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煖
龐煖(?—?),一作龐煥[註 1]、龐子[1]、龐援,《史記索隱·廉頗藺相如列傳》誤作為馮煖。戰國末年趙國將領、縱橫家,曾擒殺燕將劇辛以及合縱五國伐秦。
龐煖 | |
---|---|
本名 | 氏:龐 名:煖 |
國籍 | 趙國 |
活躍時期 | 戰國 |
知名作品 | 龐煖 |
別稱 | 龐煥、龐子、龐援 |
生平
編輯龐煖出身不明,據《鶡冠子》記載最早出現於趙武靈王時期[註 2],曾與趙武靈王及趙悼襄王談論兵法。 [2][3]
燕國將領劇辛原來在趙國居住時與龐煖私交很好。 前242年,燕王喜因趙國長期遭受秦國攻擊,主將廉頗又出奔魏國,想趁機進攻趙國。出征前燕王喜曾詢問劇辛關於龐煖的情況,劇辛說龐煖是很容易對付的。燕王喜於是以劇辛為將攻打趙國,趙國派龐煖迎戰。最終趙軍大勝,俘虜燕國兩萬人,劇辛被擒殺。 [4][5]
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共推楚考烈王為縱約長,龐煖為聯軍主帥,共同攻打秦國。聯軍攻至函谷關時,秦軍出擊,諸侯聯軍敗退。 [註 3]聯軍轉而進攻秦國的盟國齊國,奪取了饒安(今河北省鹽山縣西南)。 [8][9]
前236年,龐煖率領趙軍主力北上攻打燕國,想脅迫燕國一起進攻秦國。 秦王政以救援燕國為由,以王翦、桓齮、楊端和為將率軍兩路攻打趙國。當趙軍攻取了燕國的勺梁(今河北省定州市北)時,王翦出兵攻打趙國的上黨郡;當趙軍攻取了燕國的狸(今河北省任丘市東北)時,王翦已攻克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橑楊(今山西省左權縣)等六座城池;當趙軍攻取了燕國的陽城(今河北省保定市北)時,桓齮攻克了趙國的鄴城(今河北省磁縣鄴鎮)和安陽(即新寧中,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南);當龐煖聞訊揮師南下救援時,秦軍已經將漳水流域全數吞併。秦軍與趙軍同步行動,趙國只奪得燕國三座城池,卻丟失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此戰過後,趙國的力量進一步被削弱,趙悼襄王也因此抑鬱而終。 [註 4][10][11][12]龐煖的事蹟此後再無記載。
著作
編輯考證
編輯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一百五十七·龐煖劇辛考》中考證在《荀子·議兵篇》中同荀子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兵法的臨武君即為龐煖,[14]但此觀點缺乏其他史料佐證。
文學形象
編輯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龐煖於第一百零二回《華陰道信陵敗蒙驁 胡盧河龐煖斬劇辛》中登場,本篇詳細描述了龐煖與劇辛交戰的經過:燕王喜想報鄗代之戰慘敗於趙國之仇,劇辛也在燕王喜面前誇口說龐煖是容易對付的,燕王喜於是任命劇辛為主將攻打趙國,龐煖與樂乘、樂閒率軍迎敵。龐煖先敗劇辛一陣,燕將武陽靖中箭而亡。次日,劇辛邀請龐煖陣前對話,雙方敘舊後再次激戰,燕軍不佔優勢,雙方收兵。龐煖派使者給劇辛送去書信,說李牧已率趙軍準備截擊燕軍後路,劇辛下令撤軍,自己親自斷後。當夜龐煖率軍追擊劇辛,雙方大戰於胡盧河,劇辛戰敗後自刎,栗腹之子栗元被樂閒俘虜後遭處決。龐煖同李牧會師,乘勝進兵,取燕國武遂(今河北省徐水縣西北遂城)、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南)之地,燕王喜被迫派將渠求和後龐煖才撤軍。
在第一百零三回《李國舅爭權除黃歇 樊於期傳檄討秦王》中,龐煖在擊敗燕國後,合縱列國攻秦。龐煖率領趙、楚、魏、韓、燕五國精銳部隊圍攻秦國的渭南(今陝西省渭南市),秦國丞相呂不韋親帥蒙驁、王翦、桓齮、李信、內史騰等將迎戰。王翦建議派兵襲擊聯軍中的楚軍,但李信手下督糧牙將甘回因押送糧草來遲受鞭刑後投奔楚軍,楚軍得知情報後撤兵。秦軍率軍夜襲趙軍主營沒有成功,天亮後龐煖得知楚軍撤兵後解散聯軍,讓韓、魏兩國軍隊回國,自己率領趙、燕兩國軍隊奪取了齊國的饒安。後呂不韋為報五國伐秦之仇,派蒙驁同張唐率軍五萬攻打趙國,又派長安君成嶠同樊於期率軍五萬作為援兵接應。龐煖與副將扈輒率軍十萬迎戰,在堯山擊敗張唐所帥的秦軍。蒙驁下令紮寨,又命張唐催促成嶠的援軍。成嶠從樊於期那裏得知秦王政是呂不韋之子的消息後率軍叛變,蒙驁接到消息後傳令班師,並親自率軍斷後。龐煖在太行山林深處埋伏精兵三萬伏擊秦軍,射殺蒙驁,但龐煖也身中蒙驁之箭,回國後箭瘡發作而亡。[15]
註釋
編輯- ^ 一說龐煥為龐煖之兄。
- ^ 錢穆認為《鶡冠子》是偽書,所記載不足以為證據,龐煖是否真與趙武靈王討論過兵法的說法存疑。
