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

德国联邦州

巴伐利亞自由州(德語:Freistaat Bayern發音:[ˈfʁaɪʃtaːt ˈbaɪɐn] ),簡稱巴伐利亞州,通稱巴伐利亞拉丁語Bavaria),也譯作拜仁州,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南部的一個聯邦州,首府位於慕尼黑,其西北部與巴登-符騰堡圖林根薩克森黑森諸州接壤,東部與捷克,南部與奧地利接壤。

巴伐利亞自由州
Freistaat Bayern
 德國聯邦州
坐標:49°04′43″N 11°23′08″E / 49.0786°N 11.3856°E / 49.0786; 11.3856
首府慕尼黑
政府
 • 州長馬庫斯·澤德CSU
 • 參議院票數6票(共69票)
面積
 • 總計70,550.19 平方公里(27,239.58 平方哩)
人口(2023-12-31)[1]
 • 總計13,435,062人
 • 密度190人/平方公里(493人/平方哩)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ISO 3166碼DE-BY
GDP/名義€6904億(2020年)[來源請求]
人均GDP€52,613(2020年)
NUTS區號DE2
網站www.bayern.de

巴伐利亞的面積可以佔到德國的1/5,是德國面積最大的州,也是人口和經濟第二高的州,僅次於北萊茵-西法倫,佔據德國GDP的18%[2]。州府慕尼黑為其最大城市,是德國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北部中法蘭克尼亞行政區紐倫堡為該州第二大城市,也是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奧古斯堡,在羅馬時代就已存在的邊境要塞都市。許多德國跨國企業的總部均位於巴伐利亞的境內,例如BMW奧迪西門子英飛凌彪馬Adidas等,其經濟總量甚至比很多歐洲小國還要高,是德國的汽車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和製藥行業的中心[3]

巴伐利亞人在文化上與德國北部、東部的那些州都有着非常明顯的不同,卻經常成為外國人對整個德國的刻板印象,例如天主教信仰、巴伐利亞語新天鵝城堡慕尼黑啤酒節豬腳酸菜料理東南德的民族服裝和實力雄厚的工業[4][3]

名稱由來

編輯

「巴伐利亞」來自拉丁文Bavaria」,德文「Bayern」音譯應作「拜恩[5]、「拜仁」。

地理

編輯
 
巴伐利亞、薩克森自由州以及捷克共和國的邊境交界處

多瑙河橫貫中部,南部多冰漬壠和冰蝕湖,南緣阿爾卑斯山區楚格峰,海拔2963米,為德國最高峰,其北丘陵起伏,邊緣多山。

冬寒夏暖,年降水量600-1400毫米。

歷史

編輯

巴伐利亞出自Baiuvarii,是羅馬帝國統治該地時,羅馬人給予該地的名稱。指的是「來自波希米亞的人(Boii人)」。大約於520年法蘭克人也提及此名。在8世紀早期「德意志的使徒」聖波尼法西斯英格蘭來此弘法,將當地異教徒篤信,代表索爾雷神的神木砍斷,使當地居民一律皈依。從此巴伐利亞一直信仰羅馬天主教,16世紀巴伐利亞抗拒宗教改革,未曾改宗新教,而至今仍然堅持信仰羅馬天主教

大約由550年至788年,阿芝諾芬家族統治巴伐利亞公國,直至最後一位公爵泰西羅三世查理大帝罷黜為止。在接着的400年有很多家族統治公國,很少家族能傳至第三代。而那些公爵中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韋爾夫王朝的獅子亨利,亦是慕尼黑的建城者。

當獅子亨利被他侄子腓特烈一世罷免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公爵的名銜之後,在1180年,巴伐利亞被給予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作為封地,從此巴伐利亞由1180年直至1918年都是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下。1255年巴伐利亞第一次分裂成若干數個公國,但在1506年巴伐利亞再被統一,而慕尼黑也成為唯一的首都。1623年三十年戰爭早期巴伐利亞公爵取代了他們的表親普法茨伯爵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內強大的選帝侯名銜,從那時起不但決定了巴伐利亞擁有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而且獲得在帝國法律之下的特別正式地位。

