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重型轟炸機

三菱 Ki-67「飛龍」轟炸機是大日本帝國陸軍飛行戰隊二戰期間所使用的雙引擎轟炸機。由於該機從日本皇紀2604年(1944年)開始進入現役,因此也被稱為「四式重型轟炸機」,而盟軍則稱其為「Peggy」。

四式重型轟炸機
四式重爆一型(キ67-I)
概觀
類型戰術轟炸機
代號飛龍、Peggy
乘員6~8
首飛1942年12月27日
服役1943年
退役1945年9月
設計小澤久之丞(三菱重工)
生產三菱重工業
產量635架
現況退役
主要用戶日本日本帝國陸軍
衍生機型Ki-109截擊機
技術數據
長度18.7公尺
翼展22.5公尺
翼面積65平方公尺
空重8,649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13,765公斤
發動機2具Ha-104空冷星型複列18汽缸發動機
功率1900匹馬力 x 2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537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400公里/小時
爬升率14分30秒/6000米
實用升限9,470公尺
最大升限9470公尺
最大航程3800公里
旋翼負荷208公斤/平方公尺
馬力重量比0.13匹馬力/磅
武器裝備
機槍4挺Ho-103重機槍(機首、機身兩側、機尾)
機炮1挺Ho-5機炮(機體上方)
炸彈50公斤炸彈15枚
或250公斤炸彈3枚
或500公斤炸彈1枚
或800公斤炸彈1枚
其他可攜帶1枚魚雷

發展

編輯

日本陸軍航空隊從1941年開始尋求九七式重轟炸機的後繼後繼機型。軍方的要求是,新的轟炸機必須擁有不亞於戰鬥機的高速度和機動性。Ki-67的開發由三菱公司的小澤久之丞工程師負責。Ki-67具備了過去日本轟炸機缺乏的自封油箱和裝甲,在開發上三菱團隊亦應用了開發一式陸攻的經驗。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設計思路的不同,日本陸軍的轟炸機並不以載彈量見長;日軍的設計主流是提倡轟炸機應具有可擺脫戰鬥機的機動力,並採用反覆轟炸的方式將敵軍機場等空中有生武力給摧毀,並且在最大載彈量之下仍能維持很長的航程,實際定位仍介於戰術轟炸機與對地攻擊機的角色。這就反映在了酬載表現,同樣是13噸級的飛機,飛龍的載彈量甚至不如美國的中型轟炸機(B-25可以攜帶2722公斤炸彈,B-26則是1814公斤,就連被視作攻擊機的A-20也能夠掛載907公斤炸彈)。

作為優點之一,Ki-67可以作出長時間的續航距離。在開發之際,根據陸軍當初提出的要求,關於續航距離只追求平凡的性能。不過,也有之前開發吞龍重轟炸機的時候尋求了「超過3,000km的續航距離」這樣的意見。對於這個要求性能,三菱的工程師們從之前的經驗認識到續航距離的重要性,在開發時獨自提出超過陸軍要求的目標,完成的Ki-67的航續距離為3,800km。3,800km的航續距離雖然比不上海軍的陸上攻擊機,但是對到那時為止,是陸軍使用九七式重轟炸機的2,700km,吞龍重轟炸機的3,000km的續航能力都要特別提高,Ki-67的飛行性能和強而有力的武裝和防彈裝備,也引起了海軍的關注[1]

Ki-67極速為538公里/小時,除了擁有極好的抗打擊能力外,在速度接近643公里/小時的高速俯衝中仍能保留極好的操縱性[1],持續爬升能力也出類拔萃,更不用說那「不亞於戰鬥機」的機動性了。無論是盤旋角速度,最小盤旋半徑和低速下的盤旋性能等決定飛機機動性的硬性指標都超過了一般的雙發飛機。由於該機的機動性能是如此出眾,三菱重工在其基礎上開發出了Ki-109雙引擎重型截擊機

Ki-67的機背旋轉炮塔內安裝了一門20毫米Ho-5機炮,加上機頭、腰部兩側、機尾各一挺12.7毫米Ho-103重機槍。部分型號機尾安裝了20毫米機砲;早期型號的機腹安裝有7.7毫米八九式機槍。除了可以用來進行水平轟炸外,Ki-67還可以在機身下外掛一枚800公斤魚雷對敵艦實施魚雷攻擊。

1944年2月,日本海軍成立指揮下的陸軍雷擊隊命名為「靖國部隊」,內部將Ki-67非正式的稱為「靖國」。在二戰的最後階段,日本帝國海軍欲在該機的基礎上開發出大洋反潛巡邏機,用以對抗十分活躍的美國潛艇部隊

到戰爭結束時為止,日本共生產了767架Ki-67,但也有資料稱不包括Ki-67改和特攻型在內,則只生產了698架而已。[2]

實戰

編輯

1944年10月,當美國第三艦隊開始對台灣琉球群島發起攻擊時,Ki-67作為日軍最犀利的反擊武器之一第一次出現在盟軍眼中。其後「靖國部隊」也參與了多次夜間雷擊。 在台灣航空戰中,作為「T部隊」的機種,在夜間攻擊美軍艦隊時僅取得些微戰果。

