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壇四巨頭
網壇四巨頭 (Big Four Tennis),也稱「網壇四大天王」,指網壇的四位選手,費達拿、拿度、祖高域、梅利,在大滿貫、ATP1000大師賽、ATP年終總決賽、奧運,四巨頭奪得許多頂級賽事冠軍,從200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至202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87次大滿貫中,有69次為四巨頭奪冠(79.3%),從2008年賽季至2013年賽季,四巨頭佔據世界排名前四[1][2][3][4][5],2003年起,至今21年,2003年的洛迪克、2022年的阿爾卡拉斯除外,其它18年都是三巨頭之一在年終世界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一總週數,祖高域428週、費達拿310週、拿度209週,梅利41週,共988週。
職業獎金 | US$ 5.16億 |
---|---|
單打成績 | |
職業戰績 | 4196–988(80.94%) |
冠軍頭銜 | 340個[註 1] |
大滿貫單打成績 | |
澳網 | 冠軍(2004F, 2006F, 2007F, 2008D, 2009N, 2010F, 2011D, 2012D, 2013D, 2015D, 2016D, 2017F, 2018F, 2019D, 2020D, 2021D, 2022N, 2023D) |
法網 | 冠軍(2005N, 2006N, 2007N, 2008N, 2009F, 2010N, 2011N, 2012N, 2013N, 2014N, 2016D, 2017N, 2018N, 2019N, 2020N, 2021D, 2022N, 2023D) |
溫網 | 冠軍(2003F, 2004F, 2005F, 2006F, 2007F, 2008N, 2009F, 2010N, 2011D, 2012F, 2013M, 2014D, 2015D, 2016M, 2017F, 2018D, 2019D, 2021D, 2022D) |
美網 | 冠軍(2004F, 2005F, 2006F, 2007F, 2008F, 2010N, 2011D, 2012M, 2013N, 2015D, 2017N, 2018D, 2019N, 2023D) |
其他大型單打賽事 | |
ATP總決賽 | 冠軍(2003F, 2004F, 2006F, 2007F, 2008D, 2010F, 2011F, 2012D, 2013D, 2014D, 2015D, 2016M, 2022D, 2023D) |
奧運會 | 冠軍 (2008N, 2012M, 2016M, 2024D) |
雙打成績 | |
職業戰績 | 421–337(55.54%) |
冠軍頭銜 | 23 |
大滿貫雙打成績 | |
澳網 | 第三圈 (2003F, 2004N, 2005N) |
法網 | 第二圈 (2006M) |
溫網 | 八強 (2000F) |
美網 | 四強 (2004N) |
其他大型雙打賽事 | |
奧運會 | 冠軍 (2008F, 2016N) |
團體成績 | |
台維斯盃 | 冠軍 (2004N, 2008N, 2009N, 2010D, 2011N, 2014F, 2015M, 2019N) |
賀文盃 | 冠軍 (2001F, 2018F, 2019F) |
奧運獎牌紀錄 | |||
---|---|---|---|
奧運網球 | |||
2008 北京 | 單打N | ||
2012 倫敦 | 單打M | ||
2016 里約 | 單打M | ||
2024 巴黎 | 單打D | ||
2008 北京 | 雙打F | ||
2016 里約 | 雙打N | ||
2012 倫敦 | 單打F | ||
2012 倫敦 | 混雙M | ||
2008 北京 | 單打D |
拿度奪得14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泥地的統治被譽為「泥地之王」,成就僅次克里斯·艾華特的泥地125連勝,祖高域奪得10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費達拿奪得8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費達拿與森柏斯和干納斯同樣在美國網球公開賽奪得5座冠軍,在ATP年終總決賽奪得14座冠軍,祖高域奪得7座冠軍,費達拿奪得6座冠軍,梅利奪得1座冠軍,三巨頭都奪得過年度四座大滿貫,完成生涯大滿貫,費達拿和拿度率先崛起,後來,隨着祖高域與梅利的崛起,費達拿和拿度主宰漸漸被打破,尤其是祖高域後來的強勢表現[6],拿度曾表示,不再是費達拿和拿度爭霸,而是進入更多元的「網壇四巨頭」時代[7]。
四巨頭代表國家奪得台維斯盃、賀文盃、ATP盃、奧運,在台維斯盃,拿度在2004、2008、2009、2011、2019年為西班牙奪下五次冠軍,祖高域和費達拿為塞爾維亞在2010年及瑞士在2014年奪得首次冠軍,梅利為英國在2015年奪得首次冠軍,在ATP盃,祖高域在2020年為塞爾維亞奪得冠軍,在奧運,三巨頭奪得四枚金牌、一枚銀牌、一枚銅牌,拿度奪得一枚單打金牌、一枚雙打金牌,達成生涯金滿貫,費達拿奪得一枚單打銀牌、一枚雙打金牌,祖高域奪得一枚單打銅牌、一枚單打金牌,梅利奪得兩枚單打金牌,費達拿在2001年、2018年、2019年為瑞士奪得三次賀文盃冠軍。
歷史
編輯首次出現
編輯在1998年賽季,17歲時,費達拿進入職業網壇,並首次亮相,且奪得首場比賽勝利[8][9],在1999年賽季完成首個ATP完整賽季,在2002年賽季結束,費達拿的年終世界排名第六。
拿度在2001年賽季,15歲時進入職業網壇,在2002年4月首次亮相,奪得職業生涯第一場比賽勝利[10]。
祖高域在2003年賽季,16歲時轉為職業網壇,在2004年賽季,迎來首次亮相ATP巡迴賽[11]。
梅利在2005年賽季,18歲時轉為職業網壇,且首次亮相ATP巡迴賽[12][13][14]。
自森柏斯和阿加斯進入生涯晚年和退役後,2000年代被視為網壇時代交替,曾奪得冠軍的年老選手紛紛退役,一些新世代選手取得突破[15][16]。
2003年至2004年,2003年溫網後,費達拿登上巔峰
編輯費達拿的突破是在2003年賽季奪得第一座大滿貫冠軍在200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17],在200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第四圈輸給大衛·納爾班迪安,決賽由洛迪克擊敗費利路奪冠[18],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擊敗阿加斯奪冠,以世界排名第二結束2003年賽季,僅次於洛迪克。
費達拿在200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薩芬奪冠,200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擊敗洛迪克奪冠,200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曉域奪冠,僅在200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第三圈輸給古斯塔沃·庫爾滕,決賽由哥迪奧擊敗吉列爾莫·哥利亞奪冠[19],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一次未能奪冠,在2月2日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至結束2004年賽季[20],另外,在2004年邁阿密大師賽,拿度擊敗費達拿[21],2004年賽季的費達拿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杜拜網球錦標賽、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漢堡大師賽、哈雷公開賽、瑞士室內網賽、加拿大大師賽、泰國網球公開賽、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另外,費達拿參加2004年奧運,第二圈輸給貝迪治,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擊敗曉域奪冠。
2005年至2007年,費達拿持續統治,拿度統治泥地賽季
編輯2005年~2007年,費達拿持續統治,泥地賽季除外,2005年賽季的費達拿奪得兩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卡達公開賽、鹿特丹公開賽、杜拜網球錦標賽、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漢堡大師賽、哈雷公開賽、辛辛那堤大師賽、泰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在200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至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期間,費達拿以67勝2敗的戰績奪得八座大滿貫冠軍,費達拿在期間的兩敗是200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和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拿度賞給的,200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和200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洛迪克奪冠,200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阿加斯奪冠,2006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馬科斯·巴格達迪斯奪冠,200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費爾南多·干沙里斯奪冠,200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22]和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3]擊敗拿度奪冠,費達拿在期間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2006年賽季的費達拿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卡達公開賽、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哈雷公開賽、日本網球公開賽、加拿大大師賽、瑞士室內網賽、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另外,在200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費達拿四強輸給薩芬,薩芬決賽擊敗萊頓·曉域奪冠[24],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二次未能奪冠。
2005年賽季,拿度取得突破,包括泥地24連勝和奪得第一座大滿貫冠軍在200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馬里亞諾·普埃爾塔[25],四強擊敗費達拿,站上世界排名第二,2005年賽季的拿度奪得一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巴西公開賽、墨西哥公開賽、蒙地卡羅大師賽、巴塞隆拿網球公開賽、羅馬大師賽、瑞典網球公開賽、斯圖加特公開賽、馬德里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冠軍,另外,在2005年~2007年的泥地賽季期間只輸過一場,2006年辛辛那堤大師賽八強輸給費利路,最終,洛迪克決賽擊敗費利路[26],2007年漢堡大師賽決賽輸給費達拿,馬德里大師賽八強輸給大衛·納爾班迪安,最終,大衛·納爾班迪安四強及決賽擊敗祖高域、費達拿[27],巴黎大師賽決賽輸給大衛·納爾班迪安[28],拿度在泥地81連勝,從200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和拿度連勝11座大滿貫冠軍,經常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和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碰頭。
祖高域在2005年賽季進入世界排名前一百[29],在2006年賽季進入世界排名前二十[30],然而,祖高域在2007年賽季打進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輸給費達拿和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四強對拿度受傷退賽和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輸給拿度,開始挑戰拿度和費達拿[31],祖高域也奪得邁阿密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兩座ATP1000大師賽和葡萄牙公開賽冠軍,在2007年站上世界排名第三[32],梅利則在2007年賽季進入世界排名前十,在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首次闖進決賽,梅利因傷退出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和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33][34],以年終世界排名第十一結束2007年賽季[35]。
2008年至2010年:四巨頭形成
編輯在200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祖高域四強以直落三擊敗費達拿,首次打進澳網決賽,阻止費達拿連十次打進大滿貫決賽[36],在決賽擊敗賽會黑馬桑加,奪得職業生涯第一座大滿貫冠軍,由於澳網奪冠,使得祖高域穩坐世界排名第三[37],梅利首次打進溫網八強,但輸給拿度[38],另外,在杜拜網球錦標賽,祖高域四強輸給洛迪克,洛迪克決賽擊敗費利西亞諾·盧比斯[39],梅利拿到兩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
另外,在邁阿密大師賽,拿度決賽輸給尼古拉·達維堅科[40],費達拿和拿度在法網和溫網碰頭,拿度都擊敗費達拿奪得冠軍,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費達拿和拿度打出五盤,最後拿度奪得勝利,拿度奪得首座溫網冠軍,終止費達拿溫網六連冠,被認為是公開化年代最經典對決[41][42][43][44],2008年8月,拿度積分排名超越費達拿,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終止費達拿連237週世界排名第一和溫網六連冠,拿度在2008年北京奧運八強擊敗梅利,決賽擊敗費爾南多·干沙里斯奪得男子單打金牌,費達拿奪得男子雙打金牌。
在200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四巨頭第一次同賽事都闖進四強,費達拿四強擊敗祖高域,梅利擊敗世界排名第一拿度[45],決賽費達拿擊敗首次闖進大滿貫決賽的梅利,連五年奪得美網冠軍,也是第十三座大滿貫冠軍[46],在巴黎大師賽,費達拿、拿度八強退賽,最終桑加決賽擊敗大衛·納爾班迪安[47],雖然拿度因傷退出網球大師盃,但仍以世界排名第一結束2008年賽季。
2009年,四巨頭第一次年終霸佔世界排名前四[48],雖然費達拿和拿度在四巨頭較突出,但祖高域和梅利也逐漸提升,在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費達拿和拿度再次五盤,最後拿度擊敗費達拿,奪得首座澳網冠軍,連三座大滿貫決賽擊敗費達拿,賽後頒獎典禮時,費達拿流下眼淚,頒獎致詞時,費達拿說「God, it's killing me.」,讓在場觀眾吶喊,隨後拿度致詞時,擁抱費達拿,並說「Sorry.」,而賽後拿度表示,費達拿賽後落淚,自己有感觸,感受不到奪冠喜悅[49],隨後拿度獨領2009年賽季初,但6月遭遇傷勢困擾[50],在2009年賽季剩下比賽,費達拿戰績勝過拿度,費達拿連奪法網與溫網冠軍,擊敗羅賓·蘇達寧和洛迪克,打破森柏斯14座大滿貫冠軍,完成生涯大滿貫,奪得第15座大滿貫冠軍[51],在美網,費達拿再次打進決賽,但五盤不敵阿根廷新星德爾波特羅,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三次未能奪冠,繼2006年賽季至2007年賽季後,費達拿在四座大滿貫再次全部打進決賽,並且取代拿度重返世界排名第一。
拿度受傷勢困擾,祖高域與梅利遇到瓶頸,在大滿貫賽事都沒奪冠,在ATP1000大師賽的表現讓祖高域和梅利排在世界排名前四,隨着祖高域世界排名提升,終止費達拿與拿度長達211週世界排名前二[52],隨着美國網球公開賽第四圈輸給施歷,世界排名第二僅持續短暫時間,另外,祖高域打進第一次大滿貫四強,但被費達拿直落三盤橫掃出局[53],而拿度在四強爆冷輸給20歲阿根廷新星德爾波特羅[54],費達拿在決賽輸給德爾波特羅,在上海大師賽,尼古拉·達維堅科決賽擊敗拿度[55],在ATP年終總決賽,尼古拉·達維堅科決賽擊敗德爾波特羅[56],2009年賽季末,四巨頭完成連兩年世界排名前四。
2010年賽季,四巨頭在ATP1000大師賽和大滿貫上統治[57],2010年賽季,費達拿擊敗梅利,贏得201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後,保持世界排名第一,在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拿度四強輸給艾雲·盧比錫,最終,伊萬·盧比錫決賽擊敗洛迪克[58],而拿度從傷病復出,在邁阿密大師賽,拿度四強輸給洛迪克,最終,洛迪克決賽擊敗貝迪治[59],強勢囊括泥地所有冠軍[60],也奪得201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擊敗羅賓·蘇達寧,這也是拿度第五座法網冠軍,拿度取代費達拿再次世界排名第一,在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費達拿八強輸給貝迪治,隨後拿度擊敗貝迪治與祖高域,奪得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確定年終世界排名第一,也達成金滿貫。
在美網,祖高域擊敗費達拿,祖高域第三次打進大滿貫決賽,最後拿度奪得冠軍,完成生涯大滿貫,11月,當年201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打進決賽的羅賓·蘇達寧的積分排名超越梅利,站上世界排名第四,短暫擠下四巨頭佔據世界排名前四,然而,四巨頭全部打進ATP年終總決賽四強,決賽費達拿以三盤擊敗拿度,四巨頭重新回到世界排名前四,祖高域與梅利世界排名第三和第四,賽季都打進一次大滿貫決賽[61]。
2011年至2013年:四巨頭統治
編輯2011年賽季是祖高域主宰的一年,這一年祖高域總共拿到10座ATP巡迴賽冠軍,包括三座大滿貫(公開化年代第五位完成這成就的選手)和六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和ATP年終總決賽及開季41連勝,在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輸給費達拿終止,溫網奪冠後,祖高域第一次世界排名第一[62],賽季被眾多網球專家和退役選手形容為歷史上最好賽季之一,《網球雜誌》甚至將其形容為網球史上第三個最好賽季,排在前面的是費達拿2006年賽季以及羅德·利華的1969年賽季[63],森柏斯甚至將其形容為「所有體育運動中最傑出成就之一」[64]。
祖高域繼續強勢統治2011年賽季[65][66],四巨頭在四座大滿貫四強兩次碰頭,並包攬所有ATP1000大師賽冠軍,贏得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外,接下來的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201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都輸給祖高域,祖高域連六次擊敗拿度。
費達拿開始下滑,自2003年賽季後,首次無法在大滿貫奪冠,法網決賽第四次輸給拿度外,11月,費達拿的排名掉至世界排名第四,自2002年後,排名首次掉出世界排名前三[67],費達拿排名下滑,而梅利積分上漲,但費達拿年終狀態提升,奪得ATP年終總決賽和巴黎大師賽冠軍,2011年賽季結束,費達拿重新回到世界排名第三。
這一年,梅利的提升顯著,四座大滿貫都打進八強,最好成績是201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打進決賽,連四年奪得兩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結束2011年賽季[68]。
2012年賽季,仍沒其他選手突破四巨頭,四座大滿貫被四巨頭瓜分,祖高域贏得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拿度拿度贏得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費達拿贏得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而梅利則擊敗第四度闖進決賽的祖高域,第一次奪得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梅利第一座大滿貫冠軍,和前任世界排名第一艾雲·蘭度展開師徒合作,隨後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輸給費達拿後,梅利在2012年倫敦奧運復仇,奪得男子單打金牌,阻止費達拿金滿貫[69],外界一致認為梅利蛻變[70],年終梅利重新回到世界排名第三,追平生涯最好成績[71][72],祖高域溫網四強輸給費達拿將世界排名第一讓給費達拿,費達拿繼2010年6月再次世界排名第一,刷新森柏斯保持世界排名第一286週,達到世界排名第一302週[73],直到11月5日,連續奪得中國網球公開賽與上海大師賽冠軍的祖高域,取代費達拿再次世界排名第一,保持到年終,祖高域連兩年奪得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祖高域和費達拿都奪得三座ATP1000大師賽的冠軍,另外,費達拿奪得男子單打銀牌,祖高域奪得第四名,拿度奪得兩座泥地ATP1000大師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但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第二圈輸給盧卡斯·拉索爾後,由於肌腱炎及髕腱傷勢退出賽季剩下比賽[74],以年終世界排名第四結束2012年賽季。
2013年賽季,由於拿度傷病缺席201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費達拿首次非前四種子參賽[75],但其他三巨頭表現強勢,都打進四強,梅利五盤大戰擊退費達拿,隨後梅利不敵祖高域,祖高域連續三年奪得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這是公開化年代首位完成這成就的選手,四座澳網冠軍追平阿加斯與費達拿。
泥地賽季拿度強勢回歸,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奪冠,在蒙地卡羅大師賽,祖高域以直落兩盤擊敗八連冠的拿度,首次奪得蒙地卡羅大師賽冠軍,祖高域是首位在三座泥地ATP1000大師賽擊敗拿度的選手,梅利由於背傷缺席法網,費達拿羅馬大師賽決賽輸給拿度,法網八強輸給桑加,在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拿度首輪輸給史提夫·達爾西斯,費達拿第二圈輸給謝爾蓋·斯塔霍夫斯基,梅利決賽以三盤擊敗祖高域,首次奪得溫網冠軍,第二座大滿貫冠軍,這是英國選手自1936年後,77年來第一座溫網冠軍,拿度奪得加拿大大師賽和辛辛那堤大師賽冠軍,拿度本季第三座硬地ATP1000大師賽冠軍,在201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第四圈輸給托米·羅比度,衛冕冠軍梅利則在八強不敵華連卡,失去大量積分,拉大與祖高域和拿度距離,追逐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無望,拿度美網決賽擊敗祖高域,奪得第13座大滿貫冠軍,美網輸給拿度後,2013賽季末表現回春,打出22連勝,奪得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ATP年終總決賽冠軍[76][77][78][79][80],但拿度取代祖高域世界排名第一,第三次年終世界排名第一[81],這一年的年終世界排名,拿度與祖高域排在世界排名前二[82][83][84],梅利世界排名第四,費達拿掉至世界排名第六,自2003賽季後,首次年終掉出世界排名前四。
2014年至2016年:後四巨頭時期
