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指產生於香港的音樂,包括粵語流行音樂、歷史悠久的粵劇香港中樂、香港西洋交響樂(香港管弦樂團為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樂團)等等。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與風俗  哲學
語文  用語  文學
殯儀  節日與公眾假期
購物  飲食  燒烤文化
傳媒  電視  電影
藝術  漫畫  動畫
音樂  流行音樂
教育  補習文化
體育  賽馬
網絡文化  電子競技
建築  法定古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次文化
無厘頭文化
MK文化
MK Pop
鐵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販文化
街車文化
街機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早期

編輯

香港存在本地傳統歌謠,但對此的研究並不多[1]:22-24。本地漁民亦流傳着「漁歌」[2]

1843年,牧歌協會在香港成立,該會設立了香港首個合唱團索爾頓為首任會長[來源請求]。1861年,合唱協會在C.F.A.Sangster提議下[來源請求]成立。1872年,合唱協會開始以愛樂協會名義組織音樂會。[3]:257

從開埠至今,在香港,華人十分喜愛粵曲粵劇。尤其是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粵曲粵劇發展十分興旺,是當時香港華人平民生活的一部分。

流行音樂

編輯

歐西流行曲

編輯

1950年代在高級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西流行曲為主,配以樂師(主要為菲律賓籍)現場伴奏。當時受歡迎的夜總會大樂隊的樂師有吹奏色士風的 Kenny Lee、打鼓的洛平、結他的孫立功、Tony Carprio等。英文歌曲流行的原因是這類高級娛樂場所的客源主要為上流社會的洋人(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能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歌路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The Astro-note(太空之音)的陳欣健 (Philip Chan)、Anders Nellson and the Kontinentals、 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泰迪羅賓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傑蓮花樂隊(Sam Hui & Lotus)、陳任與Menace(Joe Chen & Menace)、鬆散者(Loosers,溫拿樂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及玉石樂隊(Jade)等。

國語流行曲

編輯

在1950年代以前,來自上海海派的國語時代曲出現於香港,代表的歌星有龔秋霞周璇姚莉李香蘭白光吳鶯音張露等。

到了1970年代來自台灣的歌手曾一度風靡香港樂壇,包括青山姚蘇蓉楊燕湯蘭花劉家昌尤雅鄧麗君等。 「東方歌藝團」曾多次訪港,網羅最多當紅台灣歌手辦舞台表演。

粵語流行曲

編輯

早期對於占人口大多數的低下階層,粵曲是真正流行的音樂。從粵劇滋生出純演唱的粵曲歌壇,將全出粵劇化整為零,在民間流傳,一般歌壇附設在茶樓之內,供人品茶聽曲,消費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負擔,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興旺。

五六十年代是歐西及國語歌曲流行的年代,粵語時代曲發展受局限。這期經典粵語歌曲許多都屬於電影歌曲,如《光棍姻緣》、《荷花香》、《飛哥跌落坑渠》、《榴槤飄香》、《一水隔天涯》、《女殺手》、《青青河邊草》,當中不少帶有粵曲小調味道。電影演員如陳寶珠、胡楓、呂奇、蕭芳芳等有不少電影歌曲作品。1960年代後期,來自星馬的鄭錦昌和麗莎打開香港市場,當時的鄭錦昌有「粵曲王子」之稱,而麗莎則被稱為「粵曲王后」。他們的經典名曲包括《新禪院鐘聲》、《唐山大兄》、《相思淚》等,可是仍未令粵語流行音樂走出低下階層音樂的形象。

1970年代中期,許冠傑黎彼得顧嘉煇黃霑盧國沾黎小田等填詞人和作曲人把粵語流行音樂普及化,開拓新的題材,使社會大眾從此不再歧視粵語歌,例如許冠傑創作的粵語流行曲,歌詞不但生鬼活潑,而且貼近當時香港普羅市民的生活,因此大受歡迎。

從1970年代中後期至1980年代初,個人風格強烈且能獨當一面的粵語歌手輩出,配合幕後音樂人才湧現,成就了經典巨星的時代,實力派如徐小鳳關正傑甄妮羅文葉麗儀葉振棠,唱作型如許冠傑林子祥Beyond,以至中期冒起的偶像派陳百強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陳慧嫻,都同時大放異彩,至今仍擁有跨時代的影響力。八十年代的歌手無論在音樂造詣、現場功力及曲風多元等方面均有相當不俗的水平,為樂壇後起者樹立了典範,而當時的唱片的發行量及銷售量,亦印證了這段時期的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已發展成熟;可惜這時期不少金曲仍是要靠改編外語歌,特別是日本的大熱作品。

