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統治者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巴伐利亞(德語:Bayern拉丁語Bavaria)的地名是羅馬帝國統治該地時,羅馬皇帝給予該地的名稱。指的是「來自波希米亞的人」。大約於520年法蘭克人也提及此地名。在8世紀早期「德意志的使徒」聖波尼法西斯英格蘭來此弘法,將當地異教徒篤信,代表索爾雷神的神木砍斷,使當地居民一律皈依。從此巴伐利亞一直信仰羅馬天主教,16世紀巴伐利亞抗拒宗教改革,未曾改宗新教,而至今仍然堅持信仰羅馬天主教

巴伐利亞國王
König von Bayern德語
地方君主
巴伐利亞王徽
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巴伐利亞首任國王
詳情
開國君主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
末代君主路德維希三世
建立1806年1月1日
終結1918年11月13日
居所新天鵝石城堡
(始於路德維希二世
產生方式世襲制

大約由550年至788年,阿芝諾芬家族統治巴伐利亞公國,直至最後一位公爵泰西羅三世查理大帝罷黜為止。在接着的400年有很多家族統治公國,很少家族能傳至第三代。而那些公爵中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韋爾夫王朝的獅子亨利,亦是慕尼黑的建城者。

當獅子亨利被他侄子腓特烈一世罷免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公爵的名銜之後,在1180年,巴伐利亞被給予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作為封地,從此巴伐利亞由1180年直至1918年都是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下。1255年巴伐利亞第一次分裂成若干數個公國,但在1506年巴伐利亞再被統一,而慕尼黑也成為唯一的首都。

1623年三十年戰爭早期巴伐利亞公爵取代了他們的表親普法爾茨伯爵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內強大的選帝侯名銜,從那時起不但決定了巴伐利亞擁有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而且獲得在帝國法律之下的特別正式地位。

拿破崙撤銷帝國名號的時候,巴伐利亞於1806年升格成為了一個王國,而在1815年普法爾茨也與巴伐利亞合併。在1799年至1817年之間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採用嚴厲的現代化方針,建下了行政結構的基礎,即使當時仍是君主政體。而這方針亦沿用至今日。在1818年一個新憲法通過(以當時為標準),設立兩院制的議會,包括上議院("Kammer der Reichsräte")及下議院("Kammer der Abgeordneten")。該憲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君主政體倒台之前仍然有效。

在普魯士崛起後,巴伐利亞計劃與普魯士奧地利對抗以維護她自己的獨立地位。1866年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勝利使得普魯士勢不可擋。1870年巴伐利亞加入北方德意志邦聯,並在1871年被併入德意志帝國。王國成為新帝國的下屬邦國,並在規模、權力和財富上僅次於帝國內占主導地位的普魯士王國。巴伐利亞王國的內政、軍事(僅在發生戰爭時歸屬帝國中央政府指揮),甚至於外交權力(巴伐利亞王國政府有權向外國派駐大使級外交官)仍有所保留。但是王國內部存在很多反對意見,巴伐利亞民族主義者希望國家能像奧地利一樣保留獨立地位。年輕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則把精力用在建設新天鵝堡上。至20世紀初,大部分巴伐利亞人則自我認同為德國人。

在20世紀早期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羅·克利亨利·易卜生、與其它知名畫家都來到了巴伐利亞,特別是慕尼黑的施瓦賓區但該區在一戰中被破壞[來源請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意志帝國滅亡後,巴伐利亞首相庫爾特·艾斯納罷黜了巴伐利亞王路德維希三世,改建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自稱州長,後被刺殺。巴伐利亞遂以自由邦的形式併入魏瑪共和國。二戰後巴伐利亞歸屬美軍占領統治,美軍將其外飛地下普法爾茨併入萊茵蘭-普法爾茨,其他疆域維持至今。

巴伐利亞統治者

編輯

巴伐利亞公爵

編輯

阿吉洛爾芬王朝

編輯

約於公元788年查理曼征服巴伐利亞後,法蘭克人便將治下的巴伐利亞地區交由公爵代理。此時可能上任的巴伐利亞公爵是法蘭克人,還是是從當地顯赫家族中選出的,尚存爭議。目前已知的首任巴伐利亞公爵是加里瓦爾德(Gariwald),或稱加里巴德一世(Garibald I),他來自阿吉洛芬家族,也是由他開創了巴伐利亞公爵時期的首個王朝阿吉洛芬王朝。