編輯在201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拿度與祖高域分別以一、二號種子參賽,梅利為四號種子,費達拿為六號種子,這也是費達拿繼美網後第二次無法以前四種子參加大滿貫,在八強二號種子祖高域碰頭華連卡,打出五盤,最終祖高域輸給華連卡[85][86],另外,費達拿擊敗梅利晉級四強,連續十一年晉級澳網四強[87],在四強費達拿和拿度進行第33次交手,最終拿度獲勝,決賽不敵華連卡[88][89][90][91][92],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四次未能奪冠,在20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第四圈輸給厄內斯特·古爾比斯,梅利四強輸給拿度[93],決賽由拿度對決祖高域,拿度完成法網五連霸及法網九冠,在201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梅利和拿度八強和第四圈輸給格里戈爾·迪米特羅夫和尼克·基域奧斯,決賽費達拿對決祖高域,祖高域贏得第七座大滿貫冠軍,第二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在201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拿度因傷退出,祖高域八強對決梅利,以四盤擊敗,如費達拿和祖高域打進四強,但四強輸給錦織圭、施歷,決賽施歷擊敗錦織圭奪冠[94],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五次未能奪冠,梅利在2014年賽季末奪得深圳公開賽、維也納公開賽、華倫西亞公開賽三座冠軍。
2015年賽季開始,創造自2011年後另一個巔峰,被譽為最好賽季之一,在201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拿度八強輸給貝迪治,費達拿第三圈輸給安德烈亞斯·塞皮,祖高域決賽擊敗梅利奪冠,在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八強首次擊敗拿度,讓拿度世界排名跌至第十,費達拿八強輸給華連卡,祖高域四強以五盤擊敗梅利,決賽輸給華連卡,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六次未能奪冠,在201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費達拿四強直落三擊敗梅利,決賽不敵祖高域,在201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拿度和梅利在第三圈和第四圈輸給法比奧·福尼尼和奇雲·安達臣,費達拿和祖高域決賽碰頭,祖高域擊敗費達拿,2015年賽季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
隨後,祖高域在中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拿度奪冠,上海大師賽決賽擊敗桑加奪冠,巴黎大師賽決賽擊敗梅利奪冠,ATP年終總決賽擊敗費達拿奪冠,奪得10座頂級賽事冠軍,且是網壇之最,包括三座大滿貫以及六座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蒙地卡羅大師賽、羅馬大師賽、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和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對拿度和費達拿戰績9勝3敗,且31次擊敗世界排名前十。
2016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祖高域四強擊敗費達拿,決賽直落三擊敗梅利,奪得第六座澳網冠軍,在201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與拿度都因傷退賽,祖高域與梅利決賽對決,祖高域擊敗梅利,在201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祖高域在第三圈輸給薩姆·奎里,最終,梅利贏得第三座大滿貫冠軍,在2016年里約奧運,梅利奪得第二枚男子單打金牌,成為首位衛冕男子單打金牌的選手,201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梅利八強輸給錦織圭,祖高域決賽不敵華連卡[95],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七次未能奪冠。
在上海大師賽第二圈輸給維克托·特羅伊茨基後,拿度因手腕受傷退出2016年賽季剩下的比賽,2016年是自2001年後首次拿度和費達拿都退出ATP年終總決賽,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祖高域輸給梅利,梅利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祖高域以世界排名第二結束2016年賽季[96],拿度和費達拿以世界排名第九和世界排名十六結束2016年賽季,這是拿度自2004年後最低年終世界排名,也是費達拿自2002年10月後最低年終世界排名,首次跌出世界排名前十,梅利在2016年賽季末奪得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大師賽、維也納公開賽、巴黎大師賽冠軍。
2017年至2019年:四巨頭時代結束,回到三巨頭時代
編輯在201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祖高域第二圈被丹尼斯·伊斯托明擊敗,拿度和費達拿打進決賽,費達拿以五盤擊敗拿度,贏得第18座大滿貫冠軍,也是費達拿自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後第一座大滿貫冠軍,費達拿擊敗華連卡,奪得第五座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冠軍,第四圈擊敗拿度,費達拿和拿度在邁阿密大師賽決賽再碰頭,費達拿再擊敗拿度且奪冠。
費達拿跳過泥地賽季,專注於草地和硬地賽季,拿度決賽擊敗阿爾韋特·拉莫斯-比尼奧拉斯,奪得蒙地卡羅大師賽第十冠,拿度在馬德里大師賽也奪冠,決賽擊敗蒂姆,而祖高域在羅馬大師賽決賽輸給亞歷山大·施華利夫[97],另外,拿度奪得201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決賽擊敗華連卡,這是拿度自20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後第一座大滿貫冠軍,拿度重返世界排名第二,而八強輸給蒂姆的祖高域跌至世界排名第四,這是祖高域自2009年10月後最低的世界排名,也是祖高域自2011年3月後首次跌出世界排名前二。
在201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梅利、祖高域、費達拿、拿度為第1、2、3、4種子[98][99],拿度第四圈被吉勒斯·米勒擊敗,祖高域八強對貝迪治因手肘受傷退賽,然而,在201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費達拿決賽擊敗施歷,費達拿打進11次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和奪得第8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 ,祖高域7月宣佈退出2017年賽季剩下的比賽[100],且外,費達拿在加拿大大師賽決賽輸給亞歷山大·施華利夫[101],拿度隨後在201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奇雲·安達臣,此外,2017年9月11日,拿度和費達拿站上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這是自2011年3月20日後拿度和費達拿首次佔據世界排名前二,費達拿隨後在上海大師賽奪冠,在決賽中擊敗拿度,這是費達拿對拿度的五連勝,2017年賽季是拿度自2013年賽季後最好的表現,費達拿也是自2007年賽季後最好的表現,祖高域年終世界排名是自2007年賽季後最低的,以世界排名第十二結束2017年賽季。
在201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祖高域第四圈輸給鄭泫,拿度八強對施歷因傷退賽,然而,費達拿決賽以五盤擊敗施歷,奪得第20座大滿貫冠軍,之後,在鹿特丹公開賽,費達拿重返世界排名第一且是目前ATP最年長球王,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至310週。
費達拿打進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決賽,但輸給德爾波特羅[102],費達拿在邁阿密大師賽第二圈輸給壇納西·科基納基絲並讓出世界排名第一,費達拿再次跳過泥地賽季,專注於草地和硬地賽季, 拿度在蒙地卡羅大師賽擊敗錦織圭奪得第十一冠,隨後,在巴塞隆拿網球公開賽擊敗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奪得第十一冠[103],拿度在馬德里大師賽八強中輸給蒂姆,但接下來拿度又在羅馬大師賽擊敗亞歷山大·施華利夫奪冠。
祖高域手腕受傷接受手術,祖高域在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回歸,隨後,祖高域在羅馬大師賽四強輸給拿度和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八強輸給非種子選手馬爾科·切基納托,拿度在201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擊敗蒂姆,奪得第11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7座大滿貫冠軍,費達拿重返斯圖加特公開賽並擊敗尼克·基域奧斯奪冠。
在201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費達拿八強輸給奇雲·安達臣,並且費達拿從草地賽季開始有手傷困擾[104],同時,拿度和祖高域四強碰頭,祖高域以五盤擊敗拿度,隨後祖高域決賽擊敗奇雲·安達臣,奪得第四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和第13座大滿貫冠軍。
之後,拿度擊敗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奪得加拿大大師賽第四座冠軍也是拿度第33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隨後,祖高域在辛辛那堤大師賽擊敗費達拿,完成金大師,在201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拿度四強對德爾波特羅因傷退賽,祖高域以三盤擊敗德爾波特羅,奪得第14座大滿貫冠軍。
在巴黎大師賽,拿度提前退賽且將世界排名第一讓給祖高域,祖高域和費達拿在四強碰頭,祖高域以三盤擊敗費達拿,但決賽被卡倫·哈查諾夫擊敗[105],拿度因腳踝受傷接受手術而退出ATP年終總決賽,在ATP年終總決賽,費達拿和祖高域四強和決賽被亞歷山大·施華利夫擊敗,2018年賽季結束,祖高域、拿度、費達拿再次佔據年終世界排名前三。
在201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費達拿第四圈被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擊敗,祖高域決賽直落三擊敗拿度,奪得第7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5座大滿貫冠軍。
費達拿在杜拜網球錦標賽決賽擊敗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奪得生涯第100座ATP巡迴賽冠軍,隨後,在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決賽被蒂姆擊敗[106],但在邁阿密大師賽決賽擊敗約翰·伊斯內爾奪冠。
拿度在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四強對費達拿因傷退賽,並在泥地賽季回歸,但蒙地卡羅大師賽四強輸給法比奧·福尼尼,巴塞隆拿網球公開賽四強輸給蒂姆,馬德里大師賽四強輸給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然而,在羅馬大師賽決賽擊敗祖高域並奪得羅馬大師賽第九冠,在201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自2015年賽季後首次重返法國網球公開賽,打進四強和拿度碰頭,直落三被拿度擊敗,祖高域四強被蒂姆以五盤擊敗,拿度決賽連續兩次擊敗蒂姆,奪得第12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8座大滿貫冠軍,同時,費達拿在哈雷公開賽擊敗大衛·戈芬奪得第十冠。
在201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拿度和費達拿四強碰頭,費達拿以四盤擊敗拿度打進決賽和祖高域碰頭,祖高域以五盤擊敗費達拿奪得第16座大滿貫冠軍。
拿度在加拿大大師賽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冠,之後,拿度決定退出辛辛那堤大師賽,梅利第一圈被里夏爾·加斯基特擊敗,費達拿第三圈被安德烈·盧比利夫擊敗,祖高域四強被最終冠軍梅德韋傑夫擊敗。
在201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第四圈對華連卡時因肩傷退賽,費達拿八強被格里戈爾·迪米特羅夫擊敗,拿度以五盤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四座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9座大滿貫冠軍。
拿度第五次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結束2019年賽季[107],在台維斯盃,拿度為西班牙奪得第六座冠軍,決賽以2比0擊敗加拿大,這是拿度第五座台維斯盃冠軍。
2017年賽季起,相較於其他三巨頭持續壟斷大滿貫冠軍,梅利由於受到臀部傷勢困擾,未能在大滿貫再次取得佳績,「網壇三巨頭」稱號取而代之,在2019年賽季,梅利宣佈退出2019年賽季的所有比賽[108][109][110]。
2020年至2023年:費達拿退休,三巨頭時代終結,兩巨頭時代,祖高域追平大滿貫紀錄
編輯在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拿度八強輸給蒂姆,而祖高域四強擊敗費達拿,隨後,決賽以五盤擊敗蒂姆奪得第8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7座大滿貫冠軍[111]。
2020年賽季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在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和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之間舉辦的五項ATP1000大師賽有四項ATP1000大師賽取消舉辦,只有羅馬大師賽延期,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延期至九月下旬,202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取消舉辦,正常舉行的第一項ATP1000大師賽是辛辛那堤大師賽,祖高域決賽擊敗米洛斯·拉奧歷,完成雙金大師。
拿度決定跳過202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因擔心新冠肺炎疫情狀況[112],而費達拿因膝傷退出,祖高域第四圈對巴勃羅·卡雷尼奧·布斯塔被取消比賽資格,因將球擊中一名邊線裁判[113],最終蒂姆擊敗亞歷山大·施華利夫奪冠[114],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八次未能奪冠,延期的羅馬大師賽,祖高域決賽擊敗迪亞哥·舒華斯文奪得冠軍,也是祖高域第36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延期的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十六強因膝傷退出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拿度決賽擊敗祖高域奪冠,拿度追平費達拿20座大滿貫冠軍,也是拿度第13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
費達拿為養傷而退出202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拿度八強被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擊敗,隨後,祖高域直落三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9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頭和第18座大滿貫冠軍。
拿度在羅馬大師賽決賽中擊敗祖高域,奪得第36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在202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第四圈因膝傷退賽,而拿度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輸給祖高域,這是拿度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第三敗,之後,祖高域以五盤擊敗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奪得第2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9座大滿貫冠軍。
拿度以延續生涯為由退出202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費達拿八強被胡貝特·靴卡斯擊敗,隨後,祖高域決賽擊敗馬泰奧·貝利天尼,奪得第20座大滿貫冠軍,追平費達拿和拿度[115]。
祖高域希望奪得2020年東京奧運男子單打金牌和美國網球公開賽,成為繼嘉芙1988年完成金滿貫後第二位,然而,祖高域在2020年東京奧運四強輸給亞歷山大·施華利夫[117],隨後,銅牌戰輸給巴勃羅·卡雷尼奧·布斯塔[118]。
在202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因膝蓋受傷接受手術而退賽,拿度也因腳傷而退賽,祖高域決賽輸給梅德韋傑夫[119],使祖高域無法成為自1969年羅德·利華後,第二位在一年中四座大滿貫都奪冠的選手,另外,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九次未能奪冠。
在巴黎大師賽,祖高域決賽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六座巴黎大師賽冠軍,奪得第37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超越拿度,成為最多ATP1000大師賽冠軍的選手,祖高域第七次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結束2021年賽季,超越森柏斯。
祖高域因沒接種疫苗而無法參加202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儘管祖高域多次呼籲豁免權的獲取,但祖高域仍被拒絕入境簽證,費達拿因膝傷退出,而拿度歷經半年養傷後重返[120],拿度八強和四強擊敗丹尼斯·沙波瓦洛夫和馬泰奧·貝利天尼,決賽以五盤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21座大滿貫冠軍[121],超越費達拿。
2022年2月,祖高域杜拜網球錦標賽八強輸給吉力·維斯利後,梅德韋傑夫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自2016年賽季的梅利後,首次非三巨頭選手在賽季中站上世界排名第一,另外,在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拿度決賽輸給泰勒·費歷斯[122],隨後,在202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費達拿因傷退出,而拿度和祖高域八強碰頭,這是祖高域和拿度第59次碰頭,拿度以四盤擊敗祖高域,隨後,拿度決賽擊敗卡斯珀·魯德,奪得第14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22座大滿貫冠軍[123]。
在202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這是費達拿自1998年後,首次沒參加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拿度是近三年首次重返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然而,腹部受傷導致拿度八強以五盤擊敗泰勒·費歷斯後,四強對尼克·基域奧斯決定退賽[124],祖高域決賽以四盤擊敗尼克·基域奧斯,奪得第21座大滿貫冠軍和第7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125],超越費達拿。
在202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再因沒接種疫苗而無法參加,而費達拿因傷退出,拿度在第四圈被弗朗西斯·蒂亞福擊敗,阿爾卡拉斯決賽擊敗卡斯珀·魯德奪冠[126],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次未能奪冠,在利華盃,費達拿宣佈退役,生涯最後一場比賽與拿度搭檔雙打[127],歐洲隊中還有祖高域和梅利。
隨後,在巴黎大師賽,祖高域決賽輸給霍爾格·魯內[128],在ATP年終總決賽,祖高域決賽擊敗卡斯珀·魯德,祖高域以世界排名第五結束2022年賽季,阿爾卡拉斯為世界排名第一,這是自2016年賽季的梅利後,首次非三巨頭選手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
在202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祖高域決賽擊敗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奪得第10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追平拿度22座大滿貫冠軍,拿度第二圈輸給麥肯齊·麥克唐納後,宣佈因臀部受傷退出2023年賽季剩下的比賽,這是拿度自2005年後,首次沒參加法國網球公開賽,在202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四強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阿爾卡拉斯,決賽擊敗卡斯珀·魯德,奪得第23座大滿貫冠軍,超越拿度,也是第一位在四座大滿貫中,每座至少奪得三冠的選手。
在202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祖高域決賽以五盤輸給阿爾卡拉斯[129],是祖高域自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輸給梅利後,首次在中央球場 (溫布頓)輸球,另外,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一次未能奪冠。
隨後,祖高域在辛辛那堤大師賽擊敗阿爾卡拉斯奪冠,且是ATP1000大師賽史上最長的三盤兩勝制決賽,在202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以三盤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24座大滿貫冠軍,追平瑪格麗特·葛特。
在巴黎大師賽,祖高域決賽擊敗格里戈爾·迪米特羅夫,奪得第七座巴黎大師賽冠軍和第40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
在ATP年終總決賽,祖高域第8次年終世界排名第一,決賽擊敗冼拿,奪得第七座ATP年終總決賽冠軍,超越費達拿。
2024年,祖高域受新世代挑戰,且在奧運首次奪金,拿度因傷陷入低潮,梅利退休
編輯拿度在布里斯班國際賽回歸,八強輸給喬丹·湯普森後,且在202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宣佈因肌肉撕裂傷退賽,祖高域四強輸給冼拿,冼拿決賽擊敗梅德韋傑夫[130],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二次未能奪冠,隨後,在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拿度再次因肌肉撕裂傷退賽,祖高域第三圈輸給盧卡·納爾迪後,宣佈以延續生涯為由退出邁阿密大師賽。
在蒙地卡羅大師賽,拿度為養傷退賽,祖高域四強輸給卡斯珀·魯德,拿度在巴塞隆拿網球公開賽再次回歸,第二圈輸給亞歷克斯·迪文拿奧,另外,祖高域宣佈以非醫療因素為由退出馬德里大師賽,在馬德里大師賽,拿度第四圈輸給伊日·利赫捷卡,隨後,在羅馬大師賽,胡貝特·靴卡斯和亞歷山德羅·塔比洛第三圈擊敗拿度和祖高域,然而在日內瓦公開賽,托馬什·馬哈奇四強擊敗祖高域,在202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拿度第一圈輸給亞歷山大·施華利夫,這是拿度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第四敗,亞歷山大·施華利夫決賽輸給阿爾卡拉斯[131],祖高域則因膝傷十六強擊敗弗朗西斯科·塞倫多羅後,八強退賽[132],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三次未能奪冠。