之後,Ki-67又陸續出現在沖繩中國大陸。1944年12月25、26日,作為日軍義烈空降部隊的一部分,參與攻擊塞班提尼安關島上駐有B-29的機場。為了執行這種任務,日本計劃對Ki-67 I做特別的改造,包括在機身下安裝了三門由飛行員遙控發射的三十度傾斜角20毫米火炮,並在飛機尾部安裝了一門20毫米機炮,機身兩側和背部的炮塔內換成了13.2毫米三式重機槍,並在機身內加裝了更多的燃料。儘管如此,由於飛往美軍機場的路途遙遠,義號作戰仍可以說是一種有去無回的自殺性任務。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日軍還在Ki-67的基礎上發展了專用的特攻型用於參加神風特攻。據前富嶽特攻部隊成員森山準尉說,他曾目擊到將Ki-67掛上兩枚800公斤炸彈轉換成Ki-67改特攻機參與沖繩作戰。

各種改型

編輯
  • Ki-67 I : 原型機,共生產十九架,用於測試各種不同的武器配置方案。
  • Ki-67 I 四式重爆一型甲「飛龍」: 主要的生產型號,三菱重工生產587架,川崎重工生產97架,立川陸軍兵工廠生產1架。其中420架經改裝後用於對美國艦隊魚雷攻擊。
  • Ki-67 一型乙: 機尾安裝二門12.7毫米Ho-103機槍。
  • Ki-67 一型改: 裝有三菱Ha-104 Ru引擎的實驗型號,共生產三架。
  • Ki-67 I「無線電制導炸彈母機」 : 在機身下掛載「伊號一型甲無線電制導空對地火箭的實驗型號,只生產了一架。
  • Ki-67 特攻型: 專用於特攻任務的改進型,取消了機身的炮塔,但在機身內可以掛載2枚800公斤炸彈或2900公斤炸藥。
  • Ki-67 長程轟炸機型: 機翼延長,廢除機身砲塔。僅為紙上計劃。
  • Ki-67 對地攻擊型: 在機身下安裝了三門由飛行員遙控發射的三十度傾斜角20毫米火炮,並在飛機尾部安裝了一門20毫米機炮,機身兩側和背部的炮塔內換成了13.2毫米三式重機槍,計劃用於參加攻擊美軍駐有B-29基地的「義號作戰」。該計劃僅停留在紙面上。
  • Ki-67 II : Ki-67 I的改進型,僅有原型機,裝有兩台2400匹馬力的三菱 Ha-214引擎,共生產兩架。
  • Ki-67 曳航型: 用於拖曳「Ku-7」滑翔機的試驗型號。
  • 「靖國」: 海軍使用的Ki-67,其內部的非正式稱呼。
  • Ki-69: 重型護航戰鬥機。僅止於計劃。
  • Ki-97: 輸送機,僅止於計劃。
  • Ki-109 夜間戰鬥機原型機: 由Ki-67 I 修改而來的夜間戰鬥機。計劃以兩架飛機組成基本作戰單位在夜間攔截美國轟炸機。Ki-109甲裝有雷達探照燈無線電收發裝置,主要用於探測目標。而另一架Ki-109乙型,機首和機背各有37毫米Ho 203機砲一門。該計劃僅僅停留在紙面上,並沒有製造出原型機。在原本的計劃中,要讓這二架型號組成獵殺轟炸機的隊伍,前者負責攻擊,後者負責索敵。
  • Ki-109 晝間戰鬥機原型機: 由Ki-67 I 修改而來的晝間戰鬥機原型。該機在機頭安裝有一門88式75毫米重型火炮,但防禦武器則減少到只剩機尾的一挺12.7毫米Ho-103機槍。該機的動力為兩台1900馬力的三菱 Ha-104 或帶有渦輪增壓裝置的 Ha-104 Ru 引擎,共生產兩架。
  • Ki-109 重型截擊機型: Ki-109的生產型。除了尾部的機槍外取消了其他自衛武器,也沒有炸彈艙。三菱重工共生產了22架這一型號的飛機,但本型機由於高空性能差劣而無法執行原本高空攔截B-29重型轟炸機的任務,在日本論述中本型號飛機在二戰末期戰鬥中反而是專注在獵殺美軍運兵船為主。
  • Ki-112: 用於護航轟炸機的全木製重型戰鬥機,裝有八門12.7毫米機槍和一門20毫米機砲。僅止於計劃。
  • Ki-167 「櫻花彈母機」: 特攻機,在駕駛艙後方的機身內安裝一枚6393磅重的鋁熱劑炸彈。炸彈的形狀確保了衝擊波可以傳遞到爆炸地點前方一英里處,殺傷半徑984英尺。該機主要被用來攻擊地面上的裝甲部隊,共生產兩架。
  • Q2M1 「大洋」: 海軍以Ki-67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型號,計劃用於反潛作戰。該機安裝有3式1型磁探儀三式甲-6型雷達和其它電子探測裝備,動力為兩台1850匹馬力的三菱「火星」25 乙型發動機以及六葉螺旋槳,可掛載魚雷或深水炸彈。該項目同樣僅停留在紙面上。

使用國家

編輯

戰時

編輯
  日本

戰後

編輯
  印度尼西亞

相關內容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木村秀政; 田中祥一. 日本の名機100選. 文春文庫. 1997. ISBN 4-16-810203-3. 
  2. ^ Richard M.Bueschel. Mitsubishi Ki-67/Ki-109 Hiryu in Japanese Army Air Force Service.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US). 1997. ISBN 978-07643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