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典武廟

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爲主祀關聖帝君的廟宇,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祀典武廟臺灣話Sū-tián-bú-biō),又稱臺南大關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其為臺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該廟宇為17世紀中葉,永曆十九年(1665年)鄭成功鄭經承天府(今臺南市)建、武、真武城隍諸廟。武廟即今日之祀典武廟,在赤崁樓之南,由關帝廳擴建而成。

祀典武廟
武廟、臺南大關帝廟
祀典武廟外觀 地圖
位置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座標22°59′47″N 120°12′07″E / 22.9964°N 120.202°E / 22.9964; 120.202
建成時間永曆十九年(1665年)
公眾參觀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參觀費用:無
網站https://www.twsdwumiao.org.tw
官方名稱臺灣祀典武廟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沿革

編輯
 
正殿關聖帝君坐像
 
春秋樓關聖帝君坐像

1720年代,清世宗雍正帝為了消弭反滿思想,極力排斥民間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關公並祀,除了宣揚佛教之外,清朝中國境內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也因此在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並將全國部分大型關帝廟改為官祀,並加設三代殿。受此影響,當時稱為「大關帝廟」的該廟,改名並晉昇為現今的「祀典武廟」,而該名稱沿用至今。

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蒐集之文獻資料內容,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係為了區別在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的開基武廟而言。[1]祀典武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地位之尊崇,故其名列臺灣地區重要一級古蹟。

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1665年),鄭經於臺南府城建造許多廟宇,其中建「文廟」於桂子埔(又稱鬼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建「真武廟」於鷲嶺,(即今日中和境北極殿);立明室宗廟於承天府署(赤崁樓)西南方,(即今日大天后宮);又建關帝廟、佛祖廳於宗廟之東北角,亦即赤崁樓之正南方,亦有城隍廟。關帝廟正是祀典武廟的前身。但建廟之確切年份,據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之相關資訊,尚無法考究其確切年份。

史料上第一次記載之重修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臺廈道道員王效宗主持,重建與擴建關帝廳,將廟門改為南向,並擴大格局使其擁有正殿、後殿、左右廡廊及初拜殿、三川門、廟前石埕等,即大致抵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而另一次有紀錄之重修紀錄,後式微。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臺廈道陳濱主持重修,次年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敕封關公的祖先三代公爵,並製神位,供奉於後殿三代廳。且於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舉辦春秋二祭,使之成為全臺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並與「全臺首學」之臺南孔子廟並列,享有「祀典武廟」之稱。

 
昭和己巳年(1929年)完工後陳中和所贈「威震華夏」牌匾。

日治時期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失去其原為官方單位之優勢地位,但仍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信仰上的崇高地位。昭和丁卯年(昭和二年,1927年)重修,於昭和己巳年(昭和二年,1929年)舉行完工落成典禮。由羅秀惠提落成建醮碑記。在台灣民眾黨與新文協對立期間。武廟也成為民眾黨與新文協較勁的地盤。[2]

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祀典武廟名列其中,開始規劃整修。

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祀典武廟改為國定古蹟

建築與文物

編輯

主殿建築

編輯

舊貌

編輯
 
三代廳內光昭王、裕昌王與成忠王之神位

最初一元子園時期的建築包含佛祖廳、上帝廳(今三代廳)、關帝廳(今正殿倒轉180度)形成的院落。祀典武廟規模全盛期,依康熙四十二年蔣元樞《重修關帝廟圖說》所示,當時祀典武廟坐北朝南,有旗杆、八字牆、三川殿、正殿、正殿後天井過水廊、後殿、後殿後禪堂,西側有座北朝南觀音廳院落兩進及照壁,再西側有一院落供奉保生聖母。武廟南方有官廳二進與馬使爺廳面對而立。[4]

今貌

編輯

現今的祀典武廟坐北朝南,正面面向永福路、北倚民族路,東路有三川門、初拜殿、丹墀及兩過水廊、再拜殿、正殿、後天井、三代廳,約寬8公尺,縱深66公尺[4]:56。後天井可通往西側坐西朝東觀音廳院落,北側有廟室(太歲廳)、月老祠,南側有北向西社,觀音廳後方有坐北朝南六合堂和軒亭,武廟南方有春秋閣及馬使爺廳,規模宏大。

三川殿、初拜殿、前天井

編輯

三川殿硬山頂三開間,開三門,深進9架,牌樓面設在中脊下方將三川殿空間一分為二,因而步口寬闊,後方緊接三開間六架卷棚硬山頂初拜殿,與三川殿後廳空間連為一體。前天井分上下兩高度,左右三開三開間過水廊極為狹窄高挑。

再拜殿、正殿

編輯

再拜殿為三開間,8架卷棚歇山頂,與重檐歇山頂的正殿,透過正殿下檐的卷棚暗厝連接,形成一過度空間。正殿較拜殿高出許多,正殿屬於三開間升三開間式,山牆的位置落在邊架架棟的位置,可說是兼顧形式美感及結構。[5]進深13架,點金柱架內為三通五瓜,上下簷間距大,空間高敞,通風採光良好,殿宇氣勢巍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前點金柱裝設門扇及欄杆,分隔拜殿加卷棚的空間與正殿主要空間。神房設在後點金柱與後牆之間,後牆左右各開一門通往後天井。