 
維斯聖地教堂

拿破崙撤銷帝國名號的時候,巴伐利亞於1806年升格成為了一個王國,而在1815年普法茨也與巴伐利亞合併。在1799年至1817年之間巴伐利亞首相馬克西米連·約瑟夫·馮·莫約拿斯伯爵(Maximilian I. Joseph, 1756/05/27-1825/10/23)跟隨了一個嚴厲的現代化方針,建下了行政結構的基礎,即使當時仍是君主政體。而這方針亦沿用至今日。在1818年一個新憲法通過(以當時為標準),設立兩院制的議會,包括上議院("Kammer der Reichsräte")及下議院("Kammer der Abgeordneten")。該憲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君主政體倒台之前仍然有效。

在普魯士崛起後,巴伐利亞計劃與普魯士奧地利對抗以維護她自己的獨立地位。1866年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勝利使得普魯士勢不可擋。1870年巴伐利亞加入北方德意志邦聯,並在1871年被併入德意志帝國。王國成為新帝國的下屬邦國,並在規模、權力和財富上僅次於帝國內佔主導地位的普魯士王國。巴伐利亞王國的內政、軍事(僅在發生戰爭時歸屬帝國中央政府指揮),甚至於外交權力(巴伐利亞王國政府有權向外國派駐大使級外交官)仍有所保留。但是王國內部存在很多反對意見,巴伐利亞民族主義者希望國家能像奧地利一樣保留獨立地位。年輕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則把精力用在建設新天鵝堡上。至20世紀初,大部分巴伐利亞人則自我認同為德國人。

在20世紀早期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羅·克利亨利·易卜生、與其它知名畫家都來到了巴伐利亞,特別是慕尼黑的施華賓區,但該區在一戰中被破壞。

一戰德意志帝國滅亡後,巴伐利亞國相庫爾特·艾斯納罷黜了巴伐利亞王路德維希三世,改建共和,自稱州長。然而這位持奉社會主義的艾斯納州長卻在1919年被暗殺,其建立的巴伐利亞人民邦(Volksstaat Bayern)也隨之覆滅。與此同時,伴隨着德國十一月革命,更為激進的政權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共產革命在一個月後遭到霍夫曼政府暴力鎮壓並失敗。在1919年8月班貝格憲法(Bamberger Verfassung)通過後,巴伐利亞自由邦成立,並成為了威瑪共和國的一部分。隨後,右翼極端民族主義者的活動也開始增加。特別是1923年的啤酒館政變,使得慕尼黑和紐倫堡成為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的根據地。

作為納粹德國的工業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慕尼黑受到猛烈轟炸,並被美軍佔領。二戰後,巴伐利亞恢復為一個繁盛的工業中心,大規模的重建工程努力地恢復了很多慕尼黑的歷史上著名的建築,也主辦了1972年夏季奧運會

獨立意識

編輯

之前普魯士透過戰爭手段迫使巴伐利亞加入德意志帝國,但其仍擁有王國地位,並保留獨立的郵政、鐵路與軍隊等事務的自主權(即所謂的「保留權利」Reservatrechte)。

現在巴伐利亞仍然有着自己的文化獨特性,許多當地的居民都強調自己和德國其他地區(尤其與北方的原普魯士各邦)的區別。並且強調自己語言的不同。

經濟

編輯

巴伐利亞是德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這裏完成了從以農業為主到高科技工業的巨大轉變。汽車製造業是巴伐利亞的核心產業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失業率(2004年7月)為百分之六點五。

