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llervous/沙盒/1 使用者:Allervous/沙盒/2 使用者:Allervous/沙盒/3

Bottles of yellow and orange sauce
在馬達加斯加的西北部沿海地區,醃檸檬和醃芒果(achards)是傳統意義上的配菜。 [1]

馬達加斯加美食

馬達加斯加美食含括了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的多種傳統烹飪方式。馬達加斯加的食物受到了東南亞、非洲、印度、中國和歐洲移民者的影響。自此婆羅洲的海員首次在該島定居以來,這些移民者就自公元100年至公元500年期間一直在島上生活。稻米是馬達加斯加飲食的基石,最早的定居者將馬鈴薯和其他東南亞主食一起種植。他們尋找狩獵野味來豐富自己的飲食,導致島上鳥類和巨型哺乳動物滅絕。後來在公元前1000年,東非移民者將瘤牛引入馬達加斯加,補充了當地的牛肉生產。

島上居民通過與阿拉伯印度以及歐洲大西洋彼岸的商人進行貿易來往引進了大量新的水果、蔬菜和調味料,豐富了該島的飲食。

幾乎在整個島嶼上,馬達加斯加的當代公認美食是菜配飯,在馬達加斯加的官方方言中,大米被稱為vary,配大米吃的醬汁中的食材則叫laoka。許多laoka種類是素食,也包括動物蛋白,通常是一種用姜、洋蔥、大蒜、番茄、香草、鹽、咖喱粉或不太常見的其他香料或草藥等成分調味的醬汁。在乾旱的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牧民家庭可能會用玉米、木薯或發酵瘤牛乳製成的凝乳代替大米。

島上有各種甜味和鹹味油條,其他街邊小吃,以及各種熱帶和溫帶水果。當地的飲品有果汁、咖啡、花草茶、其他茶類以及朗姆酒、葡萄酒和啤酒等。


21世紀馬達加斯加豐富的飲食種類體現了該島的歷史和人口多樣性。馬達加斯加飲食的複雜性可以從最早的定居者引入簡單傳統的飲食到為島上十九世紀君主準備的精緻節日菜餚中體現出來。


儘管經典的馬達加斯加米飯及其配菜仍然佔主導地位,但在過去的 100 年中,法國殖民者以及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移民者引進許多其他食物種類和新的食物搭配。因此,馬達加斯加美食是傳統的,但同時也受到了新興文化的影響。

當代美食

編輯
 
酒店的每日菜單

自 1960 年馬達加斯加從法國殖民統治中獲得獨立以來,馬達加斯加美食就反映了該島的多元文化和受到的歷史影響。在全國範圍內,大米被認為是優質食物,是除南部和西部最乾旱地區以外所有地區的主食。根據食材的供應情況和當地文化規範來看,米飯配菜因地區而異。

除了在家吃之外,馬達加斯加美食也可以在路邊攤或餐館中品嘗。小吃和米飯配菜也可以從流動的街頭小販那裏購買。高檔餐廳提供更多種類的外國菜和當地菜,在準備上、食材和展現方面都受到法國和其他地區的影響。 [2]

大米

編輯

大米是馬達加斯加飲食的基石,人們通常每餐都會食用。[3] 馬達加斯加語中的動詞「吃一頓飯」通常就是指吃米飯。[3] 大米可以用不同量的水製備,製成鬆軟的干大米,與醬汁中的某種食材一起食用,也可以用較多的水來製備,製作成湯米粥,通常在早餐時食用或為病人準備。[4] 湯米粥可以配着干的醬料食材吃,比如熏瘤牛條。[5] 還有一種米飯做法也很普遍,是一種傳統的粥,由米飯、肉和切碎的蔬菜製成。[6]


在高地安葬儀式期間,人們會吃一種特殊做法的大米,這種做法含脂肪量高,用肥大的牛肉塊,或者是高脂肪的豬肉塊配上米飯。[7]

配菜(laoka)

編輯

米飯的配菜在高地方言中被稱為laoka[3] 也是馬達加斯加語的官方說法。配菜常常配上某種醬汁,在高地,這種醬汁通常以番茄為基底,而在沿海地區,通常在烹飪時加入椰奶。[8] 在乾旱的南部和西部內陸地區,放牧瘤牛是一種傳統,因此新鮮或凝結的瘤牛牛奶通常被加入蔬菜菜餚中。[9]

