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西林
化合物
甲氧西林(Methicillin)是一種於1960年首次合成的β-內酰胺類半合成抗生素[2]。發現於1960年[3],主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有作用,可用於治療敗血症、呼吸道感染、腦膜炎等由細菌感染引發的病症[2]。
臨床資料 | |
---|---|
給藥途徑 | 靜脈注射 |
ATC碼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生物利用度 | 口服不能吸收 |
藥物代謝 | 經肝,20–40% |
生物半衰期 | 25-60分鐘 |
排泄途徑 | 經腎 |
識別資訊 | |
| |
CAS號 | 61-32-5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0.460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17H20N2O6S |
摩爾質量 | 380.42 g·mol−1 |
3D模型(JSmol) | |
密度 | 1.44±0.1[1] g/cm3 |
|
作用機理
編輯甲氧西林屬於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中的青黴素類抗生素,是一種半合成的耐酶青黴素,對革蘭氏陽性菌有較好殺滅作用。甲氧西林能抑制細菌肽聚糖的交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起到殺滅細菌的作用。更具體地說,甲氧西林在結構上是D-丙氨酰-D-丙氨酸(D-alanyl-alanine)的類似物,它通過與青黴素結合蛋白(PBP)結合,並競爭性抑制該蛋白的酶活性達到阻止肽聚糖交聯的目的[4][5]。
臨床
編輯甲氧西林遇酸易分解,因此不能口服,只能通過注射給藥。同時,因為甲氧西林抗菌活性低,所以需要大劑量注射才能保持活性[2][5],主要用以治療由革蘭氏陽性菌感染造成的病症[2]。目前,甲氧西林已基本不在臨床上使用,臨床上現在一般使用氟氯西林和雙氯西林替代甲氧西林[6]。
抗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最初發現於1960年代。該名詞目前作為歷史名詞保留,用來泛指對所有青黴素類抗生素都具有抗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6][7]。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Calculated using Advanced Chemistry Development (ACD/Labs) Software V11.02 (© 1994-2018 ACD/Labs). Retrieved from SciFinder. [2018-7-3]
- ^ 2.0 2.1 2.2 2.3 Methicillin. PubChem. [2018-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3) (英語).
- ^ Walker, S. R. Trends and Changes in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2: 109 [2017-11-11]. ISBN 97894009265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 (英語).
- ^ Gladwin M., Trattler B. Clinical Microbiology made ridiculously simple. 3rd edition. Miami: MedMaster, Inc.; 2004.
- ^ 5.0 5.1 尤啟冬; et al. 药物化学 第7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301–302. ISBN 978-7-117-14434-6.
- ^ 6.0 6.1 Newsom, SW. MRSA--past, present, future. J R Soc Med: 509–10. PMC 1079642 . PMID 15520143. doi:10.1258/jrsm.97.11.509.
- ^ Meticillin. britannica. [2018-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