在202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梅利在自2017年世界排名第一以來,經歷許多傷病後,宣佈退役,決定單打退賽,參加男雙(搭檔傑米·梅利,第一圈輸給土方凜輝和約翰·皮雅斯)和混雙(搭檔艾瑪·拉杜卡努因手腕傷勢宣佈退賽[133][134]),並參加奧運,拿度因肌肉撕裂傷再次宣佈退賽,祖高域則再次回歸,最終,祖高域決賽輸給阿爾卡拉斯[135],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四次未能奪冠。
拿度為奧運熱身而參加瑞典網球公開賽,且決賽輸給努諾·博爾熱斯[136]。
在2024年奧運,祖高域和拿度在第二圈碰頭,這是祖高域和拿度第60次碰頭,祖高域以直落二擊敗拿度,且首次打進決賽,再次對上阿爾卡拉斯,拿度和阿爾卡拉斯在男子雙打八強直落二輸給奧斯汀·克拉吉塞克和拉傑夫·拉姆,同樣的,梅利在男子雙打八強和丹·埃文斯直落二輸給泰勒·費歷斯和湯美·保羅,並結束梅利生涯,祖高域在男子單打決賽直落二擊敗阿爾卡拉斯,奪得男子單打金牌,也達成金滿貫,在2024年奧運結束後,祖高域和拿度都宣佈退出加拿大大師賽和辛辛那堤大師賽。
8月7日,拿度宣佈退出202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隨着梅利退役,代表祖高域將成為四巨頭中唯一參加美國公開賽的成員,這也是自2002年後第一次只有一位參加大滿貫,在202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擊敗拉杜·阿爾波特,追平費達拿的89勝,隨後又擊敗拉斯洛·傑雷,成為在亞瑟·艾殊球場勝場數最多的球員,也成為首位在四座大滿貫都達成90勝的球員,在美國網球公開賽的90勝,排名第二,僅次干納斯的98勝,隨後,祖高域第三圈輸給阿列克謝·波佩林,自2002年以來,四巨頭首次在一年中未能奪得一座大滿貫,冼拿最終決賽擊敗泰勒·費歷斯[137],這是四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五次未能奪冠。
9月12日,拿度因傷未癒而宣佈退出利華盃。
10月10日,拿度宣佈將在11月的戴維斯盃後退役[138]。
在2024年上海大師賽決賽,冼拿直落二擊敗祖高域。
祖高域和拿度參加6王大滿貫的表演賽,被冼拿和阿爾卡拉茲擊敗,並在季軍賽相遇,這是祖高域和拿度最後一次對決,祖高域直落二擊敗拿度奪得季軍盃,祖高域賽後和拿度致意,祖高域鼓勵拿度延續生涯。
祖高域宣佈退出2024年巴黎大師賽和2024年ATP年終總決賽。
拿度在2024年戴維斯杯中被博蒂克·范德贊德舒爾普擊敗,結束拿度生涯。
生涯統計
編輯大滿貫與奧運
編輯在2008年至2024年的奧運,四巨頭摘下6金2銀1銅,其中包括4面單打金牌與2面雙打金牌[139][140][141]梅利拿到三面奧運獎牌為四巨頭之冠,費達拿和拿度則拿到兩面,梅利是唯一擁有兩面奧運單打金牌的選手[註 2],祖高域在2024年奧運完成生涯超級大滿貫。
自公開化年代後,羅德·利華、托尼·羅奇、艾雲·蘭度之外,只有四巨頭能在單賽季四座大滿貫都打進四強[142][143]。
大滿貫成績匯總
編輯費納時期 | 四巨頭時期 | 後四巨頭時期 | 後三巨頭時期 | 喬納時期 | 喬時期 | |||||||||||||||||||
賽季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奪冠率 |
---|---|---|---|---|---|---|---|---|---|---|---|---|---|---|---|---|---|---|---|---|---|---|---|---|
大滿貫 | ||||||||||||||||||||||||
澳網 | 第四圈F | 冠軍F | 四強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F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D | 亞軍N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D | 四強D | 18/22 | |
法網 | 第一圈F | 第四圈F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亞軍D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D | 八強D | 18/22 | |
溫網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F | 冠軍M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M | 冠軍F | 冠軍D | 冠軍D | 未舉辦3 | 冠軍D | 冠軍D | 亞軍D | 亞軍D | 19/21 | |
美網 | 第四圈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F | 亞軍F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M | 冠軍N | 四強DF | 冠軍D | 亞軍D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N | 第四圈D | 亞軍D | 第四圈N | 冠軍D | 第三圈D | 14/22 |
大滿貫戰績統計
編輯截至202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選手 | 澳網 | 法網 | 溫網 | 美網 | 總戰績 | |||||||||||||||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場數 | 敗場數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場數 | 敗場數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場數 | 敗場數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場數 | 敗場數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場數 | 敗場數 | |
費達拿 | 6 | 7 | 102 | 15 | 1 | 5 | 73 | 17 | 8 | 12 | 105 | 14 | 5 | 7 | 89 | 14 | 20 | 31 | 369 | 60 |
拿度 | 2 | 6 | 77 | 16 | 14 | 14 | 112 | 4 | 2 | 5 | 58 | 12 | 4 | 5 | 67 | 12 | 22 | 30 | 314 | 44 |
祖高域 | 10 | 10 | 94 | 9 | 3 | 7 | 96 | 16 | 7 | 10 | 97 | 12 | 4 | 10 | 90 | 14 | 24 | 37 | 377 | 51 |
梅利 | 0 | 5 | 51 | 16 | 0 | 1 | 39 | 12 | 2 | 3 | 61 | 13 | 1 | 2 | 49 | 16 | 3 | 11 | 200 | 57 |
奧運成績匯總
編輯賽季 | 2000 | 2004 | 2008 | 2012 | 2016 | 2021 | 2024 | 金牌率 | ||||||||
---|---|---|---|---|---|---|---|---|---|---|---|---|---|---|---|---|
奧運 | ||||||||||||||||
男單 | 第四名F | 第二圈F | 金牌N | 金牌M | 金牌M | 第四名D | 金牌D | 4/7 | ||||||||
男雙 | 未參賽 | 第二圈F | 金牌F | 第二圈F | 金牌N | 八強M | 八強NM | 2/6 | ||||||||
男女混雙 | 未舉辦 | 銀牌M | 八強M | 第四名D | 未參賽 | 0/4 |
ATP1000大師賽系列
編輯四巨頭在ATP1000大師賽具有統治力,曾在2011年、2013、2015年三度囊括九項ATP1000大師賽冠軍,2009、2011年至少都贏得一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從2014年辛辛那堤大師賽到2016年加拿大大師賽,四巨頭連續奪得18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從2015年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到2017年馬德里大師賽,58次ATP1000大師賽決賽中,奪得54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93.1%),從2013年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到2017年加拿大大師賽,42次ATP1000大師賽中,奪得37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88.1%),從2005年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到2017年馬德里大師賽,112次ATP1000大師賽中,奪得96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85.7%),四巨頭在ATP1000大師賽奪得118座冠軍,包含祖高域、拿度、費達拿、梅利奪得40、36、28、14座冠軍。
ATP1000大師賽成績匯總
編輯賽季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奪冠率 | ||
---|---|---|---|---|---|---|---|---|---|---|---|---|---|---|---|---|---|---|---|---|---|---|---|---|---|---|---|
ATP1000大師賽 | |||||||||||||||||||||||||||
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 | 第三圈F | 第二圈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N | 四強N | 冠軍D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F | 亞軍F | 亞軍F | 未舉辦3 | 第三圈M | 亞軍N | 第三圈M | 第三圈D | 13/22 | |||
邁阿密大師賽 | 亞軍F | 八強F | 第四圈N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D | 亞軍N | 冠軍M | 四強N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M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F | 第二圈FD | 冠軍F | 缺席 | 第二圈M | 第一圈M | 第三圈M | 12/21 | ||||
蒙地卡羅大師賽 | 第二圈F | 第三圈N | 缺席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D | 亞軍F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四強N | 八強N | 第二圈D | 第三圈D | 四強D | 13/22 | ||||
馬德里大師賽1 | 冠軍F | 第三圈NF | 冠軍F | 冠軍F | 第二圈MD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M | 冠軍D | 冠軍N | 八強N | 冠軍D | 八強N | 四強D | 第一圈M | 第四圈N | 15/23 | ||||
羅馬大師賽 | 第一圈F | 亞軍F | 第二圈F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M | 亞軍D | 冠軍N | 冠軍N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D | 八強D | 第三圈D | 17/23 | |||
加拿大大師賽 | 第一圈F | 四強F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F | 冠軍D | 冠軍N | 冠軍M | 冠軍M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N | 亞軍F | 冠軍M | 冠軍D | 亞軍F | 冠軍N | 冠軍N | 未舉辦3 | 缺席 | 第一圈M | 第三圈M | 缺席 | 15/21 | |||
辛辛那堤大師賽 | 第一圈F | 第二圈F | 第一圈FN | 冠軍F | 八強NM | 冠軍F | 冠軍M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M | 冠軍F | 冠軍N | 冠軍F | 冠軍F | 亞軍M | 八強N | 冠軍D | 四強D | 冠軍D | 第二圈M | 第二圈NM | 冠軍D | 缺席 | 13/22 | |||
上海大師賽2 | 八強F | 四強F | 第二圈N | 冠軍N | 冠軍F | 亞軍F | 冠軍M | 亞軍N | 冠軍M | 冠軍M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F | 冠軍D | 冠軍M | 冠軍F | 冠軍D | 八強FD | 未舉辦3 | 第一圈M | 亞軍D | 13/23 | |||||
巴黎大師賽 | 八強F | 八強F | 缺席 | 第三圈D | 第三圈M | 亞軍N | 八強NFM | 冠軍D | 四強F | 冠軍F | 第三圈M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M | 八強N | 亞軍D | 冠軍D | 四強N | 冠軍D | 亞軍D | 冠軍D | 缺席 | 9/22 | |||
ATP年終總決賽 | 四強F | 冠軍F | 冠軍F | 亞軍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D | 四強F | 冠軍F | 冠軍F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D | 冠軍M | 四強F | 亞軍D | 四強F | 四強DN | 四強D | 冠軍D | 冠軍D | 缺席 | 14/22 |
12008年以前為漢堡大師賽,泥地馬德里大師賽從2009年至今。
22001年以前為斯圖加特公開賽,2002年至2008年為硬地馬德里大師賽,2009年起,移至上海大師賽至今。
3由於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蒙地卡羅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加拿大大師賽及2020年至2022年上海大師賽取消舉辦。
頂級賽事成績匯總
編輯大滿貫、奧運、ATP1000大師賽、ATP年終總決賽為網壇最高榮譽,在單打,還沒有人能單季全部奪冠,但在雙打,已經有加拿大的丹尼爾·內斯特和美國的鮑伯·拜仁、麥克·拜仁兩兄弟完成這壯舉,費達拿、拿度)、祖高域在200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201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奪冠後,完成「生涯大滿貫」(Career Grand Slams),奪得2008年奧運金牌的拿度是繼阿加斯後,第二位完成「生涯金滿貫」(Career Golden Slams)的選手,祖高域在2018年辛辛那堤大師賽奪冠後,成為首位在九項ATP1000大師賽均奪冠的選手,完成「生涯金大師」(Career Golden Masters),祖高域也成為首位生涯能全部奪冠的選手,梅利則是四巨頭中唯一未完成生涯大滿貫。
選手 | 大滿貫 | 奧運 | ATP1000大師賽 | ATP年終總決賽 | 奪冠率 | |||||||||||
澳網 | 法網 | 溫網 | 美網 | 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 |
邁阿密大師賽 |
蒙地卡羅大師賽 |
馬德里大師賽1 |
羅馬大師賽 |
加拿大大師賽 |
辛辛那堤大師賽 |
上海大師賽2 |
巴黎大師賽 |
||||
---|---|---|---|---|---|---|---|---|---|---|---|---|---|---|---|---|
費達拿 | 冠軍 (6) |
冠軍 (1) |
冠軍 (8)* |
冠軍 (5)* |
冠軍 (5)* |
冠軍 (4) |
亞軍 (4) |
冠軍 (6) |
亞軍 (4) |
冠軍 (2) |
冠軍 (7)* |
冠軍 (3) |
冠軍 (1) |
冠軍 (6)* |
12/15 | |
拿度 | 冠軍 (2) |
冠軍 (14)* |
冠軍 (2) |
冠軍 (4) |
冠軍 (3) |
亞軍 (5) |
冠軍 (11)* |
冠軍 (5)* |
冠軍 (10)* |
冠軍 (5) |
冠軍 (1) |
冠軍 (1) |
亞軍 (1) |
亞軍 (2) |
12/15 | |
祖高域 | 冠軍 (10)* |
冠軍 (3) |
冠軍 (7) |
冠軍 (4) |
冠軍 (5)* |
冠軍 (6)* |
冠軍 (2) |
冠軍 (3) |
冠軍 (6) |
冠軍 (4) |
冠軍 (3) |
冠軍 (4)* |
冠軍 (7)* |
冠軍 (7)* |
15/15 | |
梅利 | 亞軍 (5)* |
亞軍 (1) |
冠軍 (2) |
冠軍 (1) |
* | 亞軍 (1) |
冠軍 (2) |
四強 (3) |
冠軍 (1) |
冠軍 (1) |
冠軍 (3) |
冠軍 (2) |
冠軍 (4) |
冠軍 (1) |
冠軍 (1) |
11/15 |
*公開化年代後的紀錄。
頂級賽事成績統計
編輯頂級賽事 | 大滿貫 | ATP年終總決賽 | ATP1000大師賽 | 奧運[註 3] | 生涯 大滿貫 |
生涯 金滿貫 |
生涯 金大師 |
勝率 | ||||||||||||
---|---|---|---|---|---|---|---|---|---|---|---|---|---|---|---|---|---|---|---|---|
澳網 | 法網 | 溫網 | 美網 | 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 | 邁阿密公開賽 | 蒙地卡羅大師賽 | 馬德里大師賽[註 4] | 羅馬大師賽 | 加拿大大師賽 | 辛辛那堤大師賽 | 上海大師賽[註 5] | 巴黎大師賽 | ||||||||
72 | 祖高域 | W (10) | W (3) | W (7) | W (4) | W (7) | W (5) | W (6) | W (2) | W (3) | W (6) | W (4) | W (3) | W (4) | W (7) | 2016, 2021, 2023 | 2024 | 2018, 2020 | 855–165 (83.8%) | |
59 | 拿度 | W (2) | W (14) | W (2) | W (4) | F (2) | W (3) | F (5) | W (11) | W (5) | W (10) | W (5) | W (1) | W (1)¤ | F (1) | 2010, 2022 | 2010 | × | 756–155 (83%) | |
54 | 費達拿 | W (6) | W (1) | W (8) | W (5) | W (6) | W (5) | W (4) | F (4) | W (6)¤ | F (4) | W (2) | W (7) | W (3)¤ | W (1) | 2009 | × | × | 822–190 (81.2%) | |
20 | 梅利 | F (5) | F (1) | W (2) | W (1) | W (1) | F (1) | W (2) | SF (3) | W (1) | W (1) | W (3) | W (2) | W (4)¤ | W (1) | × | × | × | 458–170 (72.9%) | |
205 | 總數 | 69 | 14 | 118 | 6 | 6 | 2 | 2 | 2891–680 (81%) |
^ 劃線表示紀錄。
¤ 表示在不同賽事奪得冠軍。
其他壯舉:祖高域達成跨年大滿貫、超級大滿貫,拿度、祖高域都達成場地大滿貫,拿度、祖高域、費達拿都達成海峽大滿貫、四分之三大滿貫。
ATP世界排名成績
編輯四巨頭壟斷世界排名第一達988週,祖高域428週,費達拿310週,拿度209週,梅利41週,三巨頭都至少五次佔據年終世界排名第一,梅利則是一次佔據世界排名第一,祖高域以八次年終世界排名第一保持着ATP世界排名紀錄。
- 自三巨頭首次世界排名第一起。
ATP世界排名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合計 |
---|---|---|---|---|---|---|---|---|---|---|---|---|---|---|---|---|---|---|---|---|---|---|---|
1F | 1F | 1F | 1F | 1N | 1F | 1N | 1D | 1D | 1N | 1D | 1D | 1M | 1N | 1D | 1N | 1D | 1D | 2N | 1D | 7D | |||
世界排名第一週數 |
41M |
310F |
209N | 428D | 988 | ||||||||||||||||||
年終世界排名第一 | 5F | 1M | 5N | 8D | 19 |
^ 以粗體表示紀錄。
四巨頭VS其他選手
編輯四巨頭以外,其他選手在大滿貫擊敗四巨頭,並打進八強的比賽[144]:
球員 (種子) | 賽事 | 輪次 | 對手 (種子) | 勝方比分 | 最終成績 |
亞歷克斯·克雷特加 (10) | 200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 | 7–5, 7–67, 6–2 | 八強(輸給 費利路 (16) 4–6, 4–6, 2–6) |
阿諾·基文迪 (14) | 200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三圈 | 費達拿 | 7–65, 6–4, 6–4 | 亞軍(決賽輸給 阿加斯 (6) 4–6, 2–6, 2–6) |
亞歷克斯·克雷特加 (13) | 200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費達拿 | 7–5, 6–4, 7–5 | 亞軍(決賽輸給 古斯塔沃·庫爾滕 (1) 7–63, 5–7, 2–6, 0–6) |
蒂姆·漢文 (6) | 200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八強 | 費達拿 | 7–5, 7–66, 6–2, 7–66 | 四強(輸給 伊萬尼塞維奇 5–7, 7–66, 6–0, 65–7, 3–6) |
阿加斯 (2) | 200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 | 6–1, 6–2, 6–4 | 八強(輸給 森柏斯 (10) 7–67, 62–7, 62–7, 65–7) |
托米·哈斯 (7) | 200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 (11) | 7–63, 4–6, 3–6, 6–4, 8–6 | 四強(輸給 薩芬 (9) 7–65, 64–7, 6–3, 0–6, 2–6) |
馬克斯·米爾內 (32) | 200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13) | 6–3, 7–65, 6–4 | 八強(輸給 阿加斯(6) 7–65, 3–6, 5–7, 3–6) |
大衛·納爾班迪安 (10) | 200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6) | 6–4, 3–6, 6–1, 1–6, 6–3 | 八強(輸給 萊納·舒特勒 (31) 3–6, 7–5, 1–6, 0–6) |
尤尼斯·艾諾伊 (22) | 200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二圈 | 拿度 | 7–66, 6–3, 7–66 | 八強(輸給 大衛·納爾班迪安(13) 62–7, 2–6, 6–3, 5–7) |
大衛·納爾班迪安 (13) | 第四圈 | 費達拿(2) | 3–6, 7–61, 6–4, 6–3 | 四強(輸給 洛迪克 (4) 7–64, 6–3, 67–7, 1–6, 3–6) | |
古斯塔沃·庫爾滕 (28) | 200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 | 6–4, 6–4, 6–4 | 四強(輸給 大衛·納爾班迪安 (8) 2–6, 6–3, 4–6, 66–7) |
洛迪克 (2) | 200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二圈 | 拿度 | 6–0, 6–3, 6–4 | 八強(輸給 約阿希姆·約翰松 (28) 4–6, 4–6, 6–3, 6–2, 4–6) |
薩芬 (4) | 200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一圈 | 祖高域 | 6–0, 6–2, 6–1 | 冠軍 |
四強 | 費達拿 (1) | 5–7, 6–4, 5–7, 7–66, 9–7 | |||
決賽 | 曉域 (3) | 1–6, 6–3, 6–4, 6–4 | |||
詹姆斯·比歷克 | 200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三圈 | 拿度(2) | 6–4, 4–6, 6–3, 6–1 | 八強(輸給 阿加斯 (7) 6–3, 6–3, 3–6, 3–6, 66–7) |