Laoka 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可能包括班巴拉花生配豬肉、牛肉或魚肉(各種淡水魚);切碎的木薯葉配花生、牛肉或豬肉;用姜和大蒜炒牛肉或雞肉,或直接燉出汁液; 各種類型的海鮮,在沿海或大城市中心更多,還有很多很多別的種類。[10] [11]

馬達加斯加有各種當地的綠色蔬菜,比如龍葵,馬丁菜,特別是天神草,是一種煮沸的葉和花,有輕度的鎮痛效果,通常與豆瓣菜和白菜一起售賣。 [12]


在乾旱的南部和西部,例如 Bara 或 Tandroy 種族中,人們的主食有紅薯、山藥、芋頭根,特別是木薯、小米和玉米,通常在水中煮沸,偶爾也加入全脂牛奶或用碎花生調味。[13]

大蒜、洋蔥、姜、西紅柿、咖喱和鹽是用於調味菜餚最常見的食材,在沿海地區,也常使用其他食材,比如椰奶、香草、丁香或者薑黃[14] 這有各種調味品,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將其混合到米飯或配菜中,而不是在烹飪食物時將它們混合在一起。[15] 最常見、最基礎的調味品是一種由紅辣椒或綠辣椒製成的辛辣調味品。[16]

印度風格的調味品是由醃芒果、醃檸檬和其他醃製水果(如achards 或者lasary)製成,是沿海特產;[1] 在高地, lasary 通常是指一種用青豆、捲心菜、胡蘿蔔和洋蔥製成的香醋沙拉,作為配菜或法包和三明治的餡料很受歡迎。[17]

Ro是一種肉湯,可以作為主要的laoka,也可以用來調味和泡米飯。 Romangazafy 是一種濃郁可口的肉湯,由牛肉、番茄和大蒜製成,通常搭配干配菜。[18] 相比之下, Romatsatso 是一種清淡且相對無味的肉湯,由洋蔥、番茄和蔬菜製成,佐以肉類或家禽。[19] Ron-akoho 是一種用雞肉和姜製成的肉湯,是治療普通感冒的民間偏方。而rompatsa 是一種用小蝦米和牛肉製成的肉湯,通常添加紅薯葉和土豆 ,給剛生完寶寶的媽媽喝,有助於哺乳[20]

國菜是名為Romazava 的肉湯,最簡單的是由牛肉和當地食材製成,但通常會添加番茄、洋蔥和姜等食材來製作更複雜,更美味的菜餚。 Romazava 的特色在於它有anamalao,是一種花,當食用肉湯時,它會產生溫和的鎮痛作用。[21]

街邊小吃

編輯
 
賣新鮮薯片和kaka pizon的街邊商家

馬達加斯加的各種糕點和油條統稱為mofo,可從馬達加斯加各地城鎮的售貨亭購買。[22] 最常見的是mofo gasy ,意思是馬達加斯加麵包,它是由甜米粉製成的麵糊,倒入塗有油脂的圓形模具中,用木炭烹製而成。

Mofo gasy 是一種受歡迎的早餐,通常與咖啡一起食用,也在售貨亭售賣。[23] 在沿海地區,這種mofo 是用椰奶製成的,被稱為mokary[24] 其他甜甜的mofo包括一種名為menakely 的油炸甜甜圈和一種名為 mofo baolina 的油炸麵團球,[25] 以及各種水果油條,菠蘿和香蕉是最常用的水果。[26]


美味的mofo 還包括ramononaka,一種用豬油醃製和油炸的mofo gasy[27]Mofo sakay 也含括其中,意思是辣麵包,配以切碎的蔬菜、洋蔥、西紅柿和辣椒調味。[28]

在市場和加油站,人們可能會發現koba akondro,是一種甜食,用香蕉葉包裹花生碎、香蕉泥、蜂蜜和玉米粉的麵糊,將小餅蒸熟或煮熟,直到麵糊凝固而製成。[29] [30]