君主 上任時期 下任時期 統治區域 備註
加里巴爾德一世英語Garibald I of Bavaria
Gariwald
約555年 591年 一些史籍稱其為「巴伐利亞國王」[1]
塔西洛一世英語Tassilo I of Bavaria
Tassilon
約595年 610年 逝世後被冠以「國王」(rex)頭銜
加里巴爾德二世英語Garibald II of Bavaria
Garibald II
約610年 640年
特奧多英語Theodo of Bavaria
Theodo V/III
約640年 680年 在特奧多逝世後的717年時,巴伐利亞已經獨立於法蘭克王國,而公國領土則被特奧多的子嗣瓜分,但在791年,公國又回歸統一
特奧德伯特英語Theodbert of Bavaria
Theodebert
Theudebert
Theotpert
約702年 719年 薩爾茨堡 特奧多之子
特奧德巴德英語Theobald of Bavaria
Theudebald
Theodolt
Theodoalt
約711年 719年 (不明)巴伐利亞公國領土之一 特奧多之子
塔西洛二世英語Tassilo II of Bavaria
Tassilo II
約717年 719年 帕紹 特奧多之子
基利摩瓦德英語Grimoald of Bavaria
Grimwald
約716年 725年 弗賴辛 特奧多之子,之後統一巴伐利亞
胡格博特英語Hugbert of Bavaria
Hukbert
725年 737年 特奧德巴德之子。約於725年,事實上的掌權者鐵錘查理雖無法蘭克王國公爵的名義,但在胡格博特統治期間剿滅基利摩瓦德英語Grimoald of Bavaria勢力,為巴伐利亞吞併了大量領土。
奧提洛英語Odilo, Duke of Bavaria
奧提洛
737年 748年 士瓦本公爵哥特弗列德英語Gotfrid之子
格列弗英語Grifo (noble)
Grifo
748年 748年 卡洛林篡位者
塔西洛三世
Tassilo III
748年 788年 757年,塔西洛三世承認法蘭克王國對其的宗主權,並多次向其稱臣,但在國內仍使用獨立方法治國。 788年,塔洛西三世遭查理曼大帝判處死刑。 794年,得到赦免的他放棄治國,改隱居於修道院。

奧托二世去世後,巴伐利亞被他的兒子們瓜分為上巴伐利亞Oberbayern)和下巴伐利亞Niederbayern)。從這時起到16世紀,統治者來自同一個家族,但各自獨立管理。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長系(粗體字)一般被簡稱為巴伐利亞公爵

巴伐利亞分裂期間

編輯
  • 1253年—1294年:(嚴厲的)路易二世 Ludwig II "der Strenge" )(兼任萊茵行宮伯爵
  • 1294年—1317年:魯道夫一世兼任萊茵行宮伯爵,他的後代為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普法爾茨支
  • 1294年—1347年:路易四世1340年起兼下巴伐利亞公爵,1328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340年,上巴伐利亞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重新統一巴伐利亞

1340年,下巴伐利亞公爵絕嗣,公爵之位由上巴伐利亞公爵兼任。

暫時統一

編輯

1349年,路易四世的兒子們再度將巴伐利亞分割為上巴伐利亞下巴伐利亞巴伐利亞-施特勞賓Bayern-Straubing)。

上巴伐利亞公爵(第二次分封)

編輯

1363年,上巴伐利亞絕嗣,歸於巴伐利亞-蘭茨胡特

下巴伐利亞公爵(第二次分封)

編輯

1375年,下巴伐利亞分為巴伐利亞-因戈爾施塔特Bayern-Ingolstadt)、巴伐利亞-蘭茨胡特Bayern-Landshut)和巴伐利亞-慕尼黑Bayern-München)。

巴伐利亞-施特勞賓與荷蘭、西蘭、埃諾成為共主邦聯,也被稱為施特勞賓-荷蘭公國
  • 1389年—1397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之子,先於其父去世
  • 1404年—1417年:威廉二世 (阿爾布雷希特長子,兼任荷蘭、西蘭和埃諾伯爵)
  • 1417年—1425年:(不仁慈的)約翰三世 Johann III Ohnegnade (阿爾布雷希特第三子,兼任荷蘭、西蘭和埃諾伯爵和列日主教)