踏入1990年代,男歌手比較受歡迎。當時,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被稱為「四大天王」。同時女歌星如王菲葉蒨文林憶蓮鄭秀文陳慧琳彭羚在樂壇亦佔有重要地位,差不多與四大天王平分秋色。1995 年,商台提倡「原創歌運動」,令唱片公司漸漸減少推出改編外國歌曲。到90年代後期,因翻版唱片及非法下載歌曲問題嚴重,導致唱片銷量大跌,唱片公司開始側重創作K歌,以搶佔卡拉OK播放版權費市場。

自2000年代,李克勤陳奕迅許志安古巨基楊千嬅容祖兒等歌手成為香港樂壇主力;女子組合如Twins冒起。

而2010年代,張敬軒周柏豪衛蘭等歌手成為香港樂壇主力;男子組合如C AllStar冒起。這時期香港樂壇青黃不接 ,加上韓國的綜合流行文化崛起,最終導致年輕樂迷大量流失,以韓國流行音樂為潮流,粵語樂壇步入低潮。樂壇中流砥柱的陳奕迅至此已稱霸香港樂壇多年,除連奪多屆《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及「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男歌手」,成為該兩項大獎的紀錄保持人之外,於本地及海外各大音樂頒獎禮均獲獎無數;陳奕迅更三度成為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金曲歌王紀錄保持人之一,香港歷代歌手之冠。陳奕迅亦成功舉行多次世界巡迴演唱會,歌單多以粵語歌為主,使香港音樂繼續得以響遍世界各地;並成為首位在高雄巨蛋開演唱會的香港歌手, 首位在英國倫敦O2 Arena開演唱會的華人歌手,首位於北京國家體育場(俗稱北京鳥巢)舉行演唱會的香港歌手,並於北京鳥巢連開兩場。陳奕迅更以粵語歌為主的《L.O.V.E.》大碟成功問鼎台灣《第30屆金曲獎》三個大獎, 最終憑大碟製作人王雙駿奪得「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是史上首次有粵語專輯獲金曲獎。 及至2023年,陳奕迅的《人啊人》作詞人周耀輝更憑這首歌獲台灣《第34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是金曲獎史上首次有粵語歌入圍及獲得該獎項。陳奕迅「華語樂壇天王」地位及影響力備受肯定 ,為香港粵語流行樂壇締造歷史。

2020年代初,林家謙張天賦等新晉歌手及偶像派男子組合MIRROR成為樂壇當紅新力軍;另因電腦及互聯網科技發達使樂壇入行門檻大大降低,不少新人以獨立音樂創作人自居於網上發佈單曲,並靠網上社交平台、網媒等推廣及爭取人氣上位,可惜新一代歌手普遍演唱實力不足,備受大眾爭議。音樂風格上則開始多了歌曲加入rap元素。

雖然2020年代初偶像派當道,實力派歌手仍獲歌迷大力支持。天王陳奕迅及歌神張學友於2022及2023年分別於紅館舉行27及24場個人演唱會,反應仍非常熱烈,場數遠超當時偶像派歌手。2024年,廟街歌王尹光以79歲高齡推出融合AI元素的新歌《Dear Myself》,並首次晉身《叱咤我最喜愛男歌手》最後五強,有說因有樂迷不滿MIRROR 成員表現及鏡粉「玩爛」頒獎禮,所以擁躍投票支持他以實力派抗衡偶像派。[4][5]

香港傳媒常用「香港樂壇」稱粵語流行曲及相關業界,包括歌手樂隊作曲家填詞人歌曲出版國際分銷發行經理人合約制度、唱片公司唱片騎師電視劇主題曲歌唱比賽競賽歌迷會音樂愛好者、季選、樂壇頒獎典禮香港流行文化等互動產生的香港文化產業,它影響香港GDP香港文化時尚[需要解釋]

粵語流行音樂著名歌手:

粵語流行音樂著名作曲人:

粵語流行音樂著名作詞人:

粵語流行音樂著名音樂監製:

