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國際

最大的托洛斯基主義國際組織

第四國際(英語:Fourth International,縮寫為FI;法語: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西班牙語:Cuarta Internacional),又稱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World Part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是由流亡海外的蘇聯領導人之一列夫·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創建的國際性聯合組織。該組織創建於1938年9月,與斯大林所控制的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相抗衡。在1940年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後,第四國際不斷分裂,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1953年的分裂。

第四國際
Fourth International
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
Cuarta Internacional
創始人列夫·托洛茨基
成立1938年9月3日
前身國際左翼反對派
總部 法國巴黎
黨報國際觀點》(在線雜誌)
洲際報道英語Intercontinental Press》(周刊,1963年—1983年)
英普瑞克英語Inprecor》(月刊,1973年—1979年)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反斯大林主義
生態社會主義[1]
政治立場極左翼
官方色彩  紅色
官方網站
fourth.international

第四國際的前身是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組織的國際左翼反對派,在政治上宣稱繼承共產國際前四次大會的政綱和決議(共產國際前三次大會的宣言乃至共產國際前身齊美爾瓦爾德國際的宣言的主要執筆人正是托洛茨基)。

目前,第四國際仍然是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托洛茨基主義國際組織

歷史

編輯

早期

編輯
 
第四國際標誌

托洛茨基於1929年被蘇聯驅逐出境後,創辦《反對派公報俄語Бюллетень оппозиции》,建立國際托派組織,號召各國的支持者留在共產黨內作為一個左翼反對派以「糾正」黨的路線。1933年希特勒德國執政後,托洛茨基這才認為受斯大林主義支配的第三國際已不可救藥,宣布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共產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認為蘇聯需要一場政治革命切除官僚專權集團這個「惡性腫瘤」,故開始籌建第四國際。由於托洛茨基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社會革命使國際應運而生(有類似先例:即第三國際早在1915年就開始醞釀,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8年德國革命後第三國際才有了空前廣大的建立基礎和迫切需要,第三國際於1919年建立),加上當時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很可觀的工人階級革命高漲(尤其是1930年代中期的美國、1935年以後的法國西班牙),所以托洛茨基遲遲不打算宣布第四國際成立,因此他與他的追隨者也發生過許多爭論。1938年9月,在巴黎舉行第四國際成立大會,宣布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托洛茨基為大會起草了題為《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過渡綱領》)的文件,宣稱建立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不僅已經成熟,「而且已經開始有些腐爛了」。人類出現的危機是「 革命領導的危機 」,第四國際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它認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之間的劃分已經過時,而提出「過渡綱領」,即根據十月革命的經驗提出從怎樣計算工時到建立勞動者政府的一系列過渡性的要求 。

發展

編輯
 
第四國際創始人列夫·托洛茨基

國際托派在其興起(1930年代初期)以後的十餘年裡伴隨着世界革命高漲而一度壯大,例如在比利時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有一定力量,在斯里蘭卡甚至有好幾年爭取到了左翼力量的多數(智利托派甚至參與了總統大選,提出十分激進的政治綱領)。但總的來說,斯大林控制的第三國際仍支配着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並部分地由此導致世界革命的節節敗退(從中國1927年中國國民黨清黨,以及導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到西班牙內戰在1937年的巨大失敗等等)。

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前,國際托派一直是一個規模不大但十分活躍的派系,但有個別托派政黨在所在國影響較大(例如錫蘭蘭卡平等社會黨)。據托洛茨基日記記載,在1930年代中期,第四國際成員約有3000多人。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國托派約有750人。在中國,1931年成立了聚集起500多人的托派政黨「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包括中國共產黨首任總書記陳獨秀和一批中層幹部)。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托派興起時的大致規模。二次大戰極大地損傷了第四國際的多數支部,因為托派也積極參與了各種反壓迫鬥爭因而被迫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中國托派投入了抗日戰爭和後來的國共內戰)。二戰後,第四國際黨員在所有的工人官僚國家(蘇聯、東歐、中國、越南、古巴等)最終都遭到大肆污衊、詆毀,以及殘酷迫害(中國的第四國際分子鄭超麟周仁生等幾百名無產階級革命者,只是因為政見不同,就在「革命政府」下坐了20多年牢,並長期被認為是「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的走狗」;部分托派如王凡西樓國華向青等,則流亡海外或港澳地區)。