馬里奧·安錫 (7) | 200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第四圈 | 祖高域 | 6–4, 4–6, 4–6, 7–5, 6–3 | 八強(輸給 費達拿 (1) 4–6, 4–6, 4–6) |
馬科斯·巴格達迪斯 (18) | 第四圈 | 梅利 | 6–3, 6–4, 7–62 | 四強(輸給 拿度 (2) 1–6, 5–7, 3–6) | |
曉域 (15) | 200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三圈 | 祖高域(20) | 6–3, 6–1, 6–2 | 八強(輸給 洛迪克 (9) 3–6, 5–7, 4–6) |
尼古拉·迪維丹高 (7) | 第四圈 | 梅利(17) | 6–1, 5–7, 6–3, 6–0 | 四強(輸給 費達拿 (1) 1–6, 5–7, 4–6) | |
費爾南多·干沙里斯 (10) | 200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拿度 (2) | 6–2, 6–4, 6–3 | 亞軍(決賽輸給 費達拿 (1) 62–7, 4–6, 4–6) |
費拿 (15) | 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拿度(2) | 63–7, 6–4, 7–64, 6–2 | 四強(輸給 祖高域 (3) 4–6, 4–6, 3–6) |
桑加 | 200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一圈 | 梅利 (9) | 7–5, 6–4, 0–6, 7–65 | 亞軍(決賽輸給 祖高域 (3) 6–4, 4–6, 3–6, 62–7) |
四強 | 拿度 (2) | 6–2, 6–3, 6–2 | |||
尼古拉斯·阿爾瑪格羅 (19) | 200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第三圈 | 梅利(10) | 6–3, 63–7, 6–3, 7–5 | 八強(輸給 拿度 (2) 1–6, 1–6, 1–6) |
薩芬 | 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第二圈 | 祖高域(3) | 6–4, 7–63, 6–2 | 四強(輸給 費達拿 (1) 3–6, 63–7, 4–6) |
費爾南多·華達斯高 (14) | 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梅利(4) | 2–6, 6–1, 1–6, 6–3, 6–4 | 四強(輸給 拿度 (1) 7–64, 4–6, 62–7, 7–61, 4–6) |
洛迪克 (7) | 八強 | 祖高域(3) | 63–7, 6–4, 6–2, 2–1 退賽 | 四強(輸給 費達拿 (2) 2–6, 5–7, 5–7) | |
費爾南多·干沙里斯 (12) | 200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梅利(3) | 6–3, 3–6, 6–0, 6–4 | 四強(輸給 羅賓·蘇達寧 (23) 3–6, 5–7, 7–5, 6–4, 4–6) |
羅賓·蘇達寧 (23) | 第四圈 | 拿度 (1) | 6–2, 62–7, 6–4, 7–62 | 亞軍(決賽輸給 費達拿 (2) 1–6, 61–7, 4–6) | |
托米·哈斯 (24) | 200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八強 | 祖高域(4) | 7–5, 7–66, 4–6, 6–3 | 四強(輸給 費達拿 (2) 63–7, 5–7, 3–6) |
洛迪克 (6) | 四強 | 梅利 (3) | 6–4, 4–6, 7–67, 7–65 | 亞軍(決賽輸給 費達拿 (2) 7–5, 66–7, 65–7, 6–3, 14–16) | |
施歷 (16) | 200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梅利(2) | 7–5, 6–2, 6–2 | 八強(輸給 德爾波特羅 (6) 6–4, 3–6, 2–6, 1–6) |
德爾波特羅 (6) | 四強 | 拿度 (3) | 6–2, 6–2, 6–2 | 冠軍 | |
決賽 | 費達拿 (1) | 3–6, 7–65, 4–6, 7–64, 6–2 | |||
桑加 (10) | 201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祖高域(3) | 7–68, 65–7, 1–6, 6–3, 6–1 | 四強(輸給 費達拿 (1) 2–6, 3–6, 2–6) |
貝迪治 (15) | 201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梅利(4) | 6–4, 7–5, 6–3 | 四強(輸給 羅賓·蘇達寧 (5) 3–6, 6–3, 7–5, 3–6, 3–6) |
于爾根·梅爾策 (22) | 八強 | 祖高域(3) | 3–6, 2–6, 6–2, 7–63, 6–4 | 四強(輸給 拿度 (2) 2–6, 3–6, 66–7) | |
羅賓·蘇達寧 (5) | 八強 | 費達拿 (1) | 3–6, 6–3, 7–5, 6–4 | 亞軍(決賽輸給 拿度 (2) 4–6, 2–6, 4–6) | |
貝迪治 (12) | 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八強 | 費達拿 (1) | 6–4, 3–6, 6–1, 6–4 | 亞軍(決賽輸給 拿度 (2) 3–6, 5–7, 4–6) |
四強 | 祖高域 (3) | 6–3, 7–69, 6–3 | |||
華連卡 (25) | 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三圈 | 梅利(4) | 63–7, 7–64, 6–3, 6–3 | 八強(輸給 米哈伊爾·尤日尼 (12) 6–3, 67–7, 6–3, 3–6, 3–6) |
費拿 (7) | 201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拿度(1) | 6–4, 6–2, 6–3 | 四強(輸給 梅利 (5) 6–4, 62–7, 1–6, 62–7) |
桑加 (12) | 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八強 | 費達拿(3) | 3–6, 63–7, 6–4, 6–4, 6–4 | 四強(輸給 祖高域 (2) 64–7, 2–6, 7–69, 3–6) |
費拿 (6) | 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梅利(4) | 6–4, 63–7, 6–3, 6–2 | 四強(輸給 拿度 (2) 1–6, 2–6, 2–6) |
貝迪治 (6) | 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費達拿(1) | 7–61, 6–4, 3–6, 6–3 | 四強(輸給 梅利 (3) 7–5, 1–6, 2–6, 67–7) |
桑加 (6) | 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費達拿(3) | 7–5, 6–3, 6–3 | 四強(輸給 費拿 (4) 1–6, 63–7, 2–6) |
華連卡 (9) | 201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梅利(3) | 6–4, 6–3, 6–2 | 四強(輸給 祖高域 (1) 6–2, 64–7, 6–3, 3–6, 4–6) |
華連卡 (8) | 201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祖高域 (2) | 2–6, 6–4, 6–2, 3–6, 9–7 | 冠軍 |
決賽 | 拿度 (1) | 6–3, 6–2, 3–6, 6–3 | |||
厄內斯特·古爾比斯 (18) | 20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4) | 65–7, 7–63, 6–2, 4–6, 6–3 | 四強(輸給 祖高域 (2) 3–6, 3–6, 6–3, 3–6) |
尼克·基域奧斯 | 201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第四圈 | 拿度(2) | 7–65, 5–7, 7–65, 6–3 | 八強(輸給 米洛斯·拉奧歷 (8) 7–64, 4–6, 2–6, 64–7) |
格里戈爾·迪米特羅夫 (11) | 八強 | 梅利(3) | 6–1, 7–64, 6–2 | 四強(輸給 祖高域 (1) 4–6, 6–3, 62–7, 67–7) | |
錦織圭 (10) | 201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四強 | 祖高域 (1) | 6–4, 1–6, 7–64, 6–3 | 亞軍(決賽輸給 施歷 (14) 3–6, 3–6, 3–6) |
施歷 (14) | 201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四強 | 費達拿 (2) | 6–3, 6–4, 6–4 | 冠軍 |
決賽 | 錦織圭 (10) | 6–3, 6–3, 6–3 | |||
貝迪治 (7) | 201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拿度(3) | 6–2, 6–0, 7–65 | 四強(輸給 梅利 (6) 7–66, 0–6, 3–6, 5–7) |
華連卡 (8) | 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費達拿 (2) | 6–4, 6–3, 7–64 | 冠軍 |
決賽 | 祖高域 (1) | 4–6, 6–4, 6–3, 6–4 | |||
奇雲·安達臣 (15) | 201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梅利(3) | 7–65, 6–3, 62–7, 7–60 | 八強(輸給 華連卡 (5) 4–6, 4–6, 0–6) |
薩姆·奎里 (28) | 201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第三圈 | 祖高域(1) | 7–66, 6–1, 3–6, 7–65 | 八強(輸給 米洛斯·拉奧歷 (6) 4–6, 5–7, 7–5, 4–6) |
米洛斯·拉奧歷 (6) | 四強 | 費達拿 (2) | 6–3, 63–7, 4–6, 7–5, 6–3 | 亞軍(決賽輸給 梅利 (2) 4–6, 63–7, 62–7) | |
盧卡斯·普耶 (24) | 201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拿度 (4) | 6–1, 2–6, 6–4, 3–6, 7–66 | 八強(輸給 加埃爾·蒙菲斯 (10) 4–6, 3–6, 3–6) |
錦織圭(6) | 八強 | 梅利 (2) | 1–6, 6–4, 4–6, 6–1, 7–5 | 四強(輸給 華連卡 (3) 6–4, 5–7, 4–6, 2-6) | |
華連卡 (3) | 決賽 | 祖高域 (1) | 61–7, 6–4, 7–5, 6–3 | 冠軍 | |
米沙·施華利夫 | 201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梅利(1) | 7–5, 5–7, 6–2, 6–4 | 八強(輸給 費達拿 (17) 1–6, 5–7, 2–6) |
蒂姆 (6) | 201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祖高域(2) | 7–65, 6–3, 6–0 | 四強(輸給 拿度 (4) 3–6, 4–6, 0–6) |
華連卡 (3) | 四強 | 梅利 (1) | 66–7, 6–3, 5–7, 7–63, 6–1 | 亞軍(決賽輸給 拿度 (4) 2–6, 3–6, 1–6) | |
吉勒斯·米勒 (16) | 201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第四圈 | 拿度(4) | 6–3, 6–4, 3–6, 4–6, 15–13 | 八強(輸給 施歷 (7) 3–6, 7–66, 7–5, 5–7, 1–6) |
貝迪治 (11) | 八強 | 祖高域(2) | 7–62, 2–0 退賽 | 四強(輸給 費達拿 (3) 64–7, 64–7, 4–6) | |
薩姆·奎里 (24) | 八強 | 梅利(1) | 3–6, 6–4, 63–7, 6–1, 6–1 | 四強(輸給 施歷 (7) 7–66, 4–6, 63–7, 5–7) | |
德爾波特羅 (24) | 201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費達拿(3) | 7–5, 3–6, 7–68, 6–4 | 四強(輸給 拿度 (1) 6–4, 0–6, 3–6, 2–6) |
鄭泫 | 201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祖高域 (14) | 7–64, 7–5, 7–63 | 四強(輸給 費達拿 (2) 1–6, 2–5 退賽) |
施歷 (6) | 八強 | 拿度 (1) | 3–6, 6–3, 65–7, 6–2, 2–0 退賽 | 亞軍(決賽輸給 費達拿 (2) 2–6, 7–65, 3–6, 6–3, 1–6) | |
馬爾科·切基納托 | 201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祖高域(20) | 6–3, 7–64, 1–6, 7–611 | 四強(輸給 蒂姆 (7) 5–7, 610–7, 1–6) |
奇雲·安達臣 (8) | 201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八強 | 費達拿 (1) | 2–6, 65–7, 7–5, 6–4, 13–11 | 亞軍(決賽輸給 祖高域 (12) 2–6, 2–6, 63–7) |
約翰·米爾蒙 | 201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 (2) | 3–6, 7–5, 7–67, 7–63 | 八強(輸給 祖高域 (6) 3–6, 4–6, 4–6) |
德爾波特羅 (3) | 四強 | 拿度 (1) | 7–63, 6–2, 0–0 退賽 | 亞軍(決賽輸給 祖高域 (6) 3–6, 64–7, 3–6) | |
羅伯托·包蒂斯塔·阿古特 (22) | 201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第一圈 | 梅利 | 6–4, 6–4, 65–7, 64–7, 6–2 | 八強(輸給 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 (14) 5–7, 6–4, 4–6, 62–7) |
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 (14) | 第四圈 | 費達拿(3) | 611–7, 7–63, 7–5, 7–65 | 四強(輸給 拿度 (2) 2–6, 4–6, 0–6) | |
蒂姆 (4) | 201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四強 | 祖高域 (1) | 6–2, 3–6, 7–5, 5–7, 7–5 | 亞軍(決賽輸給 拿度 (2) 3–6, 7–5, 1–6, 1–6) |
華連卡 (23) | 201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祖高域(1) | 6–4, 7–5, 2–1 退賽 | 八強(輸給 梅德韋傑夫 (5) 66–7, 3–6, 6–3, 1–6) |
格里戈爾·迪米特羅夫 | 八強 | 費達拿(3) | 3–6, 6–4, 3–6, 6–4, 6–2 | 四強(輸給 梅德韋傑夫 (5) 65–7, 4–6, 3–6) | |
蒂姆 (5) | 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拿度 (2) | 7–63, 7–64, 4–6, 7–66 | 亞軍(決賽輸給 祖高域 (2) 4–6, 6–4, 6–2, 3–6, 4–6) |
巴勃羅·卡雷尼奧·布斯塔 (20) | 202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祖高域(1) | 6–5 取消資格 | 四強(輸給 亞歷山大·施華利夫 (5) 6–3, 6–2, 3–6, 4–6, 3–6) |
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 (5) | 202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拿度(2) | 3–6, 2–6, 7–64, 6–4, 7–5 | 四強(輸給 梅德韋傑夫 (4) 4–6, 2–6, 5–7) |
馬泰奧·貝利天尼 (9) | 202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第四圈 | 費達拿(8) | 不戰而勝 | 八強(輸給 祖高域 (1) 3–6, 2–6, 7–65, 5–7) |
丹尼斯·沙波瓦洛夫 (10) | 202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第三圈 | 梅利 | 6–4, 6–4, 6–2 | 四強(輸給 祖高域 (1) 7–63, 7–5, 7–5) |
胡貝特·靴卡斯 (14) | 八強 | 費達拿(6) | 6–3, 7–64, 6–0 | 四強(輸給 馬泰奧·貝利天尼 (7) 3–6, 0–6, 7–64, 4–6) | |
梅德韋傑夫 (2) | 202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決賽 | 祖高域 (1) | 6–4, 6–4, 6–4 | 冠軍 |
尼克·基域奧斯 | 202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四強 | 拿度 (2) | 不戰而勝 | 亞軍(決賽輸給 祖高域 (1) 6–4, 3–6, 4–6, 63–7) |
馬泰奧·貝利天尼 (13) | 202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第三圈 | 梅利 | 6–4, 6–4, 61–7, 6–3 | 八強(輸給 卡斯珀·魯德 (5) 1–6, 4–6, 64–7) |
弗朗西斯·蒂亞福 (22) | 第四圈 | 拿度(2) | 6–4, 4–6, 6–4, 6–3 | 四強(輸給 阿爾卡拉斯 (3) 7–66, 3–6, 1–6, 7–65, 3–6) | |
阿爾卡拉斯 (1) | 202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決賽 | 祖高域 (2) | 1–6, 66–7, 6–1, 3–6, 6–4 | 冠軍 |
冼拿 (4) | 202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 四強 | 祖高域 (1) | 6–1, 6–2, 66–7, 6–3 | 冠軍 |
決賽 | 梅德韋傑夫 (4) | 3–6, 3–6, 6–4, 6–4, 6–3 | |||
卡斯珀·魯德 (4) | 202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八強 | 祖高域(1) | 不戰而勝 | 四強(輸給 亞歷山大·施華利夫 (4) 6–2, 2–6, 4–6, 2–6) |
亞歷山大·施華利夫 (4) | 第一圈 | 拿度 | 6–3, 7–65, 6–3 | 亞軍(決賽輸給 阿爾卡拉斯 (3) 3–6, 6–2, 7–5, 1–6, 2–6) | |
阿爾卡拉斯 (3) | 202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決賽 | 祖高域 (2) | 6–2, 6–2, 7–64 | 冠軍 |
頂級賽事冠軍匯總
編輯大滿貫 | ATP1000大師賽 | ATP年終總決賽 | 奧運 | 總計 | |
---|---|---|---|---|---|
祖高域 | 24 | 40 | 7 | 1 | 72 |
拿度 | 22 | 36 | 0 | 1 | 59 |
費達拿 | 20 | 28 | 6 | 0 | 54 |
梅利 | 3 | 14 | 1 | 2 | 20 |
總計 | 69 | 118 | 14 | 4 | 205 |
世界排名
編輯從2008年9月8日到2013年1月28日,四巨頭佔據世界排名前四,只有德爾波特羅(3週)和羅賓·蘇達寧(13週)曾短暫擠下梅利,進世界排名前四,隨着拿度因傷缺席2012年美網與2013年澳網,拿度世界排名第四被費拿取代,達四年的世界排名第四終止,隨後,費達拿因背傷影響跌出世界排名前四,使費拿在2013年法網後以世界排名前四至年終[145]。
四巨頭都曾登上世界排名第一,自2004年2月起,壟斷世界排名第一長達921週,直到2022年2月梅德韋傑夫成為球王終止,費達拿在2004年奪得澳網冠軍後首次成為球王且蟬聯世界排名第一237週,拿度則連續三年年終世界排名第二,在2008年北京奧運奪得金牌後,超越費達拿,首次成為球王[146],2011年賽季,祖高域崛起,奪得五座ATP1000大師賽和三座大滿貫冠軍,並在2011年溫網奪冠後登頂世界排名第一,在2012年溫網,費達拿奪得溫網第七冠,追平森柏斯,奪回世界排名第一,並將球王週數累積至302週,超越森柏斯286週[147],2016年賽季,梅利連續打進澳網、法網、溫網決賽,奪得第二座溫網冠軍又奪得奧運金牌、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冠軍,2021年3月,祖高域超越費達拿310週世界排名第一,成為網球公開化年代世界排名第一最長的選手,目前累積428週[148]。
年終世界排名
編輯年終世界排名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2026 |
---|---|---|---|---|---|---|---|---|---|---|---|---|---|---|---|---|---|---|---|---|---|---|---|---|---|---|---|---|---|
費達拿 | 301 | 64 | 29 | 13 | 6 | 2 | 1 | 1 | 1 | 1 | 2 | 1 | 2 | 3 | 2 | 6 | 2 | 3 | 16 | 2 | 3 | 3 | 5 | 16 | 97[註 6] | 退休 | |||
拿度 | 無 | 811 | 200 | 49 | 51 | 2 | 2 | 2 | 1 | 2 | 1 | 2 | 4 | 1 | 3 | 5 | 9 | 1 | 2 | 1 | 2 | 6 | 2 | 670 | 154[註 7] | 退休 | |||
祖高域 | 無 | 679 | 186 | 78 | 16 | 3 | 3 | 3 | 3 | 1 | 1 | 2 | 1 | 1 | 2 | 12 | 1 | 2 | 1 | 1 | 5 | 1 | 7 | ||||||
梅利 | 無 | 540 | 411 | 63 | 17 | 11 | 4 | 4 | 4 | 4 | 3 | 4 | 6 | 2 | 1 | 16 | 240 | 126 | 122 | 134 | 49 | 42 | 160[註 8] | 退休 |
整體表現
編輯包括ITF賽事:奧運、台維斯盃、賀文盃,ATP賽事:利華盃、ATP盃、聯合盃[149]。
選手 | 單打 | 雙打和混雙 | 總數 | ||||||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率%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率% | 冠軍數 | 決賽數 | 勝率% | |
費達拿 | 103 | 157 | 81% (1316–312) | 8 | 14 | 61% (178–113) | 111 | 171 | 78% (1494–425) |
拿度 | 92 | 131 | 82% (1180–264) | 11 | 15 | 64% (154–86) | 103 | 146 | 79% (1334–350) |
祖高域 | 99 | 140 | 83% (1241–250) | 1 | 3 | 47% (87–97) | 100 | 143 | 79% (1328–347) |
梅利 | 46 | 71 | 74% (856–305) | 3 | 6 | 50% (104–103) | 49 | 77 | 70% (960–408) |
總數 | 340 | 499 | 80% (4593–1131) | 23 | 38 | 57% (523–399) | 363 | 537 | 77% (5116–1530) |
球風比較
編輯費達拿
編輯費達拿生涯早期[150]以發球上網型[151]為主,因此,在草地相當有宰制力,且擅於反手切球上網後高壓扣殺,另外,擅長單手反拍,且發球極為犀利,經常發球得分,會利用對手發球時,提前上網來壓迫對手,在2003年網球大師盃前夕,改以進攻底線型,現今為全面型。
拿度
編輯拿度是典型的防禦型底線型,因此,在泥地相當有宰制力[152],閃身正手拍球速極快,擅於擊出上旋球或香蕉球,且快速移動地來回抽球壓迫對手[153],經常地追球使防守反擊[154],打出致勝球,迫使對手移動至邊線外或回球過短,經常以低擋回球,會利用滑步來截擊。
祖高域
編輯祖高域屬於進攻底線型[155],因此,在硬地相當有宰制力,特色是救球,因身體柔韌性極佳,而經常在邊線外以劈腿救球來穿越對手,且擅長雙手反拍[156],發球的一發是平擊球,二發是切球,接發球回球深度極深,經常回到對手腳邊,會利用放小球使對手防不勝防。
梅利