- ^ 關於此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為(秦王政)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為(趙悼襄王)四年,龐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記載為(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而《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則記載為攻秦至函谷關。梁玉繩所著《史記質疑》認為聯軍中無衛國,取壽陵也記載有誤,見梁所著《史記志疑》第169頁。 [6]而楊寬認為蕞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北,已經深入秦國境內,五國聯軍沒有能力攻到此地,應以《楚世家》和《春申君列傳》的記載為準,見楊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第1076頁。 [7]
- ^ 此戰《史記》的記載多有錯雜不明之處,採納楊寬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的觀點,見楊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第1103頁。 [7]
參考資料
編輯- ^ 《鶡冠子·近疊》:「龐子問鶡冠子曰……」
- ^ 《鶡冠子·武靈王》:武靈王問龐煥曰。
- ^ 《鶡冠子·世賢》:卓襄王問龐煖曰。
- ^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劇辛故居趙,與龐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見趙數困於秦,而廉頗去,令龐煖將也,欲因趙弊攻之。問劇辛,辛曰:「龐煖易與耳。」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悼襄王)三年,龐煖將,攻燕,禽其將劇辛。
- ^ 梁玉繩. 《史記志疑》. 中華書局. 1981年4月. ISBN 978-7-101-05109-4.
- ^ 7.0 7.1 楊寬.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ISBN 7208031851.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悼襄王)四年,龐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
- ^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 ^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秦王政)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楊…取鄴、安陽,桓齮將。
-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悼襄王)九年,趙攻燕,取狸、陽城。兵未罷,秦攻鄴,拔之。
- ^ 《韓非子·飾邪》:鑿龜數筴,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趙也。鑿龜數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趙者,燕也。劇辛之事燕,無功而社稷危;鄒衍之事燕,無功而國道絕。趙代先得意於燕,後得意於齊,國亂節高。自以為與秦提衡,非趙龜神而燕龜欺也。趙又嘗鑿龜數筴而北伐燕,將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樑(應為勺梁)而秦出上黨矣,兵至厘(即狸)而六城拔矣;至陽城,秦拔鄴矣;龐援揄兵而南,則鄣(應為漳)盡矣。臣故曰:趙龜雖無遠見於燕,且宜近見於秦。秦以其「大吉「,闢地有實,救燕有有名。趙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
- ^ 見《漢書·卷三十·藝文志》。
- ^ 錢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上海書店. 1992年. ISBN 7805694745.
- ^ 見《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三回·李國舅爭權除黃歇 樊於期傳檄討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