電視劇主題曲

編輯

七十年代中期,由顧嘉煇葉紹德創作、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因緣》同名電視劇主題曲大受歡迎,其後由黃霑顧嘉煇盧國沾黎小田等人創作的「電視歌」,多為雅俗共賞並反映時代面貌的藝術作品,具有重要的音樂地位。而關菊英2007年主唱的《溏心風暴》主題曲《講不出聲》更大紅至連台灣天王周杰倫也選擇翻唱。

其他語言

編輯

日語

編輯

傳統音樂

編輯

粵曲

編輯

源自粵劇清唱的表演方式,結合了嶺南一帶的大調、小調、粵謳、龍舟歌、木魚歌、南音,以音樂伴奏,唱說戲文的表演藝術。粵曲與粵劇互相吸收音樂的養分,在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非常流行。

粵劇

編輯

粵劇發展出來的粵語歌曲有些粵曲腔口,部分伶人改唱時代曲,如鄧寄塵鄭君綿等。有些完全脫離粵劇的規限創作自己的風格,當時「粵曲」一詞亦有指是粵語歌曲(即粵語流行曲)。

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業界組織為八和會館

人才培育方面,形式從傳統的師徒制,後來出現社區培訓課程,直至具認可學術地位的學院制形成[12]。1979年八和會館成立八和粵劇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在2010年代設立戲曲學院,開辦粵劇表演藝術相關的專上課程。

藝術音樂

編輯

管弦樂

編輯

香港管弦樂團,於1895年成立,1974年正式職業化,在香港推廣傳統管弦樂,並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

香港小交響樂團,於1990年由一群音樂系畢業生成立,一直致力拉近古典音樂與普羅大眾間之距離。樂團每年演出逾80場次,當中包括不少與本地及國際著名獨奏家、藝團之合作。

中樂

編輯

聲樂

編輯

香港著名合唱團包括:

表演場地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相關學術書籍

編輯
  • 周光蓁(編)《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三聯,2017,ISBN:9789620438455
  • 朱瑞冰(編)《香港音樂發展概論》,三聯,1999,ISBN:9620417410
  • 劉靖之(著)《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商務,2013,ISBN:9789620756122
  • 劉靖之(著)《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商務,2014,ISBN:9789620756306
  • 吳贛伯(著)《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香港分會),2006,ISBN:9628321609
  • 黃志淙(著)《流聲》,民政事務局,2007,ISBN:978962020366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葉賜光. 香港西貢及其鄰近地區歌謠.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 2012. ISBN 978-988-19123-2-9. 
  2. ^ 葉賜光. 尋找香港漁歌. 香港: 中華. 2023-12-01. ISBN 9789888860821. 
  3. ^ 劉靖之. 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 香港: 商務. 2013. ISBN 9789620756122. 
  4. ^ 金秀玲. 叱咤頒獎禮|網民不滿MIRROR壟斷 呼籲全投74歲尹光贏我最喜愛. 香港01. 2023-11-14 [202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中文(香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爆檸哥. MIRROR跌落神壇?連登仔理性分析狂數7大原因 罪魁禍首是鏡粉?. 香港01. 2023-03-24 [2024-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8) (中文(香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乙女新夢|香港女團打低上原亞衣 奪日本偶像比賽冠軍 記者直擊成軍之路. 聞庫. 蘋果日報. 2021-06-05 [2023-11-11]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終極目標要打入日本!日系香港少女團體「 乙女奇蹟 」訪問 / 日本文化在香港 | 生活. 新假期. 2017-05-26 [2023-11-11] (中文(香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東京夢遊】首錄日文歌邀波多野裕介合作 鄧麗英:J-pop對我有深遠影響. 香港經濟日報. 2022-08-04 [2023-11-15] (中文(繁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香港電台第二台 騷動音樂 - 麗英介紹派台歌《片恋》|中文同日文版係代表住對待同一段感情嘅唔同時期?!. 香港電台. 2023-04-04 [2024-04-03] (中文(香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前AV女優相澤南來港冧晒廣東話 戴祖儀:羨慕佢玲瓏浮凸. on.cc東網. 2023-08-06 [2023-11-11] (中文(香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 【娛樂專訪】28歲天生童顏 羅毓儀:趁嫩口繼續做. 堅料網. 2024-06-22 [2024-07-03] (中文(香港)). 
  12. ^ 梁寶華. 香港粤剧的承传模式倡议:从师徒制和小区训练到学院制. 謝苑玫; 郭聲健 (編). 变革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廣州: 暨南大學. 2016: 172–187. ISBN 9787566817730 (中文(中國大陸)).