在歐美和拉丁美洲,托派的影響漸漸擴大。但第四國際在1953年的大分裂後卻不斷陷於各種小的分裂,儘管有1963年所謂的「重新統一」,但到1970年代,仍出現了7、8個各自為政的「第四國際」,它們互相指責對方為「修正主義」。儘管如此,托派思想仍對歐洲政治思想界產生了很大影響,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深受託派思想及其活動的影響。1970年代,托派的傳統核心據點第四國際法國支部開始派出人員投入法國總統大選,儘管得票率很小,但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出於歐洲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評估,第四國際聯合書記處(這是長期以來最正統也最大的一個托派國際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社會活動家和理論家埃內斯特·曼德爾曾說,1970、1980年代的資本主義歐洲已具備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條件,但為何事實上並未出現新的歐洲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這是值得第四國際成員乃至所有左翼人士反思的。[2]

分裂

編輯

實際上,第四國際在長期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受資本主義社會和日常改良事務行政化的影響,更由於遲遲不到的歐美社會主義革命,其上層也在發生為托派所喋喋詬病的官僚化傾向。

第四國際另一名中央書記皮埃爾·弗朗克寫於1970年代的黨史教材《第四國際》,已具有顯著的領導層本位意識,與工人階級的革命立場漸行漸遠。這種官僚化腐化的傾向以及不滿現狀的普通托派的革新呼聲,是第四國際越來越陷於分裂和瑣碎爭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原因,也是運動僵而不進(例如1968年法國革命的大失敗和1975年葡萄牙革命的半途而廢)的結果之一。

21世紀後

編輯
 
第四國際文件

相對過去而言,1990年代初蘇東劇變後的第四國際經過十年左右的反思和整合後,取得了較大發展。

2003年,第四國際召開了第十五次世界代表大會,討論了從西方工人運動、前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本復辟到同性戀、生態危機等一系列世界政治議題,並通過一系列決議。

第四國際各個支部積極參與反戰爭和反資本主義全球化活動,例如英國托派積極參與反對伊拉克戰爭等大規模群眾運動。

現狀

編輯

目前,有兩個托派國際組織(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和總部設在巴黎的第四國際)自稱為1938年成立的第四國際的直接延續。現在一般所稱「第四國際」,即總部設在巴黎的第四國際(過去,它的領導機關是聯合書記處,因此該組織原來也被稱作「第四國際聯合書記處」。2003年,該組織的領導機關由聯合書記處變更為執行局和國際委員會,所以現在已經很少用「第四國際聯合書記處」來稱呼該組織)。

第四國際面臨着領導層官僚化、失去傳統的產業工人階級基礎的危險。另外,部分試圖革新的托派組織為了打破過去的托派造成的不利政治局面,存在着不管良莠好壞、急於招兵買馬的功利實用化傾向。[3]

目前與第四國際有聯繫的政黨和組織

編輯

支部

編輯

同情組織

編輯

常駐觀察員

編輯

支持第四國際的非附屬政黨和組織

編輯

目前有支持第四國際的內部派系的政黨和組織

編輯

過去與第四國際有聯繫的政黨和組織

編輯

前支部

編輯

前同情組織

編輯

前常駐觀察員

編輯

過去有支持第四國際的內部派系的政黨和組織

編輯

內部派系

編輯

爭取革命國際傾向
得到以下組織支持: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202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4). 
  2. ^ The Transitional Progr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November 5, 2008.
  3. ^ 厄內斯特·曼德爾, Trotskyists and the Resistance in World War Tw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TPT: Who we are and how we function. [202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5. ^ 第四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日本支部としての活動再開にあたって. [202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6. ^ The Unitary Chavista Socialist League (LUCHAS) is born. [2021-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7. ^ Organizations. [202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