後天井、三代廳

編輯

後天井左側為磚牆,上有瓦牖,右為綠釉欄杆,有樓梯往下可通觀音廳。三代廳在後天井後方,硬山頂,三開間,深進11架,點金柱架內三通五瓜,前點金柱裝隔扇門,明間六扇隔扇,次間各兩扇。

附屬建築

編輯

觀音廳、西社、六和堂

編輯

觀音廳前有三開間六架歇山頂拜亭,左右設山牆,有八卦洞門,以減柱造與觀音廳前簷柱連接,空間簡潔、合而為一。觀音廳硬山頂,三開間,進深11架,與三代廳相仿。明間後牆在主神神龕旁左右共開兩門,較少見,可通往六和堂。六和堂三開間,明間設門扇,次間設窗,深進7架,明間帶四柱八架卷棚軒亭,[4]室內設有八卦門分隔明間與次間;南邊西社坐南朝北,四開間,右側多出盡間。7架穿斗式,明間設隔扇,次間開窗,後方帶六架軒,設神龕。盡間不帶軒。

其他

編輯

祀典武廟在永福路側的山牆是其最大特色,最高正殿12公尺,長66公尺[4]:56,由於各殿的高度、造型不一,依各殿的高度呈現起伏的變化。從「三川燕尾」、「硬山規壁」、「歇山」「歇山重簷」到「硬山燕尾」等造型,其間各進各落的的區別,與其間的尊卑秩序,具有一目了然的視覺效果,造型頗為美觀。[6] 廟門用門釘而不繪門神,中門各七十二顆、側門左右各五十四顆。「九」為陽數之極,並以此倍數呈現帝王之尊貴,也是祀典武廟之地位表徵。三川步口仰頭可見架棟上刺花裝飾,有插角(雀替)通隨、束隨、看隨、斗座、斗供、吊筒、爪筒等,精緻華麗、吉祥動物與花草紋樣,木雕豐富精美

環境

編輯
 
傳·明寧靖王手植古梅

觀音廳後有一株梅樹,相傳是明寧靖王所植。西社前植有石榴樹,也增添廟內勝景。祀典武廟原本與大天后宮相通,經六合堂院落旁通道可互通,通道現已封閉。

文物

編輯

廟內文物有咸豐七年(1857年)咸豐帝御筆「萬世人極」匾額、「文武聖人」、「文經武緯」、「至大至剛」、「至聖至神」等均為府城名匾。

其中又以正門上方所高懸的「大丈夫」匾,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臺澎丘道楊廷理所敬獻。其詞出自《孟子》滕文公篇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更為府城四大名匾。

建築修建年表[4]

編輯
  •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臺廈道王效宗整修三代祠,正殿朝向改為南。
  •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巡道高拱乾建高公祠於廟埕左側,即今馬使爺廳。
  •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臺廈道陳璸重修,規制未改。
  •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鳩眾修建,棟宇華麗,工巧異常。
  • 乾隆三年(1738年),臺灣道尹士俍重修。
  • 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府護巡道蔣允焄改廟左高公祠為官廳一座,立碑記。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臺巡道蔣元樞重修關帝廟後,格局煥然如新構,立碑記。
  •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臺灣知事楊廷理重修,加建戲台於石埕前緣,立碑記。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紳商阮自元率眾舖戶修復六條街火災受波及部分。
  •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臺南市實施市街改正,廟東永福路拓寬時,馬使爺廳遭部分拆除。
  • 民國八十年(1991年)由政府單位補助經費,着手動工修護一級古蹟祀典武廟,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竣工。
  • 近年陸續有包含七層塔緊急修護工程、外牆土硃灰緊急搶修修復工程、金爐修護工程等眾多修復工程實施。可參考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相關工程報告書。

其他

編輯
  • 同治元年,祀典武廟成為六和境之首廟,與開基武廟開基靈祐宮米街廣安宮、倉神廟、粟埕祝融殿及赤崁土地廟等六廟,共同組成協防府城治安的民間組織。
  • 西社位於觀音殿右畔,清代臺灣府城原有五社:「東社在彌陀寺、南社在法華寺、北社在黃蘗寺、中社在奎樓書院、西社即在祀典武廟內」。是為昔日府城文人聚吟之處,今日社內奉祀文昌帝君,並與孚佑帝君文衡聖帝魁斗星君朱衣星君合稱「五文昌」,主管文運祿籍,為考生信仰的神祇。
  • 六和堂組成北管國劇研究社,每週六是為樂團練唱場所。
  • 「傳神觀世音」奉祀在觀音廳,又稱傳神觀自在。法相金面、傾首微語、近看慈祥、遠看莊嚴,神容之視線跟着參拜者走向移動,頗受稱奇。也是寧靖王府時期,府內祭拜家佛,故頗為珍貴。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台灣大百科全書. 臺南祀典武廟. [2015-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2. ^ 臺南工運史中的祀典武廟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8-02). 
  3. ^ 臺南祀典武廟. [2021-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4). 
  4. ^ 4.0 4.1 4.2 4.3 4.4 孫全文. 祀典武廟研究與修復計劃. 臺南: 台南市政府. 1987-09. 
  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灣祀典武廟-文化資產網. [201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7). 
  6. ^ 李乾朗. 《廟宇建築》. 臺北: 北屋圖書公司. 1983年. 
  • 李乾朗. 《臺灣建築史》. 臺北: 北屋圖書公司. 1979年. 
  • 尹章義. 《臺灣開發史研究》.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89年.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