行政區和地區

編輯

主要城市

編輯
名稱 人口
截至2000年12月31日
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
人口
截至2008年12月31日
慕尼黑 1,210,223 1,259,677 1,326,807
紐倫堡 488,400 499,237 503,638
奧古斯堡 254,982 262,676 263,313
雷根斯堡 125,676 129,859 133,525
維爾茨堡 127,966 133,906 133,501
因戈施塔特 115,722 121,314 123,925
菲爾特 110,477 113,422 114,071
埃朗根 100,778 103,197 104,980
拜洛特 74,153 73,997 72,935
班貝格 69,036 70,081 69,989
阿沙芬堡 67,592 68,642 68,747
蘭休特 58,746 61,368 62,606
阿爾高地區肯普滕 61,389 61,360 62,135
羅森海姆 58,908 60,226 60,711
新烏爾姆 50,188 51,410 53,866
什文福 54,325 54,273 53,588
帕紹 50,536 50,651 50,717
霍夫 50,741 48,723 47,275
佛萊辛 44,167 45,827 45,654
施特勞賓 44,014 44,633 44,496

教育

編輯

大學院校

編輯

文化

編輯

巴伐利亞文化可以一直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據自由州憲法第3條規定,巴伐利亞應當成為一個「文化邦」。州政府在2003年度的預算中向藝術和文化領域撥款超過550萬歐元,除此以外,各級地方政府和個人也對本州的文化事業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如巴伐利亞傳統的民族舞(der Schuhplattler),就是最古老的歐洲舞蹈,起源於1050年。

體育

編輯

巴伐利亞有兩支球隊在德甲聯賽中比賽:分別是主場位於慕尼黑拜仁慕尼黑和位於奧古斯堡奧古斯堡FC。在德乙中也有菲爾特雅恩雷根斯堡紐倫堡三支球隊參賽。

飲食與特產

編輯

政治

編輯

巴伐利亞州擁有一個一院制的州議會(Landtag),並實行普選制度。1999年以前,邦內還有一個參議院(Senat),其成員是從巴伐利亞的社會與經濟團體中挑選出來的,不過已經在1998年的一場公民投票中廢止。目前巴伐利亞的政府首腦稱為部長主席Ministerpräsident)。

巴伐利亞長期以來較為支持德國的保守派,其中基督教社會聯盟從1946年開始,便在此地擁有龐大優勢。並且從1957年其成員當選部長主席之後,執政就不曾中斷。

2003年9月21日邦選舉

編輯

艾德蒙·施托伊伯爾(Edmund Stoiber)在這場選舉中連任部長主席,並以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政府。

政黨 政黨得票 得票率(變化) 席次(變化) 席次百分比
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 6,217,864 60.7% +7.8% 124 +1 68.9%
德國社會民主黨 2,012,065 19.6% -9.1% 41 -26 22.8%
聯盟90/綠黨 793,050 7.7% +2.0% 15 +1 8.3%
自由民主黨 263,731 2.6% +0.9% 0 +0 0.0%
共和黨 229,464 2.2% -1.4% 0 +0 0.0%
巴伐利亞自由選舉人 411,306 4.0% +0.3% 0 +0 0.0%
生態民主黨(ÖDP) 200,103 2.0% +0.2% 0 +0 0.0%
其他 120,952 1.2% -0.7% 0 +0 0.0%
總合 10,248,735 100.0% 180 -24 100.0%
 
選舉結果,SPD為紅色,CSU為黑色,綠黨為綠色

2008年9月28日邦選舉

編輯
  • 基督教社會同盟(CSU)92
  • 德國社會民主黨(SPD)39
  • 自由的有選舉權者 21
  • 聯盟90/綠黨(B90/G)19
  • 自由民主黨(FDP)16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enesis Online-Datenbank des Bayerischen Landesamtes für Statistik Tabelle 12411-003r Fortschreibung des Bevölkerungsstandes: Gemeinden, Stichtag (Einwohnerzahlen auf Grundlage des Zensus 2011).
  2. ^ Bruttoinlandsprodukt – In jeweiligen Preisen – 1991 bis 2014. Bayerisches Landesamt für Statistik. 2015-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存档副本.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3. ^ 3.0 3.1 Bayern Tourismus Marketing GmbH: Bundesverband der Deutschen Tourismuswirtschaft (BTW) e. V.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btw.de, abgerufen am 6. Februar 2018.
  4. ^ Unternehmen | BAYERN TOURISM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bayern.by, abgerufen am 6. Februar 2018.
  5.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編). Bayern, Land 拜恩州.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65.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