編輯一般認為,梅利是傳統的防禦型底線型[157],底線來回抽球不但具有攻擊力且失誤少,梅利對球的預判和反應相當高,因此往往能在底線防守位置附近擊出制勝球,另外,也是被公認為雙手反拍的代表,強勁抽球極具爆發力[158]。
相較於其他三位巨頭,梅利在防禦型底線型通常較擅長的泥地球場的成績較不突出,戰績也不如硬地球場、草地球場般出色。
比較
編輯四巨頭在早期的球風以分類劃分,費達拿是偏發球上網型、全面型,另外三位則偏進攻底線型球員和防禦型底線型,拿度在底線的快速移動能力,讓防守處於天衣無縫,但也因此換來膝蓋常受傷的後果,而祖高域以極佳的身體柔韌度使得經常以守為攻,與祖高域同期出道的梅利,球風與祖高域相似,因此在比賽往往有多拍回合,較少網前功夫,在底線相持讓比賽變得單一,相對費達拿的全面型打法及隨時上網截擊,和拿度底線奔跑及上旋球壓制形成對比,且拿度會運用上網截擊,在比賽不會經常多拍回合,雙方互有壓制與各項技術展現[159]。
隨着四巨頭的風格開始尋求轉變,費達拿依舊常有發球上網,祖高域具備攻防合一,而近幾年,拿度除了法網外,在澳網、溫網、美網都奪得至少一冠,擺脫只會打泥地,最近幾年,拿度由於傷病退賽,修養期間,拿度改善發球,變得具進攻性,復出後,打出硬地15連勝,奪得美網冠軍,而祖高域也逐漸向全面型靠攏,之前為人詬病的網前技術和高壓扣殺,在中國網球公開賽和上海大師賽都看到改善,在中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也搭檔華連卡雙打,改善網前技術。
彼此關係
編輯四巨頭來自不同的國家,生涯早期除了祖高域和梅利一起訓練而成為好朋友,費達拿和拿度在2004年第一次交手後,成為纏鬥的競爭對手,一開始談不上友誼,但費達拿和拿度生涯中惺惺相惜為網球專家和球迷津津樂道,費達拿和拿度往後深厚友誼,由於生涯激烈的競爭廝殺,四巨頭其家人談到與四巨頭關係,外界對四巨頭關係有不同解讀。
祖高域
編輯2012年,祖高域在打進美網四強後,祖高域表示四巨頭沒辦法成為朋友[160],現階段只能視為可敬對手,互相欣賞尊重,未來退役時可以相聚,但目前彼此是對手。
祖高域的家人,尤其爸爸曾炮轟四巨頭中其他三巨頭,人前人後做法兩面,批評拿度如果是拿度贏球,就是好朋友,如果是祖高域贏球,就不是朋友,沒有運動家精神,2008年,祖高域奪得大滿貫首冠後,由於祖高域四強擊敗費達拿,媽媽發表「國王已死,新王當立」言論,遭來費達拿的不滿,幾年後,喬恩批評費達拿,認為生涯地位當之無愧,但做人缺乏情商,喬恩說費達拿攻擊諾華克,認為是將來繼承人,以各種方式羞辱祖高域[161]。
喬恩言論遭到球迷不滿,祖高域球迷認為,喬恩得罪兩位選手,無視兒子在網壇建立的情誼,對此,祖高域為父親言論表示抱歉,也表明父親的意見,沒有權利負責[162]。
拿度
編輯對祖高域爸爸言論,拿度毫不示弱嗆喬恩,「喬恩懷疑祖高域和我的關係,去問兒子」,強調和祖高域是好朋友,認為要問兒子意見[163]。
在早期的對壘,拿度受費達拿壓着,未能世界排名第一,2008年北京奧運後,拿度取代費達拿成為世界排名第一,在美網媒體發佈會,記者問與費達拿關係,拿度回應,和費達拿為普通關係,認為自己好朋友五歲就認識,並住在馬略卡島,由於費達拿和拿度激烈競爭,某些人解讀關係一般[164]。
後期由於費達拿和拿度競爭有其他選手插足,競爭沒像之前激烈,隨着年齡增長及傷病,費達拿和拿度交手越少,友誼卻比過往親近,但拿度開始轉變態度,曾在2012年澳網批評過費達拿對選手福利默不作聲並事不關己,隨後向費達拿道歉,不該不留情面給費達拿,更衣室裏解決妥當,獲得費達拿諒解[165][166]。
費達拿
編輯費達拿表示關於拿度,強調和拿度是好朋友[167][168],談到之前拿度為選手利益問題,費達拿回應爭議,並向拿度說沒必要道歉[169][170]。
梅利
編輯2007到2010年,費達拿和拿度統治網壇,祖高域世界排名第三維持四年,梅利則排世界排名第四,2009年梅利超越祖高域來到世界排名第三,祖高域批評ATP世界排名系統不公,隨後梅利反擊,認為祖高域沒事找事,肯定自己這段時間表現比祖高域好,世界排名第三當之無愧[171]。
隨着祖高域和梅利沿着不同生涯發展,尤其祖高域2011年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祖高域與梅利關係再出現變化,祖高域打破費達拿和拿度統治並世界排名第一,往一流選手靠攏,而梅利在大滿貫表現差強人意,與其他三巨頭有差距,外界認為梅利在四巨頭位於墊底,且徒有虛名[172],祖高域與梅利談彼此關係時,一致認為大不如前[173][174]。
對戰匯總
編輯四巨頭對決被認為是網球最偉大對決之一[175][176][177][178],四巨頭總共對決235場比賽,其中74場是大滿貫,包括33場決賽、32場四強[179]。
對戰紀錄
編輯選手 | 拿度 | 祖高域 | 費達拿 | 梅利 | 總戰績 | 勝率% |
---|---|---|---|---|---|---|
祖高域 | 31–29 | 27–23 | 25–11 | 83–63 | 56.8% | |
拿度 | 29–31 | 24–16 | 17–7 | 70–54 | 56.5% | |
費達拿 | 23–27 | 16–24 | 14–11 | 53–62 | 46.1% | |
梅利 | 11–25 | 7–17 | 11–14 | 29–56 | 34.1% |
大滿貫對戰紀錄
編輯選手 | 拿度 | 祖高域 | 費達拿 | 梅利 | 總戰績 | 勝率% |
---|---|---|---|---|---|---|
拿度 | 11–7 | 10–4 | 7–2 | 28–13 | 68.3% | |
祖高域 | 7–11 | 11–6 | 8–2 | 26–19 | 64.4% | |
費達拿 | 4–10 | 6–11 | 5–1 | 15–22 | 40.5% | |
梅利 | 2–7 | 2–8 | 1–5 | 5–20 | 20.0% |
費達拿VS拿度
編輯費達拿和拿度對戰過40次[180][181][182],在2005年7月到2010年1月佔據世界排名前二,僅梅利曾短暫於2009年8月17至9月13日擠下拿度成為世界排名第二[183],拿度則從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連續160週世界排名第二[184],拿度以24比16勝過費達拿,40次對戰中,有16場在泥地,在室外硬地,拿度以8比6領先,在泥地,拿度以14比2領先,而在草地,費達拿以3比1領先,在室內硬地,費達拿以5比1領先,由於ATP巡迴賽籤表照種子排序,因此有24場在決賽,九次大滿貫決賽是公開化年代最高紀錄,從2006年到2008年,連續三年在法網和溫網決賽相遇,拿度贏得全部法網,三次溫網則拿到一次,在2009年澳網決賽和2011年法網決賽,兩場由拿度奪得勝利[185][186][187],另外,12場是ATP1000大師賽決賽(僅次拿度對戰祖高域的14場),在2006年羅馬大師賽,5小時5分鐘是ATP1000大師賽第二長。
祖高域VS費達拿
編輯祖高域與費達拿對戰50次,祖高域以27比23勝過費達拿,對戰次數為網球公開化年代第二,祖高域在室內硬地以6比5領先,室外硬地以14比13領先,草地則以3比1領先,在泥地以4比4持平,在大滿貫相遇17次,包括11場四強與5場決賽,其中最著名為201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且是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歷史最長決賽,由祖高域獲勝,其他著名包括201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01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四強、201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四強、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2018年巴黎大師賽四強。
祖高域VS拿度
編輯祖高域與拿度對戰達60次,排在網球公開化年代後第一,祖高域以31比29勝過拿度,拿度泥地20比9領先,硬地祖高域以20比7領先;草地以2比2持平,曾在2011年3月到2013年4月連續11場在決賽碰頭,2011年溫網,祖高域擊敗拿度,2011年美網,祖高域再次擊敗拿度,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2012年澳網決賽,祖高域在5小時53分鐘的五盤擊敗拿度,而這場也締造大滿貫史上最長決賽[188],2012年蒙地卡羅大師賽、羅馬大師賽、法國網球公開賽,拿度擊敗祖高域,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首次闖進法網決賽,但不敵拿度,2013年蒙地卡羅大師賽,祖高域奪冠且終止拿度蒙地卡羅大師賽八連冠,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祖高域八強擊敗拿度,終止拿度自2010年後,法網的39連勝,成為繼羅賓·蘇達寧後,第二位能在法網擊敗拿度[189]。
祖高域VS梅利
編輯祖高域與梅利對戰過36次,祖高域以25比11勝過梅利,祖高域泥地以5比1領先,室內硬地以3比1領先,室外硬地以16比8領先,草地則是梅利以2比0領先,曾七次在大滿貫決賽,祖高域在2011、2013、2015、2016年澳網都奪得勝利,2016年法網決賽奪冠使祖高域完成生涯大滿貫,梅利則奪得2012年美網和2013年溫網冠軍,在ATP1000大師賽決賽有10場,以5比5持平,2011年羅馬大師賽、2012年上海大師賽被評選為2011年、2012年最佳對決[190],其他經典對決包括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四強、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2017年卡達公開賽決賽。
費達拿VS梅利
編輯費達拿和梅利對戰25次,費達拿以14比11勝過梅利,費達拿在室內硬地以5比1領先,草地以2比1領先,梅利則是室外硬地以9比7領先,從未在泥地碰頭,決賽費達拿以5比3領先,包括2008年美網、2010年澳網、2012年溫網,三次大滿貫決賽,費達拿都奪得勝利,在ATP1000大師賽,梅利以6比3領先,兩次決賽梅利都奪得勝利,在ATP年終總決賽五次交手,費達拿以4比1領先[191],在201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四強上演五盤,梅利擊敗費達拿,第三次闖進澳網決賽,隨後費達拿連贏五場,包括2014年澳網、2015年溫網。
梅利VS拿度
編輯梅利和拿度對戰24次,拿度以17比7勝過梅利,拿度泥地以7比2領先,草地以3比0領先,室內硬地3比1領先,室外硬地以4比4持平,大滿貫九次交手,包括六次四強與兩次八強,拿度以7比2領先(溫網以3比0領先,法網以2比0領先,澳網以1比1持平,美網以1比1持平),梅利和拿度是四巨頭唯一未在大滿貫決賽交手,在ATP巡迴賽決賽,梅利以3比1領先,拿度贏得2009年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冠軍,梅利奪得2009年鹿特丹公開賽、2011年日本公開賽、2015年馬德里大師賽冠軍,是梅利首座ATP1000大師賽泥地冠軍[192][193][194][195],2011年法網到美網,梅利連續三座大滿貫四強輸給拿度[196],在2012年邁阿密大師賽四強有次交手機會,但拿度因傷退賽[197],在2016年馬德里大師賽四強碰頭,梅利擊敗拿度晉級決賽。
與其他選手對戰紀錄
編輯對戰過四巨頭的選手,與四巨頭的對戰成績。
選手 (最高世界排名) | 轉職業年 | 費達拿 | 拿度 | 祖高域 | 梅利 | 總計 | 勝率 % |
---|---|---|---|---|---|---|---|
多米尼克·赫芭迪 (12) | 1996 | 2–1 | 3–1 | 0–1 | 1–0 | 6–3 | 66.7% |
費利克斯·奧熱-阿利亞西姆 (6) | 2017 | 1–0 | 1–2 | 1–1 | 2–0 | 5–3 | 62.5% |
亞歷克斯·迪文拿奧 (9) | 2015 | 0–1 | 2–4 | 1–2 | 6–0 | 9–7 | 56.3% |
蒂姆 (3) | 2011 | 5–2 | 6–10 | 5–7 | 2–3 | 18–22 | 45% |
亞歷山大·施華利夫 (2) | 2013 | 4–3 | 4–7 | 4–8 | 1–3 | 13–21 | 38.2% |
博爾納·哥歷 (12) | 2013 | 2–4 | 3–2 | 0–4 | 2–2 | 7–12 | 36.8% |
蒂姆·漢文 (4) | 1993 | 6–7 | 0–2 | 0–1 | 1–3 | 7–13 | 35% |
大衛·納爾班迪安 (3) | 2000 | 8–11 | 2–5 | 1–4 | 2–5 | 13–25 | 34.2% |
梅德韋傑夫 (1) | 2014 | 0–3 | 1–5 | 5–10 | 3–0 | 9–18 | 33.3% |
阿諾·基文迪 (10) | 1996 | 3–8 | 1–3 | 1–3 | 2–1 | 7–15 | 31.8% |
安德烈·盧比利夫 (5) | 2014 | 1–0 | 1–2 | 1–5 | 1–2 | 4–9 | 30.8% |
胡貝特·靴卡斯 (8) | 2015 | 1–1 | 1–0 | 0–7 | 2–1 | 4–9 | 30.8% |
曉域 (1) | 1998 | 9–18 | 4–7 | 1–6 | 0–1 | 14–32 | 30.4% |
薩芬 (1) | 1997 | 2–10 | 0–2 | 2–0 | 1–0 | 5–12 | 29.4% |
馬里奧·安錫 (7) | 2001 | 1–6 | 1–4 | 1–3 | 3–2 | 6–15 | 28.6% |
尼古萊·迪維丹高 (3) | 1999 | 2–19 | 6–5 | 2–6 | 4–6 | 14–36 | 28% |
德爾波特羅 (3) | 2005 | 7–18 | 6–11 | 4–16 | 3–7 | 20–52 | 27.8% |
費爾南多·岡薩雷斯 (5) | 1999 | 1–12 | 3–7 | 2–1 | 2–1 | 8–21 | 27.6% |
塞巴斯蒂安·哥斯贊 (4) | 1996 | 2–3 | 0–3 | 1–1 | 0–1 | 3–8 | 27.3% |
尼克·基域奧斯 (13) | 2013 | 1–6 | 3–6 | 2–1 | 1–6 | 7–19 | 26.9% |
洛迪克 (1) | 2000 | 3–21 | 3–7 | 5–4 | 3–8 | 14–40 | 25.9% |
斯特凡諾斯·薛斯柏斯 (3) | 2016 | 2–2 | 2–7 | 2–13 | 2–1 | 8–23 | 25.8% |
桑加 (5) | 2004 | 6–12 | 4–10 | 6–17 | 2–14 | 18–53 | 25.4% |
吉列爾莫·簡拿斯 (8) | 1995 | 3–3 | 0–3 | 0–2 | 0–1 | 3–9 | 25% |
伊萬·柳比西奇 (3) | 1998 | 3–13 | 2–7 | 2–7 | 3–4 | 10–31 | 24.4% |
托米·哈斯 (2) | 1998 | 4–13 | 0–5 | 3–6 | 1–2 | 8–26 | 23.5% |
法比奧·福尼尼 (9) | 2004 | 0–4 | 4–14 | 0–8 | 5–4 | 9–30 | 23.1% |
羅伯托·包蒂斯塔·阿古特 (9) | 2005 | 0–9 | 0–3 | 3–9 | 4–3 | 7–24 | 22.6% |
華連卡 (3) | 2002 | 3–23 | 3–19 | 6–21 | 10–13 | 22–76 | 22.4% |
泰勒·費歷斯 (5) | 2015 | 0–2 | 2–2 | 0–10 | 2–0 | 4–14 | 22.2% |
杜尚·拉約維奇 (23) | 2007 | 0–2 | 0–3 | 1–2 | 1–0 | 2–7 | 22.2% |
費利路 (1) | 1998 | 3–10 | 2–7 | 1–2 | 0–3 | 6–22 | 21.4% |
馬泰奧·貝利天尼 (6) | 2015 | 0–2 | 0–2 | 0–4 | 3–3 | 3–11 | 21.4% |
詹姆斯·比歷克 (4) | 1999 | 1–10 | 3–4 | 0–3 | 1–2 | 5–19 | 20.8% |
揚科·蒂普薩雷維奇 (8) | 2002 | 0–6 | 0–3 | 2–5 | 3–5 | 5–19 | 20.8% |
貝迪治 (4) | 2002 | 6–20 | 4–20 | 3–25 | 6–11 | 19–76 | 20% |
奧利維埃·羅庫斯 (24) | 1999 | 0–8 | 1–4 | 3–3 | 0–1 | 4–16 | 20% |
卡斯珀·魯德 (2) | 2015 | 0–1 | 0–2 | 1–5 | 1–0 | 2–8 | 20% |
費德里科·德爾波尼斯 (33) | 2007 | 1–1 | 0–5 | 0–1 | 1–1 | 2–8 | 20% |
卡洛斯·莫亞 (1) | 1995 | 0–7 | 2–6 | 2–2 | 0–2 | 4–17 | 19.4% |
費拿 (3) | 2000 | 0–17 | 6–26 | 5–16 | 6–14 | 17–73 | 18.9% |
法布里斯·山度奴 (17) | 1989 | 2–9 | 0–1 | 1–1 | 0–2 | 3–13 | 18.8% |
費爾南多·華達斯高 (7) | 2001 | 0–7 | 3–17 | 4–11 | 4–13 | 11–48 | 18.6% |
弗朗西斯·蒂亞福 (10) | 2015 | 0–3 | 1–2 | 0–2 | 1–2 | 2–9 | 18.2% |
馬爾迪·菲什 (7) | 2000 | 1–8 | 1–8 | 0–7 | 4–5 | 6–28 | 17.6% |
儒利安·貝內托 (25) | 2000 | 2–6 | 1–3 | 1–6 | 0–5 | 4–20 | 16.7% |
丹尼斯·沙波瓦洛夫 (10) | 2017 | 0–1 | 2–4 | 0–8 | 1–2 | 3–15 | 16.7% |
衛斯理·穆迪 (57) | 2000 | 0–1 | 0–1 | 1–2 | 0–1 | 1–5 | 16.7% |
壇納西·科基納基絲 (65) | 2013 | 1–0 | 0–1 | 0–2 | 0–2 | 1–5 | 16.7% |
讓-勒內·利斯納爾 (84) | 1997 | 0–2 | 0–1 | 0–2 | 1–0 | 1–5 | 16.7% |
格里戈爾·迪米杜夫 (3) | 2008 | 1–7 | 1–14 | 1–12 | 5–8 | 8–41 | 16.3% |
羅賓·蘇達寧 (4) | 2001 | 1–16 | 2–6 | 1–6 | 2–3 | 6–31 | 16.2% |
錦織圭 (4) | 2007 | 3–8 | 2–12 | 2–18 | 2–9 | 9–47 | 16.1% |
薩姆·奎里 (11) | 2006 | 0–4 | 1–5 | 2–9 | 2–8 | 5–26 | 16.1% |
奇雲·安達臣 (5) | 2007 | 1–6 | 0–5 | 2–10 | 2–6 | 5–27 | 15.6% |
厄內斯特·古爾比斯 (10) | 2004 | 2–3 | 0–7 | 1–7 | 1–5 | 4–22 | 15.4% |
卡梅倫·諾瑞 (8) | 2017 | 0–1 | 1–5 | 0–4 | 1–1 | 2–11 | 15.4% |
盧卡斯·普耶 (10) | 2012 | 0–2 | 1–2 | 0–3 | 1–4 | 2–11 | 15.4% |
凱爾·埃德蒙 (14) | 2012 | 0–1 | 0–1 | 1–6 | 1–3 | 2–11 | 15.4% |
約翰·伊斯內爾 (8) | 2007 | 2–8 | 1–8 | 2–10 | 1–8 | 6–34 | 15% |
于爾根·梅爾策 (8) | 1999 | 1–4 | 1–3 | 1–3 | 0–7 | 3–17 | 15% |
克薩維埃·馬利斯 (19) | 1998 | 1–10 | 1–2 | 1–1 | 0–4 | 3–17 | 15% |
馬科斯·巴格達迪斯 (8) | 2003 | 1–7 | 1–9 | 0–8 | 3–5 | 5–29 | 14.7% |
米哈伊爾·尤日尼 (8) | 1999 | 0–17 | 4–13 | 3–7 | 0–4 | 7–41 | 14.6% |
加埃爾·蒙菲斯 (6) | 2004 | 4–10 | 2–14 | 0–19 | 2–4 | 8–47 | 14.5% |
施歷 (3) | 2005 | 1–10 | 2–7 | 2–19 | 3–12 | 8–48 | 14.3% |
吉爾·西蒙 (6) | 2002 | 2–7 | 1–8 | 1–11 | 3–16 | 7–42 | 14.3% |
洛倫佐·索內戈 (21) | 2013 | 0–2 | 0–1 | 1–1 | 0–2 | 1–6 | 14.3% |
托米·羅比度 (5) | 1998 | 1–11 | 0–7 | 2–7 | 2–6 | 5–31 | 13.9% |
萊納·舒特勒 (5) | 1995 | 1–3 | 1–5 | 0–3 | 0–2 | 2–13 | 13.3% |
阿爾韋特·拉莫斯-比尼奧拉斯 (17) | 2007 | 1–2 | 0–4 | 0–6 | 1–1 | 2–13 | 13.3% |
尼古拉·馬俞 (37) | 2000 | 0–4 | 1–2 | 0–2 | 1–5 | 2–13 | 13.3% |
里夏爾·加斯基特 (7) | 2002 | 2–19 | 0–18 | 1–13 | 4–9 | 7–59 | 11.9% |
大衛·戈芬 (7) | 2009 | 1–10 | 1–7 | 2–5 | 0–8 | 4–30 | 11.8% |
胡安·摩納哥 (10) | 2002 | 0–4 | 1–7 | 0–8 | 2–5 | 3–24 | 11.1% |
伯諾瓦·帕爾雷 (18) | 2007 | 0–7 | 0–4 | 1–2 | 1–3 | 2–16 | 11.1% |
傑西·詹努維克茲 (14) | 2007 | 0–1 | 0–2 | 0–1 | 1–4 | 1–8 | 11.1% |
巴勃羅·安杜哈爾 (32) | 2003 | 1–0 | 0–4 | 0–3 | 0–1 | 1–8 | 11.1% |
弗洛朗·塞拉 (36) | 2000 | 0–1 | 0–3 | 1–3 | 0–1 | 1–8 | 11.1% |
丹尼爾·希梅諾-特拉維爾 (48) | 2004 | 0–1 | 0–3 | 1–2 | 0–2 | 1–8 | 11.1% |
拉德克·史提潘尼克 (8) | 1996 | 2–14 | 0–7 | 1–13 | 2–7 | 5–41 | 10.9% |
費利西亞諾·盧比斯 (12) | 1997 | 0–13 | 4–10 | 1–9 | 0–11 | 5–43 | 10.4% |
伊沃·卡爾洛域 (14) | 2000 | 1–13 | 0–5 | 2–1 | 0–7 | 3–26 | 10.3% |
弗洛里安·邁爾 (18) | 2001 | 0–8 | 1–2 | 0–5 | 1–3 | 2–18 | 10% |
麥克·貝雷爾 (42) | 1999 | 0–2 | 1–2 | 0–2 | 0–3 | 1–9 | 10% |
吉勒斯·米勒 (21) | 2001 | 0–5 | 0–4 | 0–4 | 0–6 | 2–19 | 9.5% |
胡安·伊格納西奧·切拉 (15) | 1998 | 0–6 | 1–5 | 0–2 | 1–7 | 2–20 | 9.1% |
尼古拉斯·馬蘇 (9) | 1997 | 1–4 | 0–2 | 0–2 | 0–2 | 1–10 | 9.1% |
尼科洛茲·巴西拉什威利 (16) | 2008 | 1–1 | 0–4 | 0–2 | 0–3 | 1–10 | 9.1% |
米卡埃爾·洛德拉 (21) | 1999 | 0–2 | 0–1 | 1–3 | 0–4 | 1–10 | 9.1% |
約翰·米爾蒙 (33) | 2006 | 1–3 | 0–2 | 0–3 | 0–2 | 1–10 | 9.1% |
迪亞哥·舒華斯文 (8) | 2010 | 0–4 | 1–11 | 0–7 | 1–0 | 2–22 | 8.3% |
亞歷山大·多爾戈波洛夫 (13) | 2006 | 0–5 | 2–7 | 0–6 | 0–4 | 2–22 | 8.3% |
巴勃羅·奎瓦斯 (19) | 2004 | 0–2 | 1–5 | 0–1 | 0–3 | 1–11 | 8.3% |
盧卡斯·拉索爾 (26) | 2004 | 0–2 | 1–4 | 0–2 | 0–3 | 1–11 | 8.3% |
謝爾蓋·斯塔霍夫斯基 (31) | 2003 | 1–1 | 0–2 | 0–4 | 0–4 | 1–11 | 8.3% |
菲利普·科爾施賴伯 (16) | 2001 | 0–14 | 2–12 | 1–15 | 1–5 | 4–46 | 8% |
米沙·施華利夫 (25) | 2005 | 0–6 | 0–3 | 0–2 | 1–1 | 1–12 | 7.7% |
唐納德·揚 (38) | 2004 | 0–1 | 0–3 | 0–3 | 1–5 | 1–12 | 7.7% |
聖地亞哥·希拉爾多 (28) | 2004 | 0–2 | 0–6 | 0–2 | 1–3 | 1–13 | 7.1% |
安德烈亞斯·塞皮 (18) | 2002 | 1–14 | 1–8 | 0–12 | 1–8 | 3–42 | 6.7% |
維克托·特羅伊茨基 (12) | 2006 | 0–2 | 1–5 | 1–13 | 0–8 | 2–28 | 6.7% |
羅賓·哈塞 (33) | 2005 | 0–3 | 0–3 | 0–3 | 1–5 | 1–14 | 6.7% |
尼古拉斯·阿爾瑪格羅 (9) | 2003 | 0–5 | 1–15 | 0–5 | 1–5 | 2–30 | 6.3% |
熱雷米·夏爾迪 (25) | 2005 | 1–4 | 0–3 | 0–14 | 1–9 | 2–30 | 6.3% |
托馬斯·貝魯奇 (21) | 2005 | 0–2 | 0–6 | 0–6 | 1–1 | 1–15 | 6.3% |
瓦謝克·波斯皮西爾 (25) | 2007 | 0–3 | 0–2 | 0–6 | 1–5 | 1–16 | 5.9% |
阿爾伯特·蒙塔涅斯 (22) | 1999 | 1–3 | 0–4 | 0–6 | 0–4 | 1–17 | 5.6% |
卡倫·哈查諾夫 (8) | 2013 | 0–1 | 0–8 | 1–9 | 0–1 | 1–19 | 5% |
馬塞爾·格拉諾勒斯 (19) | 2003 | 0–4 | 0–4 | 0–4 | 1–7 | 1–19 | 5% |
