war at sea: high sea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0, ISBN 1-55750-955-7 (英語) 
  • Grant, Zalin, Over the beac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6, ISBN 0-393-02332-X (英語) 
  • Madsen, Daniel, Forgotten fleet: the mothball nav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9, ISBN 1-55750-543-8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