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寰志略

清朝地理书籍

瀛寰志略》是19世紀中葉一本記述西方諸國之事的書籍,由清朝徐繼畬所編纂。該書成書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全書共10卷,約14.5萬字,並附插圖42張。除了關於大清疆土的皇清一統輿地全圖以及朝鮮日本地圖以外,其他地圖都是臨摹歐洲人的地圖所製。

瀛寰志略

內容

編輯

書中首先以地球為引子,介紹了東西半球的概況,並介紹南北極、赤道等。之後以此按亞洲歐洲非洲美洲順序依次介紹世界各國風土地理人情以及簡單立國歷史大要,並會在各國簡介後加上自己的見解。在介紹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歐洲文明時,摒棄了以往士大夫們對於中國以外地區的偏見,儘可能地做到了客觀真實。比如對於西方文明的要點之一的基督教的介紹,他就這麼寫道「摩西十誡,雖淺近而尚無怪說。耶穌著神異之跡,而其勸人為善,亦不外摩西大旨。周孔之外無由宣之重譯,彼土聰明特達之人,起而訓俗勸善,其用意亦無惡於天下。

然而對於回教的介紹卻寫,摩哈麥(回教創始人)本一市儈,忽起而創立教門。其禮拜與天主教同,所別異者,僅不食豬肉一端。

除了風土人情的介紹,徐繼畬對於西方民主制度也進行了介紹,而這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罕見。比如,對於英國的議會制度,書中就有如下介紹:

  都城有公會所,內分兩所,一曰爵房,一曰鄉紳房。爵房者,有爵位貴人及耶穌教處之;鄉紳房者,由庶民推擇有才識學術者處之。國有大事,,相告爵房,聚眾公議,參以條例,決其可否。復轉告鄉紳房,必鄉紳大眾允諾而後行,否則,寢其事勿論。其民間有利病欲興除者,先陳說於鄉紳房;鄉紳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議,可行則上之相,而聞於王;否則報罷。民間有控訴者,亦赴鄉紳房具狀,鄉紳斟酌擬批,上之爵房核定。鄉紳有罪,令眾鄉紳議治之,不與庶民同囚禁。大約刑賞、征伐、條例諸事,有爵者主議;增減課稅,籌辦帑餉,則全由鄉紳主議。此制歐羅巴諸國皆從同,不獨英吉利也。

關於美國獨立的原因也有詳述:

  乾隆中,英與佛郎西搆兵,連年不解,百方括餉,稅額倍加。舊例,茶葉賣者納稅,英人下令買者亦納稅,米利堅人不能堪。乾隆四十年[註 1],紳耆聚公局,欲與居守大酋酌議,酋逐議者,督征愈急。眾皆怒,投船中茶葉於海,謀舉兵拒英。

亦介紹美國的推舉各州州長及總統制度:

  時乾隆四十七年也,既定國,謝兵柄,欲歸田,眾不肯捨。堅推力為國主,頓乃與眾議曰,得國而傳子,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擇有德者為之。仍各部之舊,分建為國,每國政統領一,副統領佐之。以四年為任滿,集部眾議之眾皆曰賢,則再留四年(八年之後不准再留)。否則推其副者為正。副或不協人望,則別行推則鄉邑之長,各以所推書姓名投匭中,畢則啟匭,視所推獨多者立之。或官吏,或庶民,不拘資格,退位之統領依然與齊民齒無所異也。各國正統領之中又推一總統領專主會盟戰伐之事,各國皆聽命。其推則之法與推擇各國統領同。亦為四年為任滿,再任則八年。

書目

編輯

影響

編輯

此書與《海國圖志》於日本鎖國體制崩解後,成為對外參考依據,例如《神奈川條約》對美國使用的日文譯名「亞墨利加」,以及後來成為正式稱呼的「米利堅合眾國」等,可謂影響深遠。

軼聞

編輯
 
石碑照片,可知正確書名為「瀛𤨔志畧」。不過「𤨔」(環)與「寰」,「畧」與「略」今為通字。
  • 徐繼畬作成的《瀛寰志略》初版將「皇清一統輿地全圖」放在「亞細亞」之後,但其好友張穆擔心這安排可能會觸動國內文人士大夫牴觸,因此建議把皇清一統輿地全圖的位置加以調整。徐繼畬聽從了建議,將皇清一統輿地全圖放了在卷一卷首。
  • 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華盛頓紀念碑上有一方碑文所用的正是徐繼畬在《瀛寰志略》中稱讚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的一段話(石碑是1853年由大清國寧波人鐫刻,由清廷贈送給美國政府):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割據雄於,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之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 康有為曾說閱讀了《瀛寰志略》後才「知萬國之故,地球之理」。[1]
  • 戊戌變法領袖梁啟超於1890年入京會試,在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寰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2]

注釋

編輯
  1. ^ 應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康南海自編年譜》,《戊戌變法》(四),第112頁
  2. ^ 梁啓超《三十自述》,《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