丹尼斯·伊斯托明 (33) | 2004 | 0–8 | 0–5 | 1–5 | 0–3 | 1–21 | 4.5% |
保羅-亨利·馬蒂厄 (12) | 1999 | 0–7 | 0–10 | 1–6 | 0–6 | 1–29 | 3.3% |
亞爾科·涅米寧 (13) | 2000 | 0–15 | 0–8 | 1–6 | 0–5 | 1–34 | 2.9% |
胡安·伊格納西奧·隆德羅 (50) | 2010 | 0–1 | 0–1 | 0–1 | 0–1 | 0–4 | 0% |
揚·哈耶克 (71) | 2000 | 0–1 | 0–1 | 0–1 | 0–1 | 0–4 | 0% |
皮埃爾-于格·埃貝爾 (36) | 2010 | 0–1 | 0–1 | 0–2 | 0–1 | 0–5 | 0% |
馬修·伊布登 (39) | 2006 | 0–2 | 0–1 | 0–1 | 0–2 | 0–6 | 0% |
山德夫·狄瓦曼 (62) | 2008 | 0–2 | 0–1 | 0–1 | 0–2 | 0–6 | 0% |
西岡良仁 (24) | 2014 | 0–1 | 0–2 | 0–3 | 0–1 | 0–7 | 0% |
丹尼斯·庫德拉 (53) | 2010 | 0–2 | 0–1 | 0–3 | 0–1 | 0–7 | 0% |
吉多·佩拉 (20) | 2007 | 0–2 | 0–4 | 0–1 | 0–1 | 0–8 | 0% |
泰勒·丹特 (21) | 1998 | 0–2 | 0–2 | 0–1 | 0–3 | 0–8 | 0% |
斯蒂夫·約翰遜 (21) | 2012 | 0–3 | 0–1 | 0–1 | 0–3 | 0–8 | 0% |
杜迪·塞拉 (29) | 2002 | 0–2 | 0–3 | 0–2 | 0–1 | 0–8 | 0% |
安德烈·戈盧別夫 (33) | 2005 | 0–1 | 0–1 | 0–4 | 0–2 | 0–8 | 0% |
瑞恩·哈里森 (40) | 2007 | 0–2 | 0–2 | 0–3 | 0–1 | 0–8 | 0% |
卡洛斯·貝洛克 (37) | 2001 | 0–2 | 0–4 | 0–2 | 0–1 | 0–9 | 0% |
阿爾亞·貝德尼 (43) | 2008 | 0–2 | 0–2 | 0–4 | 0–1 | 0–9 | 0% |
保羅·洛倫齊 (33) | 2003 | 0–1 | 0–4 | 0–3 | 0–2 | 0–10 | 0% |
本傑明·碧克爾 (35) | 2005 | 0–4 | 0–2 | 0–2 | 0–2 | 0–10 | 0% |
盧卡斯·拉科 (44) | 2005 | 0–3 | 0–4 | 0–1 | 0–3 | 0–11 | 0% |
楊-萊納德·史卓夫 (21) | 2009 | 0–4 | 0–1 | 0–7 | 0–1 | 0–13 | 0% |
米哈伊爾·庫庫什金 (39) | 2006 | 0–3 | 0–4 | 0–2 | 0–4 | 0–13 | 0% |
德米特里·圖爾蘇諾夫 (20) | 2000 | 0–5 | 0–3 | 0–1 | 0–5 | 0–14 | 0% |
萊昂納多·梅耶爾 (21) | 2003 | 0–4 | 0–6 | 0–2 | 0–2 | 0–14 | 0% |
羅比·吉內普里 (15) | 2001 | 0–5 | 0–2 | 0–5 | 0–3 | 0–15 | 0% |
波蒂托·斯塔拉切 (27) | 2001 | 0–7 | 0–6 | 0–2 | 0–2 | 0–17 | 0% |
西莫內·博萊利 (36) | 2003 | 0–4 | 0–6 | 0–4 | 0–3 | 0–17 | 0% |
阿德里昂·文拿連奴 (17) | 2004 | 0–7 | 0–3 | 0–5 | 0–3 | 0–18 | 0% |
伯納德·杜米治 (17) | 2008 | 0–4 | 0–3 | 0–6 | 0–5 | 0–18 | 0% |
若昂·蘇沙 (28) | 2008 | 0–2 | 0–3 | 0–6 | 0–7 | 0–18 | 0% |
維克托·哈內斯庫 (26) | 2000 | 0–6 | 0–4 | 0–7 | 0–2 | 0–19 | 0% |
橘色(已退役)
經典對戰
編輯四巨頭有許多場著名對決,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是被網球專家、網壇名將、球迷視為經典對決[198][199][200][201],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5小時53分鐘的大滿貫決賽,祖高域在2010和2011年的兩屆美網四強連續救賽末點逆轉擊敗費達拿[202][203],費達拿2011年法網四強擊敗祖高域,終結祖高域41連勝[204],2012年澳網四強,4小時50分鐘的五盤由祖高域擊敗梅利[205],澳網決賽祖高域奪得第三冠,法網拿度奪得第七冠[206],溫網費達拿奪得第七冠,追平森柏斯,梅利則是自1938年後,有英國選手打進決賽[207],2012年美網決賽,梅利奪得首座大滿貫冠軍,自1938年後唯一贏得大滿貫冠軍的英國選手[208]。
2007年溫網決賽
編輯「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一費達拿和世界排名第二的拿度對決,也是第四次大滿貫決賽相遇。
最終費達拿3小時45分鐘的五盤擊敗拿度,繼比約·波格後,連奪五座溫網冠軍的選手,當天比約·波格在1981年輸掉決賽後第一次重回溫網,見證這一刻表示:「希望見證費達拿追平我的紀錄,連續奪得五冠,對我來說,沒有比這時回來更合適。」[209],這也是溫網第一次引入鷹眼系統技術[210],但是賽前費達拿和拿度對溫網這做法均表示反對[211][212]。
2008年溫網決賽
編輯「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一費達拿和世界排名第二拿度對決,第六次大滿貫決賽碰頭,4小時48分鐘的五盤[213],拿度奪得第一座溫網冠軍,終止費達拿溫網六連冠[214]。
由於中途下雨不斷,不斷中止又繼續,當地時間晚上21點15分結束,下午14點35分開打,耗時六小時分鐘[215],隨後溫網為中央球場加蓋頂棚,使得不因下雨而被迫拖延[216]。
2009年澳網決賽
編輯「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由拿度世界排名第一和費達拿世界排名第二對決,費達拿和拿度第七次在大滿貫決賽碰頭,也是拿度繼2008年法網和溫網後,連續三次擊敗費達拿,4小時19分鐘的五盤,拿度擊敗費達拿,奪得首座澳網冠軍[217]。
拿度也成為澳網首位奪冠的西班牙選手,決賽被形容為澳網最精彩對決之一[218],費達拿無法追平森柏斯14座大滿貫冠軍[219][220][221],拿度在不同場地擊敗費達拿,尤其法網對費達拿,使費達拿生涯大滿貫推遲五年完成[註 9],拿度也完成職業生涯金滿貫[註 10]。
費達拿一發得分率為51%對拿度64%,破發率費達拿31%對拿度的43%[222],在關鍵分費達拿處於劣勢。
2010年美網決賽
編輯「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由首次打進美網決賽世界排名第一拿度對第二次闖進美網決賽世界排名第三祖高域,首次在大滿貫決賽交手,也是第五次大滿貫碰頭,四強拿度直落三盤擊敗俄羅斯的米哈伊爾·尤日尼[223],祖高域輸兩盤後逆轉費達拿[224]。
2011年法網四強和決賽
編輯「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由世界排名第二祖高域對世界排名第三費達拿,費達拿擊敗祖高域,為祖高域2011年賽季首敗[225],也是祖高域2011年賽季唯一沒打進決賽的大滿貫,最後費達拿和拿度爭冠,也是第八次大滿貫碰頭,最終拿度第五次在法網擊敗費達拿,追平比約·波格法網六冠[226]。
2012年澳網決賽
編輯「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一祖高域對世界排名第二拿度,第四次大滿貫決賽碰頭,祖高域連續三次擊敗拿度且上演五盤[227][228],最後頒獎典禮時,因為體力透支過分勞累而無法站着,主辦方為拿度和祖高域在頒獎現場準備椅子[229]。
2012年法網決賽
編輯「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由祖高域對決拿度,連續四次大滿貫決賽交手,拿度渴望超越比約·波格六冠,追平克里斯·艾華特七冠[230]。
拿度贏得前兩盤,祖高域則在第三盤扳回一程,第四盤在祖高域2比1領先時暫停[231],祖高域在拿度冠軍點以一記雙誤被破發,最終拿度奪得法網第七冠,追平克里斯·艾華特[232][233]。
2012年溫網決賽
編輯「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三費達拿對世界第四梅利,第三次大滿貫決賽相遇,費達拿擊敗梅利,奪得第17座大滿貫冠軍[234][235][236]。
2012年美網決賽
編輯「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二祖高域對世界排名第三梅利,第二次大滿貫決賽交手,梅利贏兩盤後遭到祖高域反撲,但決勝盤擊敗祖高域,奪得首座大滿貫冠軍,4小時54分鐘追平美網決賽紀錄[註 11]。
賽後梅利表示,在祖高域贏得第三盤和第四盤後的休息時間,梅利上完廁所後專注於比賽[237]。
2013年澳網決賽
編輯「201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一祖高域對世界排名第三梅利[238],第三次大滿貫決賽碰頭,最終祖高域四盤擊敗梅利,奪得第六座大滿貫冠軍,成為公開化年代首位完成澳網三連冠的選手[239]。
梅利在首盤搶七贏得第一盤,喬科維也以搶七贏得第二盤,第三盤第八局,祖高域獲得破發點並成功破發,並保持到盤末,以6比3贏得第三盤,隨後,祖高域以6比2贏得第四盤奪冠,追平鮑里斯·碧克和斯特凡·埃德貝里六座大滿貫冠軍[240][241]。
2013年法網四強
編輯「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被認為是決賽的提前上演,祖高域在蒙地卡羅大師賽擊敗拿度後,在四強對決拿度,拿度在泥地賽季八次闖進決賽六次奪得冠軍,祖高域看重這場勝利,四強擊敗拿度晉級決賽,有機會首度奪得法網冠軍,完成生涯大滿貫[242],並以此來追思剛過世的啟蒙老師[243]。
最終4小時37分鐘,決勝盤拿度以9比7贏得第五盤,擊退祖高域,和2012年澳網決賽相似,拿度在第四盤化解祖高域賽末點,贏得第四盤且進決勝盤,決勝盤拿度率先破發,並以4比2領先,卻被祖高域回破,扳平至4比4,最終祖高域第五盤以7比5逆轉拿度奪冠,祖高域在第四盤化解對手的賽末點並進決勝盤,第五盤4比2領先時未能守住,最後7比8時遭到破發,止步四強無緣決賽[244]。
拿度決賽對手是費拿,是繼2010年貝迪治後非四巨頭打進大滿貫決賽,最後拿度二度連續四年奪得法網冠軍,成為首位一座大滿貫奪得八次冠軍的選手[245]。
2013年溫網決賽
編輯「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一祖高域和世界排名第二梅利對決 第四次大滿貫決賽交手,最終3小時9分鐘,二號種子以直落三盤擊敗頭號種子[246][247],梅利拿到職業生涯第二座大滿貫冠軍,這也是英國選手自1936年後,首座溫網冠軍[248]。
2013年美網決賽
編輯「201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由世界排名第一祖高域與世界排名第二拿度對決,第六次大滿貫決賽交手,拿度決賽四盤擊敗祖高域,二度奪得美網冠軍,奪得第13座大滿貫冠軍[249]。
國際賽事和國家代表
編輯ITF賽事:奧運、台維斯盃、賀文盃,ATP賽事:利華盃、ATP盃、聯合盃。
選手 | 奧運 | 台維斯盃 | 賀文盃 | 利華盃 | ATP盃 | 聯合盃 | 戰績 | 勝率 | 年份 | 冠軍數 |
---|---|---|---|---|---|---|---|---|---|---|
費達拿 | 20–7 | 52–18 | 27–9 | 8–4 | – | – | 107–38 | 73.8% | 1999–2022 | 8 |
拿度 | 19–6 | 37–6 | – | 3–4 | 6–2 | 0–2 | 65–20 | 76.5% | 2004–2024 | 8 |
祖高域 | 22–10 | 46–16 | 20–8 | 2–3 | 11–1 | 3–1 | 104–39 | 72.7% | 2004–2024 | 4 |
梅利 | 21–8 | 42–10 | 18–8 | 0–2 | – | – | 81–28 | 74.3% | 2005–2024 | 3 |
國際賽事表現比較
編輯選手 | 奧運 | 台維斯盃 | 賀文盃 | 利華盃 | ATP盃/聯合盃 | ||||||||||||||||
---|---|---|---|---|---|---|---|---|---|---|---|---|---|---|---|---|---|---|---|---|---|
參加數 | 獎牌 | 勝場 |
勝率 % |
提名 | 平局 | 冠軍數 | 勝場 |
勝率 % |
參加數 | 冠軍數 | 勝場 |
勝率 % |
參加數 | 冠軍數 | 勝場 |
勝率 % |
參加數 | 冠軍數 | 勝場 |
勝率 % | |
費達拿 | 7 | 2 | 20 | 74% (20–7) | 27 | 27 | 1 | 52 | 74% (52–18) | 5 | 3 | 27 | 75% (27–9) | 4 | 3 | 8 | 67% (8–4) | 沒參加 | |||
拿度 | 8 | 2 | 19 | 76% (19–6) | 20 | 23 | 4 | 37 | 86% (37–6) | 沒參加 | 3 | 2 | 3 | 43% (3–4) | 3 | 0 | 6 | 67% (6–3) | |||
祖高域 | 9 | 2 | 22 | 69% (22–10) | 30 | 37 | 1 | 46 | 74% (46–16) | 4 | 0 | 20 | 71% (20–8) | 2 | 1 | 2 | 40% (2–3) | 3 | 1 | 14 | 88% (14–2) |
梅利 | 9 | 3 | 21 | 72% (21–8) | 24 | 25 | 1 | 42 | 81% (42–10) | 4 | 0 | 18 | 69% (18–8) | 1 | 0 | 0 | 0% (0–2) | 沒參加 |
留下的地位認可
編輯其他頂尖選手,包括費拿、貝迪治、桑加、洛迪克等選手都曾經表示過四巨頭對網壇的統治及匹配時的挑戰[250][251][252],費拿曾說:
“ | 我覺得四巨頭更好,這是我的看法,但是我努力贏得每一場比賽,結果,有或沒有?我沒有胡說,我很難奪得大滿貫,因為有四巨頭[253][254][255],在這時候,四巨頭比其他選手更好。 | ” |
許多前任網壇選手,包括比約·波格、阿加斯、森柏斯、伊萬尼塞維奇等,也表達他們的想法[256][257][258][259],在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比賽期間,11屆大滿貫冠軍得主比約·波格表示:
“ | 網壇長期被四巨頭壟斷,我不認為這是一件談起來讓人激動的事,過往人們總是在談論其中一或兩個成績斐然的選手,如今我們一下子面對的是四巨頭,四巨頭以外,我看不到有別的選手能奪得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這無疑是四巨頭與其他選手的巨大鴻溝。 | ” |
華連卡本身不認為自己的成績足以與四巨頭相提並論,並表示四巨頭遠遠領先我[260],華連卡表示:
“ | 看看四巨頭贏得多少比賽,且已經處於頂尖多久,正如所見,是的,我有三座大滿貫冠軍,但看看四巨頭有多少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過去十幾年,四巨頭都處於頂尖,四巨頭不只贏得比賽,還總是打進四強和決賽,這是為什麼我沒辦法和四巨頭相提並論的原因。 | ” |
四巨頭的出現被認為對網壇產生積極的影響,使這項運動更激勵人心且吸引更多關注。
其他觀點
編輯梅利與曾被提名的三位選手的生涯成績:
大滿貫 | ATP1000大師賽 | 500賽 | 250賽 | ATP年終總決賽 | 奧運 | 最高世界排名 | |
---|---|---|---|---|---|---|---|
梅利 | 3 | 14 | 9 | 17 | 1 | 金牌(2) | 1 |
華連卡 | 3 | 1 | 3 | 9 | 0 | 第二圈(1) | 3 |
德爾波特羅 | 1 | 1 | 9 | 11 | 0 | 銀牌(1) | 3 |
施歷 | 1 | 1 | 2 | 16 | 0 | 第三圈(1) | 3 |
「三巨頭」
編輯有些網球評論員,甚至梅利都曾把現今網壇形容為「三巨頭」或「三國鼎立」[261][262][263],認為以梅利實力應該排在其他三巨頭後[264][265],梅利對戰其他三巨頭的成績是較不理想的29勝56敗,從2008年賽季到2013年賽季,梅利拿到九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2011年到2012年連續五次大滿貫四強,2012年倫敦奧運金牌得主,2012年到2013年四次打進大滿貫決賽,最後奪得2012年美網及2013年溫網冠軍[266][267], 在2016年澳網、法網奪得亞軍,拿到溫網冠軍、奧運金牌和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在2016年登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268]。
黃金時代
編輯包括嘉芙和麥根萊在內一些人都認為,四巨頭的出現正逢網壇的新「黃金時代」[269][270][271][272],在這時代,強度、運動能力、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與1960年代,羅德·利華、肯·羅斯威爾、萊·艾馬臣和紐康姆的時代及1970年代至1980年代,比約·波格、干納斯、麥根萊和艾雲·蘭度的時代相比[273][274][275][276]。
祖高域和費達拿都認為這是網壇的黃金時代[277][278],儘管費達拿在2012年緩頰環繞着四巨頭為最偉大的討論,費達拿說道:
“ | 我想說不,但我不知道,僅因為回顧15年前,就有森柏斯、斯特凡·艾波格、鮑里斯·碧克和阿加斯,我不知道還有誰,那些傢伙不是好選手嗎?回頭看,更遠的過去,20年,有干納斯和艾雲·蘭度,那些也不好嗎?我是說,我不知道,所以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尊重,只是時代不同,運動強度更高,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話說回來,我們不打雙打,我們不混着打,也許我們現在打得更少,因為這更費力,但我們五盤確實比以前打得更少,真的不能比較,但我們現在有一個黃金時代,我真的感覺到,很高興看到梅利在奧運的蛻變,也很高興看到諾華克去年渡過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年,然後拉法和我還在,這絕對是美好的時光,過去仍有偉大的冠軍,現在我們處於頂尖相當有趣,我認為強度從來沒有比現在更高,但是最好的?我們四個?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決定[279]。 | ” |
費達拿說的黃金時期也用於網壇中其他著名時代,包括1970年代至1980年代[280][281][282]和1920年代至1930年代[283][284][285]。
將四巨頭在大滿貫、ATP1000大師賽、ATP年終總決賽奪得冠軍數與「比約·波格/干納斯/麥根萊/艾雲·蘭度」和「斯特凡·艾波格/鮑里斯·碧克/森柏斯/阿加斯」兩組其他年代選手比較,無論大滿貫、ATP1000大師賽、ATP年終總決賽冠軍數,四巨頭都超越兩組其他年代選手。
大滿貫 | ATP1000大師賽 | ATP年終總決賽 | 合計 | |
---|---|---|---|---|
費達拿 + 拿度 + 祖高域 + 梅利 | 69 | 118 | 14 | 201 |
比約·波格 + 干納斯 + 麥根萊 + 艾雲·蘭度 | 34 | 73 | 11 | 118 |
斯特凡·埃德貝里 + 鮑里斯·碧克 + 阿加斯 + 森柏斯 | 34 | 46 | 10 | 90 |
生涯總獎金
編輯祖高域、拿度、費達拿、梅利佔據生涯總獎金前四[286],此外,祖高域在2015年賽季奪得最高單賽季總獎金紀錄,高達約2115萬美元。
生涯總獎金[287] | |
---|---|
祖高域 | $185,541,164 |
拿度 | $134,946,100 |
費達拿 | $130,594,339 |
梅利 | $64,687,542 |
四巨頭合計生涯總獎金約5.16億美元。
- 截至2025年1月3日[update]。
參見
編輯註解
編輯- ^ 包括ATP巡迴賽、大滿貫、奧運、戴維斯盃、利華盃、賀文盃、ATP盃、聯合盃。
- ^ 除了單打金牌,還有一枚跟羅拉·笠臣搭檔混雙的銀牌。
- ^ 自2019年之後,將奧運金牌列為頂級賽事。
- ^ 為漢堡大師賽至2008年,泥地馬德里大師賽從2009年至今。
- ^ 2001年之前為斯圖加特公開賽,2002年至2008年為硬地馬德里大師賽,2009年至今為上海大師賽。
- ^ 截至2022年溫網開打前
- ^ 截至2024年台維斯盃期間
- ^ 截至2024年奧運期間
- ^ 2009年法網擊敗羅賓·蘇達寧首次法網奪冠完成大滿貫。
- ^ 2008年北京奧運奪得金牌,2010年首次美網奪冠達成,費達拿只有大滿貫。
- ^ 上次發生在1988年艾雲·蘭度與馬茨·韋蘭特的決賽。
參考文獻
編輯- ^ Newman, Paul. "Golden era of tenn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Independent. 1 December 2010.
- ^ "Rod Laver's Top 10 From The Present". Herald Sun. Retrieved 26 January 2012.
- ^ The Tipster. "Novak Djokovic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layers of all time says Pat Cas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etro. 25 October 2011.
- ^ "Big four to slug it out for US Op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urriyet Daily News. 28 September 2011.
- ^ "Preview: Tennis 'Big Four' set to battle for U.S. Open tit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K Reuters. 9 September 2011.
- ^ "Men's Tennis Big Four – Is the Party almost ov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eacher Report. 1 February 2013.
- ^ "Men's Tennis: The Big One, Big Two, Big Three or Big Fou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TP Tour. 26 February 2011.
- ^ Roger's Results 1998. Roger Federer Official Website. [200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4).
- ^ Ilic, Jovica. On this day: Roger Federer wins first ATP match at 17. Tennis World USA. 2022-09-30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 ^ Nadal, the youngest player to win his first ATP match. Rafael Nadal Academy.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4).
- ^ Bierley, Steve. in Melbourne. Djokovic arrives with a bang and a new era begins. The Guardian. [2008-01-28].
- ^ Andy Murray records 1000th ATP tour-level match - LTA. LTA. [200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 ^ Malcolm Folley. (26 January 2013) In Murray and Djokovic, history beckons for the boys who grew up to be champ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Daily Mail.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
- ^ Mitchell, Kevin. "The friendship and rivalry of Andy Murray and Novak Djokovi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Guardian.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