1425年巴伐利亞-施特勞賓絕嗣,被巴伐利亞-因戈爾施塔特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巴伐利亞-慕尼黑瓜分。

  • 1375年—1413年:斯特凡三世 Stephan III der Kneißl (斯特凡二世長子)
  • 1413年—1443年:路易七世(八字鬍)Ludwig VII der Bärtige
  • 1443年—1445年:(駝背的)路易八世 Ludwig VIII der Höckrige

1445年巴伐利亞-因戈爾施塔特絕嗣,歸於巴伐利亞-蘭茨胡特

  • 1375年—1393年:弗里德里希(智者) Friedrich der Weise (斯特凡二世次子)
  • 1393年—1450年:亨利十六世(富人) Heinrich XVI der Reiche
1445年巴伐利亞-因戈爾施塔特併入。
  • 1450年—1479年:路易九世(富人) Ludwig IX der Reiche
  • 1479年—1503年:格奧爾格(富人) Georg der Reiche

1503年,巴伐利亞-蘭茨胡特絕嗣,歸於巴伐利亞-慕尼黑巴伐利亞重新統一。

1503年,巴伐利亞-蘭茨胡特併入,巴伐利亞重新統一。

巴伐利亞公爵

編輯

1623年,由於在三十年戰爭中宣誓忠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被封為選帝侯

巴伐利亞選侯

編輯
巴伐利亞幼系
肖像 姓名 統治時間 備註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1623年2月23日 - 1651年9月27日 1623年取得選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後繼續保留上普法爾茨和選侯
  斐迪南·馬利亞 1651年9月27日 - 1679年5月26日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長子,1651年至1654年由叔叔阿爾布雷希特四世攝政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爾 1679年5月26日 - 1726年2月26日 斐迪南·馬利亞長子,因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支持法蘭西王國,布倫漢姆戰役後逃離巴伐利亞選侯國,並被剝奪選侯資格,1714年的巴登條約後恢復選侯資格
  卡爾·阿爾布雷希特 1726年2月26日 - 1745年1月20日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埃爾二婚所生次子,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時期再次支持法蘭西王國,反對哈布斯堡家族,1742年1月24日在法蘭克福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奧地利軍隊隨即佔領巴伐利亞選侯國,奧地利軍隊在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後撤離選侯國,卡爾.阿爾布雷希特才得以返回選侯國,三個月後病逝
  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 1745年1月20日 - 1777年12月30日 卡爾·阿爾布雷希特長子,最後的巴伐利亞幼系選侯
普法爾茨-諾伊堡-祖爾茨巴赫支系
  卡爾·特奧多爾 1777年12月30日 - 1799年2月16日 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的遠房親戚,1743年為下普法爾茨選侯
普法爾茨-茨魏布呂肯-比爾肯菲爾德支系
  馬克西米利安四世·約瑟夫 1799年2月16日 - 1806年8月6日 卡爾·泰奧多爾的遠房親戚,1799年繼任下普法爾茨兼巴伐利亞選侯,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解體,巴伐利亞選侯國升爲王國
肖像 姓名 統治時間 備註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1806年1月1日 - 1825年10月13日 首位巴伐利亞國王
  路德維希一世 1825年10月13日 - 1848年3月20日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長子,1848年被迫退位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1848年3月20日 - 1864年3月10日 路德維希一世長子
路德維希二世 1864年3月10日 - 1886年6月13日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長子
  奧托 1886年6月13日 - 1913年11月5日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次子,因精神失常無法執政,由叔叔和堂兄攝政,後被堂兄廢黜,仍稱國王
* 柳特波德(1886年6月10日 - 1912年12月12日)
* 路德維希(1912年12月12日 - 1913年11月5日)
  路德維希三世 1913年11月5日 - 1918年11月13日 柳特波德長子,廢黜堂弟奧托後即位,一戰後被迫退位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遜位後的繼承人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附註

編輯
  1. ^ 保羅執事 (1907), History of the Langobards (Historia Langobardorum)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4 February 2008., William Dudley Foulke, tran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II, x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5 September 2008., 稱他為「巴伐利亞國王」. The mid-thirteenth-century 巴伐利亞公爵系列英語Series Ducum Bavariæ 稱他為「加里巴國王」(Garibald rex),見FM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