花生酥、香蕉干、包裹着彩色糖的羅望子醬球、油炸餛飩形狀的麵團串,稱為kaka pizon,都可以在附近的留尼汪島吃到,自製的酸奶,在街上都很常見。[31] 在農村地區,人們吃蒸木薯或紅薯,偶爾也會加入鮮奶或甜煉乳。[30]

甜點

編輯
 
安塔那那利佛的小販在賣koba,是一種用花生碎、糖和米粉製成的甜食

傳統上,新鮮水果可以在飯後作為甜點食用。[32] 咀嚼新鮮的甘蔗也是一種享受。[33] 當地種植了種類繁多的溫帶和熱帶水果,可以直接享用或撒上糖吃。


在馬達加斯加的溫帶水果包括但不限於蘋果、檸檬、南瓜、西瓜、橙子、櫻桃和草莓。

馬達加斯加常吃的熱帶水果有椰子、羅望子、芒果、菠蘿、鱷梨、百香果和枇杷,當地稱為pibasy。番石榴、龍眼荔枝柿子pok-pok,也稱為voanantsindrana,是一種常見的水果酸漿,而在西海岸,當雨季快結束期間,可以吃猴麵包樹上的果子。[34]


馬達加斯加以其可可[35]和香草[36]而聞名,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出口。在馬達加斯加的沿海地區或高檔的內陸餐廳中,香草可用作處理家禽的鹹味醬汁。[37]

Koban-dravina 也叫koba,是一種馬達加斯加特產,通過將花生和紅糖研磨在一起,然後將混合物包裹在加糖的米粉糊中製成圓柱形,包裹在香蕉葉中並煮沸 24 到 48 小時或更長時間,直到糖變成焦糖並且花生變軟,最後將製成的蛋糕切成薄片。


Bonbon coco是一種流行的糖果,由椰子絲和焦糖煮成有嚼勁的球或糍粑。還有一種厚實的蛋糕狀椰奶布丁叫做godro-godro,也是科摩羅的一種流行甜點。


法式糕點和蛋糕在島上非常受歡迎,可以在馬達加斯加各地城鎮的許多糕點店內購買。[38]

飲料

編輯
 
自製朗姆酒是在馬達加斯加朗姆酒中加入水果或香料。這裏提供的口味是肉桂、生薑和檸檬味。

Ranon'ampango[39]Ranovola[40] 是馬達加斯加最常見最傳統的飲料。兩者都是通過在粘在鍋內的烤米飯中加入熱水製成的飲料。這種飲料乾淨且美味,是淡水的一種替代品。[32]


此外,當地還生產各種其他飲料。[41] 咖啡生長在島的東部,已成為標準的早餐飲品,在街邊售貨亭可以喝到黑咖啡或加糖煉乳。

紅茶,偶爾用香草和花草茶調味,特別是檸檬草和檸檬樹很受歡迎。果汁則由番石榴、百香果、菠蘿、羅望子、猴麵包樹和其他水果製成。


然而,鮮牛奶是一種奢侈品,當地生產的酸奶、雪糕或加了熱水的甜煉乳是最常見的乳製品鈣來源。

可樂和橙子軟飲,以及甜檸檬汽水Bonbon Anglais 都在當地生產。可口可樂產品在全島廣受歡迎,並被廣泛購買。 [42]

馬達加斯加還生產大量酒精飲料以供當地消費和有限出口。[23] 當地的比爾森啤酒和三馬啤酒都很受歡迎,無處不在。葡萄酒是在南部高原菲亞納蘭楚阿附近生產。朗姆酒 toaka gasy 也被廣泛生產,既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用異國水果和香料調味來生產,或者與椰奶混合製成一種可可雞尾酒。[42] 最傳統的朗姆酒被稱為betsabetsa,由發酵的甘蔗汁製成。朗姆酒在馬達加斯加的許多地方都有儀式上的意義,傳統上將第一瓶新開的朗姆酒扔進房間的東北角,是作為對祖先的敬意。[43]

在社交聚會上,酒精飲料通常會搭配鹹味的油炸小吃,統稱為tsakitsaky,通常包括油炸花生、薯片、kaka pizon 等。[44]

腳註

編輯

 