- ^ 2000–2009 The Decade in Tennis. Essential Tennis. [201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 ^ Tignor, Steve. Deux: Death on the Dirt. Tennis.com. [2014-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 ^ 2003: Roger Federer Wins First Grand Slam at Wimbledon. Bleacher Report. [201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 ^ Mimi Mccann. Andy Roddick: His 2003 U.S. Open Comeback Will Make You a Believer. Bleacher Report.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 ^ Gaston Gaudio's 2004 Roland Garros triumph, 20 years on. ATP Tour. [2024-06-06].
- ^ Roger Federer On No. 1: 'I Decided I Would Like To Stay There'. ATP Tour.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9).
- ^ No.1 seed Federer upset by Spanish teenager. USA Today.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 ^ Tignor, Stephen. Wimbledon 2006: The Duel. Tennis.com. [200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5).
- ^ 2007 Wimbledon Championship final match fac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P Tour. [5 March 2014].
- ^ Stephanie Livaudais. The world in 2005—the last year the Australian Open didn’t feature a ‘Big 3' finalist. Tennis.com.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 ^ 2005: Rafael Nadal Wins Roland Garros, Begins New Era in Clay Court Tennis. Bleacher Report. [201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 ^ Roddick back with a bang. Eurosport. [21 August 2006].
- ^ The Story When David Nalbandian Beat the BIG 3 in Madrid in 2007. Tennisclubhouse.ca. [6 May 2024].
- ^ Bierley, Steve. in Paris. Nalbandian thrashes Nadal in Paris masterclass. The Guardian. [5 November 2007].
- ^ Tennis Youngsters excel in 2005. FilGoal.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Mitchell, Kevin. The friendship and rivalry of Novak Djokovic.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 ^ Preston, Eleanor. Djokovic rubs salt into someone's wound.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 ^ Novak Djokovic Q&A. BBC Sport. [2013-02-05].
- ^ "Murray out of the French Open". The Guardi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15 February 2013.
- ^ "Injured Murray out of Wimbled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15 February 2013.
- ^ Kirwin, Kate."Masterly Murray triumphs in St Petersbu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aily Mail.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
- ^ Djokovic upsets Federer in straight se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BC News. 25 January 2008.
- ^ Newman, Paul."Djokovic keeps up Murray ga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3.
- ^ Caroline Cheese. Brutal Nadal sweeps aside Murra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 Sport.
- ^ Barry Wood. Roddick overcomes the odds to take Dubai title. Reuters. [9 March 2008].
- ^ Davydenko thumps Nadal in Miami final. France24. [19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 ^ Jenkins, Bruce. (7 July 2008)"The Greatest Match Ev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Retrieved 2009-02-14.
- ^ Alleyne, Richard. (7 July 2008)"Wimbledon 2008: John McEnroe hails Rafael Nadal victory as greatest final ev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Retrieved 2009-02-14.
- ^ Wertheim, Jon. (9 July 2008)"Without a doubt, it's the greate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 Mailbag (SI.com). Retrieved 2009-02-14.
- ^ Tignor, Steve. (8 July 2008)"W: Report Car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ncrete Elbow. Tennis.com. Retrieved 2009-02-14.
- ^ Tennis: Andy Murray beats Rafael Nadal to reach US Open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7 September 2008.
- ^ Bierley, Steve. Tennis Masters Cup: Novak Djokovic beats Nikolay Davydenko; Juan Martin del Potro beats Jo-Wilfried Tsong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Guardian.
- ^ Tsonga wins Paris Masters. Eurosport. [2 November 2008].
- ^ "Rusedski on the 'big four' of men's tenn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3.
- ^ 拿度:看到羅傑哭泣無法享受勝利 希望囊獲全滿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09年2月3日
- ^ Bierley, Steve. Rafael Nadal's Wimbledon withdrawal leaves door open for Andy Murra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 ^ Mike Dickson. WIMBLEDON 2009: Swiss legend Federer beats Roddick in five set classic to win a record 15th Grand Sla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aily Mail.
- ^ Andy Murray beats Juan Martin del Potro to win Rogers Cu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 ^ Roger Federer enters sixth consecutive US Open final defeating Novak Djokovi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News.
- ^ Donegan, Lawrence. at Flushing Meadows. Juan Martín del Potro crushes Rafael Nadal to meet Roger Federer in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14 September 2009.
- ^ Inspired Davydenko beats Nadal to win Shanghai Masters. France24. [19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31).
- ^ TBT: Nikolay Davydenko's 2009 ATP World Tour Finals victory. Sports Illustrated. [16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2).
- ^ Clegg, Jonathan."We Are the Champion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25 March 2013.
- ^ Courtney Nguyen. Veteran Ljubicic completes Indian Wells triumph. CNN. [22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5).
- ^ Roddick wins in Miami. Eurosport. [4 May 2010].
- ^ Lazenberg, Gregory."Rafael Nadal: Why This Clay Court Season Might Not Be As Easy As the Last O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eacher Report. Retrieved 25 March 2013.
- ^ "2010 Players of the Ye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P Tour. Retrieved 25 March 2013.
- ^ Wimbledon 2011 Results: Novak Djokovic Is World's No. 1. Bleacher Report.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 ^ Ed McGrogan. "The 10 Greatest Men's Seasons: No. 3, Djokovic's 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com. [6 December 2011].
- ^ Habib, Hal. (21 September 2011) "After putting on 'couch potato' weight in retirement, Pete Sampras is fit again and playing competitive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Palm Beach Post.
- ^ ""Big Four" set to battle for U.S. Open tit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Retrieved 9 July 2013.
- ^ John O' Donovan. "Djokovic's 2011 season: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TE. Retrieved 9 July 2013.
- ^ Willis, Alexandra. "Andy Murray to leap-frog Roger Federer in world rankings after beating David Ferrer to win Shangha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9 July 2013.
- ^ "Murray kicks off 2012 against Kukushk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ESPN. Retrieved 9 July 2013.
- ^ 2012 Olympic tennis men's single final's match fac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 ^ 小德:四巨頭將男網帶入黃金時代 梅利是重要組成部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2年8月15日
- ^ "Andy Murray finally cemented in tennis 『Big Four』". Ones to Watch.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7-10 Retrieved 9 July 2013.
- ^ "Andy Murray's US Open win, press review: 'The Big Three is the Big Fou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 ^ "TOP ACHIEVEMENTS OF 2012: ROGER FEDERER TOPPLES SAMPRAS RECORD".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12-26. Bettor.com. Retrieved 9 July 2013.
- ^ "Nadal: I wasn't ready to play in 2012 Wimbled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gence France-Presse. Retrieved 9 July 2013.
- ^ 費達拿排名10年來首次無緣前4,祖高域及梅利為前兩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體育 2013-07-08
- ^ 小德終結拿度硬地不敗,中網19連勝成就四冠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3年10月6日
- ^ 小德連奪中網+大師賽冠軍,簽名再秀一顆紅心愛中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體壇周報 2013年10月14日
- ^ 小德巴黎阻費拿衛冕,大師賽200勝奪生涯40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網易體育 2013年11月4日
- ^ 總決賽小德力克拿度,攜22連勝衛冕第三度稱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
- ^ 小德年末22連勝狂攬4000分,成新一代室內賽之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
- ^ 拿度第3次登頂年終No.1寶座,創造巡迴賽一紀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7日
- ^ 小德拿度幾乎壟斷大賽冠軍,或正式聯手統治網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
- ^ 拿度完美賽季收穫10冠4亞,溫網總決賽留兩遺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
- ^ 頒獎-拿度小德惺惺相惜互祝賀,動情致謝球迷支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
- ^ 德約無奈夢碎澳網四連冠,沒關係重頭再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體育2014年1月22日
- ^ 「五盤大師」敗走麥城,小德鐵人形像被顛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2日
- ^ 費達拿四盤復仇梅利,連續十一年躋身澳網四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2日
- ^ 華連卡創21年來大滿貫奇蹟,第36次征程有點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7日
- ^ Keating, Steve. "Membership in Big Four not of huge interest for Wawrink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Sports News. 12 September 2012.
- ^ 澳網綜述:男網挑戰四天王,女網均勢群芳鬥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6日
- ^ 十年大滿貫僅四個旁落,華連卡加入挑戰英雄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6日
- ^ 男網格局:華連卡打破壟斷,兩超多強正在成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6日
- ^ Murray Beats Monfils in Fading Light at Roland Garros. ATP Tour. [201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 ^ Tignor, Steve. Lightning Strikes Twice. Tennis.com. [2014-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 ^ Stan Wawrinka stuns Novak Djokovic to win final. BBC. [2016-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5).
- ^ Andy Murray becomes world number one after Raonic withdraws from Paris Masters. BBC Sport. [2016-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2).
- ^ Alexander Zverev Beats Novak Djokovic For Rome Title, His First Masters 1000 Crown. ATP Tour. [2021-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 ^ Wimbledon 2017: Andy Murray top seed ahead of Djokovic, Federer & Nadal. BBC Sport. [2017-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2).
- ^ Tennis rankings: Big Four, the ATP Top Four again, Johanna Konta hits career-high of Four in WTA list. SportingLife. [2020-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 ^ Novak Djokovic: Twelve-time Grand Slam champion will not play again in 2017. BBC Sport. [201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 ^ How The 2017 Montreal Final Was Won: Federer vs. Zverev. ATP Tour. [2021-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 ^ Del Potro Saves 3 M.P. To Beat Federer And Win Maiden Masters 1000 Title In Indian Wells. ATP Tour. [2021-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 ^ Rafael Nadal beats Stefanos Tsitsipas to win 11th Barcelona Open title. BBC Sport. [2018-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 ^ Federer reveals long-standing hand injury. Yahoo Sport. [2020-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
- ^ Khachanov Stuns Djokovic For Maiden Masters 1000 Crown. ATP Tour. [2021-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7).
- ^ Dominic Thiem Topples Roger Federer For Maiden Masters Title In Indian Wells. ATP Tour. [2021-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5).
- ^ ATP Finals: Alexander Zverev advances to semis; Rafael Nadal finishes year as World No. 1. India Today. Associated Press. [2020-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 ^ Rothenberg, Ben. Andy Murray Announces Retirement This Year.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Peter, Bodo.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ennis' Big Three as we know it. ESPN. [20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 ^ Morse, Ben. 'All three of the best players are playing in this generation,' Murray believes tennis' 'Big Three' are GOATs. CNN. [20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Djokovic zum achten Mal Australian-Open-Champion. Süddeutsche Zeitung.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 ^ Shanna McCarriston. Rafael Nadal withdraws from US Open amid COVID-19 concerns. CBS Sport. [202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2).
