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歷史組織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於1923年3月2日在廣州創建。其繼承廣州中華民國政府的傳統,繼續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1]。因其存在期間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故現時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亦稱之為廣東革命政府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於1925年7月1日改組為國民政府,任國民政府主席

中華民國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1923年—1925年
國旗
首都廣州
常用語言漢語
政府三民主義軍政府
陸海軍大元帥 
• 1923-1925
孫中山 (首)
• 1925
胡漢民 (末,代理)
歷史 
• 建立
1923年3月2日
• 終結
1925年7月1日
前身
繼承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北洋政府
國民政府

歷史

編輯

孫中山回粵

編輯

1922年陳炯明的部下發動六一六事變後,孫中山在蔣中正陳策等護衛下乘永豐艦離開,至8月初離粵退居到盧永祥勢力範圍的上海廣州中華民國政府瓦解。第二次護法運動宣告失敗。陳炯明部佔據廣州,自任總司令。

1923年1月4日,孫文通電討伐陳炯明,並收買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與擁護孫文的許崇智粵軍聯合,組成東西兩路「討賊軍」,合擊陳炯明。1月15日陳炯明宣佈下野,次日撤出廣州、退守惠州東江。

 
孫中山復任大元帥後檢視部隊

同年2月21日,孫中山重回廣州,在天字碼頭受到市民的歡迎。22日,孫中山出席軍政要人在農林試驗場設置的歡迎宴會,即席發表長篇演說;3月2日在此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孫中山任大元帥。3月31日,大元帥府遷駐廣州河南士敏土廠。[2]

討伐沈鴻英

編輯

4月16日,沈鴻英在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支持下,兵分三路進攻廣州。孫中山偕同楊希閔部滇軍、劉震寰部桂軍等組成討賊軍,攻佔瘦狗嶺,肅清了廣州外圍。後調駐江門的粵軍會同滇軍第四師,攻佔清遠,切斷了沈軍西北面退路,將沈軍逼退回廣西。而大本營則集中力量對付北路沈軍。孫中山於6月27日親赴北江指揮,次日全線出擊,打敗沈軍。[3]

消滅陳炯明

編輯

5月9日,陳炯明殘部在東江再次叛亂,大本營為解除這一威脅,在財政嚴重困難、軍事力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進行了一系列艱苦激烈的軍事鬥爭,終於1925年肅清叛軍,陳軍潰至贛、閩邊境。[3]

政治

編輯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的最高領導人是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孫中山實行黨國體制一黨制中國國民黨統領政府。設有秘書處、參軍處、法制局、審計局、會計司、庶務司、內政部、財政部、軍政部、建設部、外交部、海軍部、參謀部和大理院

期間,廣州劉震寰的桂軍、楊希閔的滇軍以及譚延闓的湘軍等客軍控制。其中西關和老城由湘軍、滇軍佔據,東北關由桂軍佔據,河南一帶還是本地的河南王李福林主持。1924年3月,湘軍和滇軍聯合成立辦事處,組織聯合巡察隊,維持廣州的治安。此時各路軍隊的開支龐大,政府於是拍賣地方的官產和公產來增加財源,並採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如計劃引進外資、發展實業,提倡開墾荒地、改革吏治等。[3]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是孫中山在廣東建立的第三個政權,前者護法軍政府廣州中華民國政府以護法為目標,分別因舊桂系奪權和陳炯明兵變失敗。孫中山不願受制於軍閥勢力,故此次重建大本營,便確定了聯俄方針。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其後成立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以黨統領軍隊。

在外交上,大元帥大本營有獨立於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一是實行聯俄;一是力爭「得以列強平等相處,及脫離國際帝國主義之政治、經濟的壓迫」。1923年下半年,大本營為籌集經費,要求廣東海關將兩廣關余交與廣東革命政府使用,受到北洋政府的阻撓,但最終迫使列強讓步,獲得了兩廣關余的使用權。[3]

現址

編輯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的辦公地點,位於今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也即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所在地。[1]

 
大元帥府舊址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辛亥革命百年·遗迹寻访:国民革命的大本营. [2012-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农林试验场.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202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2). 
  3. ^ 3.0 3.1 3.2 3.3 孙中山与“大元帅大本营”.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2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