  1. ^ 1.0 1.1 Espagne-Ravo (1997), pp. 79–83
  2. ^ Bradt (2011), p. 312
  3. ^ 3.0 3.1 3.2 Sibree, James. A Naturalist in Madagascar. London: J.B. Lippincott Company. 1915: 106. 
  4. ^ Boissard (1997), p. 30
  5. ^ Savoir Cuisiner (2004), p. 26
  6. ^ Savoir Cuisiner (2004), pp. 30–31
  7. ^ Bradt (2011), p. 312
  8. ^ Bradt (2011), p. 312
  9. ^ Faublée (1942), pp. 194–196
  10. ^ Espagne-Ravo (1997)
  11. ^ Savoir Cuisiner (2004)
  12. ^ Savoir Cuisiner (2004), p. 7
  13. ^ Faublée (1942), pp. 192, 194–196
  14. ^ Jacob, Jeanne; Michael, Ashkenazi. The World Cookbook for Students. Volume 3, Iraq to Myanmar.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6: 128–133. ISBN 978-0-313-33454-2. 
  15. ^ Chan Tat Chuen (2010), pp. 37–38
  16. ^ Chan Tat Chuen (2010), p. 42
  17. ^ Chan Tat Chuen (2010), p. 39
  18. ^ Boissard (1997), p. 32
  19. ^ Boissard (1997), p. 34
  20. ^ Ficarra, Vanessa; Thiam, Aminata; Vololonirina, Dominique. Universalisme du lien mère-enfant et construction culturelle des pratiques de maternage (PDF). Cours OIP-505A Semiotique de la culture et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elle (INALCO-CFI/OIPP). 2006: 51 [January 16,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January 16, 2011) (法語). 
  21. ^ Boissard (1997), pp. 36–40
  22. ^ Boissard (1997), p. 80
  23. ^ 23.0 23.1 Bradt (2011), pp. 101–102
  24. ^ Donenfeld (2007), p. 7
  25. ^ Savoir Cuisiner (2004), pp. 18–19
  26. ^ Espagne-Ravo (1997), pp. 131–132
  27. ^ Jeanguyot, Michelle; Ahmadi, Nour. Grain de riz, grain de vie. Paris: Editions Quae. 2002: 87. ISBN 978-2-914330-33-6 (法語). 
  28. ^ Ranaivoson, Dominique. 100 mots pour comprendre Madagascar. Paris: Maisonneuve & Larose. 2007: 18–19. ISBN 978-2-7068-1944-5 (法語). 
  29. ^ Bradt (2011), p. 312
  30. ^ 30.0 30.1 Weber, Katharine. True Confecti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0: 149. ISBN 978-0-307-39586-3. 
  31. ^ Pitcher, Gemma; Wright, Patricia. Madagascar & Comoros. Melbourne, Australia: Lonely Planet. 2004: 37. ISBN 978-1-74104-100-2. 
  32. ^ 32.0 32.1 Sandler, Bea. The African Cookbook. New York: Citadel Press. 2001: 85–94 [January 7, 2011]. ISBN 978-0-8065-1398-0.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5, 2011). 
  33. ^ Faublée (1942), p. 174
  34. ^ Janick, Jules; Paull, Robert E. (編). Bombacaceae: Adansonia Digitata Baobab. The Encyclopedia of Fruit & Nut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abi Publishing. 2008: 174–176. ISBN 978-0-85199-638-7. 
  35. ^ Motavalli, Jim. Sweet Dreams: Fair trade cocoa company Theo Chocolate. E: The Environmental Magazine. November–December 2007: 42–43 [November 13,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36. ^ Ecott, Tim. Vanilla: Travels in search of the Luscious Substance.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4: 222. ISBN 978-0-7181-4589-7. 
  37. ^ Chan Tat Chuen (2010), p. 62
  38. ^ Bradt & Austin (2007), pp. 165–166
  39. ^ Espagne-Ravo (1997), p. 39
  40. ^ Savoir Cuisiner (2004), p. 27
  41. ^ Bradt & Austin (2007), p. 115
  42. ^ 42.0 42.1 Bradt & Austin (2007), p. 114
  43. ^ Nativel & Rajaonah (2009), p. 165
  44. ^ Chan Tat Chuen (2010), pp. 49–57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