- ^ Pablo Carreno Busta Advances To US Open QFs, Novak Djokovic Defaulted. ATP Tour.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5).
- ^ Dominic Thiem Outlasts Alexander Zverev In Historic US Open Final. ATP Tour.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4).
- ^ Bhagavatula, Manoj. Stats: Djokovic ties Federer, Nadal's 20 Grand Slams with 6th Wimbledon title. ESPN. [202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 ^ Raz Mirza. Wimbledon 2021: Novak Djokovic beats Matteo Berrettini to join Roger Federer and Rafael Nadal as 20-time Grand Slam champion. Sky Sports.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 ^ Tokyo 2020 Olympics: Novak Djokovic beaten by Alexander Zverev in Olympic semi-final. Sky Sports. [202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 ^ Tokyo 2020 Olympics: Novak Djokovic defeated in bronze medal match and misses out on medal. Sky Sports. [202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 ^ Carayol, Tumaini. Daniil Medvedev ends Novak Djokovic’s calendar slam dream in US Open final. The Guardian.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3).
- ^ Rothenberg, Ben. Rafael Nadal Returns to Australian Open With More Modest Expecta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9).
- ^ Jurejko, Jonathan. Nadal beats Medvedev in Melbourne classic. BBC Sport. [2022-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 ^ Carayol, Tumaini. Taylor Fritz hands Rafael Nadal first loss of 2022 with win in Indian Wells final. The Guardian. [21 March 2022].
- ^ Sam Jacot. Fantastic 14! Nadal Defeats Ruud For Another Roland Garros Title. ATP Tour.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 ^ Futterman, Matthew. Rafael Nadal Withdraws From Wimbledon Ahead of Semifinal Match.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8).
- ^ Carayol, Tumaini. at Wimbledon. Novak Djokovic crowned Wimbledon champion after beating Nick Kyrgios. The Guardian.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6).
- ^ Ben Southby. CARLOS ALCARAZ DOES NOT FEEL WEIGHT OF 2022 US OPEN CROWN AHEAD OF THIS YEAR’S TOURNAMENT - ‘I FEEL THE SAME’. Eurosport. [2023-08-28].
- ^ Simon Cambers, D'Arcy Maine. Laver Cup: Roger Federer retires from tennis after playing the final match of his career. ESPN.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0).
- ^ Paris Masters: Holger Rune shocks Novak Djokovic to win title in French capital. Sky Sports. [7 Nov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4).
- ^ Dan Quarrell. CARLOS ALCARAZ TRIUMPH AT WIMBLEDON 'UNBELIEVABLE', SPANISH STAR 'A COMPLETE PLAYER AT 20' - MATS WILANDER. Eurosport. [202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 ^ Sinner rallies from two sets down to win Australian Open title. ATP Tour.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 ^ Oli Gent. FRENCH OPEN 2024: CARLOS ALCARAZ CLINCHES TITLE AFTER FIVE-SET THRILLER WITH ALEXANDER ZVEREV. Eurosport. [202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9).
- ^ Futterman, Matthew. Novak Djokovic withdraws from French Open with knee injury. The Athletic. [2024-06-04].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8).
- ^ Jurejko, Jonathan. Andy Murray's farewell at Wimbledon begins with loss alongside brother Jamie Murray. BBC Sport.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Eccleshare, Charlie. Humour dries the tears at Andy Murray's poignant Wimbledon farewell. The Athletic. [2024-07-05]. ISSN 0362-4331.
- ^ Alcaraz beats Djokovic in Wimbledon final after late plot twist. ATP Tour. [202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8).
- ^ Hansen, James. Tennis Briefing: How will Rafael Nadal feel? What was behind Zverev and Fils' handshake?. The Athletic. [2024-07-23]. ISSN 0362-4331.
- ^ Sinner surges on! World No. 1 defeats home hope Fritz for US Open title. ATP Tour. [8 September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Rafa Nadal Mil gracias a todos Many thanks to all. Instagram.
- ^ David Ornstein. "Andy Murray wins men's singles Olympics tennis go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 Sport. 5 August 2012.
- ^ "Nadal beats Gonzalez to take Go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 Sport. 17 August 2008.
- ^ "Djokovic beats Blake for Bronz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16 August 2008.
- ^ "Andy Murray Reaches US Open Semi Fina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Yahoo News. Retrieved 26 January 2012.
- ^ Steven Lynch. "Murray's semi streak and Pele's hat-trick of World Cup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29 January 2013.
- ^ Tennis' other guys: A look at men who have won Grand Slam titles since the rise of the “Big Four”. tennismajors.com. [202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1).
- ^ Rafael Nadal ATP Rankings History. ATP Tour.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8).
- ^ Mole, Giles. "Rafael Nadal takes over from Roger Federer as World No.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3.
- ^ "Roger Federer moves past Pete Sampras rankings reco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3.
- ^ Live Tennis Rankings, Pepperstone ATP Live Rankings (Singles). [202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 ^ ITF Tennis. ITF (ATP).
- ^ Charles Lin. Best Serve and Volleyer in the World. Essential Tennis.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3).
- ^ Bierley, Stephen. Serve-volley dead? No one told Federer. The Guardian.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6).
- ^ Nigel Chiu. EXCLUSIVE: CASPER RUUD EXPLAINS WHY RAFAEL NADAL IS ALMOST UNSTOPPABLE ON CLAY AHEAD OF FRENCH OPEN. Eurosport. [2023-07-04].
- ^ Greg Garber. Nadal Has Improved Virtually Every Aspect of His Game. ESPN. [200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 ^ Cooper, Jeff. Rafael Nadal – Game Profile. Tennis.About.com. [201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7).
- ^ Tignor, Steve. Novak Frames of Mind. TennisWorld.Typepad. [200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8).
- ^ Cooper, Jeff. Novak Djokovic - Game Profile. Tennis.About.com. [200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 ^ Greg Garber. Murray missing aggression from ga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SPN. 30 August 2009. Retrieved 2013-07-10.
- ^ The Andy Murray Backhand".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03. Retrieved 13 July 2013.
- ^ 特評:德穆之爭還難比費納爭霸 網壇依舊四分天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3年1月27日 新浪體育
- ^ 網壇四巨頭沒法成朋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體育 2012年9月10日
- ^ 網壇四巨頭,友誼只是競爭的修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體育 2013年7月31日
- ^ 小德回應父親抨擊費納:很抱歉,但我不對他負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體育 2013年8月5日
- ^ 拿度回應小德父親:兩人關係友好 他應問兒子意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體育 2013年7月31日
- ^ 拿度引領網壇新時尚。稱和費達拿關係僅算一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搜狐體育援引東方體育日報報導 2008年9月2日
- ^ 拿度後悔公開指責費達拿,稱本應在更衣室解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人民網 2012年1月18日
- ^ 拿度公開批評費達拿,抱怨賽程太密集身體疲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人民網 2012年1月17日
- ^ 費達拿談重奪No.1一先決條件,回應與拿度不和傳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2年4月27日
- ^ 費達拿:和拿度關係親密,希望他身體狀況好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搜狐體育 2012年9月2日
- ^ 費達拿:拿度無需道歉,兩人關係將如從前一般親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2年5月8日
- ^ 費達拿回應拿度抨擊:拉法能有自己的觀點是好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2年1月6日
- ^ 梅利回應祖高域抨擊,英國天才支持排名系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搜狐體育 2009年5月15日
- ^ Chin, Marcus.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Novak Djokovic: A Trivalry in Men's Tenn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uly 4, 2011
- ^ 梅利盼覆制奧運勝利,坦言與小德關係已不如從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體育 2013年7月6日
- ^ 小德:不願再談啟蒙教練話題,證與梅利關係不如從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7月7日
- ^ "Rivalries of The Deca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TP Tour. 18 December 2009.
- ^ Jeff MacGregor. "Greatest rivalry of the 21st centu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SPN. February 3, 2009.
- ^ Ravi Ubha. "Federer-Rafa still the best rival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SPN. 7 November 2010.
- ^ "Rivalries reach new height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1-27. Australian Open. 25 January 2013.
- ^ Carayol, Tumaini. ‘It just feels right’: Federer embraces final bow alongside great rivals. The Guardian. [202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Federer-Nadal rivalry as good as it gets".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4-26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The Associated Press).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9.
- ^ Flanagan, Martin. (12 July 2008). "Federer v Nadal as good as sport ge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Age (Melbourne).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9.
- ^ Peter, Bodo. (30 January 2009)"Rival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World Typepad. Tennis.com.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9
- ^ Jago, Richard. (15 August 2009)"Murray reaches world No.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The Observer (London). Retrieved 16 August 2010.
- ^ "It's official: Nadal will pass Federer for No. 1"[失效連結]. NBC Sport. Associated Press. [1 August 2008].
- ^ 2007 Wimbledon Championship final match fac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 ^ 2008 Wimbledon Championship final match fac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 ^ 2009 Australian Open final match fac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 ^ 2012年澳網決賽數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 ^ "Djokovic Ends Nadal's 39-Match French Open Win Streak In Straight Se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artford Courant. 3 June 2015.
- ^ "Djokovic-Murray move away from pack".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9. Eurosport. Retrieved 1 February 2013.
- ^ Bierley, Steve. (14 November 2008)"Murray beats Federer in 3 se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UK). Retrieved 27 April 2010.
- ^ "Nadal blows Murray away in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 ^ Newbery, Piers. "Murray beats Nadal to take title". BBC Spor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 ^ "Andy Murray defeats Rafael Nadal in Japan Open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 ^ Patrick Jennings. "Andy Murray beats Rafael Nadal to win Madrid Masters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 Sport. Retrieved 19 September 2018.
- ^ David Ornstein. "US Open 2011: Andy Murray loses to Rafael Nadal in sem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12 September 2011.
- ^ "Andy Murray to play Djokovic in Miami final after Nadal withdraw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 ^ Jenkins, Bruce.(7 July 2008)"The Greatest Match Ev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Retrieved 2009-02-14.
- ^ Alleyne, Richard.(7 July 2008)"Wimbledon 2008: John McEnroe hails Rafael Nadal victory as greatest final ev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Retrieved 2009-02-14.
- ^ Wertheim, Jon.(9 July 2008)"Without a doubt, it's the greate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 Mailbag (SI.com). Retrieved 2009-02-14.
- ^ Tignor, Steve.(8 July 2008)"W: Report Car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ncrete Elbow. Tennis.com. Retrieved 2009-02-14.
- ^ "Djokovic Snatches Monumental Victory from Feder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ennisNow.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 ^ "Novak Djokovic beats Roger Federer in US Open sem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 ^ Bevan, Chris. "French Open: Roger Federer ends Novak Djokovic run to reach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 ^ "Australian Open – Murray: Djokovic semi-final made me believ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1-15. Euro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 ^ Mike Henson. "Rafael Nadal beats Novak Djokovic to win seventh French Op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 ^ Briggs, Simon. "Wimbledon 2012: brave Andy Murray succumbs to brilliance of Roger Federer in men's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 ^ David Ornstein. "Andy Murray wins US Open after beating Novak Djokovi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 ^ Hodgkinson, Mark.(2007-06-12)"Borg sees Federer as a kindred spir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2013-06-09.
- ^ 溫網引進鷹眼大獲成功,主辦方稱今後將繼續使用(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體育 2007年7月10日
- ^ 溫網將引進鷹眼技術,費達拿拿度齊反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ESPN 2007年4月27日
- ^ 溫網確認引進鷹眼技術,費達拿拿度心存牴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體育 2007年4月25日
- ^ 08溫網決賽足可媲美莎翁戲劇,溫布頓背叛費達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體壇周報 2008年12月27日
- ^ 費天王止步溫網五連冠,雙料王成就網壇新"納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搜狐體育 2008年7月8日
- ^ 拿度自傳:難忘08年溫網決賽,貫徹戰術很關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搜狐體育 2012年11月8日
- ^ 頑固溫網加蓋頂棚避雨,到底誰負責開啟頂棚按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09年6月22日
- ^ 史詩戰II費達拿沖14冠失利,拿度首次澳網折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09年2月1日
- ^ "Australian Open 20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February 21, 2013.
- ^ 拿度5盤粉碎費達拿14冠夢 首次硬地大滿貫封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網易體育 2009-02-01
- ^ 09澳網錯過追平紀錄機遇 費達拿陷谷底淚灑墨爾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體壇周報 2009-07-07
- ^ 澳網男單綜述:全能戰神拿度,費達拿淚水之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09年2月3日
- ^ "Australian Open 2009 match statistic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February 21, 2013.
- ^ Adam Fromal. U.S. Open Tennis 2010: Rafael Nadal Dominates Mikhail Youzhny, Advances to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eacher Report. 12 September 2010.
- ^ Mitchell, Kevin. at Flushing Meadows. Novak Djokovic stuns Roger Federer in US Open semi-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12 September 2010.
- ^ 法網費達拿終結小德41連勝,決賽再演費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體育 2011年6月4日
- ^ 拿度救盤點重創費達拿,第6次法網捧杯守住No.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1年6月6日
- ^ 新浪圖片:小德捧冠軍獎杯與計時器合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網 2012年1月29日
- ^ "Longest Men's Singles Championship Fi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SPN Sports. 30 January.
- ^ 頒獎典禮現場:12分鐘50秒開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優酷網 查閱於2014年2月16日
- ^ Briggs, Simon. French Open 2012: History beckons Rafael Nadal and Novak Djokovic in Roland Garr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 ^ Aimee Lewis. "French Open: Nadal & Djokovic final suspended because of ra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2012-06-10.
- ^ "Rafael Nadal claims 7th French tit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SPN. 11 June 2012. Retrieved 11 June 2012.
- ^ Greg Bishop. "Nadal Wins Seventh French Open Tit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11 June 2012. Retrieved 11 June 2012.
- ^ 費達拿摧毀梅利封王夢,第7度溫網折桂重返No.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2年7月9日
- ^ 費達拿奪冠重回世界第一,梅利無福消受全英國的熱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體育 2012年7月10日
- ^ 男單綜述:費達拿7冠邁向更偉大,梅利總是很受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2年7月10日
- ^ "Andy Murray won the US Open by giving himself a tennis pep talk while having a pe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太陽報。
- ^ "Australian Open Men's Final Open Thread: Novak Djokovic v Andy Murra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X.com. Retrieved 26 January 2013.
- ^ Walton, Darren."Novak Djokovic creates Australian Open history by winning third straight title at Melbourne Par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s.com.au. Retrieved 27 January 2013.
- ^ 小德後發制人鏖戰勝梅利,澳網3連冠大滿貫第6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1月27日
- ^ 小德超費達拿獨享一紀錄,冠軍讓NO.1寶座更加穩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1月27日
- ^ Jocelyn Gecker. "Novak Djokovic sets next goal: French Open breakthroug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Washington Times. Retrieved 2013-09-02.
- ^ "Nadal outlasts Djokovic in French Open semifinal, 9-7 in fif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com. 2013-06-07. Retrieved 2013-06-10.
- ^ Tignor, Steve. "The Heroic and the Hum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com. 2013-06-07. Retrieved 2013-06-10.
- ^ "Nadal sweeps Ferrer to win eighth Roland Garros tit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com. 2013-06-09. Retrieved 2013-09-02.
- ^ 丘吉爾「助攻」梅利圓全英格蘭人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7月8日
- ^ 梅利浪費3賽點仍完勝小德,英國人77年首奪溫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7月8日
- ^ 英媒:梅利終結了77年的傷痛,這場勝利值得等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體育 2013年7月8日
- ^ Andrew McGarry. US Open: Rafael Nadal beats Novak Djokovic in four-set final to win his second Open tit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BC Grandstand Sport. 10 September 2013.
- ^ Matthew Laird. By The Numbers: Dominance of The 'Big Three'. World Tennis Magazine. [201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 ^ "Tsonga unsure how to end 'big four' domina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BC. 4 January 2013.
- ^ "David Ferrer reluctant to claim 'Big Four' stat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DTV Sports. 20 January 2013.
- ^ Kamakshi Tandon. Outsiders catching up to big three?. ESPN. [2014-05-01].
- ^ Matt Cronin. Gulbis: Big 3 are boring interviews. Tennis.com. [2014-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 ^ Kamakshi Tandon. Who said the big three were boring?. ESPN. [2014-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 "Australian Open 2013: Federer, Nadal, Djokovic, Murray – this is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says Andre Agass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25 January 2012.
- ^ Ravi Ubha. Wimbledon: Pete Sampras' take on the big fou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SPN.
- ^ Bridging Gap to 'Big Three' Proving Too Tough for Rest. Reuters. [201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7).
- ^ Hodgkinson, Mark. "Wimbledon 2011: Andy Murray is playing in the golden age of tennis for the men's game, says Bjorn B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Daily Telegraph. 16 June 2011.
- ^ The Big Four stay the Big Four, says Wawrinka. Rediff.com.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8).
- ^ Chin, Marcus.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Novak Djokovic: A Trivalry in Men's Tenn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July 2011. Bleacher Report.
- ^ Matt Cronin. Not there yet with Big 3. Tennis.com. [2013-01-31].
- ^ Bialak, Carl. Silver, Nate. Tennis Has A Big Three-And-A-Half. FiveThiryEight. [2016-11-07].[失效連結]
- ^ Brad Boeker. "Is the Dominance of the Big Three Good for Tennis?: Fan's Though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Yahoo Sport.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 ^ "When will anyone, besides Big 3, win a maj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SA Today.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 ^ Murrells, Katy. "Andy Murray's US Open win, press review: 'The Big Three is the Big Fou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 ^ Briggs, Simon. "Andy Murray's grand slam victory gives 'Big Four' extra strength in fight for more prize mone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 ^ Tignor, Steve. "Andy Murray beat Novak Djokovic and clinched No. 1 in true Big-4 sty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nnis.com.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16.
- ^ Kamakshi Tandon. Big Four searching for their way on clay. ESPN. [2014-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1).
- ^ Briggs, Simon. A year in review: a look back at how the 'Big Four' jostled for supremacy in a vintage season. The Daily Telegraph. [2014-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 ^ Simeon Gholam. Wimbledon 2013 Review: Where Has It Left the 'Big 4'?. Bleacher Report. [2014-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3).
- ^ Peter, Bodo. Back to the Future. Tennis.com. [2014-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 ^ "The golden era of tennis is upon us and ain’t it gra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First Post. 14 September 2011.
- ^ "Nadal, Djokovic and Federer built a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ports Illustrated. 11 June 2012.
- ^ Joe Smith. "John McEnroe on tennis' golden era and best of all ti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ampa Bay Times. 9 November 2012.
- ^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2-07. The Epoch Times. 31 January 2013.
- ^ Simply the best: The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USA Today. [2012-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 ^ Dan Imhoff. Andre's back. Australian Open. [201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Matt Cronin. "Federer: Big Four maybe not best ev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ennis.com. 26 August 2012.
- ^ "WNYC-FM interview with Tennis Magazin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8-26. Retrieved February 4, 2013.
- ^ "Article in The Oregoni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February 4, 2013.
- ^ Tignor, Stephen (2011). High High Strung: Bjorn Borg, John McEnroe, and the Last Days of Tennis's Golden Age. HarperCollins.
- ^ "Inspired By A Golden E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ports Illustrat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March 13, 2013.
- ^ "Grand Slam Tenni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6-28. Retrieved March 13, 2013.
- ^ "Can Anyone Upset The Big Four?".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4. NBC Sports. 19 June 2011.
- ^ Andrew Moss. Adjusted for inflation, the ATP's current elite are the best paid ever. UbiTennis. [2016-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4).
- ^ Career Prize Money (PDF). ATP. [2024-08-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